標籤:

大智度論 白話譯(第三冊34)

大智度論 白話譯(第三冊34)                   第三冊卷41-卷60                                             卷第四十九 釋發趣品第二十                                                             問道人譯

 

入初地菩薩應行十法,深心乃至實語。須菩提雖知,為斷眾生疑故,問世尊:云何是深心?

(入初地的菩薩應行十法,深心乃至實語。須菩提雖知,為了斷眾生的疑,問世尊:如何是深心?)

佛答:應薩婆若心,集諸善根。薩婆若心者,菩薩摩訶薩,初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意,作是願:我於未來世當作佛!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意,即是應薩婆若心。應者,繫心願我當作佛。

(佛答:應一切種智的心,集各種善根。薩婆若心是,菩薩摩訶薩,初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意,作這樣的願:我於未來世當作佛!此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意,即是應一切種智的心。應是,繫心願我當作佛。)

若菩薩利根,大集福德,諸煩惱薄,過去罪業少,發意即得深心。深心者,深樂佛道,世世於世間心薄,是名應薩婆若心。所作一切功德,若布施,若持戒,若修定等,不求今世後世福樂、壽命、安隱,但為薩婆若。

(如果菩薩的根利,大集福德,眾煩惱薄,過去罪業少,發意即得深心。深心是,深樂佛道,世世於世間心薄,這是應一切種智的心。所作一切功德,象布施,象持戒,象修定等,不求今世後世福樂、壽命、安穩,但為一切種智。)

譬如慳貪人無因緣,乃至一錢不施,貪惜積聚,但望增長;菩薩亦如是,福德若多若少,不向餘事,但愛惜積集,向薩婆若。

(譬如慳貪的人無因緣,乃至一錢不施,貪惜積聚,但望增長;菩薩也是這樣,福德或多或少,不迴向其餘的事,但愛惜積集,迴向一切種智。)

問曰:是菩薩未知薩婆若,不得其味,云何能得深心?

(問:這樣的菩薩不知一切種智,沒得它的好處,為什麼能得深心?)

答曰:我先已說,此人若利根,諸煩惱薄,福德純厚,不樂世間,雖未聞讚歎大乘,猶不樂世間,何況已聞!如摩訶迦葉,娶金色女為妻,心不愛樂,棄捨出家。

(答:我先已說,此人如果是利根,一切煩惱薄,福德純厚,不樂世間,雖然沒有聽說讚歎大乘,猶不樂世間,何況已聽說!如摩訶迦葉,娶金色女為妻,心不愛樂,棄捨出家。)

又如耶舍長者子,中夜見眾婇女,皆如死狀,舍值十萬兩金寶屐於水岸邊,直渡趣佛。如是等諸貴人、國王,厭舍五欲者無數,何況菩薩聞說佛道種種功德因緣,而不即時發心深入?如後薩陀波侖品中,長者女聞讚歎佛功德,即時舍家,詣曇無竭所。

(又如耶舍長者子,中夜見眾婇女,都像死的樣子,丟下值十萬兩金的寶鞋在水岸邊,直渡走向佛。象這樣等眾貴人、國王,厭舍五欲的無數,何況菩薩聽說佛道種種功德因緣,而不即時發心深入?如後面薩陀波侖品中,長者女聽說讚歎佛功德,即時舍家,到曇無竭修行的地方。)

複次,信等五根成就純熟故,能得是深心。譬如小兒,眼等五情根未成就故,不別五塵,不識好醜;信等五根未成就,亦復如是,不識善惡,不知縛解,愛樂五欲,沒於邪見。

(又,因為信等五根成就純熟,能得此深心。譬如小兒,因眼等五情根未成就,不別五塵,不識好醜;信等五根沒有成就,也是這樣,不識善惡,不知縛解,愛樂五欲,沒於邪見。)

信等五根成就者,乃能識別善惡。十善道、聲聞法猶尚愛樂,況無上道而不深念?初發無上道心,已於世間最上,何況成就!

(信等五根成就的人,才能識別善惡。十善道、聲聞法猶尚愛樂,況無上道而不深念?初發無上道心,已於世間最上,何況成就!)

複次,菩薩始得般若波羅蜜氣味故,能生深心。如人閉在幽闇,微隙見光,心則踴躍,作念言:「眾人獨得見如是光明。」欣悅愛樂,即生深心,念是光明,方便求出!

(又,因菩薩始得般若波羅蜜氣味,能生深心。如人閉在幽闇,微隙見光,心就踴躍,這樣想:「眾人獨得見這樣的光明。」欣悅愛樂,即生深心,念此光明,方便求出!)

菩薩亦如是,宿業因緣故,閉在十二入無明黑闇獄中,所有知見,皆是虛妄;聞般若波羅蜜,少得氣味,深念薩婆若:「我當云何於此六情獄得出,如諸佛聖人!」

(菩薩也是這樣,因為宿業因緣,閉在十二入無明黑闇獄中,所有知見,都是虛妄;聽到般若波羅蜜,少得氣味,深念一切種智:「我當如何從此六根獄得出,如眾佛聖人!」)

複次,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隨願所行,以是故生深心。深心者,一切諸法中愛,無如愛薩婆若;一切眾生中愛,無如愛佛。又深入悲心,利益眾生。如是等名深心相,初地菩薩應常行是心。

(又,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隨願所行,因此生深心。深心事,一切各種法中愛,無如愛一切種智;一切眾生中愛,無如愛佛。又深入悲心,利益眾生。象這樣等名深心相,初地菩薩應常行這樣的心。)

於一切眾生等心者,菩薩得是深心已,等心於一切眾生。眾生常情,愛其所親,惡其所憎;菩薩得深心故,怨親平等,視之無二。

此中佛自說:等心者,四無量心是。菩薩見眾生受樂,則生慈、喜心,作是願:「我當令一切眾生皆得佛樂!」若見眾生受苦,則生悲心愍之,作是願:「我當拔一切眾生苦!」若見不苦不樂眾生,則生舍心,作是願:「我當令眾生舍愛憎心!」四無量心餘義,如先說。

(於一切眾生等心是,菩薩得這樣的深心後,對於一切眾生心等。眾生常情,愛他所親,惡他所憎;因為菩薩得深心,怨親平等,看他們沒有不同。此中佛自說:等心是四無量心。菩薩見眾生受樂,則生慈、喜心,發這樣的願:「我當使一切眾生都得佛樂!」如果見眾生受苦,則生悲心憐愍他,發這樣的願:「我當拔一切眾生苦!」如果見不苦不樂的眾生,則生舍心,發這樣的願:「我當使眾生舍愛憎心!」四無量心其餘的含義,如前面說的。)

舍心者,舍有二種:一者、舍財行施,二者、舍結得道。此以除慳為舍,與第二舍結作因緣,至七地中乃能舍結。

(舍心是,舍有二種:一、舍財行施,二、舍結得道。這裡將除慳為舍,與第二舍結作因緣,到七地中才能舍結。)

問曰:舍相有種種,內外、輕重,財施、法施,世間、出世間等。佛何以故但說無分別憶想出世間施?

(問:舍相有種種,內外、輕重,財施、法施,世間、出世間等。佛為什麼但說無分別憶想出世間施?)

答曰:布施雖有種種相,但說大者不取相。

(答:布施雖有種種相,但說大的不取相。)

複次,佛於一切法不著,亦以此教菩薩布施,令如佛法不著。此中應廣說無分別布施;余布施相,處處已種種說。

(又,佛對於一切法不著,也用此教菩薩布施,讓菩薩如佛法不著。此中應廣說無分別布施;其餘的布施相,處處已種種說。)

近善知識義,如先說。

(近善知識的意思,如前面說的。)

求法者,法有三種:一者、諸法中無上,所謂涅槃。二者、得涅槃方便,八聖道。三者、一切善語實語,助八聖道者,所謂八萬四千法眾,十二部經;四藏,所謂阿含、阿毗曇、毗尼、雜藏;摩訶般若波羅蜜等諸摩訶衍經,皆名為法。

(求法是,法有三種:一、一切法中無上,所謂涅槃。二、得涅槃的方便法,八聖道。三、一切善語實語,助八聖道的法,所謂八萬四千法眾,十二部經;四藏,所謂阿含、阿毗曇、毗尼、雜藏;摩訶般若波羅蜜等眾大乘經,都稱為法。)

此中求法者,書寫、讀誦、正憶念,如是等治眾生心病故,集諸法葯,不惜身命。如釋迦文佛,本為菩薩時,名曰樂法。時世無佛,不聞善語,四方求法,精勤不懈,了不能得。

(此中求法是指,書寫、讀誦、正憶念,象這樣等為了治眾生的心病,集各種法葯,不惜身命。如釋迦文佛,本為菩薩時,名叫樂法。那時世間無佛,聽不到善語,四方求法,精勤不懈,了不能得。)

爾時,魔變作婆羅門而語之言:「我有佛所說一偈,汝能以皮為紙,以骨為筆,以血為墨,書寫此偈,當以與汝!」

(那時,魔變作婆羅門而對他說:「我有佛所說一偈,你能用皮為紙,用骨為筆,用血為墨,書寫此偈,當把它給你!」)

樂法即時自念:「我世世喪身無數,不得是利。」即自剝皮曝之令干,欲書其偈,魔便滅身。是時,佛知其至心,即從下方湧出,為說深法,即得無生法忍。

(樂法即時心裡想:「我世世喪身無數,不得這樣的利。」即自剝皮晒乾,想書他的偈子,魔便滅身。這時,佛知道他至誠的心,即從下方湧出,給他說深法,即得無生法忍。)

又如薩陀波侖苦行求法。如釋迦文菩薩,五百釘釘身,為求法故。又如金堅王,割身五百處為燈炷,投岩入火。如是等種種苦行難行,為眾生求法。

(又如薩陀波侖苦行求法,如釋迦文菩薩,五百釘釘身,為了求法。又如金堅王,割身五百處為燈炷,投岩入火。象這樣等種種苦行難行,為眾生求法。)

複次,佛自說求法相:為薩婆若,不墮聲聞、辟支佛地。

(又,佛自說求法相:為了一切種智,不墮聲聞、辟支佛地。)

常出家者,菩薩知在家有種種罪因緣:「我若在家,自不能得行清凈行,何能令人得諸凈行?若隨在家法,則有鞭杖等苦惱眾生;若隨善法行,則破居家法。」籌量二事:「我今不出家者,死時俱亦當舍,今自遠離,福德為大!」

(常出家是,菩薩知在家有種種罪惡因緣:「我如果在家,自不能得行清凈行,何能使人得各種凈行?如果隨在家法,則有鞭杖等苦惱眾生;如果隨善法行,就破在家法。」籌量二事:「我現在不出家,死時當也都舍,現在自遠離,福德為大!」)

複次,菩薩作是念:「一切國王及諸貴人,力勢如天,求樂未已,死強奪之。我今為眾生故舍家,持清凈戒,求佛道,具足屍羅波羅蜜因緣。」

(又,菩薩這樣想:「一切國王及眾貴人,力勢如天,求樂未已,死亡強奪他們的命。我現在為了眾生而舍家,持清凈戒,求佛道,具足戒羅波羅蜜因緣。」)

此中佛自說:菩薩世世不雜心出家。不雜心者,不於九十六種道中出家,但於佛道中出家。所以者何?佛道中有二種正見:世間正見、出世間正見故。

(此中佛自說:菩薩世世不雜心出家。不雜心是,不在九十六種外道中出家,但在佛道中出家。為什麼?因佛道中有二種正見:世間正見、出世間正見。)

愛樂佛身者,聞種種贊佛功德,十力、四無所畏、大慈大悲、一切智慧;又見佛身三十二相,八十種隨形好,放大光明,天人供養,無有厭足。自知我當來世,亦當如是。假令無得佛因緣,猶尚愛樂,何況當得而不愛樂?得是深心愛樂佛故,世世常得值佛。

(愛樂佛身是,聽說種種贊佛功德,十力、四無所畏、大慈大悲、一切智慧;又見佛身三十二相,八十種隨形好,放大光明,天人供養,無有厭足。自知我當來世,也當象這樣。假使沒有得佛因緣,猶尚愛樂,何況當得而不愛樂?因得這樣的深心愛樂佛,世世常得遇佛。)

演出法教者,菩薩如上求法已,為眾生演說。菩薩在家者,多以財施;出家者愛佛情重,常以法施。若佛在世,若不在世,善住持戒,不求名利,等心一切眾生而為說法。讚歎檀義故,名為初善分別;讚歎持戒,名為中善;是二法果報,若生諸佛國,若作大天,名為後善。

(演出法教是,菩薩象上面說的求法後,為眾生演說。菩薩在家的,多用財施;出家的愛佛情重,常用法施。如果佛在世,或不在世,善住持戒,不求名利,等心一切眾生而為說法。因為讚歎布施的義理,稱為初善分別;讚歎持戒,稱為中善;這二法的果報,或生眾佛國,或作大天,稱為後善。)

複次,見三界、五受眾身多苦惱,則生厭離心,名為初善;棄捨居家,為身離故,名為中善;為心離煩惱故,名為後善。解說聲聞乘,名為初善;說辟支佛乘,名為中善;宣暢大乘,名為後善。

(又,見三界、五蘊身多苦惱,就生厭離心,稱為初善;棄捨居家,為了身離,稱為中善;為了心離煩惱,稱為後善。解說聲聞乘,稱為初善;說辟支佛乘,稱為中善;宣暢大乘,稱為後善。)

妙義好語者,三種語雖復辭妙而義味淺薄,雖義理深妙而辭不具足,以是故,說妙義好語。離三毒垢故,但說正法,不雜非法,是名清凈。八聖道分、六波羅蜜備故,名為具足。修多羅、十二部經,如先說。

(妙義好語是,三種語雖然辭妙而義味淺薄,雖義理深妙而辭不具足,所以,說妙義好語。因為離了三毒垢,但說正法,不雜非法,稱為清凈。演說八聖道分、六波羅蜜齊備,稱為具足。修多羅、十二部經,如前面說的。)

破憍慢者,是菩薩出家持戒,說法能斷眾疑,或時自恃而生憍慢,是時應作是念:「我剃頭著染衣,持缽乞食,此是破憍慢法,我云何於中生憍慢?」又此憍慢,在人心中,則覆沒功德,人所不愛,惡聲流布;後身常生弊惡畜生中,若生人中,卑鄙下賤。

(破憍慢是,此菩薩出家持戒,說法能斷眾疑,或有時自恃而生憍慢,這時應這樣想:「我剃頭穿染衣,持缽乞食,此是破憍慢法,我為什麼在此中生憍慢?」又此憍慢,在人心中,就覆沒功德,人所不愛,惡聲流布;後身常生弊惡畜生中,如果生人中,卑鄙下賤。)

知是憍慢,有如是無量過罪;破是憍慢,為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如人求財,猶尚謙遜下意,何況求無上道!以破憍慢故,常生尊貴,終不在下賤家生。

(知此憍慢,有象這樣無量過罪;破此憍慢,為了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如人求財,猶尚謙遜下意,何況求無上道!因破憍慢,常生尊貴家,終不在下賤家生。)

實語者,是諸善之本,生天因緣,人所信受。行是實語者,不假布施、持戒、學問,但修實語,得無量福。實語者,如說隨行。

(實語是一切善的根本,生天的因緣,人所信受。行此實語的人,不假布施、持戒、學問,但修實語,得無量福。實語的人,如說隨行。)

問曰:口業有四種,何以但說實語?

(問:口業有四種,為什麼但說實語?)

答曰:佛法中貴實故,說實余皆攝;四諦實故,得涅槃。

(答:因佛法中貴實,說實其餘的都包括了;因為四諦真實,得涅槃。)

複次,菩薩與眾生共事,惡口、綺語、兩舌,或時能有,妄語罪重故,初地應舍。是菩薩行初地,未能具足行此四業故,但說實語,第二地中則能具足。

(又,菩薩與眾生共事,惡口、綺語、兩舌,或有時能有,因為妄語罪重,初地應舍。此菩薩行初地,因未能具足行此四業,但說實語,第二地中則能具足。)

問曰:初地中何以但說十事?

(問:初地中為什麼但說十事?)

答曰:佛為法王,諸法中得自在,知是十法,能成初地。譬如良醫,善知藥草種數,若五若十,足能破病,是中不應難其多少。(初地竟)

(答:佛為法王,一切法中得自在,知這十法,能成初地。譬如良醫,善知藥草種數,或五或十,足能破病,此中不應問難他的多少。)(初地竟) 

推薦閱讀:

實用面相術:「夫妻運勢」看相口訣白話解析
窮通寶鑒白話詳解丁火生於酉月
白話圓覺經
大智度論 白話譯(第二冊21)
百喻經(白話講述)41-55

TAG:白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