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哪位名將曾經殺的金兀朮割須棄袍 不是岳飛3
南宋哪位名將曾經殺的金兀朮割須棄袍 不是岳飛3
7、南宋名將吳玠與弟弟吳璘
有其兄必有其弟
說起吳玠,就不得不能提及他的弟弟吳璘。吳璘(公元1102年~公元1167年),字唐卿,少好騎射,善讀兵書,智勇雙全;在南宋抗金鬥爭中,與兄吳玠為保衛秦隴,屏障巴蜀,立下了汗馬功勞,是南宋時期一位著名的愛國將領。
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吳璘與兄吳玠同時被陝西宣撫處置使張浚所賞識。此後兄弟二人並肩作戰,同受升賞。
富平之戰失敗後,紹興元年(公元1131年),金軍會攻戰略要地和尚原,吳璘奉兄命守和尚原前沿陣地箭筈關。面對數倍於己的強敵,他率眾死戰,力挫敵鋒,贏得了「能攻善守」之譽,並受命統制和尚原軍馬。同年秋天,金兀朮親率10萬大軍,大舉進攻和尚原,企圖入川。吳璘與兄率軍死守,又親自率領精兵3000設伏於原北之神岔溝,出奇制勝,連破敵寨10餘座,「俘獲首領及甲兵以萬計」,金兀朮身中流矢,大敗而逃。紹興三年(公元1133年),吳璘因功擢升為榮州防禦使,知秦州,扼守和尚原。
紹興四年(公元1134年),仙人關大捷中,吳璘又立下赫赫戰功,被朝廷授為定國軍承宣使。紹興六年(公元1136年),吳璘被調為行營左護軍統制,紹興九年(公元1139年)初,升為行營右護軍都統制。這年夏天,吳玠病故於仙人關,吳璘接替哥哥,被升為龍神四廂都指揮使,由此成為陝西抗金的主帥。
紹興九年秋,宋金初次議和成功。根據協議,南宋朝廷派樓詔為使至川陝宣布上意,欲以吳璘、楊政等分陝而守,盡移川口諸軍。吳璘力陳不可恃和忘戰,他認為:「金人反覆難測,不可不防,如我移軍分屯陝右,金軍乘蜀口空虛無守,一面分軍南山阻我隴右之軍,一面遣主力直搗蜀口,則我將不戰自屈。」他建議:「我軍最好還是以主力留屯蜀口,建策依山為屯,控扼險要,以防金軍突襲。待金軍力疲,漸圖進據。這樣,進則有依託,退則可據守,方為萬全之計。」樓詔深以為是,因此採納了他的建議,命吳璘與楊政兩軍分屯陝蜀交界之地,只派郭浩一軍進屯延安。當時,新授川陝宣撫使的胡世將正準備按朝廷的旨意放棄仙人關。吳璘聽說後馬上拜見胡世將,陳述其中利害:「金以重兵屯駐河中府(今山西永濟蒲州),若驅兵疾馳,不到五日可達川口,我軍遠在陝北,如遇緩急則不可速集,若再放棄關隘要塞,其勢必危。」胡世將認為意見可取,於是抗命不行。吳璘僅派少數兵赴秦州,留主力駐守階、成一線要地,命諸將嚴加戒備,以防萬一。
事情的發展果然不出吳璘所料。紹興十年(公元1140年),金人撕毀和議,以全部兵力分路大舉南侵。金兵很快佔領河南、陝西的許多州縣。接著,金將完顏杲率領西路金兵,由蒲州渡過黃河,迅速佔領長安,直趨鳳翔。這時,只有四川制置權宣撫司事的胡世將和吳璘駐防在河池,情況十分危急。警報傳來,吳璘立即率軍迎敵,幾經激戰,力挫金兵。為加強在陝諸軍的統一指揮,他受命與胡世將共同節制陝西諸路軍馬。嗣後,吳璘下書約金軍會戰,先以弱軍堅守陣地,抵禦金軍衝擊,當敵勢衰之時遣驍騎反擊,金軍望風披靡,敗走扶風。吳璘又趨兵追擊,破敵於扶風。金西路軍主力完顏杲不甘失敗,親率主力於北通坊,列陣20里,欲阻吳璘,吳璘督軍猛撲,又破金軍,進而收復秦州及隴右諸軍。這次勝利打擊了金軍的囂張氣焰,阻止了敵人的西進,挽救了全陝的危局。吳璘因功被升為鎮西軍節度使,並被授予侍衛步軍都虞侯。
紹興十一年(公元1141年)八、九月間,吳璘又大破金軍於隴州劉家圈、郯家灣、臘家城,俘殺金軍萬餘人。這幾次戰役,戰果輝煌,給金人以沉重的打擊。
吳璘在對金軍的作戰實踐中,總結創新了一種新戰法,名叫「疊陣法」。所謂疊陣法,即以長槍兵排坐在前面,最強的弓箭手跪於其後,最後面是神箭手。待敵人距陣地百步時,神箭手先射;距70步時強弓手齊射;敵騎臨陣時,長槍刺敵戰馬和騎手。同時,在布陣時先將騎兵以鐵鉤相連,在前面遮擋,等布陣完畢後,騎兵退後。「疊陣法」專門打擊敵人的騎兵衝鋒隊,行之有效,屢敗金軍,在西北戰場上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同年,宋金再度議和。紹興十二年(公元1142年),宋高宗下詔授吳璘為檢校少師,並任命他為階、成、岷、鳳四州經略使。不久,朝廷分利州路為東西兩路,任吳璘為兩路安撫使,坐鎮興州(今陝西略陽),節制西部階、成等七州軍馬。此後的10多年間,宋金之間雖因和議而少戰事,但吳璘治軍經武如同戰時,一刻也不放鬆警惕。
紹興三十一年(公元1161年),金主完顏亮為緩和統治集團內部的矛盾,親率數十萬大軍,渡淮南侵,妄圖一舉滅宋。僅僅一個多月的時間,就打到長江北岸的和州(今安徽和縣),南宋朝野大為震驚。在金軍大兵壓境的危急關頭,吳璘受命為四川宣撫使兼陝西、河南招討使,他置重病於不顧,趕赴仙人關前線督軍,並調內地諸軍馬分道北進禦敵。紹興三十二年(公元1162年)春,經過一段相持之後,吳璘率師反攻,接連收復秦、洮、隴、商等州,吸引了大量南下金兵,緩解了東南戰場的壓力。
隆興元年(公元1163年),朝議主和,吳璘奉詔自德順軍南撤,金軍乘勢突襲,部眾亡失大半,所復諸州盡棄。
乾道元年(公元1165年),吳璘被召回京城,受到宋高宗、宋孝宗厚禮款待,宋孝宗詔封他為太傅,封新安郡王,仍領宣撫使。不久,再出鎮興元府。
吳璘來到漢中以後,秉承故兄玠志增修保城古堰,興修水利,灌田數千頃,積極發展和恢復農業生產,使當地百姓受益非淺。
乾道三年(公元1167年),吳璘病逝於任所,享年66歲。追贈太師,追封信王,謚武安。
吳璘忠勇剛直,從卒伍到大將,代兄守蜀20餘年,隱然為方面之重。他在長期的戎馬生涯中,對將士、人民都能保持較接近、較親切的關係,贏得了兵民的信賴。他有兩篇兵法論著,可惜均已佚傳。他認為金兵有四長,我有四短,在實踐中要注意以我之短制彼之長。以分隊制其騎兵,以輪番迭戰制其堅忍、制其重甲,以勁弓強弩制其弓矢,則以遠封近,以強制弱。知己知彼,才能常立於不敗之地。所以,他在強敵面前,窺伺戰機,靈活地運用孫臏的三駟之法,「以弱為先,強者繼後」,以小敗而換得大勝,以小失而獲取大得。在拔將用人上,他堅持在實踐中選其有才能者,「兵官非嘗試,難知其才」,論功行賞,量才錄用,因此深孚眾望,成為南宋抗金將領中當之無愧的佼佼者。
宋金戰爭時,正是他在川陝戰場接連挫敗金軍的進攻,才為南宋徹底穩固住了戰線,並為岳飛的北伐創造了條件。而連接南宋生命線的川陝防線也在他的打造下成了北方強敵難以衝破的銅牆鐵壁,即使在百年後的宋蒙戰爭中依然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8、吳玠墓碑
甘肅徽縣城關東北隅橫翠一山,古曰鐘樓山,今呼吳山。山上翠柏遮天,自然環境幽靜,自成人們遊覽之地。宋故將軍吳玠之墓及「宋故開府吳忠烈墓志銘碑」就座落在這裡。吳山原有墓葬封土壕兩座。一座已沒有了墓葬痕迹:另一座在碑之正東約九米處,狀呈圓形,高1.4米,底徑9.3米,底部用石塊築起約40厘米。
「宋故開府吳忠烈墓誌碑」座東朝西,高
解放初,墓區建築毀壞殆盡,僅存封土堆和墓碑,碑亦傾斜,無人管理。1963年2月11日,經甘肅省人民委員會公布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劃定整個吳山及山上古柏皆在保護之列。1978年將墓碑復正,並建碑亭,加強了保護。1985年,由省文物局撥專款對碑亭進行了重修。
推薦閱讀:
※打下漢朝天下的第一名將-----韓信
※他位列納粹三大名將之一,殺人無數,為何戰後卻被無罪釋放
※名將蒙冤慘遭醢刑
※中國古代四大頂級名將,下場不盡相同,一位被宮女亂棍打死
※北伐中原——白袍戰神陳慶之奇蹟般的北伐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