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寫「山水」的詩詞

描寫「山水」的詩詞畫蘭 明·董其昌

綠葉青蔥傍石栽,

孤根不與眾花開。

酒闌展卷山窗下,

習習香從紙上來。

竹里館 唐·王維

獨坐幽篁里,

彈琴復長嘯。

深林人不知,

明月來相照。

終南望余雪 唐·祖詠

終南陰嶺秀,

積雪浮雲端。

林表明霽色,

城中增暮寒。

菊花 唐·元稹

秋叢繞舍似陶家,

遍繞籬邊日漸斜。

不是花中偏愛菊,

此花開盡更無花。

畫蘭 清·鄭板橋

蘭草已成行,

山中意味長。

堅貞還自抱,

何事斗群芳。

山園小梅 宋·林逋

眾芳搖落獨暄妍,佔盡風情向小園。

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斷魂。

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須檀板共金樽

杜甫

《望岳》

岱宗夫如何?

齊魯青未了。

造化鍾神秀,

陰陽割昏曉。

盪胸生層雲,

決眥入歸鳥。

會當凌絕頂,

一覽眾山小。

《登岳陽樓》

昔聞洞庭水,

今上岳陽樓。

吳楚東南坼,

乾坤日夜浮。

親朋無一字,

老病有孤舟。

戎馬關山北,

憑軒涕泗流。

《江畔獨步尋花》

黃四娘家花滿蹊,

千朵萬朵壓枝低。

留連戲蝶時時舞,

自在嬌鶯恰恰啼。

《絕句》

兩隻黃鸝鳴翠柳,

一行白鷺上青天。

窗含西嶺千秋雪,

門泊東吳萬里船。

綦毋潛

《春泛若耶溪》

幽意無斷絕,

此去隨所偶。

晚風吹行舟,

花路入溪口。

際夜轉西壑,

隔山望南斗。

潭煙飛溶溶,

林月低向後。

生事且瀰漫,

願為持竿叟。

王維

《青溪》

言入黃花川,

每逐青溪水。

隨山將萬轉,

趣途無百里。

聲喧亂石中,

色靜深松里。

漾漾泛菱荇,

澄澄映葭葦。

我心素已閑,

清川澹如此。

請留盤石上,

垂釣將已矣。

《終南山》

太乙近天都,

連山接海隅。

白雲回望合,

青靄入看無。

分野中峰變,

陰晴眾壑殊。

欲投人處宿,

隔水問樵夫。

孟浩然

《秋登萬山寄張五》

北山白雲里,

隱者自怡悅。

相望始登高,

心隨雁飛滅。

愁因薄暮起,

興是清秋髮。

時見歸村人,

平沙渡頭歇。

天邊樹若薺,

江畔洲如月。

何當載酒來,

共醉重陽節。

《望洞庭湖贈張丞相》

八月湖水平,

涵虛混太清。

氣蒸雲夢澤,

波撼岳陽城。

欲濟無舟楫,

端居恥聖明。

坐觀垂釣者,

徒有羨魚情。

《宿桐廬江寄廣陵舊遊》

山瞑聽猿愁,

滄江急夜流。

風鳴兩岸葉,

月照一孤舟。

建德非吾土,

維揚憶舊遊。

還將兩行淚,

遙寄海西頭。

常建

《題破山寺後禪院》

清晨入古寺,

初日照高林。

竹徑通幽處,

禪房花木深。

山光悅鳥性,

潭影空人心。

萬籟此俱寂,

但餘鐘磬音。

王之渙

《登鸛雀樓》

白日依山盡,

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

更上一層樓。

《涼州詞》

黃河遠上白雲間,

一片孤城萬仞山。

羌笛何須怨楊柳,

春風不度玉門關。

王勃

《滕王閣詩》

滕王高閣臨江渚,

佩玉鳴鸞罷歌舞。

畫棟朝飛南浦雲,

珠簾暮卷西山雨。

閑雲潭影日悠悠,

物換星移幾度秋。

閣中帝子今何在?

檻外長江空自流。

李白

《登金陵鳳凰台》

鳳凰台上鳳凰游,

鳳去台空江自流。

吳宮花草埋幽徑,

晉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

一水中分白鷺洲。

總為浮雲能破日,

長安不見使人愁。

《早發白帝城》

朝辭白帝彩雲間,

千里江陵一日還。

兩岸猿聲啼不住,

輕舟已過萬重山。

《望廬山瀑布》

日照香爐生紫煙,

遙看瀑布掛前川。

飛流直下三千尺,

穎是銀河落九天。

《望天門山》

天門中斷楚江開,

碧水東流至此回。

兩岸青山相對出,

孤帆一片日邊來。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故人西辭黃鶴樓,

煙花三月下揚州。

孤帆遠影碧空盡,

唯見長江天際流。

崔顥

《黃鶴樓》

昔人已乘黃鶴去,

此地空餘黃鶴樓。

黃鶴一去不復返,

白雲千載空悠悠。

晴川歷歷漢陽樹,

芳草萋萋鸚鵡洲。

日暮鄉關何處是?

煙波江上使人愁。

白居易

《錢塘湖春行》

孤山寺北賈亭西,

水面初平雲腳低。

幾處早鶯爭暖樹,

誰家新燕啄春泥。

亂花漸欲迷人眼,

淺草才能沒馬蹄。

最愛湖東行不足,

綠楊陰里白沙堤。

《暮江吟》

一道殘陽鋪水中,

半江瑟瑟半江紅。

可憐九月初三夜,

露似珍珠月似弓。

張繼

《楓橋夜泊》

月落烏啼霜滿天,

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

夜半鐘聲到客船。

劉禹錫

《竹枝詞》

楊柳青青江水平,

聞郎江上唱歌聲。

東邊日出西邊雨,

道是無情還有晴。

杜牧

《江南春》

千里鶯啼綠映紅,

水村山郭酒旗風。

南朝四百八十寺,

多少樓台煙雨中。

《山行》

遠上寒山石徑斜,

白雲生處有人家。

停車坐愛楓林晚,

霜葉紅於二月花。

張祜

《題金陵渡》

金陵津渡水山樓,

一宿行人自可愁。

潮落夜江斜月里,

兩三星火是瓜洲。

竹里館

王維

獨坐幽篁里,彈琴復長嘯。

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

詩人獨坐在幽深的竹林里彈琴長嘯,無人知曉他的存在,只有明月來相伴。大自然最了解他內心的孤獨,明月的清輝帶給他一種寂靜的快樂。物我合一而物我兩忘,禪意與詩情水乳交融。

鹿柴

王維

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

返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

王維也善於捕捉音響、色彩、畫面、感受相交織的動人一刻,統一於最能傳達情韻的意境之中,用恰當的語言表現出來。

鳥鳴澗

王維

人閑桂花落,夜靜春山空。

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

山中

王維

荊溪白石出,天寒紅葉稀。

山路元無雨,空翠濕人衣。

山居秋暝

王維

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

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

宿建德江

孟浩然

移舟泊煙渚,日暮客愁新。

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

天凈沙 秋思

馬致遠

枯藤老樹昏鴉,

小橋流水人家。

古道西風瘦馬。

夕陽西下,

斷腸人在天涯。

楓橋夜泊

唐·張繼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杭州春望

白居易

望海樓明照曙霞,護江堤白踏晴沙。

濤聲夜入伍員廟, 柳色春藏蘇小家。

紅袖織綾誇柿蒂, 青旗沽酒趁梨花。

誰開湖寺西南路,草綠裙腰一道斜。

南湖早春

白居易

風回雲斷雨初晴, 返照湖邊暖復明。

亂點碎紅山杏發, 平鋪新綠水蘋生。

翅低白雁飛仍重, 舌澀黃鸝語未成。

不道江南春不好, 年年衰病減心情。

宿建德江

孟浩然

移舟泊煙渚,

日暮客愁新。

野曠天低樹,

江清月近人

山中留客張旭

山光物態弄春暉, 莫為輕陰便擬歸。

縱使晴明無雨色, 入雲深處亦沾衣。 描寫山水詩詞名句(建議適當記憶一部分)

1、 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陸遊《游山西村》)

2、山迴路轉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3、 水何澹澹,山島竦峙。(曹操《觀滄海》)

4、 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孟浩然《過故人庄》)

5、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蘇軾《題西林壁》)

6、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杜甫《望岳》)

7、 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孔子)

1、 孤山寺北賈亭西,水面初平雲腳低。(白居易《錢塘湖春行》)

2、 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李白《將進酒》)

3、 誰道人生無再少?門前流水尚能西,休將白髮唱黃雞。(蘇軾)

4、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李白)

5、 至於夏水襄陵,沿泝阻絕。(酈道元《三峽》)

6、水皆縹碧,千丈見底。游魚細石,直視無礙。(吳均《與朱元思書》)

7、「日映青丘島,塵起邯鄲陸。江移林岸微,岩深煙岫復」(《循役朱方道路》)

8、「山嶂遠重疊,竹樹近蒙籠。開襟濯寒水,解帶臨清風」(《游沈道士館》)

9、「長枝萌紫葉,清源泛綠苔。山光浮水至,春色犯寒來」(《泛永康江》)

10、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柳宗元:《江雪》)

11、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王之渙:《登鸛雀樓》)

12、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杜甫:《望岳》)

13、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杜甫:《春望》)

14、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王維:《鹿柴》)

15、明月出天山,蒼茫雲海間。(李白:《關山月》)

16、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李白:《獨坐敬亭山》)

17、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陶淵明:《歸園田居》)

18、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辛棄疾:《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

19、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蘇軾:《題西林壁》)

20、所謂伊人,在水一方。(《詩經?蒹葭》)

21、水何澹澹,山島竦峙。(曹操:《觀滄海》)

22、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駱賓王:《詠鵝》)

23、天門中斷楚江開,碧水東流至此回。(李白:《望天門山》)

24、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陸遊:《游山西村》)

25、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李白:《贈汪倫》)

26、楊柳青青江水平,聞郎江上唱歌聲。(劉禹錫:《竹枝詞》)

27、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白居易:《憶江南》)

28、泉眼無聲惜細流,樹陰照水愛晴柔。(楊萬里:《小池》)

29、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蘇軾:《題惠崇春江晚景)》) 

詩中山

1.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柳宗元:《江雪》)

2.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王之渙:《登鸛雀樓》)

3.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杜甫:《望岳》)

4.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杜甫:《春望》)

5.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王維:《鹿柴》)

6.明月出天山,蒼茫雲海間。(李白:《關山月》)

7.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李白:《獨坐敬亭山》)

8.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陶淵明:《歸園田居》)

9.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辛棄疾:《菩薩蠻 書江西造口壁》)

10.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蘇軾:《題西林壁》)

詩中水

1.所謂伊人,在水一方。(《詩經:蒹葭》)

2.水何澹澹,山島竦峙。(曹操:《觀滄海》)

3.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駱賓王:《詠鵝》)

4.天門中斷楚江開,碧水東流至此回。(李白:《望天門山》)

5.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陸遊:《游山西村》)

6.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李白:《贈汪倫》)

7.楊柳青青江水平,聞郎江上唱歌聲。(劉禹錫:《竹枝詞》)

8.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白居易:《憶江南》)

華泱泱大國,地大物博,多少山水雄奇壯麗,令人驚嘆不已!至古以來,多少文人騷客,由景抒情,多少山水文章令後人仰嘆!多少田園詩篇令人神往!

對於山水田園的描寫早已有了,如: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中關於田園風光的描寫,還有《楚辭》中對山水也有所描繪。但是這些並不是真正的山水田園詩,它們只是作為抒情主人公活動的背景或比興的媒介,不過這些對於山水風景描寫的詩詞,為山水田園詩的發展開創了先詞,為其發展奠定了基礎。

現在的人們把以反映田園生活、描繪山水為作品主要內容的詩稱為山水田園詩。田園詩雖然與山水詩並稱,但是它們並不是兩類相同的題材,田園詩寫農村的風光,但其主要是描寫農村生活、農夫和農耕。而山水詩則是描寫自然風光為主,寫詩人對山水的審美,這一主體往往與旅行聯繫在一起。

田園詩是描繪田園風物的詩歌。田園詩起源於東晉陶潛,至盛唐時期王維,孟浩然諸人。《詩經》中有若干此類作品,如《豳風·七月》依時序寫一年的農村勞動和生活,但此後無人繼續下去,一直到魏晉之際的陶淵明。此君名潛,字淵明或元亮,號靖節先生,自稱五柳先生。東晉詩人,我國田園詩的開山始祖,他一生中大部歲月居于山村,創作了大量的歌詠田園意趣的詩作,不過其詩中寫到了農村生活艱辛和自己不得已而歸隱田園的苦悶的矛盾心理,在其詩中以《歸去來兮辭》與《歸田園居》最能表達其心情與其矛盾的心理。

由於陶淵明出身於破落和官僚地主家庭,所以在其22歲時懷著「大濟於蒼生」的壯志開始出仕。從此以後,一會兒出仕,一會兒歸田,在不斷出仕和歸田的反覆過程中,他認識到了當時政治的黑暗腐敗,知道自己的志願無法實現,並且感到仕途一路不順,風險很大。他於是採取了同當權反動統治者不同流合污和潔身遠禍的態度。

陶淵明的田園詩多寫於他辭官歸田之後,鮮明的表現了他厭惡卑污黑暗的官場。不滿統治者內部血腥的屠殺而熱愛躬耕田園的純樸生活,他的詩描寫了田園自然和農村生活的意趣並表達了對仕途的淡漠。代表作如五言組詩《歸田園居》,其一:

少無俗俗韻,性本愛丘山。誤入塵網中,一去三十年。

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久在樊籠里,復得返自然。

詩人把過去的仕途生活稱為「誤入塵網」,把辭官歸田比作脫出「樊籠」,生動地呤詠「復得返自然」的愉快心情和鄉居生活的樂趣,有聲有色地以輕鬆歡暢的筆調和寫意手法,展示了恬淡、平和的鄉居田園風物。此組詩(其二)則描寫他歸田後的日常生活情景:

野外罕人事,窮巷寡輪鞅。白日掩荊扉,虛室絕塵想。

時復墟曲中,披草共來往。相見無雜言,但道桑麻長。

桑麻日已長,我土日已廣。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

詩人以平實直白,如話家常的語言寫情敘事,抓住特徵,敘寫他摒除世俗、潛居鄉野、躬耕田畝,並在實際勞動中逐漸產生了和農民共同的感情和意願。此組詩(其三)則描寫他的勞動生活:

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

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願無違。

這首詩寫躬耕雖然艱苦,但其樂無窮。表現了詩人對躬耕生活的深切體驗,慶幸於實現了擺脫世俗官場的志願。他與黑暗污濁的現實相對抗,歌唱勞動,歌唱淳樸平和的田園生活和自食其力的欣愉。他的詩純是毫無雕飾的「田家語」,平直質樸,卻自然流暢,精緻清麗,影響深遠。

陶淵明的詩大多都是以自己的田園生活為內容,有的是通過對田園景物的恬美,田園生活的簡樸的描寫,來表現自己悠然自得的心境,有的寫躬耕的生活體驗,有的寫自己的窮困和農村的凋敝,有的表現戰亂和災害中的農村面貌。他的詩質樸渾成但寫景並不細膩,重在抒寫情趣。

唐朝諸多詩人多無陶潛長期村居躬耕自食的經歷和貧賤嗟傷,壯志不遂的情感。作品大多只是歌詠隱逸閑適生活,如:王維、孟浩然等。唐人所作則寫景成份漸多,王維詩筆觸尤為細緻,色彩鮮明畫面美麗,如五言詩《涓溪》:

言入黃花川,每逐青溪水。隨山將萬轉,趣途無百里。聲喧亂石中,色靜深松里。漾漾泛菱槳,澄澄映葭葦。我心素已閑,清川淡如此。諸留盤石上,垂釣將已矣。

此詩大約是王維初隱藍田南山時作。詩人以青溪之水的潔白恬淡為自己好靜欲隱的心境寫照,暗用嚴光垂釣富春江的故事來表達自己仕途失意後甘願淡泊的心情,此詩自然、淡雅,情景交融,韻意無窮。

王維(701-761),字摩潔。唐蒲州(今山西省永濟縣)人,二十一歲舉進士,初任大樂丞。唐玄宗開元二十三年(724),張九齡為相時,任右拾遺,開元二十五年,張九齡被貶,王維也遭到冷遇,出使 上,開元二十七年從涼州回長安,安史之亂,安祿山攻陷長安,脅迫王維任給事中。兩京收復後,肅宗欲治偽官罪,王維賴於其弟刑部侍郎王給講情,得從寬發落,降職為太子中允,繼又升任尚書右丞。王維的成就就有很多的方面。但最能代表他的詩歌特色的是後期的那些山水、田園詩。他早期的詩歌,題材豐富,具有積極進取的精神,意境壯闊,情緒昂揚。後期的詩恬靜自得,以求精神上的解脫。其主調是消極厭世。但這類田園、山水詩的藝術成就較高,變化多彩,有獨創風格。此君還兼長於繪畫畫與音樂!王維在歷史上被認為是在山水田園詩派中藝術成就最高的詩人。

雖然如此,但與王維處在同一朝代的孟浩然也之不相伯仲。王維與孟浩然並稱「王孟」,兩人都工於五言,都善於寫自然景物,風格也有近似之處,在藝術方面,二人既可並駕齊驅又各標風韻,對後世都有深遠的影響。

孟浩然,襄陽人,一生除四十多歲時曾往長安、洛陽謀取功名,在北方作過一次旅行外,其餘大部分時間都在故鄉鹿門隱居或在吳、越、湘、閩等地漫遊。晚年張九齡做荊州長史,召他為從事。開元二十八年王昌齡游襄陽,他們相聚甚歡。不久,孟浩然因疾複發去世。孟浩然現存詩二百八十首,五言居多,其中五律和五排又最多,他運用格律嚴格的形式寫了大量的山水詩,其詩清遠恬淡,飄逸明麗,筆觸細膩,處處見其用心。他的詩在當時很負盛名,頗受同時代和後世人的推崇。李白曾贊他「風流天下聞」。杜甫亦稱他「清詩句句盡堪傳」。足見他的影響。

孟浩然九月九日重陽節登高遠望懷念友人的詩《秋全部登蘭山寄張五》,此詩為孟浩然的代表作之一。其中,詩人於明凈的山光水色描繪中,寄寓其對友人的無限情誼。隱者 悅與心隨雁飛滅恰成對比,表達了詩人對友人的思念之情,共醉重陽的願望,表達了詩人的情真意切。全詩語句樸素、自然,景清淡而優美,情飄逸而真摯,充分體現了孟詩的藝術風格。

王維、孟浩然為代表的山水田園詩派除了吟詠山水,也注重田園風景的描繪。他們既受陶淵明田園詩的影響,又在藝術上有所進展,不但描繪出了優美的田野景象,並使普通的農家生活富有詩情畫意。孟浩然的代表作《過故人庄》:

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

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

這首詩「語淡而味終不薄」,(沈德潛《唐詩別裁》),寫得乾淨、平易、自然,眼前景、口頭語,用聞一多的話說是「淡到看不到詩」(《孟浩然》)。但是,它的樸實、恬淡、親切,正和所描寫的農家田園和諧一致,綠樹、青山、村居、場圃、桑麻和純樸誠摯的情誼,構成一幅優美寧靜的農村風情畫,韻味天成。王維的代表作《謂川田家》:

斜光照墟落,窮蒼牛羊歸。野老念牧童,倚仗候荊扉。

雉雒麥苗季,蠶眠桑葉稀。田夫荷鋤立,相見語依依。

即此羨閑逸,悵然歌《式微》。

「《式微》」是詩中的篇名,有可「式微、式微,胡不歸」,這裡取「胡不歸」(為何不歸)志意。王維描寫初夏傍晚的農村生活的實景,充滿田園牧歌的情調和濃郁的青春氣息;平凡習見,又不乏樂趣,洋溢著令人陶醉的詩情畫意,表達了歸耕之意。

唐代田園詩大多詩中有畫。張繼的六言絕句《山家》四句兩兩相對,多用名詞構成,卻寫得生意盎然,別有情趣:

板橋人渡泉聲,茅檐日午雞鳴。

莫嗔焙茶煙暗,卻喜曬穀天晴。

王建的七絕《雨過山村》是一首即情抒情的小詩,以輕快爽利的筆觸,描繪了春夏之交山村的優美風光和繁忙景象,洋溢著山村生活的情趣。

雨里雞鳴一兩家,竹溪村路板橋斜。

婦姑相喚浴蠶去,閑看中庭梔子花。

唐代田園詩描繪了農村的美麗風光和淳樸人情,流露出對農村生活的熱愛。這是知識分子對農村的讚賞,有羨慕清靜和閑適的情趣。

唐代中後期以農村和農民生活為題材的詩,從白居易的新樂府詩到晚唐的聶夷中、杜荀鶴、皮日休等人的田園詩,與上述田園詩風格不同,他們繼承了《詩經》的現實主義傳統,表達了對封建社會的抗議。

從王孟之後,成就較大的就是南宋范大成,其《四時田園雜興》六十七首,則廣闊描寫田家景物、風俗和勞動場面,又表現農民遭受剝削之苦,使田園詩不再只是表現隱逸和美麗的畫面,而且有泥土氣息,顯得真實親切,是田園詩發展中的重要作品。但是在當時不僅是有范成大對田園風光進行描寫,他們的主題和題材有所擴展,內容有所開拓,其主要是以詩歌為主。

蘇軾的《浣溪沙》(《徐門石潭雨道上作》)共五首,組成北宋農村的風俗畫。他第一個把農村生活引進詞作,其中還包含了對農民的深切關懷。如其三:

麻葉層層熒葉光,誰家煮蠶一村香?隔籬嬌話絡絲娘,垂白枚怡醉眼,將看搗軟飢腸,問言豆葉幾時黃?

上片描寫詞人乍見農民收蠶的情景,下片則對農民處於青黃不接之苦的關懷之情。秦現、辛棄疾等詞人也有呤唱農村風光的詞。都用白描以口語入詞,宿願濃郁的生活氣息。如辛棄疾的《西江月夜行黃沙首中》:

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蟑。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溪頭忽見。

宋詩中的田園鄉土詩,描繪的農村風光圖,已不同於孟王田園詩派的平淡新奇,而洋溢著大自然的生機和農村人生活的繁忙景象,透著泥土的氣息。有的詩以優美的畫面描繪農民的勞動和純樸的人際關係,如孔平仲的《禾熟》:

百里西風禾黍香,鳴谷落竇谷登場。

老牛粗了耕耘債,草坡頭卧夕陽。

這首田園詩寫今秋季節的豐收景象,借老牛自得的精神烘托出豐收後的寬鬆和喜悅氣象。

曾幾的《蘇秀道中自七月二十五夜大雨三日秋苗以蘇喜而有作》表現了詩人與農民感情的接近:

一夕驕陽轉作霖,夢回涼冷潤夜襟。不悉屋漏床床濕,旦喜溪流岸岸深。

千里稻花應秀色,五更桐葉最佳音,無田似我猶欣舞,何況田間望歲心!

陸遊的《游山西村》生動地描繪了色彩明麗的農村風光,展現豐年農村的歡欣景象,讚揚淳樸的民風:

莫笑農家臘灑渾,豐年留客足雞豚。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蕭鼓吹隨春秋近,衣冠簡樸古風存。從今若許閑乘月,拄杖無時夜叩門。

這首詩表現了詩人和農民的關係,第三四兩句更寄寓哲理。

南宋范成大把從《詩經》到新樂府,從陶淵明至孟王田園詩派這兩個傳統融合一體,以他的《四時田園群眾觀點興》六十首為代表作,描繪了秀麗的農村風光、農家生活場景和風習情趣,又描寫了農民憂喜悲歡,展現了在殘酷壓榨下農民生活的艱辛。他運用七言絕句體,吸收民歌風格,清新活脫,情趣盎然。他的詩被稱為「真正的田園詩」,直到清代,一直被視為田園詩的典範:

土膏欲動雨頻催,萬草千花一淌開。

舍後荒畦猶綠秀,鄰家鞭筍過牆來。(其二)

晝出耘田夜績麻,村莊兒女各當家。

童孫未解供耕織,也傍桑陰學種瓜。(其七)

新築場泥鏡面平,家家打稻趁霜晴。

笑歌聲里輕雷動,一夜連枷響到明。(其八)

采菱辛苦梨鋤,血指流丹鬼質枯。

無力買田聊種水,近來湖面亦收租。(其十一)

山水詩是在表現山水之美,抒發觀賞山水時的心境、感受的詩歌。山水詩標誌著人與自然的進一步勾通與和諧,標誌著一種新的自然審美觀念和審美情趣的產生。《詩經》、《楚辭》中都有描寫山水的成份,尤其是《楚辭》中的某些篇章,不僅較細緻的寫出了山水形貌,且具有意境。但是這些也是如田園詩在《詩經》、《楚辭》的地位一樣——並非為表現山水之美而作,只是做為背景和比興的媒介。

山水風景詩是我國詩歌寶庫的珍品,呤誦這些詩篇,如同歌唱一曲曲祖國山河讚歌。它們又是一幅幅優美的自然畫卷,使人們欣賞大自然之美,陶冶健康情操。山水詩實在是從南宋謝靈運開始的,南齊謝眺繼之,也稱「大小謝」。山水田園詩風格恬靜淡雅,語言清麗洗鍊,藝術技巧很高。

建安時期曹操所寫的《觀滄海》,開始以山水作為歌詠的主要對象,創作了中國第一首完整的山水詩。如其樂府組詩《步出夏門行》的第一章:

東臨礙石,以觀滄海。水何潺潺,山島峙。樹木叢生,百草豐茂。秋雨蕭瑟,洪波湧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光燦爛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詠志。

毛澤東的詞《浪淘沙·北戴河》所寫的「往事越千年,魏武揮鞭,東臨碣石有遺篇。蕭瑟秋風今又是,換了人間」。所指就是這麼一首。曹操於建安十二年(207年)東征烏桓大勝,于歸師四季經碣石,乘興登臨,即景抒情,寫下這首豪邁的詩章,詩篇描繪了波瀾壯闊的大海圖景。全詩以滄海為中心,動靜結合,展現了它那吞吐日月含蓄星辰的雄偉氣勢和浩瀚景象,寄託了詩人浩大宏偉的胸襟和一統天下的壯志宏圖。以後寫大海的詩,就很少能出其石者。

在魏晉以後,知識分子在黑暗的統治下隱逸山林、寄情山水,或陶醉於大自然的秀美,或在自然山水中探求人生哲理與超然物外的情趣。中國的第一批山水詩人,也就是前面所說的「大小謝」。

謝靈運的名作《登池上樓》,寫景該劃細緻,形貌逼真,借物起興,感懷喻志,它景為寫情,以官場失意的滿腹牢騷,寫傷看之情和隱逸之思,但在藝術上尚有繁複平板和刻意雕琢之弊。謝眺的名作《晚登三山還望京邑》,寫於作者即將遠離故鄉京邑(今南京)的前夕。它通過故鄉美好景色的描寫,表現依戀難捨之情。詩人筆下的景是「情中景」,而且注意構成完整的畫面,詩中的「餘霞散成綺,澄江靜如練」,以觀察事物細緻入微,運用語言精密,描繪景物真切生動,成為傳世名句。「喧鳥覆春洲,雜英滿芳甸」,展現了鳥語花香、春色鬧人的美麗圖景。這些作品體現了我國早期山水詩的特點。

唐代是我國山水發展熟的時期。統一、強大、繁榮的石唐帝國,曾是中國封建社會的黃金時期,為詩人提供了長期漫遊祖國山河的條件。盛唐社會的朝氣蓬勃、奮發向上、氣概豪邁、充滿理想的時代精神,也使詩人的胸襟、氣象、境界較前人大為開闊,出現了以王維、孟浩然為首的山水田園詩派。

山水詩的特點是寄情于山水,于山川林野中尋生活的情趣,描繪自然美和隱居生活的恬淡心情。當然,他們又不是真隱士,又有時流露出的願望,吟詠出慷慨雄渾之音。

如孟浩然的七言詩《夜舊鹿門山歌》:

山寺鳴鐘晝已昏,漁梁渡頭爭渡喧。人隨沙岸向江村,余亦乘秀才舟歸鹿門。鹿門月照開煙樹,忽到龐公棲隱處。岩扉松徑長寂寥,唯有幽人自來去。

此詩為孟浩然四十歲時赴長安術仕不遂,漫遊吳越,數年後返鄉,決心隱居,絕意仕進。這首詩就是一時期的作品。

這首詩從時間來看,由渡頭日落到鹿門月照,由昏暗到光明;從行來看,由喧鬧的渡頭到寂寥的輕鬆,脫離煩囂的塵世,來到清幽的山林,人向江村,我歸鹿門。暗示兩條不同的道路,兩種不同的歸宿。

後四句描寫鹿門山清幽寂靜的境界,似乎「別有天地非人間」,而詩人清高超脫,怕然自得的隱士形象也十分生動鮮明地表現出來。

王維既善於作詩又精於書畫,其作品大都以寫意為主,力求神似,被譽為「畫中有詩,詩中有畫」。代表作是《山居秋瞑》:

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舊浣女,蓮動下漁舟。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

此事雖寫的是山居秋暮的幽靜景色,但詩人卻將自己的高潔情懷和對理想境界的追求寄語於詩中。詩人用富聲、光、色、態的語言,點染著大自然的一山一水,給人以平淡、自然、含蓄、空靈的藝術美感。如山水畫賞心悅目,清秀新麗,使人怡然自適。他的另一首代表作《江漢臨眺》:

楚塞三湘接,荊門九派通,江流天地外,山色有無中。

群邑浮前浦,波瀾動遠空。襄陽好風日,留醉與山翁。

這首詩從大處落筆,著墨極濃,卻雄奇清麗。以漢江雄壯闊的景色為背景,將潔瀚的水勢,蒼茫的山色,構成一幅渾然一體、意象飄逸的水墨圖。

中唐居易的山水詩與他的新樂府詩不同,而接近山水詩派,但更為明快、恬適。如《憶江南》(其一):

江南好,風景舊曾諳。月出江花紅似火。春來江水綠如藍,能不憶江南?

又如《江吟》:

一道殘陽鋪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紅。可憐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這兩篇作品都描繪得色彩濃艷,景色瑰麗,富有情味。它在藝術上用經過提煉加工的通俗平易的口語,以貼近自然的比喻,在美好的畫面中飽含著對山河的珍愛。

韋應物、柳宗元的山水詩,在孟王詩派的支流,他們的作品大多寓情於景。柳宗元的《江雪》是一幅江雪垂釣圖,又是比興寄託的自我人格的寫照。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

孤舟笠翁,獨釣寒江雪。

四句詩如一幅畫,有遠景、有近景,有山水、有人物,動中有靜,靜中有動,既有層次,又有中心。廣闊遼遠,安謐冷寂,天地間完全被白茫茫的大雪所籠罩,飛鳥絕跡,渺無人跡,構成獨特的意境。詩人以漁翁自喻,身處逆境,不向惡勢力屈服,流露出孤芳自賞和不肯同流合污的精神。山水詩派的詩,大都長於情韻。

李白擅長各種詩體的題材,他不以山水詩著稱,但他的山水詩孝超越前人,可謂前無古人,後無來者。他的山水詩與孟王詩派長於情韻不同,而充分體現盛唐的時代精神,以浪漫主義情調、豪邁的氣勢、飄逸奔放的風格,瑰麗的語言,描繪祖國山河的雄奇壯麗。他寄情山水,放浪形骸,充滿追求個性解放的熱情。《蜀道難》一詩氣勢磅礴,想像豐富,隨著反覆吟嘆的主題「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展開奇麗驚險的山川畫卷,雄建筆力蘊含著征服自然艱險的信念。他的山水風景詩,意境恢宏,構思神奇。如《望廬山瀑布》:

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

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大膽的誇張,奇特的想像,構成雄偉觀,那驚詫讚歎之情躍然紙上。又如《望天門山》:

天門中斷楚山開,碧水東流至此回。

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

詩人描寫大山雄奇的對峙,長江激流奔騰,它充滿巨大的生命力,衝決一切阻遏前進的障礙。青山、白帆、紅日襯映,江山多嬌,引人神往。《早發白帝城》寫三峽行舟如行動飛鳥、猿聲、山影、大江一瀉千里,寄寓了作者豪邁和歡快的心情。他又常常把大自然擬人化,如《獨坐敬亭山》:

眾鳥高飛盡,孤雲獨去閑。

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

又如:《登太白峰》:

西上太白峰,夕陽窮登攀。太白與我語,為我開天關。

願乘冷風去,直出浮雲間。舉手可近月,前行若無山。

一別武功去,何處復更還。

李白寫下了一首又一首的山水詩,譜寫出了一曲又一曲祖國河山的讚歌,表現了人民征服自然的自豪感。後人如蘇軾等吟詠山水雖也受李白的影響,但始終達不到他那樣的氣勢和神韻。

杜甫也是描繪山水風景的聖手。他青年時代的《望岳》共三首,以詠東嶽泰山的這一首最具藝術魅力,為千古傳誦: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

盪胸生層雲,入歸鳥。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首聯寫遠望之景。「岱宗」是泰山的尊稱,作者設問:泰山是怎樣的一番景象呢?然後回答:從齊到魯都可以望見它的顏色。「走了」即「未盡」。次聯寫近望之勢。「造化」指大自然,「鍾」是集的意思,這一聯說大自然把神奇和秀美都集中在泰山。山的北面背日易昏,山的南面迎陽早晚,一個「割」字寫出泰山莽蒼蒼地矗立的高大形象。三聯是細望之景。仔細一看,山中層雲疊起,使人的心胸為之激蕩,鳥兒飛歸山林,越飛越小,使人望穿雙眼也望不到底。末聯寫極望之情。登泰山頂峰極目遠望,其他的一些山都顯得那樣小。景象極為壯觀,又包含著深刻的哲理,發人深省,展示了詩人奮發進取的胸襟和抱負。他還有許多登臨、憑弔、紀行詩,都不乏點染山河的名句。平常風景一經他妙手點染,便風采生動。如風景小詩《絕句》:

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

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

繪聲繪色,動靜結合,明麗喜人,對仗工整、功力深厚。

晚唐詩人的山水風景詩不似孟王的恬淡,不似李白的豪邁,也不似杜甫的沉鬱。杜牧、李商隱,濕庭筠都有寫景名篇,以杜牧的絕句最為清秀,流傳最廣,如其《江南春》:

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灑旗風。南朝四百八十詩,多少樓台煙雨中。

這首詩寫出了江南春景的美麗多彩,也寫出了它的廣闊,深邃和迷離,在讚美中,又浮起對歷史的感慨,《山行》則寫出迷人的秋景:

遠上寒山石徑斜,白雲深處有人家。

停車做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

這幅動人的山林秋景圖,寫了山路、人家、白雲、紅葉,將其有機地結合起來,主題在第四句:夕陽晚照、層林如染、滿山雲錦、如爍彩霞,它比江南二月的春花還火紅、還艷麗。寫得情韻悠揚,餘味無窮。

唐朝的山水詩題是歷代以來藝術成就最高的。這其中不僅僅是於唐朝的國力興盛,詩人們能夠覽遍祖國廣大河山寫下優美壯麗的山水詩,還因為這一時期的人才輩出,但是,山水詩的發展是沒有年代所限的。

從總體看,宋代山水詩的數量質量不及唐代,宋詞以山水為主要題材的更少。但是也產生了一批描寫山水風光的名詩。北宋王安石、蘇軾,南宋陸遊、楊萬里、范成大的山水風景詩都達到了很高的藝術水平,並各具特色。

王安石的詩喜歡用前人的詩句,但經他點化,常能構造出新鮮的意境。他晚年在隱居生活中寫了不少的山水小詩。如《泊船瓜洲》:

京口瓜洲一水間,鐘山只隔數重山。

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這首詩寫晚年罷官,臨近金陵瓜洲渡口的所見所感。通過對景物的描寫抒思鄉之情、王安石的詩,學杜甫的剋扣錘鍊,而並不沉鬱蒼涼;學王維的詩情畫意又充滿對生活的熱愛。他還善於在小詩中發揮深刻的思想,探索人生的哲理,如《登飛來峰》:

飛來峰上千尋塔,聞說雞鳴見日升。

不畏浮雲遮望眼,只緣身在高層中。

蘇軾的詩詞風格,有李白的飄逸豪放,又集杜甫的沉鬱蒼勁,柳宗元的清新峻峭和白居易的自然明麗之下,「出新意於當度之中,寄妙理於豪放之中」。他的山水詩以明麗的形象,濃郁的抒情、清新而獨特的意境和警策的寄意寓理見長,尤以小詩最精彩。如他詠西湖的名篇《飲湖上初晴後雨》:

水光瀲灧晴方時,山色空濛雨亦奇。

欲把下湖比西子,淡 濃扶總相宜。

這首詩並沒有筆墨直接具體地描繪西湖的湖光山色,只抓住「斂灧」「空濛」兩個特徵加以「晴方好」、「雨亦奇」的讚歎,然後把西湖與西施媲美,欣賞和肯定西湖:下施所共同的在任何情況下都具有那種本色美,詩人在詩中努力創造的是意境美。

他的《六日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寫雨景:

黑雲翻墨未遮斷,白雲跳珠亂入船。

卷地風來忽吹散,望湖樓下水雲天。

小詩對雨景作了跌宕生姿的描述,詩人用「翻墨」比喻突如其來的烏雲,烏雲襲不而未遮青山,四周仍可見青山俏影:把雨點比喻珍珠紛紛跳入船艙,繪聲繪色,是急雨:一陣急風卷地而起,吹散烏雲,雨過天晴,望湖樓外的西湖更加浩瀚汪洋,開闊如天。詩人在酒醉之後,以矯健的輕捷的筆觸,描繪了西湖風雨突變的大自然美景。

曾與蘇軾齊名的黃庭堅《雨中登岳陽樓望君山》,描繪了君山與洞庭的優美景色:

滿川風雨獨憑欄,縮結湘娥十二鬟。

可惜不當湖水面,雲山堆里看青山。

詩人由君山想到湘妃,把君水的鋒巒雙作湘妃頭上的十二發鬟,富有情韻:三四句想像湖中望君山的奇妙景觀。劉禹錫的《望洞庭》詩云:「遙望洞庭山水色,白銀盤裡一青螺」;雍陶《望君山》詩云:「應是水仙梳洗罷,一螺青黛鏡中心」。黃庭堅化用劉、雍兩人詩意,融化如同己出。

三峽是天下奇景,歷代頗多吟詠。陸遊六十八歲時吟詠三峽風光有七絕組詩九首。下面是最具欣賞力的《三峽歌》:

十二巫山見九峰,船頭彩翠滿秋空。

朝雲暮雨渾虛語,一夜鳴啼明月中。

上兩句心青山入雲,飛舟彩翠從開而降,滿空飛舞,景象宏麗。李白寫三峽有「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句傳誦千古。陸遊化用欞白詩句,天衣無逢。他把這一特色景物放在明月之下,一夜明月,兩岸猿啼,哪裡有朝雲暮雨的神女,只有一片凄清罷了。情景交融,感慨寓於景中,意味深長。

楊萬里的詩被稱為「齋誠體」,寫山水風光,觀察細緻,描繪深動,立意新,有現實感。如七律《過楊子江》:

天將天塹護吳天,不數淆函百二關。萬里銀河瀉瓊海,一雙玉塔表金山。

旌旗隔岸淮南近,鼓角吹霜寒北閑。多謝江神風色好,滄波千頃片時間。

全詩前二聯詠下江天險的壯闊景象,後二聯寫當時江北淪陷,國運危急的形勢,感慨深遠,寄諷喻於筆墨之間,委婉傳神,寄寓憂國的深情。

于謙的《上太行》是一首寫景記行的小詩:

西風落日草斑斑,雲薄秋空鳥獨還。

兩鬢霜華千里客,馬躥又上太行山。

這首七絕以簡淡的筆觸,勾勒出西風落日的深秋,詩人孤身跋涉太行途中的心情。觸景興懷,孤鳥知還,顧盼自身,感修中采,下不直寫思想感情,也不刻意求工,而是粗筆勾劃,力求意態自然。

清代再現了詩詞創作新的繁榮,產生了各種題材和風格的大量作品。其中倡「神韻」說的王士禎的山水短章,以唐山水詩為宗,達到了較高的藝術水平。其《直州絕句》二首具有較強的審美價值:

曉上江樓最上層,去帆婀娜意難 。

白沙亭下湖千尺,直送離心到林陵。

江岸多是釣人居,柳陌菱塘一帶疏。

好是日斜風定後,半江紅樹賣鱸魚。

這類風景絕句,直承王、孟派清遠、閑淡的境界。

《桃花扇》的作者孔尚任的絕句《北固山看大江》則可上比唐人雄奇風韻:

孤城鐵瓮四山圍,絕頂商秋坐落暉。

眼前長江趨大海,青天卻是向西飛。

在民族頻臨危亡的關頭,近代詩人描寫山水的記行詩,恢復了悲壯蒼涼之聲,寄寓了重整山河的壯志。如譚嗣同七絕《潼關》:

終古高雲簇此城,秋風吹散馬蹄聲。

河流大野猶嫌來,山入潼關不解平。

開篇氣勢不凡:潼關雄居高山,馬蹄聲隨風飄散,黃河奔流在廣闊的原野上還嫌來縛,進入潼關後所有的山巒都突兀高峻。詩人寓情於景,表現了奔瀉千里的雄心和高山一樣奇拔的鬥志。

陳去病七律《中元節自黃浦出吳松泛海》,寫於1908年,詩人借東坡詞起韻,寫萬裏海空壯觀的景象。末聯借滿腔忠憤的伍子胥化為江濤的典故,抒發了「素車白馬」的為國難而鬥爭的精神:

艙樓高唱大江東,萬里蒼茫一覽空。海上波濤回蕩極,眼前洲諸有無中。

雲磨雨洗天如碧,日灸風翻水泛紅。惟有蛋濤若銀練,素車白馬戰秋風。

毛澤東筆下的山水,則另是一種境界。他的作品賦予了山水和記游詩詞以嶄新的風格,如《十六字令·山》三首:

山,快馬加鞭未下鞍。驚回首,離天三尺三。

山,倒海翻江卷臣瀾。奔騰急,萬馬戰猶酣。

山,刺破青天鍔未殘。天欲墮,賴似在其間。

這是1934年至1935年間詩人描寫行軍途中所 的群山形勢險峻。他不同於古人的寄情山水,不是唱祖國壯麗山河的讚歌,也不是描繪山水優美的畫卷,而是描繪山容,抒發豪情,展現革命隊伍萬馬奔騰、倒海翻江若擎天之柱的戰鬥,寫得氣勢磅礴,意象非凡。山水田園是自古以來文人吟詠的重要內容,在我國《詩經》和漢樂府中都有吟詠山水田園的詩篇。唐、宋則將山水田園詩發展到了一個更高的境界。

關於山水田園詩並不是存在於某個年代、某個時期、某個人,它們遍布了我國幾千年的歷史,在不同的時期、不同的年代、不同的人就會有不同的思想,不同的意境、不同的風景,就像古希臘哲學家赫拉克得特說的一樣:「人不能兩次踏進同一條河流」。就算是同一個人在不同的時候對同一首詩的理解也是有差異的。總之,在這裡我們對山水田園詩還有田園詩人們的研究只是選取了那些具有代表性的作品與詩人。  

描寫山水的古詩

 

李白

早發白帝城

朝辭白帝彩雲間,

千里江陵一日還。

兩岸猿聲啼不住,

輕舟已過萬重山。

望廬山瀑布

日照香爐生紫煙,

遙看瀑布掛前川。

飛流直下三千尺,

穎是銀河落九天。

望天門山

天門中斷楚江開,

碧水東流至此回。

兩岸青山相對出,

孤帆一片日邊來。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故人西辭黃鶴樓,

煙花三月下揚州。

孤帆遠影碧空盡,

唯見長江天際流。

崔顥

黃鶴樓

昔人已乘黃鶴去,

此地空餘黃鶴樓。

黃鶴一去不復返,

白雲千載空悠悠。

晴川歷歷漢陽樹,

白居易

錢塘湖春行

孤山寺北賈亭西,

水面初平雲腳低。

幾處早鶯爭暖樹,

誰家新燕啄春泥。

暮江吟

一道殘陽鋪水中,

半江瑟瑟半江紅。

可憐九月初三夜,

露似珍珠月似弓。

張繼

楓橋夜泊

月落烏啼霜滿天,

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

夜半鐘聲到客船。

劉禹錫

竹枝詞

楊柳青青江水平,

聞郎江上唱歌聲。

東邊日出西邊雨,

道是無情還有晴。

杜牧

江南春

千里鶯啼綠映紅,

水村山郭酒旗風。

南朝四百八十寺,

多少樓台煙雨中。

山行

遠上寒山石徑斜,

白雲生處有人家。

停車坐愛楓林晚,

霜葉紅於二月花。

白居易

暮江吟

一道殘陽鋪水中,

半江瑟瑟半江紅。

可憐九月初三夜,

露似珍珠月似弓。
分類鑒賞

  1、山水田園詩(寫景詩)

  山水田園詩屬於寫景詩的範疇,側重於歌詠自然景物中的山水田園。山水田園詩在盛唐形成一個詩碑,至於山水田園詩之外的數量更多的寫景詩反例顯得不很突出了。古代優秀的山水田園詩,都是佳山勝水的自然美在藝術上的再現,因而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給人以美的享受。這類詩歌的主要特點就是「一切景語皆情語」,亦即作者筆下的山水自然景物都融入了作者的主觀情愫,或者借景抒情,或者情景交融。山水田園詩的代表人物主要有謝靈運、陶淵明、孟浩然、王維、范成大、楊萬里等,李白、杜甫、歐陽修、蘇軾等也有大量描寫山水的佳作。 

鑒賞山水田園詩,要注意從以下幾個角度去掌握。

  ①把握形象的特徵和寓意。

  這就是我們常說的把握詩歌意象。如白居易《琵琶行》「潯陽江頭夜送客,楓葉荻花秋瑟瑟。」「楓葉」、「荻花」、「秋」三個意象不光點明了景物、時節,還通過這三個意象特有的屬性渲染了送別時的環境氛圍和詩人憂傷的情緒。古詩意象往往寓繁於簡,寓萬於一,以高度濃縮的藝術形象誘發想像,產生奇特的審美效果。

  ②體味詩歌情景交融的意境。

  通過描寫景物來抒發感情,是中國古典詩的一大特色,山水田園詩更是如此。自然景物一經詩人攝入筆端,就必然帶上詩人的感情色彩,為表達詩的特定情感服務。「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孤帆遠影碧空盡,惟見長江天際流。」就是一首融情入景,景中含情的好詩。煙花含愁,孤帆載憾,天際碧水帶走詩人的無盡思念。詩人的惜別之情,從每一個畫面中滲透出來。

  ③領會詩人寫景所表現的情感。

  一般地寫景詩,字裡行間透出的情感都是比較容易把握的,但一些表面上純粹是寫景的山水小詩,就不那麼好理解了。這就要求我們對作者的身世,當時的時代背景有一定的了解,即知人論世,才可能準確地領會詩人寫景所表現出的情感。這裡牽涉到一個感情寄託的問題,分析詩歌,應認真判斷感情寄託的深淺,切忌隨意拔高作品的思想內涵。

  ④分析詩歌的寫作技巧和語言特色。

  山水田園詩寫景的方法很多,鑒賞時應主要注意寫景的常見方法和技巧。

  A、留意作者觀察景物的立足點和描寫景物的角度,如高、低、俯、仰的變化。

  B、把握和分析作者描寫景物的方法,如繪形、繪聲、繪色。「亂石穿空,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

  C、理解和說明描寫景物的技巧,如虛實結合(「曉看紅濕處,花重錦官城」),以動襯靜(「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明、暗對比(「野徑雲俱黑,江船火獨明」),以小見大(「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粗筆勾勒和細部描繪相結合(「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與「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比興手法的運用。 語言運用方面,既要學會欣賞像盛唐詩人所描寫的雄渾壯麗的景象,如王維的「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又要善於體會詩人細緻入微的觀察、捕捉和描摹,如杜甫的「細雨魚兒出,微風燕子斜」、陸遊的「小樓一夜聽春雨,明朝深巷賣杏花」。

  2、詠物詩

  詠物詩的特點在於托物言志。古人很喜歡詠物,大自然的萬物,大至山川河流,小至花鳥蟲魚,都可以成為詩人描摹的對象,都可以寄託詩人的感情。

  鑒賞詠物詩,要注意從以下幾個角度去掌握。

  ①欣賞作者對於所詠之物特點的把握和刻畫,即意象分析。

  古人說寫詠物詩要做到「不即不離」,就是說既不停留在事物的表面(不滯於物),又要切合所詠之物的特點(曲盡其妙)。古人激賞林和靖的「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就是因為作者通過月下水邊的梅枝橫斜的側影,寫出它凜然冰清的神態品格。

  ②把握作者在描摹事物中所寄託的感情。

  詠物詩既是托物言志,就要表達自己寄託的感情。陶淵明詠菊,抒寫自己悠然閑適、不慕富貴的心境;陸遊詠梅,表明自己不媚於俗、堅守正義的氣節。有些詠物詩的感情表達比較含蓄,更需要用心體味。

  由於作者的經歷遭際、情趣愛好以至對事物觀察的角度、認識的深淺不同,同一事物,往往會有不同的感受,表達出不同的感情來。唐代有三位詩人都寫過詠蟬的詩,被誣入獄的駱賓王,發出的是「霧重飛難進,風多響易沉」的「患難人」的心聲;仕途蹇滯的李商隱,慨嘆的是「本以高難飽,徒勞恨費聲」的「牢騷人」的遭際;而身居高位的虞世南,表達的卻是「居高聲自遠,端不藉秋風」的「高貴人」的志得意滿。他們都抓住了蟬鳴高遠的特點,卻都揉進了自己的不同感受,表達自己獨特的感情。

  當然,並不是所有的詠物詩都含有作者明確的寄託,但不管有沒有寄託,一首好的詠物詩,總是以其生動的形象和強烈的美感吸引讀者,而且有意無意地、或深或淺地透過所詠之物,或流露作者的人生態度,或寄寓美好的理想,或隱含生活的道理。

  ③分析詠物詩的寫作技巧。

  詠物詩托物言志,在整體構思上經常用到擬人、比喻、雙關、借代等修辭手法。如于謙《石灰吟》:「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閑。粉骨碎身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這是一首比較淺易直白的托物言志的詠物詩,其中「清白」二字,不只是對所詠之物外形特點的吟詠,也是對其神韻、品格的高度概括。這首詩的價值就在於處處以石灰自喻,表達自己為國盡忠,不怕犧牲的心愿和堅守高潔情操的決心。詠石灰就是在歌詠自己光明磊落的襟懷和崇高清白的人格。

  具體描寫上,詠物詩通常運用側面烘托的手法。如陸龜蒙《白蓮》:「素花多蒙別艷欺,此花端合在瑤池。無情有恨何人見?月曉風清欲墮時。」就是用「月曉風清」的背景,寫出白蓮獨特的氣質、神韻來。

  3、邊塞詩

  在唐代,有一批詩人十分擅長描寫邊塞征戰生活,形成了所謂的「邊塞詩派」,後人稱他們為「邊塞詩人」。後來,反映邊塞征戰生活的詩作逐漸蔚然大觀,邊塞詩成為唐代這個詩歌大國的一朵奇葩。  當然,我們這裡所指的邊塞詩,範圍要大一些,凡是表現軍旅生活的詩作都歸為這一類。

  鑒賞邊塞詩,要注意從以下幾個角度去掌握。

  ①了解詩歌創作的時代背景,即把握時代特徵。

  邊塞詩是時代的產物,是最能體現國運興衰的作品,所以,如果能對作者所處的時代有所了解,對體會作品的內容和作者的感情肯定是大有幫助的。詩評家常稱賞「盛唐之音」,邊塞詩正是構成「盛唐之音」內容的一個基本方面。「孰知不向邊庭苦,縱死猶聞俠骨香」(王維),「醉卧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王翰),「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誓不還」(王昌齡)……豪邁,勇敢,一往無前,即使是艱苦戰爭,也壯麗無比;即使是出征遠戍,也爽朗明快;即使是壯烈犧牲,也死而無悔。到了中晚唐,國勢開始衰微,雖然詩人們仍保持著昂揚向上的基調,但不免夾雜著多少悲壯,多少婉傷:「磧里徵人三十萬,一時回首月中看」(李益),「可憐無定河邊骨,猶是春閨夢裡人」(陳陶)。

  到了宋代,國家在民族鬥爭中一直處於劣勢,外侮不斷,國難當頭,在邊塞詩中流露出來的感情,就更多地體現在報國無門的憤懣(陸遊「塞上長城空自許,鏡中衰鬢已先斑」);更多地體現為歸家無望的哀痛(范仲淹「燕然未勒歸無計,羌管悠悠霜滿地」)。儘管仍洋溢著一股愛國熱情,但和盛唐時代的邊塞詩相比,不免更多一些凄涼,更多一些惆悵。時代不同,邊塞詩的題材、主題基本類似,風格也差別不大,卻都分明展示了各自不同的時代特徵。

  ②推敲作品中蘊含的不同的思想感情。

  邊塞詩題材的興起,是與詩人們的生活範圍有所擴展緊密關聯的。從邊塞詩中,我們看到詩人的眼界開闊了,詩歌的境界拓展了,詩歌的內容更顯得異彩紛呈。有對建功立業的渴望:「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楊炯);有報效國家的激情:「誓欲成名報國,羞將開口論勛」(張說)。

  不少詩人在塞外軍營生活多年,如高適、岑參、李益等,他們的邊塞詩中的內容幾乎涉及到了邊塞生活的各個方面:有寫出徵士兵的鄉愁和家中妻子的離恨;有表現塞外生活的艱辛和連年征戰的殘酷;有反映對帝王黷武開邊的不滿和對將軍貪功啟釁的怨恨;有陳述久戍邊關對家鄉和親人的懷念;有驚異於塞外絕域那種迥異於中原的風光……

  我們在閱讀這些詩歌時,要能夠區別每首詩作思想內容上的細微差別。比如岑參的邊塞詩,以慷慨報國的英雄氣概和不畏艱苦的樂觀精神為其基本特徵,更多地描寫邊塞生活的豐富多彩。他也寫過一些在邊塞懷土思親的詩歌,如為後人傳誦的《逢入京使》:「故園東望路漫漫,雙袖龍鍾淚不幹。馬上相逢無紙筆,憑君傳語報平安。」事情雖小,情意深厚。同時,我們還要體會到,躍動於邊塞詩中的種種矛盾:慷慨從戎和久戍思鄉的矛盾;衛國激情和艱苦生活的矛盾;痛恨庸將和獻身精神的矛盾等等。

  ③體會不同的藝術風格。

  在大量邊塞詩中體現出來的藝術風格也很不相同,有的豪放曠達,如前述的「醉卧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有的雄奇壯美,如王維的「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有的豪壯悲慨,如杜甫的「落日照大旗,馬鳴風蕭蕭」;有的委婉清麗,如李白的「何日平胡虜,良人罷遠征」……只有通過對詩歌字句的細細體會,才可能準確領會到由於不同時代、不同內容,以及不同詩人的不同藝術素養、不同生活遭際,反映在邊塞詩這個大主題下異彩紛呈的不同藝術風格。

推薦閱讀:

描寫女生笑容的句子35條
描寫景物詞語有哪些?
描寫兒童 ? ?小童疑是有村客,急向柴門去卻關
有哪些描寫鏡子的語句?
宋人是如何描寫淑女出軌的?

TAG:詩詞 | 描寫 | 山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