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流場|懊悔與內疚,如何面對這些負面情緒?

  

·

·

·

·

·

我們終其一生,

是成為自己。

歡迎來心流場,

一起探索自己。

公眾號ID:flowfield

專欄作者:

  梁娟,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壹心理、在行入駐心理諮詢師,心理專欄作者。北京大學臨床心理學碩士研究生,北京師範大學文學碩士。

一位來訪者來到我的諮詢室,帶著深深的懊悔和內疚感,因為Ta認為自己做錯了一些事。

在諮詢中我們了解到,Ta做錯事的背後,其實有更深層的原因。

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讓人產生痛苦的「內疚感」如何形成,以及過度的內疚感該如何釋放。

什麼是內疚感

內疚感是一種重要的自我意識情緒,是自我覺察能力的體現。也是良知的核心,是我們做出違反個人理念和價值觀的事情之後的心理反應。

我們需要通過內疚來測量自己與他人的邊界,以確保自己的行為不對他人造成傷害。

合理的內疚感是一個人心理健康的體現,但是過度的內疚感會造成一個人的自尊感下降,甚至出現焦慮、抑鬱的情緒。

人人都會犯錯,但不是人人都會內疚,更不是人人都會過度的內疚。

最初的內疚感是如何形成的

精神分析客體關係學派代表人物梅蘭妮·克萊因認為,嬰兒在剛出生的頭三個月,在好媽媽的照顧下,會有健康的全能感,嬰兒發現在餓的時候,媽媽乳房的及時出現,會讓自己感到安全和滿足。

再後來,嬰兒會發現,媽媽的乳房並不總是會及時出現,等待的過程讓嬰兒感受到絕望、焦慮、憤怒,在Ta內心會產生強烈的破壞性衝動,幻想著要毀滅這個客體(媽媽或媽媽的乳房)。而當乳房出現時,嬰兒可能會用撕咬的方式弄疼媽媽。克萊因認為,這時的嬰兒是在釋放憤怒的情緒,實施攻擊和報復。

小嬰兒分不清現實和幻想,Ta會認為在幻想中渴望的事真實發生了:Ta毀滅了媽媽。這個充滿了自己恨意的媽媽,同時也是自己依賴和愛的媽媽。這時,小小的嬰兒心中就產生了愛和恨的衝突,而失去愛的客體的恐懼也會悄然活躍起來。

我們都知道,如果我們在察覺到自己對所愛之人恨和傷害的衝動時,我們會感到擔憂和內疚。嬰兒也是如此。

這是一個人最初的內疚感的來源。

如果這時的媽媽足夠細心和敏感,在她呵護下的嬰兒會逐漸發展出愛和恨的整合能力。而這種整合能力的達成,最關鍵的要素就是內疚感。

你為什麼會有過度的內疚

1. 對本我的責難

佛洛依德將人的精神分為三大部分:本我、自我、超我。本我遵循快樂原則,自我遵循現實原則,超我遵循道德原則。

認為「本我」是不好的,過度壓抑「本我」的人,容易產生過度的自責和內疚感。

父母對孩子無情的責難,對孩子本我天性的批評和否認,容易讓孩子產生過度的內疚感。比如一個孩子不願意學鋼琴,媽媽流淚控訴說:家裡省吃儉用才給你買了一架鋼琴,你怎麼說不學就不學了。孩子就會感到媽媽太不容易了,自己的做法太自私,是自己讓媽媽傷心了。

長期下來,孩子會內化這種自我責難和攻擊。遇到問題時容易將責任歸結於自身,認為是自身不好所致,而沒有辦法客觀分析問題。

2. 對超我的強化

行為在得到獎勵後會增加產生的頻率或強度,我們稱為正強化。

過度約束本我而得到「權威」獎勵的孩子,更容易在成大後形成過強的「超我」。

這類孩子認同了權威的期待,想要努力變得符合期待。一旦本我和超我發生衝突,他們就會產生巨大的痛苦。他們往往以「完美」來要求自己,嚴重者甚至會形成強迫思維。

如何面對過去犯下的錯誤

1. 認識行為背後的動機和情緒

任何人都會犯錯,但重要的,不是糾結於錯誤本身而懊悔不已,而是去反省在做這件事時,你的情緒和動機。

你需要不帶情緒的去探究:

你在做這件錯事之前發生了什麼?

是什麼導致你去這麼做?

是什麼場景觸發了你做這件事?

你在做這件事時背後有什麼樣的情緒和動機?

我們都聽過柯爾伯格「道德兩難」的故事:海因茲的妻子病危,而他卻無錢支付高額的藥費。在藥商既不肯降價,又不答應延期付款的情況下,為了救妻子的性命,海因茲破門而入偷了葯。

我們看到了海因茲偷葯的行為,也應該看到他行為背後救妻心切的動機和絕望的情緒。

海因茲的行為可能有錯,但是他的動機和情緒沒有錯。

只有了解行為背後的動機和情緒,才有可能找到更恰當的行為的替代方式,去實現動機和釋放情緒。

也只有去理解了動機和情緒,才有可能諒解自己的行為。

*反社會人格障礙和惡性自戀型人格障礙不在討論範圍內。這兩類人由於嚴重的人格缺陷,可以為了自身利益嚴重傷害他人,他們內心不存在內疚感。

2. 補償過去犯下的錯誤

錯誤如果嚴重侵害到他人利益,自然會受到法律的懲罰。但是對一些人來說,即使已經受到法律的嚴懲,依然不能減少他們內心的煎熬。

內疚感會驅使人們採取更多的親社會行為來修補受損害的社會關係。

彌補對他人造成的損失和傷害可以緩解內疚感。做一些親社會的行為,如慈善、公益等,也可以是自我救贖的一種方式。

「一個罪人悔改,在天上也要這樣為他歡喜,較比為九十九個不用悔改的義人歡喜更大。」(聖經:路15:7)

我們每個人都會犯錯,而只有理解了犯錯背後的情緒和動機,才有可能避免再犯同樣的錯誤,也才能在內疚的痛苦中得到救贖。

參考文獻:

【英】Melanie Klein&Joan Riviere著,吳艷茹譯,愛與恨的修復,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16年2月第1版

【奧】Melanie Klein著,姚峰、李新雨譯,嫉羨和感恩:梅蘭妮·克萊因後期著作選,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14年1月第1版


推薦閱讀:

蕭佳:人為什麼有時情緒會不好
如何面對負面情緒——正念的奇蹟
運用腦神經元的學習策略遺忘負面情緒
你對待情緒的方式,決定了你生活的層次
生氣對身體的10大傷害,暴脾氣的人趕緊看看

TAG:情緒 | 負面情緒 | 心流 | 內疚 | 面對 | 負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