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菩薩行 《入菩薩行》譯註 第九品 智慧
第九品智慧
一、求解脫者需空慧
1.此前諸要目,
前面所說的發心、受戒等一切學處要目,
佛為智慧說。
是佛為了使人獲得斷二障的智慧而說的。
故欲息苦者,
因此,想要止息二障困苦的人,
當啟空性慧。
必須努力引生通達空性的智慧。
二、引生空慧之方便
(一)建立二諦
1.二諦
2.世俗與勝義,
世間公認的世俗諦和不迷惑人的勝義諦,
許之為二諦;
是我所承認的兩種層面的真實。
勝義非心境,
勝義諦,不是概念或分別心經驗的對象,
說心是世俗。
無明的虛妄分別心,被稱為世俗。①
2.二諦見之層次
3.世見二種人:
從經論中可以看出有兩種抉擇二諦的人:
瑜伽師一般。
已得禪定的悟空瑜伽師和一般瑜伽師。
一般世間師,
其中,一般世間瑜伽師的觀點,
前者所論破。
被通達無自性的悟空瑜伽師所論破。①
4.復因慧差別,
而悟空的世間瑜伽師,因慧力等功德差別,
層層更超勝。
又被更高層次的凡、聖瑜伽師所超勝;如中觀師勝唯識師,定深者勝定淺者,乃至二地菩薩勝初地菩薩等等。
3.斷二諦有無自性之諍
以二同許喻,
如果諸法無自性,菩薩怎能修行而成佛呢?
只要用你我兩宗所認同的幻喻就足以說明:
為果不深察。
修無自性的布施等道可證無自性的佛果。故為成佛而修如幻布施等道時,不更深究。①
5.世人見世俗,
若法無自性,子虛烏有,豈不違世間現量?
世俗現象是世間人都共同現見的。
分別為真實,
你們實有論者執以為實而不知如幻,
而非如幻化,
而我們中觀瑜伽師則悟知諸法如幻非實,
故諍瑜伽師。
所以說實有宗便和中觀師發生了諍議。
(1)總破說實有宗
6.色等現量境,
成立現量所見的色、聲等境相的存在,
共稱非智量;
是用世間公認的名言量而非理智量;②
彼等誠虛偽,
因此,儘管現見境相似真,卻都是虛假的,
如垢而謂凈。
就像不凈的身體被世人稱為潔凈一樣。
7.為導世間人,
為了漸次引導執著恆常的世間人證悟真實,
佛說無常法;
佛在經中宣說諸行無常的教法;然而,
真實非剎那。
在真實性中,諸法既非剎那,也非常恆。
豈不違世俗?
說有為法剎那生滅豈非違反世俗現量嗎?
8.瑜伽量無過。
無過。瑜伽師的世俗瑜伽量可以證實這點。
待世謂見真,
若觀待世間則可說:見到無常就是見真實,
否則觀不凈
否則,修不凈觀的瑜伽師觀見女身不凈時,
將違世間見。
豈不是違反女身潔凈的世間看法嗎?
9.供幻佛生德,
既然一切皆假,供養幻佛如何能生功德呢?
供養如幻的佛可以生出如幻的功德,
如供實有佛。
就像你主張供養實有的佛能生實功德一樣。
有情若如幻,
如果有情如幻不實,猶如幻化人,
死已云何生?
那麼死了以後怎能再投生呢?
10.眾緣聚合已,
只要眾緣在某段時間內聚齊了,
雖幻亦當生。
縱然虛幻,生命的現象仍將生起。
云何因久住,
怎能只因為生命假相呈現的時間較長,
有情成實有?
就使有情成為實有呢?若然,夢長亦成真。
11.幻人行殺施,
幻人殺幻人,或幻人行幻施等行為,
無心無罪福。
因為事出無心,所以沒有罪福可言。但是,
於有幻心者,
有如幻之心者殺了如幻的人或作了幻施,
則生幻罪福。
就會生出如幻的罪報或福德。
12.諸咒無情識,
變出幻人的幻物和咒術是無情之物,
不生如幻心;
沒有能力緣生如幻的有情心識;
種種因緣生
但是,種種適當因緣和合的時候,
種種如幻物。
卻會產生種種與因緣同性質的如幻事物。
13.一緣生一切,
不過,若說單因獨緣而能產生一切現象,
畢竟此非有。
這種情形絕對不可能存在。
勝義若涅槃,
如果說,在勝義上一切法都自性涅槃,
世俗悉輪迴,
而在世俗上則完全呈現輪迴假相的話,
14.則佛亦輪迴,
那麼入涅槃的佛陀豈不也在輪迴之中了?
菩提行何用?
果真如此,修菩提行又有什麼用呢?
諸緣若未絕,
不然。如果各種業惑因緣尚未斷絕,
縱幻亦不滅;
那麼輪迴的現象縱然虛幻,也不會消滅;
15.諸緣若斷絕,
如果各種業惑因緣斷絕而入了滅諦涅槃,
俗中亦不生。
那麼即使在世俗中也不會緣生輪迴的幻象。勝義上諸法自性涅槃不同於佛的滅諦涅槃。
(2)別破唯識宗
Ⅰ、破唯識無境
亂識若亦無,
唯:如果一切法無自性,連亂識也不存在,
以何緣幻境?
那麼要拿什麼去緣幻境呢?
16.若許無幻境,
中:如果你唯識宗不主張有虛幻的外境,
心識何所緣?
那麼心識有什麼可緣呢?
所緣異實境,
唯:所緣非實存的外境,而是另一方式的存在;
境相即心體。
所呈現的境相是以內心的本質而存在的。
17.幻境若即心,
中:如果所現的幻境就是心識本身,
何者見何者?
那麼到底是哪一個看見哪一個呢?
Ⅱ、破自證分
(Ⅰ)以經破
世間主亦言:
世間的怙主——佛陀也在《寶髻經》中說:
心不自見心。
自心不能看見自心。
18.猶如刀劍鋒,
就像刀鋒不能自己割自己一樣,
不能自割自。
同樣地,意識也不能自己看見自己。①
(Ⅱ)以理破
ⅰ、破成立自證分之喻
若謂如燈火
唯:就像燈火能同時照明自己和外物一樣,
如實明自身。
心識同樣也能完全明了自己和所現的境相。
19.燈火非自明,
中:燈火本身並非自己照明的對象,
暗不自蔽故。
就像暗不能自障,否則就看不見暗一樣。
如晶青依他,
唯:如水晶的青色必依其它青物才能映現,
物青不依他;
但是青琉璃的青卻是本來就有的。
20.如是亦得見
同樣,我們也能看出:某些心識需要依他,
識依不依他。
例如眼識需要依他;而自證分則不需要。
非於非青性,
中:喻不成;因為青琉璃並非不需其它因緣,
而自成青性。
就能使本非青色的琉璃自成青色。
21.若謂識了知,
唯:因為異於燈的心識能了知「燈能照明」,
故說燈能明。
所以我們說「燈性本自明」。
自心本自明,
中:那麼你所指的「心性本自明」
由何識知耶?
又是由哪個不同的心識了知而說的呢?若由他識而知,他復由他識,成無窮過。
22.若識皆不見,
如果任何其它的識都不能看見心識,
則明或不明,
那麼無論心識是明或不明,
猶如石女媚,
都像石女兒的嬌媚一樣,根本不存在,
說彼亦無義。
描述它也是沒有意義的。
ⅱ、破成立自證分之理
①無自證分也能回憶
23.若無自證分,
唯:如果眼識等認知沒有自證分加以確認,
心識怎憶念?
那麼意識怎能回憶過去的認知呢?
心境相連故,
中:因為心境相連,所以由回憶所經驗的外境,
能知如鼠毒。
就能順帶憶起經驗的心;就像冬季被鼠咬時,不知中毒,春雷響時毒發,才知被咬時已中了毒。因此,無自證分也能回憶。①
24.心通遠見他,
唯:有他心通的人能了知遠處他人的心思,
近故心自明。
所以自心更應該可以明見最近的自心。
然塗煉就葯,
中:不然。塗上煉成的葯,可以遠見地下的瓶,
見瓶不見葯。
但是,卻看不見近在眼睛上的葯。
②無自證分也能覺知
25.見聞與覺知,
唯:若無自證則無憶念,亦無領受及見聞等。
於此不遮除。
中:在這裡,我們雖然否認自證分,
此處所遮者,
但是並不破除世俗中見聞覺知等作用;因為
苦因執諦實。
見聞不會引生痛苦。這裡所要破除的是,痛苦的根本原因——執著諸法實有。
26.幻境非心外,
唯:幻境並不是心外另一相異的事物,
亦非全無異。
但也不能被看成與心完全相同。
若實怎非異?
中:如果色等是實有,那麼所現外境必然為真;
非異則非實。
這樣,心境怎能不相異而違汝自宗呢?如果心境一如,則所現外境必定是假而非實。
27.幻境非實有,
就像所見的色等幻境不是實有,
能見心亦然。
同樣,能見的六識心也不是實有。
輪迴依實法,
唯:輪迴假立法必須依靠實有的心法而存在,
否則如虛空。
否則就像虛空一樣空洞,毫無作用。
28.無實若依實,
中:如果說,無實法必須依實法才能有作用,
云何有作用?
而實有自性的心法又與輪迴假法無關,
汝心無助緣,
那麼輪迴假法怎會有業果的作用呢?再者,
應成獨一體。
你所主張的心識沒有外境作認識的助緣,所以應該成為自己認識自己的獨立體。
29.若心離所取,
若心離所取境而獨存,必定不受客塵染污,
眾皆成如來。
那麼一切有情眾生豈不都成了正覺如來!
施設唯識義,
因此,你所施設「萬法唯識」的宗義,
究竟有何德?
究竟有什麼意義和益處呢?
(3)破中觀宗悟空無用之諍
Ⅰ、起諍
30.雖知法如幻,
雖然了知諸法皆無自性,如幻如化,
豈能除煩惱?
但是怎可能憑這樣的慧解就斷除煩惱呢?
如彼幻變師,
就像魔術師也會貪愛他所變的幻女一樣。
亦貪所變女。
因此,你們中觀師悟解空性也同樣無用。
Ⅱ、答辨
(Ⅰ)幻師生貪之因
31.幻師於所知,
由於幻師尚未斷除煩惱習氣,所以
未斷煩惱習,
心中對所見的幻女仍然會有實執。換言之,
空性習氣弱,
由於修空的串習力太弱,因此雖知是幻,
故見猶生貪。
但因看起來太逼真了,所以仍會產生貪著。
(Ⅱ)修空能斷煩惱習
32.若久修空性,
如果久久修觀諸法空性成了習慣,
必斷實有習;
就能斷除執著諸法實有的無明習氣;
修空亦非實,
如果再進一步修習空性本身也空無自性,
復斷空性執。
那麼後來也能斷除對空性的執著。
33.觀法無諦實,
當我們觀察某法而發現它的實性了不可得,
不得諦實法。
這時,理智就會認定:該法非真實存在。
無實離所依,
既然無實法性已經脫離了所依的實法,
彼豈住心前?
那麼實存的無實法又怎能呈現在心智前呢?
34.若實無實法,
當真實存在的「實法和無實空法」
悉不住心前,
都不呈現在深觀法性的心智之前,這時,
彼時無餘相,
勝義心中再也呈現不出其它實有的行相,
無緣最寂滅。
所以心無所緣而升華入最寂滅的無二境界。
(Ⅲ)斷煩惱能成菩提
ⅰ、雖無分別能滿眾願
35.摩尼如意樹,
如果佛全無分別心,他怎能說法度眾生呢?
就像摩尼珠和如意樹,它們雖無分別心,
無心能滿願;
卻能圓滿祈求者的一切願望;
因福與宿願,
同樣,由於眾生的福德和佛的宿願力,
諸佛亦現身。
無分別心的諸佛也能為之現身說法。
36.如人修鵬塔,
多劫前的宿願,怎會在成佛後還有作用呢?
例如有人為了消災制毒而修建鵬塔,
塔成彼即逝。
以咒力加持塔物以後,那人就逝世了。
雖逝經久遠,
雖然那人已經逝世了很久,
滅毒用猶存。
但是他所加持的塔仍有滅毒的作用。①
37.隨修菩提行,
同樣地,菩薩隨順次第修習菩提之行,
圓成正覺塔。
終於圓滿福慧資糧而修成佛果的靈塔。
菩薩雖入滅,
後來,菩薩的色身雖然入滅了,
能成眾利益。
但是仍可間接助成一切眾生的利益。
ⅱ、斷諍
38.供佛無心物,
供養無心受供的諸佛和佛塔等物,
云何能得果?
怎能獲得福德果報呢?
供奉今昔佛,
因為福德緣生於內心,故《彌勒獅子吼經》說:
經說福等故。
供養現住或已涅槃的佛陀,功德相等。
39.供以真俗心,
經中又說:無論以執實或了空之心供佛,
經說皆獲福。
都能得到與供物和敬信心相應的果報。
如供實有佛,
因此就像你們以執實心供佛能得果報一樣,
能得果報然。
我們以幻化觀供佛,也能獲致廣大的福報。
(二)明唯求解脫亦需悟空
1.起諍
40.見諦則解脫,
只要修四諦十六行相之道就足以解脫了,
何需見空性?
何必現見諸法無自性的空性呢?①
2.答辯
(1)空慧乃解脫三有之道
Ⅰ、以大乘經證成
(Ⅰ)引《般若經》
《般若經》中說:
因為佛在《般若經》中說:
無慧無菩提。
沒有般若空慧就不能證得三乘菩提。
(Ⅱ)成立大乘是佛說
41.大乘若不成,
小:大乘經非佛說,所以《般若經》不足為證。
中:如果說,大乘經非佛說,不能成立;
汝教云何成?
那麼你們小乘教典又怎能成立呢?
二皆許此故。
小:因為你我兩宗都承認《阿含經》是佛說的。
汝初亦不許。
中:不然。因為最初在你尚未接受小乘教以前,你同樣也不承認小乘經藏是佛說的呀!
42.依何信彼典,
你憑什麼理由相信小乘經典,
大乘亦復然。
我也可以用同樣的理由成立大乘經典。
二許若成真,
如果說,不同的兩個人認同了就算真的;
「吠陀」亦成真。
那麼許多外道承認的「吠陀」豈不也成了真理?
43.小諍大乘故。
小:因為我們小乘對大乘經典的諍議的原故。
外道於阿含,
中:不然。因為外道對《阿含經》同樣有諍議。
自他於他教,
小乘自他各派對於他派的「阿含」也互有諍議,
互諍悉應舍。
難道就因此捨棄所有的《阿含經》嗎?
44.若語入經藏,
如果聖教一旦被編入三藏,
即許為佛說,
就可以承認它們是佛說的,
三藏大乘教,
那麼多數大乘教典也被編入三藏,
云何汝不許?
為何你們不承認它們是佛說的呢?
45.若因不解一,
若因你們不了解一部宣說空性的《般若經》,
一切皆有過;
就認為一切大乘經有過失,非佛所說;
則當以一同,
那麼何不因一部內容等同小乘的大乘經,
一切成佛說。
而承認一切大乘經是佛說的呢?
46.諸聖大迦葉,
大迦葉等大阿羅漢,
佛語未盡測,
尚且不能透徹了解所有的佛語,
誰因汝不解,
誰會因為你們不理解大乘經典,
廢持大乘教?
就認為大乘經不應該信受奉行呢?①
Ⅱ、以理成立
(Ⅰ)無空慧不能證涅槃
47.若僧為教本,
佛滅以後,住持聖教的根本就是阿羅漢了。
僧亦難安住;
然而,沒有般若空慧就很難有阿羅漢住世,
心有所緣者,
因為心執諸法為實有所緣的比丘,
亦難住涅槃。
甚至連涅槃都不可能證得。
(Ⅱ)若以四諦十六行相之道能得解脫,
則暫斷煩惱現行亦得解脫
48.斷惑若即脫,
小:斷惑解脫不需般若空慧,單修四諦就夠了。
中:如果說,單修四諦十六行相之道便能解脫,
彼無間應爾。
那麼斷除煩惱現行的人應該也能立即解脫。
彼等雖無惑,
事實上,他們雖斷煩惱現行,但種子猶存,
猶見業功能。
所以業緣還有結合惑種而引生後有的功能。
49.若謂無愛取,
小:阿羅漢已經斷除了取著後有的欲愛,
故定無後有;
所以一定不會因為業力而引生來世。
此非染污愛,
中:就像已斷染污無明者仍將留有非染污無明;
如痴云何無?
同樣,雖然阿羅漢已斷除了染污愛,但怎可能因此就沒有非染污愛呢?
50.因受緣生愛。
如果執受實有並以此為緣,就會引生貪愛。
彼等仍有受,
由於暫斷煩惱現行者的心中仍有受的種子,
心識有所緣,
因此,他們執實的心識仍將有受緣可執取,
受仍住其中。
所以未來還會執著有真實存在的受而生愛。
(Ⅲ)結成唯求解脫亦需修空
51.若無空性心,
如果只修習四諦而無徹悟空性的智慧,
暫滅惑復生,
那麼煩惱心所的活動雖能暫時被伏滅,
猶如無想定;
但還會再生煩惱,就像入出無想定一樣;
故應修空性。
所以應該努力修習能根除煩惱的空性。
(2)空慧乃無住涅槃之道
52.為度愚苦眾,
為了救度因愚痴煩惱而受苦的有情,
菩薩離貪懼,
已經解脫貪生怕死情結的菩薩,
悲智住輪迴,
以大悲和大智留在輪迴中救度眾生;
此即悟空果。
不墮有寂二邊,這就是證悟空性的效果。
(3)結勸修空莫疑懼
53.不應妄破除
上面所說的空性教理,
如上空性理。
因為不了解就隨便加以破斥是不對的。
切莫心生疑,
應該不要心生懷疑,
如理修空性。
按部就班地去修習空性。
54.空性能對治
成佛的障礙有煩惱障和所知障,
煩惱所知障,
而對治這二障迷暗的利器就是空性。
欲速成佛者,
想要迅速成就一切種智的人,
何不修空性?
為什麼不努力去修習空性呢?
55.執實能生苦,
執著諸法實有會產生輪迴的痛苦,
於彼應生懼;
所以我們應該打從心底畏懼實執才對;
悟空能息苦,
證悟空性能幫助我們止息輪迴的痛苦,
云何畏空性?
那麼為什麼要害怕修習空性呢?
(三)廣說修空之理
1.廣說人無我
(1)破俱生我執之境
56.實我若稍存,
只要有少許真實存在的我,
於物則有懼;
那麼當然會害怕被某些外物所傷害。
既無少分我,
既無真實存在的我,那麼害怕者又是誰呢?
誰復生畏懼?
是身、心?或是四肢百骸、五臟六腑?
57.齒髮甲非我,
如果真實地追究起來,
我非骨及血,
那麼牙齒、頭髮和指甲不是我;
非涎非鼻涕、
我也不是骨頭、血液、鼻涕、唾涎,
非膿非膽汁。
不是膿,也不是膽汁。
58.非脂亦非汗,
我不是脂肪,也不是汗水,
非肺亦非肝,
不是肺臟,也不是肝臟,
我非余內臟,
乃至不是其它任何的內臟;
亦百屎與尿。
更不是大便和小便。
59.肉與皮非我,
肌肉和皮膚不是我,
脈氣熱非我,
體溫和運行於脈中的氣也不是我,
百竅亦復然,
百竅不是我,
六識皆非我。
無論如何,眼等六根和識都不是我。①
(2)破遍計我執之境
Ⅰ、破數論派
60.聲識若是常,
如果了別聲音的識是常恆的,
一切時應聞;
那麼任何時刻都應該聽得到聲音;
若無所知聲,
如果沒有作為認知對象的聲音,
何理謂識聲?
那麼憑何道理說有識聽到聲音呢?
61.無識若能知,
如果沒有了知的識而能有認知,
則樹亦應知;
那麼樹木也應該有認知;
是故定應解:
所以應該可以肯定:沒有識就不能了知。
無境則無知。
反之沒有認知的對象,也不會有認知。
62.若謂彼知色,
如果說,沒有聲音時,常我就了知色;
彼時何不聞?
那麼了知色的當下為何聽不到聲音呢?
若謂聲不近,
如果說,是因為聲音不在附近的原故;
則知識亦無。
可見當時也沒有耳識,所以耳識非常恆。
63.聞聲自性者,
本來具有聽聞聲音性質的耳識,
云何成眼識?
怎能又變成另一有視覺作用的眼識呢?
一人成父子,
如果說是因觀待而假名,如一人而成父子;
假名非真實。
但假名父子,並非你們所主張的真實。
64.憂喜暗三德,
因為你們主張:憂、喜和昏暗三德①
非子亦非父。
不平衡時的真實自性,既非子也不是父。
彼無聞聲性,
此外,眼識也不具有聞聲識的性質,
不見彼性故。
因為找不到其中有聞聲的性質。
65.如伎異狀見。
就像藝人,聞聲識可以其它的方式見色。
是識即非常。
果真如此,那麼聞聲識就成為非常了。
謂異樣一體,
如果說,表現不同但自性為一,所以是常;
彼一未曾有。
但那種自性為一的常法,我卻不曾聽說過。
66.異樣若非真,
如果說,現為異樣是不真實的;
自性復為何?
那麼你所說異樣的自性又是什麼?
若謂即是識,
如果說,就是神識本身;
眾生將成一。
那麼不同心識的眾生也將成為一了。而且
67.心無心亦一,
有心的神識和無心的自性也將合而為一,
同為常有故。
因為它們同樣是永恆普遍的存在。
差殊成妄時,
如果說,它們所變現的差別現象是假;
何為共同依?
那麼假相共同的依據怎會是真呢?
Ⅱ、破理論派
68.無心亦非我,
無心的「我」也不是我,
無心則如瓶。
因為它沒有心,就像瓶子一樣。
謂合有心故,
雖本質上無知,但附上暫時的心就有知了
知成無知滅。
既然無知成為知,那麼無知就壞滅了。
69.若我無變異,
如果我是常恆不變之物,
心於彼何用?
那麼心對於它又有什麼作用呢?
無知復無用,
如果我沒有作用而且無知,
虛空亦成我。
那麼虛空也可以作為我了。
Ⅲ、斷諍
70.若我非實有,
如果沒有真實不變的我,
業果系非理;
那麼業果之間的連繫就不合理;
已作我既滅,
既然業完成的下一剎那,我就消失了,
誰復受業報?
那麼應該由誰去承受業報呢?
71.作者受者異,
今生造業和後世受報的生命個體是不同的,
報時作者亡。
受報時叫做「我」的造業者已經不存在了。
汝我若共許,
如果這是我們兩人共同承認的看法,
諍此有何義?
那麼諍論這個問題豈非毫無意義?
72.因時見有果,
如果你認為作者造業時應該受到報應,
那表示在因位就可以看到果,這不可能;
此見不可能。
就好象父子同時出生一樣。
依一相續故,
佛經說造業者受報,是基於作、受二者
佛說作者受。
都是同一個五蘊相續系列上的假名施設。
73.過去未來心,
過去心和未來的心都不是我,
俱無故非我。
因過去已滅而未來未生,這兩者都不存在。
今心若是我,
如果說,現在出生的心是我;
彼滅則我亡。
那麼它消逝的時候,豈不是就沒有我了?
74.猶如芭蕉樹,
譬如把芭蕉樹榦一層層地剝開,
剝析無所有;
最後將會發現裡面一無所有;
如是以慧觀,
同樣,如果以理性的智慧去找尋我,
覓我見非實。
那麼將會發現:我也是架空、不真實的。
75.有情若非有,
如果所度的有情不是真實存在,
於誰起悲愍?
那麼誰是菩薩悲愍的對象呢?
立誓成佛者,
由於為利眾生而發願成佛的菩薩還有無明,
因痴虛設有。
所以由無明虛構出來的有情宛然存在。
76.無人誰得果?
若無真實的有情,誰能發心而成佛呢?
許由痴心得。
我的確主張勝義無佛無眾生,但名言上,
為息眾生苦,
在無明所虛構的發心推動下,仍可證果。
不應除此痴。
因此,為除如幻眾生之苦而欲成佛的發心,雖然出自無明的虛妄分別,也不該消除。
77.我慢痛苦因,
執著實我而生的我慢,是痛苦的原因,
惑我得增長。
而它又因為理智看不透自我而得以增長。
謂慢不能除;
如果你認為我慢是無法根除的,
修無我最勝。
那麼修習無我正是最好的根治方法。
2.廣說法無我
(1)由念處門說
Ⅰ、身念處①
78.身非足小腿,
如果真實地加以追究,
腿臀亦非身,
那麼身體不等於足部、小腿;
腹背及胸肩,
大腿、臀、腹與背部也不能代表身體
彼等復非身。
胸部和肩膀也都不是身體。
79.側肋手非身,
分享到:推薦閱讀:
※大方等大集經菩薩念佛三昧經 卷第六
※菩薩與眾生的關係
※你藐視什麼,就會失去什麼
※菩薩行,功德都沒有發起,學什麼佛?
※四攝法與菩薩道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