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海法師:老子道德經心聲1

空海法師:老子道德經心聲1

  -序言-

  本系列《老子道德經》課程內容,值得大家重新歸零、重新認識。

  老子是在歷史上咸少為一般人所熟悉,也很少被正確理解的人物,導致他在人間所留下來的智慧、無盡寶藏,很少人能夠真正的得到。這一套《老子道德經心聲》課程,是2002年的1月到5月期間,在台北「中鼎菩提社」所講述的。

  《老子道德經》通常在一般大學、研究所的中文系、哲學系或是宗教系,才有開設這一門課程,由於其內容是相當高深,因此空海是以研究所課程水平在講述,在課程中也配合「幻燈片」輔以解析,期以透過比較白話、易懂的語言,去理解老子所要告訴我們的「無上甚深微妙法」。

  很多人錯認為老子是在談空說玄,是修道的人、是道家、是煉丹者…,其實是沒有正確理解老子是「何許人也」,誤認老子講的是玄學、不切實際。事實上,這些批判都是很嚴重的誤解、曲解。為什麼會有這樣呢?因為《老子道德經》的內文含有很深奧的義理,而且是在敘述宇宙、人生的真理實相,亦即佛陀所謂的「涅槃智」,詮述什麼是「無為法」?什麼是「無為的世界」?什麼是「法界」?什麼是「空」?其差別只是在於老子與佛陀二人所使用的語言、名稱不同,然而一般人就是無法理解老子所講的。

  今天空海有此殊勝機緣得以了解老子《道德經》的深義,體認到《道德經》是在人世間難能可貴的珍貴寶藏、高級智慧。如果我空海明確有此認知,卻不呈現出來跟大家分享,真的是覺得太可惜。當然。我也知道一旦講述出來之後,很多人又會很不以為然。因為在他們的心目中,把老子是界定為外道,而不願意歸零、重新認識《道德經》。針對認知這方面的差距,我也是抱持著隨緣的態度。對空海而言,於一切眾生是無所求,我只是把所知道的世間珍貴智慧法寶,毫無保留的呈現與有緣人結緣。

  對《老子道德經》的深義要有所真切理解,人生必須要經歷過相當深的歷練,該經內容都是在敘述人生相當高深的經驗跟智慧,而且對於世間人、事、物的觀察也需要很敏銳。但是此種敏銳與世間的世智辯聰(世間的聰明),是了無相干的。設若以世間的世智辯聰、小聰明去觀察,你會越覺得自己很厲害。假如開啟了智慧眼,去看懂這一部「大地風雲經」、活生生的佛(活)法、活生生的真理,你是越看、我慢越小,而且身、心會很柔軟。

  其實老子是在闡述佛法的精髓、核心,所介紹的就是「道」,我們要體道、悟道、行道,事實上是幫助我們去了悟「無上甚深微妙法」。空海所言是真、是假?也希望大家不要帶著成見,好好重新歸零、重新認識,鼓勵大家去求真求證。

  空海所了解的老子是沒有任何名利心,而且也沒有任何的虛偽。從《老子道德經》裡面所吐露出來的,字字是真言、句句是真理實相。當我反覆再深入研讀,感受到老子所展現的身心是非常柔軟,沒有任何的我慢、我是、我能。在這個世間,要展現「無我」,不是用嘴巴講的,要真正做到「無我」的人,不多啦!像老子所展現的這般心境,也就只有釋迦牟尼佛、耶穌可以與他比擬。

  老子直接敘述宇宙的真理、實相,就是宣說「三法印」及「空」,尤其偏重在「無為法」,以及「涅槃智」方面的解析,如果大家能夠深入而客觀去了解,會發現他是更加以補充敘述佛陀所謂最深奧的「涅槃智」方面。老子對於「無為法」,以及超越所有二元對立的「涅槃智」,解析得非常清楚,只是他所謂這方面的智慧是超越一般世間人的思維範疇。

  佛陀也希望眾生先知「法住智」,先清楚了解「世間法」的真理實相、世俗諦,進而不斷凈化我們的身心、開啟我們的智慧,然後即可體悟何謂「涅槃智」。由於老子所留下的《道德經》只有五千言,出招可是相當乾淨利落,所講出的講話就是如此簡潔。事實上,老子所敘述的是偏重在「無為」與「涅槃智」,然而這方面是超乎一般世間人的思維範疇,雖然很多人鑽研《老子道德經》,但是內文裡面的真正精髓所在,一般人還是不容易深切體會。

  以空海的經驗而言,真正要體會《老子道德經》的深義,除了要有《阿含解脫道次第》的課程基礎,另外,一定要去實修、實證。而且當你的聞、思、修、證越深入,人生的歷練、體悟越深切,再回過頭來看看老子所展現出來的境界,就會越加震撼與欽服。老子是世間極少、極難得的「真人」,沒有任何的虛偽、名利心,也沒有任何「我慢」去傷害任何人,他所展現的就是「與『道』合一」、「無我、無私」的精神,就像「太陽」把智慧散發出來回饋世間,但是沒有任何的抓取、任何的我慢。

  老子是傳授最高級的人生智慧、人生哲學,是最高級的「人生藝術」,我們要打開智慧眼,才能夠看到《道德經》裡面的精髓。僅有短短的五千言,字字是真理,句句是真話,沒有一句贅言,真是世間很少有的「真人」。

  空海所了解的世間「真人」之中,佛陀是其中之一。貪、瞋、痴、我慢全部止息的阿羅漢,也是「真人」。耶穌是真人,六祖、永嘉大師也都是世間極少有的真人。真正的「真人」,是內心所有貪、瞋、痴、我慢止息的人,沒有我是、我能,展現出來的就是無限的慈悲、無限的智慧,他不會去傷害任何人,也不會去排斥任何人,有的就只是把真理實相講出來,跟有緣人分享。

  在此向大家簡介《老子道德經》,如果你們覺得不錯,很想進一步去了解,就歡迎大家把這一套VCD課程,好好多看幾遍。對空海而言,無得亦無失,無所得、無所失,我只是把此真理實相、世間高級智能的無價珍寶呈現出來,跟有緣人一起結緣、分享,請大家有耐心多看幾遍。

  -導讀-

  一般人對於「道」,都有太多的解釋,包括我們一般人所了解的「道」,跟老子所闡述的「道」,其實也都有很大的出入。我們平常說要修道、得道、證道,但是「道」是什麼呢?如果沒有清楚明了「道」是什麼,如何「得道」?怎麼「修道」?所以,我們必須要很清楚知道「道」是什麼?才能夠正確的去修道、體道、悟道、而行道。

  然而,佛陀、老子、耶穌三位,在解脫道上所詮述的角度,有何相異之處?舉例而言,如果以修行邁向解脫自在的起點及終點來講,佛陀是從「有為法」、「世間法」方面讓大家了解,一步一腳印的協助大家,如何逐步深入、逐步上來。佛陀主張「先知『法住智』」、「後知『涅槃智』」。「法住智」就是中、下方面的「有為法」、現象界的一切。當了悟、體證「三法印」之後,才能體證「涅槃」、「無為」、「空」。

  老子呢?所詮述的角度是從上往下,著重在比較高、比較玄、比較上的「道體」方面,或許有人會認為老子是老子、佛陀是佛陀,兩者好像不一樣;「道」是「道」,我們修道人跟老子、佛陀所講的,應該是不一樣。

  事實上是一樣的,會認為有所差異是與人們的體悟、體證有關。包括佛陀、老子、耶穌他們所指向的目標也都是一樣的,只是佛陀是引導大家從「有為法」,一步一腳印的逐步上來;而老子一開始就講很高深的「道」-「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但是,要如何才能夠到達這樣的境界呢?老子在這方面沒有闡述得很清楚、很詳細。真正要達到老子所謂「得道、悟道、行道」的境界,相當不容易啊!然而佛陀所宣說的,是要大家一步一腳印的這樣上來,到後來就可以體證到「涅槃」、「無為」、「空的」世界。事實上,這些也都是老子所闡述「道」的世界。

  然而,耶穌又是從哪個階段開始講起呢?是從中間開始講。耶穌宣揚博愛,這是「道」的「用」,老子是詮述「道」的「體」,「體」是很玄、很妙的,也就是佛陀所講的「涅槃」、「無為」、「空」,甚深、極甚深,就是這個「體」。

  耶穌是從中間階段開始闡述的一個「用」,而佛陀是從基層階段開始講,從現象界的「相」詮述,讓眾生了悟現象界的實相-「無常」、「無我」,然後讓眾生有一個離系的力量,站在比較超越的高度空間來看,就能夠體證「甚深極甚深」-涅槃、無為、空。

  所以,其實他們三者都在詮述一體相同的理念,從「體」、「相」、「用」三方面都包含,只是有的「從頭」、有的「從尾」、有的從「中間」開始。而我要從哪裡開始講起呢?因為「無極生太極、太極生兩儀」,「兩儀」是包含黑跟白,所以我黑、白都一起講。

  以上是一個概略的論述。事實上,要講述這些蘊含深刻智慧的論點,一定要來到超越宗教的立場,才能夠看懂老子所闡述的深義。佛陀、老子、耶穌三者所講述的論點內容,有何不同之處呢?其實他們所詮述的都是相同的,只是他們所運用的語言不同而已。

  佛陀用「空」、「法界」的名稱來形容,老子是用「道」的名稱來形容,耶穌是用「上帝」的名稱來形容。希望大家一開始就能夠全部歸零,把過去所聽聞到的觀念知見,全部統統放下。如果是以過去的知見來聽聞此系列課程,你會聽不懂得,也沒辦法接納我們從超越宗教的立場所詮述的珍貴內容。

  -老子與佛陀的詮述方式有何差異點-

  「道」是什麼?如果沒有體證「道」,就沒辦法「得道」。我們說要「得道」,必須先清楚了解「道」是什麼?我們這裡所詮述的,不是從文字上、不是從宗派上,也不是從哲學、從思想上,而是從「實相」上面來論述。「實相」是沒有任何宗派、宗教之分,「真理」也是沒有宗派、宗教之分,所以希望大家能夠以超越宗教、宗派的立場來看。

  佛陀把修行解脫的終極目標,以「空」跟「法界」形容,就如《心經》《金剛經》《永嘉大師證道歌》所闡述的境界即是。

  老子是直接從「道」方面開始講述,佛陀知道要如此直接契入是相當不容易。老、庄思想很早在中國就已經開始了,但是真正能夠體證「道」-體道、悟道、行道而得道,依《解脫道》、老子所講的「道」,去實修實證,到達解脫自在的人,不多啊!為什麼?因為老子對這個成道的階梯過程,沒有很詳細的闡述。《道德經》內文只有五千言而已,那時候老子就想說「時間差不多了!我沒辦法講得很詳細!」所以只有講重點,其它的就看眾生的根器、根性。

  佛陀講經說法四十餘年,就是全部把這些次第步驟都宣說出來,而且又著重在前面的階段。佛陀知道要一步一腳印逐步的走上來,到後來就能夠「體道」了。所以,為什麼《阿含經》在涅槃、無為、空方面講述比較少?因為當你一步一腳印逐步上來,自然就能夠到達、體證到。如果沒有一步一腳印的修證上來,光是在那裡「空啊!道啊!」講了一大半輩子,還是不知道何謂「道」。

  佛陀著重在「相」的詮述,老子著重在「體」的詮述,耶穌著重在「用」的詮述。「相」方面,佛陀歸納出「三法印」、「四聖諦」,還有三十七道品。要體悟「相」,然後到達涅槃界,必須有次第、步驟,三十七道品就是告訴眾生如何逐步深入。

  老子直接講述「涅槃、無為、空」的「道」體-「玄之又玄,眾妙之門」。真正要讀懂《道德經》的深意,是非常不容易。內文的每一個字都可以看懂,但是卻沒辦法真正體悟老子所講的「道」,縱使是大學院校的國文系、哲學系教授,精於詮述老子的「道」,很會講述、很會解析,還是無法真正了解、體悟老子所講的「道」的深義。

  也許有的人會很不服氣,但是除非經過實修、實證,了悟生死大事,得大安心大自在的解脫者,才能真正了解老子所闡述的「道」,否則只是從文字、從思想、從哲學、從名相上面解析,還是無法真正體悟。

  佛陀更是體悟到「涅槃、無為、空」是甚深極甚深,因此放在次第步驟的最後面再以解析。如果是根基、根性成熟的人,當然可以直接與之講述甚深之妙法,但是針對一般人,還是協助自「有為法」逐步有次第的深入。

  老子所講述的「道」很深、很玄,他是直接契入「無為法」解析,而佛陀是以三十七道品的「有為法」,協助大家逐步深入,帶領眾生到達「無為」的世界-涅槃、無為、空,但是只有四果阿羅漢才能夠體證到「涅槃、無為、空」。雖然老子與佛陀是分別從不同的角度詮述,但是他們所指引的目標方向卻都是相同的。

  -老子與耶穌的詮述方式有何差異點-

  耶穌直接闡明大自然、「道」、宇宙所展現出來的「用」,著重在「博愛」方面的詮述。引領著眾生慢慢體會大地、大自然,對我們無條件、無所求的承擔與奉獻。大地任我們踩踏,也養育著我們,都是展現「博愛」的精神。不管世間人如何的興起爭端、爭執,不管阿富汗跟美國怎麼對立,太陽都是以平等心對待一切眾生,不管巴勒斯坦人或以色列人再怎麼爭吵,太陽也都是以平等心善待一切眾生。

  法界、大自然所展現的「用」-博愛,是如此無我、無私的普愛一切眾生,這是詮述道的「用」,耶穌是著重在詮述「道」之「用」方面的解析,希望眾生了解整個法界、大自然「博愛」的精神,體會到「道」、上帝的偉大,然後回歸上帝、回歸主懷。

  老子也是希望大家能夠體道、悟道而行道,最後就是與道合一。佛陀更是希望大家自依止、法界依止,回到涅槃界-涅槃、無為、空,而解脫自在。

  -老子、佛陀與耶穌-

  因為他們三位是生長在不同的時空背景,雖然所使用的語言不同,但是這三位都是善知識的代表,他們的手指都指向同一個月亮。如果從語言、文字上面區分、解析,就會認為老子是老子、佛陀是佛陀、耶穌是耶穌,他們是不同的。我是基督教的,你們是佛教的,我們是不同的宗教信仰,於是就不斷的見諍或是排斥。這是因為眾生沒有深入體會到他們三位所指引的方向是相同的,就是「道」、解脫自在的涅槃界。

  -前言-

  空海講述這一門《道德經》課程,是希望大家能夠深入體會老子所闡述的「道」,當你真正去認識這些「道」,進而體道、悟道、而行道,才能夠算是真正的「得道」。得道,一定要先體會何謂「道」,如果沒有正確清楚的了解,怎麼修?!「道」不是以「有為法」修出來的,如果你對「道」的認知是錯誤的,用再多的「有為法」去修道,或是躲在深山裡面修道,修到「金光閃閃」出來,仍然是無法得到真正的解脫自在。

  除非是一位真正徹悟、解脫自在的人,不然你的苦、你的不安還是存在。「道」是要透過你的體悟、認知,求真求證、了悟實相之後,進而「與道合一」,才叫做「得道」。孔子講過「朝聞道,夕死可也」,是真正對「道」有相當的體會,知道「道」的珍貴。

  我們一生一世所在追求的,最終都是為了要解脫自在,如果沒有聽聞過真正的「道」是什麼,你的苦、你的不安,都還是存在。不管你在世間有多高的成就、多高的名利、多麼有錢,或是官位有多大,內心的苦、內心的不安還是存在。不管你多麼有學問、得幾個博士都一樣,只要沒有了悟生死大事,你的苦、不安都還是存在的,設若現在法界因緣讓你必須面臨死亡、命終的時刻,也會死得很不安、很不甘心。

  但是,如果你是「朝聞道」,真正了悟「道」是什麼,就「夕死可也」。因為了悟生死大事,得大安心、大自在,溶入不生不死的世界,才能夠「朝聞道,夕死可也」。

  希望大家能夠「歸零」,我會盡量協助大家早日體道、悟道、行道、而得道,如果大家真的能夠身心柔軟,不帶著過去的成見,重新求真求證,你隨時都會有很大的震撼與體悟,也是佛陀所講的「不待時節因緣」。

  我在大專時期、民國66年(1977年)就急欲要了悟生死大事,不斷的探討生死之謎-生從哪裡來?死往何處去?生命的意義在哪裡?如何把生命的意義發揮出來。如果生死大事未了,內心的苦、內心的不安都存在,當時在學校的課業方面都是應付應付,認為跟開智慧的關係不大,可以過得去就好了。因此一直不斷閱讀自己喜歡看的書,以增長智慧、開拓心胸、視野,另外也閱讀有關禪宗、佛教方面的書籍,《聖經》也都有研閱,也接觸過「一貫道」,包括《老子道德經》也都有在研究。

  當時以為看懂了,還錯認為老子所講的不夠理想、是不對的,佛教所講的才是正確的,而且還會引用《心經》《金剛經》《六祖壇經》的角度詮釋,認為《道德經》的內容不夠理想…。直到民國76年(1987年)又再看一遍,仍然覺得佛教講的比較高深、比較好,《道德經》的內容還是不夠高深、不夠理想。

  到了民國88年(1999年)9月之後,因為一些因緣的轉變,重新回過頭來研讀《阿含經》,又購買一些新的書籍來閱讀。當時,認為必須要從不同的角度求證我所證悟的,為什麼我的體會跟一般人所講的不一樣呢?包括以前我所聽到的「道」、看到的「道」,怎麼會有這麼懸殊的差異呢?

  當重頭開始再看《老子道德經》,越看就越法喜,才真正體會到老子所講的很深、很妙、很玄,從中看到了人類智慧的結晶,就在這短短的五千言裡面,因此對老子非常、非常的佩服。當然,對佛陀一樣非常佩服,對耶穌也是一樣佩服。

  在民國88年(1999年)8月以前,表面上感覺他們好像相同,但還是有不同的地方。在民國88年(1999年)9月有所體證之後,重新再來看就不一樣了。因為那時候就是歸零去求證,歸零再重新去看老子怎麼講?佛陀怎麼講?耶穌怎麼講?結果發現太妙了!

  中國的《老子道德經》,竟然蘊含這麼好的智慧結晶,但是因為其經文內容很深、很玄,真正能夠體證經文裡面所講的深義的人不多。再加上中國有道教、道家的法脈,事實上目前道家、道教所在修、所在用、所體會的,很少、很少是老子所講的「道」。大家把老子變成是超級一個神,把老子想像是成就一個大仙,這些都不是老子所講的體道、悟道、行道、得道的「道」。

  讓我們重新歸零,來看看老子所講的「道」是什麼?

  -第1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

  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這一章就已經把整個「道」的玄妙、「道」的體,全部詮述出來了。如果各位有《阿含解脫道》次第的聞思基礎、參加過幾次禪修,現在又能夠歸零來聽聞,所體悟的會更深入,也可以從不同的角度來體證。

  事實上,這些解脫者、大智慧者他們所指引的,都是相同的解脫道,如果沒有聽聞過《阿含解脫道》次第課程,是第一次來聽聞的,也沒關係,希望大家能夠真的歸零。「歸零」不容易啊!要把我們過去的知見、成見統統放下,一樣也是能夠很快就體悟老子所講的「道」。

  「『道』可道,非常『道』」。「道」從另一個名稱來講,可以稱之為「空」,也可以稱之「無極」,要稱之是「法界」也可以,要稱之為「上帝」也可以。《阿含解脫道次第》提到「空本無名」,「道」所講的就是「宇宙本體」,佛陀是以「空」、「法界」名稱來形容;中國的儒家、還有《易經》,是以「無極」來形容;耶穌就用「上帝」,穆罕默德就用「天主」來形容,這些都是一樣的。

  問題是有沒有真正體悟到,才是最重要的,不是在名相上面見諍。如果沒有真正體悟到,在文字、名相上面看,每一個字好像都不一樣,但事實上「空本無名」、「道本無名」,實相的存在本來就沒有名稱,是人類為了溝通方便,包括「名可名,非常『名』」,意思都是一樣。本來就沒有名稱,只是一個實相的存在。

  「『道』可道」的「可道」是透過言語或是文字的敘述,那些開悟者、解脫者透過實修、實證之後,協助我們了悟本來沒有名稱、本體存在的「道」,這些都只是語言、文字而已,本來就是一個「指月的工具」。雖然這些語言、文字及經典可以描述「道」,但那些都不是真正存在的「道」。語言、文字、經典都只是「指月的工具」,不是「月亮」的本體。一開始,觀念的建立是很重要的,請大家不要執著在「指月的手指」上面,要直接去看到「月亮」,要直接去看到真理,要直接去看到實相。

  「實相」本來是沒有名稱-「名可名,非常『名』」,「名」是現象界,「道」是宇宙本體。現象界的一切也是一樣,實際的存在,可以看得到的現象界,「可名」就是可以用名稱去詮述,一樣都是以言語、文字、經典-「名可名」。但是,不管再怎麼稱呼,都不是真正存在的實體。

  「常『道』」是「本體」,經文的第一句話開宗明義揭櫫,就是著重在宇宙本體。以「本體」而言,佛教是著重在「空」的論述。「名可名」是著重在物質、色界方面,亦即現象界的論述。不管是稱為「空」、「道」,或是「名」、「色」,人類的語言、名稱都只是為了溝通的方便,是協助我們去看到實體,不要執著在「指月的手指」,因為這些語言、名稱不是實際存在的實體。

  就好像蘋果的名稱,你可以稱為apple,稱為「林檎」(日文)也可以,但是不要執著在名稱上面。像以前語言不通的時候,明明日本人是講「林檎」(日文),你怎麼講「蘋果」呢?!變成在語言、文字上面見諍,眾生常被語言、文字、經典區隔,導致看不到實際的存在。以上是舉出肉眼可以看到的物品為例,但是如果講到「道」,就更深、更玄,更不容易體會到。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一開始就告訴我們不要執著在經典、語言、文字相上面,要直接去看到實相的存在。真正的解脫者、真正的大智慧者,他們並不是因為按照某部經典去修、去證,然後大徹大悟的,他們都是看到宇宙本體,以及現象界實際的存在,也就是法界、大自然的一切現象,然後體悟到整個宇宙、大自然運作的法則,佛陀歸納出來就是所謂的「三法印」。

  老子一樣也有歸納出來,只是沒有像佛陀敘述得那麼詳細而已。雖然老子講述的內容很簡要,但是重點核心都有具體闡述出來。事實上,老子都有把現象界的實相,如實詮述出來,真正的解脫者都是現觀大自然、現象界,是要超越一切經典的。「經典」本來只是一種指引的工具,最重要的就是要放下這些,然後去看到實際宇宙本體的存在。如果一味執著在經典、語言、文字上面,就看不到實相的存在,就找不到「道」。如果你是很重視經典,就是落在信仰的層面。

  假如你把經典奉為:不可以去否認、不可以去推翻、不可以去求證,再怎麼樣都必須要依據經典去修去證、去體悟…。假如你是信奉道教的,就把老子的《道德經》奉為最高的準則,不可以去超越這些。包括說有的人還講說:如果沒有漱口,不可以看《金剛經》;如果沒有漱口,不可以看《老子道德經》…,認為經典非常珍貴,不可以放在房間裡面…;有時候要坐在沙發上看,也認為是不可以,這樣是不恭敬的…。規定要怎麼樣看才可以。

  如果大家一直都是著重在經典方面,就容易落入成為宗教的「信徒」,而不容易成為一個解脫者,真正的解脫一定是超越語言、文字。我們是感恩前賢智者所留下來的經典,這些都是「指月的工具」,讓我們看到真理實相,但不要迷執在經典上面。

  所以,經文的第一句話就在告訴我們要超越語言、文字相,去看到「實體」。

  對於解脫的方法,佛陀是講八萬四千法門,當然這只是一個代表數,意指佛陀所講的方法很多,但是老子呢?就只有講「無為法」一個法門,OnlyOne。但是佛陀講八萬四千法門、方法非常多,佛教的修行法門、各種宗派,是展現佛陀的大慈大悲。如果要依世間思維角度的慈悲而論,佛陀是比老子更為慈悲、也較入世,根據眾生的不同根基,就講述不同的法門,然而八萬四千不同法門都是要協助眾生邁向解脫。

  如果依據禪宗所講的利根、頓根方面,就只有講述一個法門,如果聽懂就聽,聽不懂就拜拜(再見)「我走了!」真的要悟「道」、證「道」,老子的一個法門就是「致虛極,守靜篤」,直接契入「無為」,在具體的展現方面,也只有幾個字,是老子最重要的修行法門,都是乾淨利落的一、兩招,這個法門又是扣住佛陀所講的「無為法」。

  佛陀是由「有為法」引導,然後再契入「無為法」,老子就直接把「有為」契入「無為」,最重要的核心、關鍵就是「致虛極,守靜篤」。八萬四千法門到後來就是要契入「無為法」,老子就是告訴眾生如何契入、扣住核心?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包括你、我、他、白板、桌子…,山河、大地…,地、水、火、風這些物質,全部都是現象界的一切。以物理、化學的角度而論,可以稱為「物質」,就像物理學家不斷在解析物質到底是由什麼所形成?《道德經》也一樣有都在詮述。

  當我們把「物質」解析,第一步是「分子」;當把「分子」再解析,就是來到「原子」的世界,然後「原子」又可以分解為「電子」。在「原子」外圍跑的就叫做「電子」,在中間的叫做「質子」跟「中子」,統稱為「核子」。高能物理學家又再解析「質子」、「中子」到底是由什麼所組成呢?不斷一直再追溯、解析,來到更微細的「光子」、「介子」。又不斷的解析發現,都是由更微細的粒子-「夸克」所組合而成。以佛教來講,一樣有講到「極微」的這些。像國內丁肇中博士獲得諾貝爾獎,就是發現「介子」,他們都是屬於高能物理學家,把「物質」一直解析是由什麼所組成?

  現在科學家已經可以找到「夸克」,是非常微小的物質,而「夸克」又有六種不同的排列組合,形成「介子」、「中子」、「質子」。科學家繼續把這些再解析,看能不能找到更微細的?結果打破之後,目前所能夠找到的是「夸克」,再擊碎之後發現是來到「能源」,亦即釋放出來的是「能源」,然後就看不見了。

  科學家發現最後竟然「空」,來到「空」的世界,這是一個很重要的過程。「空」是無邊無際的「空」,物理學家只能夠看到「能源」,看不到「空」的玄妙,於是就認為一切物質都是由「能源」所組合而成而已。如果我們體會不到「空」的玄妙,就不會去臣服的。佛教就是要讓大家體證「空」的偉大、玄妙,而老子所講的「道」,也是要讓大家去體會「空」的玄妙。「空」、「虛空」裡面,是蘊藏著無邊無際、豐富的「能源」。

  但是不要又誤以為「空」就是「能源」,舉例來講,在東北地區剛好寒流來襲下雪,室內的氣溫是零度以下,房間、教室裡面的溫度都很低,我們想要讓裡面的溫度提升,假設沒有電暖氣設備,就是必須要燃燒一些木材,用電暖爐也是一樣,都是「能源」的轉換。假如我們現在燃燒一些木柴,讓裡面的能量增加,然後擴大散播在這個大教室裡面,於是室內就會覺得暖和一些。

  「能源」是散播、瀰漫在整個無邊無際的虛空裡面。如果逆推回去,虛空裡面無邊無際的「能源」,當遇到因緣成熟的時候,會冷卻凝結而形成極微的粒子— 「夸克」,然後又會慢慢凝聚而形成「核子」、「質子」、「中子」、「電子」,然後當因緣形成的時候,就形成「原子」。不同的排列組合,就形成不同的「分子」;不同的「分子」,再經過不同的排列組合,就形成千差萬別、形形色色的現象界,一切你、我、他、山河大地、日月星辰,就這樣出來了。

  《心經》所講的「色」,就是現象界的這些「物質」,所謂「空不異色,色不異空」、「空即是色,色即是空」就是這個意思。現在的物理學家是探究道「能源」能夠換成為「物質」,然後「物質」又可以轉換成為「能源」,因此物理學家歸納兩大理論:第一是「質能不滅」,第二是「質能互換」。

  有事實可以呈現給大家印證,「質、能」是可以「互換」,亦即不斷的轉換。但是不管「質、能」如何生生滅滅變化,對整個宇宙而言,又是不生不滅的,就是《心經》所講的「不增不減」,佛教體證的「不生不滅」世界。

  而老子又是如何詮述呢?「『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現象界可以看得到、摸得到的,稱為「有」,當慢慢解析到「能源」,「能源」又散播在空中,沒有物質、無形無色、無質無礙,所以稱做「無」。「空」不等於「能源」,「能源」是瀰漫在「空」之中,然後慢慢的凝結、聚集,形成現象界的一切「物質」。

  舉例而言,「空」就像大海,「能源」像是大海中的氯化鈉,亦即海水中「咸」的成份。如果我們把海水移到陸地上晒乾,慢慢凝結的過程會形成「鹽粒」,因此大海不等於氯化鈉,氯化鈉是散播在大海之中,如同「能源」是散播在「空」之中。

  「空不異色,色不異空」的「色」是偏重在「能源」方面的,亦即物理學家所講的「質能互換」。《心經》的「色不異空,空不異色」,由於「能源」是散播在虛空之中,沒辦法區分開來。現象界除了「物質」之外,還包括色、受、想、行、識裡面的「想」。受、想、行、識是屬於精神方面,包括你、我、他眾生的感受也是現象,我們的思考、思想、能夠做什麼…,也都是現象的一種。

  如果不加以嚴格區分,泛稱為「空」也可以。虛空裡面散播、瀰漫著非常巨大的「能源」,「無色界」看不到、摸不到,老子所講的「道」-宇宙的本體、萬事萬物,都是從這裡所衍生出來的。「『無』,名天地之始」的「無」就是「空」、「能源」、「道」,因為它是「無色界」的,天地萬事萬物的開始都是從這裡出來。

  「空」是無邊無際,包括太陽系、銀河系、日月星辰,都只是「空」裡面的一片雲、一粒沙。不管是日月星辰、山河大地…有形物質的現象界,都是從「能源」轉換過來,就是「『無』,名天地之始」,最初慢慢從有天、有地、有太陽系的形成。

  「『有』,名萬物之母」,「能源」慢慢形成整片的星雲,然後又慢慢的旋轉,其中一片再慢慢旋轉形成太陽系,然後又形成太陽、地球,於是就有天、有地。「有」是指一個太陽系的誕生,有太陽、有地球。經過天、地的慢慢孕育,從最初的細菌、微生物,慢慢進化、慢慢演變,就形成形形色色的你、我、他,地球上的一切眾生、植物、動物。

  「故常『無』」要常常去看到「宇宙的本體」的「空」、「道」是如此奧妙,就是佛教所講的「空能夠生妙有」。「空」不是頑空,是能夠生妙有,就是「故常『無』」。常常從「無」、從「空」、從「道」裡面去看到,從「無」又能夠慢慢演變出天地萬物,從「宇宙本體」裡面慢慢去看,然後「欲以觀其妙」,看到整個演變過程的奧妙、浩瀚、偉大。

  從太陽、地球,天、地慢慢孕化的過程裡面,又能夠演變形形色色的花草樹木、一切動植物…等五彩繽紛的世界,整個大自然的化育竟然是如此奧妙,從「常『有』」天地的孕育,然後演變出形形色色的萬事萬物。「欲以觀其徼」去看到天地造化萬物的「徼」妙、玄妙。

  「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從「空」、「能源」、「無」的角度來看,從「無」、「空」可以生妙有的立場來看,或是看到「空中生妙有」的現象界-太陽、山河大地、日月星辰,然後因緣具足之後,動物、植物、眾生就孕育出來…。不管從哪個角度去看,「此兩者」都是「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

  不管是「能源」跟現象界的太陽、地球、日月星辰、天地…,不管是「有」或是「無」,都是「同出而異名」。同樣都是整個法界無邊虛空裡面的一個轉換、變化,都是同樣的根源,不管是「能源」或是現象界這些,同樣來自於無邊無際的「空」、無邊無際的「道」。「此二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都是非常深、非常玄。所以,佛陀解析現象界的緣起、緣起甚深,講到涅槃界的「空」,又是甚深極甚深,也就是這裡所講的「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當如實觀察整個宇宙、大自然的奧妙變化,「自我」才會臣服,「我慢」才會消失。老子看到這些之後,才會讚歎真的是玄啊!「玄之又玄,眾妙之門」是無法去形容、無法去詮述啊!最後就是臣服於整個「道」、整個法界的奧妙。佛陀如此,耶穌也是如此。

  所以,以前在講述《阿含解脫道》課程,提過「我慢」真的要臣服,一定要去現觀現法界、「空」跟現象界的奧妙,看得越深,「我慢」的臣服會越大。一方面看到我們跟整個法界的密切關係,「小我」的存在,是仰賴整個法界大自然的孕育、養育,當越深入體會之後,由衷感恩之心才會產生。

  當真正體悟到這些的時候,一定會流淚的。如果到現在還在認為「我要成道、我要成什麼…,我要修行越來越厲害,將來可以背著一把劍,成為武林高手…」像這樣都還在「有為法」的世界,越修、你的「我慢」會越大。真正的解脫自在,是把「自我」慢慢的去除,溶入「一體」的世界,就是體道、悟道而行道,與道合一。

  「玄之又玄,眾妙之門」是老子在深度體悟之後,由內心裏面所發出的一種讚歎與震撼,是真正的臣服法界,真正的臣服「道」、整個法界,「我慢」完全的斷除,這樣才會跟整個「道」溶為一體。了解「道」的實相、「道」的玄妙,當你完全臣服的時候,才是體道、悟道而行道,最後與「道」合為一體,溶入不生、不死的世界,包括生死大事也都了悟、解決了。

  ﹝學生問:「『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有」是指天地,如果把「有」解釋為「大自然運行之理」,就是所謂的緣起、無常、無我。「無常、無我」是一個法則、現象的詮述,但這裡所講的都是實體實際的存在,「空」裡面有能源,能源是宇宙大自然的運行之理,就是「緣起、無常、無我」,所以才會有現象界的產生,是否可以如此解釋?…﹞

  老師答:「無」講的是本體方面,如果在還沒有濃縮凝聚之前,是能源瀰漫在整個虛空。所謂的「宇宙大爆炸」,事實上也是一個假設,不管從多麼微小的一個開始,是整個能源的一種轉換,然後形成這些日月星辰、山河大地,﹝問:能源的轉換也是根據宇宙自然運行之理嗎?﹞它就是「法爾如斯」不斷的生滅變化,黑洞、白洞、星球的消失,另一端就是釋放出非常巨大的能源,只要有巨大的能源釋放在虛空之中,當因緣形成的時候,又會形成星球。

  當星球誕生,就是「『有』,名萬物之母」,有星球、有現象界產生,於是有天、有地,所有眾生、動植物就慢慢孕育出來。孕育眾生的天地,稱為我們的父母親、天地之母。「萬物」就是這些動物、植物、你、我、他一切,亦即《金剛經》裡面的「一合相」。佛教講「一實相印」、「三法印」,到後來事實上歸納為「一實相印」。「一實相印」就是要看到現象界實相的存在,包括要看到現象界以及本體的「有」跟「無」,包括色界,以及「空」方面,都要清楚看到它的變化原則。因為第2章是解析「二元對立」,現在先講述第42章)。

  -第42章-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

  雖然這一句話非常簡短,但卻是敘述整個創世紀的過程,你能看到嗎?非常的深奧啊!基督教所講的「上帝創造萬物」,就已經很具體的詮述,如果沒有超越「上帝」這個名詞,形成一種宗教信仰,還是找不到「上帝」。老子在此章已經把整個創世紀的過程描述出來,令我很佩服老子這麼厲害,能夠把整個天地萬物的形成過程,包括眾生的心態都透析得非常清楚。

  如果不了解,看到老子把眾生的心態,以及對現象界可以觀察得如此深透,會以為老子是老謀深算、老奸巨猾,於是就會出現很多負面的批評,認為這是權謀、欲擒故縱…。事實上,這是因為沒有真正深入了解,老子真的把人心解析得非常深入,包括現在的心理學方面都還只是在解析表層而已,但是老子卻是解析到非常深層部分。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道」就是「空」,裡面蘊藏著無限的能源,《易經》就把「道」稱做「無極」,「無極生太極,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八卦…」,其它的就這樣一直演變出來。「無極」、從「道」裡面蘊藏著無量的能源,當因緣形成的時候,以物理學的角度而言,什麼會先產生出來?從「能源」、然後是「夸克」這些慢慢形成。但是在形成的過程,具體展現出一片很廣大的星雲,「星雲」就是「道生一」。

  現象界的這些物質出來了,然後星雲又慢慢的轉變、開始旋轉,只要有現象界的存在,不管它是多麼微細,一定都是一直在行、在變、在動,這是佛教所謂的「諸行無常」。現象界的一切,一定是一直在行、在動、在變,只要有粒子的形成,當形成「星雲」之後,它一定會旋轉、一定會變化。當慢慢的旋轉,它的比例就會不同,核心的那些就會形成「太陽系」,旁邊周遭那些由於因緣比較不具足,沒有產生「核融合」反應,只有慢慢的聚集、聚集,然後形成「行星」。

  我們的地球就是中間的部分,因為它的力量、引力非常大,到後來非常高溫、引力非常大,產生核融合反應之後,於是釋放出陽光就開始燃燒,就是「太陽」。有太陽、有地球形成,就是「道生一」。

  「一」就是一片星雲;「一生二」,「二」就是有太陽、有地球。「一生二」,有太陽、有地球之後,「二生三」慢慢經過天地的孕育-有太陽、有地球、又有「空」的涵育,植物、動物就慢慢出來,於是「三生萬物」。

  「三生萬物」就是有太陽、有地球、又含有「空」,不斷的演變、不斷的演變,就不是一加一等於二,是會千變萬化,一切眾生、動植物就這樣孕化出來,因此「『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萬物現象界一切的存在,一定是「萬物負陰而抱陽」一定是陰、陽兩面同時存在,有生、就會有死,包括地球上出生的所有動、植物,一定是有陰、也有陽。多麼奧妙啊!一定是這樣的。所以,有白天、就會有晚上、黑夜。我們的身體也是一樣,中醫把我們身體的前面叫做「陰」、「陰經」,背面就是「陽」、「陽經」。包括我們的手掌也是一樣,前面的是「陰」,背面的是「陽」;銅幣也一樣有正面、反面。

  一切現象界的存在,一定都是有陰、有陽同時存在。「夸克」本身就有陰、陽之分,然後再形成電子、質子、中子,這些已經都有正電、負電之分。就是這裡所講的「萬物」是「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所有現象界物質的存在,必須要有「空」。以我們的身體來講,不只是一些地、水、火、風而已,裡面還要有「空氣」,也就是要有「空」,讓它有轉圜的餘地、調和作用,不光是一些「物質」而已。

  「沖氣以為和」,以道家而言,就是「氣」方面;中醫講「精、氣、神」的「氣」,都是屬於無形方面的。以具體來講,我們的身體必須要有「空」,但是「空」很深、很玄,如果你的心量越寬大、越有「空」,所展現出來的身、口、意,就是一種安祥、柔和的,就是「沖氣以為和」。第4章是直接與第1章相應,講述道、體,道之體方面。

  -第4章-

  『道』沖,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

  「『道』沖」的『道』是宇宙的本體、空、虛空,它是無邊無際,裡面又蘊藏著無限的能源。「而用之或不盈」就是用之不盡,任憑怎麼用都是用不完的。宇宙蘊藏著無限的能源,現在科學家研究如何轉換太陽能,這樣就不用考慮石油危機,事實上更究竟來講,宇宙的能源是無邊無際、用之不盡,可以不斷的演變出所有的現象界、山河大地、日月星辰、銀河系…。

  「淵兮似萬物之宗」「淵」是代表非常深的萬物之宗,所有現象界的日月星辰、你、我、他、一切動植物的所有總源頭,都來自於「道」。你、我、他、我們生命的總源頭,都是來自於「空」、來自於「道」,基督教講是來自於「上帝」,但是「上帝」不是某一個有形有相的大力神,是指整個「道」、整個「空」、整個的法界大自然。

  如果慢慢去體證、慢慢去了解,體會到原來你、我、他、我們都是「本自同根生」,雖然我們的外相、組成不同,但其實根源都是相同的。不但「地、水、火、風」相同,包括「空」也都完全相同。外相的差異是為了讓我們方便辨識區分,而且正也是現象界的一種玄妙現象。

  當因緣條件稍微有所不同的時候,基因、DNA、生命密碼就已經不一樣。雖然夫妻很相愛、生下子女,血緣裡面有相同的地方,然而還是有不相同的地方。我們每一個人都是宇宙獨一無二的存在,這就是現象界的奧妙,因緣錯綜複雜變化之後,不是一加一等於二,是變化無窮啊!不要只看到外相,就認為我們好像不同,事實上我們完全都是「本自同根生」,如果能夠體證到這方面,就體證到「一體世界」。《心經》所闡述的就是「一體世界」,如果能夠體證到「空」,看到我們所有的總源頭是來自於此,就像一整串的粽子,雖然一個個不一樣,但是上面的總源頭都是一樣,是整串吊起來的。

  「湛兮似或存」真的太奧妙了!因為「空」、「道」看起來好像沒有、又好像有,表面上看起來好像沒有,但又是這麼的奧妙無窮、若有若無,這就是「空」、「無色界」,因此佛陀就主張要體證「空」,必須從現象界去觀察、了悟之後,對現象界的「空」才能夠清楚看到。

  如果直接契入「空」、契入「涅槃」、直接去看「道」,是很不容易看到的,除非真的是屬於大利根性。但是在地球上,能夠直接契入這方面去看的,不多啦!所以佛陀也是希望大家能夠一步一腳印的逐步去看。

  「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我不知道天地萬物這些,包括「能源」這些是怎麼來的?「象帝之先」就是在有「上帝」或是「天地」能夠孕育萬物之前,就已經有了。如果我們一路一直往上追溯,太陽系、銀河系是怎麼來的?答案還是來自於「空」。包括物理學家認為是一個大爆炸的開始,但是大爆炸的這些能源怎麼來?還是來自於「空」、還都是來自於「道」。「象帝」就是現象界的天地,能夠孕育萬物,但是有太陽系、銀河系之前,這些能源又都是散播在整個虛空中,就是「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

  -第6章-

  穀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綿綿」若存,用之不勤。

  「用之不勤」就是用之不盡,「穀神」是形容無邊無際的宇宙本體的「空」、「道」。「道」是不生不滅,佛教也講「空」,《心經》講「空」是不生不滅、不增不減、不垢不凈,都是直接詮述這方面。老子同樣體證到「穀神」、「大道」,是不死的、不會死的。

  「是謂玄牝」「玄牝」能夠化育萬物,佛教講「『空』能夠生妙有」。「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空」蘊藏「能源」,再慢慢凝結成各種「物質」-日、月、銀河系、太陽系,有天、有地就能夠孕育一切植物、動物。所以「玄牝之門」就是整個「道」不斷在演變、孕育萬物的過程。「是謂天地根」是所有現象界、銀河系、山河大地的總源頭。「天地根」詮述「道」是所有現象界的總源頭,「空」能夠生妙有。

  「「綿綿」若存」不斷生生滅滅的變化,一直有生、有滅,好像沒有、又好像有,但又是不生、不滅,這些都是在詮述本體與現象界的微妙關係。「用之不勤」是用之不盡。整個「道」化育萬事萬物、現象界的一切過程,就明了它是不生不滅、用之不盡的。


推薦閱讀:

凈空法師《地藏經》(第三集)
二河白道喻」第四講(純祥法師)
淨空法師開示:如何把弘法利生的工作做好?
學誠法師:念佛與皈依--學佛網
《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凈空法師)第五八一卷——第五九0卷

TAG:道德 | 道德經 | 法師 | 老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