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圓覺經》原文及講解(三)

第四章 金剛藏菩薩

【於是金剛藏菩薩在大眾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繞三匝,長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善為一切諸菩薩眾,宣揚如來圓覺清凈大陀羅尼,因地法行,漸次方便,與諸眾生開發蒙昧;在會法眾承佛慈誨,幻翳朗然,慧目清凈。】

於是金剛藏菩薩在大眾中起座,頂禮佛足,右繞三匝,長跪叉手而對佛說:大慈大悲的世尊,能夠善巧為一切諸菩薩眾,宣揚如來圓覺清凈,最上乘的修行法門,從因地開始依法修行的漸次方便;即是要先覺悟圓覺,給不同種類的眾生講法,讓他們開發智慧,不再迷惑。"在會法眾承佛慈誨,幻翳朗然,慧目清凈",翳是眼病,在會的法眾承佛慈悲教誨,親聞法音,心開意解,這幻有的眼病因此而消除,本有的智慧之眼於是得到清凈。

【世尊,若諸眾生本來成佛,何故復有一切無明?若諸無明眾生本有,何因緣故,如來複說本來成佛?十方異生本成佛道,後起無明;一切如來何時復生一切煩惱?唯願不舍無遮大慈,為諸菩薩開秘密藏,及為末世一切眾生,得聞如是修多羅教了義法門,永斷疑悔!作是語已,五體投地,如是三請,終而復始。】

金剛藏菩薩代眾生請問:

一、如果諸眾生本來是佛,為什麼又有無明?

二、這無明是眾生本有,為什麼如來又說眾生本來是佛?

三、十方各類異生本來成佛道,後來起無明而成為眾生,一切如來什麼時候復生一切煩惱呢?"異生"是各種各類的眾生,不是聖人。

此三個問題的立論是:

一、覺悟本有,一向來是覺悟的佛。

二、無明本有,一向來是無明的眾生。

三、先是佛,後起無明。

那麼,一向來是覺悟的佛,應該沒有無明,為何卻同時有無明?一向來是眾生,具有無明,為何卻說全都是本來成佛?如果先是佛,後來有無明,這無明是什麼時候生起?

這是因為有佛見與眾生見而有的矛盾,在本經中說,在佛看來,一切眾生本來是佛,你、我與佛都沒有差別。在眾生看來,一切佛也是眾生,就是你看我,我看你,都是眾生。這是迷惑造成的問題。迷惑者認為有迷惑的眾生,有覺悟的佛,然後這兩個法相比較,就得出上述三個問題。

"唯願不舍無遮大慈,為諸菩薩開秘密藏","無遮大慈",即無緣大慈的意思,是平等濟度,寬容一切,行無緣之法施的意思。唯願不舍平等寬容的大慈大悲,為諸菩薩開秘密藏,即是願佛設諸方便,令菩薩曉了。

"及為末世一切眾生,得聞如是修多羅教了義法門,永斷疑悔",令末世一切眾生,得聞本經中所闡述的最究竟法門,永遠斷除懷疑佛法不究竟,斷除悔恨自己沒有慧根。"了義法門",佛法分為:一、不了義法,佛為了破除某一類的眾生執著,就依其執著而說的法。比方說觀身不凈,不凈並不是世間真實的道理(真理),只不過是因為眾生執著身體好看,所以佛教導這個修行法門;二、了義法:是佛向菩薩開示佛親證的境界,不是隨不同眾生說的法,了義法的說理必定是非常透徹和究竟的法門。

【爾時,世尊告金剛藏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為諸菩薩及末世眾生,問於如來甚深秘密究竟方便;是諸菩薩最上教誨,了義大乘;能使十方修學菩薩及諸末世一切眾生,得決定信,永斷疑悔。汝今諦聽,當為汝說。時金剛藏菩薩奉教歡喜,及諸大眾默然而聽。】

爾時,世尊告金剛藏菩薩言:"很好!很好!善男子,你們能夠為諸菩薩及末世眾生,請問如來甚深秘密究竟方便",很多人都說佛是沒有秘密的,其實佛對不同眾生保留不同的秘密。因為有些道理不能讓無信心者知道,知道了會壞事,在我們來說,那就是佛的秘密,但是在佛而言,是因緣未到而不說。比方說,密宗的修法不可以隨便讓一般人知道,知道了會破壞與造惡業,所以不對非器眾生說就是秘密。現在本經中所闡明的教法也是秘密,因為講了之後,有些眾生不信,不可以隨便開演就是秘密。有緣聽聞此法門,千萬不可逢人就說。

"是諸菩薩最上教誨,了義大乘",這個圓覺法門是最上教誨、最了義的大乘,最了義的大乘在小乘人前是秘密不宣的。"能使十方修學菩薩及諸末世一切眾生,得決定信,永斷疑悔",不了義的大乘依人間迷惑的境界而說菩薩六度萬行,會讓聽聞者覺得佛說法自相矛盾,最了義的大乘依佛所覺悟的境界而說菩薩圓覺法門,能夠使十方修學菩薩及諸末世一切眾生,得到決定信仰,而且永斷懷疑和悔心。

本經中所闡明的圓覺法門,在有些經論中把它稱為如來藏思想。很多人反對如來藏的說法,也有人認為是方便說,這包括相信唯識教法的人、研究經教的人等等。如此說來,這個如來藏的教法應該屬於秘密。非圓覺信根的菩薩,聽了菩薩教法的如來藏法門半信半疑,這就是為什麼要秘密。我的能力只能以人類現有的知識,盡量地解說諸佛的圓覺,讓你相信如來藏所顯現的一切都在覺中。而這個覺,並不是你現前所認識的知覺。我已經以克隆羊來解釋這一點,當人類的知識越豐富,科學越進步,越證明了佛法的正確:你一出世,你的身心就知道你的一生的樣子了。

再以克隆羊為例,你身上的每一個細胞,都知道你是什麼模樣,但是你認為細胞死後就消失,這是以人類的眼光來看而得的結論。人死了,業力知道下一世會去投胎。同樣的,細胞死了知道再生與你再相聚。我們這一群人死了,我們的業力知道下一世再來碰面,就等於是群體再生,一切法皆如此。但是,你認為細胞死後就消失,就如一般人認為人死了就沒有了,學了佛之後,你知道人死了還會繼續投胎轉世,但是你卻不一定同意一群細胞死了也會繼續群體再生,並且再度與你在一起。

佛說器世間(物質的世間)有成、住、壞、空。世界毀壞之後,又會形成,那麼,它就要知道。"它"是誰?就是眾生的心力、業力在作用。同樣的道理,我們身上的細胞也會再形成。我們的身心是無量心識的組合,其中一部分組合成我們身上的細胞、組合成我們的眼睛,依業力的說法,我們的業里有形成眼睛的業,也有形成細胞的業,這些細胞的業不但知道我們今生是怎麼個樣子,它們都是過去世屬於我們的細胞群體的業,都知道自己將來生在我們身上某個部位,因為它們在過去已經和我有緣了,它們知道自己的過去未來。它們都知道自己是細胞群體重生、重生……一直在我們身上重複生死,所以不只是一個人在生死輪迴,我們身上的細胞也隨著我們而重複生死。不只是如此,和你緣分深的過去的好多親友,也陪著你一起輪迴到如今,而你卻把他們忘記了呢!那麼,我們這一群聽《圓覺經》的法眾,也會有整體的生死輪迴,今天散會以後,大家又會碰面,這就好像是死後又生,因果就是如此。

進一步想想,你身上的一切細胞和你的緣分如何?比一般人還要深吧,難道它們在你身上只當過一次細胞嗎?不但如此,只要有因緣,一朵花、一粒沙、一個玩具也會再生,及至地球也會再生呢!因為因緣從過去到未來都不會斷滅,也因為業叫它們再來。請別忘了,心、業與因緣是沒有時空與樣貌的。比如你世世以不同樣子重生,並多次與我再度重逢;萬物再來時也是另一個樣子,也會再度重逢,它們都彼此知道對方。我倆累劫相逢,你還認識我嗎?你的煩惱總說我不知道你是誰!因為我變了樣子。其實,好多人都認不齣兒時的好友呢!同樣地,你身上的衣服,不會統統只是今生才和你有緣吧,只是你不記得它們過去的樣子,它可能是一個、可能是多個、也不一定是衣服,難怪你忘啦!可是業力不曾忘記,讓它們與你會遇,業力有迷惑嗎?真不可思議啊!你的業力就是你的心力,凡夫真不可思議啊!你真的迷惑了嗎?絕不!只是煩惱在迷惑,你!不是一個多個,不在這裡那裡,不曾迷惑而且圓覺遍滿法界。

【善男子,一切世界始終生滅,前後有無,聚散起止,念念相續,循環往複,種種取捨,皆是輪迴。】

"一切世界,始終生滅"是指世間萬法從開始到結束,一個接著一個變化的生滅,"前後有時"是指過去與將來萬法的存在與不存在,"聚散起止"是見到有聚合與分開,於是以為有開始與結束,這是從外境說生死輪迴。

"念念相續,循環往複,種種取捨,皆是輪迴",取是執著,舍是放棄。佛說眾生感覺到各種現象——始終、生滅、前後、有無、聚散、起止,這些境界只是迷惑者心念的迷惑幻象,此迷惑心念念相續,循環往複不已,更從中生起種種的取捨心,這是從心念說生死輪迴。

一切眾生的生死輪迴現象是一種迷惑。在迷惑中,眾生見到有世界的始終、法的生滅、時間的前後、東西的有無、因緣的聚散、事件的起止。進一步說明是因為眾生的心執著,念念相續地取捨為實有內心外境,於是以為這些相續地取捨的心境是外在的輪迴,其實輪迴就是念念相續的取捨。

有人聽了問:"如果這樣的重生沒有時間性,會受距離影響嗎?"我的回答是:佛教認為時間、空間、物質皆依不同眾生有不同感受。其中物質是色法的聚合,空間及時間卻非因緣聚合的心不相應行,只是妄心與妄境分別得來的妄想分別。本段經文說:"一切法的生滅,散聚起止,皆是念念相續,循環往複。"這告訴我們輪迴可以小至細胞乃至原子也是循環往複,大至一個社會族群也會循環往複,再大至地球會循環往複地成住壞空。這樣的輪迴是無前無後,是念念相續,並非在時空里相續。輪迴是圓覺妙心的顯現,所顯現的萬法,一一法皆互相含攝而無所不至,並非在一時一處出現,與時空等假象無關;如果一定要以時空的概念來了解,只好說是每一個法的活動,其影響是遍一切時一切處一切物,並非僅限於一時一處一物。某時某處見到某物,是執取六根等的觀察結果,這樣的結果正如下一句經文所說的。

【未出輪迴而辨圓覺,彼圓覺性即同流轉。若免輪迴,無有是處。譬如動目,能搖湛水。又如定眼,由迴轉火,雲駛月運,舟行岸移,亦復如是。】

"未出輪迴而辨圓覺,彼圓覺性即同流轉",眾生還沒有跳出輪迴以外,要在輪迴中辨別圓覺究竟是怎麼一回事,於是本來的圓覺性,被辨別成"即同流轉"。前面說一切法本來圓覺,因為眾生以輪迴的心來看,結果就算是圓覺的本性,也被眾生看成是流轉的。"若免輪迴,無有是處",那樣要避免輪迴,是不可能的。因為眾生是以有輪迴的心來分別,看要怎樣沒有輪迴,這是不可能的。

"譬如動目,能搖湛水",譬如眼睛不停旋轉,則看到湛然不動的水會搖晃。"又如定眼,由迴轉火",又比如你定眼看火把旋轉,就看成是一個光圈。"雲駛月運",你看雲飄動時會覺得月亮在行走。"舟行岸移,亦復如是",船在行駛,覺得岸在移動。這就是以有輪迴的心來看世間的一切,結果都隨輪迴心而生滅變化。

【善男子,諸旋未息,彼物先住尚不可得,何況輪轉生死垢心,曾未清凈,觀佛圓覺而不旋復!是故汝等,便生三惑。】

善男子,種種旋轉沒有停止,要那些令人錯覺旋轉的景物先停住不動,尚且不可得,何況輪轉生死的污垢心,都還沒有清凈,以污垢心來觀佛圓覺,哪有不旋轉的道理!

"是故汝等,便生三惑",所以你們就生起上述三種迷惑:一、如果諸眾生本來是佛,為什麼又有無明?二、這無明是眾生本來有的話,為什麼如來又復說眾生本來是佛?三、十方各種各類的眾生本來成佛道,為什麼說後來起無明?一切如來什麼時候復生一切煩惱呢?

問題一和二是無明與覺同時存在的矛盾,問題三是先覺後無明,即是佛後來起煩惱。這就是輪迴心而有的問題。

【善男子,譬如幻翳,妄見空花,幻翳若除,不可說言此翳已滅,何時更起一切諸翳。何以故,翳花二法,非相待故,亦如空花滅於空時,不可說言虛空何時更起空花。何以故,空本無花,非起滅故,生死涅盤,同於起滅,妙覺圓照,離於花翳。】

"翳"是眼角膜的斑點障蔽視覺。"幻翳"是眼睛的毛病產生的錯覺,由錯覺妄見空花。"幻翳若除,不可說言此翳已滅,何時更起一切諸翳",如果毛病解決了,不可說眼病已經滅除,什麼時候再生起種種眼病。

"何以故?翳、花二法非相待故",一些佛教學者把緣起解釋成相待:即根、塵、識都是相關相待的緣起。在本經中說,翳、花二法不是相待的,是幻翳見空花存在。翳本身已是幻,空中實在無花,見空中花是幻上加幻,二者皆是幻,並無幻翳與空花二法相待。所以說,二法相待是迷者的智慧所見,二法非相待是悟者的智慧所見。更進一步說有"妙覺圓照離於花、翳",意思是妙覺心一向圓照萬法,不曾被幻化的花、翳影響而迷失。

【善男子,當知虛空非是暫有,亦非暫無,況復如來圓覺隨順,而為虛空平等本性。】

虛空就是空間,古人認為空間是空的、是存在的,但是,佛法說空間不曾是空的,也不曾是存在物。在地球上的空間充滿空氣,地球以外的空間叫做太空,現在的天文學家都知道太空充滿各種輻射線,這些輻射線是高能量的粒子,可見太空里的空間不單純是空間本身,它是無數非眼睛所能看到的高速粒子組成。不論在地球或太空,空間都充滿光線和高能量的粒子,所以說空間不曾是空的。

一般人都認為在宇宙里確實存在著空間,確信虛空是有那麼回事的存在著,就是它是不變、不動、處處均勻沒有差別的。《相對論》卻說空間會隨引力場大小而彎曲變形呢,就是對於物質而言,空間是有不同形狀(引力場)而讓物質介入其中。科學家已經證明空間與時間是互相依存地時時變化,空間是不平坦不均勻的。另外,你家裡房子的空間隨地球轉動而換位子,它無法保留在那裡讓你使用,你卻認為我家的房子一向來就保留在那個空間。由於所有的星球與空間都在互相遠離,造成天文學家觀察到星球的光譜向紅色移動,從星系的紅位移證明宇宙在膨脹,膨脹的空間不會停留在固定位置,這更證實沒有一個固定均勻不變的空間。天文物理學家已證明宇宙中的黑洞,使時間放慢腳步,使空間變得有不同層次的彈性。所以佛法說虛空不曾是獨立的存在物,它不過是物質與能量之間的關係的另類描述——心不相應行。佛法說不可思議的菩薩能夠把空間變大變小,也說虛空是假有不實在的,沒有它自己的本質,是依六根、六塵、六識等因緣產生的錯覺。

本經說:當知你現前所知的虛空不是暫時有的,也不是暫時無的。此句提示我們輪迴與生死也不是暫時的有無,"況復如來圓覺隨順,而為虛空平等本性",何況如來圓覺妙心,如果你隨順圓覺妙心而覺悟,你就知道圓覺妙心有如虛空,本來平等,非有非無,沒有差別的性質!

【善男子,如銷金礦,金非銷有,既已成金,不重為礦,經無窮時,金性不壞,不應說言本非成就,如來圓覺,亦復如是。】

譬如你採金礦,金礦非純金,含有泥沙以及其他的礦物,然後把它提煉成金。"銷"是熔化金屬的意思。"金非銷有",金並非因為經過溶化金礦,提煉產生的,而是金本來就在金礦里。礦比喻虛妄煩惱纏縛,金性比喻圓覺。金性本有,非因銷有,即是說眾生本來成佛,只為虛妄煩惱纏繞,未能圓現。一旦圓滿覺悟,"既已成金,不重為礦",當金礦提煉成金之後,它就不再成為礦了。

"經無窮時,金性不壞",當金礦熔化而提煉成金塊,不論經歷過多麼長久的時日,那塊金的性質還是不壞,永不為礦。"不應說言本非成就",不應該說金本來沒有在;"如來圓覺,亦復如是",佛亦如此,一切眾生皆如此。

意思是說,煩惱時把圓覺妙心的顯現看成就是煩惱的眾生,就有如金礦提煉之前只見到礦砂;一旦圓滿覺悟,不應說圓覺妙心是先無後有,有如礦砂提煉成金,不應說金是先無後有;一旦圓滿覺悟,無再成眾生的道理,就有如既已成金,不重為礦。

【善男子,一切如來妙圓覺心,本無菩提及與涅槃,亦無成佛及不成佛,無妄輪迴及非輪迴。】

一切如來微妙的圓覺心,沒有所謂"菩提涅槃",即是沒有覺悟成道,沒有解脫生死的涅槃現象,也沒有成佛以及不成佛。沒有虛妄的輪迴,也沒有不輪迴——真實的涅槃。意思是說,我們認為有眾生,有生死,所以我們才認為有所謂覺悟與涅槃。那麼,也因為我們認為有眾生,才認為有成佛不成佛這件事。如果你覺悟本妙圓覺心,猶如金礦提煉成純金那樣,並非從無金變有金,就知道佛不是從非佛變成是佛,沒有虛妄的輪迴及不虛妄的非輪迴。那麼,你就知道沒有眾生本來成佛、本來不是佛、後來成佛了、眾生本來有沒有煩惱……這些問題。在做眾生時猶如礦,成佛時好像被提煉出來的金,金不再成為礦,同樣的,佛不再做為眾生。

上幾講我已經說過,我們應該如是了解:圓覺的心本來清凈平等,它的作用遍虛空、遍法界。不但如此,一個人真正覺悟的時候,必定知道六根、六塵、四大都是遍法界。世間任何一個法要與其他法作用,要影響對方,它們不但都要遍滿法界,而且都在覺中——不二的法界心覺遍十方。眾生迷惑以為每個法局限在某個小小的範圍里。但是當眾生迷惑時,所見到因緣幻化的萬法,本來就是覺性所幻化,是覺性令萬法互相影響,是覺性帶動因緣變化,是覺性幻化出有執取的分別心,是覺性幻化出因緣聚散的作用。而我們就在覺性的幻化中認為有眾生。其實只不過是無量無數不可分割的心在變化作用;在此變化作用中,沒有所謂某一個是凡夫,某一個不是。然而在變化作用中,有一些心念就執著:這些叫做我,這些叫做凡夫。

比方說,有很多人在路上行走,沒有人會認為他們是屬於哪一群人。現在我們有緣聚在一起,待會兒大家一起在路上行走,就認為我們是同一群人,這就是分別。如果我們再進一步分別,就認為我們今晚是在做某某事,那麼,就生起"每個星期我們都在做這件事情"的看法。

本經說,沒有所謂的成佛不成佛。意思是說,成佛後不但覺悟眾生與佛皆不可得,亦無成佛及不成佛,也沒有眾生與不眾生。因為我們迷惑認為有眾生、有佛這回事,在裡面生起分別,而產生"到底先做眾生,還是先做佛"的疑問。沒有誰先,也沒有誰後,甚至今天的我們,你是你現在的樣子,我是我現在的樣子,我們不會做回以前的那個樣子,我們一直在變化;佛及眾生都從過去一直變、變……及至變到成佛,佛沒有做回過去的。我們也是一樣,但是我們迷惑認為輪迴的我還是做回同一個我。在我們的境界中,覺得現前有很多不同的東西在作用,把它們看成是個別獨立活動地在空間里佔有"某位置",而你本人也是獨立的在某位置,然後大家各就各位地互相作用。而實際上每一個法不曾各就各位。是任何一個法都影響遍滿三千大千世界,遍滿任何其他的法。意思是說,你在某個人的心念中,可以找到別人對他的影響。任何東西都是如此,誰也不能擺脫誰的影響,但是我們認為有一個我坐在這邊,有一個你坐在那邊,其實你、我、他及萬法都是沒有界線的。

【善男子,但諸聲聞所圓境界,身心語言皆悉斷滅,終不能至彼之親證,所現涅盤,何況能以有思惟心,測度如來圓覺境界。】

"聲聞"是指阿羅漢。以大乘佛教的說法,阿羅漢證悟解脫時,身心、語言皆悉斷滅。聲聞人認為六根門頭的身口意行為就是生死,為了要擺脫生死而修道朝向涅槃,所以修行重點就放在擺脫身口意的迷惑。因此,當阿羅漢不再執著身口意時,就證悟到身口意行為都斷滅,六根境界不存在了。以大乘的說法,這是個小覺悟,因為阿羅漢的覺悟範圍只到自己的身心境界前,對一切現前境界都解脫自在,現前境界以外的大千世界如何因緣變化,他無法知道。菩薩要圓滿成佛,就必須要覺悟到現前境界乃至大千世界,都在圓覺之中。

這裡說聲聞、緣覺所覺悟的境界,就是身口意的行為皆悉斷滅,是不圓滿的,只是捨棄了根、塵、識的分別執取心,無分別執取心不等於覺悟到心與境界都是圓覺心的妙用,因此說"終不能至彼之親證所現涅槃",意思是阿羅漢所證悟的涅槃也只是心所顯現的涅槃界,未能真正做到他們所嚮往的涅槃——大涅槃。意思是說:佛所證悟的大涅槃,就是本來清凈涅槃——圓覺妙心,阿羅漢是無法知道的。

"何況能以有思惟心,測度如來圓覺境界",如果阿羅漢用遠離身心語言有所覺悟的思惟,都沒辦法知道佛的境界;眾生用迷惑的思惟心,更是沒辦法知道如來的圓覺境界,因為圓覺境界不是入涅槃者所能知。

【如取螢火燒須彌山,終不能著。以輪迴心,生輪迴見,入於如來大寂滅海,終不能至。是故我說:一切菩薩及末世眾生,先斷無始輪迴根本。】

"螢火"是螢火蟲腹部末端發光的器官所發出的光。用微弱的螢火,是不能燒須彌山的。以輪迴心,自然生出輪迴知見,以輪迴知見想要入於如來大寂滅海,終不能至。佛覺悟的心就有如大寂滅海那麼廣大。"寂滅"可分兩種:一、小寂滅,是在個人身心及境界上寂滅,就是阿羅漢的寂滅;二、大寂滅海,是整個三千大千世界都覺悟是寂滅的,一切眾生、一切佛都是寂滅的。

"是故我說:一切菩薩及末世眾生,先斷無始輪迴根本",所以我說,一切菩薩及末世眾生在修行時,首先要斷除無始以來的輪迴根本。即是說,要成佛道,先完成阿羅漢的覺悟,即先小寂滅;然後大寂滅,證佛的圓滿覺悟。

【善男子,有作思惟,從有心起,皆是六塵妄想緣氣,非實心體,已如空花。用此思惟,辨於佛境,猶如空花復結空果,展轉妄想,無有是處。】

雖然一切法都圓覺遍滿法界,但是眾生迷惑執著在生死輪迴之中,那麼,首先就要斷除對生死輪迴的執著。生死輪迴的執著是怎麼產生?眾生起心動念,都是妄心造作的思惟妄想,這些妄想皆是六塵妄想緣氣,"六塵"是指外境。"妄想緣氣"是指我們的思惟妄想心。思惟妄想心所想的一切不過是法塵回憶,"非實心體",法塵不是真正心"能知"本質。真正心的本質不是我們現前思考的作用,心的本質是一切都在覺中,沒有不覺的地方。因為一切在覺中,所以一切法、一切心互相作用,才可以遍滿任何一個法而起因緣關係。"已如空花",妄想心本身有如空花。"用此思惟,辨於佛境,猶如空花復結空果",用妄想的思惟辨別佛的境界,好像空花復結空果。此展轉妄想只是增加更多的妄想,最終無有是處。

【善男子,虛妄浮心,多諸巧見,不能成就圓覺方便。如是分別,非為正問。】

"虛妄浮心,多諸巧見,不能成就圓覺方便",浮心是不實的心。巧見是小聰明。虛妄不實的心不論有多聰明,都無方便成就圓覺。"如是分別,非為正問",如果是用這樣的分別心來問以上的問題,都不是正確的問!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金剛藏當知。如來寂滅性。未曾有始終。若以輪迴心。

思惟即旋復。但至輪迴際。不能入佛海。譬如銷金礦。

金非銷故有。雖複本來金。終以銷成就。一成真金體。

不復重為礦。生死與涅槃。凡夫及諸佛。同為空花相。

思惟猶幻化。何況諸虛妄。若能了此心。然後求圓覺。

金剛藏菩薩你應當知道,佛所覺悟的本來寂滅的法的本質——圓覺妙心,不曾有開始與結束。凡夫認為佛在某個時候成佛,但是佛成道時說不是如此。在大乘經典中都有載,一切佛覺悟時都會說:佛本來就覺悟,並且是從無始以來都在覺悟中。如《法華經》上說:眾生本來就是佛。不但如此,還說佛本來早就成佛了,而且在很多不同地方成佛,有不同的名號,釋迦牟尼佛還有其他的名號,佛並不是什麼時候開始成佛,而是本來就是佛了,所以佛沒有開始,也不是以涅槃為結束。當我們說某佛成佛,就是佛的道行完成,其修行有結果了,那是執取有凡夫輪迴、有佛解脫、有時間前後的結論。記住!輪迴無始終,成佛非最終的結果,任何事物若有結果就是對該事物執取有無見、斷常見!正如經文所說:

"若以輪迴心,思惟即旋復,但至輪迴際",如果以輪迴的心來思惟,會在裡面更加旋轉,只能旋轉到輪迴心的思惟這邊來,"不能入佛海",不能入佛智慧之海。

"譬如銷金礦,金非銷故有",譬如把金礦熔化提煉棄除一切雜質而成純金,並非因為提煉才有金,"雖複本來金,終以銷成就",雖然礦中本來有金,但是金最後是從金礦中提煉而成。"一成真金體,不復重為礦",一旦成真金後,不再重為礦。把金礦里的金提煉出來,最後得到金塊,這就好像眾生本來是佛——本在覺中,只是虛妄煩惱纏繞,未能圓顯,現在通過修行,把眾生本具覺性——佛的本質顯現出來。所以成佛後,就不會再做回眾生。再度提醒各位,成佛不是結束!心的幻化無始終。本來無人無佛無生死可得,哪能通過修行了結生死!更不曾有佛修行結束了!

那麼,什麼叫做佛?金本在金礦的比喻告訴我們:覺性本來就遍滿一切法,但是我們以分別心來看,就認為唯有在聖者身上才有覺性,因為這樣,佛就以"金礦"與"金"來為我們解說。如果你認為:我是眾生。那佛就說:在你(眾生)裡面就具有覺的本質。其實,修行不是增加什麼,只是發現覺性所顯現的你本來在覺中。你認為你是眾生時,本來已具有覺性的一切本質,這就是為什麼你能夠覺悟成佛道。因此,有人就認為一切眾生皆有佛性,但是不能由此而說有佛性故一切眾生才能成佛,而是迷時覺性不曾迷失,所以眾生和佛一樣本來是佛。就是說,在金礦中的金本來就是金,你無法看到時,不認為它是一塊金。當金礦提煉成為金,你能看到時,就認為金出來了,金不再做礦了,所以說"不復重為礦"。為什麼呢?原來一切業力因果、心念的作用一直在發展變化,當你迷惑的時候,心就發展變化你所執著的事情;當你覺悟的時候,心就發展變化那些覺悟所做的事情,就是這麼一回事而已。沒有所謂的誰最了不起,都是心在作用罷了。你認為凡夫是迷的,或佛是覺悟的,那是你迷惑六根境界,以迷惑者的有限知識比較所得的結果。但是,本來一切都是圓覺妙心遍滿法界,甚至你認為的物質、六根、六塵、六識也遍滿法界,這是本經所強調的重要教法。

"生死與涅槃,凡夫及諸佛,同為空花相",所謂的生死、解脫,凡夫以及諸佛,這都同為空花相。金礦是空花相,提煉所成的"金"也是空花相,你在種種相中分別,就認為那是佛,那是凡夫。"思惟猶幻化,何況諸虛妄",思惟的心本身就是幻化,何況用幻化的思惟去追究那幻化是怎麼一回事?這也是幻化。很多人聽到涅槃及佛為空花相,會認為這不是佛法,這是因為他不了解法本無相,其實諸法與佛皆是覺性圓滿的無相幻化,佛只是你心中的迷思——執取有佛的相,如《金剛經》所說的:"離一切相,即名諸佛。"

"若能了此心,然後求圓覺",如果能夠知道、放下幻化的妄心,然後可尋求圓覺的心。

第五章 彌勒菩薩

【於是彌勒菩薩在大眾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繞三匝,長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廣為菩薩開秘密藏,令諸大眾深悟輪迴,分別邪正,能施末世一切眾生,無畏道眼於大涅盤,生決定信,無復重隨輪轉境界,起循環見。】

於是彌勒菩薩在大眾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繞三匝,長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廣為菩薩開秘密藏",為什麼說是秘密藏呢?因為眾生本具圓覺,本來成佛;而此佛的本性即覆在輪迴生死無明熾燃之眾生心中,此非凡情可知,亦非淺識能測,所以叫做秘密。此秘密藏不對眾生說,只對菩薩說,而且對大菩薩廣說,所以此經和《法華經》一樣,不可以對初學者說,也不可以對聲聞人說,說了會引起邪見以及毀謗。

本經中所闡述的佛法義理不是一般眾生所能接受的,如經中說:"……能使十方修學菩薩及諸末世一切眾生,得決定信,永斷疑悔。"眾生要對圓覺法門生起信心是很難很難的,所以這個法門不可輕易傳授予人。有如你對人說:因為覺性遍十方,在地球的另一端有人撐著雨傘的行為,這也影響你。他人可能說:哪裡有這種事?可是生物學家說,某某地方有沒有蝴蝶在傳播花粉,這會影響整個地球的氣候呢!事實上,一切因緣都在覺中,互相覺知地影響廣大且深遠,但是太多人不信,所以《圓覺經》是一個秘密藏。

"令諸大眾深悟輪迴,分別邪正",使眾生更深刻了解到底輪迴是怎麼一回事,分別邪正;"能施末世一切眾生無畏道眼",佛開示這些秘密藏就有如布施眼睛給予眾生,令眾生看清楚佛道,再也沒有畏懼。"於大涅槃生決定信",阿羅漢的涅槃,稱為小涅槃,即是只證悟到個人的身心解脫;佛的涅槃,稱為大涅槃,即是佛覺悟到三千大千世界的一切皆是解脫。從解脫來看,眾生還未解脫,阿羅漢只是斷除煩惱障的解脫,菩薩是斷煩惱障及伏所知障的不可思議境界的解脫,而佛的覺悟是煩惱障與所知障都斷除的一切圓滿解脫,所以說佛的覺悟最圓滿,我們對於大涅槃要生決定信。"無復重隨輪轉境界,起循環見",有了信心以後,就不再重複隨輪迴境界,生起輪迴的循環見。

【世尊,若諸菩薩及末世眾生,欲游如來大寂滅海,云何當斷輪迴根本?於諸輪迴有幾種性?修佛菩提幾等差別?回入塵勞,當設幾種教化方便度諸眾生?唯願不舍救世大悲,令諸修行一切菩薩及末世眾生,慧目肅清,照耀心鏡,圓悟如來無上知見。"作是語已,五體投地,如是三請,終而復始。】

此是彌勒菩薩代眾生所問的幾個問題。世尊,若諸菩薩及末世眾生,如果要覺悟到如來的大寂滅海,

一、"云何當斷輪迴根本"?要怎樣的斷輪迴根本?

二、"於諸輪迴有幾種性"?輪迴到底有幾種?

三、"修佛菩提幾等差別"?修佛道覺悟有幾等差別?

四、"回入塵勞,當設幾種教化方便度諸眾生"?如果一個人覺悟了,再進入這個世間,應當設施幾種方便法門,才能度化種種不同根性的眾生?"回入塵勞",即是再進入這個世間。

希望佛不要捨棄救世的大悲心,為諸菩薩以及末世眾生修圓覺者,能夠因為佛的教法,使到智慧之眼更加清凈,把心看得更清楚,覺悟佛最無上的知見。

【爾時,世尊告彌勒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為諸菩薩及末世眾生,請問如來深奧秘密微妙之義,令諸菩薩潔清慧目,及令一切末世眾生,永斷輪迴,心悟實相,具無生忍,汝今諦聽,當為汝說。時彌勒菩薩奉教歡喜,及諸大眾默然而聽。】

爾時,世尊告彌勒菩薩言:"很好!很好!善男子,你能夠為諸菩薩及末世眾生,請問如來深奧秘密微妙之法,令諸菩薩智慧之眼更加清凈,"及令一切末世眾生永斷輪迴,心悟實相,具無生忍"。世間的實相是萬法無相,本來不生不滅,無生忍是對諸法無生的道理能夠認可。

【善男子,一切眾生從無始際,由有種種恩愛貪慾,故有輪迴。若諸世界一切種性,卵生、胎生、濕生、化生皆因淫慾而正性命。】

此節正答第一個問題:云何當斷輪迴根本?

一切眾生從沒有所謂開始的久遠過去,因為有種種情感的恩愛以及對境界的貪慾,故有輪迴。在無盡的世界,一切不同種性的眾生,不論卵生、胎生、濕生、化生皆因淫慾而有性命。意思是說,眾生因為有情愛與淫慾的心才投胎出世。

根據佛法說,世間可分為器世間和有情世間。器世間是物質的世間,即是眾生居住的世界,其產生是:剛開始形成的時候,先有風輪,然後有水輪,接下來有金輪,最後出現大地。經典還說,金輪在水輪上,水輪在風輪上;地球正是如此,風輪是地心核爆,水輪是岩漿,金輪是地殼。雖然大地出現,但是還沒有眾生,即是還沒有有情世間。這個有情世間的眾生是某些天的眾生墮落到人間,那時候沒有畜生、餓鬼、地獄的眾生。即是當器世間剛圓滿形成時,沒有地獄的眾生,後來人心越來越險惡,人就墮落做畜生,接著有人墮落做餓鬼,最後就有地獄的眾生。出現了第一個地獄的眾生後,整個三千大千世界的有情世間才圓滿,此世間的形成才算完成,接著隨有緣的眾生的共業繼續變化。

由於地球是重複地隨眾生的業力而成、住、壞、空變化,所以地球是無始的,眾生也是無始的。

【當知輪迴,愛為根本。由有諸欲,助發愛性,是故能令生死相續。】

當知輪迴,貪愛為其根本,其中貪愛有我愛和境界愛。由於我愛而希望我繼續存在,由於境界愛而對境界有種種欲樂的希求。諸欲就是對色、聲、香、味、觸、法等六塵,起欲樂的希求心,因此而助發貪愛財、色、名、食、睡等五欲樂受,乃至禪定之樂受的貪求,是故能令生死相續。

【欲因愛生,命因欲有,眾生愛命,還依欲本。愛欲為因,愛命為果。】

因為貪愛而希求欲樂,因為對欲樂的希求而追求生命。可見眾生貪愛己命,其根本是欲樂的希求。所以說:眾生貪愛欲樂境界為因,希望生命繼續存在為果。

【由於欲境,起諸違順。境背愛心而生憎嫉,造種種業,是故復生地獄、餓鬼。】

此節正答第二個問題:於諸輪迴有幾種性?佛進一步解釋眾生輪迴的種性差別:

一、惡種性:由於欲樂境界和貪愛心,起一切違、順。如果境界不符合你所貪愛的,就生起憎恨嫉妒,而做種種惱害眾生的惡業,所以墮落地獄、餓鬼道中。

【知欲可厭,愛厭業道,舍惡樂善,復現天人。】

二、善種性:當眾生在餓鬼及地獄受到苦報,知道因為淫慾與貪愛的業道而招致如此的果報,於是厭惡淫慾與貪愛的業道,生起捨棄惡行,樂於行善的心,便又出現欲界天、人的善果報。"業道"是行為造作。

【又知諸愛可厭惡故,棄愛樂舍,還滋愛本,便現有為增上善果。】

三、不動性:當眾生在欲界天、人,又知道種種貪愛令心不自在,厭惡貪愛的緣故,就不追求欲界的快樂,希望不苦不樂的平靜境界,但是還是很愛自己,這些人就得到增上善果——色界天的果報。佛法將世間分為上下來說,欲界六重天的眾生有淫慾,在享受快樂;色界、無色界的眾生沒有淫慾,都在定中,這些色界、無色界的果報稱為增上善果。在修道的過程中,修行人施予眾生很多利益,做種種善事,將來會在欲界中享受其所得到的快樂果報。如果修行時不做惡業也不必修善業,只修定力,死後依定的業習就朝向色界、無色界化身出世。就是說,一個眾生生色界、無色界不是樂善好施給予他人而得的果報。如果一個人給予眾生利益,將享受到他人給予的快樂,這類的快樂是欲界中的。在色界、無色界的眾生是自己享受內心的快樂,不是從別人那邊得來的。因此,色界、無色界的眾生都是自己獨立的個別境界,與其他的眾生不相往來,所以說是不動種性。

【皆輪迴故,不成聖道。是故眾生欲脫生死,免諸輪迴,先斷貪慾及除渴愛。】

"皆輪迴故,不成聖道",以上三種種性都是有貪愛心的行為,不能解脫生死,不能成就聖道。所以眾生要了脫生死,免除種種輪迴,先要斷除貪慾以及渴愛。"渴愛",比喻愛心如飢如渴。以上是輪迴中的凡夫種性,即惡種性、善種性、不動性,以下是能成聖道的種性,即菩薩種性及非輪迴種性。

【善男子,菩薩變化示現世間,非愛為本,但以慈悲令彼舍愛,假諸貪慾而入生死。】

四、菩薩種性:菩薩修行到一定程度,就能以心變化示現入世間,並不是和眾生一樣,由迷惑、貪愛而來,"但以慈悲令彼舍愛",但以慈悲心令眾生舍離貪愛,"假諸貪慾而入生死",假借貪慾的行為因果而進入世間。此即是菩薩要進入世間也要配合因果,隨順眾生出世的方式,不可以不依因果亂來亂去。

【若諸末世一切眾生能舍諸欲及除憎愛,永斷輪迴,勤求如來圓覺境界,於清凈心便得開悟。】

五、非輪迴種性:如果諸末世一切眾生能夠捨棄種種慾望,以及斷除憎恨心、恩愛心,永遠斷除輪迴,勤求如來圓覺境界,於清凈心便得開悟。非輪迴種性不再輪迴,就是指佛以及阿羅漢。

【善男子,一切眾生由本貪慾,發揮無明,顯出五性差別不等,依二種障而現深淺。云何二障,一者理障,礙正知見,二者事障,續諸生死。】

此節正答第三個問題:修佛菩提幾等差別?

一切眾生由於過去貪慾的差別,在無明心的推動下,顯出五種不同的差別。修行人有五種差別,又依二種障礙的深淺而有差別。什麼叫做二障?

一者,理障:礙正知見,即所知障在,本經特稱為理障,理障是因為不正知、不見如來藏,不知心遍十方法界,被所知的境界障礙而不知、不見圓覺妙心,於所知境界無知、不自在,所以叫做所知障。比方說,因為人的感覺器官所知境界有限,有限的所知境界使我無法知道他方世界的情形、我的過去未來。即所知的境界障礙我,使到我對所知的境界以外無知無見。有些人把所知障誤解成:聽聞佛法太多而形成障礙,這是錯誤的,所知障不是知道更多而障礙。為什麼呢?因為是先斷煩惱障才斷所知障,不是先斷所知障然後才斷煩惱障。已經斷除煩惱障的阿羅漢還有很多事情不知道——所知障。比如:修行人認為身心世界是真實的有一個我在迷惑,所以他要去解脫證悟阿羅漢果。因此說阿羅漢因對圓覺不正見,而不圓滿佛果。對所知境界無知而障礙成為智慧圓滿的佛,所以所知障叫做理障。

二者,事障:續諸生死,也叫做煩惱障。根據佛法說,有很多因緣障礙我們修行,其中一個是煩惱障,可分為見思惑二種:一、見惑:對因果輪迴生的見解思想錯誤。比如:認為這世間有我,是見惑里的我見;執著所聽聞的佛法最為正確,這樣的見惑稱為見取見;對所聽聞佛法誤解,是見惑里的邪見。二、思惑:貪、嗔、痴心迷惑境界為實有而去反應執著,是心理行為上的迷惑,貪、嗔、痴的造作心稱為思,所以叫做思惑。比如:愛子女是思惑里的貪,厭惡老鼠是思惑里的嗔,對深奧的佛法無法理解是思惑里的痴。見惑和思惑都是煩惱心的造作。因煩惱的障礙,使生老病死持續不斷,煩惱心造作事業而障礙解脫,所以煩惱障叫做事障。

【云何五性?善男子,若此二障未得斷滅,名未成佛。】

云何五性?有哪五種修佛菩提的人?

此五性先由凡夫說起。凡夫性雖有本具圓覺,但不知斷障,又未能斷障,事障和理障未得斷滅名未成佛的凡夫。如前面的經文說,修行人五性差別,依二種障而現深淺,凡夫既不修行又未斷二障,所以不是修行人五性中之一性。

【若諸眾生永舍貪慾,先除事障,未斷理障;但能悟入聲聞緣覺,未能顯住菩薩境界。】

此明修道者的五性中之二性:一、聲聞性,二、緣覺性;通稱為二乘性。聲聞是依佛的教法而得度的阿羅漢弟子;緣覺是在沒有佛出世的時候,自己覺悟的聖者。"若諸眾生永舍貪慾,先除事障,未斷理障",如果有些眾生已經捨棄了貪慾,先除事障,但是理障還沒有解決,即斷除了煩惱,但是對圓覺的智慧還無知,即還有所知障;"但能悟入聲聞、緣覺,未能顯住菩薩境界",聲聞與緣覺除掉煩惱障,未斷所知障。緣覺能夠自己覺悟,阿羅漢必須受教而覺悟,可見聲聞的智慧不如緣覺,所以緣覺也被稱為辟支佛。由於聲聞與緣覺修行時直接處理煩惱障,以達到解脫的目的;不處理所知障故,因此未能顯住菩薩境界。

【善男子,若諸末世一切眾生,欲泛如來大圓覺海,先當發願,勤斷二障。二障已伏,即能悟入菩薩境界。若事理障已永斷滅,即入如來微妙圓覺,滿足菩提及大涅槃。】

此明五性之三,菩薩性。若諸末世一切眾生,"欲泛如來大圓覺海",即欲游如大海般無量無邊的如來大圓覺,先當發願,勤修斷除二障。"二障已伏"中的"伏"就是降伏但未斷除。有些菩薩的煩惱障已經清理到七七八八,才清理所知障,有些菩薩還有很多煩惱障,就先清理所知障。此處聽法的菩薩已降伏二障,然而"二障已伏,即能悟入菩薩境界",有很多菩薩在世間來來去去,雖然以各種神通變化一身或多身跟眾生在一起,可是他有他的神通境界、變化還是有界限;佛的覺悟,是沒有界限的。菩薩有其活動的範圍——他所變現的身心國土。以佛法來說,一個初地菩薩能夠以一百個分身出現在一百個地方,這就是他的境界,也是他的活動界限,即所知障的界限。就算菩薩能夠以幾千個分身出現在不同的地方,還是不如佛無所知障的境界。

"若事、理障已永斷滅,即入如來微妙圓覺,滿足菩提及大涅槃",如果事障、理障已經永遠斷滅,即悟入佛的微妙圓覺,真正地圓滿菩提,知道一切本來就在大涅槃中。

【善男子,一切眾生皆證圓覺,逢善知識,依彼所作因地法行,爾時修習,便有頓漸。】

一切眾生都能夠證悟圓覺,都在圓覺中,"逢善知識,依彼所作因地法行",遇到善知識時,依據他過去所修的法門而修習,譬如遇聲聞乘的善知識,則修四諦;遇緣覺人,則修十二因緣;遇菩薩乘人,則修六度。教之頓、漸,乘之大、小,悉依所逢善知識而不定,所以修行就有快慢差別。

【若遇如來無上菩提正修行路,根無大小,皆成佛果。】

此明五性之四,不定性。"若遇如來無上菩提正修行路,根無大小,皆成佛果",如果遇到佛教以無上菩提正修行路,即依佛的境界來修起,不會因為根性有異,皆可成佛果。就是說,依佛的境界來修比較圓滿,修行所得的成果比較快。有些修行者是以菩薩的境界來修,其間就有頓、漸的差別。有些就直接依佛的圓覺境界來修起,直接證悟佛的圓覺,就有如中國禪宗祖師所說的:當下覺悟即心即佛。不用千方百計去修行,或慢慢修菩薩道,只要覺悟:我就是佛。

【若諸眾生,雖求善友,遇邪見者,未得正悟,是則名為外道種性;邪師過謬,非眾生咎,是名眾生五性差別。】

此明五性之五,外道種性。如果有些眾生要修行,雖然找善知識,但是卻遇到邪見的人,導致不能正確的悟入宇宙人生的實相,這樣就叫做外道種性;這是邪師造成的過失錯謬,不是求道者的過錯。

"是名眾生五性差別",總結五性。修行人有這五種。五性之差別,是依斷事障、理障深淺的緣故。又依未斷事、理二障的緣故,所以凡夫不在五性之中。單指修習佛菩提的人,遇到何等因緣而成差別;大小正邪之分,這關係在乎師友之緣。

【善男子,菩薩唯以大悲方便,入諸世間,開發未悟,乃至示現種種形相,逆順境界,與其同事,化令成佛,皆依無始清凈願力。】

此節正答第四個問題:回入塵勞,當設幾種教化方便度諸眾生?

菩薩以大悲心,入諸世間。即是菩薩悲憫這世間的眾生,才入世間。入世的目的是為開發未悟,就以神通示現種種的形相,如觀音菩薩現三十二身入諸國土之類。種種相,或現慈悲,或現威嚴之類,乃至示現佛身、魔王身。"逆順境界",這要看眾生根性而定,應折服者則折服之,應攝受者則攝受之。對於剛強難調的眾生,則折服之;對於善性柔順的眾生,則攝受之,這就叫做逆順境界。"與其同事,化令成佛",與眾生做同類的事,則親近容易度化,最後引導眾生成佛。"皆依無始清凈願力",這都是依照無始以來清凈的願力,回入塵勞的菩薩必定知道心本圓覺,不再執取世間而再入世間時,皆是過去願力所推動,此時是示現而入世,並非迷惑而入世。

示現是大乘佛法對佛身的說法。在小乘教法里,菩薩成佛前是凡夫,菩薩從兜率天下降人間是凡夫,悉達多太子出家修道時並非是佛。但是在大乘經典皆說:佛早已成佛,來人間是應化示現,佛不是來人間成佛,來人間也不是輪迴而來。因為佛從天上下來人間,是天人歡送他來入胎,天人歡慶太子出世。依大乘經典說,太子一出世便走七步說自己是佛;依小乘經典說,太子一出世便走七步說自己是最後一生(依小乘教理,自知是最後一生者,至少是證阿羅漢果的聖者)其實當時太子是無師自知自稱為佛。人間雖無人知,但這一切在天人看來,只不過是它們的老師——人天師,在示現從兜率天到人間應化引導人修佛道。大乘經典甚至說,佛不但入胎前為天人講法,在母胎里也為天人講法,這是為天人示現;佛在人間則示現入胎、出胎、出家、成道、轉法輪及涅槃。不同境界的眾生看到佛示現不同的利生事業,所以佛不只是人間八十歲的一生而已。

【若諸末世一切眾生,於大圓覺起增上心,當發菩薩清凈大願!應作是言:"願我今者住佛圓覺,求善知識,莫值外道及與二乘。依願修行,漸斷諸障,障盡願滿,便登解脫清凈法殿,證大圓覺妙莊嚴域。】

如果諸末世一切眾生,對於佛所講的大圓覺,生起努力去修證的增上心,當發菩薩清凈大願!應作是言:願我從今住在能成佛的圓覺法門之中,尋求善知識,不要遇到邪知邪見的外道以及聲聞、緣覺二乘。若遇到外道則修不好;若遇二乘,修得少涅槃分,便自以為足,不再繼續努力修行。

"依願修行,漸斷諸障,障盡願滿",依照願力修行,漸漸斷除種種障礙,事、理二障都滅盡,諸願圓滿,"便登解脫清凈法殿,證大圓覺妙莊嚴域",便證悟到解脫清凈的法——大圓覺,"妙莊嚴域",一切非常微妙的圓覺心。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彌勒汝當知。一切諸眾生。不得大解脫。皆由貪慾故。

墮落於生死。若能斷憎愛。及與貪嗔痴。不因差別性。

皆得成佛道。二障永消滅。求師得正悟。隨順菩提願。

依止大涅槃。十方諸菩薩。皆以大悲願。示現入生死。

現在修行者。及末世眾生。勤斷諸愛見。便歸大圓覺。

彌勒菩薩你應當知道,一切諸眾生,不得大解脫,皆由貪慾故,墮落於生死!"若能斷憎愛,及與貪嗔痴,不因差別性,皆得成佛道",雖然眾生有種種差別性,但是只要斷除憎愛以及貪嗔痴,不管什麼差別性,都能夠成佛道。

二障永消滅,求師得正悟,隨順菩提願,"依止大涅槃",眾生修行要以大涅槃為根本。"十方諸菩薩,皆以大悲願,示現入生死",一切菩薩都是以大悲願,而在這世間示現入生死。現在修行者,及末世眾生,"勤斷諸愛見,便歸大圓覺",勤奮斷除種種貪愛的見解,最後能夠覺悟大圓覺。

本經所闡明的重要教法是:一切法都在覺中。眾生與佛都在覺中,但是眾生執取狹隘的六根境界為所知,因此都不相信自己是佛。不但如此,即使是你所迷惑的行為也在覺中。而這個"覺",並不是見聞覺知的覺,甚至你所認為沒有思想的物質,都是心的作用,都要有知覺,因為覺遍滿法界,才被稱為圓覺。


推薦閱讀:

趣品《圓覺經》之六
圓覺經近釋(明 通潤)
圓覺經白話解八 幾種具體修習
圓覺經講記(圓覺要義) 第二十三集
《圓覺經》第03部分,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佛經

TAG:圓覺經 | 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