怕孩子受欺負和吃虧?那得教孩子學會如何「爭」與「讓」!
05-31
這樣的場景你肯定見過:大家帶孩子都會有個戶外活動區域,可能是你的小區里或者在附近的公園, 家長孩子聚在一起相互有個伴還可以一起玩。當然這樣自然不可避免的就是兩個孩子可能因為喜歡同一個玩具而發生爭搶的矛盾。強勢點的小朋友多數會搶過來「佔為己有」,弱勢點的小朋友多數會委屈的的退出或者讓出來,這時候最著急的就是家長,一種是「你怎麼又和別人搶東西了,真是讓人不省心」一種是「你怎麼又躲開了,喜歡的東西都不會去爭一爭,總是受欺負」 我們可以看出,那些只爭不讓有點霸道的孩子確實讓人難以喜歡;那些處處忍讓總是退出不知爭取的孩子也確實讓父母著急又上火。 曾經看到過一個過分享一起來看看。心理學家指出,孩子正確、健康的分享互動過程,並不是簡單的出讓和佔有,而應該包含三方面的特徵:1.孩子懂得尊重自己的意願。
2.在滿足自己願望的基礎上,能夠理解對方的需求。
3.找到解決方案,並達成共贏。 在一個健康的互動過程中,孩子是不以壓抑自我需求為代價的,他和夥伴「爭」的是自我意願被充分尊重。然後,體會到對方的情緒,願意去滿足對方所做出一定程度的妥協,「讓」出自己的利益,達到共贏的目標。整個過程中,爭與讓都是發自內心的。怎樣教孩子正確發揮「爭」與「讓」的作用?1、父母需要給予機會,讓孩子自己嘗試解決問題。 孩子們之間爭搶玩具,不願分享,很多父母擔心孩子犯錯、吃虧,怕以後的人際交往中出現問題,所以我們就會介入其中,去引導和鼓勵自己的孩子去「爭」、「搶」。
其實,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爭」是一種本能,而「讓」則是結合了後天的學習發展而來。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判斷能力和學習能力,更需要在生活里去經歷,這樣才會判斷自己的行為是否正確,所以,如果是在安全的環境下,父母要學會放手,讓孩子自己嘗試解決遇到的問題,要相信孩子在這個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是能夠有所收穫,因為父母不可能介入孩子生活一輩子,更多的是做好一個引領和陪伴。 只有在不斷的判斷、總結和修正過程中,孩子的內心才能得到歷練,所以,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父母請放手,不要過多頻繁地指點孩子,給他們一個機會去嘗試。2、啟發孩子思考判斷力 不管是孩子在家裡玩還是出門在外面參加活動,遇到類似的「爭奪」問題,還要根據孩子年齡大小來分別對待。一般來說幼小的孩子思維能力停留「自我中心」,還無法達到照顧別人的感受和需求,總是先想著自己先來玩。如果我們強迫孩子去謙讓,很可能違背他們本身的意願,經常被壓制,孩子就可能變得不敢表達自己的感受,對以後的成長不利。大一些的孩子,語言能力發展較好,我們可以利用這樣的情況和孩子來一個小討論,是否需要爭奪?是否需要謙讓?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這樣的交流的過程中可以幫助孩子建立是非標準。
3、教會孩子懂得規則 任何地方都會有規則,家有家規、幼兒園也有相應的要求、公共場合也有需要遵守的規定。當在外面的玩耍的時候,要教會孩子遵守規矩,排隊一個一個玩,輪到自己的時候也就沒必要去讓給別人;逛超市要排隊結賬,不能蜂擁而上;想要玩小夥伴的玩具要學會去徵得別人的同意,這些都是日常生活中我們經常遇到的事,可是很多時候我們沒有去培養孩子這樣的習慣,做好這些也是有利於培養孩子的耐心和謙讓心。聲明:本文為育兒心理原創文章,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孩子不好好吃飯、愛咬人打人、吸吮手指、頑皮好動、哭鬧任性、撒嬌黏人···爸媽怎麼制止、斥責、威脅,都解決不了問題! 其實我們都錯了!只要讀懂孩子,教育就會簡單而美好!育兒心理,喚醒您和孩子的心有靈犀! 育兒心理(yuerxinli)最值得關注的育兒自媒體,每天5分鐘,影響著百萬爸媽,讓您更加了解如何從心智、EQ上培養孩子。 2016年傾力打造了育兒書《這樣育兒不焦躁》,徵集困擾爸媽的各類育兒難題,專家實例解讀,讓您的育兒之路豁然開朗!
推薦閱讀:
※原來孩子喜歡聽這樣的「碎碎念」
※聾啞人夫妻怎樣教育孩子?
※這樣教孩子,才是送給TA一生最好的禮物
※吳丹青:針對學齡前兒童的素質教育若干思路(上)
※腦科學教育,幫助孩子在未來奠定良好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