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會提問》讀書筆記

版權聲明

4月2日在分答上聽了成甲老師的高效讀書四部曲,很贊同成甲老師的讀書方法,特別是那句「改變自己的行動是閱讀的終點和起點」,那些改變了自己行動的信息才算是知識。覺得以前的讀書是很低效的,屬於被動閱讀,讀完後把那些信息裝到了自己的潛意識了,只能再認,不能回憶,過一段時間就忘了。讀完書後有短暫的興奮和感動,過後就很平淡,讀過的書對自己幫助不大。在知道那個方法後,裝到腦子裡是不夠的,那就去實踐它唄,當時正在讀《學會提問》這本書,於是運用這個讀書方法,讀完了這本書,邊讀邊寫讀書筆記。(註:該讀書方法適用於非散文、小說等非虛構類書籍。)

文章目錄:

1.關於作者

2.五分鐘破題:勾勒出本書全景地圖

3.先寫答案,再看答案:關於提問,我的觀點

4.結硬寨,打硬仗:識別論證,評估論證及應用

5.判斷是否要讀完整本書


一. 關於作者

尼爾 布朗(Neil Browne)

博林格州立大學(Bowling Green State University)的傑出經濟學教授。獲有托雷多大學法學博士學位和德克薩斯大學的博士學位。曾經合著七本書,並在專業期刊發表一百餘篇研究論文。威斯康星大學、印第安納大學、科羅拉多大學等幾十所大學曾經聘請布朗教授,協助培養教職員批判性思維技巧。他也任職於《韓國批判性思維期刊》的編輯委員會,還是「國際批判性思維大會」的主要發言人。2002年獲得博林格林州立大學「傑出教學能力獎」,2001年獲」終生成就獎「,以及美國教育促進與支持委員會的」全國年度傑出教授「銀牌獎章、」俄亥俄州年度傑出教授「等無數地方性和全國性的榮譽頭銜。近期為美國國家安全部、俄羅斯國家秘密服務部門。IBM亞太公司、樂高公司、新加坡K2B國際公司、美國商學院聯盟、美國空軍研究所等眾多機構及公司提供批判性思維的訓練及諮詢服務。

斯圖爾特 基利(Stuart Keeley)

美國伊利諾伊大學心理學博士,現為美國博林格林州立大學心理學教授。

二. 五分鐘破題:勾勒出本書全景地圖

提出正確的問題,批判性思維領域的聖經,什麼是批判性思維?李開復先生關於培養批判性思維的看法,有三個步驟,1.多問how,不要只學知識,而要知道怎麼運用;2.多問why,突破死記硬背,理解為什麼才是學會了;3.多問why not,試著去反駁任何一個想法,無論真正如何認為。4.多和別人交流,理解不同的思維和觀點。

看完目錄後理一理這本書的主要的內容,按照目錄的順序有,提出問題、論題、結論、理由、描述有無歧義、識別假設、謬誤、證據可靠性、數據、因果關係、重要信息忽略,能得出哪些結論。

前言,為什麼要學習批判性思維的的問題,對於我們有什麼好處。首先學習它應用它,可以使我們信息逐步增強,面對重大的社會問題和個人問題做出理性的抉擇。學習它可以評價別人的問題,幫助自己過濾信息,提高生活的質量。可以鞏固我們不斷增長的知識,更好地發現世界萬物運行的方式,更好的理解這些方式,教會我們如何讓這世界變得更好。批判性的提問技巧運用範圍很廣泛。結語:將批判性思維與不同的論題結合。作者解決什麼問題,我又是如何解決問題的。

三.先寫答案,再看答案:關於提問,我的觀點

問題1.什麼是批判性思維?

我想批判性思維並不是表面的批評和判斷,而是指主動的去思考分析,看看別人的論述是否合理,符合邏輯,符合事實,因此來決定是要接受還是否定。

問題2.什麼樣的問題才是正確的問題?

對於正確這個詞一直沒有一個很清晰的定義,正確是指符合事實的,不矛盾的,但是這個定義還是不夠清晰,我不知道事實什麼,所以還是無法有明確的判斷。

問題3,那我又是如何批判地提出問題呢?

其實我已經看過學會提問里的內容,首先根據結論確定論題,找到論題後,找出原因,再看看作者給出這些原因的假設是什麼,他的描述是否具體,用詞有無歧義,有沒有謬誤,引用的證據可靠嗎?

四.結硬寨,打硬仗: 識別論證,評估論證及應用

1.什麼是批判性思維

批判性思維是有一套相互關聯、環環相扣的關鍵問題的意識;恰如其分地提出和回答關鍵問題得能力;積極主動地利用關鍵問題的強烈願望。

現象層:

我以前關於批判性思維的看法,我以為批判性思維就是批判地去看問題,就是看一個論證是否符合邏輯,有沒有謬誤。作者關於批判性是思維的看法,是一套環環相扣的關鍵問題的意識,是恰如其分地提出和回答關鍵問題的能力,積極主動利用關鍵問題的強烈願望。

原因層:

為什麼是這樣的,從這個定義來看,批判性思維是積極主動地思考,並不是一味地不假思索照單全收。要形成自己的判斷,需要一整套判斷的原則,還需要提出關鍵的問題。

行動層:

做任何事都應該有自己的一整套原則吧。保持主動與好奇心。

2.找出論證,判斷描述有無歧義

面對一篇文章,首先得找出作者的結論,根據結論去推導作者研究的問題是什麼,及論題是什麼,在得出論題和結論之後,就要著手去尋找理由了,理由和結論有了之後,論證的大致框架也出來了。之後就是判斷論證是否合理,首先看看結論和理由意思表達是否清晰,有無歧義,如果存在歧義,根據上下文能否得到一個準確的意思,能否用具體事物去替代,如果作者的論證里有歧義,有感情色彩的詞,表達不清晰,那作者的論證就是不可靠的。

現象層:

以前我並沒有刻意去尋找結論和理由的習慣,面對一個觀點總是不假思索的照單全收,經常人云亦云。而作者則認為,想要說服別人,結論和理由聯繫要強,且結論和理由描述的要清晰,不能有模稜兩可,導致讀者誤解的花語。

原因層:

如果我們要人相信自己,拋出一個結論,還必須要解釋自己的結論為何成立,就如高中時候的證明題一樣,給出結論是不夠的,還必須要大家都知道的清晰的語言,運用相關的定理去證明自己的結論,那樣論證才是可信的,我們沒有權利讓別人無條件相信自己。

行動層:

生活中面對這麼多的信息,知道這一個知識,就給了我們篩選信息的方式了,如果一個人只給結論和而不說原因,那他的觀點可以直接忽略,若他給了結論,也有理由那可以繼續閱讀,若結論和理由中有含糊不清,模稜兩可的語句,則可以忽略了。

同樣的,在我寫作是,也得檢驗自己有沒有用理由支撐結論,語言清晰,且盡量使用我知道讀者也知道的語言。

3.找出假設

找到了理由和結論,結論和理由有時還沒有明顯的關聯,存在著落差,這時就需要去尋找作者隱藏的或者沒有說出來的假設,假設是將結論和理由聯繫起來的紐帶。分為價值觀假設和描述性假設。價值觀假設是一種想法,即一種價值觀比另外一種價值觀重要。另外,價值取向並不是我們覺得重要就重要,而是還得說明道清為什麼重要。描述性假設就是指現在或者未來是什麼樣的,即描述事物客觀的樣子。(對於書上的定義,我覺得不是很具體,讀完之後,我仍然無法區分描述性假設和價值觀假設的區別。)

現象層:

對於這兩個假設,我以前是什麼樣的觀點呢?以前我知道有價值觀這樣的說法,價值觀就是指想清楚什麼更重要,什麼最重要。對於什麼是價值觀假設什麼是描述性假設沒有一個清晰的概念。另外涉及推理的時候,知道有結論和理由,卻未曾想過還可以有假設。

而作者則認為,假設是結論和理由的鏈接,判斷論證成立,得想弄清楚作者的假設是什麼,並且區分價值觀假設和描述性假設,並且判斷這兩個假設是不是真實合理。

原因層:

為什麼推理的時候要有假設呢,如書中所說的,每一個人表達觀點都有一種價值傾向,有時候即使知道了結論和理由,若不知道作者的假設是什麼,則結論和理由之間的關係往往無法判斷,因此需要弄清楚作者的假設,判斷作者的假設,來推斷其論證的合理性。即使我們表達一種想法和價值傾向的時候,不能我喜歡就覺得它是好的,不是蘿蔔青菜各有所愛的,既然有那種價值傾向,就得有正當的理由,說明,這樣我們才能加以考慮。

行動層:想法那麼多,雖然找到結論、理由、假設的過程是不容易的,但是我們至少有了自己的判斷標準。讀別人的文章,花時間去思考別人的假設,自己寫文章時,也得注意自己是不是遺漏了價值觀假設和描述性假設呢。

4.識別謬誤

謬誤是指推理過程中常見的詭計花招。常見的有三種:

提供的推理需要明顯錯誤的或者讓人不能接受的假設才能成立,使結論和理由顯得毫無關係;

把那些和結論無關的信息弄得好像和結論有關,以此來分散我們的注意力;

看似為結論找證據,證據算數的前提是結論成立。

謬誤清單的四種:

假設相關的謬誤:滑坡謬誤和追求完美解決方案謬誤。

理由相關謬誤:偷換概念謬誤,訴諸公眾謬誤,訴諸權威謬誤,訴諸情感謬誤,稻草人謬誤(歪曲對方觀點,使它容易受攻擊,這樣我們

攻擊的觀點事實上根本不存在,虛假的兩難選擇謬誤,亂扣帽子謬誤。

轉移注意力相關的謬誤:光環效應謬誤,轉移話題謬誤。

和結論相關的謬誤,循環論證謬誤。

現象層:

仔細地讀了這一章,才發現這章對自己啟發很大。本章中涉及到許多謬誤,以前我基本沒有考慮過謬誤這個概念,在《超越感覺》一書里也讀過謬誤相關的知識,但是讀完就過去,基本沒有應用到生活中,因此那本書對我的影響不是那麼大。

書中,作者的結構挺合理的,沒有一開始就講謬誤,而是把論證的結構逐漸鋪展開,並結合相關例子,給出作者分析那些例子的思路,就像中學時學了一條數學定理,通過不斷做相關類型的題,來講那條定理內化理解清楚。這本書的方法差不多,通過許多的例子,分析這些例子,一步步的讓我弄懂了論證的結構是什麼,要看一個論證可信度,就看組成論證的成分正確不,關聯性可靠嗎。謬誤在論證的每一個環節都可能出現。判斷有沒有謬誤,就需要我們擦亮眼睛找出結論,理由和假設,並且判斷這三部分用詞有無歧義,接著再看看這三部分里,提出論證的人有沒有使用一些詭計,即推理謬誤,如果有,那麼我們就有理由不相信那個論證。

原因層:

作者為什麼會這樣想,大多數謬誤,要麼和結論無關,或和理由無關,或者為了方便而過度簡單,不願正面回答,提供相關的理由。這似乎體現了我們總是會去尋找簡單容易的事情,而不願去深入思考,做比較辛苦、困難的事情。既然提出一個結論,要讓自己的結論站的住腳,必須提供相關的適當有說服力的理由。這條規則對於我們說服別人和別人說服我們都是同樣適用的。

行動層:

謬誤挺多的,單去記憶會被弄混的,但是若搞清楚論證的結構即結論、理由、假設,弄清這三個環節可能出現的謬誤,面對別人的講話,文章,都主動的運用這個方法去判斷那些論證可靠不,雖然操作起來不簡單,但是對於提供判斷能力是絕對有幫助的。另外在自己寫作、說話時也要警惕謬誤的出現。盡量讓自己的論證合理,能夠自圓其說。

5.評價證據

作為批判性思考者,一刻都不應該鬆懈,這類人是永久的beta版,不停地升級著判斷體系。

沒有證據的論證只能被稱為觀點,理由和結論結合才能被稱為論證。要評價論證的可靠性得評價證據,證據包括直覺,個人經歷,典型案例,當事人證詞,專家意見,個人觀察、研究報告和類比。

這兩章蘊涵的有用的信息挺大,給提出問題提供了一個很好的思路或者原則。讀完一遍後,先總結下從這兩章里學到知識:

直覺:大部分直覺是不可靠的,但也有可靠,那些經過了長時間嚴格的專業訓練形成的直覺,例如消防員面對火情瞬間的判斷,比普通人的直覺更可靠些。

個人經歷:每個人的成長背景是不一樣的。因此在面對個人經歷作為證據時,需要考慮其經歷是否足夠有代表性,警戒以偏概全的謬誤。

典型案例(case examples):使用典型案例時,使用者可能利用典型案例的典型性,激起聽者強烈的感情,而忽略了該案列是否普遍,作為證據的價值是否夠好。

當事人證詞:書上得內容真是一針見血,通常情況下當事人證詞用處並不大,直到我們找出他們背後更多相關的專業知識、興趣、價值觀和偏見等。

專家意見:可能比前面的證據更可靠一點,但面對這些信息依然保持警惕,去看看專家的背景,以及給出這些意見有沒有涉及利益關係。

個人觀察:觀察者所描述的都是經過其價值觀過濾之後,他願意相信的內容,因此可能會有主觀性性,而不像是攝像機那樣客觀記錄見到的畫面。

研究報告;或許最難評價的就是研究報告了,評價研究報告時,可以考慮以下問題:

研究報告的來源的資料質量如何;除了資料質量,整個研究的質量如何,有沒有其他線索提示該研究完成的比較出色;隨著時間的推移,研究結果有沒有可能已經發生變化;該研究結果有沒有被其他研究重複過;選擇研究的時候是如何精心挑選的;有沒有強勢批判性思維的證據;有沒有理由讓人要蓄意歪曲該研究;研究的樣本多大,可以概括多大的範圍;調查報告、調查問卷及等級評定有沒有偏見或歪曲的現象存在。

類比作為證據,使用類比作為證據時,既要考慮兩者相同的地方,也要找出兩者不同的地方,看兩者不同地方的相關性是怎樣的。

現象層:

關於證據我過去的觀點是什麼呢?首先過去對於「證據」這個詞是沒有一個清晰的定義的,不知道證據有那麼多種。其次,更沒有問過「證據的效力是怎樣的?」遇到一個觀點,總覺得說的對,卻不能道出它為什麼,有哪些可取的地方,對它沒有一個評價。

而作者的觀點,證據是分好幾種,每種證據效力不一樣,面對各種證據時得小心,得問這種證據的效力是怎樣的。即使同一種證據,質量也是高下不一的。面對證據時得保持警惕,做出客觀評價。

原因層:

作為人,我們的記憶不是特別可靠的,隨著時間流逝會變得扭曲,人們有趨易避難的傾向,存在著各種謬誤,為了更好地做出決策,不被各種觀點搞得暈頭轉向,不知所云,需要客觀的去評價別人的論證和證據,有沒有謬誤,警惕各種證據可能存在的缺陷,並注意檢查那證據有沒有缺陷,而幫助我們更好地做出選擇。

行動層:

知道了這個知識點,我該如何把它運用到自己的生活中,首先讀別人文章的時候,對於那些說理的文章,注意他們的論證,結論是什麼,理由又是什麼,使用的證據是什麼類型,那種類型的證據可能有什麼缺陷,做出自己的判斷。運用到自己說話和寫作中去,生活中,每次交流都是在寫作,只是交流時,是即興發揮,通過短暫的思考就要給出回應,考驗的是一個人對於文字和知識的把控與積累。而寫作則來源於生活中的觀察和思考,寫作允許我們反覆修改。在我寫的時候,要注意論證和觀點的區別,寫作得自圓其說,保持一種開放的心態,始終尋找更好地證據來支持自己的結論,也要對於別人的回應有評價。做永遠的beta版。

6.因果關係

在評價證據的效力時,可以去尋找替代原因,找到的替代原因越多就越有利於判斷證據。找替代原因時,可以問問自己一下問題:

能不能找到其他方法來解讀這個證據?

還有什麼別的可能會引發這個行動或者導致這些發現呢?

如果從另外一個角度看問題,哪些東西我可能會當成重要的原因?

如果這個解釋是不正確的,還有什麼解釋可以說的通?

對於原因,還需要警惕以下方面:是唯一的原因還是原因之一;相關不一定代表有因果關係;「在這之後」不等於「因為這個」;很多事件並非有一種解釋;哪種原因更合理?

現象層:關於因果關係,我以前的觀點是什麼:對於因果關係,因果關係可能有那麼幾種情況,單因單果,單因多果,多因單果和多因多果,前後發生並不一定互為因果,可能時第三件事的結果。除了因果關係還有不確定性。

作者的觀點是,作為一個有獨立判斷能力的人,面對一個論證,分析原因時需警惕有沒有替代原因,找到的替代原因越多,越有利於形成判斷,另外因果關係的一些陷阱也要注意,是唯一的原因還是原因之一;相關不一定代表有因果關係;「在這之後」不等於「因為這個」;很多事件並非有一種解釋;哪種原因更合理?

原因層:

作者為什麼會這麼想,這個世界是不確定性主導的,但大多數人人都渴望確定性,有因必果就是一種確定性,一個結果必然對應一個原因。人們總是尋找容易的事情,但實際上,因果關係是相對複雜,面對一個論證,為了更好地去判斷,判斷後更好地去決策,需要我們去尋找替代原因,找到的越多,越有利於判斷,更好地決策,從而更好地生活。

行動層:

尋找替代證據,分析因果關係,都是為了讓我們更加接近真相,判斷更加合理。於是我該如何運用這個方法呢,聽別人說話,別人要說服我時,我可以關注他用於說服我的理由,在自己的知識範圍內,尋找有沒有更合理的替代原因。自己寫作時,雖然不能做到完美,但也要努力找出更多的替代原因,不要犯事後歸因謬誤,基本歸因謬誤,很多事情不止一種解釋的。勸說別人時,也要這樣做。

7.數據有沒有欺騙性

面對平均這個詞時需要提高警惕,論證者指的是平均數、中位數、還是眾數,每種對於論證都會不同的影響,數據要產生什麼結論,作者給出的結論和數據得出的結論一致嗎?有沒有重要數據被省略了,有沒有提供百分比和絕對數值,對比對象有給出嗎?

現象層:關於數據,我以前的觀點是:看到數據很少會去分析,總會覺得數據會有一定的說服力,卻沒有認真的思考過數據有沒有讓人抑或的地方。

但作者的觀點不一樣,數據不一定是權威,不同數據也有質量差別,面對數據的之後,得像分析結論和理由那樣,論證者用的數據沒有欺騙性,是不是只讓我們看到他想讓我們看到的數據,而忽略了其它重要的信息。

原因層:

數據也會欺騙性的,面對數據,要警惕論證者是不是只想讓我們看到他想讓我們看到,準確全面、沒有歧義的數據可以增加論證的說服力。但相信數據之前,要評估數據的質量,數據是如何獲得的,平均值的類型是什麼,從數據中嘗試得出自己的結論,檢查有沒有重要信息省略了。

行動層:

現在是大數據時代,面對各種數據,我們很容易就相信了。但知道這個知識點後,面對數據,我們有了另外一種態度,嘗試自己去評價數據的可靠性,然後做出自己的選擇。

8.有重要信息被省略

我們面對的每一個信息,幾乎只有一個目的,那就是從某種程度上影響我們的思維方法。在接受一個論證時,一定得注意看有沒有對推理論證很關鍵的信息被省略了。

現象層:面對信息我以前的處理方法是接受,覺得很有道理的文章,會去接受,卻很少想想作者的論述為什麼有道理,可靠嗎,給出的信息有沒有被省略了。

作者則認為,接受任何一個信息之前,都應保持警惕,不完整的推理在所難免,但要注意從反駁論證、定義、價值觀、「事實」來源、獲得事實的細節、收集證據的技巧,數據、結果等有沒有重要信息的省略,考慮被提倡行動的負面效果。

原因層:

一個論證,若重要信息被省略了,我們找出那些重要信息,作者的論證效力就降低了。面對論證,不能只看到作者要我們相信的,自己也得有一個思路。

行動層:

我們的時間、空間和注意力都是有限的,一個作者不可能在篇幅有限的論證給出所有的細節,但是對於論證有關鍵作用的細節,值得我們注意。

9.還能得出什麼結論

最後,面對作者給出的結論和理由,我們又能得出什麼結論呢。回答一個應不應該的二分法問題,答案只有應該和不應該或是和不是嗎?回答問題前,要注意先決條件,即在什麼時候提出問題,在那個地方提出問題,以及什麼會有這樣的問題,每個回答都該給自己限定一個條件。所以,根據論證者的每一個理由,我們應該推出自己的結論。

現象層:

面對一個二分的問題,如克隆應不應該被用於器官移植,過去我的回答是,應該或者不應該,這樣的二分回答。採用二分式思維去回答問題,是很局限的。但是作者的觀點,回答一個問題得出結論時,得先問問結論在什麼時候,什麼地方,為了什麼目的才是精確的。每一個結論得有前提條件。評價一個人的論證時,看看根據論證者理由,能否找出多個結論,;給每個結論限定一個條件;從理由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法。

原因層:

在面對一個論證時,不要急於相信那個論證,可以根據別人的論證,分析結論和理由及假設,根據那些得出自己的結論,有了對個備選論證後,我們就可以思考別人的論證的合理性,而做出自己的選擇。

行動層:

前面的章節,都是在評價別人的論證,但作者的這個觀點,要有自己的思考,根據別人的理由,形成自己的結論,有了更好地備選結論,也就可以比較,判斷要不要接受別人的論證。知道這點,我們可以用來篩選信息,自己寫作時,也得像評價別人的論證樣,評價自己的論證。

五.判斷是否要讀完整本書

把這本書的讀書筆記寫完,我已經讀完了整本書,可能是由於以前對於邏輯思維,評判性思維的涉及太少了,書里的每章對我來說都是一個衝擊,不知不覺就把書讀完了。這篇讀書自己大部分內容都是讀完後,合上書,在鎚子便器裡邊讀邊寫出來的。把這篇筆記,放到編輯器進行修改,排版時,才發現自己的語言和思維的深度不夠,讀書第三步里的行動層里,如何將知識運用到生活中,在這方面思考還比較貧乏,聯想的不夠寬和廣。語言和思維的深度不是短暫能提高的,需要慢慢積累,路還很長。這篇筆記代表的是目前我的狀態,用文字記錄下來,發出來,給自己一個反饋,一個提醒,也希望這篇筆記里的知識,對讀者能有所啟發。


推薦閱讀:

學會感恩
【乒器店】學會中心交換,讓你發力更合理!
學會三點,避免聊天冰點,拒絕做直男尬聊!
學會看風水第七招--看門
★想要追女人必須要先學會吸引女人

TAG:筆記 | 讀書筆記 | 讀書 | 學會提問 | 學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