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說中國歷代君主帝王164唐朝—— 唐玄宗李隆基
唐玄宗-人物簡介
唐玄宗
姓名 李隆基
廟號 玄宗
謚號 至道大聖大明孝皇帝
陵墓 泰陵
政權 大唐
在世 685年-762年
在位 712年-756年
年號 先天:712年八月-713年十一月
開元:713年十二月-741年
天寶:742年-756年七月
唐玄宗(謚:至道大聖大明孝皇帝,簡稱唐明皇)李隆基(685年——762年),漢族,唐睿宗李旦第三子,母昭成竇皇后(竇德妃)。玄宗個人素質優秀,善騎射,通音律、曆象之學,多才多藝。
李隆基手書《鶺鴒頌》孤本,台北故宮博物院
神龍元年(705年)中宗李顯即位,恢復了唐國號,但政柄卻旁落在皇后韋氏手中。中宗去世後,韋後立溫王李重茂為帝,是為少帝。
710年7月21日(景龍四年六月二十日),臨淄王李隆基與太平公主(唐高宗與武則天之女)聯合發動宮廷政變,殺韋後與安樂公主等,擁其父唐睿宗李旦複位,被其父立為太子。
712年(延和元年)八月,睿宗傳位太子,退為太上皇。李隆基即位,改元先天,是為玄宗。不久太平公主又欲發動宮廷政變以廢玄宗,李隆基乃與郭元振、王毛仲、高力士等人於先天二年(713)先發制人,賜太平公主死,盡誅其餘黨,改元「開元」。
玄宗開元年間,社會安定,政治清明,經濟空前繁榮,唐朝進入鼎盛時期,後人稱這一時期為開元盛世。唐玄宗後期,他貪圖享樂,寵信並重用李林甫等奸臣,終於導致安史之亂髮生,唐朝開始衰落。公元712年至756年在位,在位44年。
唐玄宗-人物生平
唐玄宗李隆基
唐代皇帝。唐睿宗李旦第三子。
李隆基於延和元年(712年)八月即位,是為唐玄宗。當時,宰相多是太平公主之黨,文武大臣,也多依附她。於是,除掉太平公主就成了玄宗的當前要務。太平公主黨羽看到玄宗銳意執政,她想很快廢黜玄宗。
開元元年(713年)七月,玄宗與岐王李范、薛王李業、兵部尚書郭元振、龍武將軍王毛仲等決定起事。玄宗命王毛仲到閑廄取出御馬並調家兵三百餘人,親自率領太僕少卿李令向、王守一,內侍高力士,果毅李守德等親信十多人,先殺左、右羽林大將軍常元楷、李慈,又擒獲了太平公主的信右散騎常侍賈膺福及中書舍人李猷,接著殺了宰相岑羲、蕭至忠;竇懷貞暫時走脫,最後自縊而死。太平公主驚恐萬狀,先逃入山寺,後被賜死於家。自此以後,一切軍政大事玄宗完全可以自作主張了。
開元元年十月,玄宗到新豐(今陝西臨潼)閱兵於驪山下,調動二十萬人馬,旌旗連亘五十餘里,聲勢浩大。但由於軍容不整,欲斬兵部尚書郭元振,因宰相劉幽求、中書令張說求情,將其流於新州(今廣東新興)。接著,以制軍禮不肅罪殺了給事中、知禮儀事唐紹。本來,玄宗只是為了整頓軍紀,樹立自己的威信,並無意殺唐紹,但由於金吾將軍李邈倉促宣敕,無可挽回,故而玄宗罷了李邈的官。由於兩位大臣得罪,諸軍震動很大,秩序不穩,只有左軍節度薛訥、朔方道大總管解琬二軍穩定,玄宗讚嘆不已。
玄宗即位後,勵精圖治,重用
姚崇,革新政治。姚崇建議:抑制權貴,重視爵賞,納諫諍,禁貢獻,他都採納。無關大局的具體問題,他都放手讓姚崇處理。有一次,姚崇奏請決定郎吏的任命問題,姚崇再三請求玄宗決定,玄宗只是仰視殿屋,置之不理。高力士提醒玄宗應置可否,他答曰:「朕委姚崇理政,大事應當與朕共議,郎吏小官的事,何須一一煩朕!」自此以後,群臣於是知道玄宗能尊重大臣的決定。
玄宗弟薛王業母舅王仙童,凌辱百姓,被御史彈奏。薛王業為其求情,玄宗命中書、門下複查。姚崇等奏曰:「王仙童罪狀明白,御史所言正確,不可縱容。」玄宗同意姚崇的意見。從此,所有貴族都不敢放肆。
為了糾正奢華的風氣,開元二年(714年)七月玄宗下令:「乘輿服御、金銀器玩,宜令有司銷毀,以供軍國之用;其珠玉、錦繡,焚於殿前;后妃以下,皆毋得服珠玉錦繡。」又下欶:「百官所服帶及酒器、馬銜、鐙,三品以上,聽飾以玉,四品以金,五品以銀,自余皆禁之;婦人服飾從其夫、子。其舊成錦繡,聽染為皂。自今天下更毋得採珠玉,織錦繡等物,違者杖一百,工人減一等。」(《資治通鑒》卷二百二十一開元二年七月條)同時,還罷兩京織錦坊。他還反對厚葬,他認為厚葬無益於死者,有損於生者。於是,要求喪葬務遵簡儉,凡送終物品,均不得以金銀器為飾。如有違者,杖一百。州縣長官不能舉察者,一律貶官。
為了從歷史上總結經驗,汲取教訓,作為治理國家的借鑒,玄宗喜愛閱讀史書,讀到有關政事的問題,他特別留心。但常碰到不能解決的疑難問題,於是,他要宰相為他推薦侍讀,幫助他讀書。開元三年(715年)九月,馬懷素、褚無量被推薦為侍讀。玄宗對侍讀非常尊敬,親自迎送,待以師傅之禮。
開元二十三年(735年)四月,玄宗與中書門下及禮官、學士宴於東都集仙殿。他說:「仙者憑虛之論,朕所不取。賢者能治理國家,朕與諸位合宴,宜更名曰:集賢殿。」「仙」、「賢」雖一字之差,卻反映了玄宗重視人才的態度。
張九齡
不過,隨著時間的流逝,玄宗自認為天下已經太平,逐漸喪失了積極進取的精神,以致生活奢華,不問政事,使富強的大唐皇朝走向衰落了。陳致平《中國通史一百講》:「開元二十三年的時候,他覺得國家太平,要表現國家的歡樂盛況,於是大宴五鳳樓,在五鳳樓的殿前,開了一個盛大的同樂會,各種音樂、舞蹈、戲劇,百劇雜陳,讓三百里之內的刺史縣令,都要帶領當地的樂舞伎人,集合到五鳳樓之下來表演,這種歡樂表演,熱鬧喧天,連續了五日之久。」
玄宗最初寵愛的武惠妃,於開元二十五年(737年)去世,後宮雖多美人,但沒有一個能使他滿意。
據傳,其第十八子壽王妃楊氏甚有姿色,絕世無雙。玄宗見後,果然以為美貌不凡。天寶三載(744年)十二月,以楊氏為女官,號太真。天寶四載(745年)八月,冊楊氏為貴妃。
楊貴妃不僅個人受寵,其三個姐姐也均賜府邸於京師,寵貴赫然;其遠堂兄楊國忠也因而飛黃騰達。楊貴妃每次乘馬,都有大宦官高力士親自執轡授鞭,貴妃院有織綉工七百人。嶺南經略史張九章、廣陵長史王翼,因所他們獻給楊貴妃的貢品精美,二人均被陞官。於是,官吏競相仿效。楊貴妃喜愛嶺南的荔枝,就有人千方百計急運新鮮荔枝到長安。在男尊女卑的社會裡,民間竟然流行歌謠日:「生男勿喜女勿悲,若今看女作門楣。」可見,玄宗寵愛楊貴妃的社會影響相當深遠。
生活的奢靡,隨之而來的是政治上的腐敗。天寶初年,口蜜腹劍的李林甫被重用為相。李林甫為了掌握大權,反對諫官有益的建議。他訓斥諸諫官道:「今明主在上,群臣將順之不暇,何須多言!」補闕杜琎上書言事,次日即被降為下邽(今陝西渭南東北)令。自此以後,沒有人敢再有諫爭之言了。
在用人方面,李林甫認為凡在德才方面超過自己者,他都設法將其除去。玄宗想重用兵部侍郎盧絢,他就把盧絢調任華州(治所在今陝西華縣)刺史,並欺騙玄宗說盧絢因病不能理事而棄而不用。玄宗又欲重用絳州(治所在今山西新絳)刺史嚴挺之,李林甫又欺騙玄宗說嚴挺之年老多病,宜授其散職,便於他養病。於是,嚴挺之又被送到東京(今河南洛陽)養病去了。
李林甫欺上壓下,並未引起玄宗的注意,他反而還認為天下無事,自己要高居無為,悉以政事委林甫。高力士勸他不可使大權旁落,他還甚為不悅,致使高力士惶恐自責。林甫死後,玄宗一面重用擅權弄法的楊貴妃堂兄楊國忠為宰相,一面信任居心叵測的邊將安祿山。
楊國忠重用親信,排斥異己。天寶十二載(753年),關中大飢,因京兆尹李峴不甚順從,遂以災氣歸罪於李峴,貶李峴為長沙(今湖南長沙)太守。後來霖兩成災,玄宗過問災情,楊國忠取最好的禾苗給玄宗看,掩蓋災情真象。扶風(治所在今陝西鳳翔)太守房琯反映了所管地區的災情,楊國忠就派御史去追究他的責任。因此,天寶十三載(754年)雖然關中災情嚴重,但無人敢如實上報。連玄宗身邊的宦官高力士也說,宰相大權在握,賞罰不公,大臣無人敢說話了。
范陽(今北京附近)節度使安祿山,為了和楊國忠在玄宗面前爭寵,二人互相詆毀。玄宗則搖擺不定,是非不分,並且認為政事交付宰相,邊事交付諸將,無可憂慮。這樣一來,蓄謀已久的安祿山終於發動了反唐的大叛亂。
終玄宗一朝,雖然沒有發動過像唐太宗、唐高宗朝時那樣的大規模的開邊軍事行動。但是,在周邊地區與鄰近少數族吐蕃、契丹、南詔等的戰事連綿不斷。在邊疆軍事勝利的刺激下,玄宗日益滋長了他好大喜功的思想,寵愛有戰功的邊將。邊將也因此不停對外族開戰,以邀功賞。特別是李林甫為遏制政敵而拉邊將牛仙客入相後,更開放了蕃將以邊功為手段,窺伺中央政權的機會。
安史之亂從開元末年起,玄宗在長期昇平殷富的盛世中逐漸發生變化。在政治上,他以為天下無復可憂,便深居禁中,怠問政事。自開元二十二年起,奸臣李林甫專權達19年之久,宦官高力士亦日見重用;玄宗熱衷於開邊,對吐蕃、南詔、契丹不斷發動戰爭,不僅惡化了民族關係,而且財政上也用度不足,故而又任用王等聚斂之臣,對人民加緊搜括;同時大量擴充邊軍,導致了軍事布局上的外重內輕,中央集權被削弱;他專以聲色為娛,天寶二年後寵幸楊貴妃,放縱楊氏姐妹窮奢極欲,而李林甫死後楊貴妃從祖兄楊國忠又成了專權的朝臣。玄宗一再受李林甫、楊國忠、安祿山等人的蒙蔽,終於釀成了安史之亂。
安祿山發動叛亂之後,直逼長安。唐玄宗於天寶十五載六月急忙率從官及楊貴妃等離長安西逃。行至馬嵬驛(今陝西興平西),禁軍嘩變,殺楊國忠,玄宗被逼縊殺楊貴妃,軍情始定。此後,太子李亨率一部分禁軍北趨靈武(今寧夏靈武西南),七月即位,改元至德,是為肅宗。李隆基率另一部分禁軍南逃成都,後被尊為上皇天帝。至德二載,玄宗由成都還長安,居興慶宮(南內)。宦官李輔國曾因勸肅宗即位之功而深受肅宗寵信。安史之亂平定後,他自以出自微賤,為玄宗左右所輕視,乃離間玄宗與肅宗的關係,迫使玄宗遷居太極宮(西內)甘露殿。玄宗晚年憂鬱寡歡,去世後,葬於泰陵。
唐玄宗-開元盛世
唐玄宗
相關數據
7000萬
這是唐玄宗統治的天寶(742-755)年間全國人口數。官方留下的天寶十三載(754)全國人戶約962萬戶、人口約5288萬口,學者們綜合各方面史料推測,公元8世紀中葉,唐朝全國實際人戶超過一千三四百萬戶,實際人口超過7000萬。
唐朝河東節度使李光弼(708-764年)
當時世界上其他國家的人口是多少呢?8世紀的時候,東法蘭克福王國從塞納河到萊茵河之間的人口是200-300萬。而直到16世紀,地中海地區的人口才5000萬至6000萬。北非的人口是300萬。在農業經濟為主的時代,人口就是生產力。唐玄宗時期人口繁盛,反映了當時中國總的經濟實力是獨步於世界民族之林的。
6.6億畝
郭子儀
這是唐玄宗時期全國耕地面積。
唐朝的版圖,比之於漢代,有新的拓展;大運河把黃河流域與長江流域更密切地聯繫在一起,促進了全國經濟的增長。史稱:「開元、天寶之際,耕者益力,高山絕壑,耒耜亦滿」。根據現有史料推算,當時全國實際耕地面積約八百五十萬頃,摺合今畝達6.6億畝(當下的中國為18億畝),人均佔有達9畝多。遠遠超過中國今日的平均數(1.4畝)。70餘國
賀知章
這是
《唐六典》列舉的開元時期前來朝貢的蕃國數。這些蕃國,從東亞的日本、朝鮮到東南亞地區的諸國,從今日中國邊疆少數民族政權到中亞、西亞乃至地中海地區的一些國家,都對唐朝中央政府建立了一種朝貢的政治關係。開元時代,長安、揚州、廣州等城市,雲聚著從海陸絲綢之路來華的胡商蕃客,成為溝通中外經濟、文化與政治聯繫的重要渠道。亞洲各國留學生來華留學,絡繹於途。前不久在西安發現了井真成的墓誌,這位日本國的留學生就是開元年間來華學習的,還有與李白結下深厚友誼的晁衡,也是一位日本留唐學生。不少外國人在唐玄宗的朝廷任職。張說中國化的佛教——禪宗的真正創建人慧能和尚,在玄宗即位那年圓寂,此後,在玄宗統治的四十多年時間裡,禪宗迅速興起,儒佛道合流成為歷史的潮流,玄宗就曾親自為《孝經》、《老子》 、《金剛經》作注。所謂三夷教,即祆教、景教、摩尼教,也在華得到傳播。正是這樣一個開放的社會,使唐朝在社會風氣上顯得雍容大度,李白充滿自信的詩句「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就是那個時代精神的寫照。
53915卷
這是開元年間整理國家圖書館的藏書數。玄宗時代,唐朝的文教事業也有很大發展。今天我們所常說的四部(四庫)圖書分類,正式被國家官方圖書館所採納,就是在唐代。「藏書之盛,莫盛於開元,其著錄者,五萬三千九百一十五卷,而唐之學者自為之書,又二萬八千四百六十九卷。嗚呼,可謂盛矣!」(《新唐書》卷五十七《藝文志一》)詩聖杜甫、詩仙李白都主要生活在這個時代。舉幾件文化建設上的典型事例。第一件事,唐玄宗曾組織鴻儒碩學,在集賢書院校讎四部圖書;第二件事,開元二十年編訂《大唐開元禮》,是最完備的禮制建設,稍候不久又完成
《大唐六典》的編纂,是最完備的行政法典性質的文件;第三件事,大力提倡教育,廣泛設立公私學校。開元二十一年(733)五月敕:「許百姓任立私學,欲其寄州縣受業者亦聽。」(《唐會要》卷35《學校》)開元二十六年下令天下州縣,每鄉都要設置學校一所,以教授學生。這樣推行政教的結果是:「於時垂髫之倪,皆知禮讓。」(《舊唐書》卷九《玄宗本紀下》)可以說教化大興!
唐玄宗-音樂才能
唐玄宗
李隆基酷愛音樂。6歲能歌舞,顯露出音樂資質。少年時在府中自蓄散樂一部以自娛。他精於多種樂器演奏,如琵琶、橫笛等,羯鼓的演奏技藝尤為高超。他對唐代的音樂制度做了多次重大改革,調整了原九部樂、十部樂為坐、立部伎,促進了音樂藝術的發展與提高;他設立梨園(當時的音樂學校,他自己親自當校長),擴充教坊,培養了許多優秀的音樂藝人;吸收和容納外來音樂,提倡俗樂,造成了前所未有的唐樂氣派。
在8世紀上半葉,就世界音樂範圍而言,李隆基堪稱是一位少有的作曲大師。唐南卓《羯鼓錄》曾說他「若製作曲詞,隨音即成,不立章度,取適短長,皆應散聲,皆中點拍」。他一生中參與創作的音樂作品甚多,其中大部分是器樂獨奏曲、合奏曲和大型歌舞曲。作品從各個不同的側面,直接或間接地反映了他的政治生涯和唐代由盛至衰的歷史面貌。其作品均已亡佚無存。根據史料記載,這些作品大都是他在710年以後創作完成的,正是盛唐到中唐轉折時期。
顏真卿書法
李隆基即位前所作《還京樂》、《夜半樂》,是為了紀念他所主持的誅殺韋、武朋黨集團的宮廷政變而作的。他即位後,任用得人,出現了「開元之治」的盛世局面,並創作和改編了為數不少的宣揚君權神授、歌頌文治武功和
太平盛世的音樂作品,如《聖壽樂》、《小破陣樂》、《光聖樂》、《文成樂》等等。李隆基長於「法曲」風格,喜歡採用「遊仙」題材,他本人參與創作、改編的有《霓裳羽衣》、《凌波曲》、《紫雲回》等。藝術上,歷代多有讚賞之詞。在李隆基的音樂創作中,佔比重較大的要推羯鼓曲。羯鼓原是西北少數民族的一種打擊樂器,隋時傳入中原。由於李隆基對羯鼓的特殊喜好,視其為八音領袖,故多為之譜曲,如《春光好》、《秋風高》等,多被載入史冊。李隆基晚期多思念之作。被後世稱道的追憶馬嵬坡之行的《雨霖鈴》,懷念賢相張九齡的《謫仙怨》(也有說法,說是為思念楊貴妃所作),史料中或指其為玄宗自製,或謂樂工奉命而作,都與李隆基主持有關。
高力士高力士,本名馮元一,其曾祖馮盎、祖父馮智玳、父為馮君衡,曾任潘州刺史。
聖曆元年(公元698年),嶺南爆發了少數民族叛亂,叛亂平息後,高力士被閹割進貢入宮,起初他頗得武則天的賞識,後因小過被逐出皇宮,由宦官高延福收為義子,因此改名為高力士。一年多後,高力士又被召入宮。
唐畫家吳道子
景雲元年(公元710年),李隆基發動宮庭政變,殺死韋後、安樂公主和武氏黨羽,唐睿宗複位,立李隆基為皇太子,高力士因參與謀劃有功,擢升朝散大夫、內給事。
先天二年(公元713年),高力士協助唐玄宗平定了以太平公主為首的宮廷政變,事後被升為銀青光祿大夫,行內侍正員。
開元初,高力士被加封為右監門衛將軍,知內侍省事。唐玄宗寵信宦官,尤以力士為心腹。自此,力士權傾朝野,各地奏文必先呈力士閱後才進呈皇帝,小事便自行決斷。朝廷內外大臣也紛紛討好力士,就連顯赫一時的李林甫、楊國忠、安祿山、高仙芝、宇文融等也因巴結力士才能官居將相高位。肅宗在東宮時,也以兄禮事之,皇帝常稱他為將軍。高力士還娶了呂玄晤女為妻。
唐玄宗泰陵
天寶初,高力士又被加封為冠軍大將軍、右監門衛大將軍、進封渤海郡公。天寶七年,被加封為驃騎大將軍。他的資產也頗為富裕,民間流傳他在長安修建修佛寺鑄鐘,規定擊鐘一次須納禮錢十萬,競有人接連敲了二十下。
天寶十四年(公元755年),安祿山、史思明發動叛亂陷兩京,高力士兵隨玄宗入蜀,行至馬嵬坡,將士嘩變,殺死楊國忠,並脅迫玄宗殺楊貴妃,玄宗最初不肯,高力士說服玄宗,將楊貴妃領至佛堂自縊。至成都後,高力士因有功受封齊國公。
天寶十五年,李亨稱帝,是為唐肅宗,改為至德元年。唐玄宗回京後退為太上皇后,繼位的唐肅宗與玄宗不睦,高力士護主心切,為當權的宦官李輔國所惡,因此被彈劾流放至巫州(今湖南黔陽西南)。
寶應元年(公元762年),李豫即位,是為唐代宗,高力士遇赦還京,歸至朗州(今湖南常德),知悉玄宗上皇駕崩,面朝北哀慟嘔血而卒。代宗復其原官職,並贈封揚州大都督,陪葬唐玄宗泰陵(今陝西蒲城縣境)。
高力士-人生經歷
京劇中的高力士
唐朝自武則天當政,局勢多變故。武則天死後,韋後、安樂公主、太平公主等各種政治勢力鬥爭十分激烈,政局極不穩定。
景龍二年(708年),當時的臨淄王李隆基在自己的藩邸召集才勇之士,積累力量,蓄勢待發,圖謀帝位。
善於觀察局勢和識別人才的高力士看準了李隆基的政治實力,也看準了李隆基是個能成事的人,於是為李隆基明中暗裡辦了不少事,很快就被李隆基引為知己。
兩年後,李隆基發動宮廷政變,誅殺韋皇后和安樂公主以及武氏黨羽,擁自己的父親李旦復帝位。李隆基當上太子,高力士有參與謀劃之功,被提拔為朝散大夫、內給事,掌管宮內百事,常侍太子左右,成為炙手可熱的人物。
又過了兩年(公元712年),高力士又協助李隆基發動宮廷政變,將太平公主及其死黨剷除。這一仗勝利,高力士因功升遷銀青光祿大夫、行內侍正員。到了李隆基正式當上皇帝的開元初年,即公元714年,加封高力士為右監門衛將軍、知內侍省事。
高力士權傾朝野,各地進奏的文表,必先呈報高力士閱後才能進呈皇帝,一般的小事他自己做主。於是全國上下紛紛討好高力士,就連歷史上有名的李林甫、楊國忠等也都是因為巴結上高力士才官居高位的。玄宗皇帝的太子李亨稱高力士為「二兄」。至於皇室諸王、公主、駙馬等皇親國戚則尊稱高力士為爺、翁等,唐明皇李隆基也不叫高力士的名字,稱呼他:將軍。
高力士還結過婚,娶妻呂氏。呂氏因為嫁高力士,他父親和弟弟都當了大官。呂氏的母親去世,葬長安城東,葬禮十分隆重,朝廷內外看著高力士的面子,爭相前往祭奠,自呂家至墓地,送葬的車馬連在一起,十分壯觀。
及至「馬嵬之變」,御林軍將領陳玄禮、韋諤恃眾逼宮,請求玄宗處死楊貴妃,玄宗說:「貴妃常居深宮,安知國忠反謀?」一力佑護,面對那樣一個特殊的緊要關頭,高力士進諫:「貴妃誠無罪,然將士已殺國忠,而貴妃在陛下左右,豈敢自安?願陛下深思之,將士安則陛下安矣!」(《通鑒》卷218),高力士這個時候挺身而出,他唯一考慮的卻是唐玄宗的安危,最後楊貴妃也被縊死。
安史之亂平息以後,玄宗被迎接回朝,並尊為「太上皇」。玄宗兒子肅宗不希望太上皇管朝政,兒媳、肅宗皇后張良娣及太監李輔國就暗中配合,常常挾制迫害玄宗。
上元元年即公元760年,太監李輔國強迫玄宗遷居西內太極宮,玄宗騎馬行至武門,五百名禁兵手執雪亮的兵刃擋住道路。玄宗受了驚嚇,掉下馬來。高力士勃然大怒,走上前去面斥李輔國:「上皇四十年太平天子,爾欲作弒軍賊乎?」他的氣概把李輔國鎮住,語塞而退。玄宗握住高力士的手流著淚說:「今日若非將軍,朕幾不保!」
高力士的行為,得罪了李輔國,不久李輔國就勾結張良娣私下詔書,將高力士流放到了巫州(今湖南黔陽縣)。這時候的高力士已是77歲高齡。高力士在流放中,寫了一首《感巫州薺菜》:「兩京作斤賣,五溪無人采。夷夏雖有殊,氣味終不改。」他托物言志,表明自己無論在哪兒,無論是什麼處境,都忠心不改。
山水派畫家王維
唐代宗即位,大赦天下,高力士敕歸西安,在路上聽人說玄宗肅宗都已作古,「遂望北慟哭,白髮蕭然」,三日不食不飲,一慟而亡。唐代宗依照唐玄宗的遺詔:令高力士陪葬玄宗於泰陵。
高力士-人物評價
高力士一生為玄宗極為寵信,他對玄宗行事亦屢有好言進諫,雖然大權在握,但他始終都是忠於唐王室,並沒有專權禍國、圖謀廢立等不軌的行為,《新唐書》上也說他:「生平無顯大過」。
不過,高力士也開了唐代宦官處理政務的先例。唐朝最終是亡於藩鎮之手,而宦官專政也是一個重要的原因。
高力士-墓地
高力士墓
高力士墓位於陝西省蒲城縣保南鄉山西村,是唐玄宗泰陵唯一的陪葬墓,西北距泰陵主峰2公里。地面現存有高7米的封土堆。墓前原有神道碑一通,記載下葬時間為唐代宗寶應二年(公元763年)。
高力士墓,從墓道到墓室,原先均繪有精美的彩色壁畫。但因其歷史上曾多次被盜掘,淤泥堆積,滲水侵蝕,現已面目全非。經細心辨認,殘存處隱約可見捲雲飄渺、仕女舞姿、十二生肖及仙鶴飛翔等圖像。這些都充分地顯示了當年高力士地位的尊崇。不過,多數文物專家認為,此墓的規格、等級與高力士生前的身份地位相比相差懸殊,檔次偏低,許多地方顯得較為簡陋,這也是唐王朝經過安史之亂後政治經濟衰弱的有力佐證。
高力士-傳聞逸事
高力士
高力士脫靴
高力士為李白脫靴的故事,最早的出處來自於唐人雜史筆記《國史補》(李肇撰)和《酉陽雜俎》(段成式撰)。書中是這樣描述的:「李白名播海內,玄宗於便殿召見。神氣高朗,軒軒然若霞舉。上不覺忘萬乘之尊,因命納履。白遂展足與高力士曰:『去靴!』力士失勢,遂為脫之。」
李白在宮中受到玄宗的接見,神氣高朗,氣宇軒昂,玄宗被他的神采所震懾,竟然忘記自己貴為帝王之尊,允許李白脫下自己的靴子。李白於是將腳伸給高力士說:幫我脫掉靴子!高力士一時手足失措,居然就給他把靴子脫掉了。
高力士為李白脫靴的故事在民間流傳很廣,許多人信以為真,歷代的戲曲小說中都有這個故事,成為表現李白在權貴面前傲岸不屈的典型例證,不過正史中並沒有記載,因此僅為一民間傳說而已。
高力士以狗試毒破
唐服
發動討滅韋氏的政變時,身在幕後的高力士雖然沒有赫赫武功,實際上貢獻極大。他片刻不離玄宗身邊,連梳洗、沐浴時也不敢到宮外,以粉骨碎身的態度為主子奉獻一切。玄宗不能對朝臣或將軍說的事情,也找高力士商量。高力士為報答知遇之恩,什麼事都肯做。
太平公主派的參謀西域僧慧范拉攏一名元氏宮女,企圖毒殺玄宗。由於皇帝用餐時,一向有專人預先嘗食以試是否有毒,因此,毒殺皇帝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不過西域僧慧范想到了在葯中加毒,因為宮中的藥草、金丹都是事先經過檢查的,這些藥材煎好葯後也就不會再進行復驗,皇帝用藥時也就不會有人預先試飲。
然而高力士並沒有遵守這個規則。他把尚藥局送來的一部分藥品,偷偷用以餵食豢養在禁苑某一區的獵狗。高力士是非常喜歡狗的人,經常親自照顧這些狗。因此,看見他在喂狗,沒有人奇怪。結果,喝了準備呈給皇帝飲用之葯的一部分之後,狗竟然在不到兩刻(三十分鐘)就一命嗚呼。最後毒殺玄宗的陰謀也就被識破了。
唐玄宗- 功績
任用賢能而且玄宗在此時亦能虛懷納諫,因此政治清明,政局穩定。
改革吏治而在選拔人材方面,玄宗亦對科舉制度作出改革,提高官吏整體的素質。
發展經濟而且全國的糧倉充實,致使物價十分廉宜。
提倡文教對外軍事而他亦於邊疆地帶設置十大兵鎮,以節度使節制,作為統治異族與鞏固邊防的措施。
唐玄宗-後世評價
唐玄宗前期重用賢臣,勵精圖治,社會經濟繼續發展,出現了封建社會前所未有的盛世景象。但他在位的後期,沉湎酒色,荒淫無度,重用奸臣,政治腐敗,終於爆發了安史之亂,唐朝由此轉衰。所以說,唐玄宗是一位功過都很突出的歷史人物:
(1)唐玄宗統治前期,重視地方官的選拔,曾親自考核縣令,把不稱職的人斥退。任用有才幹,能負責,敢進諫的姚崇,宋王景做宰相,因此社會安定,生產發展,經濟繁榮,唐朝進入全盛時期。史稱「開元盛世」。
(2)他重視對邊疆地區的管轄,封粟末的大祚榮為「渤海郡王」,設渤海都督府和黑水都督府,封南詔的皮羅閣為雲南王,封回紇的骨力裴羅為「懷仁可汗」,鞏固了多民族國家的統一。
(3)改革軍事制度,改府兵製為募兵制。
(4)唐玄宗統治後期,寵愛楊貴妃,整日飲酒作樂,不理政事,還重用奸詐的李林甫,楊國忠,政治十分腐敗,以致釀成安史之亂。持續8年的安祿山,史思明的叛亂,使農業生產受到極大破壞,人民流離失所,使唐朝由盛轉衰,從此唐朝開始走向了下坡路。
(5)唐玄宗為唐的高度繁榮起過重大作用,但他晚年也給唐朝人民帶來巨大災難,他是一位功過都很突出的重要歷史人物。
唐玄宗泰陵即泰陵位於陝西省蒲城縣東北十五公里處五龍山余脈金粟山南。此山海拔716米山巒起伏,逶迤蜿蜒。唐玄宗泰陵它也是以山為陵,山腹中建造墓室,四周繞陵築牆。這裡長眠著曾經勵精圖治贏得開元盛世的唐朝第六代皇帝李隆基。
開元十七年(公元729年),李隆基謁橋陵至金粟山,見此山有龍盤鳳息之勢,謂左右曰:「吾千秋後,宜葬此地。」泰陵規模浩大,陵內封地方圓達38公里,設置分內外兩城,布局酷似京師長安。現存石刻有:華表、天馬、鴕鳥、石翁仲、石獅等。這些石雕刻工細膩,形象逼真,線條流暢,是我國石刻藝術的瑰寶珍品。陪葬於泰陵的有元獻皇后和內侍高力士。1971年,在此地發現了200多年前早已斷裂丟失的高力士墓碑下半部分,與原已發現的上半部分相接成全,通高4米,為研究高力士其人和唐朝歷史提供了寶貴的實物資料。
泰陵陵園寬廣遼闊,封內三十八公里,下宮去陵,二點五公里,其布局似京師長安,分內外兩城,內城四面各開一門,分別為青龍門(又名東華門)、白虎門(又名西華門)、朱雀門、玄武門。牆四角建有角闕。陵內還建有獻殿、下宮、闕樓及陵署等。由於多年來戰火不斷,陵園地面建築現已蕩然無存,只留下一些石刻和畢秋帆親筆題書的「唐元宗泰陵」石碑一通(「元」即「玄」,避康熙玄燁諱)。
唐玄宗統治初期,繼承了唐太宗的統治政策,他任用賢相,整頓吏治,選拔人才,賞罰嚴明,君臣之間密切配合,唐朝出現了史家稱道的「開元盛世」。後期卻殆於政事,任用李林甫為相,杜絕言路,嫉賢妒能,殺諸功臣,宦官日滋,寵幸楊貴妃。整天沉溺於聲色淫逸的生活之中,使朝政日益腐敗,終於在天寶十四年(755年)發生了安史之亂,他被迫逃往四川,途經馬嵬驛,兵士嘩變,他無可奈何,賜楊貴妃自盡。他的兒子李亨在靈武即皇帝位,遙尊玄宗為太上皇。至德二年(757年)玄宗回到長安,寶應元年(762年)死於長安神龍殿,終年七十八歲,翌年三月葬泰陵。 泰陵在橋陵東北23公里,是渭北唐陵中最東端的一個。泰陵因山為陵,陵園包括整座豐山,據《舊唐書》載:「玄宗常謁橋陵,至金粟山,睹崗巒有龍盤鳳翔之勢,謂左右曰:『吾千秋後,宜葬此地。』寶應初,追述其志而置山陵焉。」泰陵陵園建築大體與乾陵相同,只是規模不如乾陵宏大。
泰陵除元獻楊皇后(華陰楊知慶女)衤付葬外,陪葬墓只有高力士墓(位於今椿林鄉山西村)一座。高力士原姓馮,聖歷初(公元698年)入宮,時年約15歲,當李隆基為藩王時,高力士即「傾心附結」,後一生侍奉玄宗,相處五十多年。玄宗辭位後,為李輔國所誣,長流巫州,力士曾曰:「臣當死已久,天子哀憐至今,願一見陛下顏色,死不恨」。輔國不許。寶應元年,遇赦返至郎州,聞訊並見二帝遺詔,北向痛哭,曰:「大行升遐,不得攀梓宮,死有餘恨」。悲痛嘔血而死,卒年七十九歲。代宗贈高力士楊州大都督,陪葬泰陵。
隨著歲月的流逝,戰火頻仍,泰陵曾遭受過多次破壞和洗劫。尤其是朱溫篡唐期間,華原節度使溫韞「唐諸陵在境者,悉發之,取所藏金寶。」浩劫不僅使宏偉的地面建築蕩然無存,而且還禍及玄宗遺骸。北宋太祖開寶六年(公元973年),下詔修葺泰陵,玄宗遺骸著法服、常服一套重新安葬,同時建立玄宗廟(廟址在今椿林鄉敬母寺村東南),於下宮處立碑,並於陵區廣植松柏、長楊、巨槐等。明清以前,下宮即為朝延祭祀泰陵處所。清代乾隆四十年(公元1775年),陝西巡撫畢沅下令修葺泰陵,並於陵區修築寬3尺、高6尺的圍牆(今已無存)加以保護,同時還在朱雀門獻殿遺址附近,樹立親筆題寫的「唐元宗泰陵」(為避康熙玄煒諱,改玄為元)巨碑一通,這一石碑至今猶存,五個隸書大字,蒼勁有力,不失為一件鐫刻珍品。一九五六年,泰陵被列為陝西省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並於一九五八年建立了泰陵文物管理所。但是,不可思議的是,泰陵石刻在大躍進期間和文化大革命中,又遭受到一次大規模的、無知的破壞。直到改革開放以後,地方政府才加大投資力度,整修道路,植樹綠化並準備對地面石刻進行修復,這時,泰陵才真正獲得了新生。
泰陵[唐]-陵墓構造
泰陵[唐]--石獅
李隆基謁橋陵至金粟山,見此山有龍盤鳳息之勢,謂左右曰:「吾千秋後,宜葬此地。」泰陵規模浩大,陵內封地方圓達38公里,設置分內外兩城,布局酷似京師長安。 現存石刻有:華表、天馬、鴕鳥、石翁仲、石獅等。這些石雕刻工細膩,形象逼真,線條流暢,是我國石刻藝術的瑰寶珍品。陪葬於泰陵的有元獻皇后和內侍高力士。1971年,在此地發現了200多年前早已斷裂丟失的高力士墓碑下半部分,與原已發現的上半部分相接成全,通高4米,為研究高力士其人和唐朝歷史提供了寶貴的實物資料。 泰陵陵園規模宏大,據《省志》載,陵內封地達三十八公里,為諸陵中最大者。陵區以玄宮為中心,依山勢構築陵牆,平面布局分內外兩城,酷似京師長安,內城四周各開一門,其位置分別為:
朱雀門(南)。位於現保南鄉唐陵村西約500米處;
玄武門(北)。位於現上王鄉嶺南村;
青龍門(又稱東華門)。位於現椿林鄉唐陵村東約400米處;
白虎門(又稱西華門)。位於現翔村鄉東山懷村400米處。
四門及陵牆四角分別建有門闕、角闕,地面建築包括獻殿、下宮、闕樓、陵署等,殿舍連綿,錯落有致。陵區林木繁茂,蒼翠蔭郁,一派肅穆景象。與其他帝陵一樣,陵園設有陵台令(從五品)及主文、主樂、主輦和典事等官員。陵區還設有折衝府,負責陵區安全,封內陵戶,則專門應付各級官員的祭奠活動。像其他唐陵一樣,泰陵四門(尤其是神道兩側)也布列有大量的石刻藝術品,其簡單情況為:
原在四門外,各有石獅一對,共八個,現仍殘存六個;
南門(朱雀門)外,原列有石人十對,現仍殘存九對;華表一對,現存一殘一;飛馬一對、鴕鳥一對,現仍存;石馬五對,現仍殘存五個;
北門(玄武門)外,原列有石馬三對,現尚殘存二個;
與其他陵不同的是,泰陵曾布列有「番酋」立像八尊,現僅殘存東側立像三尊,另於北門處,還殘存一隻小蹲虎。
泰陵侍臣(石人)雕刻反映了唐玄宗「文用漢,武用胡」的特點。
唐玄宗去世的時候,雖然「安史之亂」已近尾聲,但河南、河北的戰爭仍在繼續。連年戰亂,百姓流離失所,兩京破壞殆盡,軍隊(尤其是軍閥軍隊和回紇軍隊)燒殺淫掠,社會一片混亂。唐朝國力急轉直下,幾致覆亡,從此歷史走進了中唐時代。由於陵墓石刻的產生同社會主宰者關係的直接性,它本身既反映著產生時的國力,也博動著統治那個時代的精神力度的脈象,因之,泰陵石刻成了中唐陵墓石刻的代表。
同盛唐作品相比,中唐石刻個體變小,精神魄力在大氣磅礴中漸趨平和。但此段時期石刻作品也有一定的發展,不少作品保持著很強的生氣和氣勢,其中泰陵翼馬(在陵墓中,翼馬起著聯繫亡靈與天界的神秘作用)體態矯健,英恣瘋爽,不失為唐陵石刻藝術中的珍品;泰陵翁仲,文臣雍容華貴,武臣勇武剽悍,仍不失大唐風韻,只是那威風凌歷的神態,信佛要威懾某一特定的對象,不象盛唐作品中的侍臣,倨傲天下,曠達不羈。
泰陵[唐]-神道石刻
唐定陵鞍馬
華表一對。華表是古代帝王接忠納諫的象徵。此對石華表高4.5米,蓮花基座,八稜柱身,周身線雕纏枝卷葉花紋,頂端為寶珠。
天馬一對。天馬因身生雙翼故也稱翼馬,是傳說中能飛善跑的靈獸,它只是在太平盛世,才能出現這種傳播友誼的吉祥動物。鮑方在「開元樂章」中寫道「開元海內承平久,萬國戎王皆頓首。天馬銜來苜蓿花,故人獻上葡萄酒」。此石天馬高2.24米,長2.1米,昂首挺胸、渾圓雄壯。造型雄偉,肚底部刻有花紋。
駝鳥一對。駝鳥是中外人民友誼的見證,它原產於非洲沙漠地帶。唐初時,隨著大唐帝國的日益強盛,中外友好往來和文化交流日益頻繁,伊朗、吐火羅(今阿富汗北部)等中亞細亞古國,曾先後派遣使者送駝鳥到長安,據《新唐書·吐火羅傳》記載,唐高宗永微元年(公元654年)五月,吐火羅「獻駝鳥,高六尺,色墨,足類蒿鴕,鼓翅而行,日三百里,日噸鐵,俗為駝鳥。」當時人們把駝鳥視為神異,又視為祥瑞,四方獻貢,是社稷興旺的象徵。於是獻於唐太宗李世民昭陵。修建唐高宗李治和武則天合葬墓乾陵,唐陵石刻從此定型,駝鳥便臍身於司馬道兩側。陵前放有形態活躍的石駝鳥,以示王權聲威,臣服邊陲,天下歸順。這對石雕駝鳥體態和躍,羽毛豐滿,回首貼翼,生動自然,它刻在高1.45米,寬1.93米,厚0.45米的石屏上,為唐代石刻藝術中的珍品。
石馬五對。石馬高1.7米,長1.8米,整個基座和馬身是一塊大石刻成,鬃毛密披,鞍蹬俱全,昂首前視,神態自若。石人十對石人又稱石翁仲,它按左文右武兩行相排列。全是身穿長袍、頭帶高冠。文臣掛圭,武將持劍,這些石人面部表情,神態各異。唐玄宗執政時為「文用漢、武用胡」,所以石刻武臣全為少數民族形象。石人身高2.5米,胸圍2.15米。
石獅一對。此對石獅威武雄壯,身高1.6米,長1.2米,寬1米。另外三門也各有石獅一對。
泰陵[唐]-建築特色
泰陵[唐]
「因山為陵」是唐代帝王陵墓的重要特色,十八陵中有十四陵營建在「孤聳回絕」的山峰之中。這是希圖借人力所無法比擬的自然形勢來抒發大唐盛世君主豪雄非凡的精神氣宇,同時也反映了唐代天人合一的觀念。 當時,為將純自然的巍峨山嶺點化成無比莊嚴的帝王陵寢,便把石刻群和地面建築群按嚴格的格局布列成一個絕對對稱、規整合諧的龐大陣容,用帝王(人)的精神去強化山(天)的氣勢,這就規定了唐陵大地藝術的屬性。
作為石刻或建築的單體則強調了造型的莊重感而減弱了每一件作品的生動性,強調了整體效果而減弱了每一件作品的個性,強調了輪廓的簡捷概括以求得在空曠原野里的遠視效果,並使與山陵相和諧。這樣,建築組群與陵前石刻也在雄奇質樸的自然山勢的襯托下,愈益顯得光彩奪目,輝映陵山。
泰陵[唐]-陪葬介紹
泰陵[唐]--殘碑
唐玄宗李隆基的泰陵,陪葬的只有元獻楊皇后和宦官高力士。玄宗皇后楊氏,弘農華陰人,系肅宗李亨的生母,卒於開元十七年(公元729年),先葬於長安細柳原。肅宗當皇帝後,母以子貴,德以溢尊,追冊楊氏為元獻太后。寶應三年(公元763年)正月,袝葬泰陵。
高力士系寶應元年卒於朗州(今湖南常德),代宗贈以揚州大都督,陪葬泰陵。大曆十二年,代宗為追念高力士侍奉玄宗的功勞,立神道碑予以表彰。高力士墓位於保南鄉山西村西。墓為圓錐形,高5.3米,周長70米。墓碑現存縣文化館。
泰陵在1956年被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5年成立了文物管理所。現已整修了縣城通往陵區的路面,近幾年又撥款進行了綠化。
唐玄宗-家庭
楊貴妃
楊玉環-生平簡介
楊玉環
楊玉環出身宦門世家,曾祖父楊汪是隋朝的上柱國、吏部尚書,唐初被李世民所殺,父楊玄琰,是蜀州司戶,叔父楊玄珪曾任河南府土曹,楊玉環的童年是在四川度過的,10歲左右,父親去世,她寄養在洛陽的三叔楊玄珪家。
開元二十二年七月,唐玄宗的女兒咸宜公主在洛陽舉行婚禮,楊玉環也應邀參加。咸陽公主之胞弟壽王李瑁對楊玉環一見鍾情,唐玄宗在武惠妃的要求下當年就下詔冊立她為壽王妃。婚後,兩人甜美異常。
開元二十五年十二月初七,唐玄宗寵愛的武惠妃病逝,玄宗因此鬱鬱寡歡。在心腹宦官高力士的引薦下,唐玄宗把目光投向了武惠妃相似的兒媳楊玉環。
開元二十八年十月,與李瑁成親五載的楊玉環離開壽王府,來到驪山,此時她才22歲,玄宗則56歲,玄宗先令她出家為女道士為自已的母親竇太后薦福,並賜道號「太真」。
天寶四年,唐玄宗把韋昭訓的女兒冊立為壽王妃後,遂冊立楊玉環為貴妃,玄宗自廢掉王皇后就再未立後,因此楊貴妃就相當於皇后。楊貴妃自入宮以來,遵循封建的宮廷體制,不過問朝廷政治,不插手權力之爭,以自已的嫵媚溫順及過人的音樂才華受到玄宗的百般寵愛,雖曾因妒而觸怒玄宗,以致兩次被送出宮,但最終玄宗還是難以割捨她。
天寶十四載(公元755年),范陽、平盧、河東三鎮節度使安祿山以反楊國忠為名起兵叛亂,兵鋒直指長安。次年,唐玄宗帶著楊貴妃與楊國忠逃往蜀中,途經馬嵬驛(今陝西興平市西)時,隨駕禁軍將校一致要求處死楊貴妃和楊國忠。唐玄宗言國忠當誅,然貴妃無罪,本欲赦免楊玉環,無奈禁軍皆認為貴妃乃禍國紅顏,安史之亂乃因貴妃而起,不誅難慰軍心、難振士氣。接受高力士的勸言後,唐玄宗為求自保,不得已賜死楊貴妃。這就是白居易的《長恨歌》中的「六軍不發無奈何,宛轉蛾眉馬前死」之典故,最終楊貴妃被賜白綾一條,自縊在佛堂的梨樹下,時年38歲,而楊國忠則死於亂兵刀刃之下。玄宗在安史之亂平定後回宮,曾派人去尋找楊貴妃的屍體,但未尋得。[1]
楊玉環-人物故事
(一)楊玉環從小缺碘,落下了一個毛病:狐臭。雖然她集三千寵愛於一身,可是總覺得好不爽。自從梅娘娘來了之後,李隆基的心便有一點點花了。玉環很著急,聽說華清池的水是礦泉水,含有各種礦物質,包治百病。於是玉環便向阿基撒嬌,要了華清池,有空便洗。可是,浴室里供氧老是不足,她又治病心切,常常一泡便是幾個時辰,常常暈倒在池裡。於是,無聊的文人們便寫:「侍兒扶起嬌無力。」
一個療程結束了,玉環的狐臭好了許多。一天,牡丹開放,美不勝收。玉環備了一點小菜,要阿基同酌,阿基滿口答應。可是,當阿基在路上的時候,梅娘娘派人來說,她患了重感冒,要阿基去看看。阿基左右想了一下,對高力士說,告訴玉環,朕一會再去賞花。可是,高力士他老人家年紀大了,加上陝西人口音重了一點(畢竟那時還沒有普通話),傳成「朕要你一個人看花」。玉環傷心極了。面對這滿園春色,玉環愁上心來。她一氣幹了十八碗茅台,大醉而卧。大家知道,玉環的狐臭畢竟沒有根治,心情不好,又喝多了一點,又犯了。把眾人熏得不亦樂乎,花也是有感覺的耶(生物系的同學知道),何況是花王牡丹!於是,滿園牡丹都合上了。阿基在梅娘娘哪裡坐了一會,便匆匆趕來。走得急了一點,也感冒了,鼻子聞不到。後來,人們叫楊玉環「羞花」,其實是狐臭熏的。
(二)唐明皇(玄宗)天寶年間,猗氏東南楊家莊有一楊氏人家。夫妻倆口過著清貧淡漠的生活。膝下無男,生育四女。唯幼女花容月貌,聰睿過人,雙親視若掌上朋珠,起名玉環。由於家境貧寒,玉環自小常寄外婆家生活。一日其母接她回家,路過涑水河畔,見一大和尚將一小和尚按在河中。小和尚掙扎呼救。旁邊有人問其原因,大和尚答道:「我們寺中長老含辛菇苦,歷經多年,化齊萬緣醮。好不容易湊滿萬人名次,小和尚竟膽大妄為,偷花了一十二文布施錢。致使長老終生夙願付之東流。功果不全,此方百姓不能清凈,貽害鄉人。因此定要把他置於死地,以消眾人之恨。」在場人說道;「他已作了此等對不起大家之事,可說是,潑水難收,追悔莫及。今日應該給他一條活命,設法挽救才是。我們何不再掛一個名,此十二文錢也就滿了,然後叫他立功贖罪,豈不甚好?」大和尚說:「這萬緣醮,萬人名字已滿,只是錢數不夠,不能掛名了。」眾人聽後嘆道:「這就難了。我們管不了。」說完全部走散。楊玉環在一旁見此情景,當即出以同情之心,對其母說道,「咱們何不救救小和尚?豈能讓他死於非命!」母親說:「兒呀!這萬緣醮上人名已滿。既使有錢給他布施,也不能再添咱們的名字了。何況身無分文!」玉環接著說:「這個不難。我們又不圖掛什麼名,救人要緊。只給他錢不就是了?我這裡有在外婆家給人家描龍綉鳳掙得一十二文錢,原準備咱們路途吃用。咱不如暫時忍點饑寒,以了結今日之事。」即把錢交於大和尚,交待他們不要寫什麼名字,並耐心對二人進行了勸解。二和尚高高興興地返回到城內妙道寺去了。長老和尚聞報後,急忙身披袈裟,趕到母女面前,屈身下拜,感激地說道:「小僧辦這萬緣醮,幸而善姑娘同我們結了萬緣!如此助人為樂,慷慨濟人之善心,實實令洒家敬佩,天長地久有時盡,吉人天相有報應。」
楊貴妃
楊玉環長至二八,肌態豐艷,骨肉婷勻。眉不描而黛,發不染而黑,頰不脂而紅,唇不塗而朱,真是天姿麗色。不久選入宮內,納為貴妃,享盡人間榮華。連其村名也改為楊妃村,一直波延至今。一次,楊玉環省親歸里,兩目痛疼,遂許下諾願:如能早日目光明清,願重修猗城妙道古剎,另塑金身,不幾月,可巧目疾自愈,她回宮奉於萬歲,即耗金臣萬,將廟宇浮屠整修狀新。遠遠望去,茂林修竹,玻璃閃光、金碧輝煌,精巧玲瓏,真是景緻別倫。一日,楊玉環親自到寺廟還香了願,眾僧出來迎接。客廳坐定之後,貴妃思想:此回重整廟宇,功勞甚大,名垂千秋,將來定可升為仙佛之輩。回眸一看,不見那位長老。便悶悶不樂地問道:「你們長老在么?」眾和尚答道;「他在丹房打坐,多年未曾出來應酬會客了。」貴妃聽後,不由怨從心起,思想當年我出十二文錢,他即趕去親謝大恩;今日我整修廟字,花費巨金,他竟不出來盛情歡迎。這般慢待於我,真是令人可惱!當即盛怒難捺,大發雷霆。小和尚急忙跪去告知長老。不時,老和尚穿著平常衣服出來,在貴妃面前打了一拱,言道:「僧與你稽首頓拜了!」楊玉環一見,斥道:「你這賤僧,本皇后建廟宇花數萬金銀,功德可說無量。當初我不過一鄉野貧女,你身披袈裟,頭戴僧冠,俯首下拜,謝我十二文錢的善功,今日卻冷漠相待,不施尊禮,只打一拱手而已。這是何故?可說是不禿不毒,不毒不禿;當著本後面,說的是了,饒你不死。若有半點含糊,小心你的狗命!」老和尚定了定神,慢條斯理地說;「貴人息怒!不是小僧不知禮儀,冒犯慈顏。剛才的稽首頓拜,乃是民間俗人百拜之禮,也是出家人的全禮。當初雖說你是鄉間野女子,卻能在生死關頭,解囊救人於死地,以德化民。捨己救人而不沽名釣譽,善出心靈,美德不泯,功在黎庶,啟迪後人,可稱三晉之遺風。正因你如此仗義,美德卓著,以室選入宮廷得侍君側。而今你揮金如土,為己一身福利,還香許願,將萬民血汗隨意拋擲,意圖重望神胎,為你擦金抹粉。所以說,今日萬金雖重,不如當初半文。」楊玉環聽到此時,滿面羞慚,無地自容。老和尚又說:「剛才我給你稽首頓拜,可說是我出家人的卑鄙了。象你這樣得勢變性,利欲熏心的人,久而久之,必將禍延爾身。」果不其然,自從楊玉環納入宮內,身伴明皇朝歌暮舞,縱情聲色。致使唐室變移三綱,濁亂四海。安祿山乘機反叛,明皇身廢國辱。而楊玉環本人也未免予馬嵬坡前的厄運,悲恨而死
(三)今天的人們大多知道楊貴妃,而知道江采蘋的人恐怕不多。其實,楊貴妃和江采蘋是唐玄宗三宮六院七十二妃中一對勢均力敵的情敵。
江采蘋,即梅妃,出生於福建莆田江東村,父親江仲遜是個詩書滿腹的秀才,同時也是個懸壺濟世的醫生。江采蘋是家中獨生女,她聰慧靈秀,能詩能文,9歲就能背誦許多詩歌名篇,15歲時即已寫得一手好文章,所寫的八篇賦文,更在地方上傳誦一時,是當時有名的才女,被譽為福建第一個女詩人。
楊貴妃
多才多藝的江采蘋,不僅長於詩文,還通樂器,善歌舞,而且嬌俏美麗,氣質不凡,是個才貌雙全的奇女子。適逢玄宗開元盛世,唐朝國家興盛,四海昇平,內有賢相,外有名將,一派昌榮之景。這時,深受玄宗寵愛的蕭淑妃不幸離開了人世。唐玄宗極重夫妻之情,雖有後宮佳麗數千人,卻對蕭淑妃情有獨鍾。蕭淑妃的卒亡使唐玄宗不勝悲痛,日見憔悴。唐玄宗在萬分思念下,很想找到另一份寄託。
有個叫高力士的近侍宦官,看到唐玄宗悲傷的樣子,自然憂心忡忡,擔心玄宗從此一蹶不振。於是,他力勸玄宗徵選天下絕色多情美女,來改變悲傷心境,重新振作起來,玄宗採納了他的建議。高力士奉旨挑選秀女,親自出使閩粵,發現了剛剛及笄的江采蘋,他疑其為天人,如獲至寶。隨即把她帶進了宮中,侍候玄宗皇帝。當時江采蘋雖是淡妝輕掃,仍難掩如花容顏,她溫柔文雅的言語,優美大方的舉止,是一杯清香醇郁的茶,霎時就擄獲了玄宗皇帝的心,玄宗對她疼愛有加,將當時眾多的後宮佳麗視為塵土,專寵江采蘋一人。梅妃比楊貴妃進宮早19年之多,她纖麗秀雅的風格令玄宗由衷敬佩,為之傾倒。恬靜嫻雅、端莊明秀的江采蘋,從小就喜愛和她一樣淡雅的梅花,玄宗皇帝因此封她為「梅妃」,並在她居住的宮中,種植了各式各樣的梅樹,每當梅花盛開,便與梅妃流連花下,賞花賦詩,其樂融融。
然而,當豐滿、冶艷,渾身散發嬌情媚態的楊貴妃出現之後,玄宗開始目眩神迷。楊貴妃與梅妃成了並立於玄宗後宮的兩株奇葩。梅妃像一株梅花,清雅高潔;楊玉環如一株牡丹,豐腴嬌艷。這倆人一瘦一肥,一雅一媚,一靜一動,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此時已過花甲之年的唐玄宗,心目中已經分出楊玉環和梅妃的高低。十幾年他面對孤芳自賞、清雅高潔的梅妃,現在已經審美疲勞了,不免有些意興大減。而突然出現的楊貴妃,不但豐滿的體態充滿了性感,楚楚動人,還有她那媚人的神情、活潑的性格,就像一團熾熱的烈火撩撥著已近暮年又不甘衰老的唐玄宗。
這樣,楊貴妃與梅妃自然展開了明爭暗鬥。一個要死守「陣地」,一個要佔領「陣地」,戰鬥異常激烈。而她們的戰鬥,開始表現出來的是一篇篇有感而發的詩文。我們先看梅妃寫的一首詩:撇卻巫山下楚雲,南宮一夜玉樓春;冰肌月貌誰能似,錦繡江天半為君。這首詩中,表面上讚歎楊貴妃的美貌,其實際上是在諷刺她原來是唐玄宗的兒媳,不顧人倫,從壽王府中轉入皇宮,竟然鑽進了公公的被窩,還迷惑皇帝,耽誤朝政,並譏嘲她如月般的痴肥。其實,當時梅妃說的都是事實。楊貴妃讀罷,立即反擊:美艷何曾減卻春,梅花雪裡減清真;總教借得春風草,不與凡花斗色新。詩中的含義是說梅妃瘦弱不堪,而且也受寵得過頭了,哪能與新春的鮮花爭奇鬥豔呢!
唐玄宗沒有為梅妃的詩鼓掌,卻為楊貴妃的詩叫好。楊貴妃的美,是另一種不同的風情,媚惑了唐玄宗,他把所有的心思都轉移到了楊貴妃身上,漸漸冷落了梅妃。梅妃的愛情也從此陷入了困境。在受到了冷落的同時,還要承受楊貴妃時時在玄宗面前的數落和誣告。後來,梅妃終於被迫遷入上陽東宮,過著和冷宮一樣的凄清生活。這時的楊貴妃,把她的大姐韓國夫人、三姐虢國夫人以及八姐秦國夫人全都招來了。她們四個就像四株香花,團團環繞在唐玄宗四周,粉白黛綠,奇幻萬千,使得垂垂老矣的玄宗青春煥發;她們又像四隻蜜蜂,在唐玄宗的身上,像採花粉一樣,吸取唐玄宗的「精華」。唐玄宗終日與她們周旋嬉鬧,無暇顧及朝政,更把上陽東宮的梅妃忘到了九霄雲外。
「唐代青花塔式罐」
然而,畢竟梅妃和楊貴妃風格不同,味道也不一樣,一個「葷」,一個「素」。唐玄宗過度香艷之後,不由思念淡雅。一段時間後,唐玄宗不曾與梅妃見面,心裡就時不時想起梅妃,想起梅妃的樣子。一個梅花綻放的季節,唐玄宗漫步梅園,睹花思人,泛起一股似水柔情與刻骨相思,心中暗生一絲悲涼,一種愧疚,一種和梅妃相見的慾望。一天晚上,唐玄宗怕楊貴妃知道,借口身體不適,沒去楊貴妃宮中,獨宿在翠華西閣,密遣一貼身小太監,用馬把梅妃馱來敘舊.既然是陛下寵召,為何要深夜暗中而來?」「堂堂一國之君,為何如此怕那個肥婆?」梅妃雖然心中覺得窩囊,卻不忍讓玄宗久等,還是乘馬來到了翠華西閣。一雙舊日鴛鴦又相擁在一處,說不盡的纏綿,道不盡的悱惻。這事還是被楊貴妃知道了。楊貴妃不待宣召,到翠華西閣推門而入,劈頭問玄宗:「你把梅精藏在何處?」玄宗假裝若無其事地回答:「不是在上陽東宮嗎?」楊貴妃見唐玄宗賴賬,話題一轉,說:「何不宣來,我們一同到驪山溫泉享樂一番!」說得玄宗支支吾吾,不知所措。楊貴妃裝出一副正經的樣子說:「這裡亂七八糟,床下有婦人金釵,枕邊留有餘香,這夜是何人為陛下侍寢。為何歡睡到日出還不上朝,陛下可去面見群臣?」她竟然說,妾要留在這裡,等唐玄宗上朝回來。
唐玄宗惱羞成怒,氣急敗壞,臉色已經鐵青,但他卻不大嚷大叫,就以蒙頭大睡的方式反抗。楊貴妃畢竟聰明,也怕事情鬧僵,無法收拾。她拿出看家本領,裝痴賣嬌,哭鬧了一番,然後憤憤而去,回娘家去了。楊貴妃回娘家不久,唐玄宗不堪思念,派侍使把她接回宮中,據說接了三次才接回來。當然,唐玄宗有時舊情難忘,常懷著一種憐憫和補償的心理對待梅妃。有次唐玄宗嘗荔枝時,又憶起梅妃,就派人送去一串珍珠,梅妃見珍珠,觸景生情,無限傷感,即寫了一首詩,夾在珍珠里退還給玄宗。詩云:「柳葉雙眉久不描,殘妝和淚污紅綃。長門自是無梳洗,何必珍珠慰寂寥。」此詩人稱《一斛珠》。
國家一級文物、唐代玉雕真武坐像
流光易逝,青春不再,梅妃在上陽東宮已經度過了10年寂寞歲月。她不知道玄宗的心目中,是否還有她梅妃的一絲影跡。她想,如果皇帝舊情不忘,梅妃就有一線希望。於是,她寫成一篇《樓東賦》,來陳述心中的許多感慨。據說,這首詩寫了她在上陽東宮的凄慘心情,抒發了她對玄宗,對貴妃的不滿和對新生活的嚮往。然而,不但於事無補,還差點被殺。如果不是觸動了玄宗的愛憐之心,恐怕她當時就在楊貴妃的挑唆下,命歸黃泉。
在這場愛情的爭奪戰中,楊貴妃那一方是人多勢眾,風頭正盛;而梅妃這邊則人單勢薄,已經徹底敗下陣來。之後,「安史之亂」爆發了,唐玄宗攜楊貴妃逃往西南,後來,楊貴妃被逼死在馬嵬坡。被留在宮內的梅妃為了不讓叛賊污辱,也為負心於她的玄宗保住清白之身,用白布將自己層層包裹,跳下古井而香消玉殞。[2]
楊玉環-相關詩詞
楊貴妃的故事是古往今來許多文學作品的素材:
李商隱
海外徒聞更九州 他生未卜此生休 空聞虎旅傳宵柝
無復雞人報曉籌 此日六軍同駐馬 當時七夕笑牽牛 如何四紀為天子
白居易
漢皇重色思傾國 御宇多年求不得 楊家有女初長成 養在深閨人未識
天生麗質難自棄 一朝選在君王側 回眸一笑百媚生 六宮粉黛無顏色
漁陽鼙鼓動地來 驚破霓裳羽衣曲 九重城闕煙塵生 千乘萬騎西南行
翠華搖搖行復止 西出都門百餘里 六軍不發無奈何 宛轉蛾眉馬前死
臨別殷勤重寄詞 詞中有誓兩心知 七月七日長生殿 夜半無人私語時
在天願為比翼鳥 在地願為連理枝 天長地久有時盡 此恨綿綿無絕期
楊玉環-生死之迷
楊貴妃
安史之亂時,唐玄宗逃至馬嵬驛,軍士嘩變,殺死民憤極大的楊國忠,又逼唐玄宗殺死楊貴妃。玄宗無奈,便命高力士賜她自盡,最後她被勒死在驛館佛堂前的梨樹下,死時38歲。傳說運屍時,楊貴妃腳上的一隻鞋子失落,被一老婦人拾去,過客要借玩,須付百錢,老婦人藉此發了財。
有人說,楊玉環可能死於佛堂。《舊唐書·楊貴妃傳》記載:禁軍將領陳玄禮等殺了楊國忠父子之後,認為「賊本尚在」,請求再殺楊貴妃以免後患。唐玄宗無奈,與貴妃訣別,「遂縊死於佛室」。《資治通鑒·唐紀》記載:唐玄宗是命太監高力士把楊貴妃帶到佛堂縊死的。《唐國史補》記載:高力士把楊貴妃縊死於佛堂的梨樹下。陳鴻的《長恨歌傳》記載:唐玄宗知道楊貴妃難免一死,但不忍見其死,便使人牽之而去,「倉皇輾轉,竟死於尺組之下」。樂史的《楊太真外傳》記載:唐玄宗與楊貴妃訣別時,她「乞容禮佛」。高力士遂縊死貴妃於佛堂前的梨樹之下。陳寅恪先生在《元白詩箋證稿》中指出:「所可注意者,樂史謂妃縊死於梨樹之下,恐是受香山(白居易)『梨花一枝春帶雨』句之影響。果爾,則殊可笑矣。」樂史的說法來自《唐國史補》,而李肇的說法恐怕是受《長恨歌》的影響。
唐代銅器
楊貴妃也可能死於亂軍之中。此說主要見於一些唐詩中的描述。杜甫於至德二年(公元757年)在安祿山佔據的長安,作《哀江頭》一首,其中有「明眸皓齒今何在,血污遊魂歸不得」之句,暗示楊貴妃不是被縊死於馬嵬驛,因為縊死是不會見血的。李益所作七絕《過馬嵬》和七律《過馬嵬二首》中有「托君休洗蓮花血」和「太真血染馬蹄盡」等詩句,也反映了楊貴妃為亂軍所殺,死於兵刃之下的情景。杜牧《華清宮三十韻》的「喧呼馬嵬血,零落羽林槍」;張佑《華清宮和社舍人》的「血埋妃子艷」;溫庭筠《馬嵬驛》的「返魂無驗表煙滅,埋血空生碧草愁」等詩句,也都認為楊貴妃血濺馬嵬驛,並非被縊而死。
楊貴妃之死也有其它的可能,比如有人說她系吞金而死。這種說法僅見於劉禹錫所用的《馬嵬行》一詩。劉氏之詩曾寫道:「綠野扶風道,黃塵馬嵬行,路邊楊貴人,墳高三四尺。乃問里中兒,皆言幸蜀時,軍家誅佞幸,天子舍妖姬。群吏伏門屏,貴人牽帝衣,低迴轉美目,風日為天暉。貴人飲金屑,攸忽?英暮,平生服杏丹,顏色真如故。」從這首詩來看,楊貴妃是吞金而死的。陳寅恪先生曾對這種說法頗感稀奇,並在《元白詩箋證稿》中作了考證。陳氏懷疑劉詩「貴人飲金屑」之語,是得自《里兒中》,故而才與眾說有異。然而,陳氏並不排除楊貴妃在被縊死之前,也有可能吞過金,所以《里兒中》才傳得此說。
還有人認為,楊貴妃並未死於馬嵬驛,而是流落於民間。俞平伯先生在《論詩詞曲雜著》中對白居易的《長恨歌》和陳鴻的《長恨歌傳》作了考證。他認為白居易的《長恨歌》、陳鴻的《長恨歌傳》之本意,蓋另有所長。如果以「長恨」為篇名,寫至馬嵬已足夠了,何必還要在後面假設臨邛道士和玉妃太真呢?職是之由,俞先生認為,楊貴妃並未死於馬嵬驛。當時六軍嘩變,貴妃被劫,釵鈿委地,詩中明言唐玄宗「救不得」,所以正史所載的賜死之詔旨,當時決不會有。陳鴻的《長恨歌傳》所言「使人牽之而去」,是說楊貴妃被使者牽去藏匿遠地了。白居易《長恨歌》說唐玄宗迴鑾後要為楊貴妃改葬,結果是「馬嵬坡下泥中土,不見玉顏空死處」,連屍骨都找不到,這就更證實貴妃未死於馬嵬驛。值得注意的是,陳鴻作《長恨歌傳》時,唯恐後人不明,特為點出:「世所知者有《玄宗本紀》在。」而「世所不聞」者,今傳有《長恨歌》,這分明暗示楊貴妃並未死。
有一種離奇的說法是楊貴妃遠走美洲。台灣學者魏聚賢在《中國人發現美洲》一書聲稱,他考證出楊貴妃並未死於馬嵬驛,而是被人帶往遙遠的美洲。
還有一種說法認為,楊貴妃逃亡日本,日本民間和學術界有這樣一種看法:當時,在馬嵬驛被縊死的,乃是一個侍女。禁軍將領陳玄禮惜貴妃貌美,不忍殺之,遂與高力士謀,以侍女代死。楊貴妃則由陳玄禮的親信護送南逃,行至現上海附近揚帆出海,飄至日本久谷町久津,並在日本終其天年。
日本山口縣「楊貴妃之鄉」建有楊貴妃墓。1963年有一位日本姑娘向電視觀眾展示了自己的一本家譜,說她就是楊貴妃的後人。日本著名影星山口百惠,也自稱是楊貴妃的後裔。
由上述可見,隨著時間的推移,關於楊貴妃之死的傳說愈來愈生動,有一種論點是,這些傳說離開史實也愈來愈遠。這種論點認定,楊貴妃在馬嵬驛必死無疑。《高力士外傳》認為,楊貴妃的死,是由於「一時連坐」的緣故。換言之,六軍將士憎恨楊國忠,也把楊貴妃牽連進去了。這是高力土的觀點。因為《外傳》是根據他的口述而編寫的,從馬嵬驛事變的形勢來看,楊貴妃是非死不可的。縊殺之後,屍體由佛堂運至驛站,置於庭院。唐玄宗還召陳玄禮等將士進來驗看。楊貴妃確實死在馬嵬驛,舊、新《唐書》與《通鑒》等史籍記載明確,唐人筆記雜史如《高力士外傳》、《唐國史補》、《明皇雜錄》、《安祿山事迹》等也是如此。
楊玉環-馬嵬坡的貴妃墓
楊貴妃墓的陵園小巧玲瓏,進門正面是一座三間仿古式獻殿,穿越獻殿就是墓冢,佔地約一公畝,高約三米,墓家冢以青磚包砌。在墓東、西、北三面有迴廊,鑲嵌有大小不等的石碑,刻有歷史名人的遊記和題詠。
楊貴妃墓是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目前擴建的白居易《長恨歌》畫廊和「安史之亂」展館正在加緊建設。楊貴妃漢白玉雕像已豎立於前期擴建的陵園之中。
說來也奇,日本也有兩座楊貴妃墓,京都等古城還有她的塑像。歷史上的楊貴妃自縊死於馬嵬坡,日本何來貴妃墓一直是個迷。但國內學者俞平伯、周作人先生早年著文說:「楊貴妃輾轉到日本定居。日本學者渡邊龍策在《楊貴妃復活秘史》一文中考證說,楊貴妃逃脫馬嵬坡後得到唐代舞女和樂師的幫助,輾轉到揚州,在那裡不僅見到樂其兄楊國忠、長子楊暄之妾及其幼子,還見到日本遣唐使團的藤原制雄,在藤原的協助下,楊貴妃搭乘日本使團的船到日本久津登陸,時間為公元757年。到日本後楊貴妃受到天皇孝謙的熱誠接待。後來,楊貴妃以她的智謀幫助孝謙挫敗了一次宮廷政變,從此在日本名聲大震,獲得日本人民,尤其是日本婦女的好感。至今還有日本婦女說她是楊貴妃的後代。一些日本婦女到馬嵬坡訪問時,總喜歡裝一袋白色的「貴妃土」帶回去。而當地人傳說貴妃潔白的皮膚把周圍的土染白了,婦女取「貴妃土」搽臉美容,墳土因此變少,後來不得不砌磚蓋頂和圍邊 后妃
唐代金銀器
有皇后封號者王皇后
武惠妃(追贈貞順皇后)
楊貴嬪(追贈元獻皇后,肅宗李亨生母)
其他嬪妃
楊貴妃
趙麗妃
劉華妃
江梅妃(部份學者認為是傳說人物)
錢妃
皇甫德儀(追封淑妃)
武賢儀
郭順儀
董芳儀
柳婕妤
高婕妤
劉才人
閻才人
陳才人
鄭才人
高才人
常才人
鍾美人
盧美人
王美人
杜美人
曹野那姬
子女
子
奉天皇帝(靖德太子,郯王)李棕(母劉華妃)
廢太子(郢王)李瑛(母趙麗妃)
唐肅宗 李亨(母楊貴嬪)
棣王李琰(母錢妃)
鄂王李瑤(母皇甫德儀)
靖恭太子(甄王)李琬(母劉華妃)
唐代白瓷罐
光王李據(母劉才人)
夏悼王李一(母武惠妃)
儀王李璲(母劉華妃)
潁王李璬(母高婕妤)
懷哀王李敏(母武惠妃)
永王李璘(母郭順儀)
壽王李瑁(母武惠妃)
延王李吩(母柳婕妤)
盛王李琦(母武惠妃)
濟王李環(母鍾美人)
信王李皇(母盧美人)
義王李玼(母閻才人)
陳王李珪(母王美人)
豐王李拱(母陳才人)
恆王李填(母鄭才人)
波斯風格的唐代白瓷
涼王李璿(母武賢儀)
汴哀王李璥(母武賢儀)
另有七人早夭,母親名氏與地位失傳。
女
唐玄宗共有29位女兒:
永穆公主(母柳婕妤,下嫁王繇)
常芬公主(下嫁張去奢)
孝昌公主(夭折)
唐昌公主(下嫁薛銹)
靈昌公主(夭折)
常山公主(下嫁薛譚,又嫁竇澤)
萬安公主(天寶年間出家做道士)
上仙公主(母武惠妃,夭折)
懷思公主(號登真,夭折)
晉國公主(先封為高都公主,下嫁崔惠童)
新昌公主(下嫁蕭衡)
臨晉公主(母皇甫德儀,下嫁鄭潛曜)
衛國公主(先封為建平公主,下嫁豆盧建,又嫁楊說)
真陽公主(下嫁源清,又嫁蘇震)
信成公主(下嫁獨孤明)
唐代香薰
楚國公主(先封為壽春公主,下嫁吳澄江)
普康公主(夭折,疑為唐懿宗女,資料誤記於玄宗女之下。)[4]
昌樂公主(母高才人,下嫁竇鍔)
永寧公主(下嫁裴齊丘)
宋國公主(先封為平昌公主,下嫁溫西華,又嫁楊徽)
齊國公主(母楊貴嬪,先封為興信公主,又封為寧親公主,下嫁張垍,又嫁裴潁,末嫁楊敷)
(圖)中國國寶級文物-唐代鎏金舞馬銜杯紋銀壺
咸宜公主(母貞順皇后,下嫁楊洄,又嫁崔嵩)
宜春公主(夭折)
廣寧公主(母董芳儀,下嫁程昌胤,又嫁蘇克貞)
萬春公主(母杜美人,下嫁楊朏,又嫁楊錡)
太華公主(母貞順皇后,下嫁楊錡)
壽光公主(下嫁郭液)
樂城公主(下嫁薛履謙)
新平公主(母常才人,下嫁裴玲,又嫁姜慶初)
壽安公主(名「蟲娘」,母曹野那姬,下嫁蘇發)
記載有誤的公主
- 普康公主(夭折,疑為唐懿宗女普康公主,資料誤記於玄宗女之下。)[5]
- 高陽公主(《全唐文 卷二十四》記載了唐玄宗第二十女被封為高陽公主的一段冊文[6]。《新唐書 諸帝公主傳》中沒有唐玄宗的女兒曾被封為高陽公主的記載。有人認為這可能是太宗女高陽公主的冊文,被誤放至玄宗之列。但據《新唐書》的記載[7]唐高宗永淳之前公主的食邑為三百戶。[8]唐玄宗時公主所獲食邑曾從五百戶增加到一千戶。因此從食邑「一千戶」判斷,這位高陽公主應是唐玄宗的女兒。可能是《新唐書》漏記這位公主或某位公主曾經的封號。)
參考文獻
- ^ 劉毓盤《詞史》:「玄宗皇帝好詩歌,精音律,多御制曲。」
- ^ 《資治通鑒》卷217胡三省注
- ^ 《舊唐書 卷五十一 列傳第一》開元中,玄宗以皇后之下立四妃,法帝嚳也。而后妃四星,一為正後;今既立正後,復有四妃,非典法也。乃於皇后之下立惠妃、麗妃、華妃等三位,以代三夫人,為正一品;又置芳儀六人,為正二品;美人四人,為正三品;才人七人,為正四品;尚宮、尚儀、尚服各二人,為正五品;自六品至九品,即諸司諸典職員品第而序之,後亦參用前號。
- ^ 《新唐書·諸帝公主列傳》
- ^ 據錢大昕《十駕齋養新錄》云:「唐書公主傳明皇帝二十九女,吳氏糾其謬,謂公主數多一人,然不言所多何人。予考……普康公主傳不著其封年,乃悟咸通九年追封者必是懿宗女,非明皇女也。若去此一人,正合二十九之數。」
- ^ 《全唐文 卷二十四》封高陽公主制 用嘉成德,將及推恩,疏封錫號,禮典攸在。第二十女資身淑慎,稟訓柔明。克備肅雍之儀,允彰圖史之德。而方營魯館,宜啟沁園,俾承寵於中闈,復增榮於列賦。仍食實封一千戶。
- ^ 《新唐書 卷八十三 列傳第八》永淳之前,親王食實戶八百,增至千輒止;公主不過三百,而主獨加戶五十。
- ^ 《新唐書 卷八十三 列傳第八》開元新制:長公主封戶二千,帝妹戶千,率以三丁為限;皇子王戶二千,主半之。左右以為薄。帝曰:「百姓租賦非我有,士出萬死,賞不過束帛,女何功而享多戶邪?使知儉嗇,不亦可乎?」於是,公主所稟殆不給車服。後咸宜以母愛益封至千戶,諸主皆增,自是著於令。主不下嫁,亦封千戶,有司給奴婢如令。
推薦閱讀:
※歷史發明家P社(十九)生子當如孫仲謀——記歐陸風雲4中的滿屬性神君
※高齡君主的跌宕人生
※歷史講座之三:淺淡「君主專制」
※君主專制政體
※集權帝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