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必修一專題一:1中國早期政治制度

必修一專題一:1、中國早期政治制度的特點(每課名題4)

一、選擇題(本大題共80小題,共0分)

1.(2011年3月湖南十校聯考1題)王國維在《殷周制度論》中說,「故天子諸侯之傳世也,繼統法之立子與立嫡也------立賢之利過於立嫡,人才之用優於資格,而終不以此易彼者,蓋懼夫名之可藉,而爭之易生,其弊將不可勝窮。」這段話意在揭示(    )

A.指出嫡長子繼承製的弱點

B.嫡長子的出現有其歷史必然性

C.嫡長子繼承製不符合歷史發展規律

D.沒有比嫡長子繼承製更好的權力交接制度了

2.(2011年1月山東濰坊市質檢1題)西周時期出現了「立嫡以長不以賢,立子以貴不以長」的現象。這反映了(    )

A.長幼有序是宗法觀念的核心            B.血緣關係的親疏是分封的依據

C.授民授疆土是分封制的內容            D.嫡長子繼承製是宗法制的核心

3.(2011年1月中山市高三統考1題)《詩經》曰:「周雖舊邦,其命維新。」關於周人的「維新」,以下說法正確的有(    )

①建立了完備的宗法制               ②實行了等級森嚴的分封制

③確立了尊卑分明的禮制             ④創立了王位世襲制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4.(2011屆福建名校樣本分析15題)中國人的姓名文化源遠流長,同一姓氏下有不同分支(傳芳、衍派等)。下列圖片是閩南民居門首上常見的部分標記,對此分析正確的是

A.它們都源自中國古代的分封制度       B.它們都反映了各自姓氏的發源地

C.它們是研究人口遷移的重要史料       D.「衍派」不同,姓氏一定也不同

5.(2011年3月河南鄭州市質檢25題)圖與我國古代早期某一政治制度有關聯。下列關於該制度的敘述正確的是(   )

①以父系血緣關係的親疏來維繫政治等級 ②以嫡子繼承製為最大特點

③以禮樂制度為維繫工具

A.①②③        B.②③           C.①③             D.①②

6.(2011年5月肇慶市二模12題)周公把商貴族微子啟分封到宋,同時又在宋周圍分封同姓諸侯。周公這樣做的目的是

A.與商貴族共掌天下                B.拉攏並控制商貴族

    C.鞏固中央集權體制                D.確立自己的專制權威

7.(2011年4月瀋陽市質檢24題)宗法分封制體現了早期國家形態的一些特點。隨著社會的發展和國家形態的演進,宗法分封制逐漸衰落。其衰落的實質是(    )

A.諸侯國力量增強,彼此進行爭霸戰爭

B.政治關係中的地緣關係逐漸取代血緣關係

C.周王失去「天下共主」的地位

D.受封的諸侯有相對的獨立性,便利其勢力增長

8.(2011年4月濟南二模9題)《荀子·富國》載:「故天子朱裷衣冕,諸侯玄裷衣冕,大夫裨冕,士皮弁服」。與這一現象直接相關的制度是(    )

A.分封制           B.宗法制            C.郡縣制           D.封建禮制

9.(2011年1月三明市三校聯考2題)農村常可見到這樣的現象,一些年屆七旬的老翁,要向三歲稚童稱「叔」或「伯」。永定俗謂:「白頭哥,坐地叔」(即對平輩的白頭老翁僅呼「哥」,而尚在襁褓中的叔輩,即使上年紀老者也要喚其為叔)這一現象反映了宗法制(    )

A.強調血緣紐帶                           B.重視尊卑貴賤

C.以嫡長子繼承製為特點                   D.有利於凝聚宗族

10.(2011年1月北京丰台區高三期末1題)西周時期,用於解決貴族之間在權力、財產和土地繼承上矛盾的制度是(    )

A.分封制        B.井田制       C.宗法制      D.禮樂制

11.(2011年5月徐州市三模1題)《詩經》說:「大邦維屏,大宗維翰(棟樑),懷德維寧,宗子維城。」這則材料最能說明西周(    )

A.實行分封制鞏固統治                    B.實行宗法制維護政治體系

    C.分封制與宗法制並行                    D.通過宗法制實現權力集中

12.(2011年3月東北三校聯考24題)位於無錫梅村的鴻聲錢氏家族,因誕生了「國學大師」錢穆、「力學之父」錢偉長、環保專家錢易、經濟學家錢俊瑞、物理學家錢臨照和工程力學家錢令希等六位院士而蜚聲海內外,鴻聲錢氏家族也引以為榮。家族的觀念自中國古代起就得到了人們的高度重視,主要原因是(    )

A.宗法制的影響 B.商品經濟的影響

C.分封制的影響 D.弘揚儒學的需要

13.(2011年瀋陽教學質量檢測第1題)中國古語有「欲治其國,必先齊其家」的說法,這表明宗法關係滲透到社會各個方面。對於宗法制理解正確的是(    )

A.是維繫西周等級制度的有效工具    B.與分封制一起退出了歷史舞台

C.表現了傳統政治中較高理性成分    D.按照地域遠近來區別親疏關係

14.(2011年5月太原市二模24題)王國維在《殷周制度論》中談及周代的宗法制度時說:「任天者定,任人者爭;定之於天,爭乃不生」依據所學知識可知這裡的「天」是指

A.辨別是非善惡的天理     B.表現自然現象的天道

C.決定嫡庶身份的天命     C.確定繼承人選的天子

15.(2011年5月龍岩市質檢13題)歷史結論離不開對歷史史實的正確解讀。下列推論不正確的是

A.秦之失失之於政,不在於制→秦亡不是因為郡縣制

B.九秋風露越窯開,奪得千峰翠色來→越州白瓷工藝高超

C.(唐)三十老明經,五十少進士→科舉制中進士科難度更大

D.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國,姬姓獨居五十三人→姬姓是分封的主體

16.(2011年3月泉州市質檢13題)文字的發明是人類跨入文明社會的標誌之一。下列選取的一組甲骨文主要反映了中國古代的(    )

A.宗法制         B.分封制          C.郡縣制          D.內外朝制

17.(2011年1月湛江市高三模擬1題)西晉初年,有大臣向司馬炎建議:「今四海業已大定……宜開啟土宇,使同姓必王,建久安於萬代。」該大臣主張實行(    )

    A.宗法制          B.分封制      C.行省制           D.郡縣制

18.(2011年1月新疆高三診斷2題)錢穆認為:「周部族融入,把中國文化規模擺出,大體確定,後來雖有不斷的吸引融合,但我們已有了一個重心,以後都是內容的充實和邊緣的擴充而已」。其中對「重心」的理解正確的是(    )

A.禪讓制   B.分封制   C.宗法制        D.郡縣制

19.(2011年3月河南五市聯考24題)《禮記?表記》所載:「母,親而不尊。」這一記載不能說明當時社會已經有了(    )

    A.宗法家族意識                    B.男尊女卑觀念

C.以義為重的價值觀                D.儒家倫理思想

20.(2011年4月豫北七校聯考24題)錢穆認為「周部族融入,把中國文化規模擺出,大體確定,後來雖有不斷的吸引融合,但我們已有了一個重心,以後都是內容的充實和邊緣的擴充而已」。其中對「重心」的理解正確的是(    )

A.宗法制 B.分封制 C.郡縣制 D.行省制

21.(2011年3月廈門市質檢15題)《大清律例》載:「嫡庶子男,除有宮蔭襲先盡嫡長子孫;其分析家財田產,不問妻、妾、婢生,止以子數均分。」這表明清代在財產繼承方面(    )

A.所有家庭成員均分財產 B.嫡長子享有優先繼承權

C.子女都有平等繼承權 D.嫡庶長幼之趨於淡化

22.(2011年4月長沙模擬25題)春秋時期,趙簡子說「……克敵者,上大夫受縣,下大夫受郡,士田十萬,庶人工商遂」。這表明春秋時(    )

A.以郡統縣的體制普遍建立 B.世卿世祿的分封關係受到衝擊

C.重視發展工商業     D.血緣政治隸屬關係得到空前加強

23.(2011年5月福建四地六校考前模擬13題)春秋時期,趙簡子說「……克敵者,上大夫受縣,下大夫受郡,士田十萬,庶人工商遂」。這表明春秋時期(   )

A.世卿世祿的分封關係受到衝擊            B.以郡統縣的體制普遍建立

C.工商皆本思想出現                      D.血緣政治隸屬關係得到空前加強

24.(2011年4月瓊海市模擬1題)香港特別行政區中學歷史教材《新理論中國歷史·中四上》提到:「在封建制度下,周天子具有『一尊』的統治地位,諸侯必須服從天子的命令」。這裡的「封建制度」指的是(    )

A.分封制                  B.封建制度

C.君主專制制度         D.中央集權制度

25.(2011年4月天津市寶坻區一模1題)《左傳?昭公七年》:「天有十日,人有十等。下所以事上,上所以共神也。故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士臣皂」。上述材料反映西周社會結構的基本特點是(    )

A.嚴格的等級關係

B.嫡長子擁有繼承特權

C.通過壟斷神權強化王權

D.血緣紐帶和政治關係緊密結合

26.(2011年4月長沙模擬27題)當代史學家對封建國家權力運行的規律作出如下總結:皇帝從資歷較淺、地位不高的心腹近侍或僕從中選拔一些人來承擔政務,逐漸演變成正式的輔助機構,當這些輔助機構和官員的權利較重時,皇帝又從更新寵的近侍或僕從中另選一些人來承擔政務,有意架空原有的輔助機構,剝奪其實權……皇帝的權力更加強。這種權利的不斷轉移與分散,是封建國家權力運行的基本規律。能夠印證上述觀點的史實有(    )

①西周分封制 ②西漢「中朝」的建立

③明朝的內閣制 ④清乾隆帝建立軍機處

A.①②③ B.①③  C.②③ D.②③④

27.(2011年3月淄博市一模2題)商鞅一人多姓。史書上說:秦封於商,故號商君;衛之諸庶孽公子也,人稱衛鞅;姓公孫氏,其祖本姬姓也。其中「商」姓來源於(    )

   A.原所在諸侯國的國名    B.因功得到的封地

C.商朝的王室     D.國王的賜姓

28.(2011年1月佛山市質檢1題)春秋時期,齊桓公在葵丘會盟諸侯,盟約的第一條是:「毋以妾為妻」,其目的是(    )

A.提倡一夫一妻                B.維護母系家長的地位

C.維護宗法制度                D.規範諸侯們的婚姻

29.(2011年4月深圳調研12題)《禮記·表記》說:「夏道尊命,殷人尊神,周人尊禮。」對周人「尊禮」理解正確的是

    A.否定天命神權,重視倫理道德        B.以人為本,創立完整的禮儀制度

    C.以禮樂制度維護宗法分封制度        D.反對暴政,以儒家思想治理天下

30.(2011年3月太原市測試1題)西周時期的城市建置等級比較明顯,天子的都城大於諸侯的國都。戰國時期,齊都臨淄成為當時規模最大和最為繁華的商業都會,國君在此設立稷下學宮,吸納各學派人才,學術氛圍濃厚、思想自由。材料反映的主要信息是(    )

A.傳統的禮樂制度遭到破壞     B.城市的經濟文化功能強大

C.百家爭鳴促進了經濟發展     D.個體商人及私人講學出現

31.(2011年1月北京市石景山區高三期末1題)「同姓則同德,同德則同心」,與這一思想觀念相對應的中國古代政治制度是(    )

A.禪讓制            B.宗法制      C.分封制            D.郡縣制

32.(2011年山西太原高三調研1題)孟德斯鳩在《論法的精神》中曾這樣評價中國的政治制度:「中國政府只有施用棍棒才能讓人民做些事情,政府與其說是管理民政,毋寧說管理家政。」產生這一統治方式的制度基礎是(    )

   A.分封制     B.宗法制     C.禮樂制     D.內外服制

33.(2011年3月北京海淀區12題)史學家呂思勉的《中國制度史》在論述「國體」時,把中國歷史劃分為三個時代:部落時代、封建時代、郡縣時代。其中構成「封建時代」的主要制度是(    )

  A.分封制和宗法制        B.皇帝制度和中央集權

  C.三公九卿制            D.三省六部制

34.(2011年3月福州市質檢15題)在《論中國與歐洲國體異同》中,梁啟超指出,中國周代與古代希臘的國體相似。兩者政治上的相似之處應是(    )

    A.貴族政治、列國分立           B.君主專制、中央集權

C.小國寡民、等級森嚴           D.分封諸侯、城邦國家

35.(2011年4月湖南高考模擬25題)《十三經註疏》中有注云:「於禮有不孝者三,事謂阿意曲從,陷親不義,一不孝也;家貧親老,不為祿仕,二不孝也;不娶無子,絕先祖祀,三不孝也。三者之中無後為大。」文中把「不娶無子」列為最大的不孝是受什麼制度的影響(    )

A.世襲制    B.分封制    C.宗法制    D.禮樂制度

36.(2011年1月紹興市高三期末質檢1題)「昔武王克商,光有天下,其兄弟之國者十有五人,姬姓之國者四十人。」這說明周朝政治的的本質特點之一是(    )

A.神權政治         B.分權政治        C.族權政治      D.官僚政治

37.(2011年4月北京東城示範校)《呂氏春秋?宰分覽?慎勢》言:「立嫡子,不使庶孽疑焉。疑生爭,爭生亂。」這表明宗法制的目的是(    )

A.維護宗族內部的穩定與團結    B.保證各級貴族的特權

C.消除諸子矛盾                 D.實現長治久安

38.(2011年3月雲南省統測13題)西周時期出現了我國第一次城市建設高潮,並確立了天子都城十二里(邊長4.3公里)、公國都城九里(邊長3.2公里)、侯伯國都城七里(邊長2.5公里)、子男都城五里(邊長1.7公里)的都城建制。以下對此理解正確的是(    )

    A.都城規模的差異體現出各國經濟實力的不平衡

    B.周王室建立了從中央到地方的一整套集權機制

    C.城市建制的確立反映了西周等級分封的特徵

    D.確定了以宮殿、廟壇為中心的傳統都城的建制

39.(2011年1月三明市期末質檢3題)明太祖朱元璋說:「天下之大,必建藩屏,上衛國家,下安生民,今諸子既長,宜各有爵封,分鎮諸國。朕非私其親,乃遵古先哲王之制,為久安長治之計。」同時據《明史稿》記載,明成祖繼位後,明代藩王「列爵而不臨民,分藩而不錫土。」兩則材料說明(    )

   A.明朝照搬了西周的分封制            B.明朝放棄了中央集權制

C.分封制是歷史發展的潮流            D.宗法制依然是分封制的核心

40.(2011年4月天津市和平區一模1題)史書中記載「封建親戚 , 以蕃屏周」所反映的是(    )

A. 封建制度的建立                   B. 實行分封制

C. 行省制的實行                     D. 推行郡縣制

41.(2011年4月新余市二模25題)一古代算數例題:「今有大夫、不更、簪褭、上造、公士凡五人。共獵得五鹿,欲以爵次分之,問各得幾何?」書中記載正確的答案是:他們依次分別得到1又2/3、1又1/3、1、2/3、1/3隻鹿。請問,這題算數反映了古代中國社會的哪項特色(    )

A.年齡在鹿肉分配上的重要性        B.古代中國人特殊的數學觀念

C.個人的地位由獵鹿活動決定        D.不同爵位者的分配權利差異

42.(2011年1月清遠市一模12題)西方歷史上女性繼承王位者屢見不鮮,時至今日,英國、丹麥等國的國家元首依然是女王,但我國二千多年封建社會中皇位繼承普遍排斥女性,遵循父系單繫世系的原則。中西這種差異的主要成因是(    )

    A.中國宗法制的傳統                 B.歐洲女權至上的傳統

C.專制權力的強弱不同               D.經濟發展水平的差異

43.(2011年3月淄博市一模2題)商鞅一人多姓。史書上說:秦封於商,故號商君;衛之諸庶孽公子也,人稱衛鞅;姓公孫氏,其祖本姬姓也。其中「商」姓來源於(    )

   A.原所在諸侯國的國名    B.因功得到的封地

C.商朝的王室     D.國王的賜姓

44.(2011年3月贛州市摸底24題)近十多年來,家譜作為一種歷史文獻,受到了史學界的高度重視,成為除正史、地方志、考古資料以外最重要的資料來源。家譜取得這一地位的最主要原因是它(    )

    A.記載了某一家族的興衰榮辱                  B.能起到凝聚社會群體力量的作用

    C.增加了歷史材料的種類數量                  D.能彌補正史缺載和地方志粗疏的缺陷

45.(2011年4月海口調研1題)商鞅一人多姓。《史記?商君列傳》記載:「商君者,衛之諸庶孽公子也,人稱衛鞅,姓公孫氏,其祖本姬姓也」。其「商」姓來源於(    )

A.自然的崇拜    B.母親的族姓     C.出生地地名    D.因功得到的封地

46.(2011年1月永州市一模2題)春秋時期,趙簡子說「……克敵者,上大夫受縣,下大夫受郡,士田十萬,庶人工商遂」。這表明春秋時(    )

A.世卿世祿的分封關係受到衝擊        B.以郡統縣的體制普遍建立

C.工商皆本思想出現                  D.血緣政治隸屬關係得到空前加強

47.(2011年3月湘潭市一模25題)奧地利著名的經濟學家熊彼得提出「領地國家」和「稅收國家」的概念,其中「領地國家」的特徵是:在封建制度下,國王的稅收有兩個來源:一個是自己領地上的收入,一個是來自諸侯的進貢。國王無權對諸侯領地直接徵稅,根據這一定義,中國古代王朝中屬於「領地國家」是(    )

A.西周            B.秦朝            C.唐朝           D.清朝

48.(2011年1月廣州市高三調研12題)《漢書?地理志》載:「秦遂併兼四海,以為周制微弱,終為諸侯所喪,故不立尺土之封,分天下為郡縣。」材料中的「周制」是指(    ) 

A.郡縣制         B.分封制         C.王位世襲制         D.行省制 

49.(2011年1月遼寧丹東四校協作體高三聯考1題)《史記?楚世家》記載:(春秋時期)「(楚莊王)八年,伐陸軍戎(在洛陽西南),遂至洛,觀兵於周郊。周定王使王孫滿勞楚王。楚王問鼎小大輕重。」這反映了當時(    )  

A.周室衰微,王命不行       B.尊王攘夷,大國爭霸

C.王權衰弱,分封制受到破壞    D.列國內亂,諸侯兼并 

50.(2011年1月福州市質檢2題)幽王得褒姒,愛之,欲廢申後,並去太子宜曰,以褒姒為後,以伯服為太子。周太史伯陽讀史記(當時各國記載的歷史)曰:「周亡矣。」周太史伯陽認為「周亡矣」的主要理由是幽王破壞了(    )

A.王位世襲制 B.皇帝制度 C.分封制 D.宗法制

51.(2011年4月撫州市質檢13題)王夫之在《讀通鑒論·秦始皇》中說:「封建毀而選舉行,守令襲諸侯之權」,這裡的「封建」和「選舉」分別是指(    )

A.分封制和官員選拔制度            B.奴隸制和禪讓制

C.郡縣制度和官員選拔制度          D.分封制和獎勵軍功

52.(2011年1月北京東城區高三期末統考1題)西周時期規定用鼎制度為「天子九鼎,諸侯七鼎,大夫五鼎」。這反映了當時社會結構的突出特點是(    )

A.血緣與政治結合 B.社會等級嚴格  

C.中央集權加強     D.青銅製造業發達

53.(2011年4月鷹潭市二模25題)《左傳?魯隱公六年(公元前727年)》載:「冬,京師來告飢,公為之請糴於宋、衛、齊、鄭,禮也」。 這反映了(    )

A.各諸侯國負有對周的朝貢義務         B.以魯國為首的諸侯國自願的道義舉動

C.各諸侯國是在落實《周禮》中的規定   D.周天子擁有絕對的權威

54.(2011年4月宣城二模12題)《詩經?公劉》曰:「食之飲之,君之宗之。」這與下列哪個制度的思想是相一致的(    )

A.分封制           B.宗法制         C.郡國並行制       D.中央集權制

55.(2011年1月蘇北四市期末4題)廣東省新會縣城隍廟的廟門上鐫刻著一副楹聯:女無不愛,媳無不憎,勸天下家婆,減三分愛女之心而愛媳;妻何以順?親何以逆?願世上人子,將一點順妻之意以順親。這副楹聯實質上說明了(    )

A.忠恕孝悌是鞏固家庭和睦的前提      B.宗法觀念是維護家庭和睦的基礎 

C.血緣關係是維繫家庭和睦的紐帶      D.維護家庭和睦是重大的社會責任

56.(2011年3月汕頭市一模12題)右邊是古代帝王家廟布局圖,一般而言祖廟居中,二世稱昭,三世稱穆,四世稱昭,互為昭穆。這可能與哪項制度有關(    )

A.君主專制                       B.郡縣制

C.宗法制                         D.分封制

57.(2011年1月汕頭市質檢1題)中世紀西歐政治上是封建制度,即國王把土地作為采邑分封賞賜給貴族,貴族再分割采邑封給自己的附庸,層層分封,形成不同的等級。由此可見中世紀西歐的封建制類似於中國的(    )

A.中央集權制度 B.宗法制度       C.分封制度      D.封建制度

58.(2011年1月河南安陽高三期末2題)錢穆認為「周部族融入,把中國文化規模擺出,大體確定,後來雖有不斷的吸引融合,但我們已有了一個重心,以後都是內容的充實和邊緣的擴充而已。」其中對「重心」的理解正確的是(    )

A.宗法制          B.分封制             C.郡縣制          D.行省制

59.(2011年3月上饒市一模25題)史學家唐德剛在《晚清七十年》中寫道:「從秦國開始的我國歷史上的第一次社會政治大轉型,發自商鞅,極盛於始皇,而完成於漢武。」這種「社會政治大轉型」主要是指(    )

A.從土地國有到土地私有             B.從分封制到郡縣制

C.從百家爭鳴到思想統一             D.從奴隸制到封建制

60.(2011年河南示範高中五校聯誼24題)2011年3月26日,中國國家博物館新館青銅廳開始對公眾開放,陳列的國寶級青銅器「司母戊鼎」正式更名為「後母戊鼎」(指君主的母親戊)。因為商代的文字書體較自   由,可以正書,也可以反書。「後母」在這裡表示墓主人的身份,在此處則以釋「後」為妥。這種讀法的依據是(    )

A.宗法制度   B.分封制度 C.禮樂制度    D.甲骨文的書寫特徵

61.(2011年高考全國文綜Ⅱ卷24題)董仲舒認為孔子撰《春秋》的目的是尊天子、抑諸侯、崇周制而「大一統」,以此為漢武帝加強中央集權服務,從而將周代歷史與漢代政治聯繫起來。西周時代對於秦漢統一的重要歷史影響在於

A.構建了中央有效控制地方的制度        B.確立了君主大權獨攬的集權意識

C.形成了天下一家的文化心理認同        D.實現了國家對土地與人口的控制

62.(2011年4月寧波二模12題)《史記》記載,劉邦稱帝之後以舊禮尊其父,有人勸說劉父:「今高祖雖子,人主也,太公雖父,人臣也。奈何令人主拜人臣! 如此則威重不行」。此後其父以尊禮待劉邦。從文中可以看出(    )

A.劉邦違背了綱常倫理 

B.宗法關係要服從於君權

C.漢初宗法制趨於崩潰 

D.君臣關係等級森嚴

63.(2011年海南高考1題)秦統一後,「廢封建,立郡縣」,確立專制集權制度,但皇帝之子、弟封王,一直延續到明清。「分王子弟,以為屏藩」,是歷代分封子弟的主要理由。血緣分封長期存在說明

A.分封制有利於政權長期穩定           B.血緣分封是中央集權的基礎

    C.分王子弟是皇權的一種體現           D.周代制度受到歷代政權推崇

64.(2011年5月南昌市二模24題)《左傳》:「天子建國,諸侯立家,卿置側室,大夫有貳宗,士有隸子第,庶人工商各有分親,皆有等衰,是以民服事其上而下無覬覦。」這段記載主要反映了

A.宗法等級包括庶人和奴隸            B.宗法制和分封制相互依存

C.大宗和小宗之間無隸屬關係          D.中央集權制度已經形成

65.(2011年1月浙江溫州十校聯合體1題)《禮》曰:「宗人將有事,族人皆侍。古者所以必有宗,何也?所以長和睦也。大宗能率小宗;小宗能率群弟,通其有無,所以紀理族人者也。」材料表明  (    )

    A.郡縣制有利於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長治久安

 B.周王是天下唯一大宗與政治上的最高領袖

    C.宗法制的確立割斷了「國」與「家」之間的關係

 D.大宗與小宗既是家族等級關係又是政治隸屬關係

66.(2011年東北四校二模35題)某學者指出:「中國史上秦以前的所謂封建,乃屬一種政治制度,與秦以後的郡縣制度相針對。在西洋歷史中古時期有一段所謂Feudalism的時期,Feudalism則並不是一種制度,而他們的一種社會形態。現在把中國史上「封建」二字來翻譯西洋史上之Feudalism,便犯了名詞糾纏之病。對其觀點理解正確的是(    )

A.中國史上秦以前的封建是指封邦建國

B.西洋歷史中的封建是指一種思想潮流

C.中國秦以後的社會是真正的封建社會  

D.中國史與西洋史沒必要進行比較研究

67.(2011年4月湖南高考模擬26題)《詩·小雅·北山》:「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左傳·昭公七年》:「封略之內,何非君土?食土之毛,誰非君臣?」這表明(    )

A.通過分封制,周天子建立了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政治制度

B.周天子是全國土地和人民的最高主宰,而諸侯國君在自己的封地內又擁有最高權力

C.受封的諸侯國君和周天子是並列的政權

D.周天子和諸侯國君共同率民眾開墾荒地

68.(2011年1月杭州市質檢1題)《左傳》記載「封建親戚,以蕃屏周。」這句話反映的中國古代政治制度有(    )

①皇帝制      ②分封制     ③宗法制      ④郡縣制

A.①②       B.②③       C. ②④        D. ①④

69.(2011年5月陝西省質檢24題)《白虎通義.德論》記載:「宗者,何謂也?宗者,尊也,為先祖主也,宗人之所尊也。《禮》曰:宗人將有事,族族人皆侍。古者所以必有宗,何也?所以長和睦也。大宗能率小宗;小宗能率群弟,通其有無,所以紀理族人者也。」以上材料表明西周宗法制度的主要目的是

A.建立大宗小宗體系                   B.明確血緣關係的親疏

C.確立貴族生活準則                   D.鞏固分封制的統治秩序

70.(2011年5月漳州市質檢13題)《史記·殷本紀》載:「帝乙長子曰微子啟,啟母賤,不得嗣。少子辛,辛母正後,辛為嗣。帝乙崩,子辛立,是為帝辛,天子謂之紂」。材料反映出影響王位繼承的主要因素是

A.血緣親疏       B.地位尊卑     C.長幼有序      D.先帝遺願

71.(2011年3月菏澤市一模9題)「任天者定,任人者事;定之以天,爭乃不生。」這句話充分說明了西周宗法制度的特點。對其所謂「天」的正確理解是(    )

A.確定繼承人選的天子           B.表現自然主義的天道 

C.辨別是非善惡的天理           D.決定嫡庶身份的天命

72.(2011年3月莆田市質檢1題)作為證據,以下史料不可以用來研究(   )

A.分封制         B.宗法制           C.古代建築          D.科舉制

73.(2011年1月揚州市調研1題)追溯中國姓氏的起源,有的以官職為姓,如司馬、司徒、司空等;有的以排行為姓,如孟、叔、季等;有的以技藝為姓,如陶、甄、屠等。據此推理,衛、許、陳等都是(    )

A.以氏族為姓                      B.以封地(國)為姓

C.以居住地為姓                    D.以先人的字或名為姓 

74.(2011年5月咸陽市三模24題)「任天者定,任人者爭;定之以天,爭乃不生。」這句話充分說明了西周宗法制度的精神。其中的「天」是指:

A.確定繼承人選的天子               B.決定嫡庶身份的天命

C.辨別是非善惡的天理               D.表現自然主義的天道

75.(2011年3月濮陽市一模2題)錢穆認為「周部族融入,把中國文化規模擺出,大體確定,後來雖有不斷的吸引融合,    但我們已有了一個重心,以後都是內容的充實和邊緣的擴充而已」。其中對「重心」的理解正確的是(    )

A.宗法制 B.分封制 C.郡縣制 D.行省制

76.(2011年3月濰坊市一模9題)「任天者定,任人者爭;定之以天,爭乃不生。」這句話充分說明了西周宗法制度的精神。其中的「天」是指(    )

A.確定繼統人選的天子               B.決定嫡庶身份的天命

    C.辨別是非善惡的天理               D.表現自然主義的天道

77.(2011年5月三明市質檢13題)周初先後分封了71個諸侯國,其中周武王姬發封其兄弟立國者15,姬姓立國者40人。這說明分封制的突出特點是

    A.等級          B.血緣           C.嫡長子繼承       D.世襲

78.(2011年3月太原市測試2題)班固說:「古代天子建國,諸侯立家,從卿大夫到庶人,各有等差。人們尊奉並服侍上級,而在下位的人也不會有逾越的念頭。」接著又說:「五霸,三王之罪人也;六國,五霸之罪人也;四豪(信陵君等四君子),又六國之罪人也。」從材料中可以看到(    )

A.夏商周與春秋的結束,是由於在下位的人沒有逾越的念頭

B.從夏商周到春秋到六國抗秦再到戰國,時間次序不可變更

C.三王、五霸、六國、四豪都是古代人們嚴守身份等差的實證

D.從夏商周到戰國後期,政治特徵呈現逐漸遠離古代理想的趨勢

79.(2011年4月吉安二模24題)2011年3月6日,中央電視台在《新聞30分》中,將「司母戊鼎」讀成「後母戊鼎」(鼎名原文見右圖),由此引起激烈爭論。對此,有的專家認為,商代的字體比較自由,正寫反寫都可以,況且這個鼎是商王祖庚或祖甲為祭祀其母所鑄。因此,讀成「後母戊鼎」是正確的。這種讀法的理由更充分,依據的是(    )

A.甲骨文的書寫特徵 B.古代分封制

C.漢字演變史 D.古代禮制

80.(2011年3月長春市調研24題)春秋時期,趙簡子說「……克敵者,上大夫受縣,下大夫受郡,士田十萬,庶人工商遂」。這表明春秋時(    )

A.世卿世祿的分封關係受到衝擊        B.工商皆本思想出現

C.以郡統縣的體制普遍建立        D.血緣政治隸屬關係得到空前加強

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2小題,共0分)

81.(2011年1月南京模擬21題)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 欲觀周之所以定天下,必自其制度始矣。周之制度之大異於商者,一曰立子立嫡之制,由是而生宗法及喪服之制;並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子臣諸侯之制。……其旨則在納上下於道德,而合天子、諸侯、卿大夫、士、庶民,以成一道德之團體。周公製作之本意實在於此。

——王國維《殷周制度論》

材料二 春秋時猶宗周王,而七國則絕不言王矣;……春秋時猶論宗姓氏族,而七國則無一言及之矣;春秋時猶宴會賦詩,而七國則不聞矣;春秋時猶有赴告策書,而七國則無有矣。邦無定交,士無定主,此皆變於一百三十三年之間,史之闕文,而後人可以意推者也,不待始皇之並天下,而文、武之道盡矣。

——《日知錄》

材料三 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眾,然後屬疏遠,相攻擊如仇讎,諸侯更相誅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內賴陛下神靈一統,皆為郡縣,諸子功臣以公賦稅重賞賜之,甚足易制。天下無異意,則安寧之術也。

——《史記·秦始皇本紀》

材料四 郡縣製取代分封制的必然結果就是貴族制讓位於官僚制。官僚制是順應中央集權和皇權制的需要而產生的一種新的組織形式和管理體制。……在官僚制時代,不管是舊貴族、新貴族,還是新興的士人階層,都必須通過任命,轉化為官僚,才能成為政體的直接參与者。從這個意義上說,貴族從分封制下的社會政治階層轉化成了郡縣制下的社會階層。成為官僚的貴族便不再具有封地主人和天子臣屬的雙重身份,而僅僅只有天子臣屬的一種身份。

——《文史縱橫》2009年第3期

請回答:

(1)據材料一,「封建子弟之制」指什麼?該制度有哪些特徵?(3分)

(2)據材料二、三,概括指出戰國時期「諸侯更相誅伐」的原因,秦朝是如何破解這一困局的?(6分)

(3)據材料四,指出分封制轉型為郡縣制所反映的政治制度變化的本質特徵是什麼?(3分)

(4)綜合上述材料,並談談你對官僚體制的認識。(2分)

82.(2011年3月南昌市一模26題)(11分)自古以來,我國民間十分重視修訂「家譜」。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  家譜是一種以表譜形式,記載一個以血緣關係為主體的家族世系繁衍和重要人物事迹的特殊圖書體裁,是中國特有的文化遺產。流傳至今的家譜至少仍有三萬多種,其內容之豐,價值之高,很值得我們今天去了解與認識。「隱惡揚善」是修纂家譜的一條基本原則。

    材料二  在現代的僑鄉家譜中,都普遍記錄了不同時代出洋人的姓名……出洋時間與原因……同故鄉故國的聯繫與貢獻等內容。有些還辟有專章、專傳介紹,這就為他們的後裔尋根問祖提供了可靠的根據,也就更增加了他們對敵國故鄉的依戀之情。

    材料三  梁啟超在《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中說:「欲考族制組織法,欲考各時代各地方婚姻平均年齡,平均壽數,欲考父母兩系遺傳,欲考男女產生兩性比例,欲考出生率與死亡率比較……等等無數問題,恐除了族譜家譜外,更無他途可以得資料。」為此他提出廣收家譜並對家譜進行研究。

請回答:

(1)依據材料一,並結合是所學知識,簡析我國民間重視修訂「家譜」的主要原因。簡述家譜在中國傳統社會發展中的作用。(6分)

(2)依據材料二,並結合現實,分析家譜在當今的作用。(2分)

(3)依據上述材料,說說如何辯證地看待家譜的學術價值。(3分)

必修一專題一:1、中國早期政治制度的特點(每課名題4)參考答案

一、選擇題

1.B      

解析:王國維認為,儘管立賢比立嫡對國家更有利,但這樣會導致諸子爭鬥,弊端無窮,因此實行嫡長子繼承製度。故B符合題意。A項斷章取義,C、D與題意不符。

2.D      

解析:「立嫡以長不以賢,立子以貴不以長」大意是:王位的繼承人必須是自己的嫡長子,而不管他是否賢能。本題考查了西周宗法制的核心內容嫡長子繼承製,本題選D項。

3.C      4.C      

解析:姓氏與血緣關係相聯繫,故A項應該是源自中國古代的宗法制;傳芳、衍派等是同一姓氏下的不同分支,說明B、D不正確。同一姓氏下有不同分支與人口遷移有關係,故C正確。

5.A      

解析:圖片體現了宗法制的特點,根據宗法制,實行嫡長子繼承製,而不是嫡子繼承製,故②錯誤,排除即可。本題考查古代中國的宗法制度。從圖中提取信息「家廟」為古代宗法制度的體現,其特點是以血緣關係作為維持關係的紐帶。由此判斷,①體現了嫡長子的地位及由此出現的大宗與小宗的親疏關係;嫡長子繼承製是宗法政治制的顯著特點而題目中「家廟」的形成側重於大宗與小宗的關係。家族式的關係是用封建等級制度維持的。

6.B      

解析:為了進行有效的統治,西周實行分封制。周武王把土地和人民分別授予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後代.讓他們建立諸侯國,拱衛王室。武王死後,其弟周公旦繼續推行分封制度,擴展周的統治範圍。周初分封的諸侯,大多數是同姓子弟.他們多被分封到重要地區。西周通過分封制,加強了周天子對地方的統治。西周開發邊遠地區,擴大統治區域,形成對周王室眾星捧月般的政治格局。西周成為一個延續數百年的強國。在分封制下,周天子具有至尊權威,國家政權也逐漸由鬆散趨向嚴密。分析材料,西周分封商代奴隸主貴族主要是他們的權勢及其後裔仍有較大影響力,在周圍分封同姓諸侯則是為了加強防範。本題選B項。

7.B      

解析:注意材料中「實質」。 宗法分封制制是以血緣關係為紐帶的政治制度,宗法分封制逐漸衰落,說明政治關係中的血緣關係逐漸被打破,地緣關係逐漸取代。A、C只是其表現,D是原因。

8.A      

解析:這段話的意思是:天子穿戴赤色畫龍的袞衣和冠冕,諸侯穿戴黑中帶紅的袞衣和冠冕,卿大夫朝覲或祭祀時穿戴裨衣禮冠,位次於大夫的士則穿皮弁之衣。材料體現了天子——諸侯——卿大夫——士不同的等級序列,反映了分封制的特點,故選A。

9.B      10.C      

解析:根據題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學史實解決貴族之間在權力、財產和土地繼承上矛盾的制度符合宗法制實施的目的。所以此題正確選項是C。

11.C      

解析:譯文:「大國是屏障,大族是棟樑。為政有德國安寧,宗子是城牆。」從譯文中「大國是屏障、宗子是城牆」可知這是講述分封制的義務; 「大宗」和「宗子」均指周代貴族中根據血緣關係對族人擁有管轄和處置權的人。可知這是講述宗法制度的內容。所以C選項最全面、最符合題意。

12.A      

解析:本題考查宗法制的影響,主要考查學生準確理解材料信息並根據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難度中等。以血緣關係維繫是宗法制的重要特徵,材料中體現的是家族觀念的增強,反映了對宗族觀念的重視,故本題的正確答案是A。

13.C      

解析:此題考查的是對西周政治制度的理解。根據題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學史實:分封制從政治結構方面建立了貴族間的等級秩序,宗法制則以注入了特定內容、貫徹了嶄新原則的宗族傳統觀念使這個等級秩序得到穩固。禮樂制度也是等級制度,正是對於這個嚴密的宗法等級網的強調和固定。結合題干,C項的理解更為準確。家國一體,宗法制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皇位繼承方面的政治動蕩,發揮了維護政治穩定的功能。表現了我國傳統政治文化中的較高理性成分。。所以此題正確選項是C。

14.C      

解析:根據題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學史實這裡的「天」應該是與宗法制相聯繫,而宗法制的核心特點是嫡長子繼承製,這就是所謂的「天」定。所以此題正確選項是C。

15.B      

解析:越窯出產的主要是青瓷,刑窯出產的主要是白瓷。故「九秋風露越窯開,奪得千峰翠色來」反映的是越州青瓷工藝高超。

16.B      

解析:本題考查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分封制。綜合題干中圖的信息分析,以上體現了「王——諸侯——大夫——士」的等級制度,因此,應為西周時期的分封制。

17.B      

解析:此題考查的是對分封制的理解。根據題干提供的信息「使同姓必王」和所學史實反映的是西晉初年大臣建議採用西周的分封制度維護皇權統治。所以此題正確選項是B。

18.C      

解析:此題考查的是對西周宗法制度的理解。根據題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學史實西周開創的政治制度後世不斷吸引融合的就是既反映政治隸屬關係又反映家族內部長幼尊卑關係的只有宗法制度。所以此題正確選項是C。

19.C      

解析:本題考查古代中國的主流思想。本題屬逆向思維題。以義為重的價值觀反映的是社會商品經濟的發展。引文反映了以血緣為關係的宗法制,ABD三項屬於宗法制和等級制。

20.A      

解析:由材料信息「周部族融入,把中國文化規模擺出,大體確定」可以判讀重心是指宗法制,因為西周實行宗法制,與分封制互為表裡,共同達到維護周朝統治的目的。

21.D      22.B      

解析:材料的意思是:有軍功者可以受到分封 打破了世襲制,上大夫 可以分封一個縣 下大夫分封一個郡 士 分封田十萬。

卿是古代高級官吏的稱呼。世卿就是天子或諸侯國君之下的貴族,世世代代、父死子繼,連任卿這樣的高官。祿是官吏所得的享受財物。世祿就是官吏們世世代代、父死子繼,享有所封的土地及其賦稅收入,世襲卿位和祿田的制度在古代曾十分盛行。

23.A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春秋時期出現了郡縣制,故A正確。B是在秦朝,C是在明末清初;血緣政治隸屬關係是指分封制,而材料反映的是出現了以地域劃分的郡縣制,故D不正確。

24.A      

解析:依據材料信息「周天子具有『一尊』的統治地位,諸侯必須服從天子的命令」很容易判斷出此封建制度並非我們現在意義上的封建制度,所以選在A 。

25.A      

解析:本題主要考查對於西周時期政治制度的特點的理解能力。從「故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士臣皂」可以看出西周統治者通過推行分封制,確立了周王—諸侯—卿、大夫—士嚴格的等級制度,故A正確;B項講的是宗法制的核心嫡長子繼承製,與題意不符,排除B;C項講的是商朝政治制度的特點,與材料反映的內容不符,故C項錯誤。D項講的是宗法制的特點,與材料反映的內容不符,故D項錯誤。

26.C      

解析:材料反映的信息的意思是中央中樞機構的變化,即皇權不斷加強,不斷分散和削弱相權。也稱「內朝」。漢武帝為了削弱相權加強皇權,提拔一批低級官吏為郎,加以侍中、給事中、常侍等頭銜,與尚書令共議軍國大事,組成決策機構「中朝」;原以丞相為首的由三公九卿組成的機構為「外朝」。中朝決策,外朝執行,丞相、三公九卿的權力被大為削弱。中朝完全秉承皇帝旨意,有利於中央集權的加強。明朝內閣制度是在明朝永樂時期建立的。內閣制在最初的時候只是皇帝秘書性質的機構,但很快到了大明宣德朝時期權力開始上升(三楊輔政),雖有大明正統朝末年的反覆,但到了大明成化、弘治朝之際,內閣制已經成為足以對抗皇權的文官政府代表。 大明萬曆朝早期應該是內閣權力極盛的時期,張居正改革讓內閣成為政府運轉的中樞,而內閣首輔變成為實際上的宰相。軍機處只是跪受筆錄,是清朝皇權空前加強的重要標誌。

27.B      

解析:根據問題,抓住關鍵句「秦封於商,故號商君。」因而商姓是源於因功得的封地。

28.C      

解析:此題考查的是對西周宗法制度的理解。根據題干提供的信息「毋以妾為妻」和所學史實西周建立的宗法制不僅明確了家族內部的長幼有序關係,而且在財產、土地、權力繼承方面確立了嫡長子繼承的原則有利於防止統治集團內部的紛爭,維護和睦的關係。所以此題正確選項是C。

29.C      

解析:根據材料理解,尊命就是信天命;尊神就是敬鬼神;尊禮就是重禮制。根據所學,西周制定宗法制、各種禮樂制度,禮樂制度就是對統治階級日常的政治、社會活動,例如祭神、結婚、喪葬等,制定一規則和儀式,並配有特定的音樂、不同等級的貴族要行不同的禮儀。周禮成為維護等級制度,防止僭(jiàn)越行為的工具,有利於統治秩序的穩定。本題周人「尊禮」 指以禮樂制度維護宗法分封制度。

30.A      

解析:本題考查分封制的瓦解。從材料西周和戰國城市規模的發展變化及其政治含義,可知戰國時期臨淄城成為當時最大的城市事實上意味著西周以來的分封制逐漸瓦解、等級制度崩潰,也即禮崩樂壞,選擇A項。

31.B      

解析:「同姓則同德,同德則同心」選自左丘明《國語》,大意是:姓相同德行就相同,德行相同心就相同(後一句:心相同志向就相同)。材料反映了家庭婚姻方面的內容,強調宗親觀念與家庭婚姻的關係。本題選B項。

32.B      

解析:此題考查的是對中國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理解。根據題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學史實家政指的是家族內部關係符合要求的政治制度應該是宗法制。所以此題正確選項是B。

33.A      

解析:本題考察中國古代社會的政治制度。根據題干信息,部落時代之後進入封建時代,部落時代尚未形成國家的雛形,之後形成了國家,即封建時代,這一時期主要的代表王朝是商周,其只要制度是分封制和宗法制。郡縣時代形成了BCD所述的內容。

34.A      

解析:考查中外歷史比較分析能力。周代中國實行分封制,是貴族政治,隨著周天子權威的下降,諸侯爭霸,列國分立;古代希臘是小國寡民的城邦體制,政體由君主制到貴族制再到民主制,與周代同時期是貴族制,因此,正確選項是A。

35.C      

解析:從材料「於禮有不孝者三,三者之中無後為大」可以看出古代講究血緣關係的傳承,宗法制是周代分封制的基礎,是西周政治的典型特徵。它是用父系血緣關係的親疏來維繫政治等級,鞏固國家統治的制度。二者都講求血緣關係的傳承,所以選C。

36.C      

解析:根據題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學史實「兄弟之國、姬姓之國」說明分封的主體是同姓親族。所以此題正確選項是C。

37.A      

解析:「立嫡子,不使庶孽疑焉。疑生爭,爭生亂。」大意是立嫡子不讓庶子僭(jiàn)越,僭越就會產生爭奪,爭奪就會產生混亂。材料表明宗法制的目的是維護宗族內部的穩定與團結。

38.C      

解析:時間是「西周時期」、都城修建的周長中天子到子男是遞減的趨勢,聯繫所學知識,這是西周實行的等級森嚴的分封制。

39.D      40.B      

解析:「封建親戚 , 以蕃屏周」大意是:將親屬分封在各地為諸侯,以這種藩屬的關係替周朝守護四方,做為周朝的屏障。本題考查了西周分封制,為了進行有效的統治,西周實行分封制。周武王把土地和人民分別授予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後代.讓他們建立諸侯國,拱衛王室。分封制規定,諸侯必須服從周天子的命令,諸侯有為周天子鎮守疆土、隨從作戰、交納貢賦和朝覲述職的義務。

41.D      

解析:考查分封制下的等級制度知識,要求考生分析材料獲取信息,歸納總結,從歷史現象了解事物的本質。抓住「欲以爵次分之」。題干說明分配多少是由其爵位決定的,因此,D項正確。

42.A      

解析:分析材料結合所學,中西差異的主要成因與中國古代的宗法制有密切關係,宗法制是用父系血緣關係的親疏來維繫政治等級、鞏固國家統治的制度,把女性繼承權排除在外。

43.B      

解析:根據問題,抓住關鍵句「秦封於商,故號商君。」因而商姓是源於因功得的封地。

44.D      

解析:本題考察家譜的作用。抓住題干「成為除正史、地方志、考古資料以外最重要的資料來源」一句,體現了家譜能夠彌補正史等記載的缺陷。

45.D      

解析:考查分封制。出於姬姓,為春秋時衛國公孫鞅之後,以封邑名為氏。據《姓纂》載:「秦有衛鞅,受封於商,子孫氏焉。」春秋戰國時期,衛國的公孫鞅投奔秦孝公,在秦國變法圖強,有功而被封為商(或上)君,所以又稱為商鞅,史稱「商鞅變法」。他的後代就有以封地為姓氏,稱為商氏。本題難度較大,結合所學知識,採用排除法可更快鎖定選項。答案為D。

46.A      

解析:「克敵者」即獲軍功,可因軍功授爵受賞,「上大夫受縣,下大夫受郡,士田十萬,庶人工商遂」,顯然,原先按血緣的世卿世祿的分封關係受到衝擊。

47.A      

解析:本題考察古代中國政治。根據提干信息「稅收來自諸侯的進貢」「國王無權對諸侯領地直接徵稅」分析,是選西周時期分封的諸侯國,諸侯國有向周天子定期上貢、保衛紂王等義務。秦朝時期實行郡縣制,郡縣制下地方對中央是服從關係,以後各朝地方與中央都是上下級的服從與被服從關係。

48.B      

解析:考查閱讀能力,周實施的「周制」?——宗法分封制使周亡,所以實行郡縣制。本題考查對分封制的理解。材料的意思是秦朝為了避免「為諸侯所喪」,不實行分封制而實行了郡縣制。因此「周制」應是指西周實行的分封制。答案為B。

49.C      

解析:本題考查春秋時期分封制崩潰的情況。「鼎」在西周奴隸社會中代表著周王室的權力,到春秋時期隨著井田制的瓦解,分封制受到破壞,周王室勢力逐漸衰微,「楚王問鼎」的故事正反映了王權衰弱,分封制受到破壞

50.D      

解析:幽王廢申後,並去太子宜曰,這說明他破壞了宗法制。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長子繼承製,故D項正確。

51.A      

解析:根據題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學史實封建指的應該是分封制,而秦朝地方行政制度是郡縣制,郡縣長官直接由皇帝任命故是官員選拔制度。所以此題正確選項是A。

52.B      53.B      

解析:考查分封制知識點,「京師」、「宋、衛、齊、鄭」、「禮」。宋等是諸侯國,京師告飢而請糴,是禮也,只有B項是正確的。

54.B      

解析:本題主要考查宗法制。從材料中的「君之宗之」體現出的是宗法制的內容,故正確答案為B項。ABD在材料中不能反映。

55.D      

解析:本題考查中國古代傳統美德和文化常識。楹聯即對聯有一定的啟迪私人作用。題中楹聯之意在勸導家庭和睦,尤其是婆媳關係的和諧,ABC三項均值涉及有血緣關係的家庭成員關係,且無啟迪世人的作用,故選擇D項。

56.C      

解析:昭穆是古代宗法制度對宗廟或墓地的輩次排列規則和次序。二世、四世、六世,位於始祖之左方,稱「昭」;三世、五世、七世,位於始祖之右方,稱「穆」。 以周代天子七廟為例,自始祖之後,父為昭,子為穆。排列時,大祖居中,三昭位於大祖的左方;三穆位於大祖的右方,以此來分別宗族內部的長幼次序、親疏遠近。本題選C項。

57.C      

解析:本題考查了分封制這一知識點。分封制是在保證周王室強大的條件下,將親族和功臣分派到各地,廣建封國,以拱衛王室。在分封中,以周王的名義「授土」、  「授民」,使周的親族、姻親和功臣在新佔領地建立了一批新興國家。通過分封,周人的勢力範圍不斷擴大,西周成為疆域廣大的國家。西周各諸侯國與王室的關係比商代附屬國密切,臣屬關係更加明確。各諸侯國必須承認周王的權威,並承擔各種義務。周王確立了天下共主的地位,統治效果得到加強。材料中的采邑制和西周的分封制度類似。

58.A      

解析:本題稍難,從材料可以看出「重心」出現在周時期,因此C.D排除。又根據材料中「以後都是內容的充實和邊緣的擴充」,說明這一制度對後世有影響,由此可以判斷出應是宗法制,分封制的內容後世並未有充實、擴充。

59.B      

解析:本題主要考查對於中國古代中央集權的發展歷程的理解能力。抓住關鍵詞「政治」,可排除A項(屬於經濟方面土地制度的轉型)和C項(屬於思想文化方面的轉型);D項,「從奴隸制到封建制」雖然屬於政治方面的轉型,但完成奴隸到封建制的轉變應該在秦朝統一後就完全完成了,故D項不符題意;B項,商鞅變法實廢分封,行縣制,是社會政治大轉型的開端,秦朝在全國範圍內實行郡縣制,社會政治大轉型的極盛,漢武帝的推恩令,逐步消除了漢初的郡國並行制帶來的弊端,所以B答案最吻合題意,故選B.

60.C      

解析:禮樂制度是商周時期的等級制度,先秦王同後,「司」意為「後」,「後母」表明墓主生前乃商王之母。故選C。

61.C      

解析:解析1:本題考查西周的社會制度的影響。意在考查對材料信息的解讀能力。西周時期實行分封制和宗法制,由此將國和家聯繫在一起,從而形成天下一家的思想觀念,這對於後來秦漢的統一產生重要影響。A、D與當時的史實不符,而B君主大權獨攬的集權意識是在百家爭鳴時期法家思想的體現。

解析2:本題以董仲舒言論為切入點,考查西周的社會制度的影響,考查考生比較分析和理解問題能力。考查對材料信息的解讀能力。解題的關鍵是對西周政治制度的準確把握,西周政治制度主要包括分封制和宗法制。分封制通過層層分封確立周王天下共主地位,而受封者在自己的封地內大權獨攬,享有較強獨立性,A項錯在有效控制;土地與人口控制在受封者而非國家手中,D項錯誤;周王對諸侯缺乏有效的控制,不可能大權獨攬,B項君主大權獨攬的集權意識是在百家爭鳴時期法家思想的體現。不符合事實;宗法制實行嫡長子繼承製,把血緣關係與政治關係相結合,從而把國與家結合起來,形成天下一家的文化心理認同,對後世影響深遠。故選C。

解析3:本題主要考查儒學思想文化對中華民族歷史發展的影響。本題解答關鍵在於理解題意,題干明確強調:董仲舒認為孔子撰《春秋》的目的是尊天子、抑諸侯、崇周制而「大一統」,以此為漢武帝加強中央集權服務。由此可知,西周時代對於秦漢統一的歷史影響在於形成了儒家思想天下「大一統」的文化心理認同。C正確。

62.B      

解析:父子關係為宗法關係的關鍵,從材料可見,在秦漢之際宗法關係已絕對地服從於君權, 天子被排除於宗法體系之外。就本質而言,宗法制是兩條線擰成的繩索,一條線是氏族時代以來的血緣關係,一條線是自封建以來的政治需要。在宗法制發展的歷史進程中,前一條線雖然始終未曾斷絕,但卻逐漸削弱;後一條線則逐漸增強,漸次處於主導的地位。君統與宗統的合二而一,正是這兩條線密切結合的西周時期;君統與宗統分離,天子、諸侯被排除在宗法體系之外,正是後一條線增強而居於主導地位的秦漢時期。君統與宗統關係的這種變遷,正是宗法制對於社會結構變化與政治格局變化的適應。D為主要干擾項,說法本身是正確的,但不能全面概括材料的意思。A、C說法錯誤。此題主要考查分析理解能力。考查獲取和解讀信息的能力。主要考察了宗法制和君主制。

63.C      

解析:本題主要考查中國古代的政治制度。屬於考查材料閱讀與運用所學知識能力題,難度中等。西周的分封制度造成東周時期禮崩樂壞,諸侯爭霸,兼并戰爭不斷,周朝政權也因此被推翻,選項A與史實不符;中央集權的基礎是郡縣制,削弱地方勢力,而非封王子弟,中央集權否定分封血緣,選項B錯誤;周代的主要制度是分封制與宗法制,而封建時代的中央集權制否定分封制,排除D。封建時代的最高統治者之所以長期實行血緣分封,主要是維護皇帝的特權。故選C。

64.B      

解析:本題考察古代中國政治。「天子建國」即天子建諸侯,「諸侯立家」即諸侯立卿大夫,「卿置側室」即卿立下級之卿或大夫,「大夫有貳宗」,即大夫立下級大夫或「屬大夫」。「士有隸子弟,庶人工商各有分親,皆有等衰.」指士以其子弟為隸級,庶人不再分等級而以親疏為若干等級之別。材料中天子建諸侯,諸侯立卿大夫表明血緣關係是宗法制的體現。材料中也體現了天子分封諸侯,諸侯分封大夫等的關係。

65.D      

解析:分析材料,材料反映了西周政治的典型特徵宗法制。宗法制按照血緣宗族關係分配政治權力,維護政治聯繫。周天子以嫡長子世代繼承最高執政權力,為天下的大宗。其餘諸子分封為諸侯,諸侯國對於周王室處於附屬地位。諸侯對天子為小宗,在本國為大宗,其地位也由嫡長子繼承。諸侯的其餘諸子分封為卿大夫,他們對諸侯為小宗,在本家為大宗,其地位也由嫡長子繼承。從卿大夫到士,也形成同樣的大宗與小宗的關係。於是,由血緣關係的親疏,形成了"周天子—諸侯—卿大夫—士」這樣的由宗法關係決定的等級。A項材料未反映郡縣制;B項「周王是天下唯一大宗」說法有誤,大宗與小宗相對而言,未有固定,並且B項也未反映材料;C項說法錯誤,宗法制的確立恰恰鞏固了「國」與「家」之間的關係;本題選D項。

66.A      

解析:根據題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學史實「中國史上秦以前的所謂封建,乃屬一種政治制度」指的應該是分封制度,即封邦建國,屏蔽周朝。所以此題正確選項是A。

67.B      

解析:從材料可以看出材料與分封制有關,A項中專制主義中央集權政治制度為秦始皇所開創,所以排除A。受封的諸侯國君與周天子並不是並列的政權,而是上下級的關係,C錯誤,排除C。

周天子和諸侯國君共同率民眾開墾荒地,很明顯不符合史實,排除D。按照分封制的內容,周天子是全國土地和人民的最高主宰,而諸侯國君在自己的封地內又擁有最高權力。故B正確。

68.B      

解析:「封建親戚,以蕃屏周。」大意是將子弟分封到各地建立諸侯國,以鞏固遼闊的疆域,穩定政治秩序。聯繫所學,反映了西周的分封制和宗法制。皇帝制和郡縣制建立於秦朝,與材料信息無關。本題選B項。

69.D      

解析:宗法是西周的重要政治制度,這種宗法制是以血緣關係為基礎,核心是嫡長子繼承製。這種制度起著維護西周政治等級制度、穩定社會秩序、鞏固分封制的統治秩序的作用。分析材料,可理解到,班固在《白虎通義·德論》中認為西周宗法制度有利於鞏固分封制的統治秩序。

70.B      71.B      

解析:從「定之以天,爭乃不生」可以看出這句話強調由天而定,從古人信天命來看,「天」指的是天道,D.決定嫡庶身份的天命中錯誤在限制的範圍太窄,材料並非僅僅指決定嫡庶身份,排除D。所以選B.

72.A      

解析:材料反映的歷史時期是明朝。明朝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空前強化,而分封制不利於中央集權的加強,並且屬於西周時期的政治制度,故選A。

73.B      

解析:衛、許、陳都屬於分封制下的封地,故選B。

74.B      

解析:考查宗法制的理解。宗法制核心就是嫡長子繼承製,用血緣關係來維繫政治權力。從題干中「任天者定」、「定之以天」,因此,B項正確,ACD說法錯誤。

75.A      

解析:考查西周政治制度。關鍵詞為「周部族」,可排除CD兩項非西周的政治制度,在根據材料中「以後都是內容的充實和邊緣的擴充而已」,可知此項為歷代所沿襲和發展,由此可知為A項宗法制。

76.B      

解析:「任天者定,任人者爭;定之以天,爭乃不生。」大意是:說這件事情是由天定的,於是都很服氣; 如果你說是人定的,就會起紛爭。說明了西周宗法制度的精神,「天」是指決定嫡庶身份的天命,選B項。

77.B      

解析:從材料內容可看出,被分封的71國中,同性的親族佔了55個,可見同性的親族是分封的主體,體現了分封制血緣與政治結合的特點,故答為B。A、C、D在材料中沒有體現。

78.D      

解析:班固認為古代建國,等級森嚴,下位的人不會有逾越的念頭。但是到春秋戰國後五霸、六國、四豪此起彼伏,衝擊了古代的等級制度,選擇D項。

79.D      

解析:抓住「這個鼎是商王祖庚或祖甲為祭祀其母所鑄」關鍵信息,其用途是祭祀,因此,正確選項是D。

80.A      

解析:本題考查古代中國政治制度。題干中根據不同軍功的大小一律授予爵位分析,打破了世襲爵位的制度。材料中沒有體現CD,「庶人工商遂」意思是從事工商業的和平民同樣根據軍工大小搜娛爵位。

二、非選擇題

81.(1)指分封制(1分);特徵:與宗法制互為表裡(血緣與國家政治制度相結合);層層分封、等級森嚴。(2分)

(2)原因:王室的衰落;宗法制遭到破壞;禮崩樂壞;血緣關係逐漸疏遠。(4分)破解:統一國家;推行郡縣制。(2分)

(3)變化:從貴族體制到官僚體制;從世襲到任命;從地方分治到集權。(3分)

(4)認識:官僚體制一方面順應了歷史發展的要求,有利於加強中央集權(或維護國家的穩定);強化了皇帝的專制,造成了許多負面影響。(2)

82.(1)主要原因:受宗法制的傳統影響,中國人重視血緣和家族觀念;小農生產方式的影響(3分)

     作用:凝聚親族;弘揚正統觀念;規範人際社會關係;鞏固統治。(3分)

(2)作用:有利於增強中華民族的凝聚力;有利於團結廣大海外僑胞(2分)

(3)家譜是中國特有的文化遺產;可以拓展史料來源;家譜隱惡揚善的筆法和孤證會影響其史料價值。(3分)(不拘泥於參考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均可給分)

必修一專題一:2、走向「大一統」的秦漢政治(每課名題4)

一、選擇題(本大題共52小題,共0分)

1.(2011年1月北京東城區高三期末統考2題)有學者認為「到戰國時期,一些不同於西周禮制的新制度不但產生,而且已經相當成熟。」這個「新制度」是(    )

    A.封國制     B.井田制     C.郡縣制     D.世襲制

2.(2011年4月湖南高考模擬26題)「新皇帝……廢除了所有的封建國家和王國,將廣闊的國土劃分為若干行政區,每一行政區都配備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並向中央政府負責的官員」(摘自《全球通史》),這些官員不可以(    )

A.指揮所轄區域的軍隊    B.徵收轄區內的賦稅

C.管理轄區行政事務      D.世襲相應的特殊地位

3.(2011年4月紹興市質檢12題)中國自古就有重視水利工程建設的優良傳統。下列對圖6所示水利工程的描述,不正確的是(    )

A.最初起到了補充兵員和軍需物資的作用

B.促進了秦國農業發展,使東方六國難以抗衡

C.第一次溝通了湘江水系和灕江水系

D.加快了嶺南地區歸入中央政府管轄的進程

4.(2011年東北四校二模25題)某學者認為「即使葡萄牙的歷史傳統為其擴張奠定了必要的基礎,但是如果沒有這個因素,葡萄牙扔然不能調動足夠的資源和人力去進行這樣一次史無前例的遠征,更不可能使這次遠征在相對有序的情況下進行」。該學者所說的「這個因素」是指(    )

A.商品經濟的發展 B.地理位置的優越

C.中央集權的確立 D.航海技術的發達

5.(2011年1月廈門市質檢5題)有學者指出:「古來帝王,由秦始皇至清代宣統,正統偏安者共二百餘人,真正懂得國家政體並善以此治國,王而不藩者,不過秦皇、漢武、宋太祖、清聖祖(康熙)四人而已。」這裡的「國家政體」指(    )

A.宗法分封制     B.王位世襲制     C.郡縣制     D.中央集權制

6.(2011年1月東莞市高三期末調研12題)王夫之在評論某制度時,認為該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合古今上下皆安之。」該制是(    )

A.分封制       B.郡縣制    C.行省制      D.科舉制

7.(2011年1月紹興市高三期末質檢4題)秦國之所以國強民富,具有其它各國難以抗衡的實力,是因為它(    )

①在全國分設36郡,進行垂直管理    ②較早地「以牛田」,用牛耕種     

③興建了都江堰、鄭國渠等水利工程   ④修築以咸陽為中心的水陸交通,搜刮六國財富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8.(2011年5月南通市三模1題)秦王贏政在初並天下後,認為自己「德高三皇,功過五帝」,把「皇帝」定為自己的尊號。他的真實意圖在於

A.標榜自己的功德  B.追求制度創新    C.顯示與眾不同   D.強調君主的權威

9.(2011年4月湘潭市二模2題)《史記·秦始皇本紀》中有「丞相諸大臣皆受事,倚辯於上……天下之事,大小皆決於上」。可見(    )

A.世卿世祿制的終結                B.相權是專制皇權的一部分

C.相權始終依賴於皇權              D.任人唯賢形成

10.(2011年4月撫州市質檢14題)黃仁宇在《中國大歷史》中指出:「中國從公元前一直到20世紀,中央政府能向每個農民直接徵稅,是世界上唯一的國家。」能做到這一點的根本原因在於(    )

A.編戶制度 B.三省六部制 C.中央集權體制    D.行省制度

11.(2011年3月蚌埠市質檢1題)某知名學者說:「中國之教,得孔子而後立;中國之政,得____而後行;中國之境,得漢武而後定。三者皆中國之所以為中國也。」這段引文空格處應該填(    )

    A.夏禹         B.商湯           C.周武            D.秦皇

12.(2011年4月浙江上虞調研12題)2010年廣州亞運會開幕式讓我們領略了嶺南文化的魅力,下列嶺南地區史實表述正確的是(    )

①秦在此地區置郡,實施軍事鎮守和行政管理,使這一地區開始納入中央王朝的管轄②秦在此地區開闢「五尺道」,並任命官吏進行管理

③唐太宗曾在這裡設置安西都護府進行有效管轄

④明清時期,西方近代文明已影響該地區

A.①④           B.②③             

C.③④           D.①②

13.(2011年3月臨沂市一模1題)考古學家認為,湖南龍山裡耶出土的3萬餘枚秦簡是極為重要的百科全書般的日誌式實錄,是業已發現的我國第一批官方文書,約有20萬字,字體屬古隸,內容多為地方政府官署檔案。通過這些秦簡,我們可能獲得的正確信息是(    )

A.各個地方政府具有獨立性          B.秦朝基層組織的設置情況

C.皇權與相權的矛盾與鬥爭          D.中國書法藝術已進入自覺階段

14.(2011年5月衡陽市三模25題) 在談到秦朝郡縣制時,柳宗元說:「令海內之勢,如身之使臂,臂之使指,莫不從制」,「攝製四海,運於掌握之內」。柳宗元的觀點是

A.郡縣制推動了秦朝的統一             B.郡縣制強化了君主專制

C.郡縣制加強了中央集權               D.郡縣制有利於民族融合

15.(2011年4月廣東六校聯考12題)有學者指出:「古來帝王,由秦始皇至清代宣統,正統偏安者共二百餘人,真正懂得國家政體並善以此治國,王而不藩者,不過秦皇、漢武、宋太祖、清聖祖(康熙)四人而已。」這裡的「國家政體」指(    )

A.宗法分封制     B.王位世襲制    C.郡縣制          D.中央集權制

16.(2011年3月山東省濰坊三縣質檢1題)「秦始皇設職授官,從一面看是官僚政治的開始,從另一面看卻是政治權力等級世襲的中止。」中止了「政治權力等級世襲」的制度是(    )

A.宗法制            B.皇帝制            C.分封制           D.郡縣制

17.(2011年1月清遠市一模13題)在遙遠的古代,雅典和中國都創造了高度發達的文明。關於這兩種文明在伯利克里和秦始皇時期治國方略上的不同,下列敘述不正確的是(    )

A.民主法制與君主專制                        B.貴族制與分封制

C.公民大會與三公九卿                    D.政事共商與皇權至上

18.(2011年3月洛陽市統考25題)唐德剛在《晚清七十年》中提出,中國歷史的社會政治形態發展可分為封建、帝制與民治這三大階段。從封建轉帝制是第一次轉型,下列選項屬於這一歷史時期轉型特徵的是(    )

A.由「公天下」至「家天下」      B.專制社會向民主社會轉型

    C.農業文明向工業文明轉型        D.貴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轉型

19.(2011年4月湖南高考模擬27題)《宋代宰輔制度研究》一書指出:宰輔是歷代帝王治理國家的輔佐大臣,在古代政治體制中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主導作用,中國古代宰輔制度經歷了三個階段的變化。這三個階段依次是(    )

A.三公制、三省制、軍機制    B.三公制、六部制、內閣制

  C.三公制、三省制、六部制    D.三公制、三省制、內閣制

20.(2011年5月龍岩市質檢14題)古今中外,無論是東方古國,或是近代西方國家,都以建章立制來強化中央對地方的管轄,下列具有此類性質的文獻或制度是

①秦漢郡縣制         ②「十二銅表法」

③英國《權利法案》   ④美國《1787 年憲法》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21.(2011年4月天津五校聯考1題)「秦始皇設職授宮, 從一面看是官僚政治的開始, 從另一面看卻是政治權力等級世襲的中止。」 中止了「政治權力等級世襲」的制度是(    )

A. 宗法制    B. 皇帝制 C. 分封制 D. 郡縣制

22.(2011年4月寧波十校聯考12題)圖7為秦朝疆域圖(部分),圖中方框應該填寫的地名是(    )

A.隴西郡             B.漁陽郡          C.九原郡          D.遼東郡

23.(2011年3月忻州市聯考5題)雅典梭倫改革、秦朝實行郡縣制和隋唐時期的科舉制,在歷史上發揮的共同作用是(    )

A.加強了中央集權                        B.緩和了社會矛盾 

C.打破了世襲特權                        D.奠定了民主政治基礎

24.(2011年3月德州市一模9題)秦末「有叛人而無叛吏」,漢初「有叛國而無叛郡」,中唐「有叛將而無叛州」。這些現象說明(    )

A.秦朝官僚制度削弱了中央集權      B.西漢郡國並行制鞏固了中央集權

C.唐朝三省制加強了對地方的管理    D.中央集權制度有利於國家的統一

25.(2011年5月濮陽市二模24題)2010年第一期《中華文摘》載文指出,20世紀90年代「省管縣」改革就在浙江開始試點,到現在已經在全國近20個省進行試點。回顧歷史,閱讀下表:

    秦朝至唐末地方行政建制簡表

秦朝

以郡轄縣,地方行政為兩級制

兩漢

漢武帝把全國劃分為十三個監察區,

東漢形成「州—郡—縣」三級制

隋朝

廢郡,地方行政回到兩級制

唐末

形成了道、州、縣三級制

    上表反映出的主要問題是

A.古代中國政治的詭秘多變,反覆無常

B.地方行政分層決策中的矛盾與困局

C.古代王朝執政能力和效率不斷提高

D.從秦朝到唐末中央集權不斷得到強化

26.(2011年4月贛州十一縣聯考25題)我國古人把天上的星宿和地上的各個區域聯繫起來,說某地是某某星宿的分野,這就是所謂分野的觀念。星宿的分野,一般按列國來分配,如表一;後來又按各州來分配,如表二。從表一到表二的變化主要反映了(   )

A.「天人感應」的思想

B.中國古代早期的天文學成就

C.「君權神授」的思想

D.中央集權的加強

27.(2011年1月寧波市高三調研2題)秦《嶧山刻石》中說:「追念亂世,分土建邦,以開爭理。攻戰日作,流血於野,自秦古始。」秦始皇針對上述問題採取的措施是(    )

A.攻打匈奴,修長城                       B.實行分封制

C.實行郡縣制                             D.實行行省制

28.(2011年3月濟寧市質檢1題)某教師在對秦朝歷史進行講述時,展示兩張與秦朝歷史相關的郵票,引發了學生的熱議,他們紛紛就郵票的內容發表自己的評論,其中明顯不正確的是(    )

A.中央集權政治具有強大的威力       B.秦王朝統治下的人民負擔沉重

C.古代勞動人民具有卓越的智慧       D.秦代經濟呈現全面繁榮的局面

29.(2011年1月廣東四校聯考14題)史學家唐德剛在《晚清七十年》中寫道:「從秦國開始的我國歷史上的第一次社會政治大轉型,發自商鞅,極盛於始皇,而完成於漢武。」這種「社會政治大轉型」主要是指(    )

A.從土地國有到土地私有                   B.從分封制到郡縣制

C.從百家爭鳴到思想統一                   D.從奴隸制到封建制

30.(2011年1月河南安陽高三期末3題)一位西方學者評論秦始皇:「建立了絕對的專制制度,這一制度以個人親信為基礎,而不考慮世襲和教育。」從人類政治文明發展的角度,這一政治轉向的積極意義主要在於(    ) 

   A.從血緣政治向官僚政治轉變         B.從軍功政治向文治政治轉

   C.從分權政治向專制政治轉變         D.從地方分權向中央集 權轉變」

31.(2011年3月揭陽市一模15題)許多學者認為,秦朝的建立標誌著官僚政治取代過去的貴族政治,根據所學知識判斷,「官僚政治」的最基本特點應該是(    )

    A.頒布《秦律》,依法治國           B.官員由皇帝直接任免

    C.丞相掌握大權                    D.建立從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系統

32.(2011年3月吉安市一模25題)有學者認為,中國傳統政治制度的特色是秉持儒家道德價值觀的文官系統。它是惟一能夠與今天的現代政治接軌的。不能接軌的是傳統的君主制度,不合理處是任命來自上面,不由「人民決定。該觀點有褒有貶,貶的主要是針對(    )

A.宗法制         B.科舉制          C.郡縣制         D.皇帝制

33.(2011年4月天津市河東區一模1題) 美籍華人、史學家唐德剛在《晚清七十年》一書中寫道:「從秦國開始的我國史上的第一次社會政治大轉型, 發自商鞅, 極盛於始皇, 而完成於漢武。」這次大「轉型」的主要表現是(    )

A. 世襲制代替禪讓制 B. 察舉制代替世卿世祿制

C. 郡縣制代替分封制 D. 內閣制代替三省制

34.(2011年3月湖南十校聯考2題)雅典梭倫改革、秦朝實行郡縣制和隋唐時期的科舉制度,在歷史上發揮的共同作用是(    )

A.加強了中央集權                   B.緩和了社會矛盾

C.打破了世襲特權                   D.推進了民主政治進程

35.(2011年1月江門市高三調研1題)史學家指出,中國歷史上某一時期「有極關重要者四事」:一為中國版圖之確立,二為中國民族之傳成,三為中國政治制度之創建,四為中國學術思想之奠定。這應是指哪一時期(    )

   A.春秋戰國時期        B.秦漢時期        C.隋唐時期      D.明清時期

36.(2011年4月佛山二模12題)「秦始皇設職授官,從一面看是官僚政治的開始,從另一面看卻是政治權力等級世襲的中止。」中止了「政治權力等級世襲」的是(    )

A.分封制         B.皇帝制         C.察舉制         D.郡縣制

37.(2011年4月肇慶市二模12題)「昔者五帝地方千里其外侯服、夷服,諸侯或朝或否,天子不能制。今陛下興義兵,誅殘賊平定天下……法令由一統,自上古以來未嘗有,五帝所不及。」材料中實現「法令由一統」的政治制度是                                                                           

A.禪讓制          B.宗法制          C.分封制         D.郡縣制  

38.(2011年4月邵陽洞口縣聯考30題)成語「衣冠禽獸」常用來指道德敗壞的人,說他們徒有人的外表,行為卻如同禽獸。其實它的原意並非如此。衣冠作為權力的象徵,歷來受到統治階級重視,在衣服上綉以飛「禽」走「獸」的區別,文官從一品至九品為:鶴、錦鶴、孔雀、雁、白鷳……武官從一品至九品為:麒麟、獅、豹、虎、熊……上述服飾的功能是(    )

   A.禦寒功能     B.標識功能  C.裝飾功能           D.遮羞功能

39.(2011年3月上饒市一模25題)史學家唐德剛在《晚清七十年》中寫道:「從秦國開始的我國歷史上的第一次社會政治大轉型,發自商鞅,極盛於始皇,而完成於漢武。」這種「社會政治大轉型」主要是指(    )

A.從土地國有到土地私有             B.從分封制到郡縣制

C.從百家爭鳴到思想統一             D.從奴隸制到封建制

40.(2011年山西太原高三調研3題)公元前219年秦始皇東巡,在《琅琊刻石》中曾說:「六合之內,皇帝之土。」對這句話理解最準確的是(    )

   A.全國的土地都歸皇帝所有     B.皇帝對全國有最高控制權

   C.全國的土地都歸國家所有     D.名歸皇帝,實為民眾所有

41.(2011年1月茂名市一模12題)「……太和殿內皇帝所用的『御座』,安置在一個高約2米的基座上,使御座從平地升起,猶如須彌座托著太和殿的縮影。」其中體現的政治思想是(    )

    A.天人合一        B.皇權至上         C.皇位世襲        D.天人感應

42.(2011年5月北京朝陽區二模12題)公元前5世紀是中華文明也是歐洲文明發展的重要時期。下列表述正確的有(    )

①中國的官僚制度逐步取代世卿世祿制     ②中國確立中央到地方直接的管理體系

③古羅馬正式頒布了第一部成文的法典     ④梭倫改革將雅典引向民主政治的軌道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43.(2011年3月聊城市一模9題)史家指出,中國歷史上某一時期「有極關重要者四事」:一為中國版圖之確立,二為中國民族之傳承,三為中國政治制度之創建,四為中國學術思想之奠定。該時期指的是(    )

A.商周時期     B.秦漢時期      C.魏晉時期      D.隋唐時期

44.(2011年4月北京丰台區一模12題)《漢書?賈山傳》記載:「秦為馳道於天下,東窮燕齊,南極吳楚,江湖之上,濱海之觀畢至。」下列措施中最有利於維持馳道暢通的是(    )

A.實行郡縣制     B.統一貨幣     C.統一度量衡 D.實行三公九卿制

45.(2011年4月鹽城市二模5題)中國古代歷史上,君權與相權是一對矛盾的統一體。下列選項中,體現封建君主直接削弱宰相權力的措施有

①秦朝設置御史大夫   ②唐朝實行三省制  ③元朝實施行省制   ④明朝設立內閣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

46.(2011年5月天津和平區二模1題)有學者把先秦到秦漢的歷史列為「方國一王國一帝國」(「方國」就是活動在一定區域, 以血緣為紐帶牢固的部落集團)。這一變化反映的主要問題是(    )

A. 最高統治者開始建立皇帝制 B. 周邊王朝完全臣服於秦漢王朝

C. 統一的多民族中央集權國家形成 D. 中央王朝統治範圍極大擴張

47.(2011年4月河南省統測25題)秦統一後,在全國範圍內確立了專制體制。秦王贏政改稱「皇帝」,自稱為「朕」,命為 「制」,令為「詔」;西漢建立後,劉邦為改變朝儀無度的狀況,命儒士叔孫通制定新朝儀。他們都是為了(    )

A.突出皇帝的至尊地位                B.削弱丞相在百官中的影響

C.確立中央政府的權威                D.強化中央對地方的控制

48.(2011年1月汕尾市高三調研1題)中國古代為有效應對水患和北方游牧民族侵擾,被迫採取嚴格的指令性社會管理方式,並以儒家、法家等學說來論證這種社會管理方式的合理性,以強化指令性管理。這種「指令性社會」指的是(    ) 

      A.分封制                              B.郡縣制          

C.中央集權制                          D.行省制

49.(2011年5月泉州市質檢14題)史學家唐德剛在《晚清七十年》一書中寫道:「從秦國開始的我國史上的第一次社會政治大轉型,發自商鞅,極盛於始皇,而完成於漢武。」這次大轉型產生的主要影響是

A、徹底打破了宗法分封制    B、中國進入了農耕文明時期

C、儒學成為統治思想        D、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形成與發展

50.(2011年4月南通市調研1題)「秦漢帝國的結構並不是任何人設計的,而是經過舊中國時代列國紛爭,一個一個國家個別嘗試,又互相模仿,方出現了秦漢帝國所承襲的國家形態。」從制度沿革的角度看,下列制度最能反映這一觀點的是(    )

A.皇帝制度        B.郡縣制度        C.官僚制度       D.朝議制度

51.(2011年4月鹽城市二模4題)唐德剛在《晚清七十年》中提出「歷史三峽論」,將四千多年來中國政治形態變遷分為封建、帝制和民治三大階段。「從封建轉帝制,發生於商鞅與秦皇漢武之間,歷時約三百年」以下各項不屬於這一轉型時期特徵的是

    A.貴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轉變             B.神權政治向世俗政治轉變

C.青銅文明向鐵器文明轉變             D.分裂割據向統一王朝轉變

52.(2011年3月忻州市聯考1題)呂思勉先生把古代中國劃分為「部落時代」、「封建時代」、「郡縣時代」三個先後相繼的時代。這樣劃分依據的角度是(    )

A.社會經濟形態                          B.地方行政組織

C.專制集權的程度                       D.生產力的發展階段

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2小題,共0分)

53.(2011年高考浙江文綜38題)(26分)政治文明的演進經歷了漫長而艱難的過程。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中國政制)達臻「文明」一途,實應歸功於西周的創製。……西周政治里顯然有深厚的貴族色彩,而「共主」名義下的地方分權體制……與秦以後一統的君主「獨制」格局涇渭分明。因此古賢多稱周秦之間為「天下一大變局」。

——王家范《中國歷史通論》

材料二

寓封建(註:即分封)之意於郡縣之中,而天下治矣。……封建之失,其專在下;郡縣之失,其專在上。……今之君人者,盡四海之內為我郡縣猶不足也,人人而疑之,事事而制之。……有司之官……無肯為其民興一日之利者,民烏得而不窮,國烏得而不羈?

——顧炎武《顧亭林詩文集》

材料三

……直至近百年來,才發生新的變化。……皇帝和貴族的專制政權是被推翻了,代之而起的先是地主階級的軍閥官僚的統治,接著是地主階級和大資產階級聯盟的專政……偉大的近代和現代的中國革命,是在這些基本矛盾的基礎之上發生和發展起來的。(著重號為本試卷所加)

——毛澤東《中國革命與中國共產黨》(1939)

(1)根據材料一併結合所學知識,指出西周和秦朝的主要政治制度。分析說明周秦政治制度的主要差別。(8分)

(2)結合所學知識,說明材料二中「其專在下」、「其專在上」各指什麼。材料中顧炎武提出了怎樣的思想主張,並予以簡要評價。(9分)

(3)材料三中「新的變化」指什麼?加著重號的文句分別指什麼?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指出近代以來中國社會政治變革的歷史趨勢。(9分)

54.(2011年1月南京模擬21題)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 欲觀周之所以定天下,必自其制度始矣。周之制度之大異於商者,一曰立子立嫡之制,由是而生宗法及喪服之制;並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子臣諸侯之制。……其旨則在納上下於道德,而合天子、諸侯、卿大夫、士、庶民,以成一道德之團體。周公製作之本意實在於此。

——王國維《殷周制度論》

材料二 春秋時猶宗周王,而七國則絕不言王矣;……春秋時猶論宗姓氏族,而七國則無一言及之矣;春秋時猶宴會賦詩,而七國則不聞矣;春秋時猶有赴告策書,而七國則無有矣。邦無定交,士無定主,此皆變於一百三十三年之間,史之闕文,而後人可以意推者也,不待始皇之並天下,而文、武之道盡矣。

——《日知錄》

材料三 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眾,然後屬疏遠,相攻擊如仇讎,諸侯更相誅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內賴陛下神靈一統,皆為郡縣,諸子功臣以公賦稅重賞賜之,甚足易制。天下無異意,則安寧之術也。

——《史記·秦始皇本紀》

材料四 郡縣製取代分封制的必然結果就是貴族制讓位於官僚制。官僚制是順應中央集權和皇權制的需要而產生的一種新的組織形式和管理體制。……在官僚制時代,不管是舊貴族、新貴族,還是新興的士人階層,都必須通過任命,轉化為官僚,才能成為政體的直接參与者。從這個意義上說,貴族從分封制下的社會政治階層轉化成了郡縣制下的社會階層。成為官僚的貴族便不再具有封地主人和天子臣屬的雙重身份,而僅僅只有天子臣屬的一種身份。

——《文史縱橫》2009年第3期

請回答:

(1)據材料一,「封建子弟之制」指什麼?該制度有哪些特徵?(3分)

(2)據材料二、三,概括指出戰國時期「諸侯更相誅伐」的原因,秦朝是如何破解這一困局的?(6分)

(3)據材料四,指出分封制轉型為郡縣制所反映的政治制度變化的本質特徵是什麼?(3分)

(4)綜合上述材料,並談談你對官僚體制的認識。(2分)

必修一專題一:2、走向「大一統」的秦漢政治(每課名題4)參考答案

一、選擇題

1.C      2.D      

解析:由材料「廢除了所有的封建國家和王國,將廣闊的國土劃分為若干行政區」可以判斷出是廢除分封制,代之以地方行政制度。而此時的地方行政制度中的官員不再世襲相承。地方行政制度與分封制最大的不同是:郡守、縣令和縣長由皇帝直接任免,不得世襲。郡縣制使君主有效地加強了中央集權,有利於政治的安定和經濟的發展。所以正確答案為D。

3.B      

解析: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吞併六國、平定中原後,又揮師五十萬南下,平定「百越」。為儘速征服嶺南,秦始皇下令開鑿靈渠。靈渠是中國著名的古代水利工程,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運河之一,它溝通了湘江(長江水系)與灕江(珠江水系),為開發嶺南起了重要作用。據此ACD三項說法符合所學,B項錯誤,靈渠開鑿時秦已統一六國。

4.C      

解析:根據題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學史實為葡萄牙調動足夠的資源和人力的是因為完成了中央集權制國家的統一。所以此題正確選項是C。

5.D      

解析:本題考查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根據題干信息「秦皇、漢武、宋太祖、清聖祖(康熙 )四人」分析,私人時期已經進入封建社會,分封制主要是秦朝以前,王偉世襲制屬於權力的繼承不是國家政體,郡縣制屬於地方管理機構,因此應選D項。

6.B      

解析:本題考察古代中國政治制度。根據題干信息分析,此項制度被統治者長期實行。分封制主要從西周開始,春秋戰國時期逐漸瓦解;行省制度從元朝開始實行;科舉制度從隋唐時期開始實行至清末結束,以上都不符合「二千年」這一說法。郡縣制從戰國時期開始實行,一直是我國地方主要行政機構。

7.B      

解析:根據題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學史實秦朝統一六國後方設36郡故應排除①;④也是在統一之後並不是秦國統一六國的條件。所以此題正確選項是B。

8.D      

解析:作為最高統治者,所採取的措施與做法最終的目的都是為了鞏固自身的統治。「皇帝獨尊」即是通過強調君主的權威來為「達到鞏固統治的最終目」服務的。故選D。

9.B      

解析:秦國的商鞅變法廢除了世卿世祿制,A世卿世祿制的終結與材料也無甚關聯,排除A。D任人唯賢形成與材料關係,排除D。從材料「倚辯於上」、「皆決於上」可以判斷出材料強調的是專制皇權的至高無上,所以只有B相權是專制皇權的一部分符合題意。C相權始終依賴於皇權錯誤在於「始終」,且材料強調的重點是皇權,排除C。故正確選項為B。

10.C      

解析:根據題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學史實中央政府之所以能夠向每個農民直接徵稅直接原因是編戶制度,根本上是因為中央集權制度的建立。所以此題正確選項是C。

11.D      

解析:中國封建社會長期實行的封建專制制度,是從秦朝開始的。

12.B      

解析:根據所學,第②③項說法錯誤,第②項秦在貴州、雲南等西南地區開闢五尺道;第③項唐太宗為加強對西域地區管轄,設置安西都護府,本題選①④項,秦在此地區置郡,實施軍事鎮守和行政管理,使這一地區開始納入中央王朝的管轄;明清時期,西方近代文明已影響該地區。

13.B      

解析:從材料「秦簡」、「百科全書般的日誌式實錄」、「官方文書」、「內容多為地方政府官署檔案」可判斷出,可能獲得的正確信息是B項,排除C項;秦朝推行郡縣制,各個地方政府具有獨立性說法是錯誤的;中國書法藝術已進入自覺階段是在魏晉南北朝時期,D項錯誤。

14.C      

解析:考查郡縣制的作用。「如身這使臂,臂之使指,莫不從制」、「 攝製四海,運於掌握之內」都體現其加強了對地方的控制,有利於加強中央集權。AB項說法錯誤;D項材料無從體現。

15.D      

解析:「王而不藩」是指實行君主制卻不會造成分裂割據。秦皇、漢武、宋太祖、清聖祖(康熙)四人是典型。這指的就是以上四人加強了中央集權制度,維護了國家的統一。宗法分封制度在西周后期造成分裂割據,排除A; 王位世襲制不能阻止國家分裂,故排除B。郡縣制是地方行政制度,是中央集權的一部分,故排除C。作為封建政體:中央集權制,維護了國家的統一和君主的專制統治。

16.D      

解析:分封制形成了森嚴的等級,且官位世襲。而秦朝實行的郡縣制下的郡守和縣令都是有皇帝直接任免,郡縣制代替分封制也就終止了「政治權力等級世襲」

17.B      

解析:本題考查了伯利克里時期雅典民主政治的特點和中國秦始皇時期的政治制度。根據所學ACD三項符合,B項貴族制不符合伯利克里時期;分封制在秦始皇時沒有實行。

18.D      

解析:封建式轉型是指秦朝時期,這一時期建立了中國封建君主專制制度,取代了此前的王位世襲制。官僚政治通常是應用在政府權力全掌握在官僚手中,官僚有權以國家或者民族利益為理由,而隨意侵奪普通公民的自由的那種政治制度。貴族政治是指奴隸制國家和封建制國家由世襲貴族的代表人物掌握政權的政治制度。一種制度如何取決於所對應的社會發展時期,在戰國時期,官僚政治則是明顯優於貴族政治。

19.D      

解析:三公和三省長官都是宰輔大臣,而六部長官只是三省的下屬,所以排除有六部制的選項B、C;清朝的軍機處則純粹是一個秘書機構,軍機大臣只是提出建議、執行皇帝的決策,決策權都在皇帝,軍機處以「君權附庸」的地位,成為凌駕於內閣及各部、院之上的全國政務的總匯機關,軍國大計,無不總攬。內閣大學士雖然不是宰相,但也是明代皇帝的重要輔佐大臣。所以選D。

20.D      

解析:秦漢郡縣制加強中央對地方的控制,美國《1787 年憲法》採取聯邦制,加強中央集權,故①④正確。「十二銅表法」內容涉及法律訴訟的程序、債務、家庭關係、財產繼承、宗教以及犯罪和刑罰等方面。英國《權利法案》是對王許可權制的法案。故②③不正確。

21.D      

解析:根據所學知識「政治權力等級世襲」指的是分封制,分封制確立了「君主-諸侯-卿、大夫-士」的等級制度,並世代相襲,傳給各自嫡長子。而郡縣制用「皇帝任命制度」取代了分封的的「等級世襲」制度。故選 D。

22.B      

解析:根據題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學史實隴西郡在今天甘肅省南部和東南部;漁陽郡故城在今北京密雲縣西南;九原郡在今包頭市西;遼東郡在在今日的遼寧省;故根據地圖所示位置應該漁陽郡。所以此題正確選項是B。

23.C      

解析:雅典梭倫改革實行財產等級制度,打破了貴族的特權;郡縣制下,地方長官都由皇帝任免,有期限,是官僚政治取代貴族政治的標誌,打破了貴族的世襲特權;隋唐時期的科舉制是考試選拔人才制度,打破了世家大族對選官的把持,C項正確。

24.D      

解析:本題考查古代中央集權制度。材料綜合了秦、漢、唐三朝的不同狀況,而ABC三項均只涉及一個朝代,且題干涉及到都是中央與地方的關係,選擇D項。

25.B      

解析:材料簡表介紹的是秦朝至唐末地方行政建制,反映了秦朝到唐末地方行政區劃的反覆,可知選擇B項。

26.D      

解析:考查古代地方行政體制。表一是分封制,而表二是郡縣制,因此,從表一到表二的變化主要反映了中央集權的加強。

27.C      28.D      

解析:本題主要考察學生的辯證分析能力。中國古代工程的修築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而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仰賴於中央集權政治,所以A正確。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需要從人民中取得,也就給人民帶來沉重的負擔,所以B正確。工程的修築也集中體現了古代勞動人民卓越的智慧,所以C正確。D項經濟的全面繁榮從圖片中難以看出,所以不正確的為D。

29.B      

解析:從「社會政治大轉型」可知,本題應從政治角度入手,那麼,AC選項可以排除,因為它們分別屬於經濟、思想兩個方面;社會政治大轉型是「發自商鞅,極盛於始皇,而完成於漢武帝」,顯然是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的建立與發展,以及實現和鞏固大一統,那麼,廢分封行郡縣,與題意相符。

30.A      

解析:分析材料可知,所指制度是秦代確立的郡縣制,郡縣制與周代以來「分土建邦」的分封制相比較,最主要的差別在於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郡縣長官一概由皇帝任免調動,不得世襲。郡縣制的建立,是中央集權制形成過程中的重要環節,也是官僚政治取代貴族政治的重要標誌。本題選A項。

31.D      

解析:秦統一後,統治區域空前擴大。秦始皇採納了李斯的建議,在全國範圍內推行郡縣制。郡守是郡的最高行政長官.對上承受中央命令,對下督責所屬各縣。郡守定期向丞相彙報工作。縣的長官稱縣令或縣長,主要任務是治理民眾,管理財政、司法、獄訟和兵役。郡守和縣令,縣長都由皇帝直接任命。郡縣制和西周的分封制比較,最主要的差別在於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郡縣制的建立,是中央集權制形成過程中的重要環節,也是官僚政治取代貴族政治的重要標誌。本題選D項。

32.D      

解析:從材料「不能接軌的是傳統的君主制度,不合理處是任命來自上面,不由人民決定」可以判斷。傳統的君主制度是君主專制制度,其核心是皇帝制度,大小官吏由皇帝任免,君主獨斷性和專斷性。

33.C      

解析:分析材料可了解到這一制度始於商鞅變法、秦始皇時極盛、漢武帝時期完成。聯繫所學只有C項郡縣制符合這一特點,商鞅變法開始行縣制,秦始皇統一後在全國範圍內設36郡,漢武帝基本上解決了王國對中央的威脅,郡縣製得以鞏固,本題選C項。A項始於夏代;B項始於漢武帝時期;D項內閣制確立於明成祖時。

34.C      

解析:雅典梭倫改革中,根據財產多寡,把公民分為四個等級,財產越多者等級越高、權力越大,這一措施動搖了舊氏族貴族世襲特權。秦朝實行郡縣制後,改變了分封制下的貴族世襲特權。隋唐時期的科舉制度把讀書、考試與做官緊密聯繫起來,有利於打破特權壟斷。故選C。A與梭倫改革不符;秦朝的郡縣制並未緩和社會矛盾,故B不正確;秦朝實行郡縣制、隋唐時期的科舉制度與民主政治無關。

35.B      36.D      

解析:從題干可知,所述政治制度的特點是:由皇帝直接任免,不再世襲,是官僚政治的開始,結合所學知識,此為郡縣制,D項正確;分封制是政治權力等級世襲的,A項錯誤;B是中央行政體制,C是選官制度,與題意不符。

37.D      

解析:由材料「法令由一統,自上古以來未嘗有,五帝所不及」可以推斷出應該是與秦始皇有關,而秦朝統一之後,全面推行郡縣制。故正確答案為D。

38.B      

解析:由材料「衣冠作為權力的象徵,歷來受到統治階級重視,在衣服上綉以飛「禽」走「獸」的區別」可以推斷出正確答案。

39.B      

解析:本題主要考查對於中國古代中央集權的發展歷程的理解能力。抓住關鍵詞「政治」,可排除A項(屬於經濟方面土地制度的轉型)和C項(屬於思想文化方面的轉型);D項,「從奴隸制到封建制」雖然屬於政治方面的轉型,但完成奴隸到封建制的轉變應該在秦朝統一後就完全完成了,故D項不符題意;B項,商鞅變法實廢分封,行縣制,是社會政治大轉型的開端,秦朝在全國範圍內實行郡縣制,社會政治大轉型的極盛,漢武帝的推恩令,逐步消除了漢初的郡國並行制帶來的弊端,所以B答案最吻合題意,故選B.

40.B      

解析:此題考查的是對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核心皇權至上的理解。根據題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學史實皇權至上不僅表現在經濟特權、而且是政治、司法、軍權等權力全部由皇帝一人總攬。所以此題正確選項是B。

41.B      

解析:本題中「天人合一」「天人感應」都經西漢儒學家董仲舒的發展成為重要儒學思想,他認為天和人同類相通,相互感應,天能干預人事,人亦能感應上天。董仲舒還把天視為至上的人格神,認為天子違背了天意,不仁不義,天就會出現災異進行譴責和警告;如果政通人和,天就會降下祥瑞以鼓勵。AD項與本題材料所述無關,C項明顯錯誤,本題選B項,反映了皇權至上。

42.C      

解析:本題從時間信息上入手,採用排除,可迅速解答。公元前5世紀,中國正處於春秋戰國時期,而中國確立中央到地方直接的管理體系是在秦王朝,時間應為公元前3世紀,因此,②不符合題意,正確選項為C。

43.B      

解析:考查秦漢時期的階段性特徵。秦的統一為中國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建立與發展奠定了基礎,漢代大一統又得到鞏固;秦創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為中國封建社會二千多年政治體制奠定了基礎;漢代中國確立儒家思想為統治思想,直至清朝。

44.A      

解析:題干中「維持弛道暢通」就是加強對地方的控制,加強中央集權,選擇A項郡縣制。

45.D      

解析:行省制屬於地方行政制度,是加強中央集權,故③不正確;明朝廢除丞相,故④不正確,排除含③④選項。御史大夫是丞相助手,負責監察系統,削弱丞相權力;三省長官屬於丞相,相權有所分散,故丞相權力削弱。

46.C      

解析:本題考察古代中國的政治特徵。根據題干中「以血緣為紐帶牢固的部落集團」分析,屬於宗法制的體現,方國就是氏族社會,我國就是西周的分封制,帝國是統一的中央集權國家。

47.A      

解析:秦始皇的一系列規定旨在強化皇權,突出皇權的至高無上。漢高祖命儒士叔孫通制定新朝儀是為了突出皇權至尊。故A符合題意。

48.C      

解析:此題考查的是對中國古代中央集權制度的理解。根據題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學史實為了對付自然災害和北方游牧民族侵擾,我國古代加強中央政府對地方的有效管理採取的是中央集權制度。所以此題正確選項是C。

49.D      

解析:考查材料信息提取處理能力。本題考查對時代特徵的把握。關鍵句:發自商鞅,極盛於始皇,而完成於漢武。秦廢分封行郡縣,宗法制分封制並沒有徹底打破,A項不符;中國進入農耕文明時期應早於戰國時期,B排除;儒學成為統治思想是在漢武帝時期,但不是發自於商鞅,秦國與秦朝應是法家思想,儒學遭受重創,C項排除;商鞅變化秦國富強,為秦統一六國奠定了基礎,秦統一,統一多民族的國家,漢武帝時期鞏固了大一統。

50.B      

解析:本題考查郡縣制的歷史沿革。春秋時期,部分諸侯國初設縣和郡,列國往往在新佔領區置縣,通過歷史演變與制度完善,縣制加強中央集權的優勢逐步體現,通過比較,諸侯國內採用郡縣體制逐步普及,秦統一後,全國範圍內推廣,故答案選B;皇帝制度屬於秦朝首創,體現不出制度沿革,故排除A;官僚制度、朝議制度歷史悠久,在「列國紛爭(戰國)」之前,與題干不符,排除C、D兩項。答案選B。

從材料中「經過舊中國時代列國紛爭……」中可以看出這制度應該出現在秦漢以前,並被秦漢所承襲。皇帝制度始創於秦朝,排除A。按照職能和職位分工、分層管理原則建立起來的行政權力體系就是官僚制度,它並非「一個一個國家個別嘗試」,排除C。朝議制度是由氏族社會時的氏族會議發展而來的,秦始皇雖然以極權專制著稱,但朝議制度並未廢棄, 它也並非「一個一個國家個別嘗試」,排除D。而郡縣制度的確是個別國家「……嘗試,又互相模仿」,再被承襲,故選B。

51.B      

解析:秦朝郡縣制的確立,使得貴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轉變;鐵器出現在春秋戰國時期,故B說法正確;春秋戰國諸侯分裂割據,秦最終實現統一,故D說法正確。因此A、C、D可以排除。

52.B      

解析:原始社會時期,是部落、部落聯盟,地域性;封建時代,實行分封制,「封邦建國」;郡縣時代,封建社會時期實行郡縣制,因此,劃分依據的角度是地方行政組織。

二、非選擇題

53.(1)西周:分封制、宗法制;秦朝: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西周以血緣關係為紐帶形成國家政治機構,最高執政集團尚未實現權力的高度集中;秦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制度,君主集權的官僚取代貴族政治。(8分)

(2)地方權勢過大;君主專制。提出「寓封建之意於郡縣之中」的分權思想。批判君主專制,揭露官僚腐敗,具有進步性;但還不具有近代的「民權」意識。(9分)

(3)鴉片戰爭後,中國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進入民主革命時期。清政府、北洋政府、南京國民政府。從專制到民主,從人治到法治,從主權淪喪到國家獨立。(9分)

54.(1)指分封制(1分);特徵:與宗法制互為表裡(血緣與國家政治制度相結合);層層分封、等級森嚴。(2分)

(2)原因:王室的衰落;宗法制遭到破壞;禮崩樂壞;血緣關係逐漸疏遠。(4分)破解:統一國家;推行郡縣制。(2分)

(3)變化:從貴族體制到官僚體制;從世襲到任命;從地方分治到集權。(3分)

(4)認識:官僚體制一方面順應了歷史發展的要求,有利於加強中央集權(或維護國家的穩定);強化了皇帝的專制,造成了許多負面影響。(2)

必修一專題一:3、君主專制政體的演進與強化(每課名題4)

一、選擇題(本大題共110小題,共0分)

1.(2011年山西太原高三調研6題)王安石於公元1042年中進士,先後做過蘇州通判、常州知州等地方官,到公元1069年被提拔為參知政事。以下對王安石仕途中職位的描述,錯誤的是(    )

   A.知州負責管理地方行政     B.通判負責監督州郡長官,放又名「監州」

   C.參知政事行使中央監察權     D.通判的設置有利於中央加強對地方的控制

2.(2011年3月鷹潭市一模25題)九品中正制度是魏晉南北朝時期重要的選官制度,它上承兩漢時的察舉制度,下啟隋唐時的科舉制度,在中國古代政治制度史中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是中國傳統社會三大選官制度之一。下列有關九品中正制的說法正確的是(    )

①士家大族子弟依靠門第即可步入仕途,並享有政治、經濟特權

②中正是品評官,負責評定人才等級,由世家大族擔任

③在這種選官制度下,真正有才學、但出身卑微的人不可能到中央和地方出任高官

④隋文帝設進士科,用分科考試選拔官員的方法取代了九品中正制

A.①②④   B.①②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3.(2011年3月福州市質檢13題)圖7是《明代兩京十三布政使司圖》,圖中陰影部分是湖廣布政使司的管轄範圍。當時「湖廣」指的是今天的(    )

A.湖南、廣東    B.湖南、湖北     C.湖南、江西     D.廣東、廣西

4.(2011年4月巢湖市二模14題)1735年,法國有位學者說,在中國「一位學者,儘管是農夫之子,也很有希望達到高位,並且還會成為國家的宰相,因為孩子都是平等的。」這表明(    )

    A.中國當時的官員選拔農學、經學並重,強調人才的素質培養

    B.他看到中國官員產生方式的公平性,但誇大了它的作用

    C.平等的民主思想開始在中國產生並影響人才選拔

    D.當時「東學」、「西學」相互交融,東西方文明齊頭並進

5.(2011年4月安慶市二模13題)美國當代歷史學家斯塔夫里阿諾斯在《全球通史》中說:「統治中國的是一個由學者組成的統治集團即文入學士集團,他們為中國提供了一種贏得歐洲人尊敬、羨慕的有效穩定的行政管理。另一方面,也正是這一制度,扼殺了創造力,培育了順從性。」這一制度是指(    )

    A.分封制            B.宗法制           C.科舉制          D.行省制

6.(2011年4月天津河西區一模1題)錢穆在《中國歷史政治得失》一書中說:「皇室的權,總是逐步升,政府的權,總是逐步降。這也是中國傳統政治上的大毛病。」以下各項表述中,最能體現錢穆這一觀點的是(    )

A.秦朝創立皇帝制度和郡縣制          B.漢武帝頒布推恩令,解決王國問題 

C.隋唐時期實行三省六部制            D.清朝雍正時期軍機處的設置 

7.(2011年4月湛江二模13題)恩格斯指出:國家是一種「特殊的公共權力,構成這種權力的,不僅有武裝的人,而且還有物質的附屬物,如監獄和各種強制機關」。中國古代社會的「特殊公共權力」的特徵是(    )

A.外儒內法                          B.皇權加強、相權削弱

C.對地方的監督不斷加強              D.實行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

8.(2011年5月煙台市三模9題)「公有公門,卿有卿門,賤有常辱,貴有常榮,賞不能勸其努力,罰不能戒其怠惰。」材料講的是

    A.世卿世祿制的特點                       B.察舉制的特點

    C.九品中正制的特點                       D.科舉制的特點

9.(2011年1月蘇北四市期末1題)徐天麟在《西漢會要》中說:「漢祖龍興,取周秦之制而兼用之,其亦有意於矯前世之弊矣。」以下制度的實行印證了這一觀點的是(    )

A.宗法制        B.三公九卿制       C.皇帝制          D.郡國並行制

10.(2011年3月泉州市質檢14題)據陳茂同《中國歷代選官制度》等記述,唐代科舉考試主要科目及內容如下:

科目

初試

二試

三試

明經

選《禮記》或《左傳》之一及《孝經》《論語》《爾雅》,每經帖十條

口答諸經大義十條

答時務策三道

進士

選《禮記》或《左傳》之一及《爾雅》,每經帖十條

作詩、賦、文各一篇

作時務策五道

以上材料說明唐代科舉制(    )

①實行分科考試選拔官員               ②測試考生記誦儒家經典的能力  

③檢測考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④明經科考試難度大於進士科

A.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11.(2011年1月吉安市期末質檢1題)小麥同學很喜歡看穿越小說,自己也構思了幾個穿越故事。下列故事說法不正確的是(    )

    A.回到明朝當承宣布政使,管理一個地方的行政事務

    B.回到唐朝參加科舉考試,中一回狀元

    C.回到宋朝當個樞密使,掌管財政大權

    D.回到漢朝當個侍從,替漢武帝出謀劃策解決王國問題

12.(2011年4月北京海淀區一模12題)讀圖7並結合所學知識,西漢和秦朝相比,中央權力機構最大的變化是(    )

A.出現了內外相制的權力結構 B.擴大了以御史大夫為首的監察體系

C.加強了三公九卿的官僚體系 D.增強了以丞相為首的中樞機構權力

13.(2011年5月龍岩市質檢13題)歷史結論離不開對歷史史實的正確解讀。下列推論不正確的是

A.秦之失失之於政,不在於制→秦亡不是因為郡縣制

B.九秋風露越窯開,奪得千峰翠色來→越州白瓷工藝高超

C.(唐)三十老明經,五十少進士→科舉制中進士科難度更大

D.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國,姬姓獨居五十三人→姬姓是分封的主體

14.(2011年1月煙台市高三期末調研1題)「前代選用,皆州郡察舉……至於齊隋,不勝其弊……是以置州府之權而歸於吏部。自隋罷外選,招天下之人,聚於京師春還秋住,烏聚雲合。」這是唐玄宗時禮部尚書沈既濟對下列哪一制度的評價?(    )

A.推恩令    B.科舉制     C.九品中正制     D.察舉制

15.(2011年1月珠海市質檢1題)費正清在《中國:傳統與變遷》一書中說:「隋及初唐時……制度和文化也取得了突破性進展」。下面有關隋唐政治制度的「突破性進展」的敘述,正確的是(    )

A.相權三分,獨立施政             B.中央集權,地方分權

C.分工明確,相互牽制             D.完善機構,皇權頂峰

16.(2011年5月福建四地六校考前模擬15題)史學家認為:「後世官制,變化繁賾。而其原理,不能出於治民、治軍、監察官吏三者之外;此亦可見秦之定製,非漫然而設也.」以下的相關評述中正確的是(   )

A.材料中的「原理」指的是三權分立與制衡   B.漢朝的中央官制最早體現了此「原理」

C.作者對「原理」開創者持讚賞的態度      D. 作者對「後世」的官制持否定態度

17.(2011年5月南平市質檢15題)從社會歷史看,魏晉南北朝的社會還是應被稱為「世襲社會」,而唐以後的歷史則形成了一個穩定的「選舉社會」。這「選舉社會」是指

    A.唐朝民主推舉官員制度      B.三省六部制   

C.察舉制度                  D.科舉制度

18.(2011年5月鄭州考前測試(二)27題)錢穆在《中國歷代政治得失》中認為:「從秦到清兩千年,我們對以往的傳統政治,至少不能很簡單地說它是專制政治了」。下列能夠支持該論點的是(    )

①西周宗法制       ②西漢察舉制        ③隋唐科舉制        ④明清內閣制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             D.②③④

19.(2011年3月臨沂市一模3題)《元史》載:「世祖即位,登用老成,大新製作……」。下列選項中符合「大新製作」的是

A.「置部刺史,掌奉詔條察州」     B.「詔知府公事並須長吏、通判簽議連書」

C.「有行省,統郡縣,鎮邊鄙」     D.「以中書令、侍中、尚書令共議國政」

20.(2011年高考上海文綜9題)如圖為中國古代史上某朝代中央行政體制示意圖,該朝代是 (    )

A.秦朝            B.漢朝              C.唐朝                 D.宋朝

21.(2011年5月榆林市二模26題)隋文帝以「典吏久居其職,肆情為奸」,下令「諸州縣佐吏,三年一代,繼任者不得重居之」。隋文帝採取這一措施的目的是

A.提高行政效率    B.減輕人民負擔    C.分割宰相權力     D.防止吏治腐敗

22.(2011年江蘇高考4題)據《南台備要》記載:「江浙省……調兵剿捕之際,行省官凡有輕重事務,若是一一咨稟,誠恐緩不及事。……(如今)凡有調遣軍情重事及創動官錢,不須咨稟,……交他每(們)從便區處。」這段材料可以反映出元代的江浙行省

    A.與中央權力之爭難以調和               B.獲得了緊急事務處置權

    C.行政長官不再由朝廷任命               D.權力不再受到中央節制

23.(2011年4月北京東城示範校)錢穆在《中國歷史政治得失》中指出:「漢宰相是採用領袖制的,而唐代宰相則採用委員制。」唐代宰相的委員制指(    )

A.宰相一人之下萬人之上        B.相權分立制衡

C.削弱了相權                 D.行政權實現了真正的三權分立

24.(2011年1月紹興市高三期末質檢2題)某學者研究了古代中國政治從「三公九卿」發展到「三省六部」的歷史,認為古代中國政治有了一定的「現代屬性」。其主要依據是(    )

A.部門有所精減、名稱得到更改          B.三省體制下,大臣議政可以集思廣益

C.皇室事務逐漸從政府部門剝離          D.六部直接隸屬於皇帝,提高行政效率

25.(2011年1月北京丰台區高三期末8題)伏爾泰曾這樣評價中國的科舉制度:「通過層層嚴格考試的人才能進入……衙門任職,

……人們全然不可能設想一個比這更好的政府。」伏爾泰如此推崇科舉制是因為它(    )

①體現了公平公正原則             ②有利於選拔優秀政治人才

    ③有利於加強君主專制             ④為科學研究提供高素質人才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26.(2011年3月莆田市質檢2題)宋代福建產生了7607名進士,約佔進士總數的四分之一。其中有19人考中狀元,最為著名的是永福縣(今永泰縣)「七年連中三狀元」,一時傳為佳話。出現這種現象的原因有(    )

①國家統一,社會安定   

②宋朝以文治國,重視科舉取士  

③北方人口大量南遷和政治中心南移,促進福建經濟文化發展   

④福建是朱子學的發源地,教育事業發展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27.(2011年5月濰坊市二模9題)唐高宗時,弘文館直學士劉之、著作郎元萬頃等翰林院待詔(官名),入禁中撰書,時奉詔草制,密令參決,參預機要;因常於皇宮北門進殿,故時稱北門學士。由此可見,北門學士實際上

A.掌握中書省的最高職權 B.屬於門下省的最高長官

C.成為尚書省的最高官員 D.分割了三省長官的權力

28.(2011年3月台州市調研12題)我國古代地方行政區劃隨著社會的發展不斷沿襲和完善,觀察下圖判斷該圖所反映的行政區劃屬於哪一朝代 (    )

A.漢朝            B.唐朝                C.宋朝            D.元朝

29.(2011年4月烏魯木齊三模24題)「史實」「史論」「史識」是構成史學的「三要素」,史實即歷史事實,史論即對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的評論,史識即是以科學的史觀作指導,來分析大量可靠的史實,然後得出的科學結論。下列對唐朝三省六部制度的敘述屬於「史識」的是   

A.「三省」指的是中書省、門下省、尚書省,三省的長官都是宰相

B.三省六部制的基本運作程序是中書省→門下省→尚書省→六部

C.三省六部制排除了相權過大威脅皇權而出現的政治危機,並且提高了行政效率

D.三省六部制是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創造,此後歷朝基本沿襲這種制度

30.(2011年5月三明市質檢15題)孫中山在評價「科舉制」時說:「自世卿貴族門閥舉薦制度推翻,唐宋厲行考試,明清峻法執行,無論試詩賦、策論、八股文,人才輩出;雖所試科目不合時用,制度則昭若日月。」材料中孫中山認為科舉制

A.利弊參半      B.利大於弊       C.弊大於利         D.主張廢除

31.(2011年4月江蘇百校樣本分析1題)關於下表中的中國古代兩大選官制度的信息解讀正確的是(    )

類別

察舉制

科舉制

依據

品德、學問、議政能力

「以文取士」

方式

長官舉薦

自由報考

A.察舉制強調德才兼備  B.科舉制注重科技素養

C.察舉制有利於貴族政治的形成  D.科舉制不利於統治基礎的擴大

32.(2011年高考廣東文綜13題)隋唐以前,官府設有譜局,考定父祖官爵、門第。此後該現象逐步消失,主要原因是

A.宗法制的終結                      B.察舉制的完善

C.三省六部制的設立                  D.科舉制的推行

33.(2011年5月鄭州考前測試(三)26題)黃仁宇在《中國大歷史》中寫道:「漢武帝對內以『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奠下中央集權官僚體制運作的理論與方法」。下列屬於漢武帝加強專制主義中央集權措施的有

①平定「七國之亂」       ②頒布「推恩令」   ③形成「中朝」「外朝」體制

④建立對地方高官的監察制度                  ⑤確定了州、郡、縣三級行政區劃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⑤

34.(2011年5月濰坊市二模11題)「每歲得第之人……忠賢雋彥韞才毓行者,咸出於是」。材料中的「是」指

A.世卿世祿制         B.察舉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舉制

35.(2011年4月湖南高考模擬27題)《宋代宰輔制度研究》一書指出:宰輔是歷代帝王治理國家的輔佐大臣,在古代政治體制中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主導作用,中國古代宰輔制度經歷了三個階段的變化。這三個階段依次是(    )

A.三公制、三省制、軍機制    B.三公制、六部制、內閣制

  C.三公制、三省制、六部制    D.三公制、三省制、內閣制

36.(2011年1月北京市石景山區高三期末4題)下面四幅中國歷史上關於地方權力與中央集權的消長圖,哪一幅是正確的(    )

37.(2011年5月宣城市三調13題)元朝趙天麟說:「今立行省於外,維持錯綜,眾建其官,有諸侯之鎮而無諸侯之權,可謂於審力之形矣。」材料表明元代設置行省制是為了  

    A.拓寬選官渠道,擴大統治區域            B.分割官員權力,牽制地方重臣

    C.管轄邊疆地區,提高行政效率            D.削弱地方割據,減少財政開支

38.(2011年3月忻州市聯考5題)雅典梭倫改革、秦朝實行郡縣制和隋唐時期的科舉制,在歷史上發揮的共同作用是(    )

A.加強了中央集權                        B.緩和了社會矛盾 

C.打破了世襲特權                        D.奠定了民主政治基礎

39.(2011年1月佛山市質檢2題)學者錢穆指出:(唐代)「在三省體制下,決策不再是單純的皇帝個人行為,皇帝的最後決定權包含在政務運行的程式中。」錢穆認為唐朝(    )

    A.專制皇權達到頂峰            B.三省相互牽制

    C.三省擁有最終決策權          D.皇帝還未形成足夠的專制權力

40.(2011年5月北京順義區二模12題)與圖10相對應的我國古代地方行政管理制度的朝代是(    )

A.秦、西漢          B.唐、元          C. 西漢、元        D.秦、唐

41.(2011年4月江西重點中學質檢25題)五代以來君主七朝八姓,趙匡胤「黃袍加身」建立北宋後的百餘年間,未發生類似的現象。一般認為,北宋統治體制的變革是重要原因。下列各項中能全面反映其體制變革的一項是(    )

A.採用文官取代武將任地方長官       B.從中央到地方實行財政軍分權

C.降低將官地位,疏遠將兵關係       D.削弱相權另設樞密院管理軍事

42.(2011年高考北京文綜13題)中國古代常常通過分割和削弱相權來加強皇權。下列表述準確的是A.西漢通過削弱諸侯王勢力分化相權       B.北魏實行三長制分割丞相的行政權C.宋代設立三司使來分割丞相的財權       D.清設軍機處消除了皇權與相權矛盾

43.(2011年3月衡陽市一模25題)著名學者錢穆認為,唐代「在三省體制下,決策不再是單純的皇帝個人行為,皇帝的最後決定權包含在政務運行的程式中」。錢穆先生的觀點是(   )

A.唐朝專制皇權進一步加強              B.唐朝三省相互牽制

C.唐朝皇帝還未擁有足夠的專制權力      D.唐朝實行集體決策機制

44.(2011年海南高考4題)《馬可·波羅行紀》中記述,元朝時「所有契丹人,即契丹省的居民,都被迫離開舊都而遷居新都」。這裡的「契丹省」指的應當是

    A.嶺北行省        B.遼陽行省        C.甘肅行省          D.雲南行省

45.(2011年3月南昌市一模1題)徐天麟在《西漢會要》中說:「漢祖龍興,取周秦之制而兼用之,其亦有意於矯前世之弊矣。」以下制度的實行印證了這一觀點的是(    )

    A.頒布「推恩令」                   B.實行察舉制

C.重用侍從、秘書等,以削弱相權     D.郡國並行制

46.(2011年東北爾雅高考預測卷13題)「漢代宰相是首長制,唐代宰相是委員制。」 (錢穆《國史新論》)文中「委員制」指當時的(   )  

A.三公九卿制            B.郡縣制          C.三省六部制        D.內閣制

47.(2011年3月福州市質檢16題)《唐摭言》載:「進士科始於隋大業中,盛於貞觀、永徽之際。縉紳雖位極人臣,不由進士者,終不為美,以至歲貢(註:「歲貢」指由地方貢入國學監的生員)常不減八九百人。」此則材料主要說明了(    )

    A.隋唐時期官吏主要來源於科舉選官    B.唐朝進士科地位重要,為世人敬仰

C.科舉制是維護君主專制統治的工具    D.科舉制促進了社會重學風氣的形成

48.(2011年1月北京東城區高三期末統考6題)自秦以後,隨著皇權的不斷加強,古代中樞權力機構也不斷發生變化,其中為分割宰相兵權而設立的機構是(    )

A.樞密院     B.中書省     C.三司     D.內閣

49.(2011年3月江蘇百校高三大聯考1題)我國古代政治制度不斷調整與變革,下列措施反映強化中央集權的是(    )

A.「於是武王已平商而王天下,封師尚父(即姜尚)於齊營丘。東就國……」

B.「別子為祖,繼別為宗,繼禰者為小宗。有百世不遷之宗,有五世則遷之宗。」

C.「以天下之廣、四海之眾,千端萬緒,須合變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籌劃,於事穩便,方可奏行。」

D.「……夫外之郡縣,其朝廷遠者,則鎮之以行中書省,郡縣又遠於省,若有邊徼之

事者,則置宜慰司以達之。」

50.(2011年1月汕頭市質檢4題)「皇帝不專制,文人言論自由,社會經濟發達,商業繁盛,人民富足的時代。」這可能是對下列哪個時代的描述(    )

A.秦漢時期  B.隋唐時期    C.兩宋時期   D.明清時期

51.(2011年5月北京海淀區二模15題)「凡百司奏抄,侍中審定,則先讀而署之,以駁正違失。凡制敕宣行,大事則稱揚德澤,褒美功業,覆奏而請施行,小事則署而頒之。」具有此種行政審核功能的機構是(    )

A.漢朝的中朝   B.唐朝中書省     C.唐朝門下省      D.明朝的內閣

52.(2011年海南高考8題)清代地方行政制度大體沿襲明制,主管一省之民政、財政的官員,俗稱「藩台」。該官職的正式名稱是

    A.節度使          B.樞密使          C.三司使            D.布政使

53.(2011年1月汕尾市高三調研2題)費正清《中國:傳統與變遷》一書中說:「隋及初唐時……制度和文化也取得了突破性進展」。下列有關隋唐政治制度的「突破性進展」的敘述,正確的是(    )

A.相權三分,獨立施政                 B.中央集權,地方分權

C.分工明確,相互牽制                 D.完善機構,皇權頂峰

54.(2011年5月徐州市三模2題)馬克斯·韋伯說:「此一制度導致候補者互相競爭官職與俸祿,因而使得他們無法聯合起來形成封建官吏貴族。獲取官職的機會對任何人開放,只要他們能證明自己有足夠的學養。」這一制度是(    )

    A.世官制度           B.察舉制度        C.九品正中制      D.科舉制度

55.(2011年1月福州市質檢4題)隋朝時尚書省下轄吏、禮、兵、刑、民、工等六部,到唐太宗李世民時尚書省下轄吏、禮、兵、刑、戶、工等六部。唐朝六部名稱變化反映了(    )

A.丞相權力的削弱    B.避諱制度的沿襲

C.中央集權的加強   D.民本思想的強化

56.(2011年4月遼寧重點中學協作體26題)元朝趙天麟說:「今立行省於外,維持錯綜,眾建其官,有諸侯之鎮而無諸侯之權,可謂於審力之形矣。」材料表明元代設置行省制是為了(    )

    A.拓寬選官渠道,擴大統治區域      B.分割官員權力,牽制地方重臣

C.管轄邊疆地區,提高行政效率      D.削弱地方割據,減少財政開支

57.(2011年3月汕頭市一模13題)唐中宗曾未經三省同意封過一些官職,事後,這些官員大都被人瞧不起。這說明(    )

A.唐代君主專制高度強化           B.皇權一定程度受到三省制約

C.三省六部制加強了君主專制       D.唐代出現君主立憲制的雛形

58.(2011年4月海口調研5題)明代于慎行《讀史漫錄》中記載:「漢至武帝以後,柄歸中朝,政去兩府。所謂中朝者,大司馬、大將軍、侍中、常侍、散騎諸吏也。所謂外朝者,丞相、御史、二千石、九卿等也。蓋武帝決事禁中,稀見卿相。」由此可見,「中朝」 (    )

A.掌握軍政大權,是獨立的決策機構       B.分享丞相行政權,處理政事

C.擔任行政職務,有名無實                  D.協助皇帝決策,削弱相權

59.(2011年5月濮陽市二模27題)「凡百司奏抄,侍中審定,則先讀而署之,以駁正違失。凡制敕宣行,大事則稱揚德澤,褒美功業、覆奏而請施行,小事則署而頒之。」該材料所述中國古代機構應該是

A.唐朝門下省     B.宋朝中書門下     C.元朝中書省       D.明朝內閣

60.(2011年5月鄭州考前測試(一)24題)中國古代自實行科舉考試以來,共有17人「連中三元」,其中宋朝佔了6人。這裡的「連中三元」所參加的考試依次是指

    A.院試、鄉試、會試                   B.鄉試、會試、殿試

    C.會試、院試、殿試                   D.殿試、會試、院試

61.(2011年東北爾雅高考預測卷12題)中國古代用封建官制代替世襲制,適應了君主專制的需要,主要是因為(   )

A.拓寬了官吏選拔途徑        B.擴大了統治基礎

C.君主控制了用人權          D.實現了選賢任能

62.(2011年4月福建省質檢14題)馬克斯·韋伯指出:「此一制度導致候補者互相競爭俸祿與官職。因而使他們無法連成—氣地形成封建官吏貴族。獲取官職的機會對任何人開放,只要他們能證明自己有足夠的學養。」在他看來,該制度有利於

①提高行政效率            ②保證官員文化素養

③防止世家大族壟斷官場    ④公平公正選拔人才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63.(2011年5月北京丰台區二模12題)柳宗元在《封建論》中說:「漢興,天子之政行於郡,不行於國;制其守(郡守)宰,不制其侯王。」漢朝為解決這種現象採取的措施是

A.實行郡國並行制            B.要求諸侯王將封地分給子弟

   C.設立刺史巡行郡縣          D.分封同姓諸侯國

64.(2011年1月常德市質檢3題)「主父偃說上(漢武帝)曰:『今諸侯或連城數十,地方千里。……今諸侯子弟或十數,而適嗣代立,余雖骨肉,無尺地之封,則仁孝之道不宣。願陛下令諸侯得推恩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願……』於是上從其計,亦如己願」。上述材料中,主父偃建議的巧妙之處在於(   )

A.以廣建侯國的辦法來拱衛中央政權      

B.有利於劉姓政權且撫慰了異姓功臣  

C.以分封王國子弟辦法來調整統治者內部關係

D.以宣揚仁孝之道為由而削弱地方王國的勢力

65.(2011年3月北京海淀區13題)宋朝中樞機構中「對持文武二柄,號為二府」的兩個機構是(    )

  A.中書門下和三司使      B.中書門下和樞密院

  C.參知政事和樞密院      D.樞密院和三司使

66.(2011年4月深圳調研14題)有學者認為:「科舉考試的終結並不意味著其中合理因素與之俱亡。它所體現的許多有價值的觀念具有永久的生命力,……成為人類共同的基本理念。」科舉制度「具有永久的生命力」的理念是

A.公平競爭      B.以文治國        C.分科考試        D.學而優則仕

67.(2011年3月安徽「江南十校」一模12題)「生髮未燥,已拜列侯;身未離襁褓,業披冠帶」的現象源於我國哪一項選官制度(    )

A.徵辟制         B.察舉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舉制

68.(2011年5月河南五校聯考25題)元朝「陝西行省越過秦嶺而有漢中盆地;湖廣行省以湖南、湖北為主體而又越過南嶺有廣西;江西行省也同樣跨過南嶺而有廣東;河南江北行省則合淮水南北為一;中書省直轄地區卻跨太行山東西兩側,兼有山西高原、華北平原和山東丘陵三種不同的地理區域;至於江浙行省,乃從江南平原逶迤直到福建山地」。對上述材料的理解正確的是(    )

    A.體現了元朝統治者「南向控制」的治國理念   B.使地方缺乏實行割據的物質基礎

C.借鑒了歷史上地方行政劃界的劃分方法       D.體現了肥瘠搭配的劃界原則

69.(2011年3月南京市二模3題)元朝趙天麟說:「今立行省於外,維持錯綜,眾建其官,有諸侯之鎮而無諸侯之權,可謂於審力之形矣。」材料表明元代設置行省制是為了(   )

    A.拓寬選官渠道,擴大統治區域            B.分割官員權力,牽制地方重臣

    C.管轄邊疆地區,提高行政效率            D.削弱地方割據,減少財政開支

70.(2011年5月南通市三模2題)「唐宋厲行考試,明清峻法執行,無論試詩賦、策論、八股文,人才輩出;雖所試科目不合時用,制度則昭若日月」。這反映出

①明清時期科舉制與現實需要脫節         ②唐朝科舉制以門第為錄用標準

    ③科舉制以考試成績決定是否錄用         ④科舉制是比較公平的選拔方式

A.①③            B.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71.(2011年3月洛陽市統考24題)「凡百司奏抄,侍中審定,則先讀而署之,以駁正違失。凡制敕宣行,大事則稱揚德澤,褒美功業,覆奏而請施行,小事則署而頒之。」該材料所述中國古代機構應該是(    )

A.唐朝門下省  B.宋朝中書門下   C.元朝中書省     D.明朝內閣

72.(2011年1月河南鄭州高三質檢6題)漢初「馳山澤之禁」,吳王劉濞得以「專山澤之饒」,勢力日增。後漢武帝行鹽、鐵專賣,斷絕了豪強大賈對鹽、鐵的專擅,大大地削弱了地方勢力的經濟實力。材料認為實行專賣制度(    )

A.有利於鞏固中央集權          B.干擾了正常的商業秩序

C.是一種與民爭利的行為        D.是政治專制主義在經濟領域的表現

73.(2011年東北四校二模27題)1775年一位英國作者寫的《中國旅行者》中對某制度的優越性有這樣的描述:「年輕人總是毀於遊手好閒、懶懶散散,而持續不斷的工作可使他們避免誤入歧途;……第三,能人為官……;第四,既然官職是授予的,皇帝就可以十分公正的黜退那些無能之輩。」他所描述的制度是(    )

A.世卿世祿制 B.三公九卿制

C.科舉制 D.內閣制

74.(2011年5月焦作市二模24題)中國古代常以左右來區分人或事物的遠近尊卑。唐宋時期都是左官高於右官,到了元代,不但以右官居上,更是發展到連科考取仕也分左右榜,蒙古人列入右榜,漢人則在左榜。而到了明朝,又回復了尚左的傳統。據此得出的結論不正確的是

    A.左右觀的變化帶有時代特徵        B.左右觀與其民族文化相關

C.左右觀的變化體現社會進步        D.左右觀是等級社會的產物

75.(2011年3月深圳市一模13題)某大臣上書皇帝言:「宰相制國用,從古然也。今中書主民,樞密院主兵,三司主財,各不相知。……中書視民之困,而不知使樞密減兵、三司寬財以救民困者,制國用之職不在中書也。」此大臣主張(    )

    A.建立一省制提高行政效率            B.廢除宰相制以強化皇權

C.實行行政、軍事、財政三權分立      D.加強中央集權

76.(2011年4月皖南八校12題)右圖為北京貢院遺址,是明清兩代舉行會試的地方。它見證了我國選官制度的衰敗,該貢院的歷史使命終結於

A.戊戌變法              B.清末「新政」

    C.辛亥革命              D.義和團運動

77.(2011年3月嘉興市一模13題)「相」是中國古代帝王的重要政治助手。下列與「相」的權位最相符的是(    )

A.唐朝的兵部尚書                  B.宋朝的同平章事

C.明朝的進士                      D.清朝的軍機大臣

78.(2011年4月茂名市二模13題)中國古代官吏的選拔經歷了「世襲制——察舉制——九品中正制——科舉制」的過程。下列說法與「科舉制」相一致的是(    )

    A.「世胄囁高位,英雄沉下僚」

    B.「平民社會,窮苦子弟,棲身僧寺,十年寒窗,也可躍登上第。」

    C.「立嫡以長不以賢」

D.「舉秀才,不知書;舉孝廉,父別居」

79.(2011年高考山東文綜9題)錢穆在評論中國古代某制度時說,它「可以培植全國人民對政治之興味……可以團結全國各地域於一個中央之統治」。這一制度是

A.郡縣制

B.察舉制

C.科舉制

D.行省制

80.(2011年1月河南安陽高三期末4題)唐玄宗時禮部尚書沈即濟評價某制度時說:「前代選用皆州郡察舉……至於齊隋,不勝其敝……是以罷州府之權而歸於吏部……自隋罷外選招天下之人聚於京師,春還秋往,烏聚雲和。」他評價的是(    )

A.察舉制          B.三省六部制         C.郡縣制        D.科舉制

81.(2011年4月揭陽二模13題)《資治通鑒·唐紀》記載:「每議政之際,是非蜂起,上不能決也。」這表明唐朝時期(    )

    A.政治民主化出現                   B.皇帝大權已旁落

C.三省體制存有弊端                 D.社會紛爭錯綜複雜

82.(2011年1月龍岩市高三質檢2題)某中學開展「古代中國政治」為題的研究性學習,擬定了下列論文題目,其中有明顯錯誤的是(    )

A.《淺談秦始皇與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

B.《試論內外朝格局的形成與皇權的加強》

C.《三省六部制與中央集權制度的完善》

D.《簡析清代皇權與相權的關係》

83.(2011年3月湘潭市一模24題)「連中三元」是科舉制度下無數考生的最高夢想,但在明朝200多年歷史上,連中三元者不過區區兩人,「連中三元」指在科舉考試中考上了(    )

A.狀元、榜眼、探花                    B.生元、會元、狀元

C.舉人、貢士、進士                    D.解元、會元、狀元

84.(2011年1月永州市一模4題)錢穆認為:「講到中國的地方行政,只能說是漢代好,唐代比較還好,宋代就太差了。」他評判三代地方行政好壞的依據是(    )

 A.地方行政效率的高低                B.中央集權程度的大小

 C.能否抵禦外族的入侵                D.能否鎮壓地方的叛亂

85.(2011年山西太原高三調研4題)錢穆先生在《中國歷代政治得失》中說:「漢代從昭宣以下的歷任宰相,幾乎全是讀書人……完全是因其是一讀書知識分子而獲入仕途。」出現這種現象的原因是(    )

   ①官僚政治體制開始形成 ②考試為主的選官制度實行

③儒學地位的明顯提高 ④文官為相便於皇帝限制相權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86.(2011年東北四校聯考25題)以下關於圖8所示時期地方管理情況的理解最準確的是(    )

A.因「強幹弱枝」而致地方困弱

B.民族對峙致使對地方控制鬆弛

C.幅員遼闊,形成尾大不掉之勢

D.體制創新,適應疆域擴大需要

87.(2011年4月寧波二模12題)《史記》記載,劉邦稱帝之後以舊禮尊其父,有人勸說劉父:「今高祖雖子,人主也,太公雖父,人臣也。奈何令人主拜人臣! 如此則威重不行」。此後其父以尊禮待劉邦。從文中可以看出(    )

A.劉邦違背了綱常倫理 

B.宗法關係要服從於君權

C.漢初宗法制趨於崩潰 

D.君臣關係等級森嚴

88.(2011年3月揭陽市一模12題)徐天麟在《兩漢會要》中說:」漢祖龍興,取周秦之制而兼用之,其亦有意於矯前世之弊矣。」以下制度的實行印證了這一觀點的是(    )

    A.宗法制        B.三公九卿制     C.皇帝制             D.郡國並行制

89.(2011年1月福州市質檢7題)《清稗類秒》載:光緒皇有一次閱考卷,發現大多數考卷「意皆從同」。造成此現象的主要原因是(    )

A.八股取士的弊端   B.古代選官制度的弊端

C.科舉舞弊的結果   D.君主專制的必然結果

90.(2011年3月湖南高三十二校聯考3題)2010年,北京國貿中心舉辦的亞洲藝術博覽會上,30餘把浙江龍泉劍亮相。其中「康熙戰刀」、乾隆御用寶刀「天字一號大閱刀」(原品藏故宮)等均首次在京亮相。文中「天字一號」這種說法出自(    )

A.商鋪   B.科舉   C.皇帝   D.占卜

91.(2011年1月南通市一模1題)有學者在描述中國古代政治制度時指出:「傳統中國的帝製為西史所未有,其獨特即在君主專制一切的剛性與官僚高度流動的柔性巧妙結合。」下列制度中,最能體現這一觀點的是(    )

    A.世襲制          B.察舉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舉制

92.(2011年4月鹽城市二模5題)中國古代歷史上,君權與相權是一對矛盾的統一體。下列選項中,體現封建君主直接削弱宰相權力的措施有

①秦朝設置御史大夫   ②唐朝實行三省制  ③元朝實施行省制   ④明朝設立內閣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

93.(2011年3月太原市測試3題)虎符是古代的兵符,是帝王或將帥授予下屬調動軍隊的憑證。從春秋戰國一直沿用到魏晉南北朝。能夠體現後世統治者替代虎符作用的制度設計是(    )

A.秦朝設立太尉     B.隋唐設立三省

C.宋代設樞密院     D.清代設軍機處

94.(2011年1月廣東四校聯考13題)中國隋唐科舉制、羅馬的萬民法,其相似的作用是(    )

A.拓寬了官吏選拔途徑         B.推動民主政治的發展

C.擴大了統治基礎           D.實現了選賢任能

95.(2011年5月鄭州考前測試(一)26題)「此時中樞部門的分立,主要由其處理的政務範圍不同所決定,而不取決於或出令、審覆、執行的程度環節分工。……基本上按照所處理政務的範圍——民政、軍政、財政,以依事系任為原則進行事權分割。」上述材料中的「此時」是指

A.秦朝            B.唐朝            C.宋朝             D.元朝

96.(2011年1月常德市質檢24題)晚清譴責小說家李伯遠的《官場現形記》中描述了官場的一種現象,文官憑藉各種各樣的社會關係結成小集團。有學者概括稱之為「姻誼」「鄉誼」「年誼」等。其中的「年誼」是指 (   )

A.同年出生的舉人或進士                   B.同年為官的各級官員

C.同鄉的舉人或進士                       D.同年考中的舉人或進士    

97.(2011年4月陽泉市一模24題)黃宗羲在《明夷待訪錄》中說:「用一人焉則疑其自私,而又用一人以制其私;行一事焉則慮其可欺,而又設一事以防其欺。」能體現這一特點的中國古代政治制度有

①三省六部制                              ②明朝的內閣

    ③宋朝在中央設置中書門下,在地方設置通判  ④清朝的軍機處

A.②④          B.①③                 C.①②             D.②③

98.(2011年3月莆田市質檢6題)下列歷史小論文題目存在史實錯誤的是(    )

A.《獨特的自然環境孕育了古代希臘文化》

B.《三省六部制的形成與君主專制的削弱》

C.《太平天國運動與中國近代化進程》

D.《巴黎公社與國際工人運動》

99.(2011年江蘇高考2題)右圖所示為《唐書》所載830名進士的出身分布比例,

由此可見,唐代科舉制

    A.為選拔士族子弟而設立

    B.仍然是九品中正制翻版

    C.縮小了人才選拔的範圍

    D.兼顧多個階層但不完善

100.(2011年4月紹興市質檢13題)西漢前期相權之重,是後代少見的,所謂「道德出於君,制令傳於相」。漢武帝在制度上克服這一問題的措施是(    )

A.設「中朝」 B.置樞密院 C.置刺史 D.設內閣

101.(2011年5月泉州市質檢15題)《元史·選舉志一》記載:「(世祖至元)四年九月,翰林學士承旨王鶚等,……以為:『貢舉法廢,士無如仕之階,或習刀筆以為吏胥,或執僕役以事官僚,或做技巧販鬻以為工匠商賈。」另據謝枋得《疊山集》記載:當時社會階層的劃分有「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醫、六工、七匠、八娼、九儒、十丐」的說法。兩則材料共同說明了元朝

A、重視科舉制度            B、文人的社會地位較低

C、有明顯的等級劃分        D、工商業經濟發展較快

102.(2011年3月長望瀏寧四縣調研25題)唐代諫官由宰相薦舉,主要評議皇帝得失;宋代諫官由皇帝選拔,主要評議宰相是非。這說明(    )

A.唐代實施三省六部制               B.宋代中央集權得到加強    

C.唐代以諫官制約皇帝的權力         D.宋代諫官向皇帝負責

103.(2011年4月大同市一模25題)唐朝詩人孟郊的《登科後》詩:「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朝看遍長安花」,反映了士子在參加完科考獲取功名後的心情。據此判斷這位士子參加的是

A.貢試           B.鄉試             C.會試             D.殿試

104.(2011年5月北京西城區二模12題)劉邦認為:「(秦始皇)為皇帝,而子弟為匹夫,內亡(通「無」)骨肉根本之輔,外亡尺土藩翼之衛。」漢初統治者為此而採取的措施是

    A.廢除分封制   B.分封諸侯王    C.頒布推恩令    D.設置尚書令

105.(2011年3月江門市一模12題)古語「十年寒窗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反映的是下列哪一制度(    )

A.世襲制            B.察舉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舉制

106.(2011年1月龍岩市高三質檢3題)十七世紀某西方人認為「(中國)這一制度提供了這樣一種保障,即政府以個人的才能為基礎,而非歐洲那樣——為世襲權力所支配,故該制度不失為一種民主和平等的制度。」該制度是指(    )

A.分封制 B.察舉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舉制

107.(2011年1月北京丰台區高三期末12題)自漢朝到明清,「中朝、內閣、軍機處」三個機構的共同特點是(    )

    ①始終沒有實權                   ②由皇帝近臣取代重臣

    ③最初是臨時機構                 ④始終由高官任職

A.①②③         B.②③       C.①②④             D.③④

108.(2011年5月廈門市質檢16題)唐以前均規定「工商不得入仕」;唐後期規定工商業者改業三年之後可以入仕;宋代規定「如工商雜類人內有奇才異行、卓然不群者,亦許解送。」上述材料反映了

A.科舉取士逐步取消了身份職業限制       B.科舉取士促進社會重學風氣形成

C.科舉成為宋代文人入仕的主要途徑       D.唐宋時期工商業者社會地位逐漸提高

109.(2011年1月杭州市質檢4題)「世祖即位…登用老成,大新製作……在外者,則有行省……其牧民者,則曰路,曰府,曰州, 曰縣。常有常職,位有常員,其長則蒙古人為之,而漢人、南人貳焉。」上述材料反映出(    )

①元代職官與宋代相比,又有一些變化       ②元朝在地方推行行省制

③元朝在行省之下,分設路、府、州、縣     ④元朝推行的民族政策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①②③④

110.(2011年3月湖南十校聯考6題)漢初「馳山澤之禁」,吳王劉濞得以「專山澤之饒」,勢力日增。後漢武帝行鹽、鐵專賣,斷絕了豪強大賈對鹽、鐵的專擅,大大地削弱了地方勢力的經濟實力。材料認為實行專賣制度(    )

A.有利於鞏固中央集權           B.干擾了正常的商業秩序

C.是一種與民爭利的行為         D.是政治專制主義在經濟領域的表現

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7小題,共0分)

111.(2011年5月濮陽市二模40題)(37分)閱讀材料,完成下列備題。

    材料一:西周的學校教育……教師既行教事,又兼管國家的日常事務,形成了「官師合一」的局面;教學場所同時也是舉行祭祀、饗射、治歷、望氣、布政等日常國事的場所……

春秋戰國時期,官學賴以生存的政治、經濟基礎逐漸瓦解……對士的需要激增,於是平民中湧現出一批新的士,士也逐漸成為知識分子的通稱。士階層的壯大為私學的產生提供了必要的師資條件……私學是由私人授徒辦學的教學組織形式……戰國時期,隨著社會局勢的劇變和民間學術文化的發展,又有許多哲人、學者投身於教育行列,專以一家之言立教。春秋戰國時期的私學……自由講學,各具特色;為諸家學派的基地;是參議時政的論壇……遊學列國,進行學術傳播和交流。

    ——摘編自楊寧一主編《歷史學習新視野新知識》

    材料二:一個青年跑進大學求學,畢業後,派到地方服務。待服務地方行政有了政績,再經長官察選到中央,又須經過中央一番規定的考試,然後才始正式入仕。那是當時入仕從政的唯一正途,政府的一切官吏,幾乎全由此項途徑出身。這樣的政府,我們再也不能叫它做貴族政府……我們只能叫它做讀書人的政府,或稱士人政府。

    ——摘編自錢穆《中國歷史政治得失》

    材料三:西漢初年的景帝時期,出生於今安徽的文翁來成都任蜀郡守,他「見蜀地僻陋,有蠻夷風」《漢書·循吏傳》),遂將教育文化事業放在首位……選拔青年人親自進行教育,並派到長安去學習數年,學成之後用作各級官吏,帶動各地的教化……在成都開辦學校,校中學子在課堂之外還必須經常到各地有所實踐。一段時間之後,效果大顯,人才輩出,風氣大變。「由是大化,蜀地學於京師者比齊魯焉。至武帝時,乃令天下郡國皆立學校官,自文翁為始雲。文翁終於蜀,吏民為立祠堂,歲時祭祀不絕。至今巴蜀好文雅,文翁之化也。」《漢書·循吏傳》)

    ——摘編自袁庭棟《天府的記憶》

(1)根據材料一,概括指出西周學校教育的特點。該特點到春秋戰國時期發生的變化及原因?(12分)

(2)材料二反映了當時怎樣的選官制度?為什麼「這樣的政府,我們再也不能叫它做貴族政府」?(8分)

(3)根據材料三,概括指出文翁辦教育的特點及對當時教育體制發展的貢獻。(8分)

(4)綜合上述材料,分析西周到西漢教育對社會發展的功能。(9分)

112.(2011年高考上海單科35題)選官制度

中國歷史上的選官制度有一個演變的過程,西周、漢代與唐代是三個重要的發展階段。

問題:(12分)

(1)按示例填寫表格。(6分)

(2)簡要評述漢、唐的選官制度。(6分)

113.(2011年4月安徽江南十校35題)(28分)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雅典的法庭不設法官,只設主持官,負責組織審判並維持法庭的秩序,判決的權力則在陪審團。陪審團成員從公民群體中抽籤產生。其例為:每年初公民自願報名……而後抽籤從自願者中挑選出六千人,作為當年陪審團成員。如遇有法庭開庭之日,城邦官員事先根據案件大小確定審判每樁案件所需陪審團規模,從五到二千人不等,然後從六千名陪審團成員中抽籤選出當日所需陪審員總人數。開庭之前,再以抽籤的方式將這些陪審員分配到不同的法庭,審理不同的案件。

        ——互聯網: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法學圖書館《蘇格拉底之死》

(1)依據材料一,指出法庭陪審員產生的主要方式是什麼?它對法庭的公正判決會產生什麼影響?(6分)

材料二  西方文官制度是受到中國科舉制的影響在19世紀前後逐步發展起來的,對西方歷史產生極大的影響。以下是中英兩國在19世紀中葉前後考試製度的(局部)內容的比照:

項目

英國文官制度(機械性·文書助理級考試)

中國科舉制(鄉試考試)

考試

內容

必考:英語、數學、普通知識。任選一門:經濟、地理、歷史、德文、法文。

四書文三篇,五言八韻詩一首;經文五篇;策問五道,並問經史時務、政治

    ——摘編於陳小錦《從英國文官考選制度看清末科舉制的衰亡》。

(2)依據材料二,比較中英兩國在19世紀中葉前後考試內容上的差異。(4分)指出中英考試內容的差異所反映的實質。(4分)

材料三  19世紀中葉後,由於國運漸替,咸豐時為籌公餉,大開捐例,社會上約有30~50%的生員(秀才)資格靠捐納而得。到光緒時期,捐官更為便宜。……1905年袁世凱、張之洞等實權官員遞呈《請廢科舉折》稱:「危迫情形,更甚曩日,科舉一日不停,士人皆有僥倖得第之心,以分其砥礪實修之志。」隨後清廷宣布廢除延續了1300年的科舉制度。科舉取士與學校教育實現了徹底分離。

    ——摘編於陳小錦《從英國文官考選制度看清末科舉制的衰亡》

(3)依據材料三,指出清朝廢除科舉制的原因,並分析科舉制廢除對20世紀初中國歷史的影響。(10分)

(4)綜上所述,就當前我國完善公務員考選制度談談你的建議。(4分)

114.(2011年高考安徽文綜36題)(26分)制度的變革與創新直接影響著人類歷史的進程,是世界聞名的重要體現。閱讀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回答下列問題。材料一 (盧商)早孤,家窶(jù,貧寒)困,能以學自奮。舉進士、拔萃,皆中。由校書郎佐宣歙、西川幕府。入朝,累十餘遷,至大理卿。……擢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                    ——摘自《新唐書》列傳第一百七材料二    (雅典)最初是實行君主政體,以後讓位於由九個執政官主持的寡頭政治。這九個執政官是主要執政官,全部屬於貴族。……後來朝愈益民主化的方向發展。急速發展的貿易創造出一個強有力的中產階級,他們同失去產業的農民聯合,要求政治自由化。                      ——摘自[美]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

    梭倫尋求善世的真理。他相信,違背公正必然要擾亂公眾的生活。個人對自己的行為負責。於是,權威的根基就被摧毀了。

                      ——摘自【加】哈羅德·伊尼斯《傳播的偏向》

(1)材料一反映中國古代選官制度發生了怎樣的變化?對當時社會政治有何影響?(8分)

(2)怎樣理解材料二中「權威的根基就被摧毀了」?並分析其進步作用。(8分)

(3)比較上述兩種政治制度變化的主要不同,以及二者所導向的社會觀念的差異。(10分)

115.(2011年3月東北三校聯考40題)(37分)閱讀材料,完成下列備題。

材料一  西周的學校教育……教師既行教事,又兼管國家的日常事務,形成了「官師合一」的局面;教學場所同時也是舉行祭祀、饗射、治歷、望氣、布政等日常國事的場所……春秋戰國時期,官學賴以生存的政治、經濟基礎逐漸瓦解……對士的需要激增,於是平民中湧現出一批新的士,士也逐漸成為知識分子的通稱。士階層的壯大為私學的產生提供了必要的師資條件……私學是由私人授徒辦學的教學組織形式……戰國時期,隨著社會局勢的劇變和民間學術文化的發展,又有許多哲人、學者投身於教育行列,專以一家之言立教。春秋戰國時期的私學……自由講學,各具特色;為諸家學派的基地;是參議時政的論壇……遊學列國,進行學術傳播和交流。

        ——摘編自楊寧一主編《歷史學習新視野新知識》

材料二  一個青年跑進大學求學,畢業後,派到地方服務。待服務地方行政有了政績,再經長官察選到中央,又須經過中央一番規定的考試,然後才始正式入仕。那是當時入仕從政的唯一正途,政府的一切官吏,幾乎全由此項途徑出身。這樣的政府,我們再也不能叫它做貴族政府……我們只能叫它做讀書人的政府,或稱士人政府。

——摘編自錢穆《中國歷史政治得失》

材料三  西漢初年的景帝時期,出生於今安徽的文翁來成都任蜀郡守,他「見蜀地僻陋,有蠻夷風」(《漢書·循吏傳》),遂將教育文化事業放在首位……選拔青年人親自進行教育,並派到長安去學習數年,學成之後用作各級官吏,帶動各地的教化……在成都開辦學校,校中學子在課堂之外還必須經常到各地有所實踐。一段時間之後,效果大顯,人才輩出,風氣大變。「由是大化,蜀地學於京師者比齊魯焉。至武帝時,乃令天下郡國皆立學校官,自文翁為始雲。文翁終於蜀,吏民為立祠堂,歲時祭祀不絕。至今巴蜀好文雅,文翁之化也。」(《漢書·循吏傳》)

                                                       ——摘編自袁庭棟《天府的記憶》

(1)根據材料一,概括指出西周學校教育的特點。該特點到春秋戰國時期發生的變化及原因?(12分)

(2)材料二反映了當時怎樣的選官制度?為什麼「這樣的政府,我們再也不能叫它做貴族政府」?(8分)

(3)根據材料三,概括指出文翁辦教育的特點及對當時教育體制發展的貢獻。(8分)

(4)綜合上述材料,分析西周到西漢教育對社會發展的功能。(9分)

116.(2011年1月杭州市質檢26題)(15分)「比較」是確定事物之間相同點和相異點的思維方法,它為客觀全面地認識事物提供了一條重要途徑。「比較」也是一種有效的歷史學習方法。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中國古代的「選舉」與源自西方、現在流行的「選舉」雖然中文字面相同,在實質內容方面元疑是有著根本性的差別的。

    ——戴維·米勒、韋農·博格丹諾《布萊克維爾政治學百科全書》

材料二  中國進人近代以前,人們心目中所指的「選舉」又與現在人們心目中所指的「選舉」不同,它不是指人們投票選舉代表、議員或者自基層到高級的各級領袖,而完全是指另外的、今人已經相當陌生卻正是我們所要敘述的東西。而由此一古代概念的完全更新,也正

好可以從一個側面見出天翻地覆的百年世變。

——何懷宏《選舉社會及其終結——秦漢至喂清歷史的一種社會闡釋》

(1)根據材料一併結合所學知識,指出中國古代的「選舉」與西方現在流行的「選舉」之間的根本性差別?(4分)

(2)根據材料二,指出「現在人們心目中所指的『選舉」是指什麼選舉制度?西方這一制度與古代希臘的「選舉」制度有什麼不同?(4分)

材料三  「民主」一詞在中國古代文獻中最早出現於《尚書》:「天惟時求民主,乃大降顯於成湯」。意思是說:暴君夏桀殘民以逞,不配做民之主;推翻夏桀的成湯才是民主。

「我們(雅典)的制度被稱作民主政治,那是千真萬確的,因為政權不是在少數人手中,而是在多數人手裡。                                ——《希臘伯羅奔尼撒戰爭史》

(3)材料三中出現了古代東西方世界對「民主」一詞賦予的不同含義,請指出它們的不同?

(3分)

(4)近代資本主義國家最終都選擇了君主立憲制和共和制,德意志帝國和法國作為這兩種

政體的代表有著各自的特點。根據所學,填寫下表。(每空1分,共4分)

德意志帝國

法國

政治體制

君主立憲制

共和制

法律基礎

1871年德意志帝國 憲法

元首及產生方式

總統;由參眾兩院聯合組成的國民議會選出

權力中心

117.(2011年高考全國文綜Ⅱ卷40題)(25分)閱讀材料,完成下列各題。

材料一  

春秋戰國時期,按「官有能而祿有功」的原則,廢除血緣世襲的貴族制,建立起官僚行政制度。秦至漢初,秉承法家理念,功與能為官吏升遷任免的主要依據。漢武帝以後,儒生出身的官吏地位上升,官吏個人品行對於引導、教化百姓的功用日益受到重視。東漢時,士大夫追逐基於德行的「名」,官吏矯情虛偽而無實際才能成為普遍現象,曹操執政,強調「唯才是舉」,功、能者優先,「不官無功之臣,不賞不戰之士」。西魏北周選任官吏,突出思想品行的重要性:「凡所求材藝者,為其可以治民。」強調對官員的品行和政績考核。「其志行名者,則舉之;其志行不善者,則去之……凡求賢之路,自非一途。然所以得之審者,必由任而試之,考而察之。」

——摘編自翦伯贊《中國史綱要》

材料二

唐代將品德與任職態度方面的「四善」作為考察官員最重要的內容:「一曰德義有聞,二曰清慎明著,三曰公平可稱,四曰恪勤匪懈。」同時規定各類職務的最佳業績標準,稱作「最」。每年考核,公示結果。考核分為九等:「一最四善為上上,一最三善為上中,一最二善為上下……居官飾詐,貪濁存狀,為下下。」「善」是獲得薪酬獎勵與迅速提升的關鍵。

——據《新唐書》

材料三

取士概歸學堂,固已明示天下以作新之基……且設立學堂者,並非專為儲才,乃以開通民智為主,使人人獲有普及之教育,具有普通之知能,上知效忠於國,下得自謀其生。其才高者,固足以佐治理,次者亦不失為合格之國民。

查科場試士,但憑文字之短長,不問人品之賢否。是以暗中摸索,最足為世詬譏。今學堂定章於各項科學外,另立品行一門,用積分法,與各門科學一體考核,同記分數,共分言語、容止、行動、作事、交際、出遊六項,隨處稽查,第其等差,至考試時,亦以該生平日品行分數,併合計算。

凡算學、地理、財政、兵事、交涉、鐵路、礦務、警察、外國政法等事,但有一長,皆可保送。俟考試時分別去取……其取定者,酌量用為主事、中書、知縣官。

——摘編自《袁世凱、趙爾巽、張之洞等會奏之停科舉推廣學校折暨上諭立停科舉以廣學校》(1905年)

(1)根據材料一、二並結合所學知識,概括秦至唐官員選拔所體現的「德」、「才」觀的變化並簡析其原因。(15分)

(2)根據材料並結合所學知識,簡要評述清末對「德」、「才」的新認識。(10分)

必修一專題一:3、君主專制政體的演進與強化(每課名題4)參考答案

一、選擇題

1.C      

解析:此題考查的是對宋朝中央與地方官員職權的理解。根據題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學史實參知政事行使丞相的行政權。所以此題正確選項是C。

2.B      

解析:考查九品中正制知識點,九品中正制是選官制度,其標準是門第聲望,因此,①②正確;③就法錯誤,④與題干無關。正確選項為B。

3.B      

解析:考查識圖能力。根據歷史常識,明代地方最高行政區劃仍習慣稱為行省,湖廣包括今天的湖南、湖北;從地圖上的陰影部分與江西、廣西、廣東、陝西等接攘,可知是湖南、湖北兩省。

4.B      

解析:本題考察古代中國社會的人才選拔制度。題干中的時間處於清朝時期,此時的人才選拔制度是科舉考試,從題干中農夫的兒子可以擔任宰相這一史實分析,科舉考試使得一些下層的讀書人可以參與政治管理,但是「都是平等的」觀點絕對,科舉考試中不存在決定的公平。

5.C      

解析:從材料可以看出這一制度使「文入學士集團」組成了統治集團,形成了有效穩定的行政管理,但又「扼殺了創造力,培育了順從性」,科舉制到明朝時採用八股取士,「扼殺了創造力,培育了順從性」。故選C。

6.D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君主專制的不斷強化,最能反映是應該是D項,標誌著君主專制到達頂峰。

7.D      

解析:中國古代社會的「特殊公共權力」的特徵,據材料「國家是一種「特殊的公共權力」可以判斷出實際上就是中國古代國家的特徵,而中國古代國家的特徵是實行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所以正確答案為D。

8.A      

解析:本題考查古代中國的人才選拔制度。公、卿是古代高級官吏的稱呼。世卿就是天子或諸侯國君之下的貴族,世世代代、父死子繼,連任卿這樣的高官。祿是官吏所得的財物,世祿就是官吏們世世代代、父死子繼,享有所封的土地及其賦稅收入。有了這種制度上的保障,一般的賞罰對當時的公、卿利益觸動不大。材料反映的正是這一特點,所以選A項。

9.D      

解析:本題考查中國古代地方行政制度。從材料中「取周秦之制而兼用之」可知為西漢郡國並行制。

10.A      

解析:本題考查中國古代的人才選拔制度。根據題干信息分析,進士科考試的內容包括經貼、寫作、時務筞考核的內容在難度和數量上要大於明經科因此,④說法錯誤。材料中科舉考試分為兩科說明①正確;從考試內容一欄看,儒家經典屬於考察的主要內容,因此②正確;三試的內容是考察時務策體現了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因此③正確。

11.C      

解析:根據題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學史實宋朝的樞密使掌管軍權故應該排除。所以此題正確選項是C。

12.A      

解析:本題考察古代中國政治制度。根據題中信息分析秦朝實行皇帝之下的三公九卿,西漢實行皇帝之下「內朝」和「外朝」並行制度,「內朝」官員是由皇帝任命等級較低的官員擔任,區別與由丞相組成的「外朝」形成了內外相制的權力結構。

13.B      

解析:越窯出產的主要是青瓷,刑窯出產的主要是白瓷。故「九秋風露越窯開,奪得千峰翠色來」反映的是越州青瓷工藝高超。

14.D      15.C      

解析:根據所學材料中「隋唐政治制度」指在中央實行的三省六部制。三省是中書省(隋稱內史省)、門下省、尚書省的合稱,三省的長官都是宰相。尚書省下設六部,分別負責貫徹各種政令,處理日常事務。三省之間既相互牽制,又互為補充,分工明確,提高了辦事效率。同時,完整的相權被分割,避免了權臣獨攬大權,有利於加強皇權,本題選C項。A項中「相權三分」和B項中「地方分權」都不符三省六部制說法,D項「皇權頂峰」是指清雍正帝時期軍機處的設置。

16.C      

解析:解析:C 材料反映的是中國古代中央官職設置,而三權分立與制衡的原則是西方民主政治,故A錯誤;「原理」開創者是在秦代。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別掌握治民、治軍、監察官吏之責,故B不正確。從材料內容可以看出,作者對「原理」開創者持讚賞的態度。

17.D      

解析:魏晉時期實行九品中正制,按門第高低選拔官吏;從隋朝開始,實行科舉制度,通過考試選拔官吏,使門第不高的地主階級知識分子能夠參與到國家政治中。

18.C      

解析:材料觀點指中國古代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也有一些民主、公平的意味,比如察舉制、科舉制在選官方面體現了一定的民主,以及三省六部等體現行政上的民主,選擇C項。

19.C      

解析:刺史制度於西漢設置,A項與題意不符;B項是宋代;「以中書令、侍中、尚書令共議國政」反映的是唐的三省六部制,與題意不符; 行省制是元代創立的地方行政制度。

20.C      

解析:示意圖內容信息反映的是「三省六部制」,隋唐建立和完善了三省六部制,故選C。

21.D      

解析:從材料信息看,「不得重居之」是指對「典史久居其職,肆情為奸」現象而作出的,可見其目的在於防止腐敗。故D項為正確答案。

22.B      

解析:本題考查了元代行省制度。《南台備要》是元代記載御史台制度、事務等的書籍。材料大意是說江浙行省遇到「調兵剿捕」的時候,行省官員若要將事務不管大小輕重都向中央一一請示稟報,可能會延誤事務的處置。如今凡是「調遣軍情」和動用國庫等緊急的事情,不需要再稟報,交給行省官員自行處理。據此,材料反映了當時元代的江浙行省獲得了緊急事務處置權,本題選B項。材料沒有反映地方與中央權力之間難以調和的矛盾;行政長官不再由朝廷任命也未體現;地方只獲得了緊急事務的處置權,平時各類事務仍受中央節制,所以ACD三項說法錯誤。「凡有調遣軍情重事及創動官錢,不須咨稟,……交他每(們)從便區處。」說明江浙行省獲得了急事處置權。地方絕對服從於中央、行省長官由皇帝任命。A、C、D表述錯誤。

23.B      

解析:本題考查了三省六部制的特點。材料中錢穆先生認為:漢代由宰相一人掌握全國行政大權,而唐代則把相權分別操掌於幾個部門,由許多人來共同負責,凡事經各部門之會議而決定。漢朝只有一個宰相,但遇政府有大政事,亦常有大會議,這是皇帝宰相和其他廷臣的會議。唐代則把相權劃分成幾個機關,一中書省,二門下省,三尚書省,這幾個機關相互分立制衡,共同商討來決定政府一切最高政令。「唐代宰相的委員制」指相權分立制衡。

24.C      

解析:根據題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學史實三公和三省六部制度都是針對國家事務進行管理,而九卿主要是處理皇室事務。所以此題正確選項是C。

25.A      

解析:根據題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學史實這裡伏爾泰是在肯定中國科舉制度的積極作用,而有利於加強君主專制是阻礙中國後來發展的主要因素,而科舉制不是在強調創新意識故應排除③④。所以此題正確選項是A。

26.C      

解析:南宋時期少數民族入侵,戰火不斷,故①的說法不正確,排除含①的選項。②③④說法符合史實。

27.D      

解析:分析材料可知北門學士並非常設的官職,只負責臨時性的草擬詔書、決策、參與機要等。結合各選項說法,唐朝實行三省六部制,三省分工合作,職責明確,中書省是決策機構,負責草擬、頒發皇帝的詔令;門下省是審議機構,負責審核政令;尚書省是執行機構,負責貫徹執行重要政令。而北門學士負責的權力較廣,分割了三省的權力,本題選D項。

28.B      

解析:本題考查古代中國的行政區劃。根據題干中「道」「州」的信息分析,屬於唐朝時期的行政劃分。在唐代前期,採用州、縣二級制。到唐代中期演變為道、州、縣三級制,同時出現了新的二級行政區——府。漢朝時期設州、郡、縣。宋朝是路、府、縣。元朝是中書省、路、府、州。

29.D      

解析:據材料推斷A、B屬於史實,C屬於對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的評論。只有D屬於史識。故選D。

30.B      

解析:從材料信息「人才輩出;雖所試科目不合時用,制度則昭若日月」,可以看出,孫中山不僅贊成科舉制度本身,連科舉考試的科目也加以肯定。由此可知孫中山認為科舉制利大於弊。

31.A      

解析:本題考查中國古代的選官制度。科舉制考查主要內容為儒家經典,考查目的是選拔封建官吏,與科技素養無關,故排除B項;自秦朝開始,官僚政治開始取代貴族政治,察舉制是官僚政治體制下的選官制度,排除C項;科舉制打破貴族壟斷,拓展了官吏來源,利於統治基礎的擴大,排除D項;根據材料,察舉制強調「品德」、「學問」,德才兼備,故答案選A。

32.D      

解析:本題以唐朝科舉製為切入點,考查學生對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分析理解能力,難度中等。中國古代選官制度的規律①主要標準由家世、財產、門第逐漸發展到才學;②選拔方式從推薦到考試,漸趨嚴密科學;③標準逐步趨向公開、公平、客觀;④歷代選官制度在執行初期都主要起到鞏固統治的積極作用,後期逐漸影響和阻礙社會的發展。在本題中從題干中的信息可知,隋唐以前官府用人須查考譜籍,看祖上有何官爵,這種制度實際上是在九品中正制的基礎上形成的,反映的是門第觀念逐漸淡化,這明顯與科舉考試注重才能密切相關。隋唐以前的選人制度主要考察的是門第高低,即九品中正制。隋唐以後開始推行了科舉制度,,不再以出身選官,使得人們可以科舉,即政府以所謂「才能」做為標準選拔人才,官府的譜局等逐漸消失。因此導致門弟出身逐漸被淡化。A項宗法制在春秋戰國時崩潰,但其影響深遠,故排除;B項察舉制主要在漢朝實施,時間不符;C項三省六部制是中央官制與官爵、門第沒有必然聯繫,故選D項。

33.B      34.D      

解析:材料出自唐人沈既濟對科舉制的評論。從「忠賢雋彥韞才毓行者」,可以看出有才華和能力的人被錄用,可以推斷出是科舉制。科舉制張揚了「學而優則仕」;科舉成為讀書人最高最迫切的追求,推動社會向學(讀書)風氣的形成;科舉成為當時人們走向官場的重要途徑;有助於提高個人政治影響力。「得第」一詞也可以判斷是科舉制度。故選D

本題考查中國古代選官制度。從材料信息看出每年得第的是那些忠賢雋彥韞才毓行者,即有實際能力的人。根據古代選官的標準只有科舉制的選官標準符合這一要求。而A是官職世襲,B主要看孝廉,C主要是門第。

35.D      

解析:三公和三省長官都是宰輔大臣,而六部長官只是三省的下屬,所以排除有六部制的選項B、C;清朝的軍機處則純粹是一個秘書機構,軍機大臣只是提出建議、執行皇帝的決策,決策權都在皇帝,軍機處以「君權附庸」的地位,成為凌駕於內閣及各部、院之上的全國政務的總匯機關,軍國大計,無不總攬。內閣大學士雖然不是宰相,但也是明代皇帝的重要輔佐大臣。所以選D。

36.C      

解析:本題缺乏科學性,在中國古代歷史上地方權力與中央集權的消長變化反覆、複雜,C項最切合實際,其他幾項圖示較單一。

37.B      

解析:分析材料可了解到,行省機構的總體權力頗大,但由於群官議政和軍事、財賦等權力由中央直接掌握,行省各級官員處理各項庶政又是有所分工,互相配合、互相牽制的。每名行省官都不可能獨立行使權力,而要受到其他同僚的協助或制約。本題選B項。

38.C      

解析:雅典梭倫改革實行財產等級制度,打破了貴族的特權;郡縣制下,地方長官都由皇帝任免,有期限,是官僚政治取代貴族政治的標誌,打破了貴族的世襲特權;隋唐時期的科舉制是考試選拔人才制度,打破了世家大族對選官的把持,C項正確。

39.D      

解析:此題考查的是對中國古代中央集權制度的理解。根據題干提供的信息「決策不再是單純的皇帝個人行為」和所學史實反映了唐朝皇帝的最終決策要受到三省的的影響。所以此題正確選項是D。

40.C      

解析:考查古代中國的地方行政體制。本題考查圖片信息提取與教材知識相結合的運用能力。從圖10中的濟南郡、北海郡、膠東國、甾川國等可知是郡國並行,此為西漢時期;而圖11中的中書省、陝西行省、甘肅行省等字樣可知是行省制,此為元代。答案為C。

41.B      

解析:北宋初年,為加強中央集權,宋太祖把主要將領的兵權收歸中央.又抽調各地精兵強將,充實中央禁軍。行政上,由中央派文官擔任地方長官,同時設通判負責監督。財政上.地方賦稅一小部分作為地方開支,其餘全部由中央掌控。這些措施的實行,改變了唐末五代以來藩鎮割據的局面,加強了中央集權。A、C、D三項都屬於具體措施,B項全面反映其體制變革。

42.C      

解析:本題考查歷代君主專制加強的措施和學生分析能力。皇權與相權的鬥爭是中國古代中央集權發展的重要內容之一。西漢時期通過建立中朝,以削弱和對抗以丞相為首的外鈔的權力。北魏實行三長制是為了削弱地方勢力。從明朝廢除丞相制度,故清朝沒有丞相與皇權的鬥爭。A項西漢通過削弱諸侯王勢力打擊的地方勢力,而非相權;B項北魏實行的三長制也是地方管理制度,與相權無關;D項消除了皇權與相權矛盾的應是明太祖廢除丞相,而不是清設軍機處。題目要求回答的是削弱相權、加強皇權,A、B項的措施是中央加強對地方的控制,不符合要求。清朝已無宰相,故D項錯誤。

本題考查。

43.C      

解析:錢穆先生的觀點反映了唐代的三省六部制中,皇帝沒有絕對的決策權,三省的職權較大。本題選C項。

44.B      

解析:契丹,是活躍在中國東北地區的一個民族。遼陽行省轄地包括今庫頁島,外東北,西伯利亞東部,中國的東北三省及內蒙古東部。據此可以判斷契丹省應為遼陽行省,故選B項。嶺北行省為蒙古和回紇族聚居地,甘肅原是西夏族聚居地。排除A、C。

45.D      

解析:抓住材料關鍵信息:「取周秦之制而兼用之」。西周實行分封制,而秦實行郡縣制。再結合西漢初年地方行政制度可知是郡國並行制,故D正確。

46.C      

解析:考查古代政治制的演變。本題難小。三公九卿製為秦確立,A排除;郡縣製為地方行政體制,與題意不符,B排除;內閣製為明制,D排除;三省六部制是唐制,三省長官都為宰相,C項正確。

47.B      

解析:考查科舉制度。解題須閱讀分析材料,把握材料觀點,「縉紳雖位極人臣,不由進士者,終不為美,以至歲貢常不減八九百人。」說明唐朝進士科地位重要,為世人敬仰。ACD並未從材料中反映出。

48.A      49.D      

解析:項反映的是分封制;B項是宗法制;C項指三省六部制;D項針對行省制進行評論。反映中央集權的選D項,A項不利於中央集權;B項宗法制與中央集權無關;C項是加強君主專制的措施。

50.B      

解析:根據所學秦代開始形成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並實行焚書坑儒等,所以A項可排除;D項明清時期封建制度不斷衰落,加強專制主義統治,明代廢除丞相制度,清代設置軍機處等,明清還大興文字獄,D項也可排除。在BC兩項中,聯繫唐代「貞觀之治」「開元盛世」等,本題選B項。

51.C      

解析:門下省的職責是封駁審議。

52.D      

解析:選項A,節度使是唐朝後期的地方武將,而非明朝官職,可排除A項;選項B,樞密使是北宋時期掌握兵權的官職,也非明朝官職,可排除B項;選項C,三司使是北宋時期掌握中央財政權的官職,也非明朝官職,可排除C項,故本題選D

53.C      

解析:此題考查的是對中國古代隋唐時期三省六部制度的理解。根據題干提供的信息隋及初唐時政治制度的「突破性進展」和所學史實應該指的是三省六部制,而其最突出的特點就是權力的制約且平衡。所以此題正確選項是C。

54.D      

解析:從關鍵字眼「對任何人開放」「 足夠的學養」可以看出是憑才能選擇人才的制度,故選D。A靠血緣關係,B靠品德與聲望為主,C靠門第為主,都不符合題意。

55.B      

解析:在古代,由於特別重視禮儀,所以名、字的稱呼上是十分講究的。在人際交往中,名一般用作謙稱、卑稱,或上對下、長對少的稱呼。平輩之間,只有在很熟悉的情況下才相互稱名,在多數情況下,提到對方或別人直呼其名,被認為是一種不禮貌的行為。平輩之間,相互稱字,則認為是有禮貌的表現。下對上,卑對尊寫信或呼喚時,可以稱字,但絕對不能稱名,尤其是君主或自己父母長輩的名,更是連提都不能提,否則就是「大不敬」或叫「大逆不道」,所以便產生了我國特有的「避諱」制度。材料中的民部改為戶部,是因為唐太宗名字中有「民」字,所以為了避諱的 需要 。

56.B      

解析:考查行省制度的作用。行省制是地方行政制度,反映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中中央與地方的矛盾,加強中央集權。關鍵句「有諸侯之鎮而無諸侯之權」。ACD說法錯誤。

57.B      

解析:判斷各選項,D項較容易排除。分析材料可知,唐代未經三省同意而受皇帝直接封賞的官職被歧視,反映了當時皇權一定程度受到三省制約。本題選B項,AC項未反映材料。

58.D      

解析:考查漢代中外朝制度。中外朝制度的創立目的是為了削弱相權,加強皇權。漢武帝為了分散和限制丞相的權力,曾經特意從身份低微的士人中破格選用人才,擔任參與國家政治中樞主要決策的侍中、常侍、給事中等職, 由於既有官署、官屬,又有具體的職司,作為皇帝的秘書機構,中朝逐漸居於核心地位,屬於決策機構,而丞相、御史等演變為外朝,是為執行機構。

59.A      

解析:從材料的「駁正」等可知該機構有封駁職權,為A項唐門下省。

60.B      

解析:以清代為例,舊時科舉考試全過程是從府、州、縣基層開始,叫做童試。赴考者叫做童生,考中之後叫秀才,第一名叫案首。正式較高級別的國家考試叫做鄉試,在省城進行,赴考人是各地的秀才,考中之後稱舉人,第一名是「解元」;再高一級是會試,在禮部舉行,赴考者是舉人,考中之後稱貢生,第一名是「會元」,第二至五名是「經元」;殿試則在皇上的金鑾殿舉行,皇帝親自主持,赴考者是貢生,考中之後稱進士,此殿試的第一名為「狀元」。故正確答案為B。

61.C      

解析:考查古代政治制度。用封建官制代替世襲制,即秦廢分封,行郡縣,官僚政治取代貴族政治,有利於加強中央集權,ABD三項是科舉制的意義,與題意不符,答案為C.

62.D      63.B      

解析:漢初實行郡國並行制度,為解決諸侯國勢力過大的問題,漢武帝實行推恩令,徹底解決了王國問題。

64.D      

解析:本題考察西漢時期對割據勢力的治理。題干中敘述了主父偃對西漢時期王國制度的意見,抓住題干「無尺地之封,則仁孝之道不宣」一句作為目的,其做法是下令諸侯將自己的土地逐漸分給子孫,以削弱王國勢力,因此屬於推恩令內容。A項不符合材料內容;B項不符合「連城數十,地方千里」,說明王國勢力強大;推恩令的目的不是調整統治內部的關係而是消除對抗中央的力量,因此C項不能選。

65.B      

解析:本題考察古代中國政治制度——宋代中央機構。結合宋朝相關史實回答。宋朝在中央削弱相權。宋雖沿唐朝制度設中書、門下、尚書三省,但其主要職權被置於內庭的政事堂所控制;並設參知政事為副相。設樞密院為最高軍事機構,凡軍機大事,直接對皇帝負責,宰相無權過問。設三司行使財權。又設諫院,以彈劾大臣,使宰相難以在處理朝政中施展作為。

66.A      

解析:科舉制度是我國歷史上獨有的具有開創性和平等性的以公開競爭為核心的官吏人才選拔制度。創始於隋朝,確立於唐朝,衰廢於清末。科舉制度體現的許多有價值的觀念具有永久的生命力,公平競爭、廣泛參與、唯才是舉的思想成為重要的理念。本題選A項,BCD三項說法與問題中「具有永久的生命力」要求不符。

67.C      

解析:材料反映了豪門世族中尚處幼年的兒童已壟斷官位,根據所學,魏晉南北朝時期,朝廷要職多由世家大族擔任,選用官吏採取九品中正制,在這種制度下,世家大族子弟依靠門第即可步人仕途。本題選C項。

68.A      

解析:本題主要考查對元朝行政區劃的理解。中國古代地方行政區劃以天然山川作為行政區劃的邊界,使行政區劃與自然地理區劃相一致,被稱為「山川形便」原則。秦、漢、唐等都以此劃分地方行政區邊界。政區的邊界既以山川劃定,則該政區往往就形成一個自然地理區域,這對於農業經濟的發展是有利的。雖然實行山川形便的原則有經濟上的需要和文化方面的益處,但對中央集權制而言,卻有一個很大的弊病,容易形成憑險割據的現象。元代為加強中央集權,防止分裂割據現象的發生,以「犬牙相入」原則劃分地方行政區邊界,因此元代行省幅員雖廣,分權雖大,但是缺乏實行割據的地理基礎,也就不容易產生分裂局面。中國的主要山川都呈東西走向,因此,元代以前的朝代地方行政區大都是橫長豎短,而元朝分省的趨向與之相反,省的形狀比如陝西、湖廣、江西、江浙四省南北長而東西短,便於中央在軍事上實行由北向南的控制,體現了元代統治者「南向控制」的治國理念,因此本題正確答案為A。

69.B      

解析:材料反映了元朝設立行省制度的用意,「眾建其官」旨在分割官員權力,「諸侯之鎮而無諸侯之權」旨在牽制地方重臣,防止其割據一方。

70.C      

解析:本題可用排除法,唐朝科舉制以才能和考試成績為錄用標準,排除②。其他表述正確。故選C

71.A      

解析:提取材料信息,「凡百司奏抄,侍中審定,則先讀而署之,以駁正違失。」由此可見,該部門負責政令的封駁,應該屬於門下省的職責。

72.A      

解析:專賣制度是我國古代統治階級長期推行的一項重要經濟制度,本題中漢武帝實行鹽、鐵專賣制度,斷絕了豪強大賈對鹽、鐵的專擅,大大地削弱了地方勢力的經濟實力。據此實行專賣制度加強、鞏固了中央集權,本題選A項,其他各項與材料無直接關聯。

73.C      

解析:根據題干提供的信息「能人為官」和所學史實1775年應該指的是清朝中期,這一時期選官制度應該是科舉制。所以此題正確選項是C。

74.C      

解析:以左右來區分人或事物的遠近尊卑,說明左右觀具有等級色彩,左右觀的變化不能體現社會進步,故C項說法不正確。

75.D      

解析:根據題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學史實中書主民;樞密院主兵;三司主財;指的是宋朝因加強皇權過分削弱相權而導致中央政府的權力過於鬆散,因此主張加強中央政府的權力。所以此題正確選項是D。

76.B      

解析:清朝在1905年「新政」中宣布廢除科舉制度。

77.B      

解析:本題考查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丞相的演變。根據提干信息「『相』是中國古代帝王的重要政治助手」分析,丞相起到輔助皇帝處理政事的作用,宋太祖為了削弱相權,旨令同平章事只管行政,其衙門中書門下稱為政事堂。北宋以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主政事,知樞密院事(或樞密使)主兵,稱為「二府」或「兩地」。度支、鹽鐵、戶部三司掌財務;尚書、門下兩省在宋朝已式微,宰相的權力較唐朝稍小。唐朝的兵部尚書是尚書省下的官員,三省長官相當於宰相。同平章事明朝的進士是古代科舉殿試及第者之稱,考中者可以授予官職,但是地位在丞相之下。清朝軍機達成沒有實權。

此題考查的是對中國古代中央集權制度的理解。根據題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學史實秦朝開始設立丞相,其主要職務是幫助皇帝處理全國政務,是百官之首;而唐朝的兵部尚書掌管的是軍權;宋朝的同平章事掌管的是行政權;明朝的進士只是科舉考試中舉,並不掌握丞相權力;清朝的軍機大臣只是跪奏筆錄無相權不掌決策大權。所以此題正確選項是B。

78.B      

解析:A項反映的是九品中正制;B項反映的是科舉制;C項反映的嫡長子繼承製,反映在選官制度上就是世襲制;D項反映的察舉制。故選B項。

79.C      

解析:由於科舉制使封建社會普通下層的老百姓也可以通過參加科舉考試獲得參與國家政權的機會,所以「可以培植全國人民對政治之興味……」;科舉制通過選拔人才,出任各級各地官員,效忠皇帝,從而擴大統治基礎,加強中央集權。所以「可以團結全國各地域於一個中央之統治」。所以C符合題意。A項「郡縣制」不符合「可以培植全國人民對政治之興味……」的信息,排除A。察舉制主要按門第和出身選拔人才,不符合「可以培植全國人民對政治之興味……」的信息,排除B。行省制雖然可以團結全國各地域於一個中央之統治,但與「可以培植全國人民對政治之興味……」的信息無關,排除D。故選C。

80.D      

解析:分析材料大意是說:前代採用州郡察舉的方法,到齊、隋時期,這一制度的弊端越來越多,隋代開始採用新的選官制度,意義很大。根據所學,材料所指制度是科舉制,本題選D項。

81.C      

解析:本題考察古代中國主要政治制度。唐朝時期實行三省六部制,中書省主要負責秉承皇帝旨意起草詔敕,門下省主要負責糾核朝臣奏章,尚書省負責執行。三個部門之間相互牽制,因此出現題干中「是非蜂起,上不能決」的現象,因此C項正確。

82.D      83.D      

解析:本題考察古代中國的人才選拔制度。三元:科舉制度稱鄉試、會試、殿試的第一名為解元、會元、狀元,合稱「三元」。接連在鄉試、會試、殿試中考中了第一名,稱「連中三元」。 殿試取中的前三名進士,分別稱為狀元、榜眼、探花,合稱三鼎甲。貢生:明、清兩朝由府、州、縣學推薦到京師國子監學習的人。進士:隋唐科舉考試設進士科,錄取後為進士。明清時稱殿試考取的人。舉人:漢代取士人不用考試,令郡國的守相推薦到中央;明清兩代稱鄉試考取的人。

84.A      

解析:從漢到宋,反映了中國古政治體制中中央與地方的關係,即中央集權不斷地加強。到宋時,吸取唐末藩鎮割據的經驗教訓,分化事權,地方所有大權集中於中央,這樣體制弊端致使出現地方行政效率低下的問題。

85.C      

解析:此題考查的是對中國古代封建社會選官制度沿革過程的理解。根據題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學史實考試為主的選官制度實行是在隋唐時期科舉考試製度;文官為相便於皇帝限制相權出現在宋朝重文輕武故應該排除②④。所以此題正確選項是C。

86.D      

解析:根據題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學史實元朝對地方管理採取行省制度,對後世產生了深遠影響,具有開創性,今天的省級行政區劃就是開始於元朝。所以此題正確選項是D。

87.B      

解析:父子關係為宗法關係的關鍵,從材料可見,在秦漢之際宗法關係已絕對地服從於君權, 天子被排除於宗法體系之外。就本質而言,宗法制是兩條線擰成的繩索,一條線是氏族時代以來的血緣關係,一條線是自封建以來的政治需要。在宗法制發展的歷史進程中,前一條線雖然始終未曾斷絕,但卻逐漸削弱;後一條線則逐漸增強,漸次處於主導的地位。君統與宗統的合二而一,正是這兩條線密切結合的西周時期;君統與宗統分離,天子、諸侯被排除在宗法體系之外,正是後一條線增強而居於主導地位的秦漢時期。君統與宗統關係的這種變遷,正是宗法制對於社會結構變化與政治格局變化的適應。D為主要干擾項,說法本身是正確的,但不能全面概括材料的意思。A、C說法錯誤。此題主要考查分析理解能力。考查獲取和解讀信息的能力。主要考察了宗法制和君主制。

88.D      

解析:材料反映了西漢初採取的措施同時借鑒了西周和秦代的制度,各選項中A項宗法制是西周的制度;BC項是秦代的制度;D項郡國並行制,即西周的分封制和秦代的郡縣制並行制,本題選D項。

89.A      

解析:八股文的試題出自四書,應試者必須按四書五經的代聖賢立言,依格式填寫,因而具很大的局限性,弊病尤大。明清科舉以八股文為主,於是教育重心當然就完全放在如何教八股文與如何做八股文上了,嚴重束縛了學子的思想與才華。

90.B      

解析:過去排列順序習慣使用千字文(天地玄黃)排序,明清時期,明清時期,用於科舉考試的貢院,每一間用於考試的號房都用《千字文》來編號。這就是「天字一號」的來歷。

91.D      

解析:本題考查了中國古代的選官制相關知識點。科舉制使做官的途徑公開化,普通家庭的子弟可以通過科舉考試也有做高官的機會。科舉選官,作為封建社會的「彈性體制」之一,說明了中國封建社會的再生能力,由此也可認識中國官僚制度的獨特作用。

92.D      

解析:行省制屬於地方行政制度,是加強中央集權,故③不正確;明朝廢除丞相,故④不正確,排除含③④選項。御史大夫是丞相助手,負責監察系統,削弱丞相權力;三省長官屬於丞相,相權有所分散,故丞相權力削弱。

93.C      

解析:虎符為調兵的憑證,供調兵之用,只有C項樞密院有調兵職權。

94.C      

解析:本題難度較大,考查學生中外歷史知識的融會貫通。科舉制是中國古代的選官制之一,通過科舉考試來選人才,具有公平、公正性,拓寬了官吏選拔途徑,實現了選賢任能,擴大了統治基礎,其是服務於封建專制統治,不能推動民主政治的發展;而羅馬法則民主政治發展的體現,並有利於維護帝國的統治。四個選項分別科舉制與萬民法的作用,但AD屬於科舉制,B屬於萬民法的作用,只有C項才是兩者相似的作用。

95.C      

解析:秦朝的中樞部門為三公九卿,其處理政務沒有按其處理政務範圍不同而嚴格區分,故排除A。而唐朝的三省六部是取決於或出令、審覆、執行的程度環節分工,與材料「不取決於或出令、審覆、執行的程度環節分工」相違背,故排除B。而元朝丞相的權力極大,沒有進行事權分割,故排除D。而宋朝進行了事權分割,設參知政事、樞密使、三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軍政、財政權,故正確答案為C。

96.D      

解析:本題考察古代中國社會生活習俗。「年誼」是指由於同年登科而形成的關係。

97.B      

解析:材料黃宗羲的話反映的就是中國古代政治制度分化事權的特點,最高統治者為防止官員權力太高威脅統治往往通過設置多名官員相互牽制的辦法,涉及此特點的就是B項。

98.B      

解析:三省六部制使相權一分為三,削弱相權,加強皇權。

99.D      

解析:本題考查科舉制的知識點。隋朝隋文帝時廢除九品中正制,開始採用分科考試的方式選拔官員。隋煬帝時,政府開始設立進士科,科舉制形成。唐宋元各朝繼承並完善了科舉制。科舉制是封建選官制度的一大進步。它把讀書、考試與做官緊密聯繫起來.有利於打破特權壟斷、擴大官吏人才來源,提高官員文化素質。科舉取仕把選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權力,從世家大族的手裡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強了中央集權。這一制度取代了原先的九品中正制,自創立後為歷朝沿用,影響深遠。結合本題圖示可了理解到,進士的出身分布廣泛,但主要是士族子弟,說明唐代科舉制兼顧了多個階層但存在一定局限,寒素子弟和小姓子弟要入仕人數有限。本題選D項,ABC三項說法與所學不符。《唐書》所載的830名進士出身於士族、寒族以及小姓,說明唐代科舉制兼顧多個階層但不完善。科舉制選拔的不僅僅是士族子弟;科舉制以考試成績作為選官標準,不是九品中正制的翻版;人才選拔的範圍非但沒有縮小,反而擴大。A、B、C表述錯誤。

100.A      

解析:「道德出於君,制令傳於相」大意是:道、德出自於皇帝,制度政令出自於丞相,反映了西漢初期丞相位高權重,對皇權構成威脅。漢武帝為了加強皇權,漢武帝重用身邊做侍從、秘書等工作的人,設立中朝,讓他們擔任尚書令、侍中等,參與軍國大事,以削弱相權。本題選A項,B項北宋時設立樞密院;C項漢武帝為加強對地方監督,設立刺史;D項明成祖時設立內閣。

101.B      

解析:從材料中的《元史?選舉志一》反映文人從事於刀筆以為吏胥、僕役,甚至工匠賈,在古代這些職業的人社會地位都很低,而《疊山集》更是突顯了社會地位的低下,儒排在倒數第二。ACD理解錯誤或無從體現。

102.D      

解析:選項中A、B史實正確,但與題目要求無關。C不符合中國古代政治基本原則,

103.C      

解析:在唐朝的科舉考試中,春風得意是進士及第的代稱。鄉試一般三年一次,也稱秋闈,會試在鄉試的次年舉行,也稱春闈。通過會試之後,一般稱進士,第一榜即為進士及第。所以此題正確選項是C。

104.B      

解析:根據引文可知,劉邦認為秦亡的原因是沒有實現分封制,沒有同姓的輔佐和拱衛。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劉邦在推行郡縣制、逐一剪除異姓諸侯王和功臣的同時,又分封同姓諸侯王駐守各地,以為依仗劉氏天下一家的格局,就能鞏固皇權,穩定天下,故B符合題意要求。ACD不是劉邦的政治舉措。

105.D      

解析:本題考查中國古代選官制度。「十年寒窗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出自元代高明《琵琶記》.,形容讀書十年無人問津,考中科舉後一舉成名。

106.D      107.B      

解析:根據題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學史實漢朝中朝掌握決策大權,始終由高官任職不符合內閣由品秩較低的官員擔任的史實。所以此題正確選項是B。

108.D      109.D      

解析:材料大意是,元世祖(忽必烈)即位後,…使用一些老成的儒生,大規模修改典章制度……在地方實行行省制度……行省下面設路、府、州、縣。各級機構設置完整的官職,配置相應的官員,一般以蒙古人為各級機構首長,漢人和南人只能擔任副職。結合各選項,第①項「元代職官與宋代相比,又有一些變化」正確,元代開始實行行省制,宋代地方實行路、州(府、軍、監)、縣三級制;第②項說法正確;第③項根據材料和所學,說法正確;第④項根據材料「其長則蒙古人為之,而漢人、南人貳焉」,說明元代實行民族歧視和民族壓迫政策。本題選D項。

110.A      

解析:由材料可知,漢武帝實行專賣制度後,大大地削弱了地方勢力的經濟實力,使中央集權大大加強。因此選A。

二、非選擇題

111.(1)特點:「學在官府」(或答貴族壟斷教育,2分),「官師合一」(或答政治與教育相結合,2分)。

     變化:平民教育興起(或答從」學在官府」到私學興起,2分)。

     原因:舊制度瓦解(或分封制瓦解);舊經濟基礎瓦解(或井田制瓦解);十階層壯大,哲人、學者投身教育,滿足師資條件。(6分)

(2)察舉制(2分)。原因:通過太學求學、政府考核,取代了貴族世襲為官。(6分)

(3)特點:主動性、示範性、實踐性。(如具體答出:派遣學習,言傳身教,各地實踐亦可賦分,6分)。

     貢獻:推動全國各郡國設立學校;初步建立了地方教育系統。(2取1,得2分)

(4)功能:維護社會穩定(或鞏固統治);促進人才培養;提高官員文化素質;推動社會政治進步;推動社會思想文化、風俗的轉變。(5取3,得9分)

112.(1)答案1:回答符合史實。(6分)

    ①世卿世祿制;②推舉制:③考試成績

    其他答案。(0分)    

(2)論據(4分)

答案1:能全面評述兩種選官制度的利弊得失。(4分)

   ·就推舉制而言,推薦者若出於公心,舉賢不避親,也能選拔到優秀的人才,但它容易使推舉人與被推舉人之間結成特殊的施恩、報恩關係。就科舉制而言,普通士人原則上皆可參加考試,擴大了統治基礎,但若考試內容不恰當,也不能反映出真才實學。

答案2:單方面評述兩種選官制度的利或弊。(2分)

    ·其他答案。(0分)

    組織(2分)    

答案l:敘述連貫成結構。(2分)  

答案2;敘述較連貫。(1分)    

    其他答案:羅列論據。(0分)

113.(1)抽籤產生;防止任何形式的賄賂,有利於法庭的公正判決;公民抽籤產生,陪審員法律素質無法保證,也可能產生不公正的後果。(6分)

(2)差異:①英國:以實用知識為主,強調文化綜合素質;

②中國:以儒家思想為主,強調思想政治內容。(4分)

實質:封建主義與資本主義的差異(或農業文明與工業文明的差異)。(4分)

(3)原因:科舉制公平性受到捐官的破壞;清政府實權派為救亡圖存要求廢除科舉制(民族危機和清朝統治危機嚴重,科舉制不能選拔真才實學)。(4分)

影響:①衝擊儒家學說的統治地位,促進了思想解放。

②瓦解了封建專制統治的階級基礎,加速封建王朝統治的滅亡。

③推進近代教育的發展,促進了中國新型知識分子隊伍的壯大和中國社會的變革。(6分)(如談到,新式學堂、民主革命思想和新文化運動、辛亥革命等可酌情給分)

(4)建議:堅持公開公正的原則;注重人才的專業知識和綜合素質考查;順應時代潮流,適時改革。(4分,任答2點給4分)

114.(1)科舉製取代九品中正制。打破了世家大族的特權壟斷;擴大了封建政權的統治基礎;提高了官員的文化素質。

(2)開始以財產取代血緣關係作為權利分配的標準。擴大了民主權利的範圍;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了基礎;有利於工商業發展。

(3)前者是封建政權人才選撥制度的進步;後者擴大了奴隸主任用官員的範圍。前者打擊了世家大族勢力;後者消弱了貴族世襲特權。前者依據才學選撥官員;後者根據財產授予權利。前者未改變封建專制政體;後者促使舊氏族貴族專制走向奴隸制民主政治。

中國人形成了「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觀念;西方人逐步形成追求財富的觀念。中國人崇尚「學而優則仕」,文化知識主要用於維護皇權統治;西方人主張「人是萬物的尺度」重視個性的發展。

115.(1)特點"學在官府"(或答貴族壟斷教育, 2分),."官師合一"(或答政治與教育相結合,2分〉。變化:平民教育興起(或答從"學在官府"到私學興起,2分〉。原因:舊制度瓦解 (或分封制瓦解);舊經濟基礎瓦解(或井田制瓦解);士階層壯大,哲人、學者投身教育,滿足師資條件。(6分)

(2)察舉制(2分)。原因:通過太學求學、政府考核,取代了貴族世襲為官。(6分) 

(3)特點:主動性、示範性、實踐性。(如具體答出:派遣學習,言傳身教,各地實踐亦可賦分, 6分)。貢獻:推動全國各郡國設立學校;初步建立了地方教育系統。(2取1,得2分)

(4)功能:維護社會穩定〈或鞏固統治);促進人才培養;提高官員文化素質;推動社會政治進步;推動社會思想文化、風俗的轉變。(5取3,得9分)

116.(1)中國的選舉是指選拔官員的世官制、察舉制、科舉制,選舉的範圍基本限於統治集團內部(奴隸或地主階級);

西方的選舉是在人人平等、民主、自由的基礎上的資本主義「選舉」制度。(4分)

(2)資產階級代儀制度。

不同:起源階段的選舉是直接民主;現代西方的選舉是間接民主;

起源階段的選舉實質是奴隸主階級的民主;現代西方的選舉實質是資產階級民主。(4分)

(3)古代中國的民主是指為民做主、有德行的君主;古代西方的民主是人民主權。(3分)

(4)每空1分,共4分。

德意志帝國

法國

政治體制

君主立憲制

共和制

法律基礎

1871年德意志帝國憲法

1875年法蘭西第三共和國憲法

元首及產生方式

皇帝;世襲

總統;由參眾兩院聯合組成的國民議會選出

權力中心

皇帝

議會

117.(1)變化:秦至漢武帝時,以功勛、能力為選拔官吏的主要依據;漢武帝以後,選拔官吏越來越注重官吏的個人品行;曹操強調「唯才是舉」;西魏北周時強調德行優先,同時注重能力考察;唐代形成一套完善的德才兼顧、以德優先的考核制度。(8,分)

    原因:儒家思想對制度建設的影響日益深入:具體歷史背景影響人才選拔的標準;建設高素質的官吏隊伍。(7分)

(2)德和才都是國民應具備的基本素質;強調學校在德才培養中的重要性;德可以通過課程教育、日常考察等方法養成:在官員選拔中更重視專業知識與技能。

    繼承古代德才兼備的人才觀;適應時代需要;有利於新式人才的培養。(10分)

必修一專題一:4、專制時代晚期的政治形態(每課名題4)

一、選擇題(本大題共24小題,共0分)

1.(2011年1月河南鄭州高三質檢4題)著名史學家黃仁宇認為:「隋唐宋組成的第二帝國帶開放性,相對之下,明清組成的第三帝國則帶收斂性。」這裡的「收斂性」具體表現在(    )

①中央派文官擔任地方長官,同時設通判負責監督

②廢宰相,以六部分理全國政務

③軍機大臣跪受筆錄,軍國大事均由皇帝一人裁決

④人民不得擅自出海與外國互市,對外貿易只能在官方主持下進行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2.(2011年5月鄭州考前測試(一)27題)封建專制是一種決策方式,主要特徵是皇帝個人專斷獨裁,集國家最高權力於一身。下列史實與封建專制緊密相關的是

      ①長城           ②大運河    圖6    ③票號             ④軍機處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3.(2011年1月廈門市質檢5題)有學者指出:「古來帝王,由秦始皇至清代宣統,正統偏安者共二百餘人,真正懂得國家政體並善以此治國,王而不藩者,不過秦皇、漢武、宋太祖、清聖祖(康熙)四人而已。」這裡的「國家政體」指(    )

A.宗法分封制     B.王位世襲制     C.郡縣制     D.中央集權制

4.(2011年4月安徽江南十校12題)右圖是歙縣明代嘉靖、隆慶、萬曆三朝重臣許國八角牌坊,以下說法不正確的是

A.該牌坊雕刻精美,氣勢雄偉,可謂古牌坊中的瑰寶

    B.該牌坊的建立,有光宗耀祖之意

    C.許國以大學士兼任丞相,故有能力建此牌坊

    D.牌坊上「先學後臣」,用意在於鼓勵家鄉人讀書

5.(2011年4月天津河西區一模1題)錢穆在《中國歷史政治得失》一書中說:「皇室的權,總是逐步升,政府的權,總是逐步降。這也是中國傳統政治上的大毛病。」以下各項表述中,最能體現錢穆這一觀點的是(    )

A.秦朝創立皇帝制度和郡縣制          B.漢武帝頒布推恩令,解決王國問題 

C.隋唐時期實行三省六部制            D.清朝雍正時期軍機處的設置 

6.(2011年1月南通市一模2題)明朝內閣對皇帝「不合理」的詔旨,可以拒絕草擬,封還執奏。皇帝不滿內閣票擬發回重擬時,如內閣認為自己的意見正確,可以拒絕重擬,以原票封進。以上材料主要表明(    )

    A.明朝內閣的權力高於皇權          B.內閣事實上成為決策機構

    C.明朝皇權較前代有所弱化          D.內閣對皇權存在一定製約   

7.(2011年1月合肥市高三質檢5題)「以後子孫做皇帝時,並不許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請立者,文武群臣即時劾奏,將犯人凌遲,全家處死」,對這一材料的理解最準確的是(    )

    A.奉天承運,皇位永繼               B.控制言論,維護統治

    C.嚴刑峻法,鉗制思想               D.廢除丞相,確保皇權

8.(2011年3月淄博市一模10題)亞里士多德說:「誰說應該讓一個人來統治?這就在政治中混入了獸性的因素。」下列不能體現其思想的是(    )

A.雅典公民大會                   B.明朝內閣

C.英國議會                       D.中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

9.(2011年5月威海市二模9題)縱觀明代,經常發生皇帝不理政務,甚至二十年不上朝的事情。但即使皇帝不上朝理政,國家機器也能依靠一班大臣和一整套政務流程維持正常運轉。這是因為

A.宦官專權     B. 內閣的作用          C.六部掌握實權    D.軍機處的設置 

10.(2011年5月鄭州考前測試(二)27題)錢穆在《中國歷代政治得失》中認為:「從秦到清兩千年,我們對以往的傳統政治,至少不能很簡單地說它是專制政治了」。下列能夠支持該論點的是(    )

①西周宗法制       ②西漢察舉制        ③隋唐科舉制        ④明清內閣制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             D.②③④

11.(2011年4月湖南高考模擬27題)《宋代宰輔制度研究》一書指出:宰輔是歷代帝王治理國家的輔佐大臣,在古代政治體制中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主導作用,中國古代宰輔制度經歷了三個階段的變化。這三個階段依次是(    )

A.三公制、三省制、軍機制    B.三公制、六部制、內閣制

  C.三公制、三省制、六部制    D.三公制、三省制、內閣制

12.(2011年4月長沙模擬27題)當代史學家對封建國家權力運行的規律作出如下總結:皇帝從資歷較淺、地位不高的心腹近侍或僕從中選拔一些人來承擔政務,逐漸演變成正式的輔助機構,當這些輔助機構和官員的權利較重時,皇帝又從更新寵的近侍或僕從中另選一些人來承擔政務,有意架空原有的輔助機構,剝奪其實權……皇帝的權力更加強。這種權利的不斷轉移與分散,是封建國家權力運行的基本規律。能夠印證上述觀點的史實有(    )

①西周分封制 ②西漢「中朝」的建立

③明朝的內閣制 ④清乾隆帝建立軍機處

A.①②③ B.①③  C.②③ D.②③④

13.(2011年3月廣州市一模14題)「胡惟庸絕不是朱元璋的真正目標,朱元璋要毀滅的是胡惟庸背後的那個龐然大物。」「那個龐然大物」是指(    )

A.內閣制度      B.宰相制度        C.宦官集團        D.胡惟庸集團

14.(2011年5月湖州二模14題)下列關於漢唐明清中樞的演變圖例正確的是   

A.御史台——內朝——軍機處——內閣

B.內閣——中書省——內朝——軍機處

C.內朝——三省六部——內閣——軍機處

D.丞相——三省六部——中書門下——內閣

15.(2011年山西太原高三調研5題)中國象棋是一種古老的智力遊戲,是中國人智慧的體現。以下說法符合史實的是(    )

   A.「火」旁的「炮」最早可能始於宋代 

B.「相」退出歷史舞台源於內閣的設置

   C.「楚河、漢界」源於春秋戰國的歷史    

D.「圍魏救趙」的象棋戰術源於戰國史

16.(2011年4月寧波二模15題)清朝雍正帝維持和發展了康熙開創的盛世局面。下列史實中,發生在雍正年間的是(    )

A.四大徽班進京,京劇初步形成           B.短暫開放,允許浙江「一體貿易」

C.制瓷工藝提高,粉彩瓷器發明           D.設立軍機處,授予決策大權

17.(2011年1月北京市石景山區高三期末6題)「百僚未起朕先起,百僚已睡朕未睡。不如江南富足翁,日高丈五猶擁被。」為解決上述問題,明太祖(    )

A.設置殿閣大學士以備顧問           B.選拔翰林院官員入值文淵閣

C. 授予內閣大學士以票擬權           D.廢丞相設六部分理全國政務

18.(2011年5月陝西省質檢25題)利瑪竇在《中國札記》中說:「雖然我們已經說過中國的政府形式是君主制,但它在一定程度上是貴族政體,…………所有的文件都必須由大臣審閱呈交皇帝。」利瑪竇認為中國明朝是

A.君主制不是中國政府的主要形式       B.內閣一定程度上制約著君權

C.君主與內閣大臣擁有同等決策權       D.內閣掌握著明朝的行政大權

19.(2011年1月龍岩市高三質檢2題)某中學開展「古代中國政治」為題的研究性學習,擬定了下列論文題目,其中有明顯錯誤的是(    )

A.《淺談秦始皇與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

B.《試論內外朝格局的形成與皇權的加強》

C.《三省六部制與中央集權制度的完善》

D.《簡析清代皇權與相權的關係》

20.(2011年1月南京模擬3題)清末御史張瑞蔭的一份奏摺中說:「自設軍機處,名臣賢相不勝指屈,類皆小心敬慎,奉公守法。其弊不過有庸臣,斷不至有權臣,……軍機處雖為政府,其權屬於君;若內閣,則權屬於臣。」這說明軍機處(    )

①防止了大臣專權  ②強化了君主專制  ③削弱了內閣的權力  ④擴大了統治基礎

A.①②    B.②③   C.①②③  D.①③④

21.(2011年3月肇慶市一模13題)《明史·輿服志》記載「皇帝常服:……袍黃,……前後及兩肩各織金盤龍一。……天順二年,定官民衣服不得用蟒龍、飛魚……並玄、黃、紫諸色。違例奏請蟒衣、飛魚衣服者……治以重罪。」這從本質上反映了明朝(    )

 A.中央集權空前強化                 B.君臣之間等級深嚴

   C.紡織技術水平甚高                 D.中央集權由盛而衰

22.(2011年3月忻州市聯考3題)中國古代中樞權力體系的變化,突出了相權與皇權的爭奪,以相權的削弱展現了古代中國專制皇權不斷加強的趨勢。黃宗羲曾經有這樣的言論:「有明之無善治,自高皇帝(明太祖)罷丞相始也。」其含義是指宰相制度下(    )

A.容易形成極端專制                      B.對皇權有一定製約作用

C.不易產生明君賢臣                      D.政治腐敗現象更加嚴重

23.(2011年4月安慶市二模15題)利瑪竇在《中國札記》中說:「雖然我們已經說過中國的政府形式是君主制,但……它還在一定程度上是貴族政體……如果沒有與大臣磋商或考慮他們的意見,皇帝本人對國家大事就不能作出最後的決定……所有這類文件都必須先由大臣審閱然後呈交皇帝。」利瑪竇認為中國明朝(    )

    A.政府的主要形式不是君主制              B.內閣掌握著行政大權

    C.君主與內閣大臣擁有同等決策權          D.內閣一定程度上制約著君權

24.(2011年5月北京丰台區二模14題)有關明朝內閣的表述正確的是

   A.明太祖朱元璋正式設立內閣     B.張居正是朱元璋的首輔大臣

   C.明成祖朱棣時內閣是虛職     D.朱元璋時的殿閣大學士品秩較低

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0小題,共0分)

必修一專題一:4、專制時代晚期的政治形態(每課名題4)參考答案

一、選擇題

1.C      

解析:根據題意,「收斂性」是明清時期的特點,各選項中第①項是北宋時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第②項是明初朱元璋時的措施;第③項是清雍正帝時的措施;第④項是明清的海禁政策,據此本題符合明清時期的選C項。

2.C      

解析:長城、大運河的修築需要強有力的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國家其中全國的人力、物力、財力才能完成,而軍機處的出現是君主專制達到頂峰的標誌。 ③票號的出現是商品經濟發展的表現,排除帶有③票號的選項。故正確選項為C。

3.D      

解析:本題考查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根據題干信息「秦皇、漢武、宋太祖、清聖祖(康熙 )四人」分析,私人時期已經進入封建社會,分封制主要是秦朝以前,王偉世襲制屬於權力的繼承不是國家政體,郡縣制屬於地方管理機構,因此應選D項。

4.C      

解析:明太祖廢除了丞相制度。

5.D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君主專制的不斷強化,最能反映是應該是D項,標誌著君主專制到達頂峰。

6.D      

解析:聯繫所學,明太祖設置殿閣大學士作為侍從顧問,幫助他處理繁多的政務。明成祖在位時,選拔翰林院官員作為殿閣大學士,入值宮內的文淵閣,隨侍皇帝,並開始參與機密事務的決策,「內閣」由此出現。明朝內閣始終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級的行政機構或決策機構,只是為皇帝提供顧問的內侍機構。閣臣的升降由皇帝決定,職權的大小依皇帝旨意而定,票擬是否被採納最終還得取決於皇帝的批紅。本題ABC三項說法不符合所學,材料只能說明「內閣對皇權存在一定製約」,選D項。

7.D      8.B      

解析:從材料中的信息可以看出,亞里斯多德具有民主思想,反對專制獨裁。題目要求選出不符合其思想的選項,應該判斷為B明朝的內閣。因為明朝的內閣是君主專制強化的產物,而雅典公民大會、英國議會、中國人民代表大會都有民主性,體現了其主張,排除ACD。

9.B      

解析:明朝實行內閣制。閣臣參與軍國大事的商討,有「票擬」之權。

10.C      

解析:材料觀點指中國古代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也有一些民主、公平的意味,比如察舉制、科舉制在選官方面體現了一定的民主,以及三省六部等體現行政上的民主,選擇C項。

11.D      

解析:三公和三省長官都是宰輔大臣,而六部長官只是三省的下屬,所以排除有六部制的選項B、C;清朝的軍機處則純粹是一個秘書機構,軍機大臣只是提出建議、執行皇帝的決策,決策權都在皇帝,軍機處以「君權附庸」的地位,成為凌駕於內閣及各部、院之上的全國政務的總匯機關,軍國大計,無不總攬。內閣大學士雖然不是宰相,但也是明代皇帝的重要輔佐大臣。所以選D。

12.C      

解析:材料反映的信息的意思是中央中樞機構的變化,即皇權不斷加強,不斷分散和削弱相權。也稱「內朝」。漢武帝為了削弱相權加強皇權,提拔一批低級官吏為郎,加以侍中、給事中、常侍等頭銜,與尚書令共議軍國大事,組成決策機構「中朝」;原以丞相為首的由三公九卿組成的機構為「外朝」。中朝決策,外朝執行,丞相、三公九卿的權力被大為削弱。中朝完全秉承皇帝旨意,有利於中央集權的加強。明朝內閣制度是在明朝永樂時期建立的。內閣制在最初的時候只是皇帝秘書性質的機構,但很快到了大明宣德朝時期權力開始上升(三楊輔政),雖有大明正統朝末年的反覆,但到了大明成化、弘治朝之際,內閣制已經成為足以對抗皇權的文官政府代表。 大明萬曆朝早期應該是內閣權力極盛的時期,張居正改革讓內閣成為政府運轉的中樞,而內閣首輔變成為實際上的宰相。軍機處只是跪受筆錄,是清朝皇權空前加強的重要標誌。

13.B      

解析:1380年,明太祖朱元璋以謀逆罪誅丞相胡惟庸,藉此案而廢中書省,而且硬性規定為永制。知此引子,一選而中,否則無從下手。

考查明朝政治體制。胡惟庸曾任宰相,而「胡惟庸絕不是朱元璋的真正目標,朱元璋要毀滅的是胡惟庸背後的那個龐然大物。」顯然AC兩項可排除,明朱元璋廢丞相,權分六部,以加強皇權,因此,B項正確,D錯誤。

本段材料摘自《明朝那些事兒》中關於胡惟庸案的描述。胡惟庸是當時的宰相,朱元璋製造胡惟庸案的真實目的在於通過此案,達到廢除宰相制度的目的。宰相制度被廢除,大大加強了皇權,故選B。

14.C      

解析:考查古代中國政治制度的演變,識記層次,難度不大。結合所學知識,中外朝制度於漢代創立,三省六部在唐,內閣在明朝,軍機處在清朝,排除AB兩個選項;而中書門下在宋代,時序正確但與題意不符合。答案為C。

15.D      

解析:此題考查的是跟中國古代遊戲象棋的發展相關的歷史的理解。根據題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學史實火炮最早出現在唐末;丞相退出歷史舞台是因為明朝初期朱元璋廢丞相,權分六部的措施而非後來明成祖朱棣設立內閣制;而「楚河、漢界」源於秦朝末年項羽與劉邦爭奪天下的楚漢之爭的歷史。所以此題正確選項是D。

16.B      

解析:雍正時期曾短暫開放海禁,允許浙江「一體貿易」(必二P28)。選項有助於打破學生僵化看待海禁政策的誤區。A項發生於乾隆朝(必修三),C項發生於康熙朝(必修二)。D項為最大幹擾項,軍機處只是輔助皇帝處理政務的中樞機構,並不擁有決策權。(必修一)。此題主要考查識記、理解歷史事實,分析歷史結論的能力。考查內容全面,來自必修三冊書。

17.A      

解析:材料反映了明太祖廢除丞相後(D項所述),全國重大政務都由自己決斷,每日的工作十分繁重,深感力不從心,於是設置殿閣大學士作為侍從顧問,幫助他處理繁多的政務。但這些大學士很少能參決政事,一切大事仍由明太祖親自主持,本題選A項。B項是在明成祖時;C項確立起來是在仁宗、宣宗年間(朱高熾、朱瞻基)。

18.B      

解析:分析材料,利瑪竇認為明朝的皇帝雖然實行專制統治,但「如果沒有與大臣磋商或考慮他們的意見,皇帝本人對國家大事就不能做出最後的決定」。說明了B項,內閣一定程度上制約著君權。A項說法錯誤,與材料中利瑪竇主張不符;CD項與所學和材料不符。

19.D      20.A      

解析:從軍機處導致「有庸臣」、「不至有權臣」來看,①②是符合題意的。至於削弱內閣權利和擴大統治基礎,不僅史料尚未提及,而且不符合史實,因此帶③或帶④的選項都應排除。

21.A      

解析:根據題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學史實體現了皇權至上,本質上是中央集權加強的表現。所以此題正確選項是A。

22.B      

解析:黃宗羲是明清時期早期啟蒙思想家,思想上是反對君主專制,「有明之無善治,自高皇帝罷丞相始也。」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下,君權與相權是其基本矛盾之一。明太祖廢丞相,權分六部,加強了君權,因此,黃宗羲這一言論是指宰相制度下對皇權有一定製約作用。

23.D      

解析:A.政府的主要形式不是君主制與材料 「雖然我們已經說過中國的政府形式是君主制」不符,排除A。作出最後決定的還是皇帝,與大臣只是磋商或考慮他們的意見,所以排除B、C。雖然最後作決定的還是皇帝,但皇帝必須與大臣只是磋商或考慮他們的意見,所以內閣一定程度上制約著君權,所以正確選項為D。

24.D      

解析:明朝內閣是在殿閣大學士的基礎上設置的,朱元璋即位後,廢除丞相。丞相被廢除以後,全國的重大政務都由皇帝親自處理,明太祖平均每天要批閱奏章二百多件,處理國事四百多件,忙得不可開交,於是他另設殿閣大學士,以備顧問,後來,殿閣大學士參與決策,逐漸形成內閣制度。大明萬曆朝早期應該是內閣權力極盛的時期,張居正改革讓內閣成為政府運轉的中樞,而內閣首輔變成為實際上的宰相。


推薦閱讀:

一個國家的國會議員中,有多少按政黨意志投票,多少按自己選區的民意投票,多少按自己的判斷投票?
李雪主作為朝鮮的第一夫人,對朝鮮有什麼影響?
為什麼經常領導人出來講話都講的很慢呢?
如何評價馬來西亞的Bersih運動?
如何看待共和黨議長paul Ryan 未準備好背書特朗普的言論,是否意味著共和黨目前已經走向分裂?

TAG:中國 | 歷史 | 政治 | 制度 | 政治制度 | 專題 | 早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