準確定位 潛心會文——閱讀教學文本解讀策略談

準確定位 潛心會文——閱讀教學文本解讀策略談  

2010-04-11 12:10:27|  分類: 講座分享 |  標籤: |字型大小大中小 訂閱

                   準確定位 潛心會文——閱讀教學文本解讀策略談

                                                       屏南縣光華小學 葉兆芬

 

 語文教材中的文章,文質兼美,意蘊深遠,準確深入的文本解讀,考驗著每個小學語文老師的教育理念和能力。教師作為課堂引導者的角色要求語文教師首先必須對各種文學現象有自己專業的理解。具體到每篇課文,語文教師只有對文本進行深入細緻的解讀,讀出文章蘊涵的深刻地感情,讀出文章精巧的構思,讀出文章隱藏的哲理,讀出難點,讀出疑問,才能做到高瞻遠矚,在課堂上遊刃有餘地引導學生的思維,才能與學生一同在閱讀教學中享受閱讀的快樂。

 何謂文本解讀?指教師對文本(課標、教材及有關的課外閱讀資料)的感知、理解和評價,進而產生感受、體驗和理解並形成對文本材料的價值取向的一個過程,是閱讀教學的準備階段。教師文本解讀的準確與否、深入與否直接影響著教學設計和教學效率。

 那麼,如何進行有效的閱讀教學文本解讀?

 一、走進課標,準確定位。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教師、學生、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語文課程豐富的人文內涵對學生精神領域的影響是深廣的,在學生自主閱讀,進行個性化的文本解讀的基礎上,教師應引導學生準確把握文本的價值取向。這就決定了教師進行文本的解讀,不是作為一名普通的讀者,而是引導學生進行文本解讀的引領者。因此既不能作簡單的單方向的對象性解釋,也不能對文本作簡單的評判,應是一個進行意義建構的過程。

 1、與編者對話,揣摩編者之用意。文本解讀的過程是一個豐富、複雜的過程,尤其是閱讀教學的文本解讀更應該做到多角度、多層面和多元化。走進課標,從本套教材的解讀入手,了解教材及本冊教材的特點及體系,是文本解讀的第一步。教師只有在教學前認真揣摩編者對本冊教材、單元、課文、練習的編排用意,在具體的教學中才能做到心中有本,遊刃有餘。教師只有把握教材的編排特點。了解課標的理念和要求,才能進行準確的文本解讀,才能把握文本的價值取向,才能合理、有效的使用文本,有的放矢的進行閱讀教學。

 2、與作者對話,體會作者之思想。「與作者對話」是教師閱讀文本的過程,是對教材中某一篇課文和具體語言文字的感悟和理解。這時,教師以文本為媒介,與潛在地存在於文中的作者見面,發生心靈碰撞和靈魂融合。「與作者對話」,就是教師通過各種感管去觸摸、品味、探究文本,是教師將自己的情感傾注其內,使自己的思想與作者產生共鳴的過程。只有當教師深入教材,真正走進作者的情感世界,體會作者的思想以後,才能把握文本的意義及實質性的重點內容。才能給文本的價值取向準確定位,從而進行有效的閱讀教學。如:課文《阿里山的雲霧》一課,作者生動地描寫了阿里山雲霧動態和靜態的壯觀場面,字裡行間流露的是作者對阿里山雲霧的真愛。第一次教學這篇課文,我將學生引入到我對文本的這一解讀中。因此,將教學的重點定位在引導學生體會阿里山雲霧靜態和動態的壯觀場面,教學結束,學生留下深刻印象的是阿里山雲霧的壯觀場面。偶然的一次聽課,教者對文本的解讀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課堂始終圍繞「愛阿里山的雲霧」展開教學,引導學生在感悟語言文字的同時,與作者的思想碰撞,和作者產生共鳴,調動了學生的情感參與,使作者受到了情感的熏陶。反思以前的教學,才發現自己對文本的解讀是膚淺的,表面的。如果作者不愛阿里山的雲霧又怎能變得那麼美麗,那樣可愛呢?如果將文本這樣定位,課堂教學效果當然就大相徑庭了。

 3、與學生對話,感受學生之感受。文本解讀的最終目標是引導學生走進文本,而「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這就要求教師要珍視學生的獨特感受,充分考慮學生的生活體驗和對事物的認識態度和方法。「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我們既不能把學生的讀書收穫當作是對文本的理解,全然不顧文本的價值取向;又不能一意孤行,理所當然地把教師的認識和感受強加於學生。從學生的角度解讀文本,有利於課堂上及時、有效地引導和調控,使學生能及時調整自己與作者的對話,更正確、全面、深入地理解文本的意義。如:成語故事《自相矛盾》的寓意對教師來說,是十分淺顯明了的。但對於生活經驗不足的學生卻容易曲解,沒想到許多學生對楚國人的認識只是停留在驕傲,說大話上。如果課前不充分考慮學生的感受,課堂上就很難把握這些生成。

 二、走進課文,整體感知

 綜觀目前閱讀教學現狀,課堂上教師串講、細問、面面俱到的現象屢見不鮮。一篇篇文質兼美的文章,往往在課堂上會被分析得支離破碎。《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還應考慮漢語言文字的特點對識字寫字、閱讀、寫作、口語交際和學生思維發展等方面的影響,在教學中尤其要培養學生良好的語感和整體把握的能力。」課標這段論述告訴我們,母語學習的主要形式是感悟,整合教學環節,有利於學生對課文的整體把握,才能較好地落實閱讀教學目標,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如何做到整體把握呢?首先應深入教材,尊重文本。

 1、找准閱讀教學的切入點。在與文本的對話中,我們不難發現大部分課文中都有「牽一髮而動全身」的切入點。或一詞,或一句,或一段;或開篇,或總結,或承上啟下。找准以上切入點,引導學生從整體感知課文,就會讓學生對文本留下完整的印象。平時的教學中,我經常從以下幾個方面去解讀文本。⑴抓題眼。題目是課文的眼睛,是課文內容的高度概括,有的課文,抓住題目,步步深入,不失為一種好方法。如:課文《烏塔》,緊扣題目,引導學生分以下步驟教學:烏塔是什麼樣的人?他做了件什麼事情?他為周遊歐洲做了那些事?緊扣題眼,就抓住課文的重點,使教學設計清晰,課程目標得到整合。⑵抓關鍵詞。如果我們仔細地閱讀和品味語言文字,就會發現課文中有許多高度概括,內涵豐富的詞語,這些詞語對表達作者的思想感情起著很大的作用。如:《諾曼底號遇難記》文中的「鎮定自若」一詞,形象地表現了哈爾威船長身處險境,臨危不懼,更體現了他捨己為人的精神。教學中,我是這樣圍繞詞語設計教學的:「鎮定自若」是什麼意思?哈爾威船長在什麼情況下鎮定自若?在這種情況下,一般人會有什麼表現?你從該詞讀懂了什麼?你能讀出這樣的語氣嗎?引導學生從這些關鍵詞入手,進行整體分層設計,收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⑶抓中心句。中心句的呈現方式因文而異。有的開篇點題,有的篇末總結。有的是全文的概括,有的是段落的小結。

 2、精心設計問題。著名教育家錢夢龍說過:「我在備課時,首先考慮的不是自己怎樣講文章……有時候自己在閱讀中遇到難點,估計學生也會在這些地方發生困難,就設計幾個問題,讓學生多想想。」其實,對文本的解讀,在很大程度上,是對一些具體問題的解答過程,這些問題的產生與設計,呈現與表達,教師必須通過一定的載體——教師的問來表現。如何精心設計問題呢?一方面我們要充分利用每篇課文後的一兩個統領全篇的探究性的問題。如:《跳水》一文後有這樣的問題:作者通過這個故事,想告訴我們一些什麼?《桃花心木》課後的問題是:我從種樹人的一番話中悟出了什麼道理?這些作業的設計,著眼的都是課文整體,問題搞清楚了,整篇文章也能夠準確把握了。另一方面,我們要精心設計一些有利於拓展學生思維,有利於學生自主探究的問題。如:《珍珠鳥》的教學,我就以「珍珠鳥是怎樣逐步信賴我的?」一問為主線,引導學生自主探究文本。

 三、走進細節,突出重點

 如果用「大刀闊斧」一詞來形容整體感知課文的教學,那麼重點內容的教學就應是「千錘萬擊」了。高林生老師曾經說過,閱讀教學的核心和關鍵是培養學生的「獨立閱讀能力」。這種能力只有讓學生在大量的閱讀實踐中才能得到培養和提高。作為一篇課文,要教學的知識點很多,作為教師,要進行正確、合理的文本解讀,用自己的「火眼金睛」去發現文本的精華、細節,這些既是作者的情感之所在,又是語言學習的範例。引導學生走進細節,感悟語言文字背面蘊含的東西,學習作者的表達方法,是閱讀教學的重點。

 1、創設情境,調動學生的情感。情境是一種「此時無聲勝有聲」的氛圍,是師生情感的流露,是激蕩學生心靈的場面。有意識地創設情境,可以使語文對兒童充滿永不枯竭的魅力。聽一位老師教學第二冊《識字6》的四個詞串,印象深刻。教師在學生初讀的基礎上,通過播放「塞北、江南、海島、高原」四個不同區域的錄像,讓枯燥的詞語在形象的畫面和動聽的音樂中變得豐盈起來,使學生產生身臨其境之感,既加深了學生對詞語的理解,又使學生受到美的熏陶。學生聲情並茂的朗讀,是學生內心真實的體驗。情境的創設途徑是多樣的,但要用的恰當。一個遊戲,一首歌曲,一段朗讀,一幅畫面,幾句話語……都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2、引導品味語言文字。每篇課文中總有那麼幾處引人入勝的描寫,有的含義深刻,有的描寫生動,有的充滿詩情畫意。《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教學的重點是培養學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的能力。」品味語言文字就是引導學生感受、理解和欣賞,學習和領悟作者的寫法,遷移運用。如教學《霧凇》這篇課文時,我就將教學的重點放在引導學生品味語言文字上,通過對「漸漸地」、「輕輕地」、「一層又一層地」和「銀線」、「銀條」、「銀松雪柳」等詞語的讀中理解和感悟,體會作者用詞的精確,提高學生感受語言的能力。通過對語言文字的層層欣賞,霧凇的柔美、奇特的畫面逐步在學生腦海中形成。

 3、文本的拓展與訓練。語文課程是開放而富有創新活力的,這就要求閱讀教學要不斷拓寬文本的範圍,適度的文本拓展與訓練更能開闊學生的視野,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和實踐能力。如:一位教師在教學《青海湖,夢幻般的湖》一文時,將「夢幻」的內涵進行拓展,由課文中青海湖延伸至我們的家鄉,充分調動了學生的觀察力和想像力。讓同學們說說心中的對家鄉的愛。並出示填空:家鄉的   ,夢幻般的   。這樣的拓展和訓練使學生增強對祖國和家鄉的愛,既豐富了學生的認識,也是對文章主題」的進一步深化,同時也發展了學生的語言。

 總之,解讀文本時,要潛心會文,去抓住作者的思路,體會作者的心境,再去感悟語言,就像橋樑和渡口把我們與文本聯繫起來。我們每一個語文教師都走過了「普通讀者—教師—學生」的文本解讀心路歷程,因此我們要擺脫功利目的,自由欣賞作品,細讀文本,潛心會文,既把握文本的主要傾向,也讀出白己的獨到感受還要充分考慮兒童學習的困難,深入淺出地幫助學生閱讀文本。就如王崧舟老師所說:「文本是你漂亮的倒影。」


推薦閱讀:

十神定位論斷
十神定位法3
六親定位法應用
八字十神定位断诀
脊柱相關疾病的四步定位診斷法與診斷標準

TAG:閱讀 | 定位 | 策略 | 教學 | 解讀 | 文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