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悲加佑 令心不亂(轉載)
阿彌陀佛既已現前,當然她要斷氣時,就會如《阿彌陀經》所說:「是人終時心不顛倒」。人要斷氣時都會顛倒,過去所作的業,善的種子、惡的種子,都會浮現。我們現在因為有第六意識,可以分別判斷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該說、什麼不該說;但是斷氣時,第六意識就會隨著器官功能的消失而消失。第六意識沒有作用,主宰投胎輪迴的阿賴耶識就會浮現。今生今世以及生生世世的善惡業浮現,就好像做夢時,第六意識較薄弱,所以毫無順序、毫無邏輯、毫無條理,時間、空間都很混亂,沒有一個能控制的主人。人死的時候就像這樣。
人將斷氣時,如果沒有念佛,沒有阿彌陀佛事先來護持、接引我們,不管修行境界多高,業力來都抵擋不住,只能隨業受報。死時稱為「亂心位」,心是散亂性、顛倒性的。如果我們有念佛,佛來接引我們,命終時就會「心不顛倒」。為什麼?因為有佛護持。玄奘大師所翻譯的《阿彌陀經》其中一段:「慈悲加佑,令心不亂」。就是說阿彌陀佛的慈悲來加佑我們,「加佑」就是保佑、保護、護持;「令心不亂」就是在斷氣時阿彌陀佛會使我們心不動亂。如果沒有佛的謢持,業力種子浮現,就如一個國家沒有國王,所以角頭、強盜都出來爭相為王,這時就看哪一個角頭較強,那個人就當王。相同的道理,命終之時,現生及歷劫的善惡業力,一時浮現,業力一現,眨眼之間,便隨其最猛烈的善惡業力,前往受生於善惡道中,一毫不能自主。所謂「如人負債,強者先牽;心緒多端,重處偏墜。」大命將終 悔懼交至所以平常沒有學佛的人,臨終時會顯得很驚恐、很不安定,那是因為當時沒有第六意識作主,就算還有第六意識,臨終時也會六神無主。因為他從來沒有準備臨終到底要去哪裡?不知到底有沒有輪迴?如果有輪迴,那要如何?是會去快樂的地方或是去痛苦的地方?因為毫不知道,事先又沒有準備,所以會驚惶和緊張,而且心生懊悔。《無量壽經》有一句經文:大命將終,悔懼交至。意思是說,壽命將終時,後悔與驚恐一直向心頭襲來。後悔什麼呢?後悔以前都是為名、為利、為家庭、為事業,從來沒有為自己的生死大事打算;後悔過去沒有行善積德,沒有修持佛法為生死大事做準備。驚恐是害怕到底要怎麼辦?會去哪裡?不論何人、何時、何處、何緣,亦即不管什麼人、在什麼時候、什麼地方、做什麼事,只要念佛,佛都會出現,放光加持,臨終就會來接引。萬善功德 盡在名號
我們要往生極樂世界,以及到極樂世界的境界,都是靠佛,完全不是靠我們。我們只不過是隨順阿彌陀佛,阿彌陀佛要我們念佛,我們就念佛,所以念佛是我們負責,接引往生極樂世界是阿彌陀佛負責。往生到極樂世界在那裡成佛,都是由於阿彌陀佛的力量。曇鸞大師《往生論注》說:凡是生彼凈土,及彼菩薩人天所起諸行,皆緣阿彌陀如來本願力故。這句佛號是萬德洪名,具足萬善萬行恆河沙數不可思議功德。三藏十二部經的修行法門,及其所有功德都在這一句名號中。這句名號是阿彌陀佛經過五劫思惟,以及兆載永劫的修行替我們完成,然後無條件的、白白的送給我們,使我們願生極樂世界。只要專稱這一句名號,就等於領受阿彌陀佛全部的功德。念佛開智慧消業障 這個法門是阿彌陀佛平等、無條件的救度。當然在無條件中,要說有條件也有條件,就是你要有願生極樂世界之心,而專一稱念阿彌陀佛名號。但是這樣的條件,也等於是沒有條件。因為願生極樂世界,是我們起了這樣的念頭,對我們來說毫無損失,完全不用費時間、費精神、費金錢與費勞力。而念佛對我們來說,也沒有任何付出或損失,我們只是把一向散亂、雜想紛飛的念頭,轉來念「南無阿彌陀佛」而已。而且不但沒有付出或損失,還能讓我們身心輕安。沒有念佛的人都會隨煩惱、習氣而起心動念,這樣會使人感到身心沉重,心情不愉悅。念佛不但能開智慧、消業障,且因為沒有妄想雜念,而感覺身心輕安。念佛久了,因為有寂靜的體會,人的氣質、個性、習慣、娛樂就會改變,一個原來急躁、暴躁,凡事與人計較、執著的人,個性會改變,對世間的是非會看淡。所以念佛不但不用付出,還會得到種種的利益。尤其是生病的人,身體的病以及心理上的煩惱,都是互相影響的。一般身體的疾病,往往是由於心中有某一些不平、不滿、氣忿、煩惱所引起。生病的人,尤其是癌症重病,有念佛平常痛苦會減少很多;一般癌症病患臨終時會劇痛無法忍受,但念佛痛苦會很輕,往生時也較安然自在。這點在醫院服務或經常參加助念的人,應該都有經驗。專心念佛與散心念佛
一心專念彌陀名號,行住坐卧,不問時節久近,念念不舍者,是名正定之業,順彼佛願故。也就是說,在士農工商、行住坐卧中,不管時間長或短,都念佛,念念不舍,如果能這樣,這個人已經不是生死輪迴的凡夫,已是極樂世界的聖眾之一。殊勝又容易的法門就好像書院壁上所掛的這幅「二河白道圖」,圖上的人走在白道上,這條路很窄,路的左邊是火,右邊是水,他不可能再往後走,而是向著西方直進不退,因受阿彌陀佛護持著,雖然兩旁的水火非常猛烈,而白道(願生心)只有小小的一條,我們將不會墮入水火之中。水火代表我們貪慾、瞋恨的心,也表示地獄,因為阿彌陀佛的護持,我們將不會墮入地獄之中,時間一到,就會到達極樂世界。極樂世界是涅盤的境界,超越任何品位階級,這都是因為專念「南無阿彌陀佛」之故。善導大師說:極樂無為涅盤界,隨緣雜善恐難生,故使如來選要法,教念彌陀專復專。表示只要我們專念彌陀,其境界就是涅盤的境界。如果隨緣雜善想要往生這個境界,就比較困難;這個困難會變成什麼現象呢?就會落入品位階級的環境當中。這個法門的殊勝和容易就在這裡。「容易」是說只要稱名念佛;「殊勝」是指只要時間到,我們就能到達極樂世界的涅盤境界,而且現在就不退。所以印光大師也說:莫訝一聲超十地,當知六字括三乘。「善導流」特色我們這個法門有一個特色,就是:
本願稱名,凡夫入報;平生業成,現生不退。「本願稱名」是指稱名念佛。念佛有四種:第一種是稱名念佛;第二種是實相念佛,沒有念佛號,也沒有觀佛像,只是將心安住在沒有念頭的境界上,這種念佛沒有聲音、語言、文字、符號,只是安住在一種無我寂靜的狀態;第三種、第四種是觀想念佛及觀像念佛。其它的念佛我們都做不到,唯有稱念「南無阿彌陀佛」做得到。我們不但做得到,而且境界比觀想、觀像或實相念佛高,因為其它念佛都是靠自力,靠自己的心運作、觀想,而念佛是靠阿彌陀佛的力量。有一句話說:「以果地覺,為因地心,因該果海,果徹因源。」意思說阿彌陀佛以五劫思惟、兆載永劫所修行的萬德萬行,成就「南無阿彌陀佛」這一句名號,這就是阿彌陀佛所成就的正覺,以果地所成就的「南無阿彌陀佛」的正覺功德(以果地覺),送給我們還在因地輪迴修行的凡夫(為因地心)。我們有這些功德,就可以往生成佛。要離開三界六道,達到成佛的目的要修行。修什麼行呢?有句話說:「三祇修福慧,百劫種相好」,意思是說,成佛要經過三大阿僧祇劫累積福德與智慧,也就是六度萬行;然後再經過一我們若能體會阿彌陀佛對我們的慈悲,自然會因感動而主動隨緣隨份隨力去實踐。譬如阿彌陀佛對我們的愛心是無條件、平等、主動的,而我們眾生是污穢、卑賤、無能、無力、卑微、渺小,應該墮入地獄的,但阿彌陀佛完全不計較、不嫌棄。不但要救我們,還要把我們救到極樂世界成佛;不但可以成佛,還是成就如同阿彌陀佛那樣的佛;同樣是無量壽、無量光,具足四十八大願。如果我們能體會阿彌陀佛對我們的心,這樣我們會有什麼感受呢?自然對待他人就會像彌陀對我們一樣,不會與他人計較,也能寬諒別人。如果我們體會到自己真的是貪瞋痴具足、業障深重、內心污穢不清凈、急躁衝動、凡事瞋恨與人計較、認為都是自己對別人錯的卑劣的眾生,真體會到時,這個人就會變得謙卑柔和,凡事覺得自己有錯,不與人計較。我們這個法門的根本,是深信「機」、深信「法」。有「機」的深信,人就會謙卑柔和;有「法」的深信,就會對他人恩慈體貼,就好像阿彌陀佛對我們一樣。對「機」深信,會改變我們的氣質,氣質改變,行為就會改變,行為改變,習慣就會改變,習慣改變,個性就會改變,個性改變命運就會改變。對「法」深信,心性、氣質、行為、個性也都會改變。另外,念佛如果有寂靜的體會,心境、個性也會改變。所以對「機」的深信、對「法」的深信,以及對「念佛」的體會,這三樣只要具足其中一樣,他的個性都會改變。所以,如果遇到需要我們幫忙,也是我們能力所及的,就會發心想去幫忙,就像阿彌陀佛對待我們一樣。我們道場是以念佛為主,念佛是要往生,而人真的往生時,有許多的事情需要做,比如助念、凈身、入殮、作告別式等,這些都是屬於念佛往生所附帶的工作。所以我們學這個法門,應該盡量去體會阿彌陀佛對我們無私、無條件的付出,從而學習阿彌陀佛對需要幫助的人,無私、無條件的布施付出。今天我們從彌陀那裡領受到的非常非常多,彌陀使我們離開三界六道到凈土成佛,我們即使再怎麼付出,都無法與彌陀給予我們的相比。就好像我們得到的是整個中央銀行的錢,而我們給他人的,只是這些錢其中的千萬分之一而已,有付出也幾乎可以說沒有付出。所以我們道場念佛之餘,所附帶的助念、告別儀式,蓮友或同修可以盡量培養發心。如果實在沒有參與助念等的機緣,最好也要有一、二次實際經驗,當有一天自己的親人往生時,就知道如何處理對往生者最好,才不會聽憑世俗禮儀的處理。對於往生親友如果沒有學佛或凈土的信仰,我們也才有辦法用我們的經驗來引導他,使他往生極樂世界。就好像我的外祖母因為我的引導,而往生極樂世界一樣。所以經驗是很重要的。
當然最重要的是要發心,因為念佛並不妨礙我們士農工商。念佛是靠佛力,不是靠我們的自力,而且念佛很方便、容易,行住坐卧、時處諸緣都可以念佛。我們這個法門是「平生業成,往生決定」,了解這個道理的人,他所展現出來的念佛,是「念念不舍」,絕不會認為我已往生決定,今後不用念佛或不用多念佛。一個念佛人,他既然走在白道上,一定是前進不退,相續不斷的念佛,念念不舍的念佛。念 百劫的時間,修三十二相八十隨行好,這樣內心的功德、外相的功德、說法的功德,要經過三祇百劫,才能成就成佛的功德。但這屬於自力,我們是無法做到的。不說其它,只說五戒圓滿,將來出生在人道,不墮入三惡道,就非常困難。因為五戒中,我們有哪一戒可以持清凈呢?何況要脫離三界,達到成佛,所以才稱為「難行道」,難如登天。我們這個法門是「易行道」,易如反掌,大家都做得到。所謂「不用三祇修福慧,但憑六字出乾坤」,只要我們專稱彌陀名號,因為稱名是阿彌陀佛的本願,所以叫做「本願稱名」。「凡夫入報」是說,使我們這樣有貪瞋痴、有業力的凡夫,在沒有斷除貪瞋痴的情況下往生極樂世界,進入阿彌陀佛的報土,可以很快成佛。「平生業成,現生不退」,「平生」是指現在,現在往生的業已成就,表示我們已不是生死輪迴的凡夫,已是極樂世界的聖眾之一,只是肉體的壽命未到,所以還在這個世界,只要壽命一到,就可以往生極樂世界。雖然未到極樂世界,但已往生有份,就如考上大學,雖未入學,已是那所大學的學生,所以說「平生業成」。就如同「二河白道圖」中的念佛人,他合掌驀直走在白道走,這個人決定能往生極樂世界,因有阿彌陀佛的護持,他就不可能掉入水火的地獄之中。所以這個人雖尚在白道上,但可說已是極樂世界的聖眾之一了,只是時間的問題,所以說「現生不退」。不用等往生極樂世界,現在就不退轉了。這是我們這個法門特殊的教理,即使同樣是凈土法門,若不是宣說這樣的教理,就不是「善導流」的法門。現在學凈土、說凈土法門的也很多,但若沒有接觸善導大師的思想,或是有接觸但不徹底,所理解的就有缺陷。或是以其它法門的教理來解釋「善導流」的法,則「善導流」的法就不純了。我所說的這些文句、道理,都有經典的來源與祖師的傳承,並不是我個人的見解,上次大共修的講稿也有簡明的表達。今天就講到這裡,現在看看大家有沒有什麼問題,可以提出來。問:現在我們都念佛,過著念佛的生活,以我個人來說,覺得過得很充實,內心也感到很安心。在這之餘,我會想到「宗風」俗諦部分,最後一則所說:「學佛大悲心──彌陀如何為我,我便如何為人」。想請示上人,是不是我們在一心念佛之後,接下來應有「彌陀如何為我,我便如何為人」的心情。隨緣隨喜去為別人做一些事,譬如參與助念、凈身、追思法會等等。答:我們都自稱是「學佛」,學佛所要學習的對象就是「佛」,學佛就是要成佛。佛是怎樣的心?怎樣的境界?佛是大慈大悲、無我──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是冤親平等,將宇宙萬物所有的眾生視為一體。佛既是這樣的內涵,我們學佛豈不是也應培養這樣的內涵。
可是這是非常難的,如果百分之百培養成這樣的內涵,那我們就是佛了。但雖然很難,可是我們就是要學,仰望那樣的境界,往那個方向前進,能學幾分就幾分。「彌陀如何為我,我便如何為人」,我們根本做不到,阿彌陀佛是如何為我們的?剛才有談到,阿彌陀佛是經過五劫的思惟,才思考出四十八大願;兆載永劫積植菩薩六度萬行,才完成四十八大願的力量。這我們絲毫、一點點都做不到,不過總是學就是了。我們這個法門稱為「易行道」,只要念這一句「南無阿彌陀佛」。有多少時間念多少佛,閑暇或工作,都可以念。念佛有兩種,一種「專心念」,一種「散心念」。在佛堂念佛,不必工作也不用動腦筋,可專心一意念佛,一句接一句,較無雜念,這叫「專心念」。「散心念」,就是在工作或需要動腦筋時,可能身體是忙碌的,但嘴巴一樣可以念佛。所以除了睡覺以及動腦筋,其餘時間都可以念佛。念多、念少,每個人情況不同;念佛時心清凈否,每個人也不同;雖然各人情況不同,但是阿彌陀佛的救度都不增不減,到極樂世界也都在同一境界,不分高低。善導大師說:人天善惡,皆得往生;到彼無殊,齊同不退。四種念佛方式
另外念佛有四種方式:大聲念、小聲念、金剛念、默念。大聲念就是出聲開懷暢念;小聲念是聲音雖小,但附近的人也聽得到;金剛念是不出聲音,但嘴巴會動;默念則是在心中念,沒有聲音也沒有嘴巴的動作,外表看不出你在念佛。大家可以隨當時的心境及環境來決定。比如在佛堂可以先大聲念,念到累了就小聲念;平常用金剛念,比較不會累,也不會吵到他人,在家裡、坐公交車都可以這樣念,細水長流,綿綿密密,相續不間斷;如果環境不方便動嘴念佛,就在心中默念。金剛念及默念兩者相較,以金剛念較能提起念佛的心。因為從出生到死,我們的心都是妄想雜念,如果沒有刻意將念佛培養成習慣,只認為「我心裡有在念佛」,其實未必真的如此。熟處轉生 生處轉熟有句話說:「熟處轉生,生處轉熟」。「熟處轉生」是說我們對妄想雜念本來就非常熟悉,就將它轉為生疏;而我們並不是一出生就會念佛,對念佛較生疏,就將他培養成習慣。這樣生轉熟,熟則生巧,習久成性,自然就成為個性、習慣。腦筋不動時,就會不假思索生起念佛,心就會在佛號上。每個人根機不同,是專心念的時間多,或是散心念的時間多,各人情況也不一樣。善導大師說:佛就是他的生命、他的全部,所以只要是走在白道上的人、受阿彌陀佛救度的人、往生決定的人,他的人生觀、價值觀會和以前完全不同。他人生的最終目的,是要往生極樂世界,不再來輪迴。而且他知道,若沒有「南無阿彌陀佛」這六字名號,自己一定會墮落輪迴;他知道人生最重要的不是名、利、地位、財富,因為這些轉眼成空。只有「南無阿彌陀佛」能讓他了生脫死,往生成佛。因為對「機」、「法」的深信,以及對「念佛」的體會,他的娛樂及習慣也會自然改變,念佛將變成最輕安、最大的娛樂。
問:我有一個舅舅中風多年,還有一位阿姨也中風,他們都很痛苦,我想向他們介紹本願法門,並祈求阿彌陀佛早日接引他們到極樂世界,這樣可以嗎?答:可以,希望他們早日離苦。同時要向病者開示,請他們心中不要執著,看清世間的真實相。問:平常忙的時候無法念佛,大多只能在閑暇時多念,這樣往生會不會有問題?需要再祈求阿彌陀佛來接引嗎?答:沒有問題,不需要祈求。只管一直念佛,行勤一生專念。問:有時候會因為世俗的事煩心,念佛也會愈念愈煩,要如何?答:可以這樣想,祖師說,我是個罪惡生死凡夫,為什麼我會這麼煩躁?難道我是聖人,事情都是我對而別人錯?難道一定要滿我的意嗎?自我反省後,會知道其實我也有錯,這是我所造的業,是我該承受的,這樣心情就會平復,自然就不會氣忿煩惱。如果一個人總認為自己是對的,都是別人錯,是別人故意害我,同時不認為這是自己所造的業,這個人會一直不平 、不滿、生氣、計較。學佛的人要了解,世上的苦樂禍福、成敗得失,都是我們過去所造的業而呈現的,如果我們沒有造業,今天我們就是皇帝,或是成仙、成佛了,不會在這凡間輪迴。會在凡間輪迴,都是過去世我們造了種種的業,只是我們忘記了,但因果不昧,時間一到自然受報。佛陀說:「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未來果,今生做者是」。善業多轉生為人,惡業多墮落地獄,念阿彌陀佛靠佛力,則往生極樂世界。所以學佛的人要有「機」、「法」的深信,自然就較不會煩惱、計較。對於苦境,我們不要純粹認為它是苦,苦是入道的緣,沒有苦,我們很難想要解脫;因為有苦,才使我們尋求解脫之道。所以,我們反而要感謝種種苦的因緣。遇到人事物的逆境時,應該換個角度來看──因為有苦,才使我們得以警惕,對厭離娑婆世界的苦與欣慕凈土之樂的心更深,所以應感謝苦。
如果無法了解這一點,只是一昧的埋怨苦,將會從這個苦進入另一個苦。推薦閱讀:
※[轉載]北斗七星
※[轉載]關於太極拳的一些知識
※[轉載]為何你的日子過得這麼艱難
※【轉載】閑說溜狗《原》
※[轉載]陽光解八字(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