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說鱷魚不是龍的原型動物?

有必要指出的是,由於鱷魚也是有四足的體型長的能在水中生活的動物,因此我國學術界有不少人認為龍的動物原型是鱷魚;而且,有人提出的主要理由之一是,某些古「龍」字就是鱷魚的象形字。筆者願意指出,上述觀點的思維邏輯存在著問題,實際上古文字中有鱷魚的象形字,只能說明古人知道鱷魚,也有以鱷魚為圖騰的部落,或者崇拜鱷魚的習俗,並不能以此為證據認定那些鱷魚的象形字就是古人所說的龍。

    如果用大鯢(俗稱娃娃魚)與鱷魚相比,不難看出,只有娃娃魚最符合古人所說的動物龍,而鱷魚則與古人所說的動物龍相距甚遠。

    其一,從「龍」的字形來看,它應該還保留著對動物龍形體的描繪信息;其左半部分字形像是動物龍的俯視圖(也有一點像是「雲」和「月」,或許與大鯢的習性有關),右半部分字形像是動物龍的側視圖,總體形象比較接近大鯢的樣子。例如,大鯢的眼睛很小,因此「龍」字也就沒有表現出眼睛的造型;大鯢有背鰭條紋,因此「龍」字便突出了背鰭形狀;大鯢有爪,而在古文字「龍」里還可看到表現「爪子」的筆形。顯然,「龍」與「鱷」(突出鱷魚的兩個大眼睛)和「蛇(巳,沒有背鰭狀結構)」均有明顯的差異,充分表明它們並不是同一類動物。事實上,在生物分類上,大鯢屬於兩棲綱,鱷魚和蛇則屬於爬行綱。

    其二,在中國有關龍的記憶里,龍有雌雄,龍能生子,但是卻沒有龍是卵生還是胎生的記載。這就表明,動物龍實際上與魚一樣,都是在水中產卵、體外受精的。大鯢與絕大多數魚類一樣,都是水中產卵、體外受精;而鱷魚則是體內受精、卵生動物。因此,只有大鯢才會有「二龍戲珠」的習俗,而鱷魚在陸地產卵,不可能存在「戲珠」的行為。

    其三,娃娃魚皮膚光滑有彈性,而鱷魚的皮膚相當粗糙,而且相貌醜陋,與人類相距甚遠;因此,人可以通過文身來模擬娃娃魚的樣子,而不大可能裝得像是鱷魚。

    其四,娃娃魚能夠發出類似人的聲音,因此才會有「龍吟」、「龍鳴」的說法和以「龍」為納言之官的情況,而鱷魚並無此能力。劉義慶(南朝宋)《世說》記有:「王子喬墓在京茂陵,國亂時,有人盜發之,都無所見,唯有一劍,縣在空中,欲取之,劍便作龍鳴虎吼。」宋代詞牌里有《水龍吟》,蘇東坡就用該詞牌寫過一首詞《水龍吟?次韻章質夫楊花詞》。今天四川省宜賓市百里竹海,最大的湖就名青龍湖,湖畔有龍吟寺,為景區最高的景點。

    其五,娃娃魚能夠爬樹,這是神話龍能夠飛天的想像基礎,而鱷魚則無此本領。

    其六,娃娃魚有背鰭,鱷魚沒有背鰭,而龍的特徵是有背鰭。例如,著名的內蒙古翁牛特旗三星他拉出土的先夏時期的玉龍,就有明顯的帶有藝術誇張的背鰭。或許,先夏時期我國曾經生存著一種背鰭特別發達的大鯢,這個品種的大鯢已經絕跡了,而目前我們能夠見到的大鯢都屬於背鰭不太發達或者背鰭有所退化的品種。事實上,早期的龍圖象的造型都與大鯢接近;例如,甘肅武山縣先夏時期遺址(屬石嶺下類型)出土的「人面鯢魚紋」,就是一種典型的早期龍紋(值得注意的是,武山還有38000年前的人類活動遺迹)。

    其七,最重要的是,娃娃魚的油曾被古人用於點燈,由此娃娃魚曾經幾乎被捕殺殆盡,這種情況應該發生在帝舜時代後期,從而為動物鯢向神話龍的轉化提供了想像空間。目前考古已發現,寧夏海原縣菜園村先夏時期遺址的一個窯洞牆壁上,有安放壁燈的楔形火炬狀紅燒土痕迹50多處,表明我國至少在公元前2800至公元前2500年就已經點燈照明了,或許這個時間段就是帝舜時代的晚期。

    進一步說,燭龍的神話,其特點正是燭龍給人間帶來光明。顯然,這也是因為古人曾經用娃娃魚(龍)的油點燈而衍生出來的神話。今天民間舞龍里的火龍、龍吐火的表演,模擬的也正是燭龍。筆者推測,古人最早的燈具造型,可能就是一條娃娃魚,魚嘴就是火苗燃燒的地方。或許,先夏時期的大型擺塑龍,可能也與祭祀燭龍有關,只是由於年代太久,擺塑龍的龍頭處的燃燒痕迹,已經看不出來了。

對    比之下,鱷魚對古人的用途並不多,只是用鱷魚皮製鼓,歷史上並未大規模的捕殺鱷魚,鱷魚的數量在歷史上也沒有銳減過(近半個世紀以來由於人類活動範圍擴展,鱷魚在我國的分布才發生銳減現象),因此古人也就不可能實現從動物鱷魚完成神話龍的轉化。而且,鱷魚與點燈也毫無關係,從鱷魚的身上,根本就找不到任何燭龍的影子。

    其八,《左傳?昭公二十九年》記有:「董父,實甚好龍,能求其耆欲,以飲食之,龍多歸之。乃擾畜龍,以服事帝舜。帝賜之姓曰董,氏曰豢龍???及有夏孔甲,擾於有帝,帝賜之乘龍,河、漢各二,各有雌雄,孔甲不能食,而未獲豢龍氏。有陶唐氏既衰,其後有劉累,學擾龍於豢龍氏,以事孔甲,能飲食之。夏後嘉之,賜氏曰御龍,以更豕韋之後。龍一雌死,潛醢以食夏後,夏後饗之。既而使求之,懼而遷於魯縣,范氏其後也。」

    上述記載的龍就是娃娃魚,由於帝舜時期大量捕殺娃娃魚,野生娃娃魚的數量急劇減少,人們開始嘗試人工飼養娃娃魚。但是,娃娃魚對水質(清潔、流動)和食物要求非常高,因此很難人工飼養,當時只有董父(董與龍的發音相近)能夠配製出娃娃魚喜歡吃的食物。到了孔甲時候,他養的娃娃魚死了,他把娃娃魚剁成肉泥獻給夏後,味道鮮美,夏後還想吃,孔甲沒辦法只能跑掉了。事實上,今天人工飼養娃娃魚仍然是一項技術要求非常高的工作;據此可知娃娃魚是一種非常環保的動物,堪稱環保龍。

    對比之下,鱷魚的肉,一點也不好吃;而且,鱷魚非常容易飼養,我國南方有一家鱷魚基地,沒幾年就「鱷滿為患」。因此,古人原本說的龍,所養的龍,只能是娃娃魚,而不可能是鱷魚或鯰魚(對水質和食物質量的要求很低)。

    其九,中國古文字的「寵」,其中的「龍」意思是家裡的可愛動物,這個動物當然不會是醜陋的鱷魚,而應該是一種對人非常有價值的動物,它只能是娃娃魚(叫聲似娃娃,肉鮮美,油可點燈)。同理,「籠」字的結構,意思是用竹子編成的裝龍的器具,看來在發明「籠」這個字的時候,古人正在普遍捕捉娃娃魚,以至要專門製作相應的容器。據此可知,中國古文字的發明和使用,至少在帝舜時代(約在五六千年前)就已經非常成熟了。

    其十,先夏時期北方人(例如帝舜的發祥地就在今天的山西省)不大知道鱷魚,卻都知道龍,表明龍在北方有著廣泛的分布。這是因為,鱷魚僅生長在長江以南地區,大鯢則可以生長在黃河流域。例如,銀川市南100里處的沙湖,就有160厘米長、60多斤重的大鯢。據此可知,古人所說的動物龍只能是大鯢,而不應該是鱷魚。

    其十一,鱷魚遍布世界許多國家,而大鯢則為中國特有(日本大鯢是從中國傳去的),這都說明中國龍的原型動物不可能是鱷魚,而應當是娃娃魚。

    1987年在河南省濮陽西水坡仰韶文化遺址發現「華夏第一龍」,墓主人為壯年男性(估計是部落首領),身長184厘米,仰身直肢,頭南足北。墓主人左右兩側分別有用蚌殼擺塑出的龍和虎圖案,蚌殼擺塑龍位於墓主人右側,頭向北,背向西,身長178厘米,高67厘米,昂首、曲頸、弓身、長尾,前爪爬,後爪蹬,狀似騰躍。蚌殼擺塑虎位於墓主人左側,頭向北,背向東,身長139厘米,高63厘米,虎頭微低,虎尾下垂,四肢交遞,如行走狀。

    根據蚌殼擺塑虎的身長和身高來看,顯然是對真實虎的模擬再現。據此可知,蚌殼擺塑龍也應該是對真實龍的模擬再現。也就是說,當時的動物龍的身長178厘米,與人類身長大體相當,這樣的有四足的水生動物顯然非大鯢莫屬。至於蚌殼擺塑龍的弓背騰躍狀,當出自對大鯢捕食形態的模擬。墓主人兩側用蚌殼擺塑著龍和虎的造型,應該是寓意墓主人的勇猛,入水可與龍相比,陸地可與虎相比;或許,墓主人(身高184厘米)身材魁梧,曾經真的捕獲過動物龍大鯢和山中老虎,因此才有此殊榮。

    最後需要說明的是,我們說龍的原型動物是娃娃魚,而不是鱷魚,更不是蛇,並不妨礙在動物龍向神話龍的轉化過程中,也逐漸融入了鱷魚、鯰魚、鯉魚等其它水生魚類的部分形象,以及蛇和其它動物的部分形象。
推薦閱讀:

兇猛鱷魚一口咬住鱟,遊客靜靜看著悲劇降臨
長吻鱷、亞馬遜河豚,你能發現相似之處嗎?
磐刻優質漆皮手包
百萬巨鱷裡面的鱷魚是真的嗎?

TAG:動物 | 原型 | 鱷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