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通,或者超自然力量?

  第266期明覺 堪珠仁波切開示 王均烺筆錄 丹增桑默潤校

  教授佛法先要在修習上有極高成就,我還在學習之中,謹藉此向大家解釋和分享經驗。分享,很重要,透過分享,我們會更關心,更理解,這其實比聽課更有益。

  許多年前,釋迦牟尼佛降世。佛陀是怎樣的?他像我們一樣,是一個人。佛陀為了我們、為了受苦的眾生而來,這是他的超凡之處。佛陀出世大約在2500多年前,那時印度有許多宗教,而佛教與其他宗教之間有很大爭論,不少外道挑戰佛教教義。即使佛教內部也有不同意見,特別是佛陀入滅後,部派之間爭執甚至對立;後來還有對大乘佛教的爭論等。這些聽來仿如故事,卻能幫助我們了解佛陀在世時和涅槃後的情況,從而更形象地了解佛法,破除誤區,生起敬信。我們必須明白,學佛,並非遇上困難才去祈請加持,多懂一點佛教故事和歷史,將更清楚和堅定自己的信仰。

  為什麼說佛陀只是一個人呢?他當然是一個人了,這點該要清楚認識──對上師也要清楚認識──然後才決定相信。佛陀是覺醒了的人,這是與我們不同的地方。其實佛陀來這個世界前已成佛,而佛是圓滿的,不像我們在輪迴中受苦。因為眾生受苦,佛陀才來這個世間,分享佛法和示現成佛。在藏曆中,佛陀成道的日子是六月十五日,這天也是佛陀的出生日和涅槃日。佛陀入滅說明了色身是無常的──有些人會覺得很奇怪,不是成了佛便是「常」的嗎?為什麼還是「無常」的?佛陀有很大的能力,但他以人的身份來到這世間,要示現無常,自然要與人一樣經歷死亡:像你我,出生後,便步向死亡。

  佛經里有個故事:有一名婦人因為愛兒去世了,她去求佛陀,希望佛陀能令她的兒子復活。佛陀著她找一戶從沒有人過身的人家,向他們索取一些芥子,那便有辦法了;於是婦人到處去找,從早到晚問了很多人家,弄得筋疲力竭,卻發現沒有一戶人家是未經歷親人離世的,於是便明白到死亡其實是一件再自然不過的事。這故事主要是說明無常的道理,人其實在出世的一刻,便決定了要經歷死亡。

  佛陀初轉*輪時說了四聖諦,即「苦、集、滅、道」:「苦」是指我們所受的痛苦;「集」即痛苦的成因;「滅」是痛苦的止息;最後的「道」是止息苦的方法。我們每個人都在苦中生活,由出生到死亡,每天面對不同的痛苦;其實多經歷苦其實更能明白人生,思惟苦諦對自己很有幫助。我們凡夫的思想很散亂,像電影畫面般變來變去,就如電影《鐵達尼號》:一開始是一名老婆婆──年華老去的魯思,由她的回憶展開故事,一幕幕影像,一個場景換一個場景──我們的心也是這樣,瞬間萬變,控制不了。明明在思考一件事,妄念一來,便跟著妄念走,忘卻原來做什麼。又好像我們看書時──現代通訊發達嘛──如果忽然收到朋友來電,便丟下書不看了。我們的心念就是如此。

  剛才說思惟苦諦很重要,但如果目光只放在自己身上,便有點短視了。人們祈請時,往往只想著自己:我想要什麼,我有什麼困難,我需要什麼……等等,這個「我」放得很大。我們需要做的,應是多想想其他人,不只是人,還有很多眾生,都在受苦:每天要面對不同的問題,一樣要吃的、用的,一樣會苦、會病,而且都有自己的心愿。人類比起其他動物是很特別的,同樣是動物,但我們聰明得多,想要的東西容易攫取,因而把動物視為他者、次者。但應知,我在受苦時,其他眾生也在受苦。我們要做的,就是多想及其他眾生,這亦是修習時念「四無量心」的原因。「四無量心」包括祝願所有眾生具足福樂、遠離痛苦,扼要而言,就是真摯地、發自內心地,不只祝願自己,也祝願所有眾生,離苦得樂。當你這樣做時,你亦是祝福自己,因為你就是眾生之一,就在其中。否則的話,佛法也不能怎麼樣,並沒有什麼廣大神通可言。

  佛法是永恆的、可靠的;佛法是動的,可看到、感覺到的。我們需要的是行動,自己行動,要運用它。在日常生活中也能體驗佛法,最重要的,就是如何把學了的佛法運用於生活當中。譬如我們用新的智能電話時,並不光著眼產品外形是否好看,以及,如果不放入SIM卡也是沒有用的;最重要的,是能使用它。又例如佛像,造得再好、再美麗,不用它來修習,也沒益處。現代科技發展得很好,我們需要認識和學習應用之,對佛法也是一樣。

  佛法現在發展勢頭蠻好,但千萬不要在聞法後只是「感覺良好」,也不要只會說佛像如何如何莊嚴──不應停留在這個層面,要好好地思惟佛陀所說的道理,並應用在生活中。現在佛法傳到很多不同的地方,愈來愈多人想進入佛門。學佛,為自己,也為他人,這是永沒有盡頭的。但需要注意的是,在學佛的路上,路很滑,我們很容易滑倒!這是說,我們有時會不自覺地做錯事,如誤解或傷害他人等,造下不少惡業。有時,如果我們不喜歡某人,當其他人說那人壞話時,我們便會非常高興,即使沒宣之於口,也會暗自高興。對一個學佛的凡夫而言,這是很常有的。但不善業造作了,便要好好地反思,明白自己的過錯,並要改變自己,積累資糧。如果福報不足,很難學佛,所以要多實踐,言行正確,造善業,生活中要有佛法。

  學佛不是一味唱誦,人們如果每天能用上一小時來專心修習,那已很不錯。佛法的修習並不限於唱誦,亦不是坐著才叫修行──像一尊佛像般坐著,心裡卻滿是熾火,那不叫學佛,那只是擺樣子,像個塑像而已!有些人坐禪,表面看好像修為很高,但也許心中正在打妄想。打什麼妄想呢?就是認為能這樣久坐很了不起,想向別人表演。學佛不要這樣,重要的是改變自心,就像剛才說現代科技是用的,不是看的。有些人不懂佛法是因為資糧不足;學佛之人,看見別人需要幫助時,便應施以援手,多種善因,積累資糧。

  舉例說,在一班學生中,總有一些是表現較突出的,但在考試時,這些學生不見得一定考得最好,可能會失手,例如在考試時突然忘記了所學的。學佛也是一樣,平時用心學習似乎學得不錯,到面對生活難題時,卻往往把佛法拋到九宵雲外。這其實是因為積累的資糧不足。

  改變自心是相當重要的,這亦是學習佛法的主要目的。雖然我們只是凡夫,但也能把佛法中不可思議的力量開發、培養,流露出來。那力量是什麼呢?就是轉變內心的能力,凈化自心。當其他人看見你學佛後轉變了很多,自然能感受到佛法的不可思議,這就是佛法的超脫不凡、超自然力量!

  通過佛法的修習,可以成就,通達最終的目標(證悟)。但並非像現在很多人那樣去趕灌頂或口傳,而是應在受法後好好的修習,改變自己的內心。現在不少人接受灌頂後便到處炫耀,以為了不起,那其實是不對的。真正重要的是改變自己的內心,不是表演給人看。有些上師有很大能力,也不會表現出來;其中一個原因是避免有些人看到了會感到憤怒或嫉妒。因為那些人會認為:我也是每天練習,為什麼得不到感應?沒有成就?他們也許沒說什麼,甚至帶著笑臉,但心裡其實不是味兒。或者有些人會感到失望,因為自己也受了同樣的灌頂,為什麼修法時沒有一樣的感覺?有些人甚至會因此退心。所以把自己的修行到處炫耀是一件很危險的事,不但對自己沒有幫助,甚至會傷害了他人,令人退心。如果想知道一個人有沒有得到佛法那不可思議的力量,可以觀察那人在遇上困難時的反應,或他在生命受到威脅時、面臨死亡時的反應,就能洞悉其真正的修為。

  學佛重視「聞、思、修」。我們首先要保持對學習佛法的信心,相信因果;繼而要多聞廣學,並去思考;即使在禪修時,也可以思惟所學的佛法。佛學中所謂praj?ā(Wisdom),就是要推敲思惟,聞法而思惟從而生智慧。「聞、思、修」是佛法中的明燈,如果我們常常這樣做,能令自心產生力量,雖然這種力量不能、不應表演給別人看,但對自己卻很有益──這是你的力量,內在的力量!

  剛才所說的修行方法很簡單,如果你想要複雜一點的,可以看看這些唐卡,仔細思惟:有些本尊是開眼的,有些是閉目的……背後都有不同的意義。但我們不需要把這些全部明白了才能成佛;想成佛,端賴超乎常人的慈悲心:愛其他人,而且不限於一個眾生,要去慈愛所有的眾生,由心到心!即使有人要殺你,你也不能對那人失去慈悲心,要有這樣的大慈大悲!只要我們對那人生氣,要對抗,便已經輸了──不只是對方有更強的武器打贏你,更因為保持慈悲心的承諾已打破了。如果我們想辦法傷害對方,可能獲得暫時的勝利,但對方可能會報復,這樣沒有止境,我們永不可能「勝利」。如果我們能對傷害自己的人保持慈悲心,這才是勝了最難的仗!

  與此同時,我們也需要好好地關心自己,愛惜自己的生命;修習,先由善待自己開始。現代人的生活步伐十分匆忙,每天要為工作、學業等忙碌,能用作修習的時間不多,這是常情;但我們依然要保持每天修習的習慣,這樣才能提升、改善自己,積集資糧,漸漸進步。踏實的修行,沒有人可拿走你的成果,可動搖你的信心,這才是永恆的。即使到了退休,有些人退休後沒什麼事要做,但內心依然有不少憂慮及痛苦,即使想去學佛也已經沒有足夠的精力,身體狀況也會障礙他們學佛,有些老人甚至會對自己失去信心。比起他們,我們是十分幸運的,因為我們還算年輕。如果趁年輕肯好好地修習,那麼即使到年老的時候,亦有能力繼續修學佛法,這是我們自己建立起來的能力。

  我們現在能學習佛法是很幸運的,有機會聞法,與人分享。以前有很多偉大的修行人、學者、上師等,他們留下很多著作及修行方法,利益後世,我們從中便可看到佛法的精神,是為利益眾生,是為他人設想,而不是炫耀,更不要只顧自己。

  我上面說的一番話沒有總結,好像是樹枝的枝幹一樣,沒有描畫出主幹,由你們自己好好思惟、把握;如果我把總結都說出來,你們便沒有思考空間了。學習佛法是很重要的,而最重要的是改變自己的心,並在生活中實踐。佛法上有不少不容易理解的地方,有些人會因此感到混亂,甚至感到頭痛,但最基本也最重要的是修自己的心。剛開始學佛時,信心反而不是最重要的,學習修心才是;因為在剛開始時,對佛法的信心並不堅固,如果向佛菩薩祈請後能實現願望,對佛法便能保持信心,但反之,便往往產生懷疑了。所以在剛開始時,並不是不停叫自己相信;如果虛心學習,即使只是見到一個字,也能回想起學過的佛法,加以思惟,便不易生疑和迷失。最基本的起步就是認識什麼是佛、什麼是法、什麼是僧,乃至什麼是皈依、四無量心等。真正奉行三寶的教導,由正見而生正信,才是真正的佛教徒。

  佛教三寶:

  BUDDHA(佛)──佛是醫生,救度我們;

  DHARMA(法)──佛法,教會我們改變自心;

  SANGA(僧) ──解脫煩惱,成就智慧,同到彼岸!

  丹增嘉稱·堪珠仁波切簡介

  生於印度南方卡納塔克邦西藏人小區,八歲時認證為前西藏甘丹寺絳孜扎倉(北頂經學院)住持、格魯派高僧堪蘇洛桑金巴仁波切(His Eminence Khensur Lobsang Jinpa Rinpoche)之轉世。2009年獲藏傳佛教「格西」學位。通達佛教五部大論(因明、般若、中觀、戒律、阿毗達磨),對中觀及宗喀巴大師論著尤有深入研究。曾圓滿修習金剛空行灌頂(Le-rung),包括按傳統完成四次密法閉關,以及傳承白文殊、大威德金剛、瑪哈嘎利和空行母之修習等。現任印度甘丹寺嘉絨康村(僧舍)住持。


推薦閱讀:

讓你上體充滿力量的訓練動作[圖文]
史泰龍《超越巔峰》
聽說過男人的力量是女人的三倍,有依據嗎?
我們為什麼使用大重量訓練?集中精神!
【譯】Rippetoe:CrossFit與功能性訓練的根本問題(上)

TAG:自然 | 超自然 | 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