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太極拳的意念、雙重和呼吸——名家講堂趙幼斌

談太極拳的意念、雙重和呼吸——名家講堂趙幼斌2009-12-17 20:27

閱讀感言:本文不愧為大家之作,讀後讓人頗有收穫,堪稱佳作!一個習練太極拳多年並且極其喜歡太極拳的人讀此文實在是一種快樂。平時行拳走架,難免會有許多的問題,而此文恰好從自己的許多疑惑之處出發談了許多的觀點,似受名人指點,頓開茅塞。感謝墨海晨霞的辛勞(此文來自墨海晨霞的空間)。

一、意念

1.如何理解用意不用力?

「意」指意念、意識,是大腦的功能。太極拳之意,強調的是靜心用意,心要靜,即排除雜念使思想能夠集中。心為意的全體,意是由這個主體發出的信息。用意,即以意識指導動作,意動形隨。「力」泛指力量的大小,它的運動效果是靠人的大腦反應和肢體運動的狀態所決定的。

任何武術動作都是在意識指導下的運動狀態及其產生的效果,如動作的快慢剛柔,僵滯斷脆等等。而太極拳的用意不是一個簡單的目的和指令,而是在動作的整個過程中都由意識領著軀體進行的。比如起勢,不光想著兩手舉起,而是在一開始或未動之前就要想著、即用意識領著兩手在似乎逐漸排開某種無形的阻力而起舉,或者在讓開某種無形的推力而下落。他勁力大小、方向、快慢的轉變,是靠一種意識的聽覺而轉換。這種起落轉換動作和勁力運動的特點是:鬆柔粘活、似水如流,且運勁如抽絲,勁斷意不斷,實際上勁也沒有斷。

太極拳這種由意識指導動作的運動狀態和效果,就叫「用意不用力」,也是太極拳入門和達到「身知」的前提。

2.在意不在氣,在氣則滯?

拳論說:「意到氣到,氣到勁到。」這是說,演練太極拳,動作中勁力質量的好壞與氣有關。這種介於意與勁之間的氣,我認為是得之於運動運營於人體經絡血脈間之氣(營氣),是以意識為先導下的自然發生,而非指「呼吸」之氣。但呼吸對運營體內的「營氣」有直接的影響。「氣順則體舒」,凡以意念為先導,著意於周身骨節肌體的放鬆,使上下通順節節貫串,內外意氣勁勢相合,做到呼吸與開合動靜之間自然順遂的結合,自會起到「意到氣到,氣到勁到」有益效果,這叫「在意不在氣」。反之,「氣滯則疾生」,滯,滯留不通的意思。主要表現在過分注重呼吸,過分講究運氣,把氣把力憋在肌體里,滯留於筋骨血脈間,以自束縛,誤認為是灌勁,使動作僵滯,失去機靈,易被人制。甚至出現呼吸急促,憋氣胸悶,這叫「在氣則滯」。

所以,太極拳之氣是「意之所至,氣即至焉,日日灌輸,周流全身,無時停滯」。從而使遍體肌肉、神經得到充分營養而產生積極有益的健身效果,也可獲得「極柔軟,然後能極剛堅」的真正內勁。而呼吸則宜遵循「氣以直養而無害」,甚至要忘掉如何呼吸。

3.太極拳意念有哪些內容?

練太極拳過程,需要思維的內容很多,凡太極拳經、論、歌、訣的諸般要點,都構成指導練太極拳的意念範疇。從這個概念出發,我想太極拳意念應包括:入靜,放鬆,頂懸,中正,用腰,守丹田,分虛實,求開合,用摺疊,內外相合,相隨貫串,連綿不斷,粘連黏隨,用意不用力,探動靜快慢之機,尋柔中寓剛之妙,感天地合一之道,運超然物外之虛神,不一而是。儘管有著林林總總的意念思維內容,但拳練到純熟時,可不用分心更多,只要做到以意領氣,以氣運身,純以意行,應物自然即可。

二、雙重

1.什麽叫雙重?

「雙重」一詞對於初學者來說開始理解較難,因為它對太極拳粘連黏隨、不丟不頂、陰陽互濟這個技法、勁法特點的運用,有個實踐體悟過程才能達到身知肚明。雙重用通俗的話來解釋就是:不要出現多餘的力或勁。就是說在行拳架或與對方推手時,身體或身體的某一部分不松,不自然,不能隨機變化地協調順達身形勁勢,從而產生多餘的力,這種多餘的力就叫「雙重」。它出現的弊病是僵、頂、滯,不松活,容易自縛,也容易被人所制。所以《太極輕重浮沉解》對雙重的解釋就是:「雙重為病,干於填實,與沉不同也。」

這裡先要說明一點,「雙重」不能理解為重心在兩個腿上的均勻分擔,比如「雲手」橫向移動中的馬步、「十字手」的雙腿立起,甚至任何運動虛實轉換都要有一個重心均布的瞬間,這些都不在雙重之列。

2.雙重在推手和太極拳動作中的表象是什麼?怎樣克服避免?

大體可從勁法和身法兩個方面來注意這個問題。

一是勁法上的雙重。如在推手中聽勁不靈,勁感遲緩,使身手動作反應滯後,造成僵勁被人沉勁佔先而被動,或兩人較力產生頂勁而兩敗俱傷,這就是雙重。推手中身手配合做不到「左重則左虛,右重則右杳」,粘連黏隨中達不到「一羽不能加,蠅蟲不能落」,虛實不能互濟而為人所制,是雙重造成的原因。《太極輕重浮沉解》對避免雙重的提示是:「雙輕不為病,天然輕靈,與浮不等也。」這是與雙重相反的勁感。當然,太極拳的技勁法很多,如掤勁、沉勁、化勁、發勁、抖勁、彈勁等等,但以克服雙重之病為前提,以輕靈黏活之勁為首要。

二是在練習太極拳動作中也要注意勁法上的雙重弊病。如兩掌前推或一手出拳,如果勁力沒有松凈地由腳、而腿、而腰、而掌(拳)暢行無阻地節節貫出,出現拱背聳肩,或某處肌肉發硬的多餘力點、僵點、滯點,出手就不快捷,既無彈性也無力,這種現象就是「勁法上的雙重」。「勁法上的雙重」往往與身法有關,比如在進退轉換之間由於「虛實」轉換不到位而出現重心不清楚,或「虛實」 轉換過頭而導致失去重心、動作笨拙,所以也叫「身法上的雙重」。比如由「左摟膝拗步」變「右摟膝拗步」:先使胯關節帶動身體盡量中正地向前移,右腳跟隨之抬起,感到左腿重心坐穩了,右腳再離地向前。這裡幾個要點要做到:(1)右腳離地之前身體重心要全部移向左腿,右腿隨之全部鬆開,不要掛勁拖住重心前移,反之則「滯」;(2)右腳一經離地,首先松右胯,右胯松則整條右腿就松,不松則滯,為「雙重」;(3)邁右腿過程中,左腿要動態地收胯沉坐,尾閭收而命門後頂,使其在邁右步的動態中保持虛實清楚,重心穩固,就會感到邁步通順而輕靈。從這個意義上講,也可理解為「偏沉則隨,雙重則滯」、「滯在雙重,通在單輕」在行拳架上的含義了。

3.什麽叫「偏沉則隨,雙重則滯」?

明白了「雙重」的含義及它在推手和行拳架中的弊病,對於「偏沉則隨,雙重則滯」的含義就不難理解。還是用王宗岳太極拳論來解釋這個問題:「偏沉則隨,雙重則滯。每見數年純功不能運化者,率自為人所制,雙重之病未悟耳。欲避此病,須知陰陽。黏即是走,走即是黏。陰不離陽,陽不離陰,陰陽互濟,方為懂勁。」最後有一句話強調了「偏沉則隨,雙重則滯」含義的本質就是「捨己從人」。也就是說無論是在推手,還是在行拳架,都要遵循松凈活順,不丟不頂,明虛實而知變這個基本內涵去體悟太極勁道,方能步入高階。

三、太極拳的呼吸

問:1.呼吸方式有自然呼吸、順腹式呼吸、逆腹式呼吸等方式,這些呼吸方式在練功中有什麼作用?

2.修鍊太極拳內功是否必須採取逆腹式呼吸?

3.練習太極拳應該採取什麼呼吸方法?

4.呼吸和開合的關係是什麼?

答:就上面4個問題我想綜合性的談談我的看法。

呼吸法在太極拳中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順腹式呼吸是在放鬆下的自然呼吸。吸氣時小腹逐漸隆起,呼氣時小腹逐漸收回,如人躺下或養神時呼吸的現象。它在練功中的功效是用意不用力而神形自然,周身氣息順達而有益於健身;逆腹式呼吸多有人為之意。吸氣時稍用意收腹,使小腹收凹,有蓄勁護肫功效。呼氣時腹部放鬆小腹隆起,有利於發丹田勁,發勁自然有力。

這兩者都是呼吸法之必須,行功架時兩者隨機使用。比如由擠勢變按勢,當重心后座時即為逆腹式吸氣,小腹部是收縮的。它是隨著尾閭的曲卷提肛,腰脊的下墜後頂而自然的收縮腹部,起到蓄勢蓄勁、收中寓發的作用。隨之兩手前推,身勢由蓄到開,加上逆腹式呼氣,周身產生的彈性發力效果則更好。

太極拳技術動作質量的好壞有諸多因素,呼吸與動作(或說氣與勢、意與勁)的配合關係是其重要的部分。勁勢有攻、有守、有化,要以意氣為墊,而勁勢、意氣相合構成器(器在這裡是指「器度」、「器量」)。比如弓與箭搭在一起,勁好比發出之箭,則氣為拉開之弓,弓箭拉開的形狀為勢。箭放出去的速度、強度及達到的效果,是與弓的強度和蓄勢(開弓的大小,或曰器度器量)有關。箭是去達到目的,弓則服務於箭達到目的的效果,如軍人練拼刺刀必伴發喊之聲,推手發人時常有哼哈之氣。所以逆腹式呼吸法是達到技擊效果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故在練拳架,或通過一些練功方法增強這方面的內功訓練是十分必要的。當然在實際練功中,逆腹式呼吸和順腹式呼吸宜交替使用,方能增強補益。

前面所舉的例子,也包含了太極拳呼吸與開合的基本關係,它一般的運動規律是「開呼合吸」和「降呼升吸,沉呼提吸」。就是說在開、實、落、發等勁勢時為呼;合、虛、起、蓄等勁勢時為吸。這種配合關係實際上是人們運動的一種順勢的、自然的現象,只是太極拳將它引導化而提升為理論。比如單鞭式為開、為呼,接下來提手式為合、為吸,及至右腳落地又為開、為呼,這樣一開上下內外為之俱開,一合上下內外為之俱合而又綿綿不斷。但這種「開呼合吸」不是唯一的規律,也可「開吸合呼」。比如起勢兩手平舉時為開為吸,落為合為吸,則感覺神氣順達,反之不順。

另外,呼吸和開合的配合關係應是呼吸配合動作,而非動作配合呼吸。呼吸配合動作能促進動作效果,反過來動作又促進呼吸質量。

關於呼吸的問題,包括順腹式呼吸、逆腹式呼吸、呼吸和開合的關係等等,歸根結底要追求自然呼吸法,切記「氣以直養而無害」之要義。正如人睡覺,做事不想呼吸時就不呼吸了?練拳也是如此,只要姿勢要領正確,呼吸自然順達有益,特別是在習拳架的初級階段。既就是到了提高階段需要留意呼吸時,也要遵循動作與呼吸宜因勢利導的原則。無論哪種腹式呼吸都要注意:吸氣蓄勁是意在蓄神,在氣則僵;呼氣開勁意在松凈,在氣則滯。勉強配合呼吸,就會感到胸悶、憋氣、勢僵,甚至出偏差,此謂氣能養人也能害人;待動作純熟,則要回歸本源,向如何忘掉呼吸去努力,「呼吸法的極意是如何忘卻呼吸」方能步入純以意行,應物自然的高級境界。

總之,以松靜悠揚自然的腹式呼吸最為理想

本文發表於《中華武術》雜誌二零零九年第六、七、八期


推薦閱讀:

太極雜說32-33-34-35
李派太極拳實戰傳統功法
太極問答

TAG:名家 | 太極拳 | 呼吸 | 意念 | 太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