凈空法師:修行的綱領是什麼

修行,我們用這一句南無阿彌陀佛來調心。用三福、六和、三學、六度、十大願王這五個科目,來修正我們日常生活行為. 起心動念,對人對事對物念念都與這五個科目相應,這是我們取凈土有把握的保證。我們修行我們抓的科目真的是抓到最重要的綱領。

三福:(一)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佛法的修學從孝親尊師開始,大圓滿也在此。因此,佛法就是孝道、師道, 什麼人能將孝親尊師做到百分之百圓滿?諸佛如來。等覺菩薩還有一品生相無明沒破,那就是孝敬還欠缺一分。「慈心不殺」,不殺害一切眾生,亦不惱害一切眾生。若眾生因我而生煩惱,我就錯了。所以,菩薩所在之處,令一切眾生生歡喜心。我們要懂得這個意思,在任何場合要令人生歡喜心,別人看到我不高興,我就迴避,要與人結善緣,決定不結惡緣。個人行持最基本的是「十善業」。「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這是身的三善業。偷盜就是沒有得到別人的同意而非法佔有。以佛法講,賄賂也是屬於偷盜。你有權有勢,人家不是甘心情願,而是逼不得已給你的,你收受也屬於偷盜。偷盜的範圍很廣大,所以古人解釋為「不與取」,意思很深廣。口的過失最多、最容易犯,所以佛說了四條:「不妄語、不兩舌(兩舌是挑撥是非)、不惡口(惡口是說話很難聽)、不綺語(綺語是花言巧語欺騙別人。凡是文化藝術作品、戲劇影視,會引導人犯身口意三惡業者,稱為綺語)。」用真誠、清凈、慈悲心,修十善業道,就是菩薩行。凡聖之差,就在用心之不同,一個用真心,一個用虛妄心。意三善是「不貪、不瞋、不痴」,這是講存心。對世、出世間法都不貪,一有貪瞋痴,心就被污染了,心就不清凈;心不清凈,真誠、清凈、平等、正覺、慈悲都沒有了。這五句十個字,每一個字圓圓滿滿含攝其它四句八個字,一有一切有,一條沒有就統統沒有。《華嚴經》云:「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一多不二。」一定要認真修「十善業」,以十善業約束自己,起心動念、言語造作都與它相應,這就是圓滿的佛法。我們看到佛的畫像上有一個圓光,圓光上面有三個字「唵、阿、吽」(有用梵文寫的,也有用漢字寫的)。這三個字是什麼意思?就是身口意三業至善。換言之,十善修到圓滿,就是這三個字。「唵」是身,「阿」是口,「吽」是意,三業清凈。《無量壽經》一開端就講:「三業清凈」,並且特別把口業放在前面,「善護口業,不譏他過;善護身業,不失律儀;善護意業,清凈無染。」這三樁事做得圓滿,就成佛了。因此,初學佛從十善業下手,成佛也從十善業圓滿,怎麼能疏忽?我們起心動念,要時時以十善為標準,觀照自心,這就是從根本修菩提心是心之根本;「孝親尊師、慈悲十善」是行之根本. (二)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這是從凡夫提升到二乘,超越六道,進入四聖法界。(三)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再往上提升,就超越十法界,入一真法界。超越十法界最重要的是「發菩提心」, 「深信因果」,這個因果不是別的因果,是凈土的因果:「念佛是因,成佛是果。」要堅定信心,決定要信凈土,決定不懷疑,這就是深信因果。「讀誦大乘」,我們選擇的大乘經典是《無量壽經》,每天都要讀誦,並且要深解義趣。如何才能深解?一定要依教奉行。佛在經上的教誨,認真努力去做,做到了要保持不失;沒有做到的,一定要發心做到。然後你對經的意思愈理解愈深,愈理解愈圓滿,天天生智慧。「勸進行者」,就是為人演說,表演給人看,決不是口說。有義務、有責任去宣揚,勸導大眾修學這個法門,使一切大眾都能得到佛法最殊勝的利益。

六和:即見和同解、戒和同修、身和同住、口和無諍、意和同悅、利和同均。六和敬里最重要的是「見和同解」。我們沒有明心見性,沒有證果,見和同解如何落實?放棄自己的成見,也就是放棄自己的想法、看法,一切遵循佛陀的教誨,落實在實際事相上,要「戒和同修」。「戒」是廣義的,指佛陀的教誨、教誡。我們要養成守法、守規矩的習慣,大家生活在一起有常住公約,應當要遵守。古今生活習俗不一樣,一定要因時因地,使我們的生活方便。佛家的戒律,在中國唐朝百丈大師立清規時,將印度戒律中國化,對釋迦牟尼佛的戒法,做了一次適合於中國人修學環境的修訂。佛無有定法可說,要記住這個原則。所以,每個地區定的規矩,只要符合佛法的精神,在事相上可以變更,原理原則不變。佛法是開放的,特別是大乘佛法,能夠適應時代。佛法一定要落實在本土化、現代化,才能普度眾生,才能利益眾生,如果守住一成不變,只能利益古人,不能利益現代人

三學:即戒、定、慧三學。這是佛法教學的總綱領。戒學是如理如法,定學是清凈平等,慧學是真誠慈悲。

六度:「布施」是放下,般若是看破。放下什麼?布施是放下慳貪,持戒是放下惡業。對於世、出世間法沒有貪心,沒有慳吝心,自己有的,肯毫無保留地幫助別人。「持戒」是斷絕一切惡業,持戒就圓滿了。「忍辱」是對治瞋恨、嫉妒, 「精進」是對治懈怠。「禪定」是對治散亂。世人所謂精神集中、意志集中,就是禪定的意思。禪定不是天天面壁打坐,而是我們面對一切人事物,心有主宰,不會受外面境界動搖,這叫禪定。《金剛經》云:「不取於相,如如不動」。不取於相是禪,不會受外境誘惑、干擾;如如不動是定, 「般若」是智慧,看破世界。《金剛經》云:「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世尊在《大般若經》上講了幾千次「不可得」,我們如果真正明了「不可得」,得失的念頭就沒有了。於是在現實境界當中,你得到了,決定不會生歡喜心;你失掉了,也絕對不會懊惱。為什麼?不可得。說到極處,生死不可得,所以對於死不恐怖了,這是真實智慧。對於宇宙人生性相、理事、業因果報,樣樣清楚、明了,覺而不迷,這是般若。全世界通用的佛教教旗——五色旗,總共六條,前五條是單色的,一條一個顏色,代表前面五度: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後面一條是雜色的,五種顏色都有,代表般若。這個意思就是說,布施裡面有般若,才稱作「布施度」;布施裡面沒有般若,那是修福。前面五度裡面沒有般若,都是世間有漏的福報。譬如你修禪定成功了,生色界天、無色界天,但不能出六道輪迴;如果禪定裡面有般若,就超越六道。般若究竟是什麼?世尊在《金剛經》上說了一句名言:「離一切相,修一切善」。「離一切相」是般若,「修一切善」,一切善就是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這是佛教給我們的,非常具體,這就是菩提心的落實。

十大願王:「禮敬諸佛」是改不敬一切人事物的過;「稱讚如來」是改對一切人瞋恨嫉妒的過、專看別人錯誤的過、專門宣揚別人過失的過;「廣修供養」是改慳貪的過,改心量狹小的過,諸供養中,法供養最。所謂如說修行供養,利益眾生供養,攝受眾生供養,代眾生苦供養,勤修善根供養,不舍菩薩業供養,不離菩提心供養。「懺悔業障」,即後不復造;「隨喜功德」是特別加強改嫉妒、障礙的過失,人家有好事不能嫉妒、障礙,要隨喜。隨喜就是幫助他、成就他的好事,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請轉法輪」,請善知識來講經說法. 如果這位善知識的教導、德行,受到此地大眾的尊敬、仰慕,願意跟他學習,就請他常住在此地,這就是「請佛住世」。「常隨佛學」,哪個是佛?一切眾生皆是佛。一切眾生的善,我們要學;一切眾生的惡,我們要反省、改正。所以,善惡都是善知識、老師,都是菩薩學處。「恆順眾生」是破我們分別、執著的過失,「十方剎海所有眾生,我皆於彼,隨順而轉,種種承事,種種供養。如敬父母,如奉師長及阿羅漢,乃至如來,等無有異。於諸病苦,為作良醫。於失道者,示其正路。於暗夜中,為作光明。於貧窮者,令得伏藏。菩薩如是平等饒益一切眾生,何以故?菩薩若能隨順眾生,則為隨順供養諸佛。若於眾生尊重承事,則為尊重承事如來。若令眾生生歡喜者,則令一切如來歡喜。何以故?諸佛如來以大悲心而為體故。因於眾生,而起大悲:因於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覺,一切眾生而為樹根,諸佛菩薩而為華果,以大悲水饒益眾生,則能成就諸佛菩薩智慧華果。」「普皆迴向」這就是「心包太虛,量周沙界」,拓開心量,改我們小心量的過失為盡虛空、遍法界一切眾生無條件的服務,這叫迴向,「言普皆迴向者,從初禮拜乃至隨順所有功德,皆悉迴向,盡法界、虛空界一切眾生。願令眾生,常得安樂,無諸病苦。欲行惡法,皆悉不成。所修善業,皆速成就。關閉一切諸惡趣門,開示人天涅槃正路。若諸眾生,因其積集諸惡業故,所感一切極重苦果,我皆代受,令彼眾生,悉得解脫,究竟成就無上菩提」。這是「發菩提心,一心念佛」落實在生活上,落實在日常處事待人接物上,統統是念佛,不是口念;與普賢十願完全相應,你的生活是念佛,工作是念佛,應酬是念佛,無一不是念佛。「若有善男子、善女子,以滿十方無量無邊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一切世界,上妙七寶,及諸人天最勝安樂,布施爾所一切世界所有眾生,供養爾所一切世界諸佛菩薩,經爾所佛剎極微塵數劫,相續不斷,所得功德;若復有人,聞此願王,一經於耳,所有功德,比前功德,百分不及一,千分不及一,乃至優波泥沙陀分亦不及一。或復有人,以深信心,於此大願,受持讀誦,乃至書寫一四句偈,速能除滅五無間業。所有世間身心等病,種種苦惱,乃至佛剎極微塵數一切惡業,皆得消除。一切魔軍、夜叉、羅剎、若鳩槃茶、若毗舍闍、若部多等,飲血啖肉諸惡鬼神,皆悉遠離。或時發心,親近守護。是故若人誦此願者,行於世間,無有障礙。又復是人臨命終時,最後剎那,一切諸根悉皆散壞;一切親屬悉皆舍離;一切威勢悉皆退失;輔相大臣、宮城內外、象馬車乘、珍寶伏藏,如是一切無復相隨。唯此願王,不相舍離,於一切時,引導其前。一剎那中,即得往生極樂世界。彼諸眾生,若聞、若信此大願王,受持讀誦,廣為人說,所有功德,除佛世尊,余無知者。是故汝等,聞此願王,莫生疑念,應當諦受。受已能讀,讀已能誦,誦已能持,乃至書寫,廣為人說。是諸人等,於一念中,所有行願,皆得成就;所獲福聚,無量無邊!能於煩惱大苦海中,拔濟眾生,令其出離,皆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世界。』」普賢行怎麼個修法?一定要有普賢心。普賢心是什麼?盡虛空遍法界沒有分別、沒有執著、沒有界限、沒有彼此、沒有人我,所以極小之善都遍虛空法界,他怎麼不證究竟圓滿的佛果?

推薦閱讀:

首愚法師開示:准提法百問
凈慧法師:優婆塞戒經淺釋
凈土大經解演義(第九十四集)-凈空老法師
夢參法師《大乘起信論》11
學誠法師:皈依之路

TAG:修行 | 凈空法師 | 法師 | 凈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