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煮日報第275期:清朝「鐵帽子王」的由來和結局
一
代善
清朝共有十二位承襲爵位無需降格的「鐵帽子王」,其中八位是在清朝開國之初立下戰功的宗室:即禮親王代善(努爾哈赤第二子)、鄭親王濟爾哈朗(努爾哈赤之侄)、睿親王多爾袞(努爾哈赤第十四子)、豫親王多鐸(努爾哈赤第十五子)、肅親王豪格(皇太極之子)、承澤親王碩塞(其子襲爵後改稱庄親王)(皇太極之子)、克勤郡王岳托(代善之子)、穎親王薩哈廉(代善之子,王位後傳於其子順承郡王勒克德渾)。這八位在清朝開國創業過程中功勛卓著,所以獲得世襲罔替的永久封爵,俗稱「鐵帽子王」。另外四位是後來恩封的,他們是怡親王允祥、恭親王奕訢、醇親王奕譞、慶親王奕劻。
二
多爾袞畫像
清初所封的「八大鐵帽子王」中,多鐸、碩塞、岳托、薩哈廉四人因病早夭。多爾袞、豪格暴死。其中嶽托41歲、多爾袞39歲、豪格38歲、多鐸36歲、薩哈廉33歲,碩塞只有27歲。另一個「鐵帽子王」濟爾哈朗雖得善終,活得卻很艱難。因其父舒爾哈齊、其兄阿敏都曾反叛,所以不得不處處謹小慎微。多爾袞當權之時,他受盡排擠。多爾袞在諸王中戰功赫赫最為突出。他於順治元年(1644年)指揮清軍入關、攻城略地,使清朝得以入主中原。多爾袞先後被封叔父攝政王、皇叔父攝政王、皇父攝政王。但在死後被追奪封號、毀墓掘屍。八大鐵帽子王中活得最安穩的當屬禮親王代善,死時66歲,是「八大鐵帽子王」中最長壽的。
三
多鐸自清初皇太極設立「鐵帽子王」制度開始,經順治、康熙、雍正數朝,「八大鐵帽子王」已名存實亡。到了乾隆時期,皇帝見王爵制度紊亂,遂重新制訂規則,把王爵分為「軍功」和「恩封」兩部分。凡是戰功所得王爵,一律「世襲罔替」;凡恩封得到的爵位「以次遞降」,即每襲一次降一等。乾隆後來又為多爾袞平反昭雪,恢復睿親王「鐵帽子王」王號,並按照親王園寢規製為其修復墓園。對豫親王多鐸等人降爵改號也都恢復如初。至此,清初詔封的 「八大鐵帽子王」王號得以繼續傳承。
四
醇親王奕譞與兒子載灃(立著)、載洵(懷抱著)清朝中後期一共恩封了四個鐵帽子王:怡親王、恭親王、醇親王和慶親王。怡親王允祥是康熙第13子,雍正繼位後即封其為和碩怡親王,雍正八年去世,謚為「賢」,乾隆時定怡親王爵世襲罔替。道光時襲爵的載垣,在咸豐皇帝死後是顧命大臣大之一。慈禧聯手咸豐弟弟奕訢發動辛酉政變,將其與鄭親王端華賜死。怡親王世爵共傳8世9王。
五
恭親王的始封者為道光皇帝的第六子奕訢。道光皇帝在遺詔中指定四子奕詝入繼大統(即咸豐帝)的同時封奕訢為親王。咸豐病死熱河後,繼位的同治皇帝封其為恭親王。同治皇帝幼弱,兩宮太后慈禧、慈安垂簾聽政,任命奕訢為議政王。後賜其食親王雙俸,王爵世襲,同治七年以後遭忌不再參與朝政。光緒二十四年奕訢病逝,詔謚「忠」,配享太廟。恭親王世爵共傳3世2王。
六
醇親王奕譞醇親王:始封祖為醇賢親王奕譞,是道光皇帝第七子,咸豐年封醇郡王,其福晉為慈禧胞妹。同治十一年晉封為醇親王, 同治死後,其子載湉繼位,即光緒皇帝。醇親王的王爵世襲。光緒十六年奕譞去世,其子載灃襲爵。載灃和光緒皇帝是同父異母的兄弟。光緒帝死後,載灃兒子溥儀繼位,載灃為攝政王。1951年載灃病逝於北京。
七
慶親王奕劻慶親王奕劻是最後一位被封為世襲罔替爵位的親王。奕劻是乾隆17子永璘嫡孫,光緒十年命其管理總理衙門,封慶郡王,後被封為慶親王,並賜其王爵世襲。奕劻深得慈禧信任,曾出任首席軍機大臣。奕劻手握重權,卻貪婪無度,利用權力換取財富,他的種種賣官貪污劣跡,加速了滿清的敗落。辛亥革命爆發前後一度成為首任內閣總理大臣,並上奏啟用袁世凱。清廷退位後寓居天津,1918年病死。因清朝滅亡。其王爵沒來得及世襲,只有一代。
報頭書法:羅方華
一副值得珍藏的對聯,遇上用心雕刻的竹子,一起經歷歲月,留下時光的痕迹。水煮歷史推出竹對聯私人定製,歡迎點擊「閱讀原文」定製。
推薦閱讀:
※金國傳位制度改變,差點導致女真內部分裂,這就是「漢化」的威力
※揭秘:清朝的皇陵為何唯獨順治的陵墓沒有被盜?
※《紅樓夢》後幾十回手稿還有可能重現於世嗎?如果歷史學家想要尋找,該從哪些途徑和線索尋找?
※《鹿鼎記》里的鰲拜為什麼不自己穿那件金絲背心?
※「宋朝之後無中華」。清朝女真族統治中國兩百多年,究竟對中華民族有多大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