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禎帝朱由檢:勵精圖治的亡國之君
崇禎帝朱由檢:勵精圖治的亡國之君
在封建君主專制時期,明君賢臣是最理想也最難得一見的局面,崇禎帝就遇到了一幫令他無奈的臣子。在他費盡心力剷除了氣焰囂張的閹黨之後,那幫臣子不思中興,反而為了門戶之爭互相傾軋。無奈之下,一心想要中興明朝的崇禎帝只有事必躬親。可偌大一個國家,又遇上多事之秋,外有後金連連攻逼,內有農民起義愈燃愈熾,崇禎註定無法挽回狂瀾,只有含恨自縊。 剷除閹黨,又來朋黨 明朝中後期的閹黨之禍非常嚴重,到了明熹宗的時候,宦官魏忠賢權勢遮天,一手操控朝廷,形成了明代最大的閹黨集團。他們排斥異己,廣取賄賂,權擅天下,威福任情。當時朝廷中反對閹黨的著名東林黨人高攀龍、楊漣、周順昌、魏大中、顧大章等均被魏忠賢及其黨羽迫害致死。 1672年8月,明熹宗病故,因為沒有留下子嗣,熹宗的弟弟朱由檢便受命即位,次年改年號「崇禎」,是為明思宗,也就是歷史上有名的崇禎帝。 崇禎帝即位之後,第一件事情就是剷除閹黨勢力。因為閹黨在明朝作亂已久,權傾朝野,勢力盤根錯節,幾任皇帝和很多正直之臣都對他們又恨又怕,多次鬥爭都以失敗告終。可是,這些都無法阻擋想要勵精圖治的崇禎帝,他早都目睹了魏忠賢的囂張氣焰,便立誓一定要將其連根剷除,否則他永遠別想實現中興明朝的夢想。 於是,即位之初,這個十六歲的少年皇帝便雷厲風行地剷除了魏忠賢的羽翼,使他處於孤立無援的境地。之後,他趁熱打鐵,一紙詔書便將魏忠賢貶到鳳陽守陵,一步步逼得魏忠賢自縊。除掉了這個大宦官之後,閹黨立馬樹倒猢猻散。崇禎帝便將二百六十餘名閹黨或處死,或遣戍,或禁錮終身,一舉除掉了這個危害朝野多年的團伙。 可就在崇禎帝為自己的初露鋒芒自豪時,又一個棘手的問題擺在了他的面前,而且比閹黨更難對付。在剷除閹黨的時候,崇禎帝主要倚重曾經飽受閹黨壓迫的文官集團,但是閹黨一除,這幫龐大的官僚勢力馬上膨脹起來。他們沒有想著利用這個機會和崇禎皇帝一起努力振興明朝,反而是鬧起了內訌。 明朝末年,朝廷班子中很大部分官員都是來自江南的文人,他們結成一個官僚集團「東林黨」。除了勢力最大的東林黨之外,還有一些以籍貫命名的「浙黨」、「齊黨」、「宣黨」等等。魏忠賢宦官集團在時,曾經和東林黨之間進行了長期殘酷的鬥爭,東林黨人多遭到迫害。 然而,東林黨人往往不畏強權,他們多數都是一些中下級官員和知識分子,企圖以儒家正統思想來挽救明朝,堅持為民請命,大膽彈劾朝中權貴,甚至敢於冒犯「龍顏」。所以,東林黨人和其他一些權高位重的黨派之間便出現了很深的矛盾,這鬥爭越來越激烈,夾在其中的崇禎帝最為苦惱,眼看著一大群臣子分庭對抗,卻難尋能用之人。而且,文官集團的勢力太強大,皇帝的權力就受到了很大限制,作什麼決斷都要召開討論會,各黨派之間往往意見不一,大大降低了行政效率。崇禎在位的十七年,除了鎮壓農民軍以及抵抗後金外,很多心力都用於削弱文官集團的勢力。
內憂外患的明王朝 除了閹黨之亂和朋黨之爭外,崇禎皇帝還面臨著內憂外患的戰爭。明萬曆四十四(1616)年,明朝北方的滿族人勢力逐漸壯大,他們的首領努爾哈赤在赫圖阿拉稱汗,建立了後金政權,企圖與明朝分庭抗禮,後來公然舉旗反明。 面對這一來自北方的強敵,朝臣分為主戰派和主和派。崇禎帝啟用了主戰派將領袁崇煥。此人雖然是文官出身,但卻很熟悉兵法,而且有膽識,曾經讓後金軍隊聞風喪膽。 天啟六年(1626)正月十四日,後金兵渡遼河,二十三日,努爾哈赤御駕親征率軍攻打寧遠。當時的努爾哈赤號稱「自二十五歲起兵以來,征討諸處,戰無不捷,攻無不克」,但到了鎮守寧遠的袁崇煥面前,這一神話被打破了。 崇禎元年(1628)四月,崇禎帝任命袁崇煥為兵部尚書兼右副都御史,督師薊、遼,兼督登、萊、天津軍務。七月,崇禎帝召見了袁崇煥,面對這位年輕氣盛的新君,袁崇煥慷慨陳詞,計劃以五年時間恢復遼東,並疏陳方略。這一番豪言壯語讓崇禎帝信心大振,同時,袁崇煥由於之前的教訓,出征之前就提出了自己的隱憂,怕再被權臣掣肘。崇禎帝為了打消袁崇煥的擔憂,不惜賜給他尚方寶劍,由此可見他的決心。 努爾哈赤死後,他的兒子皇太極即位,繼續對明朝發動猛烈進攻。他知道袁崇煥是明朝的不倒長城,寧錦防線太難突破,便設計繞道蒙古,避開守衛森嚴的山海關,進攻北京。袁崇煥早已料到這一舉,便兩次上書崇禎皇帝,可惜都沒有引起他的足夠重視。最終,這一令人恐怖的後果果然被袁崇煥言中了。 崇禎二年(1629)十月二十六日,後金的八旗軍兵分兩路,分別進攻長城關隘龍井關、大安口等。當時,鎮守薊鎮的軍隊軍紀廢弛,城牆也年久失修,根本無法阻止後金軍的進攻。三十日,後金的軍隊就已經打到了遵化城下,距離京師只有一百五十千米。明王朝到了生死存亡之際。 這時,明朝上下沒有反思自己的問題所在,反而聽信朝廷內閹黨餘孽的誣陷和皇太極的反間計,將大將袁崇煥以通敵叛國的罪名逮捕入獄。在囚禁審訊半年後,崇禎三年(1630)八月,明思宗以「袁崇煥咐托不效,專恃欺隱,以市米則資盜,以謀款則斬帥,縱敵長驅,頓兵不戰。及至城下,援兵四集,盡行遣散。又潛攜喇嘛,堅請入城」的罪名將他殘忍地凌遲處死。可憐這位曾立下汗馬功勞的大將最終未能馬革裹屍,只能在刑場上念出了自己的遺言: 一生事業總成空,半世功名在夢中。 死後不愁無勇將,忠魂依舊守遼東。 與此同時,李自成的農民起義軍聲勢日漸浩大,成為明王朝滅亡的定時炸彈。李自成本來是陝西米脂的放羊娃,在崇禎二年(1629)揭竿造反,後來因為勇猛而有謀略,成為闖王高迎祥部下的闖將。後來,他在起義軍中提出了一些有效的戰略方針,名望漸高,在高迎祥死後,便做了新一任闖王。 當時,農民們饑寒交迫,而李自成打出「均田免賦」的口號,贏得了大片人心,部隊很快發展到百萬人之多。崇禎十年(1637),明朝的大將楊嗣昌會兵十萬,增餉二百八十萬,提出「四正六隅,十面張網」策略,主張限制起義軍的流動性,將他們各個擊破,最後殲滅。這一策略很快便有了效果,張獻忠兵敗降明,李自成在渭南潼關南原遭遇洪承疇、孫傳庭的埋伏被擊潰,帶著劉宗敏等殘部十七人躲到陝西東南的商洛山中。 可是,內憂外患相伴而生,眼看著李自成的起義軍已經幾近滅亡,崇禎十一年(1638)八月,皇太極的清兵又從青口山(今河北迂安東北)、牆子嶺(今北京密雲東北)兩路毀牆入關了。這個關鍵時刻,到底是攘外,還是安內,朝廷又出現了政策的搖擺。當時,楊嗣昌堅持「安內方可攘外」,力主與清議和,但以宣大總督盧象升為代表的另一派則堅決反對。對於兩派的意見,崇禎帝也是合戰不定,最終急調洪承疇等人東去勤王,所以李自成便幸運地大難不死。 崇禎十六年(1643),李自成在襄陽稱王,同年在河南臨汝殲滅了陝西總督孫傳庭的主力,乘勝佔據了西安。次年正月,李自成建立大順政權,正式稱帝,年號永昌。
無力回天,飲恨煤山 面對一天天逼近的清兵和農民起義軍,明朝的軍隊已經屢屢挫敗,完全喪失了士氣和戰鬥力。崇禎十七年(1644)三月十七日,闖王的軍隊圍攻北京,無力回天的崇禎帝只有逃離皇宮了。十八日的晚上,他帶著貼身太監王承恩登上了煤山(今北京景山),面對連天戰火下滿目瘡痍的明王朝,他不禁流下了滄桑的眼淚。當時的崇禎帝只有三十四歲,因為宵衣旰食,朝乾夕惕,據史書記載,他二十多歲的時候就已經頭髮全白,皺紋滿面,可憐這樣一位勤政的皇帝,最終也難挽回明王朝的敗局。 在生命中的最後一刻,他只有哀嘆,嘆自己壯志未酬身先死,嘆自己忙碌一生竟於事無補。帶著絕望的心情回到宮中後,他寫下了遺命詔書,命成國公朱純臣統領諸軍和輔助太子朱慈良。然後,他命人招來了自己的嬪妃和兒女,匆匆囑咐了兒子幾句後,便命人將三個兒子送往了外戚家避難。看著身邊哭成淚人的女人,他心中一酸,無奈地對周皇后說:「你是國母,理應殉國。」周皇后也是個剛烈的女子,立刻解帶自縊了。袁貴妃也哭著拜別,隨皇后自縊而去了。接下來是十五歲的長公主,看著正值花季的女兒,崇禎帝流著淚說:「你為什麼要降生到帝王家來啊!」說完左袖遮臉,忍痛砍死了自己的女兒。 料理完後事,他本該主動殉國而死,可是他還是不甘心,求生的慾望刺激著他。於是,他換上便服,混在太監中,試圖出城。可走到朝陽門,守門的人請天亮時驗明再出。此計不成,他又派人到負責城守的戚國公朱純臣家,結果朱家人說朱純臣赴宴未歸。崇禎帝又趕到安定門,門閘太沉重,無法打開。求生的路被徹底截斷了。第二天天剛蒙蒙亮,起義軍就浩浩蕩蕩地開進了北京城。得知這個消息後,崇禎帝徹底崩潰了,便卸下皇袍,在衣襟上憤然留下了這樣的話:「朕涼德藐躬,上干天咎,致逆賊直逼京師,皆諸臣誤朕。朕死,無面目見祖宗,自去冠冕,以發覆面。任賊分裂,無傷百姓一人。」然後與太監王承恩相對而縊。兩天後,人們才發現這個僵死的國君。四月初,由大順政權派人將崇禎帝與周皇后草草葬入昌平縣田貴妃的墓穴(思陵)之中。可憐這個有中興之志的年輕皇帝最終還是無奈做了亡國之君。
來自 中國歷史故事網
哥妹情緣88
推薦閱讀:
※崇禎如果南遷, 能不能守住大明江山?
※大明將亡時崇禎為什麼不讓16歲兒子去南京?
※崇禎皇帝思陵安葬始末
※崇禎皇帝朱由檢,弔死的那棵老歪脖子樹,枝繁葉茂!
※崇禎死後怎麼安葬的?喪葬費僅233兩,造出的陵墓見者落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