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中國問題的戰略布局
面向中國問題的戰略布局
來源:
作者:李海青
「四個全面」戰略布局是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在不斷探索、持續思考基礎上逐步形成的,在改革攻堅階段破解難題、應對挑戰、實現藍圖的系統思路框架。就此而言,對於「四個全面」戰略布局應按照改革攻堅的內在邏輯予以把握。基於改革攻堅的內在邏輯,「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呈現出以下四大特點。
鮮明的問題意識
問題倒逼改革。把握「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必須明確其現實問題指向,這是理解「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基礎。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既定的戰略目標。全面小康如能如期建成,則必將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奠定堅實基礎。要實現這一戰略目標,可謂時間緊、任務重、問題多、挑戰大、阻力強,比完成其他已經實現的階段性目標難度要大得多。
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相繼提出過系列階段性發展目標。20世紀80年代,鄧小平提出過「三步走」的發展戰略:第一步,從1981年到1990年,國內生產總值翻一番,解決人民溫飽問題;第二步,從1991年到20世紀末,國內生產總值再翻一番,人民生活水平達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紀中葉,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較富裕,基本實現現代化。1997年,江澤民根據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實際,在鄧小平「三步走」戰略的基礎上又提出了新「三步走」的發展戰略:21世紀第一個十年實現國民生產總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寬裕,形成比較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再經過十年的努力,到建黨一百年時,使國民經濟更加發展,各項制度更加完善。黨的十六大把這一目標概括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到下世紀中葉建國一百年時,基本實現現代化,建成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國家。
現在,鄧小平「三步走」的第一步、第二步,江澤民新「三步走」的第一步已經實現,全面小康已由建設進入到必須建成階段。但應看到,以前各個階段性目標的實現,均不能與全面建成小康的難度相比。以前的改革發展,儘管有利益的阻力,但思想的阻力更明顯,而今天的改革,不僅有思想的阻力,更是面臨著強大的利益固化藩籬;以前粗放式的發展尚可持續,並且低的起點之上更易實現經濟高速增長,而現在粗放式的發展模式難以為繼,經濟發展方式轉變艱難;以前的發展目標,主要限於經濟領域,而今天中國發展不平衡、不協調的問題突出,改革更具系統性,需要全面深化;以前很多的老問題尚未得到有效解決,現在新的問題仍在不斷產生,問題盤根錯節、新舊交錯。
從戰略角度考察,我們現在處於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關鍵時期;處在工業化與城市化的關鍵時期;處在反腐倡廉的關鍵時期;處於現代社會結構形成的關鍵時期;處在生態文明建設的關鍵時期。一句話,處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在這種情況下,要想實現既定的宏偉目標,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必須具有高度的憂患意識、危機意識、擔當意識、使命意識,拿出足夠的政治勇氣和智慧,尋求系統的破解難題之道。而「四個全面」戰略布局正是在這種目標已定,問題與危機倒逼的情況下提出與形成的。
全面的思路和舉措
建設小康、深化改革、依法治國、從嚴治黨是改革開放以來執政黨均已提出過的執政理念與戰略部署,就此而言,「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提出表明了執政黨治國理政思路的延續性與繼承性。然而,「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創新點、重點與著力點不在於此,而在於「全面」二字。
隨著現代化的推進,漸漸發展起來的中國所面臨的問題不僅不比不發展時少,反而更多。不發展時主要是一個溫飽問題,發展起來以後,人們的需求更多,各層次各領域的矛盾與問題也大量爆發。同時,政治、經濟、文化、社會諸領域分離、相對獨立性不斷增強,協調發展的內在要求不斷凸顯。在這種情況下,在新的階段,改革發展自然應具有全面性與統籌性。
「全面」不僅是就戰略目標而言,全面小康涵蓋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生態等多個領域,而且是就戰略舉措而言,深化改革、依法治國、從嚴治黨都要全面。進而言之,「全面」不僅表明戰略目標與戰略舉措的系統性與廣泛性,而且表明了戰略舉措的力度與深刻性。以前的改革之所以不全面,很大一個原因就是對於改革的一些核心性難題沒有觸及或觸及不深,硬骨頭啃不動,從而導致改革有盲區、有遺漏,無法有效全面推進。就此而言,強調「全面」也意味著當前的改革必須要啃硬骨頭,要涉險灘,要具有真正的力度與深刻性。
嚴密的內在邏輯
作為針對改革難題的系統性思考,「四個全面」戰略布局有其清晰的內在演進邏輯。對於這一內在邏輯,習近平總書記有過多次論述。「這個戰略布局,既有戰略目標,也有戰略舉措,每一個『全面』都具有重大戰略意義。」「我們要讓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如鳥之兩翼、車之雙輪,推動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如期實現。」「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作出全面深化改革重大部署,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對全面推進依法治國作出戰略部署,體現了『破』和『立』的辯證統一。」
綜合總書記的重要論述,基於中國改革攻堅的實際,對於「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內在邏輯可作如下梳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帶領中國人民努力實現的宏偉目標,而要實現這一目標,只能迎難而上,全面深化改革,除此以外,別無選擇,更無退路;全面深化改革不能任意而為,必須在法治軌道上有序進行,重大改革必須於法有據,改革的成果也必須通過法治來有效保障,整個改革過程要切實發揮法治的引領和推動作用。而以上三個全面要實現或落實,都必須以全面從嚴治黨作為關鍵與政治保障。這是因為,做好中國一切事情的關鍵在黨。如果不從嚴治黨,就無法有效打破地方利益、部門利益、既得利益群體所形成的強大的利益固化的藩籬,改革就無法全面深化,也無法建構統一公平的法治秩序。
按照這樣一個內在邏輯不斷整合、梳理乃至最終提出「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過程,實際上是總書記思想系統化的過程。就是說,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在不斷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的基礎上,其不間斷、高頻度的理論創新已經發展為一個內容愈益豐滿完整的整體性理論框架。這種理論創新的高頻率、深刻性乃至整體性邏輯框架的形成是習近平總書記多年來厚積薄發、深入思考的結果。
給力的行動指南
「四個全面」戰略布局既然已經形成,破解改革難題的系統思路框架既然已經明確,現在要做的就是將這一戰略布局有效落實,攻堅克難。針對於此,習近平總書記反覆強調:「目標是否堅定,決定改革的成敗;落實能否到位,決定藍圖的實現。」「要把抓落實作為推進改革工作的重點,真抓實幹,蹄疾步穩,務求實效。」「在貫徹落實上,要防止徒陳空文、等待觀望、急功近利,必須有時不我待的緊迫意識和夙夜在公的責任意識抓實、再抓實。」「崇尚實幹、狠抓落實是我反覆強調的。如果不沉下心來抓落實,再好的目標,再好的藍圖,也只是鏡中花、水中月。」
戰略布局的有效落實一方面要通過相關制度機制的健全完善,也就是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的治理體系現代化問題,另一方面要通過廣大領導幹部的有效擔當作為。而在當前相關制度機制仍需進一步健全完善的情況下,廣大領導幹部的有效擔當作為對於戰略布局的落實而言就顯得極為重要。
政治路線確定之後,幹部就是決定的因素。這就要求領導幹部要始終做到對黨忠誠、個人乾淨、敢於擔當,特別是要同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自覺維護中央權威。領導幹部要「心中有黨,心中有民,心中有責,心中有戒」,「要防止和克服地方和部門保護主義、本位主義,決不允許『上有政策、下有對策』,決不允許有令不行、有禁不止,決不允許在貫徹執行中央決策部署上打折扣、做選擇、搞變通」。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一項重要戰略任務就是按照這一要求統籌黨的建設各個方面以保證戰略部署的有效落實。
推薦閱讀:
※在兵荒馬亂中尋找世界秩序
※陳亮:連戰略都沒搞清楚,你還創什麼業,進來看看這一篇
※鋒芝離婚戰略不一 霆鋒深藏不露柏芝遭新片棄用
※當今中國的大問題:大國博弈與中國選擇
※IBM2015年報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