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緣與攀緣 凈空法師

隨緣與攀緣-凈空  

凈空法師所作的一副對聯:

     處逆境,隨惡緣,不起瞋恚,業障全消;

     處順境,隨善緣,不起貪痴,福慧全現。

     何謂"隨緣』?何謂"攀緣』?講到絕對的標準,就是隨順性德是隨緣,隨順煩惱習氣是攀緣。說明白些,標準降低一點,就是隨順經典的道理、教訓,依教奉行,是隨緣;隨順自己的習氣、想法、看法,是攀緣。隨緣與攀緣關鍵在用心之不同,隨緣用真心,攀緣用妄心。此理很深,境界很廣,務必要細心思惟、觀察。 因此,我們想要成就,不能不著重德行上的修養。但有些人能做到,有些人想做而做不到,其原因很簡單,能做得到的人"無我』。

     《金剛經》云:"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是名菩薩。』菩薩能做到,我們凡夫何以做不到?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所以學佛的人多,成佛的人少,原因就在此地。這一關是凡聖的分界線,這一關突破了,就超凡入聖;無法突破,就永遠做凡夫,永遠在六道輪迴。我們起心動念沒有把"我』忘記,總是想我的利益、我的好處,一切都是"我的』。佛菩薩沒有"我』,沒有"我的』。因此,我們一定要克服自己的煩惱習氣。懂得此理,在世間要修好因。好因是智慧、德能、相好,這是性德的自然流露。

     怎麼修法?兩個字:凈、善。心要清凈,凈生慧;善生福。智慧是清凈心生的;相好是善行生的;德能是凈、善合起來生的。我們就是修心純凈,沒有一絲毫的染污;行為純善,沒有一絲毫的惡行,其果報就是圓滿的智慧、圓滿的德能、圓滿的相好。這三種圓滿,果報在佛如來的報土,這是"成佛之道』。;所以,快樂自在不是有地位、有權勢,而是心地清凈、行為善良,這個人就自在快樂。生活在世間樣樣隨緣,"日日是好日,時時是好時,人人是好人,事事是好事』,真正入此境界,果報殊勝!古人常說:"處事難,處人更難』,人與人相處要有高度的智慧,才能成就自己的德行。

     人事環境雖然複雜,總不外善與惡,就是順境與逆境。處逆境時,樣樣不稱心不如意,周邊所遇到的都是惡人,我們應該如何相處?舜王是最好的例子,舜的父親、繼母與繼母生的兒子,都與他做對頭,但他能盡孝,沒有看到父親、繼母、與弟弟的不是處,總覺得自己做得不好,天天反省改過。這正是六祖大師所講的,"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他沒見到別人過,只見自己過,所以經過三、四年,感化了全家人。在佛法講,舜的父親、繼母與弟弟都是過去生中的冤親債主,他能化怨為親、化敵為友,了不起!如果起怨恨心、報復心,就造成仇恨,愈結愈深,生生世世冤冤相報,將來苦不堪言!我們處逆境,遇到惡緣,要學舜王,養自己的大德大智、大德大行。

     《金剛經》上,忍辱仙人被歌利王割截身體,那是逆境、惡緣。忍辱仙人是釋迦牟尼佛的前身,修菩薩道時,遇到歌利王,被凌遲處死。但他沒有絲毫嗔恚的念頭,忍辱波羅蜜圓滿了;不起絲毫報復的念頭,持戒波羅蜜圓滿了。菩薩還生感恩心,並發願:"我將來成佛第一個度你』。歌利王的後身就是憍陳如尊者,當釋迦牟尼佛成佛時,他是第一個證阿羅漢果的。這就是化怨為親、化敵為友,決不可對立、報復,不可生嗔恚心,這是真正解決問題。處順境時,一切稱心如意,沒有貪念,因為起一念貪心,立刻墮落了,這比處逆境還要嚴峻。一般人曉得逆境、惡緣容易墮落,不知道順境、善緣更容易墮落。善財童子就是處順境、善緣,但他不貪圖富貴,能捨棄、放下。釋迦牟尼佛生長在皇宮,他的環境是順境、善緣,名聞利養樣樣具足,如果他貪圖富貴就出不了六道輪迴。所以,處逆境順境、善緣惡緣,要真正把"貪、嗔、痴、慢』連根拔除。

     我寫了一副對聯,上聯是"處逆境,隨惡緣,無嗔恚,業障盡消』,毀謗我、侮辱我、陷害我的,都是善知識、佛菩薩,他幫助我消業障,我感激他,沒有絲毫怨恨心、報復心。下聯是"處順境,隨善緣,無貪痴,福慧全現』,不論處什麼環境,永遠保持自己的真誠心、清凈心、平等心、正覺心、慈悲心,能保持住,心在道上,道就是"清凈、平等、正覺、慈悲』,這是大道、性德,這是自己的真心本性。一切時一切處,不失真心,不失本性,在日常生活、工作、處事待人接物之中,一切隨緣不攀緣。——《凈空法師講述》

真正修行在哪裡修?就是在境界中修行。境界裡頭特別是人事環境,逆境惡緣不生瞋恚,順境善緣不起貪戀,境界就轉過來了。我們在《華嚴經》裡面看到善財童子,為什麼人家一生成就?他靠什麼成就?沒有別的,歷事練心,什麼人都接觸。有聖人,有凡人,有善人,有惡人,男女老少,各行各業,統統接觸,在接觸當中斷貪瞋痴。

       大乘教是轉貪瞋痴為戒定慧。怎麼個轉法?就是在境界里,念念能提得起觀照。要稍稍有一點差錯就迷失了,迷失了就是煩惱起作用,貪瞋痴又冒出來了,這叫凡夫。轉貪瞋痴為戒定慧,就在日常生活當中與人相處的時候,不是叫別人轉,是叫自己轉。

       從哪裡轉?從自己內心去轉,與外面境界不相干。外面境界沒有是非善惡,是非善惡都是自己心境變現出來的境界。把自己內心對一切人、對一切事、對一切物,那個對立的念頭化解掉,不再跟一切人對立,不再跟一切事對立,不再跟一切物對立,這就是一切菩薩修行成佛的基本方法。心轉了世界哪有不和平的!人跟人相處怎麼會不和睦!修行從這個地方下手用功夫,這叫道。 道不可須臾離開,如果離開一分一秒,你就走到錯路上去,就不是正道了。

       真正修行人,想在這一生成就,這個道理不能不懂。用這個方法來修行,往生凈土是生實報莊嚴土。這就是佛在經上教導我們,娑婆世界修行一天,超過極樂世界修行一百年,原因在這裡。極樂世界平平穩穩的,所以進步很慢,你看從凡聖土到方便土到實報莊嚴土,《觀無量壽佛經》上講的,都是很長的時間。可是在娑婆世界修行,任何一個人在一生當中,可以提升到實報莊嚴土。所以才說娑婆世界修行一天,抵得極樂世界修行一百年,這話不假。此地是大起大落,他一起來的時候就很高,落下去也很快,一落就落到阿鼻地獄,一起就起到實報莊嚴土。所以章嘉大師說,佛法是知難行易。這裡頭的功夫,我常常講,就是對一切人事物不執著、不分別,佛教我們隨緣不攀緣。

       永遠保持自己心地平靜、慈悲,業力就轉了。如果我們常常跟著外面境界走,那你的業永遠轉不掉。你修行到心地有一定清凈的程度,這個三世因果你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看得清楚明白,你會不會去改變它?還是隨緣。你要想去改變它,你就起心動念,又有分別執著,就墮落了,一切都隨順。到時節因緣成熟,他什麼時候回頭,什麼時候去幫助他。所以佛菩薩對眾生不急在一時,無量劫。他什麼時候成熟,佛菩薩看得很清楚,成熟的時候就來了,沒有成熟,有的時候也做種種示現,促進你成熟,到你回頭,一定會來幫助你。什麼叫成熟?什麼叫不成熟?成熟是你能夠接受,我們叫受教,歡喜接受教誨。半信半疑,沒有成熟。完全不信,給他種種子。半信半疑,幫助他增長信心。要一下就把他度脫,這是做不到的,這個道理我們懂。佛菩薩教化眾生是生生世世的,為了令一個眾生覺悟,他可以用無量劫的時間,他有耐心、智慧,所以佛菩薩「恆順眾生,隨喜功德」,這是佛菩薩與凡夫不同之處。凡夫是恨不得這個人愈快成就愈好,最好在這一生,或者一、兩年,或者一、兩個月;佛菩薩則不然,佛菩薩了解事實真相,這個人業障習氣重,一生改不過來,豈可勉強?所以,隨順他,來世遇到再說。只要他有善根,有絲毫想學的念頭,佛都不遺棄,這是「佛氏門中,不捨一人」。

一切眾生根性不同,非常複雜,複雜的現象決不是我們想像得到的。了解事實真相之後,無論在什麼境界,心情永遠是清淨、平等的,不會受外面境界所動搖。佛菩薩教化眾生,遇到上根利智,他的心清淨、平等;遇到下下根、一闡提,他的心還是清淨、平等,這就是功夫,這是住真實慧。如果遇到上根利智,喜歡;遇到笨一點的人,討厭,這就不是住真實慧,這跟凡夫一樣住在妄想、分別、煩惱之中。

       宿業,無量劫造的這些惡業統統可以轉,沒有不能轉的。講業力不能轉,這是小乘教里說的,那是佛對於小根器的人講的;大乘法裡頭,五逆十惡都可以轉,沒有不能轉的,極其重的罪業,一念懺悔,他就轉了。總而言之,要有堅定的信心,要有長遠的大願大心,才能夠轉業。

隨緣與攀緣

                                              出自凈空法師《華嚴經講記》   

   所以對於一切人事物,順境很好,逆境也好;善緣很好,惡緣也不錯,絕對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所以我們要煉,這個就真的叫煉功,這是修行功夫。一切時、一切處、一切五欲六塵當中,隨緣不攀緣。有人問什麼叫隨緣?什麼叫攀緣?那你要仔細聽,你要搞清楚。六根接觸六塵境界,你要起心動念,攀緣。起什麼心?我想擁有,我想有權來支配,你動了控制的念頭,動了佔有的念頭,你在這個裡面起了貪嗔痴慢,錯了!你看,六根接觸六塵境界生煩惱,這個煩惱就變成六道輪迴,你就夠受的了。這叫做攀緣。

  那什麼叫隨緣?六根接觸六塵境界可以受用,決定沒有控制的念頭,更沒有佔有的念頭,決定不起貪嗔痴慢,生智慧!大大不一樣。六根接觸六塵生智慧,是菩薩,不是凡夫!有沒有這種人?有。你們去讀《壇經》,你看看惠能大師見五祖忍和尚,他說的是什麼?他說的話有味道。他跟五祖講「弟子心中常生智慧」。為什麼常生智慧?他隨緣,不攀緣,常生智慧;攀緣,不知道隨緣,常生煩惱。攀緣跟隨緣差別在此地,你要懂!

  你看看敦煌裡面的壁畫,釋迦牟尼佛講經說法,諸天在空中舞蹈、唱歌、音樂來供養,佛跟大眾可以接受,他們生智慧,他們不生煩惱,他們可以隨緣,他們決定沒有攀緣。所以,六根接觸六塵境界,中國人講你要是生七情五欲,那就是攀緣,被污染了,你不清凈。享受這一切境界,不起七情五欲,這是隨緣。隨緣就自在,真樂;攀緣就煩惱,就不自在了。了解事實真相,你才能做到;不了解事實真相,做不到。隨緣跟攀緣的差別在此地。   ——摘自《大方廣佛華嚴經》(第909卷)

  摘自凈空法師《地藏菩薩本願經玄義講記》

  諸佛菩薩應化在世間,從來沒有勉強一個人,佛菩薩示現在世間,總是「隨眾生心,應所知量」,這叫什麼?隨緣,佛不攀緣,你看看佛多自在!我們今天的慈悲心超過佛菩薩,我們一定要拉住眾生趕快往生,不去不行;佛不拉人,我們要拉人,人家不肯去我們生煩惱;佛不拉人,人不去,佛不生煩惱。細細想想,我們是什麼慈悲心?我們是熱情過度,熱情是煩惱不是智慧;佛是智慧,平常心是智慧。佛以我們人的眼光來看,他很有耐心,這一生不能得度,來生;來生不能得度,後生,慢慢的來,一絲毫都不勉強。我們想想佛做得對不對?對。為什麼?勉強不得,如果勉強能成就,佛也會勉強,勉強不得!這才體會到隨緣的道理,隨緣的殊勝。我們乾的是攀緣,我們所生的是煩惱不生智慧,人家是生智慧不生煩惱。所以你要細心的去觀察,細心去體會,才知道佛菩薩教化眾生的方法,經上講「善巧方便」的高明,出乎我們意想之外,是我們應當要學習的。諸佛菩薩對眾生無不是苦口婆心的勸導,眾生聽不聽不過問,眾生學不學不過問,所以他的心永遠保持清凈。苦口婆心演說那是大慈悲的流露,大智慧的流露,這是我們要學的。所以此地講的「勝地之歡」,層次、境界無量無邊。也正是佛家所講的「佛氏門中,有求必應」,只要依教修行一定能滿你的願望,你的願望小就滿你小願望,你的願望大滿你大願望,你要不能認真踏實的去修學,大小願望都得不到。

1 佛法固然叫你要多行善事,可是你要知道,好事不如無事,最好的事情就是老實念佛,沒有比這個更好!

1 我們做好事,隨緣做,絕不攀緣。事來了我不退讓,我把它盡心儘力做好,這叫隨緣做,不去找事做。找事做,你那個心不清凈,那是好(hào)事,那是攀緣,不是好事。

 @、富上法師住在益州的凈德寺,白天放著一頂大斗笠在身旁,坐在道路旁邊讀經,從來不攀緣。因為馬路很安靜,來往的人很少,所以他沒什麼收穫。有人問他說:"師父!您為什麼不到城裡人多的地方去化緣呢?"他回答說:"我只要一兩文錢就能夠維持生命了,何必再去攀緣呢?"

  陵州的刺史趙仲舒是一位很苛酷的官吏,聽到這消息後,不相信天下有這麼多輕名利的人,所以特地去探他。趙刺史騎馬經過,故意掉下了一大串錢。富上法師還很自在地讀他的佛經,沒有抬頭去看一眼。趙刺史走了很遠以後,才派人回來取錢。富上法師也沒有理睬他。趙刺史於是回來問道:"師父!你每天化緣得到的只不過一二文錢罷了,現在有一大串錢掉在你面前,為什麼不拿呢?"富上法師法:"這又不是我的錢,我怎麼可以隨便佔為己有呢?"趙刺史到此才心服口服,親自下馬向富上法師禮拜。

1 學佛的人沒有煩惱,學佛的人沒有分別、沒有執著。學佛的人,自在隨緣,什麼都好!學佛的人處處退讓,愈退,路子愈寬,退到後面,金色光明的大道,成佛之道。

2 真正學佛的人,心決定是清凈平等。心清凈平等,般若智慧就會現前,無論你是生活、工作,你都會得到圓滿。圓滿是身心安樂,自在隨緣,那是真圓滿。

3 在日常生活當中,最重要的是修什麼?清凈心。心清凈,你有智慧隨緣,你就過佛菩薩的生活,你就超凡入聖。

4 我們的心清凈,世出世法真正做到一塵不染,生活當中真正做到看破放下、自在隨緣,縱然是大災大難降臨,也能從容不迫、見佛往生。 

1 佛在經典上,教給我們要隨緣;隨緣,你就自在。什麼叫隨緣?隨順經典上的道理、教訓,依教奉行,這叫隨緣。

2 要是隨順自己的意思、自己的習氣、自己的想法、看法,那是攀緣。攀緣造業,不管是善業,或是惡業,你都要遭果報;隨緣是凈業,這裡面沒有三途六道的果報。

3 普賢菩薩教我們「隨喜功德」,那是隨緣,隨緣是功德;攀緣,縱然是一些善行、善事,是福德,不是功德。

4 要怎樣學佛才如法?身心世界一切放下,世出世間法再也不把它放在心上,那就如法。世出世間法擺在我們面前,我們是什麼態度?隨緣。佛教給我們要隨緣,我們聽從佛的教誨,一切隨緣,這個多自在! 

5你對生活的需求,會愈來愈少。物質生活需求少,你沒有負擔,沒有累贅;有多餘的,隨緣隨分幫助別人,你會非常自在。有多餘的東西,不必天天拿到外頭去問誰要,那也是攀緣,那很累人。佛法告訴我們,總在一個緣字,你能把「緣」這個字解開了,悟入了,你就會很自在。 

6這個世間,什麼都是假的,一樣也帶不去。真正念佛人,在這個世間,隨緣度日就好,不要去計較,不要去爭執。我們一心一意念佛,只有自己將來走得很瀟洒,走得很自在,走得很歡喜,這一著是真的。

7佛家常講:「慈悲為本,方便為門。」方便就是隨緣;普賢菩薩教給我們「恆順眾生,隨喜功德」,都是隨緣。隨緣要有智慧,不能夠隨感情,隨感情就背道而馳了。所以佛家又有一句話說:「慈悲多禍害,方便出下流。」如果慈悲方便是隨著自己煩惱習氣,決定墮落,那是錯誤的;佛家講的慈悲隨緣是智慧的。

8六道有善緣、有惡緣,遇到善緣是三善道,遇到惡緣是三惡道,總在遇緣不同。所以智慧就重要,因為智慧「能鑒眾緣」,你把這個緣看得很清楚,哪種緣可以隨,哪種緣不能隨,這是隨緣。破了無明的,我們常講這些人有功夫,六根接觸外面六塵境界,他能夠不起心不動念。不起心,不動念,就是無始無明破了,無明就是起心動念。起心動念尚且沒有,當然分別執著是決定不會起來的,這就是常講的明心見性的菩薩法身大士。他們超越十法界,住實報土,有能力把一切緣都看得清楚。他能隨一切緣,我們不行,我們總是要有能力辨別染凈、邪正、善惡。清凈的可以隨,染污的不能隨。正法可以隨,邪法不能隨,善法可以隨,惡法不能隨。為什麼?我們煩惱習氣沒有斷,就不能隨惡緣。

諸佛如來應化在世間,他有本事可以隨惡緣,隨染緣。為什麼?做種種示現給我們看,讓我們在這裡面覺悟,這是真實的慈悲,無盡的慈悲。就像在舞台上表演,他可以演正面的,也能演負面的,他能演清凈的,也能演染污的,演得非常逼真,讓我們看到受感動、受啟發,這都是教學。實際上,佛確實如如不動。釋迦牟尼佛為我們說法四十九年,般若會上他講了真話,真話是什麼?他實實在在沒有講過一句話,誰要是認為佛講經說法,那叫謗佛。這句話意思很深,我們聽不懂。明明說了四十九年,集結經藏成為現在的《大藏經》,怎麼說沒有說話?那是從理上講的,佛是說而無說,無說而說,這個意思深。不說話的時候,你不能說他沒有說,說話的時候,你不能說他有說,這愈說愈玄了,我們聽不懂。表演是身教,作而無作,無作而作,沒有演出來給我們看,不能說無作,演出來給我們看,不能說有作。這個境界,我們能不能體會?


推薦閱讀:

《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凈空法師)第八十一卷——第九十卷
凈空法師:消除幾種的誤會
凈空法師:自己害自己 / 明理
凈空法師講集
凈空法師:修行的綱領是什麼

TAG:凈空法師 | 法師 | 凈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