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鑫太極拳拳理精粹摘編(三)
氣之發於心者,得其中正,則為中氣,養之即為浩然之氣。
心身不可使氣,輕輕運動。
打拳中氣所往,人孰能禁!
中氣得十分滿足,氣勢盛足。
不滯不息,不乖不離,不偏不倚,即是中氣。
中氣運到手指頭方為運足。 中氣貫足,物來順應,物莫能違。拳家手成,能平其志,自無橫氣。
拳以中氣運行,人乃心服,斯即化成天下。
足大指待手氣走足後,仍與手一齊合住,此時方可踏實。中氣貫脊中。
若問此中真消息,須尋脊背骨節中。
中氣上自百會穴,下貫長強穴,如一線穿成也。 中氣貫於心腎之中,上通頭頂,下達會陰,… …中氣充實於內,而後開合擒縱,自無窒礙。中氣必由胳膊中徐徐運行,不可慌張忽略,順其當然之則,運其自然,勿令偏倚,而以心氣行於兩肱之中,是為中氣。
打拳以運氣為主,然其中自有理以宰之。
氣之在體,無不充周,而其統帥在心。
中氣者,太和之元氣,即《中庸》所謂「不偏不倚」而平常之理,宰乎不剛不柔、至當卻好之正氣。能用此氣以行於手(言手,而全體皆在其中),天下未有窮之者。如或有人窮之,非功夫未到十分火候,即涉於偏倚不中故也。涉於偏倚,非人能窮我,我自窮之也。此氣之貴得乎中,名之曰中氣。
其形若止,其意不止,漸漸充其內勁,必使勁由骨縫中充至肌膚,以及指頭,待內勁十分充足,則下勢之機致自動。 一氣運行,絕不停留,純是浩氣流轉於周身,勢不可遏。 但憑得周身空靈,一縷中氣隨勢揚。以虛靈之心,養剛中之氣。
胸中一團太和元氣,充周四體,至柔至剛,實備乾健坤順之德。當其靜也,陰陽所存,無跡可尋;及其動也,看似至柔,其實至剛,看似至剛,其實至柔,剛柔皆具。是謂:陰陽合德,故取諸乾坤。胸中橫氣下歸丹田(即氣海),丹田之氣會於陰,橫氣聚集於此,剛氣化為柔氣。心不動,此氣常靜;心氣一發,則此氣上升,以輔心氣。即此氣善用,則為中氣,不善用,則為橫氣。氣非有兩,其柔而勁者為中氣,一味硬者為橫氣。其為用也,不偏不倚,無過不及是中氣之用,非中氣之體。中氣之體即吾心中陰陽之正氣,即孟子所謂配道義,浩然之氣也。此胸以下丹田之氣,如此心中一物無有,極其虛靈,一有所著,則不虛不靈。惟靜以持之,養其誠,以至動靜咸宜,變化不測,此心之式。
靈氣何生?生於一心。中氣何歸?歸於兩腎。心動志從,運我四肢。氣行骨中,充於肌膚。功久則靈,其靈無比。依著即知,自然有應。不即不離,沾連黏隨。如蠅落膠,有翅難飛。此中之妙,微乎其微。
兩人相敵,性命所關,外觀諸人,內觀諸己,知己知彼,百戰百勝,而一以中氣持御之,不失大中至正之道。 以心中之中氣運乎四肢之中,是人所不見己,我獨知之彼,須時時神而會之,久而自明。吾素所謂拳者,權也,所以權物而知其輕重也。至耍成時,吾之一身皆是拳。權其所來之輕重,酌量應之,不拘方面,不拘力之大小,人所來者沒有不是的,但問我之素具備與不備功夫,成與不成耳。打拳原是備身法,身法有正有斜,有直有曲,有順有逆,有偏前有偏後,有偏左有偏右,有偏上有偏下,有在地上坐,有在空中飛,有束住,有散開,種種身法不可枚舉。而要以中氣行之。
中氣最難名,而中氣所行之路處亦最難名,無形無聲,非用功夫久,不能知也。所以不偏不倚,非形跡之謂,乃神自然得中之謂也。即四肢中所運之中氣亦即此中氣之旁流,非另有一中氣。此不偏,而後,四肢之中氣皆不偏,雖四體形跡多呈偏勢,而中氣流於肢體中者自是不偏,此意第可神而明之。 氣非有兩,其柔而勁者為中氣,一味硬者為橫氣。其為用也,不偏不倚,無過不及,是中氣之用,非中氣之體。中氣之體即吾心中陰陽之正氣,即孟子所謂配道義浩然之氣也。 任脈起於會陰,上行循腹里至廉泉承漿止,督脈亦由會陰起,過長強,在二十一椎下順脊逆行而上逾百會,下降至人中止。上人行導引術以為修仙之本。打拳也是運其任督二脈,使之順逆往來,循環無間也。是調養血氣,一呼一吸,順其自然,掃除妄念,卸盡濁氣,先定根基,後視返聽,含光默默,調息綿綿,操固內守,注意玄關。功久則頃刻水中火發,雪裡開花,兩腎如湯熱,膀胱似火燒,真氣自足。任督如車輪,四肢如山石,一念初發,則天機動焉。意到葷隨,每打一勢,輕輕運行,徐徐停止,意念運以微細,毋使波瀾忽興。如此,則元氣渾融,水火升降,如拮槔擊水,蓮花凝露,忽然一粒如黍落於黃庭之中,此采鉛家投永真訣。打拳運行到此,意不可散,功不可懈,一涉散懈,丹不成矣。在昔紫陽曰:「真水生於離,其用卻在坎,奼女過南園,手持玉橄欖。」正謂此也。日月行之,無差錯,無間斷,煉一刻,則一刻之周天;煉一時,一時之周天;煉一日,一日之周天;練一年,一年之周天;練終生,終生之周天。煉過十年,周身頓混,極其虛靈,不知我之為我身,並不知神由氣生,氣自有神。周中規,折中矩,不思而得,不勉而中,水不求而自生,火不求而自得出,虛室生白,黑地引針,不知其所以然而然,亦不知任之為督,督之為任,中氣之為中氣也。時措合宜,自然合拍,此任督之順逆往來,佐中氣以運行者也。
人之一身,以腰為中界,氣往上下行,中間以腰為界。
孟子曰:「志者氣之帥,氣者體之充」。心如將軍氣如兵,將軍一出令,則士卒皆聽命。清氣上升行於手,濁氣下降行於足,氣皆行到指關乃止,丹田為全體之氣歸宿處,如兵馬屯處,氣之上行下行似兩橛,其實一氣貫通也。百會穴領其全身,要使清氣上升,濁氣下降。清氣如何上升,非平心靜氣不可。濁氣必下降至足。一勢既完,上體清氣皆使歸於丹田。蓋心氣一下,則全體之氣無不俱下。……理實氣空,圓轉自如,渾灝流行,絕無滯機,每一勢完,仍歸到渾然一太極氣象,絕無跡象可尋,端緒可指。外似停而內無間斷,此太極之所以為太極也。
周身之勁往外發者,皆發于丹田;向里收者,皆收于丹田,然皆以心宰之,處處皆見太和元氣氣象。氣歸丹田,上虛下實,中氣存於中,虛靈含於內。
勢既成,心平氣和,中氣歸於丹田。 丹田氣一分五處,其實一氣貫通,上下不可倒塌,一也。心氣一領,丹田氣上行,六分至心,又一分兩股,三分上行至左肩,三分上行至右肩,皆是由肩骨縫中貫到左右指頭,其在骨縫中者謂之中氣,其形肌膚者謂之纏絲勁;其餘四分,亦分兩股,二分行於左股,二分行於右股,皆是由骨縫中貫至左右足趾。 至於中氣歸丹田之說,不必執泥,但使氣降於臍下小腹而已。若細研之,丹田非氣之原,何以獨言歸此?此不過略言大意而已,若究其原,周身元氣皆出於腎,腎水足則氣自壯;養於胃,胃得其養則氣亦壯;藏於肝,肝氣一動逆氣橫生,氣不得其平;涵泳於心,心無妄念則心平者氣自和;肺主聲,實鳴之以心,心機何往,不必聲出諸口而心先喻也;壯於膽,膽壯則無前,氣亦隨之;運於脾,是經多氣少血,聞聲則動,動則運化不已,心一動脾即動矣。佐以大腸,大腸多氣少血,且為傳道之官;又輔以小腸,小腸在前臍上,後附脊,滓穢不存,濁氣去而清氣來矣。以上經絡,皆有益於拳,故乃言之。若專言腎,腎者作強之官,技巧出焉,是經少血多氣,藏精於志,精神之舍,性命之根。腎有兩枚,枚各兩系,一繫於心,一上通於腦,氣之所生,實始於此,歸宿必歸到此。至於命門,實兩腎之間氣所出入之門,故曰命門。出腎入腎是真訣。
命脈者,腎也,中氣之所由來也。動則出,靜則入。有定而無定,言不時變易勢,故陰陽二氣變易亦無定。打太極拳須明纏絲勁,纏絲者,運中氣之法門也,不明此,即不明拳。
越小小到沒圈時,方知太極真神妙。
以靈動敏捷為尚。
且心一虛,則全體皆虛,惟虛則靈,靈足以應敵。
打拳者,手極虛極靈,物有挨著即知,即能隨機應之,不惟手,即背面全身儘是虛靈。往來屈伸,如風吹楊柳,天機動蕩,活潑潑地毫無滯機。
以虛靈之心,養剛中之氣。至於手足運動,不外一圈,絕無直來直去。
所畫之圈有正斜,無非一圈一太極。
足隨手運,圓轉如神。沿路纏綿,靜運無慌。離形得似,何非月圓。精練已極,極小亦圈。
圈是周身轉,不但手足,而手足在外易見,故以手轉言之。
其勁皆發於心,內入於骨縫,外達於肌膚,是一股勁,非有幾股勁。
越小小到沒圈時,方知太極真神妙。
心勁一發,而周身之筋脈骨節,無不隨之,外之所形,皆由中之所發,故曰內勁。內勁何發何行?發於一心,而行於四肢之骨髓,充於四肢之肌膚。
天下惟動者,能用纏絲勁,不動,則用之甚難。然其意未嘗不在股內。故一勢既成,上下說合。而左足亦是,自內而外,斜而上纏以至會陰,不惟與右股一齊合住,並與上體一齊合住,不稍涉後。吾故曰:纏絲勁雖當靜時,未嘗不存於股內,此於合時可考驗也。合不到會陰,則無襠精,且不能撐圓。此纏絲勁之不可離也。
太極拳纏絲法也。進纏,退纏,左右纏,上下纏,里外纏,大小纏,順逆纏,而要莫非即引即纏,即進即纏,不能各是各著;若各是各著,非陰陽互為其根也。拳中必用纏絲者,粘連之法,全在於此。引進之法,亦在於此,不可忽也。功夫久,能令人不敢進。進則打之,退亦打之。
胳膊勁由心發,行於肩、過肘、至指,此是順纏法。由骨至肌膚,由肩至指,出勁也。由指至肩倒(逆)纏法,所謂入勁者,引之而來,使敵近於我也。
內外上下必隨,其勁不可拂逆。
以引足為止,學者多性躁,未下功夫,先好打人,不知侵到何處,即以何處引擊,不拘定格。
蓋物有對待,勢有回還,古今不易之理也。衛生之本,還氣妙訣。能善運氣,始能衛其生命。
此勁皆由心中發,股肱表面似絲纏,斜纏順逆原有定,最耐淺深細究研。究研功夫真積久,一旦豁然太極拳,人身處處皆太極,一動一靜俱渾然。
兩腿之勁,皆由足大拇指領起,過湧泉,上纏過外踝,向里纏,斜行而上,過三里,越膝,逾血海,至大腿根,兩腿根間謂之襠,即會陰穴也(蓋兩勁對頭是其結穴,此處是腿勁歸宿,腰勁稍往下降,降至此腿根撐開,襠勁自圓)。運勁足後跟踏地,漸至趾通谷、大種、外腓以及隱白、大敦、厲兌,實實在在地踏於地上(腳趾腳掌要摳住地,湧泉要虛,不虛則趾不著力,用不上力,是為前後實,中間虛)。凡經絡皆有益於拳。
此中意趣,莫割斷神氣,神氣不斷,知脈自然流通。
一往一來運一周,上下氣機不停留,自古太極皆如此,何須身外妄營求。打拳以鼻為中界,左手管左半身,右手管右半身,各足隨各手動之。心身不可使氣,輕輕運動,以手領肘,以肘領臂,手中之氣僅僅領起手與臂而已,不可過,過則失於硬。上體手如何運動,下體亦隨之,上下相隨,中間自然皆隨,此為一氣貫通。襠勁要開要虛,襠開然後心氣發動。
肌膚骨節,處處開張。欲剛先柔,欲揚先抑。
乾剛坤柔,陰陽並用,不偏不倚,無過不及,坎離得中,斯藝乃成。
人以手來,我以手引之,使令其不得勢,是謂之走。走者,引之別名。何以既名引又名走,引者,誘之使進,走者,人來我去,不與頂勢,是之謂走。然走之中自帶引進之勁,此是拳中妙訣,非功久不能。
八體(頂、襠、心、眼、耳、手、足、腰)關緊君須記,人力運成奪天工。
世人不知,皆以(太極拳)為柔術,殊不知自用功以來,千錘百鍊(百鍊此身成鐵漢),剛而歸之於柔,柔而造至於剛,剛柔無跡可見。但就其外而觀之,又似乎柔,故以柔名之耳,而豈其然哉?且柔者,對乎剛而言之耳。是藝也,不可謂之柔,亦不可謂之剛,第可名之為太極。太極者,剛柔兼至,而渾於無跡之謂也。其為功也多,故其成也難。 陰陽互為其根,不可分為兩橛。克剛易,克柔難。
柔能克剛,以退為進者,坤道也;坤錯乾,乾,剛也。坤至柔而動也剛。此拳外面似柔,其實至剛。打拳何嘗不用氣,不用氣則全體何由運動?但本其至大至剛之氣,以直養無害焉已耳。
此氣行於手足中,不剛不柔自雍容。 渾灝流行,自然一氣,輕如楊花,堅如金石,虎威比猛,鷹揚比疾,行同乎水流,止侔乎山立。運動似柔而實剛,精神內藏而不露,此為上乘。
坤至柔,而動也剛。
柔順濟以剛直。
乾剛坤柔,陰陽並用,不偏不倚,無過不及。 陰陽互用,天道所藏,動靜無偏,乃爾之強。 久練純熟,則起落進退,旋轉自由,而輕重、虛實、剛柔齊發。 拳以太極名,古人必有以深明乎太極之理,而後於全體之上下、左右、前後,以手足旋轉運動,發明太極之蘊,立其名以定為成憲,義至精也,法至嚴也。雖曰拳為小道,而太極之大道存焉。
後之人,事不師古,不流於狂妄,即涉於偏倚,而求一不剛不柔,至當恰好者,以與太極之理相吻合者,蓋亦戛戛乎其難矣。
打拳不惟著中情理,當潛心默會。即上著之終,下著之始,其接骨斗榫處是為過脈,於過脈處當思如何血脈貫通,不令間斷。蓋上著之終,必待神氣十分滿足而後方結得住。當結上著時,上勢已足,余神流於界外,是下著之機已動於上著之末,而後下著接住上著而起,是為構。構者,下著之榫與上著之榫相接而合者也。非但合之以勢,宜先合之以神,神氣與上著無間,方為善於起始。所謂得勢爭來脈,來脈得勢以下,勢如破竹,無不得勢。此是最關緊處。。
然剛柔既分,而發用有別。四肢發動,氣形諸外,而內持靜重,剛勢也;氣屯於內而外現輕和,柔勢也。用剛不可無柔,無柔則環繞不速;用柔不可無剛,無剛則催迫不捷。剛柔相濟,則粘、游、連、隨、騰、閃、抖、空、棚、捋、擠、捺,無不得其自然矣。剛柔不可偏用,用武豈可忽耶!一身必令上下相隨,一氣貫通。
內外上下必隨,其勁不可拂逆。上下手足各相隨,後往前轉莫遲遲。
發令者在心,傳令者在手,觀色者在目。此心、手、眼三到之說,缺一不可。 不先不後,迎送相當,前後左右,上下四旁,轉接靈敏,緩急相將。 上面手如何運,下體足如何運,上下相隨,自然合拍。 耍手全在手掌,手指領起周身運動,足隨手尤其緊要。足隨手運,圓轉如神。
中間胸腹隨手足運,上下一氣貫通,說動一齊動,說止一齊止。擊首尾動精神貫,擊尾首動脈絡通,當中一擊首尾動,上下四旁扣如弓。太極拳千變萬化,無往非勁,勢雖不侔,而勁歸一。夫所謂一者,自頂至足,內有臟腑筋骨,外有肌膚皮肉,四肢百骸相聯而為一者也。破之而不開,撞之而不散。上欲動而下自隨之,下欲動而上自領之,上下動而中部應之,中部動而上下和之,內外相連,前後相需,所謂一以貫之者,其斯之謂歟!
心與身不可使氣,輕輕遵住規矩,順其自然之勢而運之。以手領肘,以肘領肩;下則以足領膝,以膝領大股。其要處全在以手足指頭領住運行。或問:手足全不用氣,何以運動?曰:手中之氣,不過僅僅領住肩臂而已,不可過,過則不靈。至於足,較之手稍重而已。拳之一道,進退不已,神氣貫串,絕不間斷。
初學用功,先求伏應,來脈轉關,一氣相生。
上著下著,一氣承接,勿令神氣間斷。
打拳全在起勢,一起得勢,以下無不得勢。即無敵人徒手空運,亦覺承接得勢,機勢靈活,故吾謂每一勢全在一起,於接骨斗榫處彼勢如何落下,此勢如何泛起,須要細心揣摩。又全在一落必思如何才算走到十分滿足,無少欠缺。神氣既足,此勢似可停止,而下勢之機已動,欲停而又不得停;蓋其欲停將停之機,又已叫起下勢矣。吾故曰:此時之境,似停不停(不停者,神未足也),不停而停(所停者只一線,下勢即起)。
學太極拳著著當細心揣摩,一著不揣摩,則此勢機致情理,終於茫昧,即承上啟下處尤當留心,此處不留心,則來脈不真,轉關亦不靈活,一著自成一著,不能自始至終,一氣貫通矣。不能一氣貫通,則太和元氣終難問津。太和元氣到靜時,不靜不見動之奇。
平素打拳,全在一起一轉,所謂 『得勢爭來脈,出奇在轉關』,本勢手將起之時,必先使手如何承住上勢,不令割斷神氣血脈;既承接之後,必思手如何得機得勢。來脈真,機勢得,轉關自然靈動。能如此,他日與人交手,自能身先立於不敗之地,指揮如意。
每勢將成,跡似停,氣卻不停,必待內勁徐徐運到十分充足,下勢之機躍躍欲動,方能上勢與下勢打通,中無隔閡,一氣流行,不但一勢如是,拳自始至終,每勢之末,皆如是。 理精法密,條理縷析。層累曲折,胥致其極。
太極拳,纏絲法也。纏法如螺絲形,運於肌膚之上。平時運動,恆用此勁,故與人交手,此勁行於肌膚之上,而自不知。非久於此道不能也。其法有進纏、退纏、左纏、右纏、上纏、下纏、里纏、外纏、順纏、逆纏、大纏、小纏,而要領莫非以中氣行乎其間,即引即進,皆陰陽互為其根之理也。或以為軟手,軟手何能接物應事,但若以跡象視之,似乎不失於硬,故以為軟手。其周身規矩,頂勁上領,襠勁下去,要撐圓,要合住,兩肩松下,兩肘沉下,兩手合住,胸向前合,目勿旁視,以手向前者為的,項不可倒塌,胸中沉心靜氣,兩膝合住勁,腰勁下去,兩足常用鈞勁,須前後合住勁。外面之形,秀若處女。不可帶張狂氣,一片悠閑之神,儘是大雅風規。至於手中其權衡,皆本於心,物來順應,自然合進退緩急輕重之宜。此太極之陰陽相濟無少偏倚,而為開合之妙用也。其為道豈淺鮮哉!
推薦閱讀:
※八字命理(5)(天德,月德,天乙,太極,國印,天醫)
※二十四式太極拳歌訣,附拳譜回家練練
※陳氏56式太極拳閃通臂圖解(二十七)閃通臂
※怎樣練好太極拳
※太極拳行步練習中的上步練習圖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