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州博物館 楚都故地 珍品薈萃(你所不知道的一級館)

 

 

荊州博物館

楚都故地 珍品薈萃(你所不知道的一級館)

本報記者 田豆豆

 

提起湖北省荊州市,人們習慣稱之為「荊州古城」。一則,由於荊州古城牆是中國保存最完好的四座古城牆之一,碧波蕩漾的護城河繞城一周,何謂「城池」,一目了然;二則,由於荊州歷史悠久,中華大地古稱「九州」,「禹劃九州,始有荊州」,荊州名列「九州」之一,建城歷史長達3000多年。

  漫漫歷史長河中,荊州最負盛名之時要數春秋戰國時期和三國時期。藉助《三國演義》的流傳,「劉備借荊州」的故事已是家喻戶曉,而據文獻記載,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公元前689年,荊州已經是楚國都城。楚國曾是可與秦國一爭高下、「逐鹿中原」的強盛國家。楚國都城,自然是楚國最繁華的城市。隨著楚國的發展、疆域的變化,楚國曾多次遷都。但不論遷都至何處,都城的名字都叫做「郢(yǐng)」。至今,荊州城內還有「郢都路」「郢都中學」等以「郢都」命名之地。

  古人視死如生,崇尚厚葬。荊州地下古墓眾多,出土文物珍品薈萃,名動一時的「越王勾踐劍」即於1965年出土於荊州望山楚墓群中。近年來最令考古界轟動的要數「熊家冢楚墓」,它是目前所見規模最大、保存最好、陵園布局最完整的楚國高等級貴族墓地,也是春秋戰國時期楚文化最高水平的代表。

色澤艷麗的楚國漆木器、成色如新的四代越王劍、精美絕倫的戰國絲製品……大量打著楚文化鮮明烙印的精美文物,收藏於荊州博物館內。始建於1958年的荊州博物館,可謂楚文化的藝術寶庫,現有館藏文物近17萬件,其中國家一級文物500餘件/套,2008年被國家文物局評定為首批國家一級博物館,年均接待觀眾逾100萬人次。

 

  楚國漆木器:

  瑰麗楚文化的藝術呈現

  虎座鳥架鼓,是非常有代表性的楚國樂器,與編鐘、編磬組合使用,一般只出土於楚國貴族墓葬。今天我們途經湖北省會武漢市的火車站、地鐵站、大型酒店,常常會看見它的複製件或牆面浮雕、壁畫等。在荊州博物館,可以看見大小不一、色彩紋飾略有不同的多個虎座鳥架鼓。它以兩隻卧虎為底座,虎背上各站著一隻昂首高歌的鳳鳥,兩隻鳳鳥之間懸掛一麵皮質大鼓。造型優美,色澤大氣,兼具實用性。

  鳳鳥是楚國文物中最常見的形象,在楚國漆器中主要以紅、黑二色呈現。這與楚人崇鳳的傳統有關。崇鳳,因為楚人以為鳳是其先祖祝融的化身;尚赤,也與楚人先祖祝融是周朝「燔(fán)燎」有關,所謂「燔燎」就是祭天時主管火的官。

  荊州是楚國形成和發展的中心區域,在荊州出土的楚國漆器無論數量、種類還是精美程度,都是其它地方無法比擬的,可謂當時的巔峰之作。除了虎座鳥架鼓,荊州博物館還展出了許多精美絕倫的漆器。有墓主人生前使用的各種器物,也有專門的喪葬用品。如鳳鳥蓮花豆,由蓮花豆盤和鳳鳥雕塑組成,蓮花豆盤外壁浮雕著一圈共14片仰瓣蓮花,鳳鳥的鳥身上精細地描繪了龍、鳳、蛇、蟾蜍和鳥羽等多種圖案,背部和尾部則繪有雙頭鳳鳥紋和雙龍紋。鳳鳥的腿呈下蹲狀,鳥爪緊緊抓住一條蜷曲的蛇。豆是古代的高足盤,由盤、柄、座三部分組成,可以盛少量食物。不過顯然鳳鳥蓮花豆的裝飾性超過它的實用性,從它可以看出,戰國時期的楚漆器藝術無論造型還是髹(xiū)漆彩都達到了頂峰。

  還有造型可愛的豬形酒具盒,渾圓的「豬身」,兩邊各一個很「卡通」的豬頭。這個距今2300多年的文物至今色澤鮮艷如初,整體光滑鋥亮,浮雕豬嘴嘟著,眼睛圓圓的,活靈活現。豬身上繪有一首雙身的紅色龍紋。這種器形以及花紋在《山海經》中有多處記載,分別被稱為「雙封」和「遺肥」。這件帶龍紋的豬形酒具反映了楚人對這兩種神物的信仰和崇拜。

  鎮墓獸作為古代鎮墓辟邪的喪葬用品在楚墓中很常見。一般由方形底座、曲形獸體和鹿角三部分組成。在荊州博物館看到的巨大鎮墓獸,獸像兩眼鼓突,口吐長舌,面目猙獰,最特別的是,它的兩對鹿角是真的麋鹿鹿角塗漆後插到獸首上的,色澤十分鮮艷。鎮墓獸置於棺材的正前方,好像給墓主人站崗的哨兵。

荊州博物館還陳列了一件戰國中期的憑几。它是目前中國發現最早的根雕藝術品之一,集藝術與實用於一身。中國根雕協會的會標原型就是這件文物。它的頭像蛇頭,身體像龍,尾巴像蜥蜴。它的四條腿上分別雕刻著蛇吃蜥蜴、蜥蜴吃鳥、鳥吃蟬、蟬吃樹根的圖案,反映了2000多年前古人就已經有了生物鏈關係的哲學思想,具有獨特的考古價值。

 

  戰國絲綢寶庫:

  嘆為觀止的織綉工藝

  荊州博物館裡有一處獨特的楚漢織綉品展,其中展示的絲綢製品大多出土於馬山一號墓。2300多年前的「蠶絲被」、綿袍、褲子……製造工藝之精湛,刺繡圖案之生動,今人難以完全複製。

  馬山一號墓的墓主人是士階層中的一位貴族夫人。墓底長3.24米,寬僅1.84米,墓葬規模並不顯赫。1982年1月上旬,在馬山磚瓦廠取土場,前來調查的湖北省文物考古工作者不經意間發現了一座小型土坑豎穴墓。這是一座典型的楚墓,類似的墓葬在荊州紀南城周圍屢見不鮮。然而,在考古工作者揭開棺室的一瞬間,他們為這非同尋常的絲質寶藏深深地震撼了。墓主人身穿5層絲綢衣物,衣物外又被13層絲織品層層包裹,由9根提花錦帶系好。

  絲綢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質,由於它極易腐爛,在墓葬中很難保存下來。在馬山一號墓發現之前,湖南馬王堆一號漢墓因其出土了豐富的絲質品而號稱「漢代絲綢寶庫」。先秦時期的絲織水平與服飾制度如何,人們尚不能從文獻與考古資料中盡知其詳。馬山一號墓,不僅出土了組合齊全、保存完好的絲織衣物,而且其時代較馬王堆漢墓早出近半個世紀,比中國的「絲綢之路」還要早。

  這些珍貴的絲織品,不僅年代久遠,而且織造技藝十分高超。根據對出土絲織物的分析可知,公元前4至3世紀的楚人已經熟練掌握了飼蠶、繅絲、織造、練染的一整套技術,並已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緯線提花針織絛帶是先秦紡織品種的新發現,這一發現把我國針織技術起源的歷史提前到公元前3世紀。

  荊州博物館在展出的絲綢製品旁邊,一般還展示真品的複製件,兩相對比,真品除了因時間的洗磨有些褪色外,往往比複製品花紋更加生動,讓人嘆為觀止。

  「記得綠羅裙,處處憐芳草」「野花留寶靨,碧草見羅裙」,在古詩詞中,「羅裙」是常見的意象,衣袂翩翩的女子倩影因之躍然紙上。但古時的「羅」到底是怎樣的形態?不能僅憑想像。馬山一號墓主人的「龍鳳虎紋綉羅單衣」讓人見識了戰國時「羅」的模樣。

  羅是一種絞經網孔狀的絲織物,輕柔透明,細看可見小小的網眼。讓人驚奇的是,「龍鳳虎紋綉羅單衣」的「羅」網眼竟呈六邊形,今人複製,只能織出四邊形。灰白色的素羅只是「龍鳳虎紋綉羅單衣」的綉地。在此之上,古人用多種顏色的絲線綉出了龍、鳳、虎三種動物形象。鳳鳥雙翅張開,腳踏小龍,另一側是一隻全身布滿黑紅條紋的斑斕老虎,張牙舞爪追逐前方大龍,大龍作抵禦狀。整件綉品色彩鮮艷,綉工精細。在這種輕柔的素羅上鎖綉出紋樣繁複的美麗圖案,難度極大。這件「龍鳳虎紋綉羅單衣」為當時絲製品的巔峰之作,已被定為國家一級文物。

  「羅衾不耐五更寒。」李後主詞中的「衾」就是被子。馬山一號墓出土的「對龍對鳳花卉紋絹面綿衾」可以說是現存最早的「蠶絲被」。它長、寬均為1.9米,正上方有一個凹口,正好露出頭來。綿衾的花紋也非常生動,對龍對鳳,以花草相連,針法嫻熟,是綉品中的上乘之作。

中國人何時開始穿褲子,褲子是什麼形態的?此墓出土的「鳥花卉紋綉紅棕絹面棉絝」解答了人們的疑惑。這是迄今為止我國發現的年代最早的褲子,展開後類似燈籠褲、蘿蔔褲樣式。有意思的是,這條棉絝兩襠互不相連,後腰敞開,形成開襠。

 

  熊家冢楚墓:

  規模最大、等級最高

  熊家冢楚墓是位於荊州區川店鎮張場村的一處特大型楚國高等級貴族墓地,整個墓地由主冢、陪冢、車馬坑、人殉墓、祭祀坑等組成,是目前發現並發掘的面積最大、規格最高的楚國墓地。2006年以來,考古工作者對墓地進行了系統勘察和局部發掘整理,其成果屢屢引起考古界轟動。

  此墓已發現車馬坑34座,其中有3輛六馬駕車,荊州市在其原址修建了車馬陣展區。按照商周禮治,「天子駕六」,一般只有天子才能乘坐六馬駕車,諸侯駕五,卿駕四,大夫駕三,士人駕二,庶人駕一。儘管西周末年禮崩樂壞,這一制度遭到一定破壞,但從出土的六馬駕車可以推斷,墓主人身份級別非常高。

  熊家冢楚墓還發現人殉墓130多座,一人一墓,意味著活人殉葬達130人以上。殉葬者以女性居多,有些女性殉葬者身邊發現了一些樂器,可能是墓主人的舞女或者歌女,根據陪葬品判斷,有的殉葬者身份比較高貴,可能是墓主人的妻妾。殉葬者大多佩戴玉器,這些玉器也大多展於荊州博物館。

  組玉佩,又稱玉雜佩,是多件不同種類的玉佩穿綴在一起的玉器組合。《詩經·鄭風·女曰雞鳴》中「知子之來之,雜佩以贈之」的「雜佩」就是指組玉佩,由玉璧、玉環、玉璜等多種玉器組合而成。在熊家冢楚墓,已出土四套完整的組玉佩,由身份較高的女性陪葬者佩戴,有的玉佩上刻有六條龍,可見墓主身份之高貴。

《人民日報海外版》(2018年05月01日第 07 版)


推薦閱讀:

博物館,你認為應該注重娛樂還是教育?
俄羅斯都有哪些博物館?
李昌鈺法庭科學博物館開館?
古玉界:上海震旦博物館 春秋戰國玉器欣賞

TAG:博物館 | 荊州 | 知道 | 博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