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逆反心理的分析與對策

學生逆反心理的分析與對策

所謂逆反心理,是客觀要求與主觀需要不相符合而又不能自我調控時所表現出的強烈低觸情緒,它是集正確逆反與錯誤逆反於一體、逆反與認同相伴行的複雜心理現象。

一、逆反心理的界定

逆反心理,在中外傳統心理學概念中沒有提及,然而,卻是我國近年來教育實踐中被人們關注的一種心理現象。逆反心理,是客觀要求與主觀需要不相符合時所表現出的強烈抵觸情緒(如我們常見到學生頂撞當眾批評或挖苦他的老師、家長),其實質在於突出主體(自我)的某種需要或尊嚴,突出自我的獨立性、自主性或存在價值,相反,表現出對他人(非我)的不尊從(或抗拒)。「逆反心理」,與西方心理學講述的「違謬」、「心理感應抗拒」,有相通之處,但又不盡相同,它是集正確逆反與錯誤逆反於一體,逆反與認同相伴行的複雜心理現象;是人們一定社會關係實踐的產物。

二、逆反心理在中學生中的表現

第一、超限逆反:指客觀要求超出了主體的承受能力或認知水平(如家長總要反覆嘮叨孩子學習成績不好或其它毛病,而不給予理解或幫助;教育者不分對象的覺悟層次或問題性質,一概過高的「上綱上線」、批評指責),就會引起學生的逆反心理,既主體執意表現出與施教者要求相反的言行,「讓他東、他偏西,叫他打狗他罵雞」。

第二、情境逆反:指客觀環境要求與主體需要不相符時(如下課了,老師仍講解再三;周末了,班主任卻津津樂道),自然會使學生產生逆反心理,即主體心不在焉或根本聽不進去說教、或做其他事情,如擺弄東西、收拾書包等,以示不滿。

第三、信度逆反:表現為主體對信息傳遞者的人格或所傳遞內容虛假產生懷疑。如教育者所談及的內容無可非議,而本人的人格卻不端正;或本人的人格無可非議,而傳播的內容卻是虛假的(或含虛假的成分);再則,其人格及傳播的內容無可非議,可對內容的表達分析不能(或不能充分)說服學生。這樣,都會引起受教育者對施教者本人或傳播的內容(甚至對其本人連同內容)產生懷疑,拒不遵從。

第四、禁果逆反:中學生的好奇心極強,往往成年人向他們鄭重宣布禁止的東西,他們反而越想接觸。如玩電子遊戲、交異性朋友、晚自習偷看電視球賽、甚至喝酒、吸煙、在禁放區域燃放煙花爆竹等,實屬禁果逆反。

第五、自主逆反:指主體地位、尊嚴受到威脅時出現的逆反心理。如家長或老師動機良好,卻用喝斥、諷刺、打罵、強行禁止等簡單、粗暴手段對待學生;或從相反的角度不關心、不理睬、不管教學生等等,都會引起主體對施教者的不滿、抵觸,如雙方互相喝斥、打罵,或互不理睬等。

第六、歸因逆反:即他人的說教、做法並無錯處,而動機不良引的逆反心理。如教育者無意表揚了一位做了好事而動機不良的人、或儘管他人的言行有助於主體,但其動機不良,就會引起這種歸因逆反。

第七、失衡逆反:信息傳播者的言行或實際與其傳播的內容背道而馳,失去平衡。如教育者的言教無誤,而身教差矣;學校說教與社會實際相差甚遠等。其說教內容就可能被學生「反其道而行之」。

此外,在教育實踐中還有一種人格型逆反。即個別學生由於性格異常或心理疾病,如執拗、怪僻、暴躁、易衝動、刻薄、極端自私、心境不安等,稍不隨意,就以吵鬧、打罵等方式對抗他人(主要是老師、父母或同學)。這種人格型逆反的學生多見於男生,而且他們的家長(特別是父親)多有同樣傾向。我校各個年級都發現過類似的學生。

三、逆反心理的成因

l.哲學依據

唯物辯證法認為,矛盾存在於一切事物的發展過程中。因此,逆反心理與認同心理(或更高層次的信奉心理)必然相反相成,對立統一。例如,有的學生在探求知識時,總喜歡尋求與老師、同學、書本不同甚至相反的看法,因為他信奉:一定意義上逆反可以促進社會進步和科學發展。又如,在上述逆反心理表現中的信度逆反,即主體對信息傳遞者的人格或虛假內容所產生的懷疑,就體現出主體對相反人格或內容的認同。

2.遺傳因素

遺傳因素也叫遺傳的生物特徵,主要指那些與生俱來的解剖生理(如機體的構造、形態、感宮和神經系統)的特徵等。人種的不同個性遺傳下來的生物特性,既有人種的共性,又表現出千差萬別的個性,其中就包含親代不同性格的遺傳。美國《自然遺傳學雜誌》1996年初同時刊載兩篇在以色列和美國完成的研究報告。這兩組研究各自獨立,使用的方法也不同,但同樣找出影響一個人追求新鮮事物的基因。這種稱為D4DR的基因,能控制腦部感受體的形成。這兩項研究分別對124名以色列人和315名美國人進行,發現腦部的D4DR基因較長的人,在追求新鮮事物方面得分較高,比較容易興奮、善變、性格急躁、衝動、喜歡探險也比較奢侈。而D4DR基因較短的人,得分較低,比較喜歡思考、個性拘謹、溫和、忠實、恬淡寡慾和節儉。我認為,正是這種性格遺傳的差異,形成了人們逆反心理的生物前提或自然條件。一般說來,那些前代性格呈情緒型、外向型、獨立型、急躁衝動的個體,其後代逆反心理形成較早並表現明顯,反之則異然。

3.社會成因

遺傳因素是心理現象形成的一種自然條件,它僅僅提供心理現象形成、發展的可能性,而不能決定心理現象的形成、發展。遺傳所提供的心理現象形成、發展的可能性能否變為現實性,則取決於環境的影響(包括教育的作用)以及主體的主觀努力,也就是取決於後天的實踐與學習。就決定人心理現象形成、發展的環境而言,包括自然環境,但主要是社會環境,即一定社會關係的實踐,對人心理現象的形成、發展具有決定性作用。對於在校學生而言,教育(包括廣義的社會教育含家庭教育及狹義的學校教育)作為一種社會環境、一種人類所特有的社會實踐活動,則起著特殊重要作用。學校教育又是一種有目的、有計劃、有系統的、主要由專職的教育者對學生施行的雙邊活動。因此,對學生心理現象的形成、發展起著主導作用。例如,上述中學生逆反心理現象,都是在教育過程中,在教育者與受教育者一定社會關係的實踐中呈現出來的。由此可見,逆反心理是一定社會關係實踐的產物。

4.主觀因素

環境(突出社會環境、特別是教育環境)是學生心理現象形成、發展的決定性條件。但是,這並不是說環境可以機械地或任意決定心理現象的形成、發展。人的心理現象依賴於主體與周圍客觀條件的對立統一,最終要通過主體活動表現出來。就逆反心理而言,就是在客觀環境要求與主觀需要、情感、認識不相符合時發生的一種心理活動,反映出主體對客觀的強烈抵觸情緒。例如,某學生因在上學路途中助人為樂而遲到,此時,他需要老師、同學對自己的全面評價,尤其需要肯定自己的成績。而如果教育者不問緣由,只去譴責其遲到的違紀行為,就會形成主體對教育者從需要到情感、認識上的複合逆反。

在主體需要、情感、認識與客觀環境要求的矛盾統一體中,就逆反心理的形成而言,主體需要等是矛盾的主要方面。當客觀環境要求與主體需要等相吻合時,主體會表現出對客觀環境要求的認同心理現象;當客觀環境要求與主體需要等不相符合時,主體就會表現出對客觀環境要求的逆反心理現象。上述逆反心理的表現,就是在客觀環境要求與主體需要相違背時所出現的心理現象。

四、學生逆反心理的預防與對策

1、正確對待對學生的逆反心理。要明確,在教育過程中,學生的逆反心理是客觀存在的。對逆反心理要做一分為二的分析,既不能全盤否定,也不能全盤肯定。

2、要採取必要的措施,預防或減少學生逆反心理的產生。

①要對學生進行必要的心理教育,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品質,增強其心理承受能力,和自我心理調控能力,以正確對待和處理可能出現逆反心理的有關問題。

②教師要加強自身修養,不斷提高職業道德素質和業務素質,力求做到為人師表,提高教學水平和組織管理能力,改進教育方法,盡量減少言行及教學、教育方法方面的失誤,最大限度地避免因教師原因而導致的學生逆反心理。

3、對已出現的逆反心理,要用正確的方法去處理。首先,對於學生正確的逆反心理現象,(因教師失誤而引起的不滿、抵觸),教師要能夠容忍、肯定、鼓勵,同時教師應做適當的自我批評,修正錯誤,使學生在諒解的基礎上產生積極向上的情緒。其次,對學生不良的逆反心理現象(如學生對正確的、科學的客觀環境要求表現出的抵觸情緒和相反行為),教育者要敢於否定,同時要善於說服,勸告、減弱以至糾正這種逆反心理現象,使學生堅持真理,修正錯誤。

再次,如果學生的逆反心理現象,正確合理的與錯誤不良的因素兼而有之,混淆不清(如學生連同教育者的人格不端與正確的信息,良好的動機與生硬的態度一併逆反)教師本身並教育學生要掌握科學的思想方法,堅持兩點論與重點論相統一的原則,肯定正確的因素,否定錯誤的因素,分清逆反指向的主流與支流,不能以偏蓋全,以點代面,以現象代替本質,學會客觀、公正、全面、發展的看待自我和他人(社會)、從而完善健康向上的心理素質。

學生逆反心理的特點及疏導方法

在學生中,經常可以遇到以消極、冷漠乃至敵對的態度對待學習和生活的心理現象,即逆反心理。這是一種消極的心理,是人們彼此之間為了維護自尊而對對方的要求採取相反的態度和言行的心理狀態。具有這種心理的學生不能積極、樂觀地對待生活和學習,他們過多地把眼光投向社會的陰暗面、別人的缺點和不足,從而產十抵觸、對抗的心理。

這種心理對學生的生活、學習是非常有害的,對他們身心的健康發展也是極為不利的。分析原因,主要有以下幾種類型特點。

一、自負型逆反心理

城鎮學生中具有此種心理的比例較大,因為他們從小生活在優越的家庭環境中,處處受到家長的偏愛和庇護,養成了高傲、自私的心胸狹窄的忭格。特別是與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居住的學生,這種心理傾向更加突山。他們進中學後,更顯得獨斷專橫、固執己見,聽不得勸告和批評。

二、自卑型逆反心理

農村學生家庭比較貧寒。他們到城裡上學後,看到周圍的同學經濟比自己寬裕,見識比自己多,知識面比自己廣,自己的成績又不理想,就會產生嚴重的自卑心理,老是怕同學和老師瞧不起自己;於是,為了保持「自尊」就採取消極對抗的態度,不跟別人接觸,把自己陷於懷疑、痛苦之中。對老師也如此,如果被老師批評了,就覺得老師也瞧不起自己,故意為難自己,因而產生抵觸情緒,不能正確對待老師的批評。有的表面雖然服從,但回去後依然我行我素,懷恨在心;逆反心理較強的學生則當面頂撞老師等等。

三、失落型逆反心理

這類學生的性格內向,特別在意別人對自己的評價或議論,也特別希望得到老師、同學對自己的關注和讚美。一旦得不到,就會產生失落感和被遺棄的心理,於是自我消沉,或故意採取不合作的態度來引起別人的注意。

四、受挫型逆反心理

這類學生一般曾遭受生活、學習中的失敗,又得不到鼓勵、疏導;有的甚至受到家長的打罵、老師的批評,從而對生活學習悲觀失望,失去興趣。進而採取敵視的態度,甚至用違反紀律、不安心學習來「報復」家長和老師。

逆反心理作為種反常心理,雖然不同於變態心理,但已帶有變態心理的某些特徵,其後果是嚴重的。它會導致青少年學生對人事多疑、偏執、冷漠、不合群的病態性格,使學習被動、生活消極,進而還可能向犯罪心理或病態心理轉變。如果不能反時對其加以疏導和矯治,必將影響其健康心理的發展,影響其學習和生活,也將影響班集體的建設.

逆反心理產生的原因,主要是青少年處於「過渡期」,其獨立意識和自我意識日益增強,迫切希望擺脫成人的監護,為了表現自己就對任何事物傾向於批判態度、不合作態度。找到廠這類學生逆反心理產生的根源,教師應該積極尋找對策,找到疏導與矯治的方法。針對這類學生逆反心理的特點,及時幫助他們增強白信心,正確看待人事和自己,消除自我中心理念。現提供幾點疏通矯治的參考建議。

1、教師要注重不斷提高自身素質和在學生中的威信,增加自己的信任度,積極探索適合學生心理特點的教育方法。

2、熱情關心學生,特別是來自農村的學生。

3、多給學生表現成功的機會,讓他們感受到成功的喜悅,從而改變原來過低的自我評價。

4、在班級內形成一種互助、互愛、團結的學習生活環境,讓學生感到集體的溫暖,而消除自卑,勇敢地面對挫折與失敗。

5、教師要取得家長的積極配合,正確指導學生髮展健康的心理。

師愛,師生心靈的通道

一、師愛的作用

人們都有愛的需求和愛人的願望,特別是青少年學生尤為需要師愛的撫育。

師愛能促進青少年學生身心健康發展,能培養他們認真學習、遵守紀律的良好習慣;有助於陶冶他們愛祖國、愛人民、愛社會主義的高尚情操,養成朝氣蓬勃、奮發進取的樂觀性格;能幫助學生樹立健康向上的人生觀、價值觀。

師愛是把「金鑰匙」,能開啟後進生因習慣不良、成績不佳、受歧視、和集體背道而馳而久閉的心靈。教師的曉之以理,細如雨絲;動之以情,深於父母;導之以行,言傳身教;持之以恆,百年樹人的「三十二」字秘訣,就是開啟這緊鎖心靈之門的金鑰匙,它能使後進生正視弱點,努力改進,從而迎頭趕上。

誠摯的師愛,投射到學生心靈上,會使學生產生心靈感應,從而對教師產生親近感,信賴感,因而喜歡聽他的課,積極回答他的問題,認真完成布置的作業,從而努力學習這門功課,提高學習成績.這是「親其師,信其教」的動力所在,是師愛的魅力所在。

師愛,可使教師的形象更加鮮明,高大;師愛,可使教師的表率作用更具有感染力;師愛,可使教師優良品質在學生品行中反映出來。

二、師愛的內容

1、關心學生,以情感人

真心實意地關心學生的前途和命運,這是愛生的主要內容。教師要像「園丁」那樣,從生活上、學習上、思想品德上、行為規範上全面關心學生,培養他們良好的個性心理品質,促進學牛「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這是教師真情的收穫,是教師以情感人的結果。我在擔任98班班主任時,曾遇到這樣一位女生,她天資聰慧,學習基礎好,但活潑好動,無心問學,課堂違紀現象多,經多次批評教育,效果不佳。我只好家訪,從其母口中了解到:該生父母感情不和,父親長年不回家,拋下兄妹三人,大哥待業,二哥吸毒,一家四口僅靠母親在火柴廠的微薄工資度日,生活很艱難:她母親也如負釋重,曾多次在她面前暗示無力供她讀高一級學校,因而她喪失了學習的興趣,從此不好好學習。謎解開了,我於是多次找她談心,努力做她的思想工作,鼓勵她正視家庭的困難,努力克服生活困難,力爭改變自己的處境,勤奮學習,爭取成才。並在生活上悉心照顧她。真情終於使她感動了,自此以後,她變得勤學好問,積極進取了,並一躍成為我班的優秀學生。同時,我又做她爸爸的工作,讓她爸爸在學業上給予她適當的支持,幫助她讀高中、讀大學,她爸爸答應了。在父母的支持下,1993年該生以高分考進下關一中,1996年該生又以高分考進雲南大學法律系,2000年畢業參加公務員試,考入人理州檢察院。

2、理解學生,以理服人

深入了解學生是關心愛護學生的起點,也是理解學生的前提。只有了解進而理解人,才能以理服人。每個學生包括後進生,在內部都蘊藏著許多有待啟發和培養的優良潛質,有待於教師用教育工作者的敏感性仔細觀察,全面分析學生的各種思想行為、興趣愛好和智力、能力的表現,才能發現他們身上的「閃光點」。教師要善於放手讓學牛在學習、生活、活動中表現自己,及時發現每個學生的閃光點和優點,優者揚,劣者教,從而全面地了解學生,批評教育學生時,才能以理服人。134班是我1996年所帶的班級,學生段晉原在下關一中讀書,因各方面表現太差,在學校讀不下去了,初二轉入我班讀書。初來乍到,他玩性不改.隨時違紀,惹事生非……後經多方了解,加之平時細心觀察了解該生:自尊心太強,玩性大,重朋友義氣,愛運動,聰明但上進心不強……為此,我採取了揚氣優點、提醒缺點、多鼓勵、少批評的方式教育該生,促使他各方面進步較大,成績一躍進入班級前十名,還在初三上學期光榮加入廠團組織,並順利地考入下關一中。

3、尊重學生,以誠待人

尊重和信任是溝通情感的橋樑,師生之間雖有長幼之分,知識多寡之別,但在人格上卻是完全平等的。教師要允許學生思想上、情感上和行為上表現出獨立性、自主性,學會既做學生的良師,又做學生的摯友,當學生取得進步時,教師應給予誠摯的、恰如其分的讚揚,這讚揚會使學生堅定前進的信念,甚至會使學生的某些缺點在不知不覺中消失,教師千萬不要對學生命令、苛求太多.不能無視他們的人格,否則他們就會產生逆反心理,師生矛盾就不可避免地產生,從而影響教育效果。多年從事班主任工作,我有了這樣的體會:後進生尤為需要教師的尊重,鼓勵的話多一點,訓斥的語調少一點,對後進生的幫助很大。116班學生胡永良,智力差,分到我班是全校最低分,同學的白眼,使他產生了自卑感,從此他放棄學習,而且各方面的缺點越來越多。這時,我及時伸手拉了他一把,多方面肯定他的優點,比如為人樸實,尊敬師長,勞動積極等。多次耐心教育學生不要歧視,冷落他,並動員班委主動關心、幫助他的學習,從此他努力學習了,這是教師的關心,同學的真誠相助,激發了他的上進心,致使他各方面進步較大,他終於好學起來了。

4.信任學生,以行育人

教育就是信任,教師要相信學生都有成為「好學生」的理想,都有一顆嚮往美好未來的心,都有為社會出份力的願望。教師要相信他們身上的缺點和錯誤是可以改正的。因為教師在態度上表現出來的信任感,是激發青少年上進的巨大精神力量,他們在這種力量的鼓舞下,就能克服缺點,切實進行自我管理。尤其是對常犯錯誤的後進生,「信任」對他們尤為重要,他們可以從「信任」中得到做人的勇氣和力量,促使他們產生根本性的轉變。116班學生汪海成,小學時很鬧,「知名度」很高,初到我班時常違紀,不斷惹事,但該生很聰明。為了改變他的脾氣,我著實花了一些功夫,多次找他談心,請家長配合,但收效不大,後經觀察他在同學中的威信較高,因而我委以他「重任」,擔任班級紀律委員,專管班級紀律,他從中感受到我對他的信任,從此要求上進,努力學習了,行為規範廠許多,中考時以高分考入下關一中。可見,信任感是後進生轉化的勇氣和力量,是後進生心靈健康發展必不可少的條件。

5.塑造學生,以嚴育人

嚴格要求學生,是師愛的表現和檢驗的尺度之一。師愛,要從學生的全面發展、健康成長和培養「四有新人」著眼,師愛不等於遷就、放任、溺愛學生。師愛是要堅定不移地嚴格要求學生,具體幫助學生沿著健康的方向發展,只許他們學好,不允許他們學壞,這是以嚴育人的出發點和歸宿。「嚴出於愛,愛寓於嚴」,嚴愛相濟就是以嚴育人,但嚴要有格、有度、有方、有恆。馬卡連柯就說過:」要及時剪去枯枝,剷除雜草,殺死害蟲。」堅持不懈地嚴格要求學生沿著教育方針規定的方向發展,這樣「嚴師才能出高徒」。

總之,師愛是人類複雜情感中最高尚、最純真的情感,是一種意識化了的無私的合乎理智的情感,是一種具有偉大社會意義的情感體驗,是師生心靈的通道。它不僅高於父母之愛,而且還蘊涵著更深廣的具有社會意義的責任感。我推崇師愛,並永遠做師愛的執行者,向學生奉獻自己的愛。

初中學生逆反心理的成因

筆者近日就初中生「逆反」心理問題對初二年級186名學生做了問卷調查,調查結果顯示:有將近20%的學生存在著較嚴重的「逆反」心理,這種不健康的心理現象不僅直接影響著教育工作的順利進行,而且嚴重影響著青少年自身心理健康的發展,甚至給家庭、學校、社會都將帶來負面影響。

一、初中生「逆反」心理形成的原因。根據調查資料分析,可歸納為以下幾個方面:

1、教育者採取簡單粗暴的態度和強制要求的手段以致傷害了學生的自尊。在教育過程中,教師提出的要求過嚴過急,並經常採取嚴厲訓斥、惡語批評、隨意留校、強制檢討等傷害學生自尊和人格的手段,由此學生在心理上產生反抗對立情緒,拒絕接受教師的說教,不願執行教師提出的要求,甚至故意對抗。

2、教育者要求過於頻繁,又不嚴格執行。在教育工作中,教師提出的要求過於頻繁,但在具體執行過程中卻不嚴格要求。這種言行不一的做法,降低了教師的人格和威信,往往造成學生對教師產生不信任,在心理上出現厭煩甚至厭惡情緒,使他們採取反感或「無所謂」的心態來對待教師的教育和提出的要求。

3、教育者處理問題不公正造成學生反感和對立。教育實踐和調查結果表明:學生最討厭的是教師在處理問題的時候不注重調查了解,不尊重事實,主觀臆斷,盲目猜測,偏聽偏信,做出不公正不合理的結論。

4、初中生因缺乏知識經驗導致對教育者的誤解。調查表明,初中學生因受認知水平和知識經驗的影響,對教師提出的嚴格要求時常會出現不理解或產生誤解,由此他們往往主觀地認為教師提出的要求不合理或不正確,甚至認為是教師有意刁難,因而不願意接受和執行。

5、教育者的要求不符合學生的需要和願望。在教育工作中,教師提出的各種行為要求過高,脫離了學生現有的認知發展水平;或提出的要求與學生原有的需要和願望相矛盾,這些都容易使他們產生不滿和厭煩情緒,並導致他們不去接受和執行。

二、教育對策。

1、傾注「師愛」,融洽師生關係。心理學認為,人與人之間的信息交流與傳承,需要在良好的心理認同的基礎上進行。心理認同則容易入耳、入腦、入心,形成「共振」效應。反之,則會出現思維盲點,產生心理障礙,影響其效能。因此,要防止和消除學生的「逆反」心理,形成心理上的認同,在教育工作中,教師必須對學生傾注愛心,講求民主作風,創設良好的教育環境,處處體貼關心學生,以贏得學生的熱愛和擁護。尤其對那些常犯錯誤的學生,更應從感情上親近他們,從興趣上引導他們,從學習上幫助他們,從生活上關心他們,使他們從中真切感受到教師的可親、可敬、可信,從而消除師生之間存在的隔閡和對抗心理,使學生樂意接受教師的教育勸導,逐漸改正自己的錯誤認識和不良行為。

2、教師應不斷提高自身修養,保持敬業、自律、寬容、可信的人格魅力。古人云:「人不率則不從,身不先則不信。」作為一名教師,首先必須嚴格要求自己,認真做好教學工作,帶頭遵守學校紀律,自覺維護社會公德,並在工作、生活及與學生的交往中表現出自己豐富的知識、高尚的情操和高雅的情趣,以自己敬業、博學、自律、寬容、誠實可信的良好人格形象感染學生,提高言教的感染力和說服力,在學生心目中樹立崇高威信,使學生信服並效仿,形成所謂「親其師而信其道」的良性效應,從而有效防止中學生「逆反」心理的產生。

3、教師對待學生要公平、公正,處理問題應注意調查,尊重事實、並善於激勵。調查表明在教育工作中,教師處理問題不公正、不合理是造成學生產生反感情緒和「逆反」心理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教師在對待學生處理具體問題時,一定要注意「一碗水端平」,無論是優生還是差生都應盡量做到一視同仁,不分厚薄。如若對優生偏愛姑息、對差生粗暴嚴厲,會使學生心理失衡,表現為心灰意冷、破罐子破摔的消極對立情緒,造成心理抵觸,從而出現教育效果的「零效應」,甚至是「負效應」。因此教師在教育過程中,一定要堅持公平、公正的原則去處理問題,在深入實際,調查了解,掌握真實情況的基礎上,做出公正合理的結論,並注重班級群體輿論的正確引導,從而使教師處理的問題得到學生廣泛的贊同和支持。

4、教師的教育要嚴而有度,講究藝術,並善於運用「暗示效應」。所謂暗示,指的是在無對抗態度的條件下,用含蓄間接的方法對人的心理和行為施加影響,這種心理影響表現為使人按一定的方式行動,或接受一定的意見、信念。被暗示者大多願意接受那些具有較高威望和令人信服的人格魅力的人的暗示。因此,作為暗示的實施者和學生心目中的崇拜者――教師,應在不斷提高自身素質,增強人際吸引力的同時,還應針對青少年學生的年齡特點和具體情況,從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出發,提出切實可行的要求,並靈活運用教育技巧,尤其應注意巧妙運用「暗示效應」,盡量少用命令方式提出要求。

5、對於已經產生「逆反」心理的學生,教師應對症下藥,因勢利導。因為造成學生產生「逆反」心理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對於缺乏知識經驗而造成「逆反」心理的學生,要盡量聯繫他們的實際,運用具體生動的事例,講清道理,提高他們的認知水平,形成正確觀念;對於教師因處理問題不公正或要求過繁又不嚴格執行造成「逆反」心理的學生,教師要勇於承認自己的錯誤,不斷改進工作,以實際行動取信於學生,重新贏得他們的信任與支持,對於因教師要求過高、過嚴、過急,導致產生「逆反」心理的學生,教師要摒棄強制手段,更不能求全責備,應制定符合學生實際的要求,提高他們對執行教師要求的意義的認識。

如何矯正學生逆反心理

初中生正是生理、心理發展的半成熟期,逆反心理特別嚴重。如何矯正學生的逆反心理,融化其心靈的「堅冰」呢?我在任班主任的工作實踐中體會到,採取「先順後逆」的方法,還是頗為奏效的。「先順」就是首先就學生對某一事物或某一問題的認識和看法,表示肯定性的理解:「後逆」就是在「順」的基礎上再指出學生對某一事物、問題的認識上的片面或錯誤之處。從「先順」到「後逆」,有一個發展過程,它是師生感情接近、產生共鳴共識的過程。「先順」講究的是策略方式,「後逆」是目的,是矯正學生「逆反心理」的具體落實。

在處理一起自習課打鬧事件中,由於我採取了「先順後逆」的方法和策略,取得了較理想的教育效果。那件事是這樣的:

同學吳某,腦子靈、反應快,據反映從初一開始,逆反心理就很重,到初三時,逆反心理發展得十分嚴重。一天下午自習課上,有位學生用手拍打了吳某一下,他立即就跟這位學生打鬧起來,攪得教室亂紛紛的。恰巧這一幕讓值周老師看到了,吳某等被帶到教導處後受到嚴厲批評。吳某為此很不服氣,堅持認為自己有理。家長到校,當我同其家長談話時,他在一旁態度生硬地對我陳述著他的理由。基於對他個性的了解,此時的批評訓斥,無疑是火上澆油。於是,我心平氣和、迂迴曲折地同他談論這件事。首先認可他有理,他馬上表示出少有的對老師的尊敬,態度變好。這樣,我倆的談話得以正常、順利進行。從那位同學先打他不對,到他對之採取回打的方式可以理解,從他倆的打鬧對班級的影響,到教導處老師和家長的批評教育,一點一滴地分析他的想法和所作所為,其合理合情之處在哪,錯誤之處在哪,擺事實,講道理,在理解他的基礎上,糾正了他的片面和錯誤的想法及做法,使他非常誠懇地承認了自己的錯誤,表示今後改正,積極上進。

這件事後,吳某的逆反心裡明顯減弱了,能響應學校號召,參與班集體活動,與老師見面時也能笑笑主動打招呼。於是,我及時地採取以鼓勵為主的多種教育方法促其上進。

與這名同學一樣逆反心理強的學生,一開始都很難接受說教,更不用說批評訓斥了。像吳某打鬧一事,他的心理是「他先打我,我後打他,錯在對方」;到於對課堂其他學生的不利影響,他認為都是由對方引起的,應由對方負責。他認準了這一點,不論誰對他進行批評,他都認為不對。我採取「先順後逆」法,首先,暫時承認他說的有些道理,拆除其心理上的「障礙」,縮短感情距離,然後慢慢灌輸正確的認識,等「水到渠成」時,再進行下面教育。

「先順後逆」能使學生同老師心理距離大大縮短,感情親近,繼而接受老師的疏導,甚至批評。其次,能促使學生對自己錯誤的思想和行為進行反省。這種教育方式方法對學生的「逆反心理」,是個很好的削弱和淡化,起到了「以柔克剛」積極矯正的作用。

「逆反心理」是指人的思想、感情脫離正常思維軌跡的內心活動。把它理解為逆向思維或發散性思維是片面的,也是錯誤的。實際上,它是一種不健康的思維和心態。逆反心理嚴重的學生對學校、老師和家長的教育,持抵觸情緒,甚至將抵觸情緒發展為抵觸行為。無論因何原因產生和形成的「逆反心理」,都會嚴重地影響個人與集體關係的正常發展,影響教育過程的實施與教育目標的實現,對其個人身心的發育成長更會帶來不可低估的消極影響。

老師採取合適的方法,消除逆反心理,進行及時的恰當的教育,才能使學生健康的成長。

淺談中學生逆反心理的成因及對策

青少年時期是人的一生中道德品質形成的關鍵時期。了解並掌握青少年的思想狀況,有針對性地加強青少年的心理教育,引導和幫助青少年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質,對青少年的健康成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在對青少年學生的教育中,老師和家長都普遍感受到了當代青少年逆反心理的嚴重性。同時,又表現出無可奈何的狀態。有的學生個性強烈,自尊心強,聽不得老師的批評。有時,老師批評得稍重些,便會做出強烈的反應,甚至,使老師陷入十分尷尬的境地。學生的逆反心理正在嚴重打擊著眾多教育工作者的積極性,使他們的熱情受到極大的動搖。因此,揭開中學生逆反心理的本質,並尋求解決這一問題的良策,已成為一件迫在眉睫的事情。

1.逆反心理及其一般心理機制

逆反心理是人們對待事物的一種特殊態度,是指受教育者在接受教育的過程中,因自身固有的思維模式與特定教育情景下的認知信息相矛盾,與一般常態教育要求相背離而產生的對立情緒。

逆反心理的形成是一系列心理活動過程的結果。其心理機制的過程是:首先,教育的內容及相關的信息在特定的教育情景中,引起受教育者的注意;其次,是受教育者接觸並理解教育的內容(信息),並將其所理解的信息及所形成的觀點與自己原有的認知結構(包括思維方式,價值觀念,知識修養)和態度觀念加以比較;最後,經過比較、分析,做出接受或抵制的反應。如果受教育者經過比較之後確認與原有的認識相悖,就產生抵制情緒,進而產生逆反心理。可見,逆反心理的實質是一種特殊的反對態度,是青少年在長期的社會化過程中逐漸形成的一種穩定的逆向心理傾向。

2.青少年逆反心理產生的原因

2.1主觀原因;青少年逆反心理的產生首先和該時期特殊的生理和心理的發展是分不開的。

2.1.1由於該時期大腦的發育成熟並趨於健全,腦機能越來越發達,思維的判斷分析作用越來越明顯,思維的範圍越來越廣泛。思維方式已遠遠超出童年時期單一化的思維,向著逆向思維、多向思維或發散思維等方向發展。尤其是在接觸社會文化和教育的過程中青少年逐漸學會並掌握了逆向思維等思維方式。正是由於青少年思維的發展和逆向思維的形成,為逆反心理的產生提供了心理基礎。

2.1.2該時期青少年在性方面的發育逐漸成熟,由此而引發的性特徵越發明顯。隨之性別意識,性意識逐漸強化和建立。由於性的發育而導致的性別意識,性意識的增強,使青少年進一步在心理上斷乳,進而形成漸趨強烈的個人意識、獨立意識和成人意識。正是這些意識的形成使他們認為自己已經長大成人,理應自己掌管自己、決定自己。面對老師和家長的教育,有意無意地迴避、反感,甚至背離。教師的諄諄教誨,家長的苦口婆心,早已被強烈的獨立意識驅散。

2.1.3青少年時期儘管生理和心理的發展有了極大的飛躍,但其生理和心理的反展又是不平衡甚至是矛盾的。這種矛盾和不平衡主要表現在生理上的成熟和心理上的不成熟。具體來說青少年在心理的認知發展中,由於閱歷和經驗的不足,其認識是很不堅定,極易動搖的。思維雖然具有獨立性、批判性,但其認知事物的片面性往往較大,從而出現認識上的偏激、固執,乃至極端。對老師的教育往往不是與之同向思維而是從對立面去思考,把老師的勸說、要求、批評,把家長的督促、教誨看成是「管」、「卡」、「壓」,是與自己過不去,是對自己自尊心的傷害,進而把自己放在與施教者對立的面上。

2.2客觀原因。

2.2.1家庭不良因素的影響。家庭是青少年成長的基礎環境,是人的一生中最早接受教育的地方。不同的家庭教育方式會培養出孩子不同的心理品質和個性。一些家庭中不良的教育方式直接影響著青少年的健康成長。這些不良的教育方式具體表現為:教育方式的簡單粗暴,對子女要求過嚴,期望過高等等。這一切都有形或無形地在孩子的心理上造成了一定的壓力。當這種壓力不斷蓄積,便會使學生在情感上對教育產生抵觸情緒,進而產生逆反心理。

2.2.2學校不良因素的影響。學校是青少年成長和社會化的主要環境。學校不良因素的作用是青少年逆反心理形成的又一因素,而且是主要因素。學校不良因素對青少年逆反心理產生的影響主要表現在:

1)教師指導思想上的偏離和方法上的不當。具體地說一些教師在教育指導思想上存在為完成施教任務的應付差事的想法,不認真探索最佳﹑最有效的途徑和方法,使我們的教育無論是在內容上,還是在形式上都顯得呆板乏味,不能真正做到動之以情,曉之以理,進而使學生對我們的教育產生反感。

2)教師在施教過程中,不尊重學生,不顧及他們的心理感受。當出現問題時,不是站在青少年的角度分析問題,而是一味強調師道尊嚴,導致學生對教育者本身的排斥,進而產生對教育的逆反。

3)一些教師,不能客觀公正地評價學生,過分注重分數,使學生對教師失去信心,產生情感上的對立。

2.2.3同輩群體不良因素的影響。同輩群體是指年齡相同或相近的人組成的群體。這是因為在同輩群體中,青少年不僅有共同的心理感受和需求,而且有相近的興趣愛好和共同的行為傾向,他們之間容易相互認同,相互感染。如果青少年同輩群體中的價值觀念、行為傾向與家庭、學校、社會的教育目的大體一致,那麼置身其中的青少年個體的心理就會較為正常、合理。相反,如果同輩群體的價值觀念與家庭、學校、社會的教育目的相違背,那麼就會對其中的青少年產生負面的影響。比如:在青少年學生中出現的不良英雄觀,就會使一些本來正常的青少年在心理上受到影響,再加上青少年自身心理的不穩定性和模仿性,就很容易產生逆反心理。因此,在青少年逆反心理的形成中,同輩群體的影響是不可忽視的。

2.2.4大眾傳媒及社會文化的影響。信息時代的到來及大眾傳媒事業的發展,在給青少年提供新的學習和交流機會的同時也給學生造成了許多負面的影響。以電視、網路為主的大眾傳媒往往只注重大眾化,追求新奇,而忽視了對青少年群體的關照,使一些成人文化中不良的甚至低俗的成分,或本來用來警示人們的內容被青少年不加辨別地吸收了。例如:一些大眾傳媒為追求新奇性,有意介紹一些國外時尚流行的文化現象。像「朋客」、嬉皮士和具有反叛精神的搖滾文化等。這些也影響著青少年心理的健康成長。

3.逆反心理在中學生中的表現

3.1超限逆反;指客觀要求超出主體的承受能力或認知水平(如:家長總是反覆嘮叨孩子學校成績不好或其它毛病,而不給予理解和幫助;教育者不分對象的覺悟層次或不分問題的性質,一概過高的「上綱上線」,指責批評。)就會引起學生的逆反心理。

3.2情境逆反;指外部環境對主體的要求與主體的需求不相符時,產生的逆反心理。如:下課鈴聲已經響過,而老師卻仍講得興緻勃勃;已經到了周末,班主任卻仍在嘮叨不停。以上這些做法都很容易使學生產生強烈的反感。

3.3信度逆反;表現為主體對信息傳遞者人格或所傳遞內容真實性的懷疑。

3.4禁果逆反;中學生好奇心強,往往成年人向他們鄭重宣布禁止的東西,他們反而越想接觸。如:玩電子遊戲、交異性朋友、晚自習偷看電視球賽,甚至吸煙、喝酒、在禁放區燃放煙花爆竹等。這一些都屬於禁果逆反。

3.5自主逆反;指主體地位、尊嚴受到威脅時出現的逆反心理。如:家長或老師雖然動機良好,卻用呵斥、諷刺、打罵、強行禁止等簡單粗暴的手段對待學生;或從相反的角度,對學生不關心,不理解、不管教等等。這些做法都會引起主體對施教者的不滿。

此外,還有人格型逆反。即個別學生由於性格異常或心理疾病。如:執拗、怪僻、暴躁、易衝動、刻薄、自私等,稍有不順心,就以吵鬧、打罵等方式對待他人。

4.青少年逆反心理的調適

4.1促進教育指導思想的轉變,尊重被教育者;從形式上看,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之間似乎是一對矛盾的存在,而實質上兩者是一致的。這是因為我們教育的目的就是要促進被教育者的健康成長,而這與被教育者的願望又是一致的。教育者與被教育者之間是一種相互依存的關係。一方面,被教育者的健康成長需要教育者的精心指導;另一方面,教育者的思想理論,又要通過被教育者來得到實踐的檢驗。正確認識這一關係以及在指導思想上樹立熱愛教育工作的意識,就會在我們的教育內容、形式和方式上做到積極探索,敬業工作,尊重學生。進而減輕學生心理上的逆反情緒。

4.2加強感情投入;無論是心理學理論還是大量的社會現實都在說明,感情像一隻無形的手推動著人們的行為傾向。對於生理、心理均不成熟的青少年來說,在其行為意向和決策中,感情因素的影響很大。他們喜歡什麼,不喜歡什麼,好感與否,都直接影響著他們的行為。有經驗的教育工作者都有體會,學生學習熱情的高漲,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喜歡某個老師的結果。如果c教育者在感情上能與被教育者多一些相容,多一些親近。相信在青少年的心理上就會少一些厭惡、叛逆的情緒。

4.3加強同輩群體的導向;同輩群體對青少年心理的感染的重要性我們已經了解了。我們對同輩群體的認知應從社會心理學的群體壓力上進行。任何群體都會對個體產生一種心理壓力,這種壓力是一種生存、生長環境對人的壓力作用。積極的群體對個體正常心理所產生的是一種推動,消極的不良群體對個體正常心理是一種動搖。為此,加強對同輩群體的正確引導,及時發現不良風氣並做到儘早扭轉,是防範逆反心理和不良習氣滋生、擴大的有效手段。特別是對同輩群體中的「領袖人物」做到有效控制,更是十分必要的。

4.4加強對社會文化現象的分析和導向;面對錯綜複雜的文化現象和社會問題,青少年往往還未具備正確認知和判斷的能力,常常是因為好奇心的驅使,而進行模仿,難以辨清實質.這就需要我們教育者及時、有效、準確地把握這些現象,把它們至於被教育者面前,深刻分析其實質,幫助青少年建立正確的認知,避免盲目追隨。

4.5引導、鼓勵代替簡單、粗暴的教育方式;常言道:良藥苦口利於病,忠言逆耳利於行。可社會心理學家卻說:在人的心靈深處,最渴望的是他人的讚美。

讚美是一種激勵,勝過雨後那一道絢麗的彩虹,在人們的心靈深處植入信心和力量,播下奮進的種子。它是一種興奮劑,讓人充滿活力。同時讚美是一種認可,一種肯定,讓人們堅定發展的方向。多一種鼓勵,就少一個背離者,多一句讚美,就會把搖擺不定的青少年拉入我們期望的行列。相反,批評雖然可以幫助受教育者認識錯誤,但其心理是不悅的。粗暴的批評,更會產生適得其反的效果。

為此,對青少年多一些鼓勵,少一些批評;多一些讚美,少一些訓斥,也不失為一個好方法。

特殊學生逆反心理及其疏導

一、界定

特殊家庭的孩子會因為家庭環境的改變而產生一些心理障礙,形成一些不良的心理行為表現。有一部分孩子對於父母和老師的批評和勸導,不像以前聽話了,甚至產生抵觸、不順從的情緒。人們把孩子的這種現象稱為逆反心理。它是指在一定的外界因素作用下,對某類事物產生反感情緒,做出與該事物發展的常理背道而馳的舉動的一種不正常的、抗拒的心理狀態。逆反心理是一種發自內心的、不願順從的心理狀態。

在上面例子中主要是指學生對教師的抵觸心理。

逆反心理產生的原因,逆反心理屬於社會心理的一部分,它的形成受多種因素的影響和制約,是主觀與客觀兩方面的條件相互作用的結果。因此,我們必須用「多維視野」對逆反心理的成因做全面分析。

二、研究目標及理論依據

研究目標

1、通過研究,解決如何拓展班主任的工作職能,挖掘班主任工作的潛能,提高班主任工作水平的問題;

2、通過研究,解決如何使班主任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標、內容、原則、途徑、方法、評價等,從而掌握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和技巧,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質量的問題;

3、通過研究,解決如何拓展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渠道,整合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力量,構建班級心理健康教育體系,以實現優化學生心理素質,促進身心和諧發展和素質全面提高的目標的問題;

4、通過研究,尋找如何經過教師對學生的心理誘導及班級學生間的心理互動等有效途徑,解決由於中國傳統文化形成的父母對子女特別是獨生子女的溺愛而使兒童怕艱苦,少韌性,勝利時驕傲,失敗時氣餒的意志薄弱現象,對學習被動應付,甚至厭學等現實問題,培養學生逆境中堅強的品格。

有些特殊家庭的子女在經歷了家庭解體或破損或家庭成員悲歡離合前後的風風雨雨後,心理成熟比較早,看到別的同學在雙親的呵護下無憂無慮,使他們心中有一種失落感,自卑、自憐、焦慮、抑鬱、壓抑、怨恨的心理交織在一起,就有可能通過對他人、對社會的報復來宣洩消極情緒,以求得內心的平衡。造成性格孤僻古怪,不和群,愛猜疑,易嫉妒,易憤怒,脾氣大,自尊心過強,智力發展落後於完整家庭兒童。變得恐懼,悲傷、冷漠、自卑,固執,易受挫折,撒謊,偷竊,欺騙,鬥毆,罵人。在他們身上,滋事、鬥毆等時有發生。

此外,部分特殊家庭的家長對孩子有負罪的心理,為彌補子女心理創傷,在物質上給予補償,放棄正確的教育原則,百般嬌寵。還有部分特殊家庭家長對孩子缺少體貼關懷,把自己感情的不滿灌輸給孩子,培養了孩子的仇恨敵對心理,嚴重扭曲了孩子的心靈。許多特殊家庭的家長在教育孩子的態度上,有的是教態不統一,各施各教,互相矛盾。有的是家長就不懂教育,教育方法就不正確,有的因家庭的變故或家人不能生活在一起而發生變化。對子女或溺愛嬌慣有加,或漠不關心、放任自流,致使孩子性格被扭曲。不講文明、禮貌、衛生,進取心、上進心較差,集體榮譽感不強,道德品行較差。由於家庭沒有稱職,孩子的學習成績低下、家庭作業普遍完成較差,學習缺乏自覺性和刻苦鑽研精神,缺乏主動性、積極性。監護人不全或根本無監護人,學校、家庭無法溝通,學生厭學情緒日趨嚴重,直接造成學生成績不斷下降。更有甚者產生流失和輟學現象。

教師在面向全體學生的同時,特別要關心特殊家庭學生的心理行為表現,採取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以便預防出現一些不良的心理行為,對已經出現的心理行為問題進行對症下藥,幫助他們克服心理障礙,消除心靈創傷,促使他們健康成長。

理論依據人本主義理論

人本主義的代表人物是馬斯洛和羅傑斯。馬斯洛提出人的需要和動機是一個層級結構,高級動機的出現有賴於低級需要的滿足。他認為不論低級或高級的基本需要和動機都具有本能的或者說是類似本能的性質,即都有自發追求滿足的傾向,而高級的需要和動機的滿足,即是人們價值的實現或人性的自我實現。馬斯洛提出了著名的需要層次理論。羅傑斯認為人的內在建設性傾向雖然會受到環境條件的作用而發生障礙,但卻能通過對患者的關懷、移情理想和積極誘導使障礙消除而恢復心理健康。這一觀點應用於教育,強調心理教育應以學生為主體,教師是學生心理發展的促進者,這種作用關鍵在於能否促使學生擁有「自我實現」的力量,發揮自身主體的能動作用。一個人良好的心理品質,決不會從外部輸入的,也不是靠外力塑造成的,而是在一定的環境和條件下自主發展起來的。羅傑斯還提出人具有趨向完美、謀求自身發展的基本動機,只要有適當的機會和環境,個體必將致力於自我發展,使其身心各方面的潛能得以表現出來。

三、研究過程及方法選擇

研究過程

1、研究準備階段制訂實驗計劃,主要內容為理論學習。討論、修訂、完善實驗計劃。調查情況,建立分析研究學生學習心理的資料,做好前測工作。

2、研究實驗階段學習有關理論、經驗。實施實驗研究。

3、實驗反饋階段做好實驗中的數據收集、統計、分析研究工作、反饋信息、制訂對策,形成、完善實驗理論和目標。

4、物化成果階段總法實驗成果,撰寫實驗報告。討論成果彙報的內容、形式。

研究方法

1、調查法、觀察法:了解實施心理健康教育前學生的的心理素質情況及我校心理教育中存在的具體問題;了解實施心理健康教育後學生心理素質的變化,確定研究措施主要採用調查法和觀察法。

2、行動研究法:心理教育的內容構建和途徑的探究主要運用行動研究法,在操作實踐中發現問題,並調整和完善。

3、案例研究法:對心理教育方法的有效性探究主要採用案例研究法。

中學生逆反心理?

逆反心理是指,人們彼此之間為了維護自尊,而對對方的要求採取相反的態度和言行的一種心理狀態。青少年中常會發現個別人就是「不受教」、「不聽話」,常與教育者「頂牛」、「對著干」。這種與常理背道而馳,以反常的心理狀態來顯示自己的「高明」、「非凡」的行為,往往來自於「逆反心理」。

逆反心理表示這樣的一種心理結果,即支持採取一種行動,結果卻說服對方採取相反的行動。前蘇聯心理學家普拉圖諾夫在《趣味心理學》一書的前言中,特意提醒讀者請勿先閱讀第八章第五節的故事。大多數讀者卻採取了與告誡相反的態度,首先翻看了第八章的內容。這就叫心理的逆反現象。

逆反心理並不是什麼不可思議的東西。一般地說在以下三種情況下,容易誘出逆反心理:

1.強烈的好奇心當某事物被禁止時,最容易引起人們的好奇心和求知慾。尤其是在只做出禁止而又不加任何解釋的情況下,濃厚的神秘色彩極易引起。

2.想像逆反心理之所以大行其道,往往是利用了人們缺乏對多渠道解決問題的想像力。解決一個實際問題用一個辦法就已足夠,但在問題未解決之前卻存在著幾乎是無限的可能性。

如果我們的思想一旦被逆反心理控制住,那麼我們的視野就會變得狹隘、短視和顯得愚蠢。它使我們無法進行正確的思維和判斷,讓思想僅僅是在「對著干」的軌道上盲目滑行。

當我們冷靜地進行分析的時候,我們就會發現,我們所強烈反對的意見固然並不一定就是真理,但「對著干」起碼也使我們的思維同對方同樣的狹隘。因此,對總是懷有逆反心理的人來說,努力培養起自己的想像力是十分必要的,它有助於我們開闊思路,從偏執的習慣中超脫出來。

寬容的思想方式和想像力是可以通過自我不斷的思維訓練來獲得,它能激發出我們的創造力。逆反心理是一種近乎病態的心理狀態,如果你想有所作為,就必須經常性地進行這種自我訓練。

表現:

逆反心理在青少年成長過程的不同階段都可能發生,且有多種表現。如對下面宣傳作不認同、不信任的反向思考;對先進人物、榜樣無端懷疑,甚至根本否定;對不良傾向持認同情感,大喝其彩;對思想教育及守則遵紀則消極掏、蔑視對抗等等……

怎樣正確對待孩子的逆反心理

剛剛念初中的孩子,顯著的特點是:「變」。生理上在變,孩子開始發育了;心理上也在變,家長會發現不知從什麼時候起,孩子不聽話了,甚至還可能與家長「對著干」。你要東,他偏朝西;你要西,他偏朝東,這種現象,心理學上稱之為「逆反心理」。這個時期,心理學上稱之為「心理斷乳」期。

孩子的逆反心理是如何產生的從小學進入中學對孩子是一個飛躍。他們認為自己已不是小孩而是大人了,獨立活動的願望變得越來越強烈,他們一方面想擺脫父母,自作主張;另一方面又必須依賴家庭。這個時期的孩子,由於缺乏生活經驗,不完全恰當地理解自尊,強烈要求別人把他們看作是成人。如果這時家長還把他們當小孩來看待,無微不至的「關懷」,口羅口羅嗦嗦地「叮嚀」,他就會厭煩,就會覺得傷害了其自尊心,就會產生反抗的心理,就會萌發對立的情緒。如果父母在同伴和異性面前管教他們,那麼,他們的「逆反心理」會更強烈。

難怪此時,許多家長常抱怨孩子越來越不聽話了,整天不想回家,不願與家長說心裡話,交換想法,做事比較任性。而許多孩子卻說,父母一天到晚嘮嘮叨叨,煩死人了!規定這不許,那不準,真討厭!顯然,家長和子女在「對著干」。

初中的孩子,隨著接觸範圍的擴大,知識面的增加,內心世界豐富了,形成了自己的價值觀,這種價值觀有時與父母的價值觀不同,遭到父母的反對,得不到父母的理解。於是就在同齡孩子中尋找共鳴,父母也就變得不那麼親近了,此時,如果父母不了解子女的這種心理、生理變化,一味簡單、生硬地管教,就會迫使子女產生反抗情緒和行為。這個時期的孩子,儘管自我意識發展了,但自我控制能力還差,常會無意識地違反紀律。他們喜歡與人爭論,但常論據不足;喜歡懷疑,卻又缺乏科學依據;喜歡發現見解,但又判斷不準;喜歡批評別人,卻又容易片面。家長知道了「心理斷乳」期孩子惱廡父母管教子女往往有兩種心理狀態:一是把子女看成私有財產,對子女具有絕對權威;二是父母將子女看成自我理想的再現,希望子女能實現自己想實現,但沒有實現的理想。因此,父母的理想,把自己的生活經驗灌輸給孩子,企圖讓孩子按父母的設想去生活。

父母要管教,子女要獨立。於是矛盾必然產生,反抗行為在所難免。反抗形式多種多樣,有的不與父母交談,有的與父母陽奉陰違,有的離家出走,甚至走上犯罪道路。

為此,家長光滿足於表面上了解孩子是不夠的,家長必須學點心理學知識,尤其是關心少年兒童的心理學。只有這樣,才能更深入地了解孩子、理解孩子,積極地教育孩子。

中學生逆反心理論文正反兩方面說

現在有很多青少年,對無數先烈流血犧牲換來的太平盛世,對歷經艱辛換來的改革開放的成果熟視無睹,對現實不滿的情緒卻不斷增長,總覺得看什麼都不順眼,這就是對現實不滿的逆反心理。

面對21世紀的國際、國內經濟、政治、文化發展的深刻背景,從國際上看,反社會主義勢力對我國青少年一代進行分化和西化的圖謀一天也沒有放棄,而國家的綜合實力的持續發展和社會主義事業的勝利越來越體現在青少年一代的整體素質上;而從國內看,隨著改革開放和市場經濟的深入發展,社會各層面出現了許多新問題:市場經濟的負面效應帶來的急功近利、唯利是圖、見利忘義等拜金主義和極端個人主義對青少年的消極影響,社會政治生活中的消極腐敗現象,商品經濟中的假冒偽劣現象,經濟生活中的坑蒙拐騙現象,文化生活中的黃賭毒泛濫等現象嚴重衝擊著青少年的心靈。青少年心靈深處對現實的不滿,導致產生逆反心理,直接阻礙青少年自身的健康成長。

青少年逆反心理,作為一種心理現象,同其他心理現象一樣,無好壞之分,而作為一種社會想像,一種客觀存在的心理問題,對於社會的發展以及青少年自身的成長卻有著不可忽視的影響。

(一)青少年逆反心理的消極影響

1、當客觀事物不能滿足或脫離主體需要時,就會使主體產生厭煩抵觸情緒。有些青少年對學校、老師、家長進行的思想教育採取盲目的抵觸情緒,認為這些只是些大而空的話,遠離現實生活,與我們的需要毫不相干的形式而已。

2、對社會、學校、家長倡導的一切事物都持否定態度,表現出一種不認同、不信任的方向思考,以偏概全的看待社會上出現的個別陰暗面,片面誇大我國社會主義制度下的某些不完善的地方和資本主義制度某些可取之處,拜金主義傾向明顯。

3、在他們眼中,抗洪搶險、見義勇為的英雄人物是愛逞能、愛冒險的「傻帽」,為了百姓謀利益而鞠躬盡瘁的人民公僕卻被看作是在收買人心,學術上碩果累累的學者是不會享受生活的「學習機器」,對於身邊樂於助人、積極向上的同學,他們則諷刺為故意和老師、同學「拉關係」的「偽君子」等。他們無端的懷疑先進人物的動機,對別人的先進事迹和成績都持否定的態度。

4、有些青少年由於種種原因,雖然不敢做出一些「過分」的行為,但對那些與老師公開對抗,在同學中拉幫結派等不良現象卻頗為認同,對那些樂於助人、愛護集體的同學則諷刺、挖苦,造成集體氛圍里好人無人贊,正不壓邪的局面,在同學中造成極其不良的影響,也破壞集體組織的團結。

(二)積極影響

1、自我意識得到發展,獨立意識增強。此時的青少年已經不再是處處需要家長和老師照顧的孩子,他們不僅能清晰地意識到自己內心的感受,而且絕大多數能主動地根據社會要求去不斷認識發展自己,形成了自我評價及對社會、對他人的評價體系,不再輕易服從他人的指揮,改變自己的想法,思維上也表現出明顯的獨立性,可望以獨立的個體參與到學習、生活當中。

2、勇於創新,敢於打破傳統束縛的精神體現。這些青少年已經不再滿足於教師和教科書關於事物的解釋,他們富有創新精神,總想進一步追求更精確,更新奇的事務,喜歡提出疑問和不同的看法,對染他們還不明確自身的創造目的,但卻在創造慾望的推動下,反對常規,也許這就是創新的先兆吧!因循守舊、墨守成規反而會扼殺他們旺盛的創造力。

3、反映出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憂國憂民的使命感。青少年個性反映的首要因素就是巨大的社會積極性,他們渴望參與到社會生活當中,用自己的獨特視角表達著自己對社會的一份責任,他們對正面宣傳的否定,從另一方面表現出他們對國家命運的關注,其實他們對一切事物都充滿著熱情和期待,因此對社會上出現的不公平的社會現象才會表現出強烈的不滿和憤怒的情緒,而這並不能得到老師和家長的認可和理解,這正是他們正義感和責任感的體現。

4、有助於學校、家庭、社會對教育進行反思。青少年之所以會產生逆反心理,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是青少年自身的主觀原因,而更多主要還是我們學校、社會、家庭所給予孩子的不適當教育,如:過分追求成績,忽視學生的心理健康及內心感受,家庭缺少民主平等的氛圍,社會不良現象的反面影響等等,這一切都在讓我們反思,到底該如何教育青少年,使他們能夠健康快樂的成長。

綜上所述,青少年的逆反心理具有正反兩方面的影響,一方面它阻礙著青少年學習更多的科學文化知識,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民族意識也被西方腐朽的思想所毒害,使其行為走向歧途。而另一方面又能成為積極的力量,啟發青少年去思考、去創造,使自己的個性意識得到發展,從而更好的適應社會的發展。因此,我們要辯證的看待青少年的逆反心理,全面分析其產生的原因,制定科學合理的調試方案,使得青少年的身心得到健康發展。

消除學生逆反心理及班主任藝術

【摘要】逆反心理是主體因外界刺激而產生的一種與常態相反的心理,面對高節奏、高效益、競爭激烈的社會,中學生出現逆反心理的現象相當普遍,如何消除和轉化中學生的逆反心理,是我們教育工作者責無旁貸的事,本人認為除清楚了解做成逆反心理的原因之外,還要把握好教育的著力點,多發掘學生的閃光點。

在教育實踐中,往往有這樣一種學生:明明自己犯有過失,你苦口婆心教育,他置若罔聞,你斥責懲罰,他橫眉冷對,甚至擺出一副唱對台戲的架勢,弄得你氣沒一處出。例如,今年接到一個優生畢業班就遇到這樣的情況:面對「五一」長假,擔心學生忘記回校後第二天的全鎮預考,再三叮囑學生在家要復好習,休息不忘學習,結果放完假回來參加全鎮預考期間,班裡竟然幾個同學利用午休下課時間玩撲克,其中好幾名是班幹部,事後查探到班裡相當一部分學生在「五一」期間,並非按要求在家裡一邊休息一邊複習,而是三五成群到一女同學家燒烤,玩得興起,整晚沒有回家。我得知這一消息後簡直氣炸了肺--作為優班出現這種情況還得了?一時火起,就是一番猛烈批評責罵,令家長到校協助教育。但面對老師的批評教育,這幾個學生不但充耳不聞,還在同學們面前揚言下次不但只在教室玩撲克,還要玩「麻將」……,在平衡班遇到這情況一點也不奇怪,在優班出現這樣反叛的學生,十多年的教學生涯里,還是頭一回碰到。如何對待類似上例的學生逆反心理,做好「逆反」學生的轉化工作,使他們成為時代新人呢?下面就消除學生逆反心理及班主任藝術談一談自己的一些做法。

一、努力尋找「逆反」心理的誘發點

從心理學的角度看,導致學生「逆反」心理的原因,包括有內因和外因,內因方面主要是學生年齡特徵所致,因為學生處於身心發展、個性逐步形成的關鍵時期,活潑好動,自主意識萌發,他們要求自己的事自己決定,自己的事自己做,討厭別人過多的干涉,一些自尊心強的學生甚至把教育工作者的勸說、告誡看成是「管、卡、壓」,因而把自己放在教育工作者的對立面,繼而產生逆反心理。

外因來自家庭環境影響和學校不當的教育。家長對孩子期望過高,他們往往從自己的設想出發,給孩子學習與生活作詳盡的規劃,這樣孩子處於被動屈從的地位,生活在父母和教師劃定的條條框框里,自由活動空間十分小,時間一長,他們對加在身上的過多限制甚為反感,時機一到,就不惜犯「戒」,以挽回本該屬於自己的自由。

教師教育方法不當,是導致學生「逆反」心理又一直接因素。

上面的個案,誘發學生「逆反」心理的直接原因是教師急於求成、簡單而粗暴的責罵。

二、把握教育的著力點

既然病因已找到了,下一步就是對症下藥,要引導和轉化學生的「逆反」心理,我認為解鈴還須繫鈴人,要解決這一問題,關鍵在於班主任了解學生的心理狀態,掌握好學生的思想脈搏。為此,我要求全班同學以「是非任我說」為題,人人敞開心扉,說說自己的心底話,暢所欲言,字數不限。等到把書面意見書收集上來一看,大吃一驚:有位參與此活動的學生對老師的處理意見大為不滿,認為老師小題大做,玩撲克雖然是不對,影響班風,但老師不應該當眾責罵,這傷害他們的自尊心,不應該動不動就通知家長到校,這樣會令他們「無臉」;至於燒烤一事,沒有什麼大不了,學習壓力大,可以藉此舒緩壓力,促進同學友誼,而且花的都是自己的零用錢,老師不應該什麼都管,這是干涉他們自由……,面對這群有稜有角、極為「個性」的學生,再是一味責罵,只能適得其反。於是,我決定用尊重和理解這兩把鑰匙去打開他們的心扉。先在班級為自己在處理學生問題時言語的過火表示公開道歉,肯定了這段時間同學們都很辛苦,學習壓力大,大家都想輕鬆一下,老師很理解,燒烤也不是壞事,的確能促進同學間的友誼,但都要看什麼時候,升學在即,人人都拚命複習,我們卻放輕,最擔心的是一時放縱,令自己的心志散漫,難以收拾心情,歷史上事業有成的人都能甘於忍受寂寞,苦其心志,勞其筋骨,希望同學們能學習他們那份頑強意志。然後,我說到現在社會治安很不穩定,從杏壇麥村少女失蹤一事告訴他們,不許他們夜間活動,都是擔心他們的安全,老師的管束都是出於對學生的負責,對學生的關心,至於通知家長到校,原因是家長是你們的監護人,有哪一個家長願意自己辛苦賺錢供養子女時,而對子女的情況一無所知?他們都期望子女成材,他們是有權知道子女在校的表現,學生犯錯,老師包庇隱瞞,這不是愛,是害……,這深入淺出的說教,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從學生的表情及事後的反映來看,是收到了如期的效果。

看來,要消除學生的「逆反」心理,必須注意下列幾個方面:

1、要革除師道尊嚴的傳統觀念,建立民主、平等、和諧、融洽的師生關係。因為學校的一切教育活動,無論知識教育還是品德教育,都是在師生的交往中實現的。所以克服學生的「逆反」心理必須從根本抓起,變「操縱--依附式」的關係為良師益友的關係。同時改變居高臨下習慣性姿態,變單向訓導、垂直傳遞為雙向互動、相互溝通。

2、立足於愛,寓情於理,以理導行,縮小和拉近與有逆反心理學生的距離。「沒有愛便沒有教育」,愛是教育工作的核心,「感人者,莫先乎情」,從教育實踐來看,克服和消除學生的逆反心理,用「情理教育」來代替「斥責教育」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

3、講究教育的時機。在自己沒有把握怎樣教育、批評才能更好地達到教育的效果時,寧可讓事件先「冷卻」一段時間,事後應特別留意該學生平日的一舉一動並做好記錄,等時機成熟了再找其聊天,幫助其分析其優點和不足,讓學生感覺到老師對他的那份真誠、關心和重視。

三、挖掘學生言行的閃光點

任何物質的燃燒,其溫度都要達到著火點,轉化學生的逆反心理也是同樣道理。美國著名的心理學家貝蒙曾竭力倡導教師應用「肯定的評定」策略來改變學生的態度和行為。如果經常使用「否定的評定」,就會漸漸使學生用一種否定的方式評價自己,慢慢地學生的態度、行為就可能向這種否定的自我知覺支配下的行為方式趨近,這就是所謂的「歸因效應」。我個人覺得這點對於自我意識比較強的學生而言尤為重要,因為他們特別希望能得到外界的關注和肯定。所以應克服和消除學生的逆反心理,讓其振作起來,作為班主任就要努力發掘學生言行的閃光點,讓學生在教師的種種善意的期待中和愛中喚醒良知、增強自信和走向成功。如上面的例子,抓住學生不想家長到校,是不想父母擔心自己、怕父母難過、怕見到父母失望的眼光的心理,肯定學生是一個孝順父母、能體諒父母感受的人,然後引導教育學生:要不想父母失望更應該努力學習,用良好的行為習慣、優異的成績回報父母,最後學生的逆反心理隨著閃光點的點燃而煙消雲散,以良好的心態投入學習。

總之,學生的逆反心理,並非是不可解的疑難問題,只要我們認真探索原因,找出思想的根源,把握教育的著力點,用真誠的愛心去感化他們,就一定能將其消除和轉化。


推薦閱讀:

「孩子都沒事了,你還要我媽償命嗎?」
羊年生的孩子命不好?認真你就輸了!
給孩子最好的愛 就是富養自己
Scalers:媽媽愛學習,孩子會模仿
母親為5塊錢狂扇孩子:如果不是貧窮到絕望,誰會如此喪心病狂?

TAG:孩子 | 心理 | 逆反 | 分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