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上感應篇》講解八(凈空法師主講)

《太上感應篇》講解八(凈空法師主講)

雙擊自動滾屏 發布者:管理員 www.510817.com www.25768.com

太上感應篇﹝第五五集﹞

新加坡凈宗學會齋堂 / 檔名:19-12-55

諸位同學,大家好!《感應篇》接著底下一句是:

【正己化人。】

前面所講的,都是完成自己的的德行,目的是在幫助別人,自己的智慧德行沒有成就,就不能夠教化眾生。所以要想教化眾生,先要把自己修好,這是一定的道理。無論是古代的中國人,中國的古聖先賢,印度這些佛菩薩們,每一個人都是這個作法,乃至於十方世界一切諸佛,也沒有例外的,所以我們必須遵循這一條道路,一定要先把自己修好。

前面跟諸位提到四弘誓願,四弘誓願「眾生無邊誓願度」的落實,一定是先斷煩惱,成就法門。斷煩惱是完成自己的德行,學法門是成就自己的智慧,我們中國人常說「品學兼優」,然後才能化人。我們身為佛弟子,無論是出家弟子,或者是在家弟子,都有度化眾生的使命,出家、在家都是菩薩,所以佛教育,他的成就是菩薩法界。《華嚴經》的華藏世界是菩薩法界;極樂世界,《無量壽經》上說得很清楚,不但是菩薩法界,而且是普賢菩薩的法界,「咸共遵修普賢大士之德」,這諸位都念過。我們想一想,我們有沒有普賢大士之德?如果沒有普賢大士之德就不能往生,這一點要特別留意。「咸共遵修普賢大士之德」,這是《無量壽經》經文里的第一句,前面所列的是上首大眾,經文這是頭一句。佛是怎麼樣教導我們,我們應該怎樣學習,然後再想想,念佛的人很多,往生的人為什麼那麼少?稍稍對經文上留意,就很清楚、很明白。念佛的人雖然很多,未具普賢大士之德,所以不能往生。

普賢大士之德關鍵在哪裡?就在心量。普賢菩薩的心量是跟虛空法界一樣,他真正是「心包太虛,量周沙界」,那叫普賢菩薩。我們心量這麼小,一天念十萬聲佛號,也不能往生。這個話是真的,不是假的,古大德講「口念彌陀心散亂,喊破喉嚨也枉然」。如果有普賢大士之德,念一聲佛號就往生了,哪裡需要念那麼多!他的心行就是佛心、就是佛行,心行相應,願願相應,哪有不往生的道理?我們要明白,天天念《無量壽經》,不修普賢大士之德,怎麼能成就?普賢大士之德無量無邊,諸佛如來共同來稱說也說不盡,世尊為我們歸納為十大類,稱作普賢「十大願王」。歸納成十大類,我們修學起來比較方便。

第一願「禮敬諸佛」,我們有沒有做到?這個意思就是以真誠恭敬心,對待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那叫禮敬諸佛。我們沒有做到,我們要反省,我們對人對事對物,這個心態恰恰相反,大不敬。天天兩個眼睛像小偷一樣,專門找別人的毛病,專門看別人的缺點,搜集別人的過失,這就是大不敬,你喊破喉嚨也枉然!不要說是菩薩行,世間一個善人君子,我們讀儒書,會集儒書德行教訓,最具代表性的是《五種遺規》,清朝陳弘謀先生編輯;把儒家的經典,歷代這一些大德們的言行,真實的教誨,分類編輯起來。過去我在台中求學,李老師指定這本書,做為我們學生修身課本。早年我們讀的書,是哪一家書局出版的我忘掉了,字比較小,分量相當多,很厚的精裝一冊。以後中華書局從《四部備要》裡面,抽出來印單行本流通,上下兩冊平裝本,中華書局印的字大,好看。

看看世間聖賢人是怎樣教導人?我們要常常反省,不可以做缺德的事情,修德都來不及了,還專門幹缺德的事情,怎麼能成就?換句話說,世間善人、君子他們的條件,我們都不能夠取得,那距離菩薩、羅漢遠之遠矣!講台上這些技巧,我們是可以輕而易舉能學到,但是你在講台上要能夠攝受大眾,那要靠你的修持功夫了,你沒有真實修持功夫,你就不能夠攝化大眾。換句話說,你所說的話,字字句句從你心裡頭說出來的,不是從口皮上說出來的。心行不相符,言行不相符,沒有人相信你,說得再好,人家聽了一笑了之。所以無論在家、出家,要有真實修行的功夫,自己不正,要叫別人端正,沒這個道理。在災難頻繁的時代,自己沒有能力消災免難,幫助別人也沒有這個道理。

『正己化人』這一句就很重要了。在本文裡面,從這一句以下,這是講化他。這一句是總說,《彙編》裡面也注得很詳細。他將這兩個字解釋,什麼叫「正」?「確不可易」,這是正;「化者,自然而然」,這兩句話說得很好。「正」是堅定的信心,堅定的願心。我們的信願是在求道,是在求證果。什麼是證果?在佛法裡面,阿羅漢是證果,菩薩是證果,佛是證果。要想求得證果,先要斷煩惱,煩惱習氣不斷,我們的修學就談不上成績可言了。大家都知道,見思煩惱斷掉了,才能證得阿羅漢果。我們縱然斷不了,要向斷煩惱這條路上去走,一定要做到煩惱輕了,我們功夫才有成就。煩惱一年比一年輕,一個月比一個月少,你的生活就幸福、就自在、就快樂了;佛法裡面常講「法喜充滿」,那是真的,不是假的。學佛學得很歡喜,很有受用,同修當中有沒有?有,也不在少數。他們真有這個受用,來告訴我,我也為他歡喜。他得法喜,他真干!

從什麼地方干起?古德教給我們的很多,但是最要緊的還是講從「不妄語始」,這是真實教誨。我們修行從哪裡修起?從不妄語修起。符合世尊在《無量壽經》上,跟我們講修行的綱領,「善護三業」,第一句就講「善護口業,不譏他過」,古大德教給我們從「不妄語始」,從這開始,跟經訓相應。古德又教給我們修清凈心的方法,《彌陀經》上凈宗法門修「一心不亂」,凈宗修學確確實實目的就是一心不亂,《彌陀經》上講「一心不亂,心不顛倒」,一心不亂是定,心不顛倒是慧。如何能夠真正成就一心不亂、心不顛倒?當然善護三業非常重要,可是從哪裡開始?古人也教給我們,「知事多時煩惱多,識人多處是非多」,何必要知道那麼多事情?到處去打聽,那你就完了。

在早年我們出家受戒,大概受戒之後的兩年,我們有一個同戒的師兄│覺斌法師,他受了戒之後不久,大概是半年的時間,到南部去閉關,很好,我們很羨慕他,有這麼個福報閉關。過了一年,我有個緣份到南部去,我特別到關房裡面去看他。他閉關的時候,向我借了一部書│《中觀論疏》,分量並不很大,線裝書十二冊,他要到關房裡面去看。過了一年,我說:「覺兄,你向我借的書看多少了?」他說:第一本還沒看完。見了面之後,給我說天下事,說道場、說這個法師,他在關房裡消息怎麼那麼靈通,我在外面都一無所知,都不知道,聽他給我講新聞,那閉的是什麼關?所以一點成就都沒有。以後他跟白聖法師到南洋來,到檳城,檳城極樂寺,白老是住持,請他作當家,在這邊沒多久他就過世。人是個好人,跟我交情也不錯,就是喜歡打聽。古人講「知事多時煩惱多」,他煩惱多,心定不下來。

我們同修不論是出家、在家,清凈心重要,與自己不相關的事情,知道那麼多幹什麼?你們大家很多人都曉得,多少人給我寫信件,那些信我不看的。為什麼?我不想知道那麼多事。寫信給我幹什麼?老實念佛就好了。我每天講經已經是多事了,還要搞這些不相干的事,大錯特錯!認識的人愈少愈好。我給你們看我身上帶的電話號碼的小本子,只有二十幾個人,這是什麼?有的時候聯絡非要記得的不可,我才記住,不需要的我不記。我們自己電話號碼我不知道,我們學會的、居士林的,我們樓上的電話號碼、傳真,我都不知道,記這個幹什麼!人名字我也記不得,好,見了面很熟悉,打打招呼,你姓什麼、叫什麼名字,我不知道,不相關,你一個人多自在。如果說記幾個人名字,為什麼不記幾個佛菩薩的名字?跟佛菩薩做朋友,跟佛菩薩打交道,我們前途才有希望。所以古聖先賢的教訓,常常記在心中,依教奉行。他們的教誨,都是幫助我們得「覺正凈」,這是真實教誨。

人與人之間最大的過失,最大的障礙,就是傳播是非。修行人為什麼不成就?在一塊你聽聽,所講的都是是非長短。前面我看到有一則公案,我也跟諸位提起過。他說有一個修禪定的法師,在定中看到兩個出家人在談話,護法神圍繞,過了一會兒,護法神走了,又一會兒的時候,妖魔鬼怪來了,圍繞著他們。這什麼緣故?這個禪師說,最初這兩個人討論佛法,所以有護法神圍繞;過了一會兒的時候,他們兩個話家常,話家常護法神就走了,就沒有了;話家常之後,他們兩個在討論講是非,妖魔鬼怪來了。所以常常講是非、論短長,你要曉得你的周邊都是妖魔鬼怪,沒有護法神。如何能夠得到諸佛護念,龍天善神保佑?心在道上,這是感應道交,我們起心動念有感,諸佛菩薩就有應。如果我們是不善的感,妖魔鬼怪有應。妖魔鬼怪從哪來的?你自己把他招來的,不是他找你,是你找他的,你把他找來了。起一個惡念,說一句惡言,都可以把妖魔鬼怪找來。修行人干這個事情,豈不是大錯特錯了嗎?

所以記住古人講的教訓非常有道理,「知事少時煩惱少」,與自己不相干的事情,用不著知道。不需要認識的人,少接觸,接觸沒有好處,是非多。古時候修行人,為什麼選擇在深山,人跡不到的地方?他心清凈,容易成就。我們現在居住在都市是最不好的環境,最不好環境裡面,你還要到處去打聽、到處去鑽營,這怎麼得了?你沒有成就的指望了。所以我們要想成就,一定先要懂得怎樣保護自己,保護自己的方法,四天王告訴我們。這四大天王的表法,我們明了的時候,他教我們怎樣護自己的法,我們要曉得學。彌勒菩薩是布袋和尚的塑像表法,那是普賢的心,量大福大,心包太虛,量周沙界。在《華嚴經》末後五十三參,最後的三大士:彌勒菩薩、普賢菩薩、文殊菩薩,最後善財童子參訪這三位菩薩,用意很深很深。彌勒是表心量,文殊是表智慧,心量不大,智慧不能圓滿;智慧的落實是普賢菩薩。末後用三大士代表大圓滿,我們讀經要能體會到這個意思,自己才知道怎樣去學習。

這一句四個字,意思很深很廣,我們也要用幾次的時間,跟諸位同學共同來學習。明天我在澳洲,早晨如果來得及,我們早晨半個小時還給諸位同學見面,明天看看時間。因為明天到澳洲是早晨,有兩個小時的時差,希望同學們留意,在網路上的同學,要注意到澳洲的時間。好,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太上感應篇﹝第五六集﹞

澳洲凈宗學會 / 檔名:19-12-56

諸位同學,大家好!前面講到化他,總說意趣是:

【正己化人。】

批註裡面說得很好,「所謂其身正,不令而行也。正己有許多功夫,化人有許多妙用,人能正己,未有不能正物者也」。這些話都說得非常肯定,要幫助別人,幫助這個社會,昨天我們也講了很多,最重要的還是在自己,自己不正要想幫助別人,就非常困難,當然會遭遇到許許多多的障礙。尤其是在我們現代的社會,事與理自己都要很清楚、很明白,自己的心正、言正、行正,自然能夠得到大眾的尊重。不但大眾對你尊重,鬼神也對你尊重,冥冥當中自然得到擁護,更能得到諸佛護念。自己要行得正,最重要的是心正,我們每一個人也都想學,很願意學,為什麼學不來?學不來的原因,就是自私自利的念頭不能放下,都是被這樁事情障礙住了,所以要想自己心行得正,必須要把這些障礙舍掉。

可是有些同修說,我們也很想放下,就是放不下。這個原因在什麼地方?實在說,原因是對於諸法實相沒能夠了解。釋迦牟尼佛說法四十九年,四十九年說的是什麼?一句話,就是諸法實相;用現在的話來講,就是宇宙人生的真相;真相明白了,自然就容易放下,一點難處都沒有。可是宇宙人生的真相是既深又廣,很難明了,所以佛要用那麼長的時間,尤其是專說這一樁事情,就是《般若經》。佛說《般若經》說了二十二年,說法四十九年,《般若經》佔二十二年,幾乎佔全部時間的一半。用這麼長的時間,苦口婆心,只有一個目的,就是幫助我們看破;看破之後,修行菩提道上就沒什麼大障礙了。菩提道是個什麼道?是一個幸福美滿的生活之道。菩提是印度話,意思是覺悟。我們生活在朗然大覺之中,對人對事對物都不會迷惑顛倒,這就叫菩提道。所以菩提道就是生活,就是日常工作,就是對人對事對物一種正常的活動;正常的活動,就是菩薩的生活、佛的生活,我們學佛目的也就在此地。這是我們首先要認識清楚的,不可以把佛菩薩當作神明來看待,祈求神明保佑我們,這個觀念就錯了。

「正己化人」,在功夫上,當然首先要建立一個正確的宇宙人生觀;也就是說對人生的看法,對我們生活環境的看法,有正確的認識,這是智慧。有了智慧,還得要有功夫,功夫是什麼?是克服自己的煩惱習氣,這是功夫。必須要克服,煩惱習氣無始劫來養成的,儒家講「習性」,習慣成自然,習性!這個習性很可怕、很麻煩,很不容易斷掉,可是要不斷掉,雖理解也沒用處,還是要搞六道輪迴,還是要墮三惡道。三惡道怎麼去的?是非人我、貪瞋痴慢,這些觀念、這些行為是墮三惡道的業因。我們把這個因素消除了、舍掉了,這才不會墮三惡道。可是幾個人能消除得了?為什麼不能消除?他不肯克服自己的煩惱習氣,六根接觸外面六塵境界,他就自自然然生起貪瞋痴慢,自自然然生起自私自利,這個麻煩可大了!

佛教導我們要做一個轉變,這一句話說得好,一定要做一個轉變。在功夫上講,要轉惡為善。從哪裡轉起?從念頭上轉起,從行為上轉起。以往我們念頭是為自己,行為都是為自己,把這個念頭轉過來,從今而後我們為別人,不為自己。念念為別人想,為社會想,為一切眾生想,世間可憐的人太多了,他們為什麼這麼可憐?沒有人教他,不知道行善,不知道積德,惡因感受的果報,雖得人身,衣食常常不足,我們看到了,要盡心儘力的幫助他。釋迦牟尼佛在世,不但他老人家自己,他的一般學生,不是不能過一點富裕的生活,他辦得到,輕而易舉。他是王子出身,國王大臣是他的護法,物質上要什麼樣的享受,對他來說都不是困難的事情,他為什麼要去托缽?為什麼去過那麼清苦的生活?沒有別的,無非是想省一口飯,給那些沒飯吃的人,幫助他。他是不是真能幫得到?給諸位說,真能幫到,減損自己的物質受用,幫助那些缺乏的人。這個心,我們就沒有,那菩薩行當然就不可能了。先要有這個心,這個心是純善之心,純善之行,所以感動天龍善神都護持,一生當中教化眾生才能收到效果。我們學佛,要從這個地方學起,要有真正的功夫。

我們今天在物質上的受用,以飲食來講,三餐飯還不飽,還要以零食來補充,這是什麼原因?這個身體就是業障身,心有業障,身也有業障。飲食,對一個人的生命來說,最重要的。我們的生命,身體是一部機器,這個機器不斷的在運作,運作需要能量補充,飲食是能量的補充。業障重的人,消耗量大,補充少了他就會生病,他就不能工作;消耗量少,他工作一樣正常。能源的消耗,到底消耗在哪裡?學佛的人知道,百分之九十以上,大概總能達到百分之九十五,消耗在妄念上,我們常講胡思亂想。修行人跟一般社會大眾,心地總比較清凈,妄念少;妄念少,消耗量就少,所以他補充就少。世尊為我們初學的人示現,教我們把一切憂慮牽掛,這些煩心的事情放下,因為那都是不必要的,你的身心健康,你的消耗量逐漸就減少。所以一天一餐足夠了,這一餐不吃也沒有關係,也照樣的去運作,這是事實真相。

所以我們在經上看到,阿羅漢心非常清凈,妄想雜念幾乎沒有了,他的能量補充,一個星期托缽一次;也就是一個星期吃一頓飯,他那一頓飯,一個星期夠了,那個養分足夠了。辟支佛定功更深,比阿羅漢的心還要清凈,半個月托一次缽,兩個星期吃一頓飯,他夠了。實在講,佛與法身大士他們要不要飲食?不需要,可以完全斷掉。佛陀在世是示現給我們做榜樣的,要是在他那個身份上,他可以完全斷掉。完全斷掉,我們凡夫看了做不到,那還得了嗎?所以告訴我們修行人,每天吃一餐夠了,修清凈心重要,禪悅為食,法喜充滿;用禪悅,用法喜,來滋養你的身體;用清凈心,這是消耗能量最少的,這都是行門上的功夫。

這個功夫要在日常生活當中去鍛煉,煉清凈心,煉清凈行;清凈心,清凈行,沒有別的,放下而已。不相干的事要放下,不相干的念頭要斷掉,常常保持正念現前。正念,就是念佛;二六時中,時時刻刻心裡頭只有一句佛號,這是正念。一切眾生不知道佛法的殊勝,不知道念佛的好處,我們以善巧方便幫助他,使他知道念佛的好處,也能夠學習效法我們念佛。菩薩幫助一切眾生的事說不盡,但是只有一個目的,最後誘導他念佛;這個目的是純正的目的,除此之外沒有其它的目的。所以處事待人接物,你要慈悲,要寬宏大量,要認識大體,決定不能隨順自己的情慾;隨順自己的情慾,就是隨順煩惱,你會做錯事情,佛家講你會造業。

在日常初步功夫,我們要把是非人我淡化掉,斷不容易,先把它看淡。尤其是毀譽,遭到別人毀謗,或者是有人對你的讚歎,毀譽不動心,你的心慢慢就會清凈。沒有必要的事情,不必要去知道;沒有必要接近的人,不必去認識,古人說得好,「知事多時煩惱多,識人多處是非多」。煩惱多,是非多,你的心怎麼能清凈?你心不清凈,你的凈業就不能成就。我們希求的是西方極樂世界,早一天親近阿彌陀佛,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唯一的條件│心凈則佛土凈。我們念這一句佛號,效果在哪裡?是用這一句佛號,把我們的妄想分別執著念掉,心裏面才有雜念,阿彌陀佛提起來,雜念就放下了。果然二六時中只有一句佛號,妄想雜念不起來了,你功夫成就,你往生就有把握,你跟阿彌陀佛就感應道交。一面念佛,妄念不斷,功夫當然不得力。

有人問:學教也分心,是不是雜念?學教要為自己名聞利養是雜念,學教是為光大佛法、普度眾生,那是正念。由此可知,我不是為自己,我為眾生破迷開悟,這就是正念現前。如果為自己名聞利養,那是輪迴的念頭;講經說法還是造輪迴業,輪迴業裡面的善業,果報在三善道。如果名利心太重,大概三善道都沒有份,那到哪裡去?惡道裡面去享福了。總之,弘法利生是修福,過分重視自己的名聞利養,貪圖五欲六塵的享受,畜生道里享福,餓鬼道裡面享福,這個例子太多太多了,不勝枚舉。諸位想想,安世高當年他的同學,共亭湖的龍王,畜生道,蛇身。他造的什麼業?他是出家人,明經好施,佛法的道理通達,又喜歡布施。自私自利沒放下,托缽托的這一頓飯,大概不太好吃,不中自己的意思,心裏面不太舒服,就造這麼個業。來生墮畜生身,畜生福報大,他明經,他有智慧,所以墮畜生身作龍王很靈;靈是他有智慧,福報很大,一千里內的信徒都去拜他,都去供養他,福!他喜歡布施。苦不堪言,去當龍王,安世高去度他,給他講經說法,勸他回頭是岸,《安世高傳記》寫得很清楚。

小小不如意、不滿意,明經好施還要墮三途。我們今天經也不明,也不好施,脾氣比他大得多,你將來往哪一道去,不是很清楚、很明白嗎?你決定不如他。所以想想這些事情實在可怕!知道可怕就回頭了,就不敢起個惡念,不敢有惡的行為。所以傳記多讀有好處,能夠時時刻刻警策自己,勉勵自己。好,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太上感應篇﹝第五七集﹞

澳洲凈宗學會 / 檔名:19-12-57

諸位同學,大家好!

【正己化人。】

落實在生活行持當中,事相繁多,不勝枚舉,小注裡面給我們舉了幾個例子,很值得我們學習。他說「清貴容,仁貴斷」,這兩句話往往是我們疏忽的。學佛的人,跟世間人最大的差別,就是清高;諺語所謂的「清貧濁富」,這些都是千古名言。可是清高的人,要緊的是要包容,要有度量。在佛法裡面,確實世尊是顯示無比的清高,令人敬仰,而佛教教人也是把這樁事情,列入教學第一課。我們到一般寺院庵堂,佛家的建築物,第一棟建築物就是天王殿;我們一般稱作護法神,也能講得過去。天王殿裡面正當中,供養的是彌勒菩薩。中國人造彌勒菩薩的像,都取布袋和尚。布袋和尚出現在中國南宋的時代,諸位也許都熟悉,南宋有一位大將│岳飛,他跟岳飛同時代的人,出現在浙江奉化。他臨走的時候,告訴大家他是彌勒菩薩化身來的。不錯,說了就走了,這是真的。如果說了不走,那是假的,那個不可靠。現在我們聽說有許多法師、大德,說他是什麼佛再來的、菩薩再來的,說了不走,這就靠不住。他說了,就走。所以中國以後,造彌勒菩薩的像,就造他的像。

他這個相很有特色,表法意思非常鮮明,他是個歡喜相,人家稱他作歡喜佛,笑面迎人,法喜充滿。第二個表法的特徵,他肚皮很大,表有容量,能夠包容。所以古德從他的形象,題了八個字兩句,這兩句話就是教導我們初學:「生平等心、呈喜悅相」;這兩句教初學,第一堂課。所以一定要有容量,要能夠包容;不能包容,就決定不能夠學佛。為什麼?佛法我們現在搞明白了、搞清楚了,佛法是多元文化的社會教育,多元文化最重要的就是能包容;不能包容,就談不上多元文化的教學。所以把包容放在第一位,這是我們不能不知道的,不能不學習的。學佛的人無論在家、出家,學佛沒有別的,實在講,就是學一個與不同的族群,不同的文化,不同的宗教信仰,怎麼樣能夠和睦相處,就這個意思。所以這第一堂課,我們都沒有搞清楚,往後學佛才有許多障礙,才會感到許多困難。

第二句話說「仁貴斷」,仁是仁慈,仁慈所貴的是決斷。決斷什麼?是非、善惡、邪正你要有能力辨別,這才是真正的仁慈。佛家常講「慈悲多禍害,方便出下流」;可是佛家又說「慈悲為本,方便為門」。但是從反面看,慈悲的確多禍害,方便出下流。這是什麼原因?感情用事,沒有智慧決斷;如果是智慧的決斷,這個事情就可以避免。佛法是智慧的教學,有真智慧才能融合不同的族群,才能夠叫法身健康。我們今天這法身範圍太大了,我們把它縮小,社會健康,這個諸位容易體會。社會大家能夠和睦相處,這社會健康。國家健康,世界健康,佛法教學目的在此。

對於個人智慧德行的提升要達到圓滿,圓滿的智慧德行有什麼作用?就是世界大同,一切眾生和睦相處。這個一切眾生,不僅僅是一切人類,還包括動物,包括植物,包括山河大地,都能夠和睦相處。我們千萬不要以為動物有靈性,植物沒有靈性,礦物沒有靈性,要是這樣認為就錯了。植物也有靈性,礦物還是有靈性,石頭都有靈性;如果石頭沒有靈性,生公說法,頑石怎麼會點頭?所以礦物都有靈性。你要問,為什麼它有靈性?同一個法性變現出來的。它的靈性跟我們動物的靈性,說實在話是沒有分別的,正是佛家所講的「不增不減」,動物並沒有增一分,植物、礦物也沒有減一分,靈性是平等的。這才是正理、是真理,知道的人不多,只有佛菩薩知道;菩薩裡頭,尤其是法身大士。所以不熟讀經書,深解義趣,這一些大道理很少人知道。西方人有說人類不愛惜地球,任意糟蹋地球,所以地球要報復,給我們很多的災難,洪水、地震、風災,所謂是自然災害,這是我們現在講植物、礦物,對於動物的一種報復。所以我們不但要愛人、愛動物,植物、礦物樣樣都要愛護,平等、清凈心去愛護,那就對了。

在修學佛法,要認識大體,要顧大體。什麼是「大體」?法界眾生是大體,這是諸佛如來、法身大士,他們時時照顧到。對我們初學人來說,社會安全是大體,國家富強是大體,世界和平是大體,我們起心動念要照顧大體。識大體的人,就能夠捨棄自私自利。我們的私情,個人的愛好,如果與大體相衝突的時候,有矛盾的時候,一定要成全大體,犧牲自己,這是佛教給我們的。公道跟私情尤其要辨別清楚,絕不能夠徇私情而傷害公道。這個都是大的原則、大的前提,我們不能不照顧,不能不多想一想。

至於生活當中,古聖先賢也教我們一些處世待人的原則,所謂是「處忙時更當以閑」。為什麼?忙才不至於亂,以閒情逸緻來處理繁忙的工作,這是高度智慧的表現,在佛法里稱之為善巧方便。遇到急難的時候,心尤其要平靜。急難的時候,如果是急躁的心,一定出亂子。所以在急難的時候,要用平靜的心來處理。特別是居於領導地位者,這是我們知道,領導地位的人比一般人聰明,他帶頭,帶頭的人要一亂,這下面人就全都亂了。所以當急難的時候,帶頭的人非常沉靜,非常穩定,所謂是穩住陣腳。無事的時候,要多做防範,要多做檢點。有事的時候,要有耐心,要有定慧。

人與人之間相處,人與天地萬物相處,疑是大病。見思煩惱裡面思惑五種:貪瞋痴慢,第五就是疑。通常我們介紹這些名相,這個疑都是指對於聖教的懷疑。這是大者,障礙我們開悟,障礙我們證果。可是小的疑惑,也不能夠疏忽。小的疑惑是什麼?對於人的猜疑,人與人之間互相猜疑,怎麼能夠相處?為什麼會懷疑?實在講,懷疑多半是起於自己的成見,自己成見太深,總是跟別人相處疑神疑鬼,心量窄小。菩薩教我們容人之過,你心量大能容人,這個煩惱就沒有了。心量愈是小,疑心愈重;疑心愈重,跟人就不能相處。

尤其是個領導的人,領導的人疑心重,他的手下決定沒有人才。他對於人才疑惑嫉妒,不用人才,則用奴才。用的人,智慧能力都不如他,怎麼能夠建功立業?真正有能耐的人,下面都是人才。我們讀古書,讀管仲,管仲是古時候了不起的一位大政治家,幫助齊桓公,所謂「九合諸侯,一匡天下」,就像現在所謂是聯合國的霸主。當時諸侯都尊敬齊桓公,都聽齊桓公的意思去辦事,這是管仲的成就。我們讀管子書,他所用的人都是一流的人才,個個能力都在他之上。好象無論做什麼事情,在行政上不如一個人,理財上不如那個人,領眾上又不如別人,他樣樣都不如,他作宰相。這正是從前孫中山先生所講的,領導人要的是什麼?要權,他有權,下面的這些幹部要有才。用人才,發揮人才,絕不嫉妒人才,管仲做到了。領導人要有這樣的容量,所以人才替他辦事,人才替他賣命。

在佛法裡面講,這許多人才過去生中都跟他有緣份,沒有緣誰替你辦事?佛法講因果講得深,世法只看表面,不講過去;佛法講得很深,過去世跟這些人緣深,結的善緣。所以結緣比什麼都重要,結善緣,絕不結惡緣。佛教給我們,「冤家宜解不宜結」,冤家對頭,過去世結的不善緣,這一生遇到了,要把這個結化解;一定要懂得化解,以智慧,以善巧方便。實在說,是以真心、誠意、愛心,無私,無條件的去幫助別人,幫助這些冤家債主,這個結慢慢的化開了。冤親債主,往往會跑到你家來,這個我們要知道,不是冤親債主,不會聚會在一家裡頭。所以對於家人父子相處,更要明白這個道理,要把無始劫以來的冤結化解。結法緣,把情緣化解,化成法緣,問題就解決了,就能夠得到幸福美滿,家庭興旺,社會和諧。這些是非常寶貴的教訓,我們要記住,要學習。好,今天時間到了。

太上感應篇﹝第五八集﹞

新加坡凈宗學會齋堂 / 檔名:19-12-58

諸位同學:昨天下午,從澳洲回來,布里斯本前天佛七開始,這次大家發心啟建十個佛七,也就是七十天,二十四小時不間斷執持名號。這是一個很希有的因緣,我到那邊去主持灑凈、開幕,勉勵同學們要好好的念佛。現在大家都知道世間有災難,災難肯定是有,我們從佛法當中,學習到許多的道理,根據這些道理,了解事實真相。佛給我們講的原理原則是:「心生則種種法生,心滅則種種法滅」,「一切法從心想生」。這些開示,同學們都能夠耳熟,可是這裡頭的義理很深很深,很不容易體會得。如果真正體會得,明了事實真相,世出世間一切問題都可以迎刃而解。佛菩薩示現在世間,幫助眾生破迷開悟是主要的科目,其它的都是附帶的。為什麼?眾生因為迷失了自性,所以才感召得無盡的苦難。如果一旦覺悟了,那真的像白衣神咒上面所講的,「一切災殃化為塵」,這是事實。所以佛法教學,在一般標榜宗旨,兩句話:「破迷開悟,離苦得樂」,離苦得樂是從果上講,破迷開悟是從因上講。我們學佛,一定要以佛為榜樣,以祖師大德為典型,學佛要像一尊佛,學菩薩要像菩薩,這一點比什麼都重要!

有不少同修來給我說,難!法師,不容易做到。可是祖師大德告訴我們,這一樁事情說難不難,說易不易,這個話說得很中肯,說得很好。何以說不難?這不是求人,求人的事情很難,這個事情求自己,所以就說難不難。為什麼說易不易?自己的煩惱習氣不能夠克服,那就不容易了,所以一定要把自己煩惱習氣克服掉。四弘誓願教導我們修行的綱領原則,第一個要發心,那個心是真正覺悟的心,「眾生無邊誓願度」,這個心念是正覺。可是這句話怎麼講法,很多人含糊籠統,不解其義。這句話用現代的話來說,就是捨己為人,為一切眾生服務,這就是「眾生無邊誓願度」。我們今天對一般人講,犧牲自己的利益,成全一切眾生的利益,就是這句話的意思。我們今天最難捨的是自己的利益,不肯舍,不肯放棄,你怎麼能幫助眾生?諸佛菩薩、祖師大德,我們仔細觀察,個個都能夠捨己為人。自己在物質生活條件上,降到最低的水平,不能再低了。他們精神生活非常豐富,精神生活之樂,沒有人能知道,確確實實是法喜充滿,慈悲之至,止於至善。我們一般凡夫哪裡知道?這是我們要清楚,要明了的。

我們再細細看看現在的社會,現代社會的青少年,他們想什麼?他們看什麼、聽什麼、說什麼?然後我們心裡就有數了。世尊在經上講,末法時期「邪師說法,如恆河沙」,於是見到了。他們所看的電視、電影,我們很少接觸。昨天我在飛機上,飛機上的設計是每一個座位有一個小電視,有十幾個頻道。我們坐在飛機上不開這個電視,因為什麼?這個電視的光距離眼睛太近,對人身體決定不好。可是我們坐著看到前排,前排的年輕人他在那邊看,那個裡頭的節目是暴力,很恐怖,非常不健康,他天天看這個東西,聽這些搖滾音樂,那是噪音,我們沒辦法接受。他們在這裡面生活,過成習慣了,你要想到,他的腦會受損傷。不僅僅天天受電波的干擾,而且受這裡面內容的刺激,到以後的一生當中,變成了緊張,情緒不穩定,胡思亂想,常常恐懼,於是他一定就會做錯事。這些節目害死人,跟半個世紀以前的那種電視、電影,完全不一樣,愈往過去這些娛樂節目愈淳樸,它教人為善,現在的節目不是教人為善,在誘惑人起煩惱,誘惑人邪思,誘惑人作惡,你說這怎麼得了?

我昨天在飛機上看了幾眼,我就覺得下一個世紀眾生難度。你們年輕人,將來底下這一批是你們度眾生的對象,你們想想,你要怎麼樣才能夠幫助他,幫助他回頭?這是非常嚴肅的課題,就擺在眼前,而且非常迫急。因此,【正己化人】比什麼都重要。換句話說,你自己不正,你想教他們絕不可能;他們今天是十分不正,你要用超過十分的純正,才能感化他們。所以我們自己不正,就決定不能夠教人,自己要不能在這個大時代的洪流裡面穩住腳跟,你就一定被捲入,你會被拖下海,被拖下海的人太多太多了。這個大風大浪,一定要有真實的定慧。從哪裡修起?還是一句老話,從念頭上轉起,不要再為自己,沒有自己。《金剛經》上說得好,「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真正能夠做到無四相、離四相,我們人才能夠正,心正、身正、行正;四相不能夠脫離,難!

如何離四相?念頭轉過來,為眾生。我來到這個世間為服務一切眾生,活為服務一切眾生,死也為服務一切眾生,決定不是為自己來的,這個樣子你就轉業力成願力,佛家講的「乘願再來」,念頭一轉就乘願再來。我們對一切眾生服務的項目是什麼?要記住,幫助一切眾生破迷開悟,我們唯一服務的項目就是這一條。其它服務的項目,世間有許許多多人都在做,已經有人做了,我們就不必再多事。我們身為世尊出家弟子,出家人只做這樁事情,很單純。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講經說法教化眾生,這是我們最好的榜樣。別人,無論是什麼人,做社會慈善事業,幫助眾生解決困難,我們都讚歎、都歡喜,隨喜功德,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

念頭一轉,我們的解行功夫就得力;念頭轉不過來,不要說在行門上功夫得力,實在講解門上都不容易。原因是什麼?佛心跟凡夫心不一樣,以凡夫的心學佛,無有是處;必須把心理轉換過來,放棄妄想分別執著。人與人在一起冷靜、客觀,不要有成見,多聽聽別人的意見;別人意見有錯誤的地方,仔細給他分析,讓他明了。前幾天我在澳洲,昆士蘭多元文化局的局長來看我,我們談到以真誠心才能解決糾紛。他沒有聽懂,他問我:「兩國紛爭,第三者來調停,大家都是真誠心,問題為什麼還是不能解決?」我告訴他:「兩國紛爭,加上當中調停人,三個人心都不誠,所以問題不能解決。」他眼睛看著我,說:「每個人不都很真誠,為自己國家利益來辦事?」我說:「對了,只要是為自己的利益就不誠。」每一個人都執著自己的利益,彼此互相衝突,這才會產生戰爭。什麼叫真誠?完全替別人著想,這是誠,人家聽了會接受。我勸你怎麼怎麼做,目的是不違背我的利益,這種心態去調停,錯誤了,不能解決問題。

我舉了一個例子,這在早年,很早了,這個事情大概總有二十年前了。有一個日本人到台灣來訪問,我們有機會在一起見面,正好那個時候,日本政府把小學裡面那些教材、中學教材,對於侵略中國、侵略東南亞這些部分,完全刪除掉,不承認他們的侵略,對兒童隱瞞事實,他們自己做的覺得很得意。我就這樁事情,因為那個人是日本的國會議員,我完全從他們本身利益著想,不從我們,我說「你這樣作法,你們日本人下一代很聰明」,他聽到這個很歡喜。很聰明的!很有智慧的!你能把這些事實隱瞞,甚至於你們國家裡頭的歷史,你都可以改寫,可是全世界其它的那些圖書館裡有資料,將來你們的小孩到外國去留學,看到這些資料才恍然大悟,原來我們的祖宗前人欺騙我們,你們的面子往哪裡放?你們底下一代還會瞧得起你嗎?他聽了臉色都變了,傻了!

所以我的說法是就你本身的利益,你要不要你的後人尊重你們?在歷史上有地位,受你們後人的尊敬?受後人尊敬,不可以欺騙後人。中國古人講得好,「人非聖賢,孰能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你們有過不知道改,還要想盡方法來掩飾,還要騙底下一代,你能騙得了嗎?你把全世界的這些歷史全部改寫,你才能騙得了你底下一代。只要有一個地方保持著這些文件,將來你們的子孫看到,都瞧不起你們。所以我們不說我們受害,我講的都是老實話,句句是老實話,對你們自己本身大不利,對我們無所謂,這叫說真心話,這才能解決問題。我沒有機會,要有機會在日本電視台裡面,講一個鐘點、半個鐘點,分析給他們聽聽,他們都會覺悟,都會省悟過來。這個作法是錯誤的,過失不怕,承認過失,改正過失,你才得到全世界人的尊敬。你今天這種作法,讓全世界的人提心弔膽,對你防範,你日本人不是好人,你強盛起來的時候,還會變本加厲的侵略別人,每個國家都對你敵視,你說你何苦來?這是最沒有智慧、最愚蠢的作法。我見到日本人,實在講一句好話都沒有,但是句句是真話,不說好話,是給他講真話。但是日本人對我非常尊敬,這是超過那時候在台灣,超過對其他的人,他對我的確很尊敬,我跟他講真話。

所以這個念頭要轉過來,決定不要為自己,為別人摻雜一點自私自利的念頭在裡面,你已經就不純了,醍醐裡頭摻雜毒藥,不能解決問題。純是善意,純是愛心,純是為一切眾生服務的心行,你才能感動天地鬼神,你也能夠感動不同族群,甚至於沒有受過教化的,這些人都能感動;甚至於能感動毒蛇猛獸,這個例子過去很多。為什麼別人能做到,我們做不到?我們修養不夠,念頭還沒有真正轉過來,還不是真正的純正,所以沒有力量感化別人。我們今天在這個小團體,小團體同學當中有十幾、二十個人,誰發心真正學佛菩薩,感動你的同學,讓每一個同學看到你的心行,都能回心轉意。大家都學佛菩薩,都能為一切眾生服務,社會有救,眾生有救,業障可以滅,災難可以化解,都在一念之間,所以我們一定要認真努力。

今天十一點鐘,我們去訪問道教,這是新加坡九大宗教之一。中午他們請我們吃飯,我們今天去一律穿長衫。所以今天早晨《華嚴經》要停一次,我們做準備工作。我們今天統統剃頭好了,今天我們到外面去作客,也要準備一下,我們的儀容、服裝要整潔。好,我們做預備工作,今天就講到此地。

 

 

太上感應篇﹝第五九集﹞

新加坡凈宗學會齋堂 / 檔名:19-12-59

諸位同學,大家好!昨天我們去訪問道教,我也特別向他們的會長建議,一定要講經說法,要發心教化眾生。《太上感應篇》是道教必修的一門課程,我們每天在講,很認真努力的在學習,而他們疏忽了。我昨天也看到他們編的一個小冊子∣《道教教理教義》,這個小冊子裡面,多半是介紹老子《道德經》裡面幾句重要的話;這些義理都非常深,現代人能夠體會的不多。佛法講求契機契理,理上講得沒錯,可是這些理論沒有辦法落實,這就叫不契機。

我告訴他們,儒、釋、道在中國是三教,幾千年來都密切的配合,教導社會廣大的群眾,教導他們斷惡修善。印光大師不僅是佛門一代的大德,還是我們凈土宗第十三代的祖師,他老人家一生提倡《感應篇》、《陰騭文》,這兩樣東西都是道教的;《了凡四訓》,算是儒教,大力的提倡,不遺餘力。由此可知,真正覺悟人,決定沒有成見,不會認為這是道教的東西,我們為什麼要宣揚?我們為什麼要學習?那就有成見,有門戶之見,那是迷而不覺。覺了之後,正如同佛法講的,諸佛法印所印定的,那就是至善圓滿的。

諸佛的法印是什麼?四句偈:「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凈其意,是諸佛教。」佛的法印只有十二個字。我們看看道教裡面這些教材,符不符合這十二個字?《感應篇》、《陰騭文》,確確實實符合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凈其意,那這就是佛教,還有什麼差別?我們應當要學習,應當要尊重,把它看作佛經沒有兩樣。更何況大乘經上告訴我們,應以什麼身得度,佛就示現什麼身;應以道長身得度者,諸佛如來就現道長身而為說法。你能夠說道教裡面,那些長者沒有佛菩薩在其中嗎?所以佛教,我們用現代的話來講,它的的確確是多元文化社會教育,做得最圓滿、最真實,我們要能體會得到、要能明了,才知道學佛從哪裡學起。今天我們看《感應篇》第二十二句:

【矜孤恤寡。敬老懷幼。】

這八個字。這八個字是教我們行仁盡忠,推己及人;現在講是社會福利事業。「孤、寡」都是說人間最不幸的遭遇;男子太太死了,這稱孤;女子丈夫死了,稱寡。失去了伴侶,尤其是年歲大了,老人,這是人生不能夠避免的,必定會遭遇到;只有少數人,一生生活幸福美滿,過去生中修得好;鰥寡孤獨,在這個世間是太多太多了。現在世界上各個地區國家,獎勵宗教界的人士,以慈悲愛心來幫助這些不幸的人。所以在新加坡我們也看到,幾乎每個宗教,他們都辦養老院,都辦孤兒院,收容社會上這一些不幸之人。

去年除夕,我們歡歡喜喜的過年,我們想到社會上這些不幸的人,所以我們邀請他們跟我們一起來過年,過一個溫馨的除夕。我們邀請各個宗教,他們辦的這些老人院跟孤兒院全體的人士,除了有病不能來的,或者行動不方便沒有辦法來的,我們將禮物派專人送給他們;能夠來參加的,我們都非常歡迎。去年溫馨晚會,我們請的這些客人,三千八百人。李木源居士想得很周到,每一個老人、每一個孤兒,我們發一個正式的請帖,這個事情好象是小事情,意義很大。我們想想,住在孤兒院里的孤兒,住在養老院的老人,恐怕一年從來也沒有人去請過他,正式去請他吃飯,沒有過。所以這一份請帖給他,是無限的溫暖,是他一生當中美好的一個紀念,所以我們請帖,不是發一張給他團體,不是的,每一個人都發,這是愛心。我們每一個養老院,每一個孤兒院,我們送了很多的禮物,日常生活必需品,供養大眾。每一個團體,我們也都捐助一筆款項,送給他們,表示我們對他們的關懷、照顧。

有人來問我:法師,為什麼把佛教信徒捐獻的一些供養,你拿去送給別的宗教?說這句話的人,有這些觀念的人,心量太小了,不是佛弟子。佛不是這樣的,佛是一視同仁。也不是菩薩、祖師的弟子,菩薩、祖師教我們念《感應篇》,教我們學《陰騭文》,這不是別的宗教、外教的嗎?可見得,諸佛菩薩、祖師大德完全沒有分別、沒有執著,虛空法界一切眾生,一視同仁,哪有這種分別?可見得我們心量太小了,我們學佛沒有成就,念佛不能得一心,別說一心得不到,功夫成片都得不到。參禪不能入定,學教不能夠圓融會通,學密不能相應,原因在哪裡?分別執著太重了。我們用心用錯了,還是用輪迴心,用輪迴心學佛法,佛法也變成輪迴法了。「境隨心轉」,佛法也是境界,看你是什麼心,所以我們自己錯了。大道理跟他講,他聽不懂,我得跟他講一些淺顯的道理。

社會上這些老幼孤寡,我們學佛的人要不要照顧?要照顧。我們要不要辦養老院跟孤兒院?要。要,為什麼沒去辦?心有餘而力不足,我們條件還不夠。別人辦的跟我們自己辦的有什麼兩樣?這一點我們要懂得,別人辦的就是我們辦的。我們送錢,送一些食物、日常生活用品,不是天經地義,理所當然,還有什麼話好說?他們辦的就是我們辦的,自他不二。佛法裡面甚至於講到生佛不二,眾生跟諸佛不二。

我們今天壞就壞在分別執著,分別執著使我們墮落在六道,沉淪在三途。生生世世也曾經遇到佛法,也曾經種一點善根,可是就是沒有辦法出離六道。原因在哪裡?分別執著太重,心量太小,起心動念都為自己,自私自利;什麼都是為自己,為自己的家庭、自己的團體、自己的宗教,壞了!這個念頭是虛妄不實,佛教給我們用真心,用誠意。「誠」是什麼意思?前清曾國藩先生講得好,他寫在讀書筆記裡面,「一念不生是謂誠」。由此可知,起心動念就不誠;要一念不生,那才是真誠。真誠起作用,儒家講的「正心」,佛法裡面講的「深心、大悲心」。「深心、大悲心」就是前面我們講的「忠」,忠孝的忠,那是真誠的落實,真誠的起用。忠是什麼意思?沒有一絲毫偏邪,有一念自私,你心偏了,你的心邪了。念念為一切眾生想,沒有一絲毫為自己想,這個心叫忠心。盡忠報國那是什麼心?念念為國家想,念念為人民想,決定沒有一念為自己想,叫盡忠報國。起心動念把自己的利益擺在第一位,那是輪迴心,造輪迴業,怎麼能夠脫離六道輪迴?我們要學佛,要學菩薩,從哪裡學起,自己要清楚、要明了。

所以這八個字意思好,讓我們常常想到這個世間,還有許多很可憐的人,迫切需要照顧的人。所以我們看到老人院,退休的老人,新加坡社會上常講的樂齡人士、孤兒,從事這些社會福利工作的人,我們倍加尊敬,我們禮敬、讚歎,他們將佛菩薩、古聖先賢的教誨,真正落實,真正在做。我們應當隨緣隨份,盡心儘力的來協助他們、幫助他們,怎麼可以有分別、有執著?社會才能得到安穩,世界才有和平,這是佛法裡面所說的「無畏布施」。唯有無畏布施,果報是健康長壽。佛給我們講八苦:生、老、病、死、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五陰熾盛,這八種苦實際上都可以避免,都可以把它轉過來。聰明人、有智慧的人,他懂得果必有因,種善因一定得善果。我們起心動念都為自己,所以造作的是不善的因,才有這八種苦。如果能夠念念為社會,念念為眾生,這八種苦難自然就消除了。「離苦得樂」是一句真實話,決不是空話,端在個人覺悟,真正回頭,認真努力的去做。這兩句話意思很廣泛,今天時間到了,我們明天繼續給諸位做報告。好,今天講到此地。

太上感應篇﹝第六十集﹞

新加坡凈宗學會齋堂 / 檔名:19-12-60

諸位同學,大家好!我們為大家介紹《感應篇》,這一篇全文雖然不長,只有一千多字,段落我們依據《感應篇彙編》來介紹,它幾乎是每一句都有很詳細的批註、引證,是難得的一部好書。我每次跟諸位報告這個數字,就是《彙編》裡面所編的順序。第二十二段:

【矜孤恤寡。敬老懷幼。】

這八個字。過去我介紹的時候,曾經編了一個科判,前面「正己化人」這是化他,化他裡面頭一句是總說,「正己化人」是總說,往下再詳細列出科目。二十二段這是行仁,也就是說,仁慈、仁愛如何落實。這裡面引用古人施政,說「文王之政,不過曰,哀此煢獨」。言語很簡單,真正符合中國古時候的要求│簡要詳明。這四個字,就將周文王治國的理念、目的,完全說出來了。憐憫這些孤寡老幼,使他們都能夠免除一些憂患苦難,頤養天年,這是仁政。做一個國家的領導人,能夠行仁政,這就是聖王。由此類推,地方的官員也要懂得這個道理,推行仁政。在我們佛法裡面,世尊教導從政的工作人士,佛經裡面有一部《仁王護國經》,這在「般若部」裡面│《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經》,過去我們也曾經講過,介紹過。治理國家,領導群眾,應該做的是哪些事情?佛也是把憐憫、救濟,這些鰥寡孤獨、老弱殘障,沒有人照顧的,要特別加以憐愛,特別去照顧他們。在現在我們稱為社會福利事業、老人福利事業,每個國家、每個地區都很認真的在推行。這些都是這一段裡面所說。

接著他說「夫子之志,亦不過曰,老安少懷」。孔夫子是我們東方大教育家,他教育什麼?也是教人這樁事情。由此可知,世出世間的大聖大賢,都教導我們這樁事。尤其是佛法裡面講因果,我們不尊敬老人,不愛護老人,不照顧老人,試問問我們自己會不會老?我們自己老了,很希望有年輕人照顧,有一般人尊重。佛常常在經論上教導我們「深信因果」,這個話的意思很深很長,我們要能夠深深的體會。所以尊重別人就是尊重自己,愛護別人就是愛護自己,照顧別人就是照顧自己。在這裡頭最重要的是真誠心,這就是菩薩道。

佛在經論裡面,教菩薩修學的六個綱領、六個原則,在佛經的名詞稱為「六波羅蜜」。一般在講經,只是把這六個名相粗描淡寫一下就過去了,讓聽的人聽起來似是而非,好象懂了,其實一點也不懂。這六個綱領說不盡的,釋迦牟尼佛說法四十九年,天天講。由此可知,它的意義深廣,尤其重要的要落實。第一個是布施,對於這些沒有人照顧的老人,我們要特別關懷他;關懷是布施,愛心的布施,慈悲心的布施。布施愛心,布施慈悲心,布施真誠心,布施清凈心,這一類的布施,很少人說。只知道看到,他沒有衣服穿,我們去買幾件衣服送他;他沒有吃的東西,我們送他一點糧食。沒有付出真誠的愛心,這個功德做得就不圓滿;不但是不圓滿,實在講,沒有功德。他所做的是屬於福德,福德∣還不是圓滿的福德;圓滿的福德裡頭是有真誠的愛心,真正的布施照顧、慈悲救濟。

他為什麼會受這些苦難,我們學佛的人清楚明了。人到這個世間來,是兩種業力。一種是引業,引導我們到人道來投生、來投胎的,這是五戒。過去生中五戒持得不錯,我們憑這個得人身。雖得人身,每個人一生果報不相同,果報是屬於滿業,圓滿的滿。滿業是過去生中所造的善惡業,我們這一生容貌,身體健康狀況,物質生活、精神生活種種條件的不同,是屬於滿業。這些鰥寡孤獨,他們的引業跟我們相同,都得人身,滿業不一樣,這個佛在經論裡面說得太多了。他貧窮沒有財富,什麼原因?沒有修財布施,慳貪吝嗇,所以受貧窮的果報。他沒有智慧,沒有獨立謀生的能力,是前生沒有修法布施。身體不好、不健康,多病,沒有修無畏布施。我們從果要看到因,從他現在的造作,他的思想、言行、造作,現在是在造因,我們就知道他將來的果報。這個道理,說深很深,說淺也很淺。淺的道理與事實,我們有能力覺察得到;深一層的,更深的那些道理事實,我們初學的人體會不到。總而言之一句話,六道、十法界,乃至於佛法講的一真法界,都離不開因果,所以佛家常講「萬法皆空,因果不空」,離不開因果的定律。我們要想自己生活得很健康、很美滿,你要修因。

幫助別人應該以什麼為主?幫助他開智慧,要以這個為主,這才是真正的慈悲救護。真正幫助他離苦得樂,永脫輪迴,不再搞這些生死麻煩了,你是真的救濟他。不是缺衣送衣服給他穿,缺食送食物給他,你救他一時,你救不了永久。你幫助他這一生,他來生怎麼辦?佛菩薩幫助這一切苦難眾生,跟我們想像的完全不一樣。佛家的教學,是教人明了因緣果報,知道我們現在這個狀況,是什麼因緣造成的,我們要用什麼樣的方法來修正、來改善,這是真正的救濟。不了解因緣果報的理論與事實,斷惡修善,他很難做到。不要說我們勸別人,人家不容易做,我們自己都發心出家了,穿上出家人的衣服,我們有沒有天天認真在做斷惡修善?沒有,惡習氣還是天天在增長,沒有減輕。什麼原因?因果的道理沒有透徹。所以學佛不是個容易事情。

我學佛,在一般人講很幸運,緣殊勝,遇到的緣好。年輕的時候,遇到一個老的長者│朱鏡宙老居士,我那個時候是二十六歲,他老人家大概是七十歲,七十歲、七十一歲的樣子,他跟李炳南老居士同年。他送我一本《了凡四訓》,我學佛第一部念的就是《了凡四訓》,從這裡下手,好!這是從因果下手。我念了幾十遍,深信不疑。從深信因果上紮根,然後就曉得毛病習氣要改正、要斷,隨順自己煩惱習氣,後果不堪設想,能夠把這些毛病習氣徹底改過來,前途一片光明。

《了凡四訓》的落實,就是《感應篇》。雲谷禪師送給了凡先生的功過格,功過格依什麼來訂的?依《感應篇》訂的,所以《感應篇》是《了凡四訓》裡面講的因緣果報的落實。我們在《了凡四訓》裡面看到,他在寶坻作縣長的時候,推行的是仁政,就是此地所講的,自己生活特別節儉,以他的俸祿來幫助這些孤寡貧窮。收養這些孤兒,天資聰明的請老師來教導他,稟賦遲鈍的幫助他們學一些技能,使他長大的時候,有一技之長,可以謀生,可以獨立,這才是真正的救濟。所以世出世間的聖人,他們所做的布施,純粹是法布施。《普賢行願品》諸位都念過,《金剛經》大家也念得很熟,佛講較量布施,財布施│大千世界七寶布施,都不如經中四句偈布施的功德大。那是什麼道理?大千世界七寶布施供養,只不過養身命而已,與慧命不相干。養身命,你得一生豐衣足食,物質上的享受,你只能得到這些,不能了生死,不能出三界。佛經的四句偈,你要真正明了,真正通達了,的確轉境界,確確實實可以幫助你超凡入聖,永脫生死輪迴,這是大布施,怎麼能比得上!

我們今天學佛,現在諸位同修都知道,這個世間有災難。昨天還有人問我,問我這個災難是真的嗎?有沒有方法避免?方法有,太多了,可以完全不受這個災難。什麼方法?提升自己境界,你就不受了。你現在在人間要受災難,如果境界一提升到天界,這災難與你不相干。如果再提升到阿羅漢的境界、辟支佛的境界、菩薩的境界,你就有能力救苦救難,你怎麼會受這個災難?所以我說我們生在這個世界,對我們修行人來講,未嘗不是好事。沒有遇到這些災難的時候,我們還因循苟且,還想著今天過了還有明天,今年過了還有明年,慢慢來。現在遇到這個事情,知道不積極認真努力,不行!這個屬於逆增上緣,能夠把我們的境界,在短時間加速度的向上提升,這是好事情。

我們想提升,升不上去。升不上去原因在哪裡?執著放不下,是非人我、貪瞋痴慢,這個東西是累贅。如果能把這些東西放下,提升不難!難在你不肯放下自私自利,不肯放下堅固的我執。這種堅固的執著,就像冰一樣│冰凍;中國人常說「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我們現在那個堅固,這個執著,無量劫來的冰凍。我們都知道冰凍不是真的,遇到暖氣它就化解了。暖氣是什麼?智慧,智慧一開就化解。今天大家堅固的執著,是你智慧不開。章嘉大師教我,看破是智慧,放下是功夫;沒有智慧,你決定放不下。但是放下幫助你開智慧,智慧又幫助你放下;看破放下,放下看破。菩薩道裡面,從初發心一直到如來地,他們用的什麼方法?就是這麼個方法。由此可知,我們學佛最重要的是真干,我知道多少,我就做多少。當你做到的時候,你智慧又開了;智慧開了,又可以多做到一分。這兩個方法永遠在輪轉,在相輔相成,把我們境界往上提升。不肯放下是最糟糕的事情,縱有智慧,你的智慧停在這個地方了,不會再向上提升。因此,不斷的放下,你也就會不斷的增長智慧。這個道理一定要懂,一定要認真努力去做。

我們今天在社會上,這個世間苦人多。古時候人家有兩句話說,「歲時春日少」,在一年當中,好風光的日子不多;「世間苦人多」。我們要想想,他受苦跟自己受苦沒有兩樣;我們看到他受苦,就想到我們也有像他那種日子,過去有,將來還有。我們在過這個日子,希求別人幫助,希求別人憐憫,我們今天看到了,如果不生憐憫心,不生幫助的念頭,我們受苦受難也沒有人理會,這一定的道理。所以遇到世間苦難的時候,不分種族、不分宗教、不分恩怨,一律平等,盡心儘力伸出援手去幫助。這是你真正覺悟,你真正明白了,知道自己應該怎樣作法。好,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太上感應篇﹝第六一集﹞

新加坡凈宗學會齋堂 / 檔名:19-12-61

各位同學,大家好!《感應篇》第二十二句,批註里有兩句話說得很好,他說「好善之心,人之所同」;換句話說,人皆有好善之心。可是善事、善行,必須要有人提倡;提倡的人,也就是我們講帶頭的人,真正的志士仁人。他何以能帶頭?也就是說,他把他所明白的道理真正落實了,所以能夠起帶頭作用。又說「天下不患無有力之人,患無能發大宏願之人耳」,這兩句話也是這個意思,所以發大願心的人非常難得。

佛在經論裡面,常常勸導我們發菩提心,發菩提心實在是太難了。不發菩提心,就談不上修行。菩提心的反面是迷惑,迷惑的人縱然有修,成就是很有限的,一定要破迷開悟。修行的功夫全在日常生活,我們自己的毛病習氣一定要知道,知道是覺悟,不知道是迷惑。就以日常生活來說,小小有一點不如意、不自在、不痛快,我們在習慣當中,都覺得這個無所謂,都沒有留意這些現象,哪裡知道這些現象就是造業。不讀佛經的人不知道,未能深解義趣的人不知道。為什麼不高興?為什麼不自在?還不是分別執著。你要沒有分別執著,你哪裡會有這種心態?分別執著難斷。前面我跟諸位講過,安世高那個同學的公案,共亭湖的龍王,前世跟他是同學。龍王是畜生道,為什麼一個修行人會墮到畜生道?就是小不如意,小不高興。那個時候出家人是托缽,這個出家的法師修得不錯,明經好施,經教很通達,講經說法說得很好,又肯布施,法緣殊勝,這樣的法師多難得。托缽的時候,托到菜飯不太合自己的胃口,心裡有一點不高興,就這麼一點點不高興,墮落在畜生道。

我們想想,我們今天的德行比不上人家,我們的瞋恚心、分別心、嫉妒心、執著心,不知道比他重多少倍,他還能作龍王,想想我們將來成什麼?這都是事實。所以真修行人,就在這些境緣當中,立刻覺悟,立刻回頭,修清凈心,修平等心。清凈心是道,平等心是道,修行就在日常生活當中,就在起心動念之處,要微密觀照,我還有沒有執著?還有沒有分別?我們對人、對事、對物,還有沒有愛好?還有沒有嫌棄?順自己意思的生歡喜心,不順自己意思生瞋恚心,一絲毫的瞋恚,不想跟這個人往來,不想看他。我們錯了,我們還有分別執著,我們還沒有放下,心裏面還有計較,還有是非,還有得失,還有好惡,這怎麼得了?道道地地的六道凡夫。

因此我們才體會到《地藏經》上所說的,「閻浮提眾生,起心動念,無不是罪」,我們領略了這句話。沒有微密觀照,細心的反省,我們看經文上,總以為他講得太過分了。細細一觀察、一反省,經上講的字字句句都是正確,一點也沒錯。真修行人,大修行人,就在境緣當中,把這些煩惱習氣洗除得乾乾淨淨,把這些稜角磨得光光滑滑,那是真修行。修行做功夫在哪裡做?我們明白了。明白了要真做,在日常生活當中,對人對事對物,沒有別的,就是學一個「看破、放下」。有絲毫的意思起來了,這個意思要放下,知道清凈心中、平等心中,真心裏面,沒有絲毫意思。有絲毫意思起來,那就是無明起來了;我們要明白這個道理,那是無明。我們要不在這上用功夫,怎麼可能成就?凈宗用功,確實比其它的法門方便太多了。凈宗是提起一句佛號,才起心動念,自己覺察了,古人所說的「不怕念起,只怕覺遲」;念頭才一起,你立刻覺察到,第二個念頭「阿彌陀佛」,把這個念頭換掉,換成阿彌陀佛,這叫做念佛。

念佛原來是這個念法。這一句阿彌陀佛,就把你這個念頭擺平了,把這個念頭打下去了,這個念佛功夫才叫得力。我們今天有人說功夫得力了,未必!錯會了意思。什麼叫「得力」,這兩個字他沒搞清楚、沒搞明白。功夫真正得力,念念息滅貪瞋痴,念念息滅是非人我,念念息滅四相,這功夫才得力。不但四相沒有了,四見也沒有了,《金剛經》末後說「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真用功的人,二六時中在這下功夫,哪有功夫打妄想?可是諸位要知道,功夫如果一不得力,妄想就起來了。佛法裡面叫觀照,觀照要失掉了,照不住了,妄想起來,雜念就起來。我們自己常常反省,常常覺悟,常常感到非常慚愧,起心動念還在造業。在日常生活當中,我們知道普賢菩薩講得很清楚,「恆順眾生,隨喜功德」,但是就是做不到,依舊還乾的是恆順自己,順自己的煩惱習氣,順自己的妄想分別執著,我們還乾的是這個。

可是要覺悟,干這個決定不能脫離六道輪迴。希求往生,那是你的希望,未必你能達到,這是真話,不是假話,絕不騙人。一萬個念佛人,一萬個希望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人,真正能去只有兩、三個,這從前李老師常說的。什麼原因?放不下妄想分別執著,還是隨順煩惱習氣。怎樣才能往生?最低限度隨順阿彌陀佛,念念都是阿彌陀佛,這種人才能往生。這個「阿彌陀佛」的佛號,才真正把自己妄想分別執著壓下去了,這是伏煩惱,並沒有說斷。真正修行人,就是此地講的發願、帶頭的人,他能給大家做一個樣子,他做樣子不是有意做的,他自己就是這麼干法,不是故意裝模作樣做給人看的,沒有這種念頭。有這個念頭,又落在妄想裡頭,又落在分別執著裡頭。

所以那不是真心,真心沒有做作,真心是自自然然;順乎自然那是真,違背自然那是造作,那是假的,那是虛偽的。虛偽的心,不能夠生到極樂世界,西方極樂世界凡是往生去的人,個個都是真誠心;換句話說,個個都是「真誠、清凈、平等、正覺、慈悲」,絕對不是說有個虛妄的心能夠往生,沒這個道理。虛妄心念佛,跟阿彌陀佛結個法緣,種個善根,這一生不能去,那要等到來生,等到後世。來生、後世什麼時候遇到這個緣份,遇到念佛法門,什麼時候你用真實心,也就是說你要用真誠、清凈、平等、正覺、慈悲心,念佛求生凈土,你就決定得生,這個道理不能不知道。我們現在曉得了,曉得現在就用,現在就學習,我們這一生就能往生。

能不能往生?往生品位高下,善導大師說得好,「總在遇緣不同」。我們今天遇的緣殊勝,對於這些道理、方法、境界,大致上都搞得清楚、搞明白了。明了之後,我們就要會做人,會過日子。怎麼做人?怎麼過日子?離妄想分別執著做人,對所有一切眾生是以清凈心看待,真誠心看待,平等心看待,決定不會起一個念頭,這個好、那個不好,一定要跟人家爭,一定要計較,計較到最後,自己墮三途。你要問為什麼?三途是你自己造的,一切法從心想生。你那麼執著,那麼好強,那麼要勝、好勝,這是墮落真正的原因。諸佛菩薩我們在經論裡面去看,有沒有相爭的?沒有。他為什麼不爭?他懂得一個道理,「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好人、順境虛妄的,惡人、逆境也虛妄的,所以一切境緣擺在面前,他的心如如不動,《金剛經》上講「不取於相,如如不動」。所以爭的心,一點都沒有了。

真心離念,沒有念頭。佛又怕人誤會,真心離念,怕你又搞成「無想定」,所以又說一句話,「離念是離妄念」,這個意思就是說他還有正念。什麼是正念?念而無念,那是正念,無念而念是正念,這個意思深。但是我們要能體會,念而無念,那個念是念一切眾生,是念佛、念法、念僧,這《彌陀經》上常講的。念佛、念法、念僧是利益一切眾生,一切眾生就是佛、就是法、就是僧,這個念是正念。什麼叫無念?雖然念佛、念法、念僧,念利益一切眾生,自己心地始終清凈,確實沒有起一個念頭。這兩個是同時的,沒有先後,這才叫正念。

誰的念頭是正念?法身大士。我們知道,法身大士分別沒有了,決定沒有分別,決定沒有執著,煩惱障、所知障斷了,無明也破幾分了,真心顯露;也就是真誠、清凈、平等、正覺、慈悲顯露出來了,他用這個心。凡夫跟這個是相違背的,換句話說,凡夫沒有真誠心,是虛偽心、染污心、高下心(不平)、迷惑心、自私自利的心;跟這個完全相違背,所以凡夫不容易脫離六道輪迴。我們講修行,要把這個改過來,一百八十度的改過來,會用真誠、清凈、平等、正覺、慈悲,這是菩提心,這是真心,是佛心。這個心起作用就是菩薩行,真正的幸福美滿,世間人講的「真善美慧」。

所以我們曉得,一絲毫的執著都不可以有;但是這種毛病習氣,不知不覺就流露出來,時時處處你都會看得到。看到別人,馬上想到自己,自己有沒有?自己看自己的毛病很不容易看到,看到別人立刻回過頭來,迴光返照,就能看到自己了,自己是個什麼樣子的人。看到自己這是覺悟,把自己這些毛病習氣趕快改過來,真修行!經不可不讀,不能不聽,聽起來是很厭煩,但是不聽,毛病習氣確確實實自己不能夠覺察,永遠沒有省悟改過的一天,這還得了嗎?這個佛我們就白學了。

新加坡學佛的這個機緣,我常說,我絕對不是自贊毀他,我是誠誠懇懇的忠告,古今中外希有的因緣,你們能夠體會得到嗎?我們能夠看得出來嗎?你到哪一個地方去,你能夠遇到這個地方天天講經,念佛堂二十四小時不中斷,參學的人從四面八方而來。從外地、外國來的,現在一個月已經到了五百人,各個地方來的,這個緣殊勝。我們接觸這些人,等於是接觸到全世界,不必離開一步,全世界我們都接觸到了,你說這個緣多殊勝!學講經說法,無比殊勝的法緣。講經說法最重要是觀機,這麼多人來參訪,天天接觸就是觀機。你了解全世界各個地方的人,他們想什麼?他們念的是什麼?他們看的是什麼、聽的是什麼、說的是什麼、做的是什麼?只要你留意,一目了然,然後你說法才會契機。

這些外地來的人,我們親切接待,給他結法緣。他們回去之後,記得你們,不會忘記你們,將來你們有成就,他會禮請你們去講經,你們的法緣就殊勝了。我結法緣還全世界各地方跑,你們不要跑,坐在這兒就結了,不要受這麼辛苦,跟全世界的眾生結了法緣。問題就是你們要有智慧、要會,宗門裡面常講「會么」,你會不會?會就成就了。珍惜這一份的機緣,機緣難得而易失,諺語常講「好花不常開」,好的機緣很不容易遇到,一定要珍惜,決定不能空過。世間有不少有聰明才智的人,想這種機緣想不到,真的是可遇不可求。你們今天遇到了,而不知道珍惜,不曉得去修,那就叫真正可惜了,真正的空過了。好,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推薦閱讀:

凈空法師:普賢德-禮敬諸佛 稱讚如來 廣修供養
《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凈空法師)第四八一卷——第四九0卷
凈空法師《金剛經》講記 (十四)上
凈空法師:生死不休,惡道不絕

TAG:凈空法師 | 法師 | 凈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