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童衝突家長幫打回去:或助長孩子報復心理

「我們在後期的了解中發現,因為個頭大,有點男孩子氣,李暢平日都是『大姐大』,在班級、在學校里經常欺負同學,拉幫結派,如果姐妹被欺負了就替她們出頭。誰知這次反被人欺負了。」崔明說,李暢這種「打人為樂」的問題主要來源於家長的暴力,「她的父母經常吵架打架,爸爸也經常打她。她上幼兒園就開始經常打人,現在被高年級的人打後,才很恐懼」。

「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他的舉動對孩子產生直接影響,也就是示範作用,如果這種示範作用讓孩子看到了暴力的作用,暴力就可能成為孩子在生活中解決問題時考慮的辦法。」皮藝軍向記者分析,根據精神分析學,當一個人在成年人期間出現精神心理問題時,醫生一般都要問他在童年是否出現心理創傷或心理刺激,「如果家長之前出現衝突、打罵、冷暴力,就會對孩子有很大的影響。精神分析學告訴我們,家長的暴力衝突會對孩子一生產生影響,兒時受到的創傷在成年時爆發。兒童受到刺激和暴力相關,成年後也會採取這種方式,這是心理欠缺產生的影響」。

對此,李玫瑾也向記者提出,孩子是家長的模仿者,如果家庭的教育有暴力傾向,那麼孩子在處理人際關係時也會出現相似的缺陷。

「犯罪學研究中,暴力的家長就會產生暴力的孩子。暴力本身具有傳染作用,因為他沒有理性的教育也沒有用調節合適的方式教育孩子。孩子只有這種解決問題的路,只要遇到矛盾就用拳頭解決問題。」皮藝軍說。

「傳承性主要還在於示範。暴力行為和人的情緒有關,而情緒則涉及到人的生理問題。暴力和早年撫養有關,同時也和人的遺傳有一定關係。」在李玫瑾看來,如果在早年撫養中有很好的撫養過程,這種暴力型會得到緩解。如果父母很暴力,並沒有意識到會將暴力傳遞給孩子,會加重孩子的暴力行為,「不能完全說是遺傳,但是遺傳有一定影響,其中最重要的還是早年的撫養過程。有的孩子甚至從幼兒園開始就有攻擊性,這個攻擊性有時是得到家長認可的,覺得只要我的孩子不吃虧就不用管他」。

李玫瑾認為,作為父母,不要覺得孩子不吃虧就可以了。「現在不吃虧,等孩子養成習慣後很容易成為傷害別人的犯罪人,所以現在就要告訴孩子這種行為是不正確的。養成習慣後在家庭中也會有所體現。應該讓所有父母明白,暴力不是一種公正的處理人際關係的方法,我們應該以理性的方式、平和的心態表達自己的不同意見。目前,這樣的共識在很多家庭中是缺少的」。

推薦閱讀:

害怕和陌生人說話怎麼辦?
大眾對科學家認識的偏差?
滾蛋吧,玻璃心
人總是後知後覺嗎
虛構的俯視

TAG:孩子 | 心理 | 報復 | 衝突 | 報復心理 | 家長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