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4.0有多遠?
工業4.0有多遠?
滕斌聖
當中國有了實施「互聯網+」的有利條件,下一步將是用移動互聯網、雲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等信息技術改造傳統製造業,推動向智能製造的轉型。
通過打造發達的電商,中國有了實施「互聯網+」的有利條件,下一步是用移動互聯網、雲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等信息技術改造傳統製造業。根據《中國製造2025》,以信息化技術驅動創新的主線不變,創新的對象由需求側向供給側發生轉移。
在需求側,電子商務、生活服務等互聯網模式已經為消費者提供了更大便利。現在,政府希望進一步提升生產端或者供給側的質量和效率。如果說,需求側的創新可以「集眾人之力」,那麼供給側改革需要硬功夫。
《中國製造2025》體現了製造業的未來十年規劃,借鑒德國提出的「工業
德國工業4.0戰略的目標,是使用物聯網技術,把產品、機器、資源、人有機聯繫在一起,推動各環節數據共享,實現產品生命周期和全製造流程的數字化。同樣,「中國製造」也希望將各個工廠改造為高生產效率的智能工廠,通過物聯網將它們連接起來,使全國成為一個巨大的智能工廠。
製造業現狀的多層次性,使智能製造發展面臨種種挑戰。理想很豐滿,中德兩國都想把工業4.0和「中國製造」對接起來,雙方不斷尋找合作的途徑。德國總理訪華直接訪問瀋陽這個傳統製造產業基地,中國企業則以每周一個的速度併購德國先進位造企業。但現實也很殘酷,工業4.0也許是方向,有利於緩解產能過剩難題,但目前只適合於少量達到高端製造水平的中國企業,如何與原有落後生產方式相結合,才是重點。中國製造的現狀是工業2.0和3.0並存,雖然「黑燈工廠」已經逐漸湧現,但是「血汗工廠」尚未完全轉移。
中國市場需求規模大、需求層次差異化明顯,新產業、新模式、新技術、新業態的擴散呈現梯度特徵:
在需求領域,從大都市到縣城存在需求擴散梯度,傳統企業的生產優化可以針對不同細分市場規劃創新;
在生產和供給領域,由於產業發展不均衡,企業對先進位造的需求也存在需求梯度。不管現在採用智能工廠、自動化設備,還是手工操作方式,工業4.0是企業發展遠期目標,智能製造不必一步到位。
在這個過程中,工業4.0與「互聯網+」並不矛盾,因為都是應用信息化技術提升生產效率。沒有互聯網也就無從談工業物聯網和工業4.0,中國強調互聯網並非誤入歧途。美國工業互聯網、德國工業4.0、日本機器人戰略,雖然名稱不一樣,但所追求的智能化、網路化、服務化的未來工業發展方向,基本是相同的,而《中國製造2025》也異曲同工。以互聯網為代表的信息技術發展為產業結構轉型升級開拓了空間。傳統工業依靠單體設備功能提升、生產製造單元局部改革發展到今天,向上提升能力的空間逐步變小,但藉助以互聯網為代表的信息技術仍然可以進一步優化生產製造全過程,取得降低成本、提升效率的成效。
往更遠處看,我們要堅定以智能製造、智慧服務化為目標,推動傳統產業結構轉型升級。面對市場需求多元化、個性化以及國家間競爭激化的形勢,要提高企業的競爭力,就必須藉助以智能設備為主的智能工廠、物聯網、大數據分析等手段,促進企業提高產品開發、製造以及供應過程的效率,為顧客提供個性化服務,創造出新的附加價值。
為此,要逐步升級現有設備,打造實現工業智能化、網路化、服務化的基礎條件。其中的技術基礎是CPS,是由能夠互聯、互通信息、發出指令並進行控制的智能生產設備構成。因此,生產製造的自動化、數字化程度是構建CPS的重點。
國外企業經過長期發展已基本實現生產製造的自動化與數字化,以及供應鏈管理的信息化,具有產品性能先進、品質穩定、成本低、交貨期短的製造能力。多數中國企業的自動化、數字化程度較低,那麼就先得在自動化、數字化方面補課。過去二十年,中國製造業規模做到全球第一,只要認準智能化發展的趨勢,再次後來者居上,不是夢想。
推薦閱讀:
※《論工業社會及其未來》原文摘錄
※我是工業品銷售 - 《從零開始做銷售》
※購買優質的同步帶輪廠家哪家好
※麗水雲和村民把122座祖墳遷到一個墓穴 省地建工業園
※數字雙胞胎——工業4.0的基礎技術(芥子說物聯 第六期)
TAG:工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