凈空法師:必須改革當前佛學院的教學體制,才能幫助佛法復興
來源:凈土釋疑網 錄入時間:2014-08-23 17:35:27關鍵字:復興佛法,佛學院,會不會,學佛不得力,根本智,十念法,琴棋書畫,祈禱,教育體制,教育 |
【 點擊數:79 】 【字體: 大 中 小 】 【 收藏 】【 列印文章 】 |
摘自凈空法師《2014凈土大經科注》第96集 2014年8月21 日 講於 香港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 請大家跟我一起皈依三寶: 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從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兩足中尊;皈依達摩,離欲中尊;皈依僧伽,諸眾中尊。 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從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兩足中尊;皈依達摩,離欲中尊;皈依僧伽,諸眾中尊。 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從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兩足中尊:皈依達摩,離欲中尊:皈依僧伽,諸眾中尊。
修行能不能成功,關係在你「會不會」
請看《大經科注》三百二十四頁第一行,從當中看起: 【解】又《會疏》曰:「菩薩有二種智,能為一切修行本。 我們前面學到這個地方,「一切修行本」,這個「一切」指八萬四千法門無量法門,換句話說,無量的法門修行的根本不外乎這兩種智慧。修行修什麼?就是修這兩種智慧。修這兩種智慧的方法很多,八萬四千種方法,無量法門也是方法。所以大乘經上佛告訴我們,法門平等無有高下,是真的不是假的。 既然平等了、沒有高下了,那還有什麼差別?能不能成功,關係在你「會不會」。宗門大德勘驗學生,問:你會嗎?會了,門門都開智慧。這兩種是智慧,戒定慧,因戒得定,因定開慧。 開什麼慧?這個地方所說的「如理智」、「如量智」,經典裡面也有很多地方說的「根本智」、「後得智」,開啟這個智慧。 「根本智」是大徹大悟、明心見性,「後得智」是根本智的起作用,教化眾生。「根本智」是自受用;「後得智」是他受用,與一切眾生相處圓滿教化的作用,完全在「後得智」。「後得智」也叫「差別智」。 「根本智」、「後得智」都是《般若經》上所說的,「般若無知」,「無知」是「根本智」;它起作用的時候「無所不知」。「般若無知,無所不知」,「無所不知」是「差別智」,是起作用,我們講開悟了。開悟是根本智;開悟之後確實世出世間一切法全通了,那是「差別智」。諸佛菩薩所說的一切經教你沒有學過,你一看就明了、一聽就清楚,那是什麼?那是「根本智」。有人來向你請教,你講給他聽,向你請教的人根性不一樣,不是一定的,什麼樣根性都有,你這部經什麼樣根性的人都能夠得利益,這是因為你善巧方便。所以「法沒有定法」;說,沒有一定的說法。 佛法如是,世間法亦如是。譬如你們在《論語》裡面看到,孔子講「孝」、孔子講「仁」。弟子們向孔子請教「什麼是孝」、「什麼是仁」,孔子答覆的不是一定的,對甲的答覆跟乙不一樣,對丙的答覆跟乙又不一樣。每一個答覆都是正確的,適合問的人的根性,讓問的人有所體悟,他能夠落實到生活當中,活學活用,這是「後得智」,這是無所不知。 「根本智」在佛法裡面有很多這個例子。弟子們向老師請教,老師有的時候不答,學生開悟了。這個裡頭讓人看到高深莫測,各人根性不相同。有人說,聽懂了;有人在靜默當中豁然悟了,那不答就是答。師父功夫到家,觀察這個人的根性,在將悟未悟,到門口了,這個時候幫助他一把,他立刻進門了。方法因人而異,因時而異,因處而異,沒有定法。但是他的基礎決定是禪定,也就是本經所說的「清凈、平等」,沒有這個條件不能開悟,老師即使是佛也沒辦法幫助你開悟。 定是你自己修的。什麼叫定?心裏面乾乾淨淨一塵不染那叫定。佛法裡面常說,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這叫定。要有這個條件才能開悟;沒有這個條件什麼方法你也不能開悟。 所以上上乘法,一乘法。上上乘就是一乘。一乘是什麼?一乘是佛法,成佛的方法。你不具備這個條件不行,佛不說,說了沒用。所以佛法有一乘、有大乘、有小乘,向上一著全是一乘法,每一法都如是,平等的。 那凈土念佛這一法亦如是,這一句佛號念到理一心不亂,就入這個境界了。「事一心」不亂阿羅漢的境界;「理一心」法身菩薩的境界。
為什麼許許多多的學佛人學得功夫不得力?
我們看這引用《會疏》裡頭所說的。 【解】何者為二:一謂如理智,能照諸法本性,不一不異,不生不滅,是名通諸法性。 「一謂如理智」,如如之理,這就是自性、本性。前面講了「法性」、「真如」,講了很多名詞都是一樁事情。自性裡面本來具足的般若智慧無量無邊,這個智慧每個人統統有。《華嚴經》說的是真話,「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跟釋迦如來、阿彌陀如來、毗盧遮那如來、跟一切諸佛沒有兩樣,他們是圓滿的智慧。 我們每個人都有跟佛一樣圓滿的智慧,為什麼智慧不能現前?佛說了,「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我們問題出在哪裡?出在有妄想,妄想就是起心動念。六根對六塵境界自自然然會起心動念,這什麼緣故?習氣。起心動念就造業,就錯了。 所以不起心、不動念,這是什麼境界?無明煩惱沒有了,它不起心不動念了。有無明煩惱決定會起心動念,六道裡頭找一個不起心不動念的找不到。換句話說,雖有跟如來一樣的智慧、一樣的德能、一樣的相好,但是全不起作用。 那我們要知道,什麼人起作用?極樂世界的人起作用。記住極樂世界的人,人是什麼呢?往生同居土的。極樂世界沒有六道,只有兩道人道、天道,所以他們的凡聖同居土就兩道,沒有修羅、沒有惡鬼、地獄、畜生,極樂世界沒有。極樂世界也有鳥,這些鳥都會講經、都會說法,是阿彌陀佛化身變現的,不是真的,所以它沒有畜生。 除此之外,十方諸佛剎土裡面六道大概跟我們差不多,都是迷失了自性。佛菩薩在這個裡面教化,幫助大家破迷開悟。佛教什麼?千經萬論。 不只是世尊,一切諸佛教化眾生,都是教你「看破,放下」,總的來說就這四個字。看破了解事實真相,怎麼了解的?放下就了解了。所以放下重要,不能不放下。 學法門,為什麼許許多多的人(包括我們自己),學得功夫不得力,什麼原因?不會學,不聽話。古聖先賢教導我們、諸佛菩薩教導我們,甚至於當前真正的善友、善知識也是這樣教導我們,怎麼教?「一門深入,長時熏修」。我們也聽到耳熟,也會說,實際上怎麼樣?實際上我們根本沒有依教奉行。我們還是同時學很多很多門課,學很多經論,這是什麼?貪心,想多學一點。學到沒有?學到了。學到什麼?知識,增長了妄念。 釋迦牟尼佛為我們表法,十九歲放下煩惱障,出家了;三十歲放下所知障。所知障什麼?他出家之後,就是十九歲之後到三十歲,十二年當中參學,印度所有的宗教、所有的學派,他統統學了。這表演,像我們一樣廣學多聞,學了許多知識,怎麼樣?不能了生死,不能出三界,不能明心見性,還是煩惱一大推。這個十二年是做給我們看的,讓我們覺悟,他覺悟了,這個方法不行,放棄掉。放棄掉走什麼路?走戒定慧。戒是他的生活,現在重要是修定。到畢缽羅樹下去入定,在入定當中開悟,夜睹明星,大徹大悟。 悟了之後,沒有人祈請,他就會入般涅槃。凡夫不知道,凈居天人知道。凈居天是四禪五不還天,這個裡面的天人看到了,釋迦牟尼佛示現成佛了。他們結伴從四禪天下來,變化成人,向佛請法,請佛住世,請轉法輪。釋迦佛接受了。
「根本智」自受用;「後得智」教學,他受用
這才到鹿野苑去度五比丘。這五個人都是他的親屬,他出家的時候,他的父王派這五個人照顧他,陪他做伴。他一看緣成熟了,把這五個人召集起來,為他們講「苦集滅道」、講「四諦法」,橋陳如證得四果阿羅漢,其餘的人初果、二果不定,證阿羅漢就一個憍陳如。這個世界上三寶具足。畢缽羅樹以後我們稱它「菩提樹」,他在這個樹下開悟的。 所以開悟要「一異」這個念頭都沒有了,就回歸自性了。回歸自性就是大徹大悟,這兩種智慧都現前了。你看「根本智」自受用;「後得智」教學,他受用。「如理智」這是「根本智」,這就是定,自性本定。定是自性的體,理體,本具無量智慧。這個不是學的,自性本具的無量智慧。你見性,這個智慧就現前。 佛看到哪些眾生有緣,佛不度無緣之人。這些得度的,過去生中跟佛都有緣,有跟佛弟子們有緣,這個人老師度不了他,學生可以度他,為什麼?他跟他有緣。世尊在世這個例子很多,跟舍利弗有緣的跟他去度,跟阿難有緣的派阿難去度。佛自己去度他的時候,他看到佛來了躲到一邊走了,不好意思跟佛見面,這個告訴我們,佛不度無緣眾生。 我們現在跟眾生結法緣,法緣結的越多,將來你度的人就越多。每一尊佛度眾生的人數不相同,有的人度很多,有的人度不多,於行菩薩道的時候,跟眾生結緣多寡不相同。 所以,發的心量要大,要發普度遍法界虛空界一切眾生,這心量大,發這個願,天天要發、常常要發、不斷的發,重複再重複,那就是「讀書千遍」的意思,就變成真的了。遍數少了,就忘掉了。發過沒有?想半天才想到發過這個願。 佛給我們定早晚課,就是教我們早晨提醒,晚上檢點反省,早晚課這個意思。 早晨提醒,這一天要真干,晚課的時候反省,做了多少,哪些沒做到,這個早晚課才真有受用。如果不懂得提醒反省,那早晚課功用不大,沒有辦法幫助你斷煩惱證菩提。這就是章嘉大師他說的「佛法重實質不重形式」。表面這個儀規,整齊、莊嚴、肅穆,這是接引眾生用的,舞台上表演用的,讓觀眾歡喜,讓觀眾看感動,這個意思。自己提升自己,一定是要提醒、反省,要用這個功夫。
做事之前祈禱,做完之後也祈禱,我們就十念法念佛
宗教裡頭伊斯蘭教,用這個方法用得最熟,他們的祈禱一天五次,時間一到,無論做什麼工作統統要放下,去祈禱。他祈禱的時間大概幾分鐘,祈禱完了之後你再做你工作,這就是提醒。 我在新加坡,看到伊斯蘭的一天五次祈禱,我就想到我們念佛,我們用十念,一天九次,比他更密切。九次,早晨起來,晚上睡覺前,我們這個十念法,就是十句佛號。十句佛號,太簡單了,時間二、三分鐘就做完,不妨礙工作。三餐飯的時候做三次,這就五次了,早晚加上三餐飯。三餐飯我們不念供養咒,我們就合掌念阿彌陀佛念十聲,這十念法。再去早晨上班、下班,下午上班、下班,一共九次。就是說無論你幹什麼,干之前要做祈禱,做完之後也祈禱,我們就是十念。工作之前念十句佛號;工作幹完了,念十句佛號再收工。一天九次,一次不缺。你要這樣一生下來必定往生,他養成習慣了,法門不在多。海賢老和尚告訴我們,「天下無難事,只怕心不專」,專就是專一,真正專一沒有不成就的。
古代主科決定是一門,琴、棋、書、畫是副科
我們這個世間眾生,好奇!看這個法門想學,那個法門也想學,學了一大堆,到最後一樣不成就,這就是什麼?不會。「貴以專」。 我們老祖宗在遠古時候就知道,你看把這句話編在童蒙教材裡頭《三字經》「教之道,貴以專」。 古時候學東西,沒有同時學兩樣的,只准學一樣,主要的功課就一門,也有幾種副科,附帶的。古時候,這個附帶的,學生除了讀一部書之外,寫字,這附帶,就是書法,各種不同的字體由老師教導。樂器可以附帶學,所以講「琴、棋、書、畫」,繪畫,這個可以,副科。主科決定是一門。譬如說學《論語》,要把《論語》念上一千遍,「讀書千遍,其義自見」。「千遍」的意思不是說一千,是說多。多到什麼程度?多到開悟,悟後才可以看別的東西。真正開悟了,開悟了的時候,看其他東西是什麼?圓滿你自己的差別智,就是無量智,你將來教學用,那是已經開悟。如理智是大徹大悟明心見性,見性之後廣學多聞。 我們看到印度的龍樹菩薩,這個人非常有名,大乘佛法全通,中國大乘八個宗派,都認定他是祖師,所以他是八個宗的祖師。世尊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經教,他是釋迦牟尼佛滅度之後六百年,出生在印度,大徹大悟之後,學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經教,三個月就學完了。我們能相信嗎?能,有例子。我們看《六祖壇經》,惠能大師住在曹溪,法達禪師來參訪,當然跟老師見面要禮拜,佛門的禮拜是三拜,頂禮三拜,他拜三拜,頭都沒有著地,起來的時候六祖就問他:你三拜頭都沒有著地,你心裡頭一定有什麼值得驕傲的。這是傲慢,有什麼值得驕傲的?他就說讀《法華經》三千遍。《法華經》的分量很大,雖然只有七卷,每一卷都很長,一天大概只能念一部,七卷一部,三千多遍差不多十年。十年專門在一部經上,應該開悟。他沒開悟,六祖就問他,《法華經》講什麼?六祖沒有接觸過,他答不出來。他向六祖請教,六祖說你念給我聽聽,《法華經》二十八品,他念到第二品,「方便品」,六祖:行了,不用念了,我全知道了。講給他聽,他開悟了,開悟再拜頭著地了。 我們從這個記載就明了,真正開悟的人學東西很快,他一看就懂了、一聽就懂了。人家學《法華經》,學了十年的沒懂。他,你看,還沒念完,念了一點點,念到第二品就行了,後頭就不必念了,全懂了。這才曉得「一經通,一切經通」,全通了。這一部《大藏經》,每本只看個二、三章就懂了,那三個月可以,沒問題,真能通得了,這是東方的學習理論與方法。 西方人沒有,西方人的確從小就廣學多聞,在幼稚園就學不少東西,真叫多才多藝。長大之後一樣都不通,都不精通,那就錯了。東方人主張就一門,一門通了,門門都通,就是如量智,所以要好好記住貴以專。 海賢是佛門大德,「天下無難事,只怕心不專」。我們老祖宗告訴我們,「教之道,貴以專」。專,就能成功;雜,就不能成功,就亂了。特別是年歲大的人,一般指什麼?四十以上。李老師在台中開班教學,學生年歲大的人,有一位六十歲,參加經學班學講經。老師的方法就是一部經,一個人只能學一部,這一部學會了可以學第二部,全都是小部經,從《阿含》、從《大集經》這些典籍裡頭學來的,都不很長。學習的時間,學了要上台去講,三次到五次,五次是最多的。一個星期講一次,五次就是五個星期,一個多月。你上台去講,老師在下面聽,上台之前先要在課堂裡頭,小教堂裡頭上課講給同學聽,老師也在座,講給大家聽,講完之後接受同學的批評。第二次正式登台,講給大眾聽,老師坐在最後一排,那個時候沒有擴音器,最後一排老師要能聽得見才行,如果聽不見,聲音太小了,不可以。這個講完之後,再檢討、再改正,這一堂課,就圓滿了。方法是很笨拙,非常有效果,你在那裡學三個月,肯定能夠學一部經,還講得不錯。所以同學們學得很開心,有成就感。 佛法要復興,必須改革當前佛學院的教學體制
佛學院裡面學了三年畢業,一部經不會講;在台中如果學三年,至少能講六部經。我在台中初學的時候,我有兩個能力比較強的,第一個是記憶力,第二個是理解力,所以學經教都用上了。我跟老師,沒有出家之前,十五個月我學會了十三部經,十三部經都還講得不錯。所以可以在佛學院教書,佛學院,一個學期只能教一部,教一年才教兩部。我教了三年佛學院,用了六部,還有七部還沒有派上用場。所以我對於佛學院就很傷心,以後不教佛學院,浪費時間。所以我住在新加坡的時候,做了一個實驗,李木源居士支持我,辦一個弘法人才培訓班,一期三個月,學一部經,一共辦了六期。我是第四期結束之後,我就移民到澳洲去了,所以前面四期我聽了,第五、第六我沒參加。 依照這個方法好,沒有別的,都是專,特別注重專。 我們看這裡面的註解,如理智能照諸法本性,就開悟了,明心見性了。所以不一不異,怎麼不一?八萬四千法門不一。什麼叫不異?統統開悟,無論哪個法門,開悟是一樣的,開悟證得什麼?不生不滅,這就是自性,跟惠能大師一樣,何其自性,不生不滅,何其自性,本自具足,本自具足是性德,自性裡面有無量無邊的功德,有圓滿的智慧,有究竟的德能,有殊勝的相好,用這三樣東西概括一切,所以這個叫做通諸法性,就是明心見性。佛,大乘這個名詞叫如理,理就是性是體,見到一切萬法的本體。 【解】二謂,如量智能照眾生殊相,迷悟凡聖各異,是名達眾生相。 「量」是度量、衡量。「殊」是不同,眾生千差萬別,眾生相也是無量無邊,這裡頭有迷、有悟、有凡、有聖。「各異」,各各不相同,這叫「達」,無量智這是通達眾生相,遍法界虛空界無量無邊的眾生,你能通達眾生相,你就能度一切眾生,成就自己是立四無畏,你有普度眾生的智慧,你有普度眾生的方法,你跟遍法界虛空界,一切諸佛剎土裡面的眾生,感應道交,眾生有感,你自然就有應,跟諸佛菩薩法身菩薩沒有兩樣。《華嚴經》上四十一位法身大士,這兩種智現前就是法身大士。 【解】故通諸法性是根本智,達眾生相是差別智。 根本智自受用,差別智他受用,教化眾生的,這一段,通達性相,實際上就是大徹大悟。 |
推薦閱讀:
※凈空法師講經菁華錄
※凈空法師答問:往生後,佛菩薩如何面對因緣果報?
※凈空法師談:?如何能定下你的心
※【常念阿彌陀佛】凈空老法師最新開示忙中念佛
※凈空法師:學佛的人沒災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