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太極:丹田和胯的真相(二)

【太極】中國最受歡迎的太極文化類公眾號

文傳榜2015十大網路國學公號

「胯」的真相

在丹田的外面,有一層厚厚的鎧甲。就是我們的骨盆。骨盆由左右兩塊胯骨和中間的骶骨構成。胯骨又由髂骨,坐骨和恥骨三部分構成。兩側胯骨的底部各有一個胯臼和人的股骨頭構成人體最大的兩個關節,這就是胯關節。

對於太極拳來說,胯的作用可以說是重中之重,核心裡的核心。過去常聽人說,「傳拳不傳胯,傳胯師傅差」。「寧傳十手拳不傳一手胯」。胯的作用被蒙上神秘的色彩。

長期以來,太極拳界對胯的重視主要是基於胯在技擊時的作用。

兩胯臼之間的連線正是人體高度的黃金分割線0.618處。無論是武禹襄在《十三勢行功心解》中說的「氣若車輪,腰如車軸」還是「松腰活胯」,「以胯當手」的說法,其基礎都是以腰為軸心的兩胯關節的松活。以這種方式保持身體的動態平衡。無論是虛的引化,還是實的發勁都是動態平衡的運用,屬於技擊的範疇。

本文在這裡要著重強調的是:胯本身就是一個非常重要的人體的造血器官。一個健康的有活力的胯可以為人提供強大的免疫功能。

大家可能都知道骨骼對人體起著支撐的作用。但很多人包括我們的祖先都不知道骨頭還有造血的功能。骨頭裡面有一種紅骨髓,承擔著人體幹細胞的製造任務。造血幹細胞是所有造血細胞和免疫細胞的起源,它不僅可以分化為紅細胞、白細胞和血小板,還可跨系統分化為各種組織器官的細胞,因此醫學上稱其為「萬能細胞」。

人在嬰兒時期,紅骨髓充滿全身骨髓腔。而到了成年之後,人就幾乎只有扁平骨,不規則骨松質骨中骨髓腔中還有紅骨髓。換句話說也就是只有胯關節相關的髂骨,骶骨(包括坐骨及恥骨)中還有紅骨髓。

毋庸置疑,一個強健的「胯」必然會增強人的造血功能。

太極拳對胯的訓練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意守丹田」。意念會對整個骨盆產生積極的作用。二是對兩胯的針對性訓練。通過開胯的開合,旋轉等形體訓練使得我們的胯呈現出更加年輕的甚至是嬰兒狀態。

上面說到,人的骨盆由中間的骶骨和兩側的胯骨包圍而形成。而胯骨又由坐骨和恥骨三部分構成。這也就是說整個骨盆實際上是由至少七塊(如果不包括尾骨的話)骨頭構成的。在嬰兒時期,這七塊骨頭之間由軟骨連接成一個有一定剛度卻也柔軟的整體。而到了成年之後,軟骨硬化,整個骨盆基本上退化成為一個固化的整體,失去了彈性和可塑性。

在自然狀態下,從側面看成年人的腰椎有一個「S」形的生理曲線。命門是凹陷進去的,骶椎的下部向外凸起,臀部就翹了起來。許多長期坐著工作的人(比如司機和電腦員)這個「S」形更為誇張,有的人會產生病變,罹患「椎間盤突出」症。

太極拳形體訓練一個最基本的要求就是「命門外撐」, 「尾閭中正」。

進入太極狀態,收腹,挺出命門,骶椎下部前收,(有人稱尾閭卷地走)使整個脊柱與頭頂的百會穴呈垂直對拉形態。盡量拉直脊柱的「S」曲線。其結果是使脊柱各關節均勻受力,也使人在轉體時更加輕靈。所以說練太極的人不會罹患與脊柱有關的疾病,包括頸椎病間盤突出。

「圓襠活胯」 說的是襠要撐圓,胯關節要松活。這在技擊時有重要作用,比如用挒勁兒,(「野馬分鬃」,「斜飛式」)或做「下勢」動作時要「開胯」。用捋勁兒時則「合胯」。

這就是要求骶骨和髂骨結合部位鬆動,變形,起到類似於關節的作用。使得兩胯能夠像兩扇貝殼那樣可以開合。一個合格的太極拳師的胯應該是松活的。真正的大師,功夫高手的胯會接近嬰兒的狀態。(有些師傅會讓弟子把手放在身上感受這種變化)。當然,他們的紅骨髓的造血能力也會非常強。

相對於其他的肢體訓練,胯的訓練無論對於技擊還是養生,其作用都重要得多,其效果也顯著的多。老一輩拳師將其視為不傳之秘,在那個教會徒弟,餓死師傅的年代是有一定道理的。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太極拳在養生方面之所以有良好的功效,其內涵主要在於在於人的小腸和紅骨髓所提供的營衛二氣。這也是傳統太極拳理論之所以重視丹田和胯的作用的根本原因。

我們今天的觀點是基於現在擁有的知識加上一些合理的推論所形成的。這種方法和我們的前人並無二致。所以說我們也一樣擺脫不了歷史的局限性。

我們永遠都行走在探索未知世界的路上,永遠都只是更加接近真理而已。即便如此,我們也不能放棄屬於我們這一代人的責任。至少將來有一天我們的後代可以站在我們的肩膀上從事他們的哪怕是顛覆性的事業。

作者 | 杜長征

編輯 | 鹿鳴


推薦閱讀:

歐美歧視/不了解中國是因為獲取的信息渠道閉塞嗎?
突然得知真相,心碎的感覺是什麼樣?
這裡是世界,這裡有中國人
西方普通民眾眼中西藏是怎樣的?
「溫水煮青蛙」,「鴕鳥受到驚嚇就把腦袋埋起來」等說法是否屬實?

TAG:真相 | 解密 | 太極 | 田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