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把壞情緒「轉移」給家人

前幾天,我收到一封署名為「為心病而痛苦的人」的來信,信中寫道——我結婚有幾年了,和婆婆住在一起。我們婆媳兩人沒吵過一次嘴,並不是沒有矛盾,而是因為我是一個膽小懦弱的人。即便有時婆婆的話讓我很生氣,很不滿,當時也說不出應付的話來。可事後心裡特別彆扭,堵得慌,恨自己太懦弱了。我從小就是一個沒有主見的人,習慣了一切都聽別人指揮,不知怎樣表達自己的內心感受,特別在意別人的看法。我愛人上班早出晚歸,非常辛苦。可是,他一回到家裡我還看他不順眼,這也不對,那也不對,和他生氣發火。弄得愛人也很困惑。面對4歲的孩子,我有時也忍不住對孩子大發雷霆,把孩子嚇得直哭。其實,我知道愛人和孩子都是挺好的。可是我為什麼總是和他們發火?我該怎麼辦?讀完信,我情不自禁地笑了,這位女士的心病反映了一個很有意思的心理現象,讓我想起了一個故事——一位丈夫在單位里受了冤枉,憋著一肚子氣回到了家中,和妻子因一件小事,就鬧了起來。面對丈夫的無名火,妻子莫名其妙。正好6歲的兒子跑回家,「你為什麼才回家?!」妻子滿腔怒火,抬手給了兒子一巴掌。兒子剛才還高高興興,讓媽媽一巴掌打得不知如何是好,回頭看見了小花貓正朝自己搖尾巴,他一腳踢在小貓的肚子上,踢得小貓嗷嗷地直叫,那叫聲分明是在抗議:我不是你最好的朋友嗎,今天為什麼平白無故踢我?情緒轉移 傷害家人看到這個「城門失火,殃及池魚」的故事,想必讀者朋友們都會會心一笑:丈夫在外面受的氣,轉來轉去,最終轉到了小貓的身上。這個故事的道理在心理學上叫做「轉移作用」。所謂轉移作用,就是把對某一對象的情緒轉移到另一對象身上。人們常有一種心理傾向,把自己對某一對象的憤怒或喜愛的感情,由於某種原因無法面對對象直接表達或發泄,而轉移到其他較為安全或較為大家所接受的替代性的對象身上,從而滿足情感需求,化解心理焦慮,緩解心理壓力,這就是轉移作用。這是人們常用的一種心理防衛機制。看到這裡,您也許會說:這位寫信的女士是把對婆婆的怨氣轉移到了丈夫和孩子身上。沒錯。然而,轉移作用雖然可以讓人的心理壓力得到一時的緩解,卻往往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對此,這位寫信人已有了切身體會。換位溝通  心理自救既然心病的根源是婆媳關係造成的心理壓力,還是採取積極的心理自救策略,妥善調整婆媳關係為好。◆性格重塑  很少有人真正喜歡被動懦弱的人,許多婆媳的矛盾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媳婦的被動和懦弱。應積極塑造良好性格,學會安排自己的生活,表達自己的心聲。◆心理換位  從年齡上估計,初為婆婆的,很可能正處在更年期。女性在更年期會有較大的情緒上的反應和變化,最明顯的表現是情緒不穩,易怒。作為媳婦要學會心理換位,多站在婆婆的角度來看問題,就會對婆婆多些諒解和理解。◆心理溝通  從表面看來,這是婆媳矛盾,可事實上,這是這位女士在人際交往上的心理壓力在作祟。人際障礙常常是因為缺乏溝通,缺乏表達。有爭論時,不妨把悶在心裡的話和婆婆交流,在增進理解,消除誤會的同時,婆媳關係就會更親一層。另外,多和丈夫交流,說出自己的煩惱,這樣的效果肯定比拿丈夫出氣好得多。◆虛擬宣洩  家庭生活中原本不是要找什麼是非對錯,而是個心理調節的問題。當不願或不敢把對婆婆的抱怨訴諸於口時,可以通過虛擬宣洩來自我調節,如隨便畫一個人物代表婆婆,在確定只有自己一個人的時候,面對頭像,盡情地抱怨和傾訴。這樣,心中的壓力就宣洩出來了,心情也就輕鬆了。在回信上寫下上述內容後,我最後寫道:「建議您積極主動地調整婆媳關係,別把壞情緒轉移給家人。只要您用燦爛的笑容來面對婆婆、愛人和孩子,您的心病就會隨風飄散,迎接您的將是家庭的溫馨和生活的陽光。」
推薦閱讀:

ALA: 整理讓家和家人更美好
關於佛教,我該怎麼辦?
你有一個遠大的夢想,但家人百般阻撓,請問是選擇繼續完成那個夢想還是放棄?
有外公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有一個特別挫的爸爸是一個怎麼樣的體驗?

TAG:情緒 | 家人 | 轉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