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佛華嚴經?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第六講 (上)
【大方廣佛華嚴經?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第六講 (上)
2014-08-31 22:10閱讀:
X
諸位法師、諸位居士。大家阿彌陀佛!請放掌。 請大家翻開講表第十六面。今天很高興再跟大家來一起學習《普賢行願品》,昨天我們講到懺悔業障這一個大願(第四大願已經講完了),已經有講到一小部分的隨喜功德,再補充一下懺悔業障。 懺悔業障有三種的懺法:作法懺、取相懺、實相懺--就是無生懺。那這三種懺法,作法懺跟取相懺是事懺;實相懺、無生懺,是屬於理懺,理懺就是從根本、無明去對治。在智者大師的《摩訶止觀》這一部書,他有講到懺悔十法,就是我們懺悔有十種內涵,這十種就包括了作法懺、取相懺跟實相懺。是哪十種呢? 第一種正信因果。懺悔的時候,第一個要起正知見。我們會去造業,就是因為沒有正確了解因果的觀念;或者是暫時的顛倒,本來你是有深信因果的,但是因為貪、瞋、痴的力量,導致你起了顛倒、無明去造業,這是一時的。所以你在懺悔的時候,第一個要先正信因果,「如是因,如是果」、「種善因得善果,種惡因得惡果」,絲毫不爽!所以第一個正信因果,就是明信因果。第二個要起自愧克責。就是思惟你自己所造的惡業的過失,起慚愧心來呵責自己的煩惱,本來是不應該去做惡法的,一時的顛倒去造惡法。
第三個要生起怖畏惡道之心。一般人會想說我現在身體健康、心情愉快,感覺自己好像沒有什麼很大的業障,但是就理論上來講,我們所造的惡業(假設有形相的話),是盡虛空不能容受,假設它有一點點微塵的相狀,它是整個盡虛空都沒辦法容受的。所以我們造的惡業是無量無邊的,只是因緣還沒有成熟,所以你在造業之後,你就要生起怖畏惡道之心,起警惕之心,思惟無常,所以要怖畏惡道。 第四是發露罪相。若是對載入中...內容載入失敗,點擊此處重試載入全文 人或者是對大眾僧來發露,這是屬於作法懺;假設是對佛菩薩的像前來發露,這是屬於取相懺。發露罪相是把你所犯的罪相惡法,實際的相狀,明確的發露出來。
第五是很重要的就是斷相續心。斷除相續的惡的念頭,你要懺悔過去的惡業,還要去防止未來的過非,所以斷相續心是我們懺悔的一個重要的一個核心。假設你邊懺悔的時候,你心裡還在想改天還要再重複去做,那這樣你懺悔的就沒有達到標準,所以懺悔很重要的是--發起永不再造的願力,以後你遇到境界的時候,你就會起很強的這種防非止惡的功能。我們受戒的時候,我們在佛前都會發願:盡形壽不殺生、盡形壽不偷盜…,我們在佛前發的願是徧於法界、徧於一切眾生的、沒有簡擇的;但是有時候我們起了無明、顛倒,你難免去犯到(這是屬於一時的忘失)。假設你在受戒的時候,你心裡就有簡擇,說我發願不去殺一切眾生,但是除了雞我要殺以外,這樣子你就不能得到戒體。所以我們在發願的時候,是永不再造,你以後可能又起了無明顛倒,起了貪、瞋、痴的煩惱,但是你那只是一時的忘失正念,就可以懺悔,所以斷相續心是一個很重要的一個關鍵,永不再造。 第六個是發菩提心。就是你懺悔的時候,你要再增加你的正念,發起廣大的菩提心,你增加正念的時候,其實就是在減少你的妄念、減少你的惡念。 第七就是修功補過。除了懺悔過去的惡業以外,你還要去積極的去創造善業,眾善奉行,所以修功補過這是屬於善法。 第八就是守護正法。你要發起守護佛陀的正法的心。護持正法的心,也是屬於善念,什麼是正法呢?就是佛陀所教的戒、定、慧法門,種種的正法。因為你起了守護正法之心,你就會對治你破壞佛法這種惡法;因為你在造惡業的時候,就是在破壞佛陀的正法,跟佛陀的正法是違背的,所以你起的守護正法的正念的時候,你就加強你不去違反佛陀的戒律、或者是種種的教法的惡念頭。在一到八部分,慈舟老法師是把它判作是屬於作法懺,因為它面對的是主要是對人、對眾生來講。 第九個是念十方佛。是念佛,在佛菩薩前持佛名號,乃至於拜懺、拜佛來懺悔,面對的境界就是屬於佛菩薩,慈舟老法師他就把它判做是取相懺,因為他面對的境界是佛菩薩。拜佛、拜懺得到好相的時候,就是印證你罪業消失了。 昨天剛好有人在問,比如說我們拜懺拜到見好相,是不是所有的業都消失了?並不是這樣子。不是說你拜懺拜到見好相,你就過去無始劫的業都消失了。比如說我們今天為了殺生來懺悔,或者為了偷盜、妄語等等來懺悔,見到好相只是滅除你所發露的罪的對象來懺除清凈而已,並不是說你過去所造的一切惡業都懺除清凈,不是這樣子的,沒有那麼簡單。假設你得到無生懺、證得實相的時候,你就到達那種聖人的智慧的境界,你就不會再去重複造同樣的惡業,而且你過去的惡業,因為你沒有煩惱的滋潤,所以因不會再成熟,你可以選擇得不得果報;所以你看佛雖然他也示現得果報,但是他可以簡擇不去得惡業的果報,他已經到達聖人的智慧了,所以是有廣略的選擇。作法懺跟取相懺,它懺除的對象都是你所發露的罪相。 第十、無生懺。智者大師講到懺悔十法的意思就是觀罪性無生。就是觀罪--我們犯貪、瞋、痴的罪,乃至於你的煩惱,都是屬於空性。比如說我們造一個殺業,你在殺之前是不是要起念頭,乃至於去做動作,乃至於成就結果,都是因緣所生的法,就是緣生性空。但是業已經造下去了,已經成就了,在我們第八識裡面種下種子;但是就佛法不生不滅的立場來講,你造過之後,也是一種虛妄的,你在得到果報的時候也是一種虛妄的。我們上次也講到,業果就是你自變自緣,比如說我們現在感受到的雖然是實際上的果報--,我們得到人的果報,我們看到的山河大地就好像實際的果報對不對?但是以佛來講,我們都是活在夢中,所以我們在得果報的時候也是在作夢,你在造業的時候也是在作夢,所以你觀罪性的空性的時候,就是在恢復諸法實相。你不論是造善或者是造惡,其實都是一種幻化的,但是因為我們凡夫眾生的執著,所以你還需要用這種幻化的善法去對治幻化的妄想,所以你的煩惱,乃至於造業,它的本質都是不生不滅的。假設你能夠觀到無生懺的時候,你一切的罪都可以懺除乾淨,因為它是我們造業的根本--無明煩惱。所以智者大師在《摩訶止觀》裡面講到的懺悔十法,那裡面包括了作法懺、取相懺跟實相懺。在智者大師作的《法華三昧懺》當中,它裡面有十科行法,假設我們有拜過《法華懺》或者《大悲懺》,或者是《凈土懺》、《地藏懺》等等,其實它是依著智者大師的十科行法,它有十個條件,比如說:嚴凈道場、發露懺悔,請佛菩薩來證明等等,有十種的條件,這是取相懺的一個儀式,假如大家有興趣的話,可以去參考《法華三昧懺》。
庚五、釋隨喜功德三 我們繼續講隨喜功德。看到第十六面的隨喜功德,普賢菩薩的第五大願:『複次善男子,言隨喜功德者,所有盡法界虛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剎極微塵數諸佛如來,從初發心,為一切智,勤修福聚,不惜身命,經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劫。一一劫中,舍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頭目手足。如是一切難行苦行,圓滿種種波羅蜜門,證入種種菩薩智地,成就諸佛無上菩提,及般涅盤,分布舍利所有善根,我皆隨喜。及彼十方一切世界,六趣四生,一切種類所有功德,乃至一塵,我皆隨喜。十方三世一切聲聞、及辟支佛,有學無學所有功德,我皆隨喜。一切菩薩所修無量難行苦行,志求無上正等菩提,廣大功德,我皆隨喜。如是虛空界盡、眾生界盡、眾生業盡、眾生煩惱盡,我此隨喜無有窮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請放掌!辛初、牒名複次善男子,言隨喜功德者。 第五大願:隨喜功德。隨喜功德有什麼重要性呢?就是我們凡夫常常會生起嫉妒心,隨喜功德的心,就是在對治嫉妒心,所以隨喜功德也是一種懺悔的一種方式。我們有五悔,五種懺悔,隨喜功德就是在懺悔你的嫉妒心,因為你隨喜的時候就是對治你的嫉妒心。嫉妒心,就是我們修行的一個障礙。比如說我們看到人家做得比我們好,有些人好一點會產生羨慕的心;但是對立心、勝負心比較強的時候,你就產生了嫉妒心。嫉妒心不是傷害別人,其實是先傷害自己。假設我們今天能夠隨喜別人的功德,看到別人做得比我們好,或是做到我們沒做的善法,我們生起隨喜的時候,你就得到別人做的善法的功德。 在《四十二章經》講到,就像一個蠟燭上面有火一樣,別人做了善法,就好像點了火一樣,雖然我們的蠟燭沒有點火,但是我們隨喜別人的功德,我們蠟燭同樣就有火。前面講到十大願王,我們不可能說念念相續,無有間斷,不可能隨時都是具足所有的功德,但是我們透過隨喜的功德,十方法界一切的眾生做的善事,我們都隨喜,這時候我們就具足十方法界眾生所做的善法的功德,我們能夠沾到那個功德的氣氛,雖然沒有完全,但是你至少得到那個隨喜的功德。 假設你今天是用對立的心,或者是嫉妒的心,你不只沒有得到人家做善法的功德,你還自己產生了惡業、產生了惡的念頭,你就造成了你以後做善法的一個障礙。比如說你看別人做善事,你起了嫉妒心、起了惡口、或者是毀謗,以後你再去做的時候,你心裏面就有一個障礙,因為你曾經去毀謗別人,變成一個修行的障礙。我們在團體當中也是一樣,我們不可能去具足每一樣的功德,比如說有些人做大寮的執事、有些人做外面掃地的工作,我們不可能每一樣去做,你心裡產生隨喜的心,雖然你沒去做,但是你都隨喜每一樣工作的福報,這是很簡單。 所以我們修行就是差一個念頭而已,你念頭能夠轉變的時候,你的心量就開展了;有些人的念頭不轉,你讀再多的佛法,都不轉自己的念頭,你佛法只是當作一個知識而已。修行一定要把佛法會歸到你的內心,比如說我們自己可以常常去觀照我們自己,凡夫的心是常常偏向貪、瞋、痴的,假設你沒有用佛法的正念來轉你的妄念的時候,你會發覺我們的內心常常都是起煩惱的時間比較多,但是你透過佛法的熏習,來轉變你的念頭,你就想我的念頭是不是跟佛法相應,假如不相應的時候你就要把它轉過來。你常常這樣觀照,你的身、口、意就會慢慢趨向清凈。辛二、釋相四壬一、喜如來善
所有盡法界虛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剎極微塵數諸佛如來,從初發心,為一切智,勤修福聚,不惜身命,經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劫。一一劫中,舍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頭目手足。如是一切難行苦行,圓滿種種波羅密門,證入種種菩薩智地,成就諸佛無上菩提,及般涅盤,分布舍利所有善根,我皆隨喜。 隨喜對象。第一個「喜如來善」。隨喜諸佛如來的善法。隨喜諸佛如來的善法為什麼擺在第一呢?祖師有解釋(除非你是外道會去嫉妒佛陀的功德),假設你是佛弟子,是不會去嫉妒佛的功德,對不對?因為我們是跟佛學的,那有沒有說跟佛學又嫉妒佛的功德,那是不太可能的。因為你生起學習的心的時候,你就會對治嫉妒的心,對不對?假設你起了嫉妒的心的時候,你就不會向他學習,這兩個是沒辦法同時存在的。因為你起了隨學、就是一種隨喜的心,後面也會講到「常隨佛學」,你既然會來跟學佛學習,就是隨喜佛的善法功德,所以把佛的功德擺在最前面(喜如來善擺在最前面),佛有種種的功德,種種八相成道,乃至於他過去在菩薩的因地當中有種種的典故;比如說有一部經叫做《菩薩本行經》,它裡面就記載了釋迦牟尼佛,很多他在修菩薩道的時候,種種的難行苦行,還有種種圓滿、種種波羅蜜,證入種種菩薩智地,在《菩薩本行經》裡面有講到很多。壬二、喜諸趣善及彼十方一切世界,六趣四生,一切種類所有功德,乃至一塵,我皆隨喜。 「諸趣」就是包括六道的眾生,所以『六趣』就是六道的眾生,『四生』就是指著六道的眾生有四種方式來產生,這四生就是胎、卵、濕、化。比如說天道的眾生他就是用化生的。人道的眾生就是胎生的,懷胎然後生出來。畜生道有些是卵生,比如說雞、鴨,先生蛋;那有些是濕生,濕生是什麼意思呢?濕是濕氣的濕、潮濕的濕,它就是有濕氣的因緣就會產生,它神識就可以投在上面,叫濕生。比如說我們看到一些微細的畜生道的蟲,有些都是濕生的。地獄道的眾生就是化生。餓鬼道的眾生有胎生、也有化生。所以六趣的眾生都不離開這四種方式來投胎,這稱為六趣四生。 『六趣四生,一切種類所有功德,乃至一塵』,就是一點點,六道眾生只要他有一點點的功德,都是我們隨喜的對象,都是值得我們去隨喜的。在慈舟大師《親聞記》裡面就講到,天道的眾生有功德我們是很相信,因為他會生天,他一定是修十善。人道的眾生有功德,我們也可以看得到,他有種種的善法,雖然人道有造惡的眾生,但是也有造善法的眾生,我們可以隨喜。阿修羅道一樣,他也是有修善。 人道、天道、阿修羅道是屬於三種善道,那至於畜生道的眾生有什麼功德值得我們隨喜呢?慈舟大師有舉例,我們看到有些動物,比如說狗,牠有忠的心,牠就會救主人,就是我們隨喜牠的善法;乃至於其它的眾生會報恩,這就是畜生道牠還有一些善念在,所以都是值得我們隨喜的。 但是有人提到一個問題:地獄道的眾生有什麼功德值得我們隨喜呢?地獄道的眾生都是在受苦,業造得很重。慈舟大師就開示說:即使地獄道的眾生他都還具備性德的功德(我們之前有講到性德跟修德),性德就是說即使在無間地獄的眾生,他還具足了佛性的功德,我們就隨喜他的佛性的功德;乃至於餓鬼道的眾生也一樣,有些是屬於護法的善神,就是他的因地當中起了願力,所以鬼道眾生有些護法神是屬於善的,也是有很多功德,可以我們值得隨喜的。這樣子講,六道的眾生都有值得我們隨喜的功德所在。壬三、喜二乘善
十方三世一切聲聞、及辟支佛,有學無學所有功德,我皆隨喜。 「二乘」就是指的『聲聞』跟『辟支佛』。為什麼叫『聲聞』呢?他--修行人就是聽佛說法的聲音而證得阿羅漢果。小乘的四果,這稱為聲聞,聽聞佛的開示的聲音而悟道,證得阿羅漢果稱為聲聞。、 『辟支佛』,另一個名稱叫做緣覺。辟支佛有一種是生在沒有佛的時代,叫做獨覺;那有一種是生在有佛的時代,他是聽聞十二因緣的法門而悟道,證得辟支佛果,所以叫緣覺。辟支佛果比聲聞的果位還要高一點,因為聲聞、阿羅漢,他是斷煩惱、斷惑,但是習氣還在。習氣,就好像有泡茶的杯子,你把它洗乾淨了之後,它污垢還在、還有那個味道,這就是習氣。 在佛世的時候,有些阿羅漢他還會起貪的習氣、起瞋的習氣,雖然他是有習氣,但是他沒有煩惱,他只是一種習慣性的動作而已。比如說有個阿羅漢要過河,他知道河神是他過去生的奴婢,他就告訴河神(叫他奴婢)把河流截斷讓他過去;河神就去跟佛陀告狀,說你弟子已經證得阿羅漢果了,已經斷掉煩惱了,那為什麼還罵他奴婢呢?佛陀就叫阿羅漢過來,說為什麼你叫河神奴婢呢?那個阿羅漢就解釋說我沒有什麼惡意,就是因為他過去生做過我的奴婢,所以我就直接叫他奴婢這樣子而已,不是有輕蔑的這種煩惱。那還有阿羅漢,他證得阿羅漢的時候,他很喜歡照鏡子,但是他照鏡子並不是有什麼特別的貪的煩惱,不是像一般人喜歡照鏡子、喜歡莊嚴,這阿羅漢不是;因為他過去生做過好幾世的女眾,他習慣照鏡子,所以他這一生雖然斷掉見思惑的煩惱,但是他是習慣拿鏡子起來照。所以種種的阿羅漢有習氣,比如說我們看到十八阿羅漢(我們有十八羅漢堂),他們的相貌是不是都不一樣?這就表示他們的習氣不一樣。你看佛跟菩薩斷掉習氣,所以佛菩薩的相貌是不是都一樣?修證的深淺不一樣,至於辟支佛就是他斷掉的習氣,更進一步把習氣去除,沒有習氣。 『有學、無學』。『有學』就是有學位,『無學』就是無學位。聲聞當中是有有學位,比如說四果阿羅漢以前,都稱為有學位;初果到三果都是有學位,就是表示他功德還沒有圓滿,還需要學習,稱為有學位。那無學位呢?在聲聞的果位當中,最圓滿的果位就是阿羅漢果,證得阿羅漢果的時候,就是已經到無學位了,就是「所作已辦」,他該學的都學完了,無學位了。在辟支佛當中,你證得辟支佛果的時候,就證得辟支佛的無學位,就是有學跟無學,差在這裡。 二乘都是我們學習的對象,大乘佛法可以包容小乘的佛法,但是有些小乘的佛法,它沒辦法包容大乘的佛法,因為我們大乘的佛法是隨喜一切的,包括人天的善法、包括二乘--聲聞乘、緣覺乘的善法,我們都是隨喜的對象。我們雖然發廣大的菩提心,但是我們所證的階位、所斷的煩惱都還是不如聲聞、緣覺的聖人。比我們高的境界,都是值得我們學習的對象。壬四、喜菩薩善一切菩薩所修無量難行苦行,志求無上正等菩提,廣大功德,我皆隨喜。 隨喜種種「菩薩」的善法。『一切的菩薩所修無量難行苦行』,『一切菩薩』包括初發心的菩薩一直到等覺菩薩。等覺菩薩就是到了菩薩的階位的,剩一品的生相無明沒斷,他斷這一品無明的時候,他就證得妙覺菩薩,就是圓滿的佛果。所以一切菩薩就包括我們凡夫的菩薩,乃至到等覺菩薩,都是值得我們隨學的對象。他種種的『難行苦行』、種種的六度萬行,都是我們發隨喜功德的大願的對象,所以『廣大功德,我皆隨喜』。從這地方我們就知道,十法界的眾生,只要有一點點的善法,乃至一塵、一點點的微塵,都是值得我們隨喜。辛三、總結
如是虛空界盡、眾生界盡、眾生業盡、眾生煩惱盡,我此隨喜無有窮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 最後「總結」的部分。這總結的部分就是每個大願當中都是一樣的:『如是虛空界盡,眾生界盡,眾生業盡,眾生煩惱盡,我此隨喜,無有窮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這包括所有的眾生,包括一切的空間、包括一切的時間,是沒有間斷的。時間、空間的量是非常的廣、非常的長。 隨喜功德很容易,但是實際上人跟人相處的時候,你要隨喜他的功德有時候就是很困難。他常常跟你作對,然後找你麻煩,你要隨喜他的功德真的是非常的困難!但是這個就是難行能行,比如說一個家庭,有些兄弟姊妹就不容易隨喜功德,對不對?就會互相的比較,對不對?乃至於我們修行當中同參的道友,我們本來是要互相勉勵,但是有時候會起這種勝負之心,別人拜佛拜幾拜,我就要拜得比他更多,別人做什麼事情我就要比他…,這種不是隨喜,這是一種比較的心、勝負的心。有這種勝負的心,你的這種精進就會感召阿修羅的果報,因為你是一種勝負對待的心。 我們隨喜功德其實就是在破除我執,一個沒有我執的人,就可以包容一切的善法;你有我執的時候,你就有對待的心。就是會有我所作、你所作,你所作的,我就會找它的缺點,你作不好;那我作的,我就會盡量把它想作很美好,人的心態就是這樣子。 佛法其實就是在轉你的心念,你念頭轉過來的時候,你未來的命運就改變了。同樣的一件事情,你念頭這樣想你就感召果報,你這樣子往好的方面去想,你就感召不同的果報,大家可以去觀照,有時候我們沒有境界的時候,你不容易發覺出來。 比如說虛雲老和尚開示,講到一個故事:他說有個出家修行人,在山上一個人在住茅蓬,住了三十年,修行很用功。三十年之後,他就起了一個念頭說:我實在修得很好,這三十年當中都沒有起瞋恚心,都沒有生氣(因為根本沒有人來讓他生氣,他不會去生氣他自己的氣對不對?)。這時候文殊菩薩(有他心通),他就示現來考驗他。他在深山裡面都沒有人去,文殊菩薩就示現一個修行人、一個出家人,穿得很簡陋,就是苦行僧的樣子,到那裡去跟他敲門。這在山上修行三十年人就還在用功,看到有人來了非常的歡喜,看到文殊菩薩示現的出家人,看起來好像沒吃飽、沒有水喝的樣子,他就很熱心進去幫他準備一些飲食、飲料來給他喝、給他吃,但是一出來的時候,那人竟然把他的佛堂弄得亂七八糟。他本來就一個好心,出來一看到,本來佛堂很莊嚴,擺得很整齊,怎麼被他弄得亂七八糟呢?然後就對他--文殊菩薩示現的出家人就發大脾氣,說你怎麼可以這樣子,我為了你去準備吃的東西、喝的東西,你怎麼可以把我佛堂…,然後就破口大罵…。文殊菩薩這時候就現身了,就說:你不是說三十年都沒有起瞋恚心,怎麼輕輕一弄,就起了破口大罵的瞋心呢? 我們修行的過程,你一個人在佛堂用功的時候,你不覺你有什麼煩惱,等到境界來的時候,你有對象--比如說我們辦活動,大家會有不同的意見,這個人說這樣子好、那個人說那樣子好,當然大家的用意都是好的,只是說方法不同而已,就會產生煩惱,就以後不來了、就不做了,這就是一種煩惱心。那假設我們可以心量大一點,以無我的精神,以隨喜的精神,你來看事情的時候,你的心量,你看的角度就不一樣;不會站在你的立場來看事情,你看到的角度會更廣大,只要是利益眾生的事情,我們都可以隨喜。這個是很困難的,雖然文講得很簡單,十方法界的眾生我們都隨喜,念過去很簡單,但實際上你去做的時候,你就覺得這是很不容易的,因為我們凡夫的心態就是很狹隘的,非常狹隘,都是執著自己,以自己的自身的利益為出發點,不是考慮眾生的利益為出發點。庚六、釋請轉法輪三 第六個大願:「請轉法輪」。我們先念過一次,請合掌!『複次善男子,言請轉法輪者。所有盡法界虛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剎極微塵中。一一各有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廣大佛剎,一一剎中,念念有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一切諸佛成等正覺,一切菩薩海會圍繞。而我悉以身語意業種種方便,殷勤勸請,轉妙法輪。如是虛空界盡、眾生界盡、眾生業盡、眾生煩惱盡,我常勸請一切諸佛轉正法輪,無有窮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這一大願的經文也蠻短,時間快到了,我們先休息,等下一節課我們再來解釋請轉法輪的內容。分享
- 我的博客
- 微博
- 微信
- 朋友圈
N同時轉發到微博 發送
推薦閱讀:
※儒釋道的最高境界!
※古玩情致的「三重境界」——《當時只道是尋常》自序
※解憂處方丨心無所住,快樂自來
※4)最高境界的格鬥術--張志俊解密太極拳(轉載)
※如何平衡殺戮心和慈悲心?
TAG:境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