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幾分種了解一點佛教文化(一)
05-31
佛法提綱 信不信佛沒關係,作為一種了解,請您花幾分種看看我整理的佛法提綱,
幽風願意和您交流,共同提高對佛文化的認知與評價
佛教在我國可算是第一大教,幾千年的代代相傳,真可謂是深入人心。但是作為一般民眾,都沒有系統的認識觀。人云亦云,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其實作為一種文化,對其花點時間多少了解一些並沒有壞處。在中國四處都是古剎寺院,儒道佛三教合一,更令人頭昏。幽風嘗試著整理一下有關佛法教法的概念,算是和大家交流學習。不一定全對,僅作一篇學習筆記過眼一讀。
佛,全稱「佛陀」,意思是覺悟者。
佛教就是佛陀的教育,而不是拜佛的宗教,佛教重視人類心靈的進步和覺悟,強調人們的一切煩惱(苦)都是有因有緣的,「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
人和其他眾生一樣,沉淪於苦迫之中,不斷的生死輪迴。惟有斷滅貪、嗔、痴的聖人才能脫離生死輪迴,達到涅盤。
佛教並非宗教,講佛教是宗教只是一種通俗的方便之說而已,從十二因緣中也可以看出「佛教」並沒有承認造物主的存在,屬於無神論範疇,所以「佛教」並不是宗教,稱為佛學更為恰當。
以般若的智慧自內心打破無明煩惱,成就菩提(覺悟)之道,佛教在歷史上曾對世界文化傳播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至今依然深深的影響著我們。
佛:對眾生具有大慈大悲無限同情愛心、具有無礙無障的智慧,能像太陽一樣普照一切,具有無意識的利眾功德,脫離了若海走向了光明的大眾榜樣。
法:法是一個泛指的概念,常指存在、寂滅、知識對象、幸福、生命、學說、必然性、將要發生的事、風俗習慣等。佛法:具有善說、改變惡性、拯救苦難的含義。
佛經說:佛無法直接洗掉人們的罪惡,也無法用手抹去人們的痛苦,自已的覺悟也無法移植給別人,佛只是教給人們自救自脫的方法。
整 合 詞 語
福 慧 無煩 無礙 利眾 慈悲 同情 脫離苦海 走向光明 榜樣
佛不是神通廣大的神仙,佛者覺也,佛是覺悟者,即得到了大智慧,將宇宙萬物三屆諸相均看透的人就是佛。佛和漢語中的「聖」、「賢」等詞有相近之處,因漢語中「聖」「賢」不足以形容佛的覺悟和修行,所以創造了「佛」這個辭彙。
本尊——佛祖
釋迦牟尼佛是古印度迦毗羅衛國(今尼泊爾境內)的王子悉達多,父為國王凈飯王。悉達多太子有感於人世生、老、病、死等諸多苦惱,捨棄王族生活,出家修行。32歲左右,他在菩提樹下悟道,遂開啟佛教,隨即在印度北部、中部恆河流域一帶傳教,弘法49年。80歲左右逝世(示現涅盤)。
釋迦牟尼佛為什麼能創立佛教,在當時印度宗教林立時期,釋迦牟尼佛吸取了其他宗教的精髓,加上他以一種「普世」的狀態出現,自然政治決策者大力推廣。後來佛教迅速發展,到中國在玄奘法師時為最全面與基本接納時期。
事物的法性不是佛陀創造的,佛只是法的發現者。釋迦牟尼佛是一位現時世界的掌教傳法佛,也是一位如法走來(順著成佛的道路走來的)如來佛。
佛法-----是佛教的根本大法。
佛法: 教法----闡發佛理的經典學說及講習傳承方法。
證法----佛教入道修行的戒定慧實踐及效果。
(幽風習佛不深,對佛教證法尚未有細祥的研究及親身的實踐,暫不能深入論及)
佛陀涅磐後,後人整理出來的佛理論共有三藏(經、律、論)十二分部。
綜合其教法分成了五乘。乘:乘車;乘舟(乘船);乘奔(乘坐賓士的快馬);乘軒(乘坐大夫的車)。
三乘、五乘、大乘、小乘指所利用佛法理論來達到覺悟的方法路徑。
分述於下:
人乘-------五戒:一不殺生,二不偷盜,三不邪淫,四不妄語,五不飲酒。
與儒家的仁(不殺)、義(不盜)、禮(不邪淫)、智(不飲酒)、 信(不妄語)近似。
天乘------十善:十善者一不殺生、 二不偷盜、 三不邪淫、 四不妄言、五不綺語、 六不兩舌,七不惡口、八不慳貪、 九不嗔恚、 十不邪見。
即身不殺盜淫,口不妄言綺語兩舌惡罵,意不貪嗔痴。
聲聞乘-----四諦:苦、集、滅、道。
即痛苦、痛苦的原因、消滅痛苦、消滅痛苦的方法,合稱「四諦」。
苦的定義及劃分有多種分法,苦可以歸為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會苦、愛別離苦、
求不得苦、五蘊盛苦8類。佛陀認為,存在(生存)是有條件性的,依緣的,這就決定
了生存的短暫和局限。主觀上,人會不斷產生實際上無從滿足的慾望;客觀上,
對象是暫 時的、無常的,這就決定了不滿足和絕望的必然性,這便是本質上的苦。
產生苦的原因:貪、嗔、痴、疑、慢、惡(邪見)。
苦為生老病死,集為集聚骨肉財貨,
滅為滅惑業而離生死之苦,道為完全解脫實現涅槃境界的正道。
四諦有兩重因果,苦為果,集是因,由苦集二諦成為世間生死因果;
滅是果,道是因,滅道二諦為出世因果。
即由造積有漏業因而感有漏苦果,由修有漏道因而證滅諦涅槃。
緣覺乘--------十二因緣
1、無明,2、行,(過去之因)
無明:心中無明煩惱,晦昧空境,無所明了,昏擾擾相,是生死變易的根源。
行:行是業行,無明緣行,是過去惑業的因。
3、識,4、名色,5、六入,6、觸, 7、受,(現在之感招)
識: 大、小乘佛教皆立有識說。識以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為所依,
對色、聲、香、味、觸、法等六境,產生見、聞、嗅、味、觸、知之了別作用,
此即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等六種心識。
名色:五蘊(受、想、行、識四蘊為名,色蘊為色,色指心法與父精母血的色法,
和合成為我們的身心)之總稱。名色即是一切世間、出世間法之根本,
能生一切法,普攝一切法.
六入:六入就是人的眼、耳、鼻、舌、身、意
幽風願意和您交流,
佛教在我國可算是第一大教,幾千年的代代相傳,真可謂是深入人心。但是作為一般民眾,都沒有系統的認識觀。人云亦云,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其實作為一種文化,對其花點時間多少了解一些並沒有壞處。在中國四處都是古剎寺院,儒道佛三教合一,更令人頭昏。幽風嘗試著整理一下有關佛法教法的概念,算是和大家交流學習。不一定全對,僅作一篇學習筆記過眼一讀
佛,
人和其他眾生一樣,沉淪於苦迫之中,不斷的生死輪迴。惟有斷滅貪、嗔、痴的聖人才能脫離生死輪迴,達到涅盤。
以般若的智慧自內心打破無明煩惱,成就菩提(覺悟)之道,佛教在歷史上曾對世界文化傳播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佛
法:
佛經說:
整 合 詞 語
佛不是神通廣大的神仙,佛者覺也,佛是覺悟者,即得到了大智慧,將宇宙萬物三屆諸相均看透的人就是佛。
釋迦牟尼佛
釋迦牟尼佛為什麼能創立佛教,在當時印度宗教林立時期,釋迦牟尼佛吸取了其他宗教的精髓,加上他以一種
事物的法性不是佛陀創造的,佛只是法的發現者。釋迦牟尼佛是一位現時世界的掌教傳法佛
佛法-----是佛教的根本大法
佛法:
(幽風習佛不深,對佛教證法尚未有細祥的研究及親身的實踐,暫不能深入論及)
佛陀涅磐後,後人整理出來的
三乘、五乘、大乘、小乘指所利用佛法理論來達到覺悟的方法路徑。
分述於下:
人乘
與儒家的
天乘
即
聲聞乘
即痛苦、痛苦的原因、消滅痛苦、
苦的定義及劃分有多種分法,苦可以歸為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會苦、愛別離苦、
求不得苦、五蘊盛苦
了生存的短暫和局限。
苦為生老病死,集為集聚骨肉財貨,
滅為滅惑業而離生死之苦,道為完全解脫實現涅槃境界的正道。
四諦有兩重因果,
即由造積有漏業因而感有漏苦果,由修有漏道因而證滅諦涅槃
緣覺乘
1、無明,
無明:
行:
3、識,
識:
對
此即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等六種心識。
名色:
和合成為我們的身心
能生一切法,普攝一切法.
六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