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化的趣味問題(22)

    中國文化的趣味問題(22)——寒冰收集   

十二生肖中為何沒有「貓」這一屬相?

 

十二生肖是代表地支的十二種動物,常用來記人的出生年。十二生肖中除了龍以外基本上都是生活中比較常見的動物,可是為什麼沒有貓這種動物呢?

十二生肖的說法源於干支紀年法,傳說產生於夏,但沒有確鑿的證據。可以考證的是,至少在漢代,十二生肖與地支的相配體系已經固定下來了。在漢代以前,我國還沒有真正意義上的家貓,無論是《禮記》中所說的山貓,還是《詩經》中「有熊有羆,有貓有虎」的豹貓,都是生活在野外的野生貓。我們今天飼養的家貓的祖先,據說是印度的沙漠貓。印度貓進入中國的時間,大約是始於漢明帝,那正是中印交往通過佛教而頻繁起來的時期。因此,貓來到中國的時間,距離干支紀年法的產生,恐怕已相差千年了,所以來晚了的貓自然沒有被納入十二生肖中。貓為什麼沒有進入十二生肖的民間傳說

關於貓為什麼沒有進入十二生肖,民間還有很多有意思的傳說。據說上古的時候,人們是沒有生肖的。於是,玉帝就想給人們排生肖。可是怎麼排呢?玉帝想了個辦法,他決定在天庭里召開一個生肖大會,在大會上選出當生肖的動物。各種動物都接到了玉帝召開生肖大會的聖旨,聖旨上還規定了到會的時間。

那時候,貓和老鼠是非常好的朋友,像親兄弟一樣。開生肖大會的聖旨送到了貓和老鼠那裡,它們都很高興,決定一起去參加。但是貓很喜歡打瞌睡,所以在開會前一天,它就跟老鼠說「鼠弟!你知道我是很喜歡打瞌睡的。明天去開會的時候,要是我睡著了,你叫我一聲!」老鼠拍著胸脯說:「貓大哥,你放心睡好啦!到時候我保證會叫醒你的!」貓於是放心地睡著了。第二天,老鼠起得很早,自己偷偷上天庭去了,根本就沒有叫醒熟睡的貓。貓醒來後,一看時間就要到了,趕快一路飛奔。但到了天庭,已經有十二種動物在它之前趕到了,而且老鼠還排在了第一位。貓失去了列入十二生肖的機會,因此它恨死了自私、無信的老鼠,從那以後,貓看見老鼠就抓。

 

 

 

「家」字的下半部分為啥是意思為豬的「豕」

「家」是人們避風棲息的港灣,是供人居住的地方。「家」字上半部是「宀」,代表房子;而下半部分卻是「豕」字,「豕」即是「豬」的意思。依照常理,「家」字應是「宀」下有「人」,可為什麼卻是有「豬」呢?

這與漢字的象形特點以及古代的畜牧生活有關。漢字不同於西方文字,在音形義三個要素中,形是最為重要的。「形」容易記住,文字的意義也就集中在字形裡面。漢字由很多意義聯想的部分組成,不僅有趣,也便於記憶。比如「囚」字,看上去就像築起的圍牆困住一個人,而「男」字就是田間耕作的高手,「休」是一個人靠著樹木休息。

「家」字是會意字,甲骨文寫作「」。它的外部是「」,也就是「宀」,像房子的形狀表示與室家有關,中間的部分是「」,像「豕」形,「豕」就是豬。上古時代生產力低下,打獵捕食的偶然性很大,生活沒有保障,因此人們多在屋子裡養豬備食,以防饑荒,所以房子里有豬就成了人家的標誌。據考證,大約1500萬年前,豬科動物已經在歐洲、亞洲和非洲廣泛分布。在豬類面前,人類其實還很年輕。可以說,豬類是人類出現和成長的見證者之一。豬也是很早被馴化的動物之一。西安半坡遺址就出土了新石器時代屋內殘留的豬骨,經過碳14測定,這些豬骨距今約6000年,這些豬的體型特徵已接近現代豬,應為原始家豬。隨著階級分化,人們逐漸以養豬的多少作為財富的象徵。在古人看來,光有棲身之處還不算真正有家,還要加上豬才行。有豬的家,才算富足安定。這就是古人造「家」的現實依據。動物和人的關係在古代尤為密切,我們的祖先馴養了哪些動物?

現代人喜歡養寵物,有人對待寵物就像對待親生孩子一般,刷牙、洗澡、散步、穿衣樣樣不少,有人還專門研究如何訓練動物。說起馴養動物,我們的祖先可是很有經驗。想想看,他們甚至馴化了野性十足的狗!瑞典科學家的相關研究表明,現代全球範圍內的寵物犬極有可能均源自中國。

古人與動物的關係相當密切,動物可說是人類重要的衣食來源:皮衣著身輕巧暖和,肉食可口且富有營養。因此,早在原始社會時期,人類便開始馴養野生動物。隨著文明程度的不斷進步,狩獵水平的不斷提高,人類馴養的動物種類也逐漸增多。除了豬以外,還有很多被人類豢養和馴化的動物,其目的是為了食用、殉葬或祭祀。

從新石器時代的文化遺址來看,首先出現的一批家畜(禽)是豬、狗、雞和牛,最早可追溯到公元前6000年左右。這個時候,馴養動物的種類已經出現了南北差別,富有地域色彩:淮河、秦嶺以北地區,最主要的家養動物是豬、狗和雞;南方則是豬、狗和水牛。其後馴養的是綿羊、山羊和馬。在仰韶文化的半坡遺址中,就出土了少量的綿羊、山羊和馬的骨骸。後來,我們的祖先又逐步馴養了貓、鴨、鵝、驢等動物。後人常說的六畜——馬、牛、羊、雞、狗、豬,在新石器時代晚期都已馴化為人類的「朋友」。其中的豬、狗、綿羊和水牛,到商代早期就已培育出了特徵穩定的品種。

除了馴養之外,胸懷開放的祖先還從國外引進了不少動物,比如大象、獅子、鴕鳥等動物。西漢武帝陵墓前已經雕有鴕鳥的圖像,說明中國引進動物由來已久。

 

 

 

為什麼古人的住宅前總是有兩尊石獅子?

 

古人常在住宅大門前擺放兩尊石獅,以鎮宅護院,這種習俗沿襲至今。那麼,這種習俗是怎樣形成的呢?

喬家大院里守門的獅子據程張先生考證,這種用石獅子做守門神獸的習俗,大約形成於唐宋之後。唐朝時,長安城是當時世界上最輝煌的都城,政府規划了「坊」——相當於現在的街區——作為住宅區。坊有圍牆,有坊門,便於防火防盜。坊門一般製成牌樓式,並在上面寫上坊的名字。坊柱由一對大石塊夾著,以防風抗震,固定坊門。為了避免石塊的生硬單調,能工巧匠們就在上面雕刻了獅子、麒麟等瑞獸,既美觀實用,又寓意吉祥。這應該就是用石獅子來護衛大門的雛形。宋元以後,坊退出了歷史舞台。一些大戶人家為了體現自家的聲勢,就參照坊門的樣式加以簡化,樹立了門樓。而坊門旁的夾柱石,就演化成了守門的石獅。元代,看門的石獅子由豪門大戶走向民間,並相沿成習。

將石獅子擺在大門口到底有何寓意呢?民間流傳著這樣一些說法:一,避邪納吉。獅子在古人心目中歷來是驅魔避邪的瑞獸,所以早在漢代時就曾用它來鎮守陵墓。在鄉間路口設立石獅子與「石敢當」,也都是希望它們能夠鎮宅、避邪,禁壓不祥。二,預卜災害。在傳說中,獅子有預卜災害的靈力。如果遇到洪水、地震等自然災害,石獅子的眼睛就會變成紅色或流血,人們可以據此提前避難。三,彰顯權貴。宮殿、王府、衙署、宅邸等處的守門石獅,往往都氣宇軒昂,顯示出主人的權勢和尊貴。如北京天安門前金水河畔的兩對威風凜凜的守衛皇城大門的石獅子,就體現了皇權至尊、神聖不可侵犯的意味。四,藝術裝飾。石獅的造型多變,工藝精美,是出色的藝術品。明清以後多在雄獅爪下踏一個「繡球」,雌獅腳下踩一個幼獅,不僅美觀,還體現了人們祈望太平祥和的美好心愿。

 

 

 

獅子是進口的嗎?

 

我們的祖先馴養了很多動物,但獅子卻不是中土產物,而是進口的。

獅子體形矯健,姿態威猛,原產地在非洲、印度等地。漢武帝時,曾派張騫出使西域,打通了中國與西域各國交往的道路,獅子由此得以進入中國。《後漢書?西域傳》中記載了章帝章和元年(87年)「(安息國)遣使獻師(獅)子」的事情。說的是遠在西亞的安息國(相太和門前的獅子當於今伊朗)派來的使臣給漢章帝劉炟送來了罕見禮品:獅子。獅子的到來在當時的國都洛陽引起了不小的轟動。從此,獅子這遠道而來的客人開始走入中國人的民俗生活,國人對它厚愛有加,尊稱之為「瑞獸」,還把它抬到了與老虎不相上下的獸中之王的地位。因此,在李時珍的《本草綱目》中說:「獅子出西域諸國,為百獸長。」

獅子在中國倍受喜愛,也得益於漢代時佛教的傳入。《燈下錄》中提到:佛祖釋迦牟尼降生時,「一手指天,一手指地」,作獅子吼曰:「天上地下,惟我獨尊」。因此,以後就用「獅子吼」來比喻菩薩說法時震懾一切外道邪說的神威,獅子也自然而然地被視為莊嚴吉祥的神靈之獸。在我國佛教聖地五台山的許多寺廟,都供奉著騎獅子的文殊菩薩像。傳說這位掌管智慧的文殊菩薩是騎著獅子首先來到五台山顯靈說法的,五台山也因此成為文殊菩薩的道場。獅子代表了勇敢與威嚴,因此在漢唐時的帝王陵墓、貴胄墳宅前開始出現了石獅的蹤跡。但當時的石獅僅僅是陵墓神道上的神獸,常與石馬、石羊等石像擺放在一起。後來石獅子作為吉祥之物,被廣泛擺放在住宅前,保衛主人吉祥平安。

 

 

 

折柳常被用來比喻離別,跟分離有什麼關係?

「折柳送別」是古代的一種習俗,就是在與親友分別的時候,折下一枝柳枝送給即將遠行的親友,以示挽留和祝福。這個習俗可以上溯至漢代。據《三輔黃圖?橋》云:灞橋在長安東,跨水作橋,漢(代)人送客至此橋,折柳贈別。這是因為「柳」與「留」諧音,所以被用來表示挽留之意。折柳贈別的習俗在唐時最盛,李白曾有詞:「年年柳色,灞陵傷別。」古代長安的灞橋兩岸,十里長堤,一步一柳,由長安東去的人多在此地惜別,折柳枝贈別親友。

柳樹是春天的標誌,在春風中搖曳的柳枝,總是給人以欣欣向榮之感。因此折柳贈別也蘊含著「春常在」的祝願。柳樹的生命力之強非其他樹種可比,《太平御覽?木部》說:「柳,斷植之更生,倒之亦生,橫之亦生,生之易者,莫若斯木。」古人送行折柳相送,也寓意親友背井離鄉正如離枝的柳條,希望他到新的地方,能很快地生根發芽,是對親友的美好祝願。但不管怎麼說,分離總是讓人感到惆悵。古人有《折楊柳》一曲,專門用來惜別懷遠,詩詞中的折柳也是離別的委婉說法。如唐代詩人李白的《春夜洛城聞笛》:「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描述的就是離別的思緒。楊柳

隋煬帝像楊柳可以指楊樹和柳樹的並稱,也可以單指柳樹。在古代,人們認為楊樹和柳樹是一大類樹中的兩種,區別就是枝葉的形態不同:楊枝硬而挺起,因此叫「楊」;柳枝弱而垂流,所以叫「柳」。《爾雅》中也說:楊,蒲柳也。因此楊柳並稱在古代往往指的就是柳樹了。《詩經?採薇》中「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應該算是最早的楊柳並稱的記載了,詩句中的楊柳其實僅指柳樹。

關於楊柳名稱的來歷,還有一個廣為人知的傳說。據說隋煬帝楊廣開鑿運河後,要乘船下揚州游幸,因此命人造「龍舟高四十五尺」代步,選一千八百名女子作「殿腳」(即縴夫)。當時正值春末,天氣開始變熱,啟程後不久,拉船的眾女子便粉面流汗,嬌喘微微了。隋煬帝憐意頓起,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就召集大臣們商討對策。有人獻計說,可在運河兩岸種植柳樹,這樣既可以遮蔭,又可以加固堤防。煬帝立即下詔在運河兩岸遍種柳樹,形成了一道綿綿無盡的綠色長廊。念柳樹「護駕有功」,隋煬帝便將國姓「楊」賜給了柳樹,從此以後,柳樹就被稱作「楊柳」了。

當然,這是個傳說,在《隋書?煬帝紀》和《北史?隋本紀》中,均未見有隋煬帝賜楊姓於柳之說。但是隋煬帝在他開通的運河兩旁——也就是後人所說的「隋堤」——遍植柳樹,這倒是真的。後世稱之為「隋堤柳」。

 

 

 

人們常說的指桑罵槐,跟桑樹槐樹有關係嗎?

「指桑罵槐」這個成語時常被人運用,它原本比喻明指甲而暗罵乙,也就是指著張三罵李四。有人要問了,這與桑、槐有關係嗎?實際上,「桑」、「槐」二樹可真是背了千年的黑鍋,這事壓根兒和它們毫無瓜葛。

「指桑罵槐」不同於「瓜田李下」,後者的確發生於瓜田間、李樹下,多少跟瓜、李有些關係。而「指桑罵槐」卻只是借用了桑、槐的名字元號罷了,本身與桑槐沒有什麼關係。和「指桑罵槐」意思相似的成語還有:指桑說槐、指東說西、指豬罵狗、指雞罵狗、捉雞說狗等。它們都是人們約定俗成的用法,結構也相似。可能是由於桑槐、東西、豬狗、雞狗等事物和人們日常生活密切相關,故而人們在表達指此說彼的意思時便自然用到了這些詞語,以達到生動形象的效果吧。

「指桑罵槐」也是兵書《三十六計》中的一計。本意是指間接地訓誡部下,以使其敬服的謀略。此計還引申為運用各種政治和外交謀略,「指桑」而「罵槐」,向對手施加輿論壓力以配合軍事行動。對於弱小的對手,可以用警告和利誘的方法,不戰而勝;對於比較強大的對手,則可以旁敲側擊威懾他。

 

 

 

瓜田李下是什麼意思?瓜田和李下都指什麼呢?

 

瓜田李下,意思是比喻容易引起嫌疑的地方。瓜田,指長滿瓜果的田地;李下,是指結滿李子的樹下。這個成語是從古樂府《君子行》中的詩句「君子防未然,不處嫌疑間。瓜田不納履,李下不整冠」引申而來的。意思是說:在瓜田裡不要彎身提鞋,以免讓人誤解為偷瓜;在結滿李子的樹下不要整理帽子,因為這個抬手的動作很容易讓人誤解為偷摘李子。這是古人廉潔自律的訓誡之語,意圖告誡大家,一些無意識的舉動很容易讓人產生錯誤的聯想,因此在舉手投足之間要謹慎小心,時刻注意避嫌。

唐代還有一個有趣的故事與此成語有關。《舊唐書》中提到,唐文宗李昂曾將進獻兩個女兒入宮的郭旼任命為邠寧慶節度使。朝臣對此議論紛紛,認為郭旼是憑藉女兒之功才得到這個官職的。皇帝解釋說此人地位顯赫,又是太皇太后的叔父,加上為官並無過失,足有資格擔任此職,而且他的兩個女兒入宮也是為了陪伴太后的。當時的柳公權曾進言曰:「瓜李之嫌,何以戶曉?」就是暗用此語,對皇帝委婉進諫。

 

 

 

常說的尋花問柳、拈花惹草和花草有關嗎?

 

清?弘仁《雨余柳色圖》「尋花問柳」和「拈花惹草」的意思都與男女關係有關。尋花問柳借指狎妓,而拈花惹草是說挑逗異性,特指玩弄女性。為什麼花柳、花草皆與女性有關呢?原來這和花柳、花草的喻意有關。「花」在古代經常被人用來借指美女,形容女子美貌經常說花容月貌、如花似玉、花枝招展、人面桃花等。原來色彩嬌艷、體態婀娜的花卉在古人心中可以比擬美女,難怪白居易的《霓裳羽衣歌》里就有「嬌花巧笑久寂寥」的句子。古時的「柳」也有美女的意思,大概柳枝飄搖輕靈,所以多用以形容女子的腰肢,如柳腰等,後來乾脆用來比喻美女。「拈花惹草」中的「草」也是喻指女性。

其實「尋花問柳」最早倒是只有字面意思,是指尋訪春天景色。後來因為「花」、「柳」皆有特指,才轉為它意。「花」在古代不僅是美女的代稱,還表示同妓女有關的事物,如稱妓女為花娘、花旦,妓院聚集之地為花街、煙花巷等。而「柳」也有這種意思,柳巷專指煙花場所。「花柳」在古代詩詞曲文中,常用來借指煙花場所,煙花場所沾染的疾病亦稱花柳病。因此「尋花問柳」便又有了新意:比喻在煙花場所嫖宿妓女,有了狎妓的意思,也叫尋花覓柳、眠花宿柳。

 

 

 

古詩詞中常常提到的解語花是什麼花?

 

解語花就是人們熟悉的海棠花。它的花苞深紅點點,春季剛剛開放時,花色淡紅,花朵簇密;盛放之時,花開似錦,溫和而美麗;將謝時,花朵低垂,楚楚可人。海棠自古以來就是雅俗共賞的名花,素有「花中神仙」、「花貴妃」等美譽,在皇家園林中常與玉蘭、牡丹、桂花相配植,形成「玉棠富貴」的意境。

可是詩詞中所說的解語花並不僅僅是指花卉,往往另有所指。唐明皇和楊貴妃「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的愛情故事,已成為千古傳頌的佳話,解語花就與這故事中的女主角楊玉環有關。五代王仁裕在《開元天寶遺事》中記載:唐明皇曾與寵妃楊玉環在太液池共賞千葉白蓮。出水白蓮皎潔超俗,儀態萬方,秀美可人,同賞的朝臣和貴戚都嘆羨不已。唐明皇指著楊玉環款款言道:「爭如我解語花?」意思是楊貴妃善解人意、柔媚可心,能解帝王之語,是自己心中的「解語花」。解語花的說法由此流傳於世。

此後的文人便將解語花視作自己理想的伴侶,以之比喻善解人意的美女。這個理想的女性形象既可分享文人鬱結於心的憂愁,又以自身的柔腸百轉、溫柔體貼使人感受到女性所具的嬌羞嫵媚、風情萬種。北宋詞人周邦彥更借《解語花》作為詞牌,創作出了一曲風格婉約的詞。65形容很受女孩子歡迎,叫做走桃花運,為什麼是「桃花」而不是別的花?清?陳字《桃花蛺蝶圖》

桃花自古就和女子頗有淵源。《詩經?桃夭》中就有「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之子于歸,宜其室家」的詩句,描寫的是女子出嫁的情景,並對新娘的美貌和品德給以讚美。唐代詩人崔護也有《題都城南庄》詩:「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

據說「桃花運」一詞源自於紫薇斗數。紫薇斗數是中國傳統命理學的重要支派,它以人出生的年、月、日、時確定十二宮的位置,構成命盤,有兄弟宮、夫妻宮、子女宮、財帛宮、遷移宮、奴僕宮、官祿宮、田宅宮、福德宮、父母宮等十二宮,將結合各宮的星群與《周易》卦爻相結合,就可以預測人的命運。

命理中的「桃花運」是根據「生辰八字」中五行所處「長生,沐浴,冠帶,臨官,帝旺,衰,病,死,墓,絕,胎,養」的位置所言,如果大運和流年行運到「沐浴」的階段就叫「行桃花運」。古人認為,遇到「子午卯酉」是桃花運的徵兆,如果在八字里就出現子午卯酉,那就叫「桃花入命」。桃花運還有「好桃花」和「爛桃花」之分,因此交桃花運的人也要理智和冷靜。

 

 

 

桃符是怎麼來的?

 

清:福建漳州門神神荼、鬱壘宋代的王安石有一首著名的迎新詩《元日》:「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這裡說的「新桃舊符」指的就是桃符。有關桃符最早的傳說是在《山海經》里,說東海上有座古老的度朔山,山上有百鬼出沒。神荼、鬱壘兩兄弟神通廣大,善於降鬼。他們每年歲尾站在一株大樹下檢閱百鬼,見有害人的凶鬼,就用一種特殊的、無法掙脫的「葦繩」將它捆起來,丟給專吃惡鬼的神虎。但神荼、鬱壘的能力有限,不能保證每家每戶的平安,人們就用桃木刻制神荼、鬱壘像,每逢年節懸掛於門前。同時還在大門上端懸掛葦索,在二門上畫虎,用以避邪。這個習俗後來被簡化了,人們直接在桃木板上畫兩個神像,題上神荼、鬱壘的名字並掛在門兩旁,這就是最初的桃符。

再後來,畫神像也被簡化為在桃木板上書寫神荼、鬱壘的名字。從五代開始,人們開始用聯語來代替桃符上的名字。這些聯語一般都是些對仗工整的吉利話,後來也直接寫在紅紙上,久而久之就演變成了春聯。正因為桃符與春聯有著如此深厚的淵源,所以人們還將桃符作為春聯的別名。宋代王安石所換的「新桃舊符」,應該就是指貼春聯了。

          更多精彩點擊:http://hbs.360doc.com    

    

 

   
推薦閱讀:

李敖一席話讓中國人太解氣了(3)
2018,中國旅遊什麼樣?
中國七夕---浪漫情人節 ♂等^
中國十大導演,馮小剛只能第十,星爺無緣前三。
漫談中國古天文 | 失落的古星星

TAG:中國 | 文化 | 中國文化 | 趣味 | 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