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凈空法師)第一四三一卷——第一四四0卷

大方廣佛華嚴經(第一四三一卷)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菩薩問明品」,「第九一道甚深」,今天我們還是繼續看,清涼大師在長行經文裡面的註解,前面我們講到「法住」,第十「法住者」,這一段意思還沒有講盡,我們時間到了,現在我們繼續要來看看這個問題。

  所謂法住,清涼大師這個地方解釋的是「有久近故,各有差別者,通上十位」,這是註解裡頭舉的例子很好。所謂法住就是我們一般講的法運,這個事情絕對不是迷信。不但每一個人都有命運,所有一切眾生沒有一個是例外的,包括植物,花草樹木,乃至於礦物,山河大地,有沒有常住的?給諸位說,沒有。確確實實象佛在《八大人覺經》上所說的,「世間無常,國土危脆」,國土是講山河大地,當然包括所有一切動物、植物。因此住在世間的,它都有一定的數,有住世時間長,有住世時間短,久就是長,近就是短。此地是講佛的法運。

  小注,清涼大師舉了個例子,「如法華說」,《法華經》裡面講,「華光佛正法住世三十二小劫,像法住世亦三十二小劫」,這是講華光佛,這個時間長。「若光明佛,正像各二十小劫」,比華光佛少了三分之一,還是很長,諸位要曉得,二十小劫就是一個中劫。「山海慧自在通王佛,壽無量千萬億阿僧祇劫」,這就更長了。「正法住世,復倍壽命」,就是正法住世的時間是佛壽命再加一倍;「像法住世,復倍正法,則正法二無量(兩個無量)千萬億阿僧祇劫,像法亦爾」。

  再看看我們的本師釋迦牟尼佛,本師釋迦牟尼佛法運一萬二千年,跟這些佛來講差太遠了。大乘教裡面給我們說得很多,這些都是從眾生緣分上說的。如果就如來果地是佛佛平等,《華嚴經》上講得好,「念劫圓融」,這個道理要懂。世尊出現在我們娑婆世界,又生在娑婆世界減劫,減劫是人的壽命往下面降,每一百年降一歲。世尊當年在世人壽,這是講平均的壽量,平均壽量百歲,每一百年減一歲,世尊去我們現在三千年,所以現在人的壽命,講平均年齡,正常壽命七十歲。中國古人常常講:人生七十古來稀。壽有長也有不足的,有短命的,這都是各人的業緣不相同。

  所以個人有個人的命運,家有家的命運。我們這個地區,譬如城市有城市的命運、地區的命運,國家有國運,整個世界有世運。這個運到底是什麼人主宰的?什麼人決定的?佛在經教里告訴我們,沒有人主宰,沒有人決定,不是佛菩薩制定的,也不是天地決定的,更不是閻羅王鬼神決定的,誰定的?自己定的,眾生的業力。我們個人的命運是別業,像一個家庭,像一個國家,像世界,共業。這是經教裡頭講得很清楚的,別業裡頭有共業,共業裡頭有別業。

  住在這個地方的眾生跟他方世界眾生行業不相同,從這一方面來看,就是壽命的長短,壽命是福報裡面的第一福。所以諸佛讚歎西方極樂世界,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壽命是無量無邊阿僧祇劫,我們都稱他為無量壽佛。實際上他那個無量是不是真的無量?不是的,還是有限量。阿彌陀佛度化眾生有終止的時候,終止之後,他老人家就滅度了,在西方極樂世界滅度了。但是很奇怪,沒有正法,也沒有像法,也沒有末法,很奇怪。阿彌陀佛示現滅度,觀世音菩薩立刻就示現成佛,接著的。所以極樂世界奇怪,極樂世界沒有正法、像法、末法,永遠是佛親自住世。將來觀世音菩薩化緣盡的時候,他老人家示現滅度,大勢至菩薩示現成佛,是一尊接一尊,壽命都是無量無邊。

  諸位一定要知道,阿彌陀佛無量壽,無量無邊阿僧祇劫,他現在在西方極樂世界示現成佛才十劫,就好象這個道場剛剛開張,時間還不久。所以現在我們真是要真正了解這個事實狀況,發心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將來在極樂世界都是元老。你看你什麼時候來的,佛在那裡教化眾生,第十劫我就來了!這個機緣多難得。不要拖延,拖延之後,諸位要曉得,失掉人身之後再得人身,非常困難。得人身再聞這個法門,那又不知道要多少時間,可能這一個耽誤,下一次得人身遇到這個法門,就會是幾千年、幾萬年,甚至於幾個劫,都很難講。你要了解這個事實真相,才知道說機會難得,一定要把握住,我要早去。

  早去,在西方極樂世界當然早成就!《無量壽經》裡面給我們介紹得很詳細,有道理,有歷史,阿彌陀佛在那裡修行有歷史,西方極樂世界是怎麼成就的,有這個因緣。我們在經裡面看到阿彌陀佛因地里發的弘願,我們的願跟他老人家的願要相應,依照他的教誨去做,沒有一個不成就。善導大師給我們講的,這個法門是「萬修萬人去」。在中國、在日本都有這麼一個傳說,善導大師是阿彌陀佛應化而來的。所以祖師大德講,阿彌陀佛應化到這兒來的,他所說的就是阿彌陀佛親口所宣,我們要是不相信,那就錯了。一定要誠信不疑,完全接受,依教奉行,我們這一生真的是有無比殊勝的成就。十方世界那些菩薩們都非常羨慕,他沒有這個緣分遇到,我們今天叫凡夫地,有這個緣分遇到多難得。在這個地方講到法住,我們補充這幾句。

  底下接著我們看清涼大師的註解,「然若約一佛十事各不同者,德首已明,今問諸佛十事,互望不同耳」。這個裡面清涼大師也有說明,文殊菩薩給我們介紹的確實非常難得,這些地方我們都要學習。你看他老人家給我們介紹,有條理、有層次一點都不亂。如來修證、化他,在事相上無量無邊,說之不盡,他有方法把它歸納,歸納成十條,每一條裡面境界都是無量的,這就像是十條科目。是不是每一尊佛都如是?真的,你要介紹的話,每一尊佛都可以用這十條來介紹。但是這裡頭出入很大,就是此地講的互望不同,像我們釋迦牟尼佛跟《法華經》上講的華光佛,十樣都有,這個裡面差別就很大。法住,華光佛的正法、像法三十二劫,所以每一尊佛的化緣都不一樣。

  我們要問,我們釋迦牟尼佛有沒有也有機會像華光佛一樣那麼殊勝?有沒有?我們可以肯定的說,一定有。諸佛如來應化在十方,應以什麼身得度就現什麼身,現身是應眾生之感,眾生有感,佛就有應,所以這是佛的應身。應現在我們娑婆世界,正好遇到現前這些眾生,在六道裡頭迷得太久,業障習氣太重。所以許多經典裡面,佛都很感嘆的說,這一批眾生剛強難化,所以佛現的身,劣應身,示現住世時間不長。你看世尊,如果照一般來講,他應當住世一百年,可是八十歲就走了,沒有住一百年。就是應身,佛也沒有壽命,都是眾生的業感,眾生感沒有了,佛的應就不現。

  也許有人說,世間還有這麼多人想學佛,想跟他老人家學,他怎麼可以走?早年有一位泰國小乘法師就這樣問我,「釋迦牟尼佛為什麼走得那麼早,我還沒有成佛,他怎麼可以走?」那小乘法師說。所謂的緣,這前面我們都說得很多,根熟的眾生,這叫做緣,佛的感應,這是真正的緣。沒有成熟的幫助他提升,沒有善根的幫助他種善根,這種緣是附帶的。如果連這種緣都包括在裡面,那釋迦牟尼佛應該現在還在,他現在為什麼那麼早走?這就我們曉得,這兩種緣不算。

  這兩種緣算的話,我們今天有心有願,這個求佛菩薩,佛菩薩為什麼不降生在這世間?這個道理你要懂。尤其是佛法裡頭常說:「佛氏門中,不舍一人」,如果有一個人得度的緣成熟了,佛都要來。但是度一個、兩個,佛不會用應身,用什麼身?化身來幫助你,所以應身都包括這化身。應身是到這個世間來跟我們一般人一樣,要來投胎,母親十個月懷孕再生下來,跟我們一般人一樣沒有兩樣的,這叫應身。化身沒有,突然而來的,事情辦完之後就不見了,就沒有了。

  早年我一個師母,校長的夫人,就是抗戰期間國立第三中學,在貴州銅仁,我們的老校長周邦道,他是創校的校長。我在學校念書是很晚了,好象學校是第六年,還是第七年的時候,我才到學校。我們校長已經換了兩屆,但是他曾經到學校去過一次,做了一次講演,所以在學校里見過一次面。以後在台灣,他也到台灣來了,所以我們見面機會就比較多。我到台中親近李老師,沒有想到,他在台中也拜李炳南老居士做老師,於是我們就每個星期都有一、二次見面的機會。

  我們的師母,在我們自己有生之年所見到的,真的可以說天下第一善人。抗戰那個期間時候,她沒有學佛,但我看她的樣子,她拜神,因為曾經學校發生過一樁事情,我們有個同學。因為那個時候在學校里念書都是流亡學生,都沒有家,學校就是家,老師就是父母。所以我們對於老師、同學那一分的情義跟一般學校完全不一樣。真的我們跟老師那種親情比父子還要深,同學比親兄弟還要親,這個都是特殊因緣造成的。

  有一個同學害病,病得很重,醫生都放棄治療,把這個人抬到關帝廟等死了。我們師母知道這個事情非常關心,她說他決定不能死,為什麼?師母曉得他是幾房就這麼一個小孩,這是他家裡的繼承人,好幾房共這麼一個小孩。師母在神像面前發願,她說我自己願以死來代替他,真難得,我們那時候聽了非常感動。以後我們這個同學真的醒過來了,醒過來同學們問他:你好象剛才都死過去了,你自己知不知道?他說:我知道,我好象被人關在一個黑屋子裡頭,什麼都看不見,好象關了很久,只有聽到一個聲音,周師母叫他的名,以後就看到門縫裡一點點光,他就從那光裡頭走出來。所以我們師母確實是希有難逢的一個善人。

  抗戰勝利她住在南京,南京那個房子我曾經去過一次,是一個很大的院子。外面是院子,大門,裡面有二門,再往裡面才是她住的房子。院子裡面樹木很多,好象是古木樹。她曾經跟李老師做了報告,因為那時候不學佛,她說她遇到一樁奇怪的事情。什麼怪事?有一個和尚到她家化緣,說化五斤香油,請她布施五斤香油,結果我們師母沒給他。問他從哪裡來的?從九華山來的,這和尚就走了。走了以後,這一想的時候,奇怪,為什麼?她們家院子很深,有相當的距離,大概至少有二、三十公尺那麼遠距離到大門,門關的,沒有開,就想這個和尚怎麼進來的?大門、二門沒有開。走了之後,這門也沒有開,他到哪裡去?愈想就愈納悶,多少年這個疑問解不開。就到台中去請教李老師,李老師告訴她,那是九華山的地藏菩薩,她聽了之後後悔莫及。

  當時化五斤香油沒有給他,那是地藏菩薩化身。你跟菩薩有緣,菩薩來示現。一生念《地藏經》,念地藏菩薩名號,感應不可思議。特別是她的大悲水,那個時候在台灣很有名,她的大悲水非常靈驗,這什麼道理?她有大悲心,大悲水是從大悲心裡頭流出來的。現在我們看到日本江本博士水實驗,我們得到科學的證明,那就是自己大慈悲加持!所以她那個水就很靈驗,能治許許多多疑難雜症。這是化身,突如其來,事情辦完之後就不見。這周師母親自給我們講的,決定不是妄語。

  另外我們在《虛雲老和尚年譜》上看到,老法師為報父母恩朝五台山拜文殊菩薩,三步一拜,從普陀到五台,走三步拜一拜,恐怕要走一年多才能走到。在這麼長的時間當中,難免感受風寒害病,有一次,確實還是在這個荒山野嶺,沒有人跡、人家的地方,他老人家在那裡拜的時候昏倒,沒有人去幫助他。這個時候來了個要飯的、討飯的乞丐,看到他躺在那邊,把他扶起來,給一點水給他喝,找一些草藥來給他治療,休息幾天身體恢復了。

  很感謝這個叫化子,就問他:你叫什麼名字?叫花子給他講,他說:我姓文,我名字叫吉,文吉,文章的文,吉祥的吉。問他住在哪裡?他說:我住在五台山的下面。他說:你到五台山去,你去朝聖朝五台山,那邊人都知道我。在這一路上三次生病,三次都是這個叫化子幫助他,那是菩薩!到五台山之後,拜了文殊菩薩,文殊菩薩是塑像,拜了文殊菩薩之後,就向人打聽文吉,有沒有人知道?人家一聽告訴他,「文吉就是文殊菩薩」,他才恍然大悟。這是什麼?化身。你有災難的時候,他突然出現來幫助你,等你恢復到正常,他就不見了。文吉這個人到哪裡去找?沒有了,找不到了。我們相信虛雲老和尚不會打妄語,他這個記載肯定是真實的,他說他在路上曾經害三次病,都是他來救的。

  所以諸佛如來對於有緣的眾生,有應身、有化身,應身不常見,因為應身要根熟的眾生人多,他就用這個方式。尤其根熟,他不在一個時期根熟,像釋迦牟尼佛這一次在我們這個世間講經三百餘會,說法四十九年。這前面跟諸位報告,這個眾會,世尊是多次;你看不像彌勒菩薩,彌勒菩薩將來下生,「龍華三會」,會少;釋迦牟尼佛三百多會。

  每一會,我前面都跟諸位報告,一定有當機的。這個當機就是一定有人在這一會緣成熟了,一聽佛說法他就開悟,他就證果,因為這個不是附帶的事情。幫助我們善根向上提升,幫助一切眾生種善根,這是附帶的。如果你對這樁事實明白,你才曉得諸佛的教儀,他教學的方式,為什麼會示現,這個我們統統都明白了。有些佛確實很整齊,一會就行了,他所得度的人在一會當中統統得度。這就是「諸佛十事,互望不同」。

  這是把前面這一段,第二段這個十樁事情介紹過了。後面這一段這是總結,「第三無有下」,我們把文念一念,「無有不具一切佛法而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這一句是文殊菩薩發問的總結。「結成前難」,意思是說,「謂若諸佛於因行法,有具不具(有具足,有不具足),可有剎等不同,今皆同具,剎等那別,同具即是一道」。這就說明一道甚深。

  所以前面這個十條,諸佛都同具,同具說一道。雖是同具,但是裡面還是有差別,佛佛都不同,不但佛佛不同,一尊佛在不同的世界,我們講不同的世間,不同的時代也各個不相同。譬如《梵網經》裡面世尊告訴我們,他這一次到這個世間來示現成佛是第八千次,釋迦牟尼佛到我們這個世界來示現作佛很頻繁,第八千次了。你要問這八千次當中有沒有相同?這十條事完全相同,我們可以說肯定沒有。為什麼?度的眾生不一樣!佛菩薩示現都是眾生的業感,眾生有感他就現,現,肯定都會有這麼多事情。但是這些事情,這個內容、這個時節因緣肯定不一樣。這個意思就顯示出一道。一道甚深的意思從這個地方顯示出來。問就介紹到此地。

  下面第二個大段是答,答意!在沒有介紹賢首菩薩解答之前,清涼大師把這個答意首先為我們做一個介紹,這是很難得的。我們看這段文,「答中意雲,非唯因同,果德亦同,而見異者,隨機感耳,非佛自位而有差別」。我們先說這一段,這個意思在前面也都簡單的報告過了。你看一切諸佛如來不但是因同,果也相同,因果都同,為什麼我們看到不同?不同不是佛,是眾生之機,隨眾生機感不一樣。這樁事情在我們日常生活當中,諸位如果細心一點,你能夠體會得出來,而且很容易。我們不說看、不說聽,那是很微細,我們講吃東西,這個大家很容易體會了。我們都是人,都喜歡吃,口味各個人不一樣,有人喜歡吃甜的,有人喜歡吃辣的,有人喜歡吃酸的,有人喜歡吃鹹的,還有人喜歡吃臭的;同樣愛好的,都喜歡辣的,辣的程度有差別,又不一樣。諸位想想,這是不是隨機感耳?

  從這上面你就能體會到每一個眾生,我們說每個人,大家容易體會,我們的受想行識不相同。感是用這個東西感,受想行識感,而且受想行識剎那剎那在變化。不可能咱們前念跟後念有個念頭相同的,沒有,決定沒有,只有相似,沒有決定相同。我們從小到老,你就算活一百歲,從你出生到一百歲,你那個念頭剎那生滅,決定沒有兩個念頭相同的;那你感,佛菩薩這個應化哪裡會完全相同?為什麼會見異,見到不同,道理就在此地。

  所以說「非佛自位而有差別」,佛的自位決定沒有差別,為什麼?佛佛道同,那就是佛把妄想分別執著統統斷掉,佛沒有念。無念,那就如如不動,就沒有差別了,有念就有差別。所以我們可以說,菩薩有沒有差別?有,因為菩薩無明沒斷,菩薩決定沒有執著,決定沒有分別;他要有執著、有分別,那他是凡夫,他不是菩薩。他在菩薩位子上見這個佛境界有差別,那差別就很小,不像我們看到差別這麼大,這麼明顯。因為他沒有執著,沒有分別,所以他看的差別就很小。菩薩地位愈高愈接近平等心,自性是平等的,不起心、不動念。

  所以權教菩薩,我們講的十法界裡面的四聖法界,四聖法界執著斷掉了,分別沒有斷,他們在這上下功夫。從聲聞到佛,十法界裡面的佛,四個等級,這四個等級從哪裡來?就是分別的程度不一樣。阿羅漢分別還相當嚴重,執著斷掉了,還有相當嚴重的分別。辟支佛那比阿羅漢輕,輕很多;菩薩就更輕,到佛幾乎就沒有了,就斷掉了;再破一品無明,他就是分證佛。這些道理事實真相,我們了解,才知道怎麼用功,就如法。

  功夫什麼叫得力?你妄想分別執著完全不斷,沒功夫,你怎麼可能叫得力。功夫得力沒有別的,執著沒有了,世出世間法統統沒有執著了,那恭喜你,你很快就脫離六道輪迴。如果你再能把分別也斷掉,一切都不分別,那恭喜你,你很快就出離十法界。所以佛自位上沒有一點點差別。這個法身菩薩,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在自位上有差別,差別不大。我們凡夫決定看不出他的差別,但是他們自己清楚,有差別,差別不大。我們凡夫必須要有分別執著才能看出嚴重的差別。所以從如來、從法身菩薩,你才真正能夠體會到一道甚深。

  下面提出一個疑問,說得很好,「何者(這何是為什麼),諸佛因果具同異故」,前面講具同,因同、果德也同,現在講這個同裡頭又加了個異,那就是跟你說,體同相異,相隨眾生之感而現的。體是什麼?體是慈悲心。換句話說,諸佛在十法界示現,菩提心相同,我們說淺顯一點,真誠、清凈、平等、正覺、慈悲完全相同,現相不一樣。你看這就很明顯的,華光佛現的像跟我們釋迦牟尼佛現的像不一樣;將來下生彌勒佛,彌勒佛現的像跟我們釋迦牟尼佛現的像不一樣。相不一樣,菩提心一樣,菩提心同,相異。相異是眾生之感,眾生不一樣,感不一樣,他現的相不一樣。

  下面說得好,「謂同滿行海是同因也,將此同因,隨所調伏種種迴向應機之果,是異因也。由此異因,感差別果,由上同因,同感真應身土等果」。這一段說得很好,把前面所講的因同因異、果同果異,具體給我們說出來。首先講「同滿行海」,一切諸佛因圓果滿,因行是什麼?通常簡單的說,六波羅蜜、十波羅蜜圓滿。我們不在這上下功夫,那我們就走錯路了,就是一般人常講的「盲修瞎練」。好,現在時間到了,我們底下的下一個小時接著再討論。

  諸位同學,請坐。我們接著來看「同滿行海是同因也」,在佛門當中,我們在道場常常看到一個匾額上面題著「因圓果滿」,就是這個意思,因是因行,就是此地講的行海,海是比喻。行海裡面一定是自他二利,佛門裡面常講「自利利他」,行滿,自利利他兩種都圓滿了,這就是此地講的同滿。知道這個道理,菩薩修學的六個綱領把一切諸佛因地上的行海統統包括盡了,總不出這六樁事情。

  第一個布施,布施能不能得到圓滿?不行,布施只能夠說是聲聞、緣覺的圓滿,權教菩薩的圓滿。圓教一乘不叫做布施,叫做供養;那個布施跟供養,事是一樣,心不一樣。你看看普賢菩薩十願就是圓教一乘修學的十個綱領;文殊菩薩在《華嚴》裡面教導我們的十波羅蜜,不是講布施。第一個禮敬諸佛,第二個稱讚如來,第三個廣修供養,對一切眾生,甚至於對動物,我們飼養去喂它都是合掌供養,不是布施,布施裡面沒有那麼恭敬的心。

  這就什麼?每一行裡面,這個大經上講的是「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供養裡面有禮敬、有稱讚。我們稱讚菩薩,菩薩這個話就是稱讚,對蚊蟲螞蟻,蚊蟲菩薩、蒼蠅菩薩、螞蟻菩薩,有禮敬、有稱讚、有供養。供養也有很多很多方面,也有很多很多種類,喂它吃的是供養;除這個之外,其他一切都幫助它得到安全,幫助它能夠生活得很愉快,全都屬於供養。所以供養裡面,《華嚴經.普賢行願品》裡面,特別是重視法供養,我們對這些畜生用什麼法供養?三皈依。一定會跟它說:「皈依佛不墮地獄,皈依法不墮餓鬼,皈依僧不墮旁生」,旁生就是畜生。念佛給它迴向,也勸導它念佛、聽經求生凈土,永脫輪迴,法供養。

  有人要問,我們干這些事情好象都是迷信,它真懂嗎?我說它會懂,你怎麼知道它懂?有些人說得好聽一點,這不過是一種慈悲心,自我安慰而已,未必是真的。我們在學了這麼多年之後,知道這個事情是真的,從哪裡知道?從一些靈媒傳遞的訊息。靈媒是不是迷信?不是,為什麼?他不是一個,一個也許他在造謠生事。不同的地區,不同的人,這些傳遞訊息的人,彼此互相都不認識,但是見到我跟我說的話,居然很多人講的是一種話。於是我相信了,我不懷疑了,幾十年來我遇到就很多,感應不可思議。

  所以我現在知道,我們常常這樣做,誠誠懇懇這樣做,沒有懷疑心這樣做,真有感應。這個是儒家講的「誠則靈」,所謂是「精誠所至,金石為開」,這金是講的礦物,你真誠到極處,連礦物都受感動。「生公說法,頑石點頭」,這個故事傳了很久,石頭是不是真的點頭?好象是真的,不是人故意造的。將來有機會,我要到江浙去旅行,這生公法師的道場,我一定去參禮,我一定去看看頑石點頭的現場,確有其事。

  所以「迷信」這兩個字很難說。迷,是對於理事不清楚不明白,沒有搞清楚,你就相信,這叫迷信;理跟事沒有搞清楚,我不相信,不相信也是迷信。因為你信,你都不相信,你那個信也沒有搞清楚,所以統統是迷信。對於迷信的事怎麼辦?先把信跟不信放在一邊,先把它的理事搞清楚、搞明白。搞清楚、搞明白了,你信是正信,你不信也是正信,你就不叫做迷信。凡是沒有搞清楚就相信它,這是迷信。

  我這個人從小就是這麼樣一個性格,凡是事情搞不清楚叫我去相信它,幾乎都是不可能的。年輕的時候,我常常上基督教,聽講道,牧師也很喜歡我,朋友們也對我非常好。教友勸我去受洗,我跟他講:我現在還沒搞清楚,等我搞清楚了,我再去領洗。哪些不清楚?我聽他們講道,我看《聖經》,隨隨便便我在裡面,那時候提出問題,好象提出六、七十個問題,他們都不能替我解答。還不說我有理,說我什麼?說我太頑固了。不搞清楚搞明白,我這個受洗我不是甘心情願。所以一定要搞到清楚。

  佛法,方東美先生介紹給我,我本來對佛法是最排斥的,最反對的,跟社會大眾是一樣看法,迷信。而我對於基督教跟伊斯蘭教都有好感,好感是什麼?他們那個道場裡面講道、講經,可以常常去聽聽,佛門裡頭從來沒有聽說過有講經的,沒聽說過。寺廟裡面全都是為死人服務的,經懺佛事、超度亡魂都搞這些。我們一般人是連邊際都摸不到,總是老人過世了搞這麼一套,取個精神上的安慰。哪裡說是當真?

  所以我學佛,是從方先生教誨、是從學術裡面進去的。他把佛經看作哲學,給我介紹佛經哲學,我是從這裡入門的。我對於老師非常尊敬,對老師的教誨,我沒有懷疑,為什麼?他是過來人,他絕對不是迷信。晚年在學校,大概他老人家五十歲以後(我認識他的時候才四十多歲),在學校里所開的課全是佛經。在台大,他老人家所講的「魏晉佛學」、「隋唐佛學」、「大乘佛學」,他開這三個系列。以後從台大退休了,輔仁大學聘請他去,他在輔仁博士班開「華嚴哲學」。

  他的晚年,我給他計算一下,大概總有二十五年到三十年的時間統統講佛經。我們聽了佩服得五體投地,他真用功,記憶力又好,經文重要的地方,他都能夠背誦,引經據典全都能背得下來。我們那時候聽了不能不佩服,比不上他!我們還要查很多參考資料擺在講台上,他不需要,他老人家上課從來沒有講義的,不帶書本的。

  我跟他老人家學,那時候一個星期兩個小時,星期天到他家裡,沒有書本,沒有講義,真的就好象從前釋迦牟尼佛、孔子在世一樣,那樣一種教學的方式。我們這個記憶力還算是不錯,聽完之後在一個星期之內,我能夠保持、能夠記得九成,百分之百不敢講,百分之九十敢說,有這麼好的記憶力。如果寫一點筆記,回去再寫,不是在當時。我們對老師敬仰,對老師尊敬,從這入門。

  入門到若干年之後,因為入門之後我就找專家,章嘉大師,這是佛學專家,李老師這是一生研究儒佛,也是專家,我找到這兩個人。學了五、六年之後,我才真正態度轉變了,本來以為佛教裡頭還有一部分是迷信的部分。我們學是學哲學這一部分;所以十個宗派裡面簡單講,性相兩宗,我們最喜歡的。其他裡面總覺得裡頭還有迷信,所以這個念佛法門就不能接受,哪有西方極樂世界?這應當是理想,像孔子所講,《禮記》裡頭的「禮運大同篇」,那是一種理想不是事實。以為華藏世界跟極樂世界都是佛家的理想,不是真實的。深入之後,這觀念慢慢改變了,知道。

  早年以為佛經裡頭迷信的這一部分,是我們對它的理論、學術、境界、知識深度不夠產生的誤會。所以佛法好處,不管你是從哪裡進門,只要你好學,到最後你統統都認識清楚。才知道我們以前講佛經哲學,那就好象是什麼?入門。認為迷信這一部分,原來是它的堂、是它的室,我們沒有登堂入室,在它的門外。哲學是在它的門外,院子裡面沒進去,不知道宮室之美。

  方老師到晚年也完全進去了,跟我剛剛接觸他的時候,那個講法不一樣。我剛剛跟他學的時候,他告訴我,佛經裡面百分之二十哲學,高深的哲學;百分之八十的迷信,那不要去理它,我們就學這兩部門,性相兩宗。可是到晚年的時候,他居然講「華嚴哲學」,講了那麼多東西,晚年再不提這個問題。所以這是佛法無比殊勝之處,不怕你誤會,就怕你不肯學,只要好學,你的誤會一定會澄清,你的疑慮一定會化解,真正是大學問。

  如果你不能夠普遍的供養,心量,遍法界虛空界一切諸佛如來、一切眾生,我都發願盡心儘力的供養,誠意沒有一絲毫虛假,真正到了慳貪完全斷掉,連意念裡面都沒有絲毫慳貪,這個供養才圓滿,就是六度裡頭的布施,因圓果滿。果滿之下,這一般講三種自在,我們現在說是物質的需求決不會缺乏,智慧圓滿,生死自在,那就是健康長壽的圓滿。

  從自分上來說無量壽,跟諸佛如來沒有兩樣,自分上來講沒有身相。什麼是身?法界虛空界是自己的真身,這個真身不是物質,也不是精神,能隨眾生的感應,眾生什麼樣的感,自自然然就有應。三十二應,觀世音菩薩把應身分為三十二大類,每一類無量無邊,沒有邊際。哪個地方眾生有感,哪個地方就現身,無處不現身,無時不現身。同時異處,同處異時,同處同時,都能夠自自然然現無量無邊身,圓滿,布施供養圓滿的果德,因圓果滿。

  你不能不修,你要不修,你永遠不能圓滿,在哪裡修?就在我們自己日常生活當中修。首先心量要拓開,我常常教初學同學們,我們今天最嚴重的障礙,就是第一關不容易突破,第一關能突破往後就方便了。入門很難,第一關是什麼?自私自利,名聞利養,五欲六塵,貪瞋痴慢,十六個字,這頭一關。頭一關突破之後,就是我們這個經上講,你已經入門了,初信位,初信位的菩薩,你入門了。這一關不能突破,你沒入門。《華嚴經》縱然念上三千遍,自私自利、名聞利養、五欲六塵、貪瞋痴慢都還在,三千遍念了還是在門外,沒入門。

  修行在哪裡修?就在這裡修,對一切人、對一切事、對一切物恭恭敬敬,把這些無始劫以來的錯誤的知見、錯誤的行為放下。自私自利錯誤的,名聞利養、五欲六塵,它自性里統統沒有,這些東西迷失自性才發生的,所以它是迷的現象。我們今天要破迷開悟,離苦得樂,有這些相,苦!舍掉之後,你才知道自在,樂。你要有勇氣,你要有智慧,有智慧把這個事情真相看清楚了,有勇氣是什麼?敢舍。一般人知道這個事情,不敢,「舍掉之後,明天我怎麼辦?」他害怕,不敢輕易舍掉。換句話說,永遠不能向上提升,這是佛法第一個關口。

  第二、持戒圓滿。持戒最難的,你要曉得,長時持戒,多長?無限量。從初發心到如來地,這個時間就很長,大乘教裡面講無量劫的修行,不止三阿僧祇劫。我們讀了《華嚴》這才曉得,大乘教裡面常常講三大阿僧祇劫,沒錯,經上是這樣說的,從什麼時候算起?從證得圓教初住菩薩那一天算起,三大阿僧祇劫成佛。

  就好象我們講,你拿博士學位,博士學位好比是成佛,要多少時間?從你上大學那一年開始。進到大學一年級,大學四年,碩士班兩年,博士班兩年,算起來要八年,大概總是八年到十年,你才能拿到。是從大學一年級算起的,前面沒算!加上前面時間可長了,佛門亦復如是。所以前面沒算,前面的時間非常非常之長。不要說別的,就是這入門,想入門想了多少世?生生世世都在想,就是入不了門,生生世世都在學,也還沒有入門,沒放下!這個道理不能不懂。

  戒律是生活規範,規範不是人制定的,到底從哪裡來的?佛法裡頭常講「法爾如是」,本來就是這個樣子的。自性裡面功德都是圓滿的,自性裡頭哪裡有殺生?偷盜、淫慾全都沒有!純凈純善。絕對沒有妄語,沒有兩舌,沒有綺語,沒有惡口,沒有貪,沒有瞋,沒有痴,自性本來就是這樣的。這些惡業怎麼來的?迷失了自性之後產生的,才有殺盜淫妄這個東西出現,這不是性德。所以在沒有見性之前,持戒就是原理,凡是自性裡頭沒有的,違背自性的,決定不做,所以才堅持十善業。

  我們看一般畫的佛像,一般畫的佛像,佛這個頭部有個圓光,圓光頂上有三個字。那三個字有用中文寫的,也有用梵文寫的,還有用藏文寫的,音都一樣,「唵阿吽」,什麼意思?就是十善業。「唵」是身,不殺、不盜、不淫;「阿」是口,不妄語、不兩舌、不綺語、不惡口;「吽」是意,不貪、不瞋、不痴。換句話說,佛頂上那個圓光,大圓滿就是十善業的大圓滿。你看十善業,從初發心就要開始學,學到成佛十善大圓滿。十善是性德,自性本來就是這樣的,一切眾生相同的。

  我們今天迷失了自性,現在起心動念跟性德成一百八十度的反方向。這反方向,你看這個十善業道圖,反方向是往下墜落,正的方向是向上提升,反方向就往下面去。我們在到人道了,人在反面的時候就到畜生道,畜生道反面就是餓鬼道,餓鬼道再反面就是地獄道。我們人道上面是欲界天,欲界天上面是色界天,色界天再上是無色界天,無色界天再上是聲聞,聲聞再上是緣覺,往上去。所以十善業道是從初發心到如來地,能不能舍?不能舍,為什麼不能舍?他法性是如此,你要是舍,性德就沒有了。所以這個要懂得。

  成佛之後圓滿了,圓滿菩提,還要不要修十善業?自自然然還是十善業。三皈五戒一點都沒有缺乏,還是這個樣子,為什麼?本來就是這樣的,這是自分一切諸佛圓滿的,因同,德相同,果同,果德。另外一個意思,教化眾生,身教,釋迦牟尼佛教導我們,你看他的這個十善、三皈、五戒、比丘戒、菩薩戒,他是不是具足?條條具足。他是做出來給人看的?不是,他本來就是這樣的。你在他身語意三業上找不到一點缺點,圓滿的功德。

  我們今天如果把持戒疏忽掉,你就沒法子圓滿,不但沒有法子圓滿,而且更嚴重的,你不能向上提升。所以我們今天一定要知道,從《弟子規》做起,《弟子規》是什麼?性德。你看連外國人聽了這個講演之後,都深深的感慨說:做人應該要這樣。你想想話這個味道,應該要這樣,那就是自分的,本來就是這樣的。違背這個樣子,錯了!這能不學嗎?不學就錯了!學《弟子規》就是學做人,做人就是這個樣子。做一個好人,做一個完美的人就是這樣的,這是個基礎。再往上提升就是十善業,十善業裡頭包括了《弟子規》。

  《弟子規》是十善業的基礎,好象蓋房子,十善業是第一層,《弟子規》是地基,一體!再往上去,那是三皈眾戒。所以你沒有這個基礎,我們今天受了三皈、受了五戒、受了菩薩戒,不管用。原因在哪裡?沒有地基,沒有下頭一層,我們搞空中樓閣,只想搞第二層、第三層,下頭都不要,結果搞了一輩子沒搞成功。如果不從這裡覺悟,不從這裡回頭,我們要不想往下墜落,那幾乎是不可能。

  第三講到忍辱,忍辱是忍耐,有耐心,也是長時,絕對沒有說時間限制,這個科目你修學了幾年你就畢業了,沒有。沒有一樣不能忍,在世出世法裡頭,為什麼?「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你明白這個道理,忍辱,還要說忍辱,那是多餘的,完全融化了。忍辱波羅蜜跟虛空法界一切眾生融成一體,表現出來什麼?是真誠、是仁慈、是博愛。在我們沒有見性,沒有證得法身,就是沒有能夠達到這樣的境界,那你就要學忍耐,特別是在初學。

  沒有學佛之前,不懂這些道理,也不了解事實真相,聽都沒聽說過。所以對人、對事、對物總是會堅持自己的成見,自己的想法,自己的看法,總是要堅持這個。愈是往下面去,堅持愈堅固,愈是不肯放棄,所以愈陷愈深。你要是真正明白道理,了解事實真相,不再堅持了,放棄成見。佛教導我們,隨緣而不攀緣,什麼叫攀緣?堅持自己的成見是攀緣。放棄自己成見,「恆順眾生,隨喜功德」,這樣才能夠跟一切眾生不再結惡緣了。

  昨天有個同學到這邊來,我想你們有不少人都看到過,他很痛苦,我們也非常同情他。昨天來見我,這是我們親眼看見,很多同修自己都看到,他身上有六、七十個眾生住在他身上,今天我聽說還不止。昨天表演給我看的有八、九個,跟我說話口氣不一樣、態度不一樣、音聲不一樣,我們就立刻就曉得那不是一個人,昨天我看到八、九個。他們也覺悟了,住在人家身體,害人!住得那麼多,這個人很年輕,看這個樣子就要倒下去了。他們自己也覺得錯了,也覺得難過,出不來,為什麼出不來?堅固的執著。聞到佛法了,一定要曉得,知道要放下,知道要捨棄自己的成見,要以慈悲心對待一切眾生,不可以冤冤相報。

  我問他,你們為什麼住在人家身體?他告訴我的是過去生中的冤讎,他們的祖先,好幾代之前的祖先殺害他,怨恨在身,找他後世子孫的麻煩,冤冤相報沒完沒了。你這世害他們,也害了不少人,將來翻過來的時候,他又來害你,你再不服氣還要害他,生生世世彼此雙方都痛苦,何必?這叫愚痴,這叫迷惑。想開了、想通了、想明白了,我不再搞這個,我們算了,我也不報復你,你也不要再報復我,咱們以後見面都是朋友,互相尊重,互相敬愛,互助合作,豈不是很好嗎?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九法界眾生都不例外。

  宇宙之間事情是非常複雜,誰搞得清楚?如來清楚,法身菩薩清楚;六道凡夫永遠是迷在其中。佛菩薩慈悲應化到這個世間來幫助我們,為我們說明這些事實真相,性相、理事、因果,讓我們通達明了,這才肯認真修菩薩道,修菩薩道就是修六度萬行。期望我們也能在短時間因圓果滿,自己超越了、解脫了。一定要發心幫助這些苦難眾生,苦難是什麼?還在迷惑顛倒。我問他:你為什麼來找我?他說得很好,他說:法師,你不排斥我們,你能接受,所以我來求你幫忙,求你超度。這話說得沒錯,這麼多年來,我逐漸逐漸證明,逐漸逐漸這樁事情肯定了。所以我發心幫助他們,絕對不是迷信。

  所以忍辱波羅蜜能成就世出世間一切事功佛法,你不能忍就不能成就。《金剛經》上說得好,「一切法得成於忍」,那個一切法包括世間法。世出世間一切法,你要想成就,你沒有耐心怎麼行!特別是如同經上所說的,一切逆境你要不能忍,你決定不能成就。大乘教裡頭常講,《華嚴經》講的又更深,不但逆境要忍,順境也要忍,為什麼?順境裡頭容易生貪愛,還是生煩惱!逆境裡頭容易生瞋恚,佛在經教裡頭告訴我們的,瞋恚是地獄業因。瞋恚心重墮地獄,貪愛心重墮餓鬼,都是下三道。所以你要能忍,順境裡面不起貪愛,逆境裡頭不起瞋恚,永遠要在境界里保持自己的清凈平等,清凈平等就是正覺真誠,這個非常重要。

  所以菩提心,菩提心這是一道,一道從哪裡修?還是在日常生活當中,還是在處事待人接物。事相上有差異,內心裡頭是一道。這正是《華嚴》常講的,「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一多不二,一多圓融」。你從性上看是一,從相上看是多;從理上看是一,從事上看是多。從因上看有同因,有異因;果有同果,有異果;有同因異果,有異果同因。你的心要不清凈,你怎麼能看到真相!

  這是菩薩六個修學綱領,我們介紹了三個。第四個是「精進」,精進是日新又新,也是長時間的,沒有時間限制的。一直到圓滿之後,到成佛、到究竟圓滿,還要表演精進。那個表演是利他的,眾生有感,佛菩薩有應,要用精進去應。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精進,我們明天再跟諸位報告,這個是非常非常重要。我們日常生活當中不能不懂得學習,首先認識清楚,堅定信心才能成就。


大方廣佛華嚴經(第一四三二卷)

  諸位同學,請坐。請看「菩薩問明品」,第九,一道甚深:

  我們接著看清涼大師第二大段,答,這個註解裡頭「答中意雲」,我們把這一段文念一念。「二答中意雲,非唯因同,果德亦同,而見異者,隨機感耳,非佛自位而有差別」,這前面介紹過了。接著看「何者(何者是一句問話),諸佛因果具同異故,謂同滿行海,是同因也」,前面講到這個地方。

  「同滿行海」,我們依照經上所講的,菩薩所修學的六個科目就是六波羅蜜,六波羅蜜圓滿就成佛了。所以同因,一切菩薩六度因滿就證無上菩提了。前面我們說了一個供養圓滿,這是布施波羅蜜;學戒圓滿,長時期的學戒,學戒圓滿。忍辱圓滿,特別是對這些逆境、惡緣要忍,同時我們也提到,順境、善緣也要忍。忍到什麼時候才算是圓滿?這個裡頭就是「一道甚深」,如果跟一道不相應,那你就沒有圓滿,這個是一定要懂。

  這個一道,宗門裡面常講的「萬法歸一」,這到一道。一是什麼?一道是不起心、不動念。我們六根接觸外面六塵境界不起心、不動念,布施供養也是到不起心、不動念,慳貪就沒有了,起心動念才有貪愛,才有慳吝。不起心、不動念,哪有惡業?不但惡業沒有,善業也沒有,起心動念就有善惡。你這才曉得什麼叫一道。一道就是無明盡,無明斷盡了,這叫一乘,一道也就是一乘法,成佛之法。這就是甚深般若,無上的智慧,無上菩提,起心動念就失掉了,就迷了,這真難。

  我們今天的功夫做的是什麼?做的是六根接觸六塵境界,學不執著,要以這個為主修的法門,修不執著;附帶,附帶修不分別,以不執著為主,我們要從這裡入門。終極的目標是不起心、不動念,那是終極目標。不起心、不動念就太難太難,這個我們不能不知道。一道是指不起心、不動念,起心動念是無明煩惱。八萬四千法門都要修到不起心、不動念才是圓滿,因同,因既然同,果德當然沒有兩樣。

  六道眾生、十法界眾生見到那些不同,那是什麼?果的德用。果德起作用是因眾生心想而異,那就顯現出差別了。十法界的果報不同,六道的果報不同,六道,以我們人道來說,我們在這個地球上,同樣都是得的人身,我們相貌不相同、智慧不相同、能力不相同、福報不相同,壽命長短不相同。就像一棵大樹一樣,枝枝葉葉,每兩片葉不會相同,有大同小異,絕對不是完全相同。它有一個相同的,根相同,都是這個根生的,根就是法性。

  性德裡面不但沒有執著、沒有分別,起心動念都沒有,為什麼會變現這個境界?變現境界這是自然而然的,連自然都不可以說。你看看,佛在楞嚴會上講的「非因緣,非自然」,那怎麼個講法?實實在在講,沒有話可以說的,給你講真的,「言語道斷,心行處滅」,不但說不出來,念頭都不能動起。也就是說決定沒有辦法想像,想像不到、言說不到,都達不到,所以叫法爾如是,本來就是這樣的。這個境界太深了,這個境界在一般一乘經教裡面講,八地菩薩的境界。八地以上距離無上菩提很近了,八地上面九地、十地、等覺,究竟果位,這個位次接近。換句話說,八地菩薩才剛剛達到不起心、不動念,達到這個境界。

  我們今天努力要做的,放下執著、放下成見,一定要記住,世尊在般若會上教導我們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我讀《大般若經》最後總結十二個字,跟諸位報告很多次,這是我讀《大般若經》心得,「一切法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你要能夠體會到這個意思。在今天,我們在這個世間,無論是對人、對事、對物,執著就錯了,分別也錯了。再給你說,起心動念就錯了,那沒辦法,起心動念,我們不起心、不動念做不到,這是真的不是假的。所以一定要放下執著、分別,我們就得自在。

  果然對於一切諸法,我們統統不執著了,你就證阿羅漢果,阿羅漢不執著。執著是見思煩惱,不執著,見思煩惱斷了;不分別了,分別是塵沙煩惱,不分別,塵沙煩惱斷了,那是什麼境界?四聖法界裡面的佛菩薩。那也許有人說,我要不執著、不分別,我還能辦事嗎?今天許許多多事情要我去辦,我要不要執著?我要不要分別?許多人有這個問題。佛菩薩告訴我們,如果你沒有執著,沒有分別,你無論辦什麼事,你都辦得比別人好,你比別人辦得殊勝。為什麼?離開了妄想,智慧就現前,你辦事是智慧;現在你用執著、用分別辦事,你是用煩惱。換句話說,你是用的情識,情識是煩惱,所以你辦事未必能辦得好,辦好了也很吃力,也很辛苦。如果用智慧來處理事情非常輕鬆,一點都不吃力。

  怎麼樣把煩惱轉成智慧,這是佛教裡頭常常說的,「轉煩惱為菩提,轉生死為涅盤」,大乘教上常講的。怎麼個轉法?就是離分別執著就轉,我一切都不分別了,轉末那為平等性智,平等智慧現前了;我不分別了,轉第六意識為妙觀察智。唯識經論裡頭講得好,「轉八識成四智」,怎麼個轉法?六七因上轉,五八果上轉,這就很明白了,只要把六七轉過來之後,五八自自然然跟著就轉了。所以舍離一切執著,是轉末那為平等性智,這叫真功夫,這叫真正會用功。

  我們今天凡事堅固自己的想法、看法,諸位要曉得,都認為我的想法、看法是正確的,別人的想法、看法是錯誤的,跟佛說的不一樣。佛說你沒有證得阿羅漢果之前,千萬不要以為你自己的想法是正確的,這個話說得好,意思很深。為什麼?沒有證得阿羅漢之前,就是你還沒有證得正覺。阿羅漢是正覺,菩薩是正等正覺,佛是無上正等正覺。沒有證得正覺之前,我們的覺悟裡頭都有錯誤,正覺的反面是什麼?說得不好聽,邪覺,正知的反面,邪知,不是真智慧,我們拚命堅持,這就是我們自己修行的障礙。

  我們看到有很多開悟的人,對他很羨慕,他怎麼那麼容易就開悟,我搞了多少年就是開不了悟。你曉得原因在哪裡?沒有別的,那個會開悟的人就是放下分別執著,他就開悟。我為什麼不開悟?我分別執著堅固的執持,不肯放下,原因就在這裡,沒有別的。所以大乘教裡面,什麼是佛法?放下就是。就是放不下,你看到那放不下的人,在六道裡頭煎熬受那種痛苦。放下的人看得清清楚楚,看到之後回想,我們在沒有真正學佛之前就像他那個樣子。當時知不知道自己事實真相?完全不知道,迷在裡頭;跳出來之後,這才看清楚、才看明白,於是慈悲心油然而生。

  慈悲心不是什麼發的,勉勵大家要發菩提心,那是什麼?那是你的菩提心沒現前之前,這樣的勸你,這樣的提醒你。到這個時候菩提心現前,沒有什麼發不發,為什麼?自性清凈心裡頭本來就慈悲,本來就真誠,本來就清凈,本來就覺而不迷,哪裡還要發?要發,諸位想想看,已經起心動念了。起心動念,菩提心能不能發得出來?發不出來。起心動念是障礙,起心動念是無明,連這個起心動念都沒有了,大慈悲心自然現前,這才叫初住菩薩。

  初住菩薩叫發心住,發心住是對我們講的,是方便說。在菩薩自位當中,他有沒有一個發心這個念頭?他沒有,如果有發心這個念頭馬上墮落了,為什麼?他起心動念。不起心、不動念,這個裡頭還有程度淺深差別不等,《華嚴經》上給我們講四十二個階級,這四十二個階級統統都是不起心、不動念。說明不起心、不動念有層級差別不等,這是我們沒有法子想像的,想就錯了。所謂是「開口便錯,動念即乖」,不但你想像不到,說都說不出。

  到這個境界,這才是圓滿相,才是一道清凈,這個地方講的一道甚深,一道清凈。所以一道清凈法身菩薩,你看這個地方是第九信位,第十就破無明見法身,所以很貼近。前面給你講正行,給你講助道,這個地方到了根。所以此地才談六波羅蜜的圓滿。

  我們現在一定要忍耐,忍耐是修忍辱波羅蜜的初階、入門,不能不忍。你看我們今天布施,財布施,我們要能夠忍,自己有的財物,別人需要,我們能夠舍,能夠布施供養。真正希望我這一生能成就,能提升自己境界,我們學普賢菩薩「廣修供養」,對六道眾生平等心的供養,這個提升得快。如果學一般菩薩修布施,往上也提升,提升的幅度沒那麼快,也沒那麼高,為什麼?用心不一樣,供養是真誠恭敬心。

  對於菩薩的教誨,我們要用心去體會,當然這個心還是分別執著,這分別執著無量劫來就用這個用成習慣。現在行,還要用這個,用到最後不用了,立刻就提升。所以要曉得,可以暫時用,但是用了要放下,這就是邁進一步;用了不放下,常常還放在心上,錯了。用的時候,我可以用分別執著,用之後絕不放在心上,讓心恢復到清凈、平等,這是初學。到功夫得力的時候,正在用的時候,也不放在心上,功夫得力了。這個並不是很高,這就叫什麼?在凈土宗裡面功夫成片,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生凡聖同居土,換句話說,你有把握往生。

  所以,我這一生非常幸運,在一般學佛同修裡面真的是很少見,我一直到今天還沒有遇到第二個。一入佛門,頭一天見法師,法師就教我「看破放下」。你們去打聽打聽,哪一個人學佛,第一天跟法師見面,法師是這樣教你的?出家在家,我學佛五十四年,一個都沒有遇到,才知道這種緣希有難逢。頭一本,法師教我頭一本看的書,你們想想看,哪一位法師教你頭一本看的書看《釋迦譜》、《釋迦方誌》?沒有。

  我今天要教人,你們來找我,你說你初學佛,我介紹你第一本書是《認識佛教》。我也沒有教你去看《釋迦方誌》、《釋迦譜》,為什麼?怕你看不懂。這兩本書唐朝人著作的,也是出家人寫的,依照經典裡面節錄下來釋迦牟尼佛一生事迹。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釋迦牟尼佛傳,都是經典裡面節錄出來的。老師第一本教我看這個書得利益了,正確。

  你要學佛,佛教是釋迦牟尼佛傳下來的,你首先對他要認識,你要知道那是個什麼人,他一生乾的是什麼,他教的是什麼,他對這世間影響的是什麼,你統統明白之後就不迷信了。我們對他佩服得五體投地,知道釋迦牟尼佛到這個世間來是用智慧的教育來救眾生。怎麼是救眾生?眾生沒智慧,幫助他開智慧,智慧能解決一切問題,而決定沒有副作用。聰明解決問題,後頭帶來嚴重的副作用,這個結解開了,那邊結結起來了,可麻煩了,解不完的。那個智慧就所謂是,古人形容得好,「快刀斬亂麻」,一下就解決了。所以你要認識釋迦牟尼佛。

  我對現在人用的方法比我的老師還要方便,《認識佛教》,你從這裡下手,你就不會迷信,你就不會走向歧途。這個小冊子現在流通很廣,有英語的譯本,我們還想,首先把它翻成聯合國要求的文字,就是要翻法文,翻西班牙文、阿拉伯文、俄羅斯文,這是世界上一般人使用文字最多的六種語言。《認識佛教》很重要。

  清朝末年,楊仁山居士給初學人編了一本書,叫《釋教三字經》,編得非常好,那也有相當的深度,但是它都有註解;註解雖然很簡單,也是用文言文寫出來的,最好能夠把這個註解翻成白話文,再把它翻成外國文字,應當大量流通,讓人家了解佛法。它那個《釋教三字經》跟我們中國童蒙學的《三字經》性質相同。中國童蒙學的《三字經》可以說是中國學術綱領,現在一般學術裡面講的叫概論,那一部書是中國學術概論;楊仁山這個《釋教三字經》就是佛學概論。很難得,這是我們真正要做的工作,要從這裡做起。

  現在跟從前是有困難,從前因為無論是在家出家學佛的人都有儒跟道的基礎,有孔孟老莊的基礎,現在我們生疏了,不讀這些書了,基礎沒有了,所以學佛非常困難。到現前我們就深深感觸到,看到許許多多的老同修學佛幾十年不得受用,境界沒轉,你從這裡看就很明顯。從哪裡看?相貌沒轉,體質沒轉,沒有轉就是沒有進步。雖然天天在學,實際上沒功夫,沒進步。如果真的學得是有心得、有功夫,肯定轉了。

  諺語說得好,「相隨心轉」,我也常常講體質也是隨心轉,轉不過來就是我們學得不好。最明顯的是氣色,心地清凈,心地真誠,心地慈悲,這臉上有光,你的顏色很好看;如果心裏面有煩惱、有憂慮、有憂愁,那個臉就很灰土土的,很不好看,顏色不好看,這是懂得察言觀色,一看就曉得。這些方面,看相算命的他們很敏銳,他見人太多了,他一天要看好多個人,長年累月下來,他經驗很豐富。所以絕對不是他有什麼神通,他一看就知道你心裡頭,你是歡喜還是有憂慮,一看就明白了。

  我們修行也要懂這個道理,自自然然的心開意解,臉上怎麼會不放光?身體放光就是身體健康、強壯;臉上放光,一臉的歡喜、喜悅,你叫人看到生歡喜心。每天我們自己早晨、晚上照照鏡子,看看自己有沒有進步。要沒有進步,自己好好的反省,這幾天我有什麼地方錯了?想錯了、說錯了、做錯了,這個物質的身體自然有不善的反應,就像江本勝博士水實驗一樣。如果這幾天我們所做的積了很多功德,想得正確,說得也正確,做得也正確,那你就法喜充滿。「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悅對於身心的滋養是最豐富的,不需要藉用外面的力量,本身這個力量足夠了。所以要忍。

  忍,前面跟諸位介紹有三大類,自然的災害要忍,人為的加害要忍,別人毀謗也好、侮辱也好、陷害也好,統統要忍,若無其事。到忍不能忍的時候,把《金剛經》的經文念一念,「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你就沒事了;「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你就消掉了,你就能忍了。忍無所忍的時候,經裡頭這些句子多念幾遍,放不下也要放,要學。你要曉得,放下一分你就長一分智慧,放下二分你就長二分智慧;你統統放下了,那你就是大幅度的長智慧。用智慧處事待人接物決定沒有差錯,叫圓滿功德。這是忍辱波羅蜜。

  末後一條修行要忍,修行的時間很長,修行忍什麼?佛對我們的教誡,我們統統要把它做到。頭一條孝親尊師,這是第一條,「凈業三福」就是三條根本戒,最高的指導修持的原則。頭一句「孝養父母,奉事師長」,你就知道佛陀教育建立在孝道的基礎上,先有孝道再有師道。沒有孝道,哪來的師道?所以你不孝順父母,你怎麼會尊敬師長!父母的恩德多大,對父母都不敬,他還會敬什麼人?

  中國自古以來,對這個是比什麼都看重,這是人的一生做人的大根大本。孝道要怎麼做?《弟子規》就是孝道,是孝道的落實。落實在生活,落實在工作,落實在處事待人接物,文字並不多,要百分之百的做到。做不到,你就沒有耐心,你有耐心,你才能做到。所以忍辱波羅蜜第三類的修法,孝道做到了。師道,師道佛是老師,老師教我們什麼?老師教我們十善、三皈、眾戒,「具足眾戒,不犯威儀」。不犯威儀就是我們今天講的「學為人師,行為世范」,我們起心動念、言語造作要給社會大眾做個好樣子,不犯威儀就是做好樣子給人看,不能做出壞樣子給人看。我們做不善的樣子給人看,就對不起眾生,也對不起父母、對不起老師。所以這不能不知道。所以要學十善業道。

  從《弟子規》下手,第一門課;第二門課,十善業道;第三門課,這才是三皈五戒、十戒、菩薩戒。菩薩戒裡面最重要的,這從前李老師常常提示我們的,一年總會說個幾次。我在台中住十年,聽了幾十遍,耳熟!遍數少了,你記不得,到時候我想想,那就不行了。時時刻刻要能提得起,那叫耳熟,不斷重複,你不會討厭,一年三百六十天,給你提個十次,你不會厭煩,十次,一個月才提一次。如果有個十年,那你就聽了一百次,印象深刻了,時時刻刻你會想起。

  《梵網菩薩戒經》上兩句,「不作國賊,不謗國主」,這個我都講得很詳細。《瓔珞菩薩戒經》,這個通常在家居士受的,六重二十八輕也有兩句,「不漏國稅,不犯國制」,國制就是國家的法律,包括這個地區的道德觀念、風俗習慣,你到這個地方來一定要遵守,你跟這個地方的人才能和睦相處,大家才歡迎你、喜歡你。如果我們到一個地方去做的事情都是違法的,違背了他們的法律,這就不是佛弟子,這就錯了。

  老師當年是苦口叮嚀,讓我們記在心裡,我們一生無論在什麼地方起心動念、言語造作都會想到,不可以不遵守國家的法令規章,不能做違法的事情。現在有幾個人知道?學經教的還有,學戒律的沒有了,大家都認為戒律太難了,戒律做不到。經教的理論不錯,聽聽欣賞欣賞,全都不能落實,佛法之衰就衰在此地。佛法的興,戒律落實,佛法就興;戒律廢弛,佛法就滅了,這個我們不能不曉得。

  你要是不持戒,你怎麼能得到圓滿?同滿行海,你就滿不了,你就成就不了。所以修法要有極大的耐心,你才能不退轉。耐心怎麼樣訓練?沒有別的,親近佛菩薩,不舍佛菩薩。就像小孩一樣,二、三歲的小孩依靠父母,一下沒有看見,他就著急了,「爸爸媽媽到哪裡去了?」無論他在哪裡去玩,玩得很快樂,他眼睛當中一定看到、一定聽到他父母在旁邊,他就覺得很安全,發現父母不在,他就恐慌。我們初學對於佛菩薩的依靠就要像這樣。

  佛菩薩在哪裡?經典所在之處就是佛菩薩所在的地方。我們怎麼親近?每天要讀經,每天要學教,我不叫研究,我叫學,學是什麼?我們讀了,讀懂的地方要做到,這叫學。以前章嘉大師告訴我,學教,當然這一部經,你不可能全做到,你也不可能全懂得,你懂一句就做一句,懂兩句就做兩句,你才會得利益。聽經亦復如是,兩個小時下來,你都能聽懂嗎?不見得,我這兩小時當中,我聽到一句,我聽明白了,我很歡喜,我能把這一句做到,你這兩小時沒有白來,真得受用。一天能夠聽一句,能夠落實一句,一年三百六十句,你怎麼會不改變!

  從哪裡變?相貌變了,體質變了,命運變了,改造命運。「煩惱輕,智慧長」,你怎麼會不快樂?一天得一句就有法喜;這一天一句都沒有,這一天就白過了,這一天迷而不覺。迷而不覺,哪有不做錯事情的道理?做錯事情自己並不知道,別人知道也不會告訴你,為什麼?面子問題,誰願意告訴你?古時候真正會告訴你的,父母、老師,他有義務必須要告訴你;你對於父母、老師,那你只有聽勸,你決定不能夠反駁。同學之間都很難規過勸善,大家都學會做人,對你很客氣,恭維你,過失絕不批評。所以改過自新要靠自己,常常反省。

  反省就是找自己的毛病,實在找不到,讀經。經是一面鏡子,一讀經,哪個地方我犯了,哪個地方我沒有學到,就能發現自己的過失。像現在我們初學,我們念《弟子規》,早晚念一遍,早晨提醒自己,晚上反省,哪些我今天做到,哪些今天沒做到,天天提醒,天天改進,一年的功夫應該可以全部落實。它裡頭這個句子,說實在話,也有很深的用意,總共三百六十句,一年三百六十天,一天只要你學一句,一句三個字。你能真正把它落實,永恆不失,一年就是圓滿,根紮下去了。然後你接著再學十善業,接著再學三皈、再學眾戒,要有耐心,沒有耐心不能成就。忍辱波羅蜜的圓滿。現在時間到了。

  諸位同學,請坐。接著我們一起學習「同滿行海」裡面第四個科目,精進波羅蜜。在大乘教裡面佛給我們講,世間法裡頭有三善根,那就說是所有一切世間的善法都從這個根生的,所以叫三善根。三善根就是不貪、不瞋、不痴,遠離貪瞋痴,這就是不貪、不瞋、不痴,一切善法從這裡生。翻過來,翻過來叫三毒,三毒就是貪瞋痴,所有一切世間的惡法都從這個根生的。所以三惡翻過來就是三善根,三惡叫三毒煩惱,反過來就是三善根。

  他說菩薩善根只有一個,「菩薩唯一善根」,是什麼?「精進」。精進是菩薩唯一善根,我們不能不知道。在四大天王,南方增長天王就代表這個意思,增長意思裡頭就含著精進,為什麼?我們的智慧要天天增長,我們的德行要天天增長,我們的善根要天天增長,我們的福德要天天增長,教裡面所講的相好。天天增長就是天天進步,就是精進。

  依什麼才能增長?增長天王手上拿的是寶劍,劍代表智慧,慧劍!這就說明要依智慧才能夠增長。智慧不開不能提升,智慧不開,前面三條做不到,布施、持戒、忍辱做不到,所以不能不依靠智慧。在《華嚴經》裡面,文殊菩薩代表智慧,文殊菩薩手上拿的是寶劍,凡是拿劍的都是代表智慧,這個我們不能不知道。所以必須要學菩薩,勤修善業。

  如果我們心放逸,不肯勤修眾善,你看看佛教導我們綱領的法門,佛法,佛法是什麼?「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凈其意,是諸佛教」,諸佛,不是釋迦牟尼佛一個人,十方三世所有一切諸佛如來教化無量無邊眾生教的是什麼?就這三句,這三句是總綱,「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凈其意」,我們要很認真努力去學習。斷惡修善就是精進,對於這樁事情絕不鬆懈,認真努力去做。所以首先,你一定要曉得善惡的標準,什麼是善?什麼是惡?你要搞不清楚,實在說,現在這個世間搞顛倒的人太多,把惡當作善,把善當作惡,所以現在修學困難在此地。

  善惡標準在哪裡?在經典裡面。你不讀經,你怎麼能夠辨別善惡?佛教給我們辨別善惡,第一部經就是《十善業道經》,簡單明了,給我們說了十樁事情。什麼是善?身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身善;什麼是不善?身造殺生、偷盜、邪淫,這就不善。善不善的標準就給我們說出來了。言語,妄語是不善;兩舌,挑撥是非,不善;惡口,說話很難聽,態度橫蠻兇悍,不善;綺語,花言巧語欺騙人,不善,口有四種不善。翻過來就是善,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綺語。起心動念,無論對人、對事、對物,對世法、對佛法,有貪心、瞋恚心,愚痴,不善;翻過來,不貪、不瞋、不痴,這是善。初學的標準。

  入佛門的標準先把這個做到,然後再細細教你把境界向上提升,這是總的原則、總的方向、總的綱領,我們是不是遵守了?是不是做到了?我起心動念、言語造作是跟善相應?還是跟不善相應?我要能夠斷惡修善,這就是精進。我要是斷善修惡,這就不是精進,實在說還是精進,叫反方向的精進。修善是向佛道精進,修不善是向餓鬼、地獄精進。

  我講精進有兩方面,你看看現在這個世間人是向哪一個方向精進?諸佛菩薩一道精進,純善無惡,就像佛在《十善業道經》上教導我們的,「菩薩有一法,能斷一切世間苦」,這法是什麼法?所謂的是「念善」,這心善,「思惟善」,思想善,「觀察善」,行為善。你看心善、思想善、行為善,後面還有一句話說,「不容毫分不善夾雜」,你就能離一切世間苦,把離苦得樂的秘訣傳授給我們。我們如果依教奉行,你在這一生當中決定是離苦得樂。這個世間苦你受不受?不受,你在這個世間沒有苦。我們也知道佛法常講的「別業、共業」,共業裡頭有苦,別業裡頭沒有苦。這就是諺語裡面所謂,「各人因果各人負責」,誰都不能代替誰。

  佛菩薩對眾生最大的恩德沒有別的,就是教學。現在佛菩薩雖然不在了,他老人家教學的課本在,經典就是課本,經典就是教學的參考資料。佛弟子,無論是出家在家,真正發心傳持佛法的,這叫入室弟子。你要肩負弘法利生的使命,那你要認真學習,把你自己學習的心得,把你自己修行的經過,時時刻刻提供給大眾做參考,與一切大眾分享,這就叫教化眾生,這就叫自利利他,這是精進。所以我們自己要不認真學習,那怎麼行?

  不但是在現前這個時代,古代,甚至於釋迦牟尼佛在世都不例外,我們很想努力學習,這條路順不順利?給諸位說,決定不順利,坎坷、障礙太多!諺語所謂「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為什麼會有這麼多障礙?這個自己要清楚,內煩惱習氣太重,這個煩惱習氣,十惡:殺、盜、淫、妄語、兩舌、惡口、綺語、貪、瞋、痴、慢,太嚴重了,這是真正的原因。其次外面的緣不好,我們外面的環境,幾乎你所看的、所聽的、所接觸到的統統是不善的境界來引誘你,勾引你的貪瞋痴,引誘你去造殺盜淫,引誘你去造口業。內外交感,你能保得住自己嗎?所以你的精進是往下三途,不是往上,這是非常非常可怕。

  我們要怎麼辦?在這麼一個環境當中能夠保全自己,這要智慧,這要極大的耐心。換句話說,六波羅蜜統統都要做到,你才能夠抗拒魔障。魔障有內有外,佛在《楞嚴經》裡面講得很清楚,外面誘惑,內裡面煩惱習氣。唯一的方法,頭一個你要真正能放得下。前面我們講了,不但你要放下你的執著、你的分別,還要放下自私自利,放下名聞利養,放下對五欲六塵的享受,你才不會被外面境界動搖。放下所有一切不善,不善的不要去看,不善的不要去聽,不善的不要去說,不善的不要放在心上,統統要能放得下,這是布施。

  嚴持戒律,嚴持戒律從哪裡做起?從《弟子規》做起,嚴格的要求自己務必天天要做到。這一天活在世間,活一天就要做一天,一天都不空過,這真精進,精進持戒。於一切法都能夠忍受,順境不生貪戀,逆境不生瞋恚。在日常生活當中、工作當中處事待人接物保持著清凈心、平等心、真誠心,你就生智慧不生煩惱。你得要真幹才行。

  我自己在這一生當中,現在就是深深感覺到幸運,在這個世間八十年,我能夠順利通過,基礎是童年時候得力於父母的教誨。我受中國傳統倫理道德教育,十歲以前,家教,我們是生長在農村,父母、老人、長輩的教誨給我們做了好樣子,知道孝親尊師。接觸佛法之後,得力於三位老師,這個諸位都知道,你們在十樓講堂裡面看到的,方東美先生、章嘉大師、李炳南老師。離開老師之後,得力於韓館長三十年如一日的護持。我把老師所教給我的東西落實了,落實在生活,落實在工作。我的工作就是講經教學,沒有其他工作,一生過著單純的生活。

  外面說我這個影響力很大,我自己沒有想影響別人,處處我都是迴避。影響力怎麼造成?你問我我不知道,真的不知道,我沒這個念頭。如果有這個念頭是攀緣心,清凈心裡頭決定沒有這個念頭。我跟諸位說過,我至少四十年沒有看電視,這放下了,電視、電影、廣播、歌舞,甚至於報紙、雜誌全放下了,你才能得清凈心。就是說,所有一切的染污,你要懂得盡量的迴避,不要去接觸它。你要是常常接觸它,你怎麼能不受它的染污?一定要知道培養自己的善念、善思惟、善行、善根,懂得這個培養,精進不懈,你才能夠得圓滿。圓滿一定要記住一道,在事相上念念不舍,叫勇猛精進,在心地上痕迹都不著,這就圓滿;心裡還著相不是圓滿,沒有做到圓滿。法身菩薩的圓滿是心裡頭不著相,事上做得比哪個人都認真,比哪個人做得都圓滿,沒有一點缺陷。

  第五是禪定波羅蜜,禪定波羅蜜裡頭在初學的人說一定要離開聚落。聚落是什麼?村莊,人煙稠密之處,現在講都會。為什麼?你住在人多的地方,你不能不受干擾。我們常講:人多口雜。古德說得好,「識人多處是非多」,你接觸的人太多了,認識的人太多了,是非就多了,你的心怎麼能定得下來。

  為什麼古時候這個修行人要選擇在深山裡面?從山腳爬到山上,有的時候要走三天,你才能走得上去。換句話說,不是真正必需,誰願意找這麼長的時間爬到山頂上去看個出家人。所以才說「無事不登三寶殿」,就是說三寶殿要是進去的話,要付出很大的代價,你要走路,從山下走上去走三天。這什麼原因?實在講這是佛教的,佛知道要真正修清凈心,一定要有清凈環境能夠幫助你得清凈,所以選擇深山人跡不到的地方。

  這個地方叫寂靜處,梵語稱為蘭若,蘭若是梵語,意思就是清凈的地方,絕不選擇在都會。可是都會裡面有的時候也建講堂,下院,就是寺廟裡面附屬的機構。建這幹什麼?講經。法師講經教化眾生,教化眾生在山上就很不方便,你在山上講經誰去聽?往返都好幾天,這不可能去聽。所以講經的講堂一定建在都市裡面。道場裡面派法師下來講經,報施主恩,施主供養道場,這出家人要回報,回報就是教學。這個法師下來講一部經,這一部經講圓滿了他回去,再派一個法師講第二部經,報恩。古時候的制度非常好。

  現在沒有了,現在寺院庵堂都變成觀光旅遊點。住在裡面的出家人,唯恐遊客不多,交通不太方便,現在還開了公路,汽車可以開進去,甚至於還有纜車,登山太方便,都變成旅遊觀光區了。能不能修行?不能了,每天接待客人精疲力倦,你想想看還有什麼時間去學教?去讀經?沒有了。可是觀光旅遊確實給道場帶來可觀的收入,財得到了,道喪失了,這兩下一相比較,得不償失。道重要,道能夠了生死,能夠出三界;錢再多沒有用處,不能了生死,不能出三界。這個道理一定要懂。

  所以禪定波羅蜜是佛法修學的樞紐,你看看在這個教學綱領裡面說,「因戒得定,因定開慧」,佛法的終極目標是開智慧。智慧從哪裡開?智慧從定開的。定就是清凈心,心不清凈生煩惱,不生智慧;心清凈不生煩惱,生智慧。所以你不放下執著,你不放下分別,你的心生煩惱不生智慧。如果要心生智慧不生煩惱,你一定要把生智慧的障礙除掉,障礙是什麼?總的來說,執著、分別,你要把這個舍掉。

  因此,佛家八萬四千法門,無量法門,總而言之,全都是修的禪定,只是修禪定的方法不一樣、儀式不一樣,目的全相同。我們修凈土宗,我們採取持名念佛,我們修什麼?《彌陀經》上給我們講得清清楚楚,「一心不亂,心不顛倒」。一心不亂是定,心不顛倒是慧,你想想看,念佛修的是什麼?定慧,不是別的,這不能不知道。佛在《大集經》上說的尤其是好,「持名念佛」,佛說這是「無上深妙禪」,無上深妙禪是持名念佛。所以禪是佛法修學的樞紐。

  因戒得定,前面講的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統統屬於戒,把戒展開詳細說,說了四種,這四種都是戒。你要想得定,前面這四種你一定要修,你才能得禪定,也就是你才能得清凈心。我們今天念佛,很多同修說我念了不少年,功夫不得力,不要說一心不亂沒得到,功夫成片都得不到,什麼原因?你現在懂得了,前面四條你沒做到。所以你念佛,沒錯,這個法門確實是無上深妙禪,但是你功夫不得力,原因不是別的,前面四條沒做到,這個很重要。換句話說,《弟子規》、十善業道、三皈眾戒,你都沒有認真去學習,所以功夫不得力!天天誦經、研教、念佛,還是禁不起外面名聞利養、五欲六塵的誘惑,眼見耳聞還是會動心,還是會生起貪瞋痴慢,還會生起妄想分別執著,原因在這個地方,不能不知道。

  所以得清凈心,智慧就開了,智慧開了,那就是第六條,般若波羅蜜。般若波羅蜜是智慧,智慧現前的現象是什麼?給諸位說,不生煩惱。你看看六祖惠能大師在黃梅拜見五祖的時候,他跟五祖說,他說:弟子心中常生智慧。跟五祖講,五祖聽了笑笑不說話,那個用意很深。我們如果見了祖師大德,一定是跟他講:弟子心中常生煩惱。怎麼會一樣?他不生煩惱生智慧,說明什麼?說明他的心清凈,他的心沒有污染。

  凡是智慧現前的人,他的現象第一個好學,你從這裡去體會,好學的人有智慧;沒有智慧的人,決定不好學,這是很粗淺的一個現象。好學的人,有智慧的人,一定喜歡親近善知識,一定是求法無厭。像釋迦牟尼佛、孔老夫子「學不厭、教不倦」,喜歡教別人,有別人來向他請教,他一定非常歡喜詳詳細細給人家解答,破除別人的疑惑,一定的現象。我們今天希望我們得清凈心,希望我們開智慧。你真的希望你開智慧,你就要懂得好學。《莊嚴經》裡面所講的「樂法」,你對於修學佛法生大歡喜心,親近善知識,依止不舍,你依靠他,不願意離開他,跟他學習。

  在一般的狀況之下,什麼時候離開善知識?在時間上來講,每個人不定,有人一生不離開,一直到老師過世,他才離開;有些人跟老師十年、二十年、三十年,不定。永嘉禪師他也是六祖的學生,跟六祖多久?大概時間是最短的,一天。所以他是六祖會下有名的叫「一宿覺」,在曹溪只住了一晚上。本來六祖跟他講開示,他當下就大徹大悟,悟了之後他就要走,就離開了。六祖說:你去得太快了,留一晚上。第二天走的,這是時間最短的。沒有到大徹大悟不會離開。

  可是有一些大徹大悟之後,還不離開老師,那是什麼?報師恩,留在老師身邊替老師做助教,這個因緣不離開。如果自己在他方,別的地方有法緣,一般老師一定會勸他,你到那邊去,在那邊住持道場教化一方,這是報佛恩、報師恩,這是占多數的。所以這叫什麼?出師,我們現在的話叫畢業。畢業的標準是大徹大悟,明心見性。也就是說我們剛才講的,執著沒有了,徹底放下了,分別也沒有了,起心動念也放下,這樣的條件才能夠出師;沒有達到這個條件不能離開老師。沒有執著,沒有分別,還會起心動念都不能離開老師,古時候教學是這樣的標準。

  不像現在念佛學院三年、四年畢業了,其實畢業出去之後依舊是凡夫,為什麼?自私自利、名聞利養、五欲六塵、貪瞋痴慢一樣也沒放下,所學的是佛學常識。這個我們李老師常常講,他來學的是佛學,我們聽到這沒錯,李老師把話翻過來說你就懂得了。我們今天是學佛,學佛要像佛;他是搞佛學,佛學就變成世間法的一種學問,好象大學裡面一個科系,佛學,佛學系,不是學佛。學佛那是學佛、學菩薩、學聖人、學賢人學得要像,學佛跟佛學兩回事。所以佛學院實實在在講,中國古德講「名不正則言不順」,要照我們真正學佛想成就的話來說,這佛學院的名字要顛倒,不能叫佛學院,叫學佛院就對了,到這裡來是學佛的,不一樣!

  我們今天到底是學佛還是佛學?不可以把佛學當作學佛,那錯了,兩回事情。我們跟老師多年,老師教的學生也不少,可是這裡面絕大多數是佛學;學佛的是少數裡頭又少數,少數人是真干,信受奉行。大多數是學,後頭「信受奉行」這四個字沒有,那就是佛學。如果具足信受奉行,他是學佛,這個我們不能不知道。

  真正學佛畢業了,學佛畢業也就是開悟了,開悟之後怎麼樣?要向上提升。開悟是成就根本智,根本智成就之後,你還要去成就後得智,後得智怎麼個學法?廣學多聞,出去參學。善財童子,《華嚴經》末後五十三參,文殊菩薩是他的老師,他在文殊菩薩那裡成就了不執著、不分別、不起心、不動念,他做到了,老師叫他出去參學。

  參學學什麼?學無所不知,在老師會下成就的根本智,根本智是什麼?根本智叫般若無知。無知是一切智的根本,先成就無知,無知是心清凈到極處,起作用生智慧。在哪裡起作用?在日常生活當中,在你工作裡面,在處事待人接物,這就是五十三參。你到這個裡頭去歷練,歷事煉心,讓你的智慧圓圓滿滿的顯露出來起作用了。所以《般若經》上講,「般若無知,無所不知」,無知是根本智,無所不知是後得智。根本智也叫做實智,真實智慧,後得智叫做權智,善巧方便。這樣你的般若智慧才圓滿。

  我們方老師對《華嚴經》這種教學法佩服到五體投地,他說佛法講智慧不是關著門在家講的,是教你到社會各個不同階層裡面去觀察、去考察,他說這是真實智慧。你有實智就是有清凈心、有平等心、有真誠心,你學得非常快,一接觸就明了、就通達,就沒有疑惑。所以這叫「遍歷諸佛菩薩聽法無厭」,求法無倦,不疲不厭去求法、去聽法,成就圓滿,六波羅蜜這樣才圓滿。每一尊佛都是這樣修的,都是這麼成就的,我們要不依照這個方法修學,你怎麼會成就?所以這樁事情不能不懂,不能不學。

  我們這一句「同滿行海,是同因也」,這一句我們用了四個小時,多不多?不算多,因為太重要了。我們要不懂得這個道理,不懂得方法,我們這一生肯定會空過。好,今天就講到此地。


大方廣佛華嚴經(第一四三三卷)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菩薩問明品」,第九,一道甚深,賢首菩薩長行文的第二段。

  第一段是問,第二段是答。我們看清涼大師《疏鈔》,從第二段開頭念起,「第二答中意雲,非唯因同,果德亦同,而見異者,隨機感耳,非佛自位而有差別。何者,諸佛因果具同異故,謂同滿行海是同因也」。上一次我們學到這個地方,「同滿行海」,這個行就是教中常常說的「六度萬行」,這個行念去聲,念ㄏㄥˋ;念ㄒㄧㄥˊ做名詞,念ㄏㄥˋ它是動詞。由此可知,佛法重實質而不重形式,所以一定要認真去修學。

  菩薩行門無量無邊,所謂八萬四千法門、無量法門,確實這是事實真相。世尊在教學儀式當中,把無量法門歸納為八萬四千法門。八萬四千確確實實有這個數字,諸位從佛學辭典、《教乘法數》、《三藏法數》裡面可以查得到,確實是八萬四千。但是教初學,八萬四千就太麻煩了,所以把它再歸納,歸納為六個綱領,這就是大乘教裡頭常講的六度,六度萬行。所以六度是萬行的綱領,無量無邊的行門總不外乎這六大類,這六大類就是六波羅蜜,這樣說話就方便多了。

  所以佛在大乘教裡頭說「諸菩薩為成就六度故,於諸地中決定應作六事」。這六樁事就是六類,六類就是萬行。諸地,狹義的說,從初地到等覺;廣義的講,就是《華嚴經》我們現在所說的,從初信位到等覺位五十一個位次,五十一位都稱之為諸地。換句話說,從初發心一直到成佛修什麼?就是這六個綱領。這六個綱領裡面,第一個布施波羅蜜,可是佛在此地沒有給我們講布施,講什麼?第一個是必定要知道供養。

  為什麼這個經是一乘經?佛法,諸位都知道有大乘、有小乘,有三乘、有五乘。《法華經》上告訴我們,「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三,除佛方便說」。那我們就知道,說二乘、說三乘、說五乘是佛的方便說,實際上就是一乘。我們在此地這一章裡面看到「一道甚深」,這一道就是一乘法。前面跟諸位已經說得很詳細,就是一乘法,一乘是成佛之道,不是教你成菩薩、成羅漢,教你成佛。那我們看看這個樣子,這能成得了佛嗎?讀了《華嚴》這才明白,凡聖確實是一念之間,一念覺,凡夫就成佛;一念迷,那就是六道輪迴,就在覺迷之間。

  覺悟的人知道供養。你看看佛教菩薩講布施,佛在此地教供養,普賢菩薩十願裡頭「廣修供養」;供養是一乘法裡頭講的,布施是二乘、三乘裡面講的,因為供養是用真誠恭敬心,用心不一樣。你看普賢菩薩教我們,他老人家修行十大綱領(就是十願),第一條「禮敬諸佛」。諸佛是指什麼?諸佛是指過去佛、現在佛、未來佛,全都包括盡了。過去佛,世尊為我們介紹了不少,《萬佛名經》很多同修都讀過,過年的時候拜萬佛懺,佛為我們說出一萬二千多尊的佛號,過去佛,現在佛,未來佛。

  未來佛是誰?一切眾生皆是未來佛。我們今天對一切眾生不能夠忽視,不能夠輕慢;輕慢,你就輕慢未來佛,禮敬這一條你就修不圓滿。你只知道禮敬過去佛、現在佛,你不知道禮敬未來佛,必須懂得禮敬未來佛,禮敬才能夠圓滿。一切眾生皆是未來佛,我們對於任何一個人不敢輕慢,我們對他那個態度要像對釋迦牟尼佛、對阿彌陀佛一樣。你現在為什麼做不到?因為你是凡夫,你在迷,你沒覺悟。誰做到了?釋迦牟尼佛做到了,阿彌陀佛做到了,文殊普賢、觀音勢至做到了,他們看一切眾生確實跟看佛沒有兩樣、沒有差別,所以才能成佛。

  眾生,經教里常講九法界眾生。你想想看,九法界眾生裡頭包括畜生道,蚊蟲來叮著我們、咬我們的時候,你有沒有想到給它念阿彌陀佛,我供養未來佛?蚊子是未來佛,你把它們打死了,這佛打死了,你哪裡是修菩薩道?我們對蚊蟲、對蒼蠅,對這些小動物,你有沒有把它看到跟對阿彌陀佛、對釋迦牟尼佛一樣?一乘教裡頭教我們這個道理,教我們這個修行方法。

  畜生道再下面餓鬼道,再下面地獄道,這都是造作惡業的眾生,惡業感得的果報,這叫因果不昧,佛性沒有失去。我們看這些三惡道的眾生,看他什麼?看他的佛性,他的佛性是「一切眾生皆有佛性」,他的佛性跟阿彌陀佛、跟釋迦牟尼佛佛性無二無別,跟我們自己的佛性也是一樣的,平等平等,所以我們要懂得修供養。蚊子叮在我們身上,這個緣分也很不容易,我有機會供養未來佛。你如果有這種誠意供養蚊子來咬你,蚊子咬你的時候不會痛、不會癢,奇怪!你看我們一般人被蚊蟲叮的時候會痛、會癢,你用供養的心,恭敬供養心,不痛不癢,不可思議。

  對餓鬼,餓鬼在現在這個時代,無論在中國、在外國這些事情很多。我們在中國常常遇到有人被鬼附身,還有人身上有鬼住在他身上。你看上一次我們遇到一位同學,他是從台灣來的,特地到這裡來看我,他說有鬼住在他身上,住得很久了,有多少?六十多個。一個一個問他,名字統統寫出來,這是我們以前沒聽說過的。我以前見到身上住的有鬼,住一個、二個、三個有,三個以上很少見到。我這一次到印尼訪問,印尼那邊有個同修告訴我,他是印尼的華僑,有三個眾生住在身上,也住了一段時期,不發作的時候人很正常,發作的時候人就變樣子。外國也有,很多,你不能不相信。

  我們學佛的人懂得這些眾生都有佛性,他住在一個人身上,跟這個人一定是有緣分,沒有緣分他不能找到這個人。我們修學《華嚴》的人,對這些眾生也是恭敬心供養,但是人跟鬼混在一起,說實在的話,雙方都不利,兩方面都痛苦。所以我們恭敬供養,誦經迴向,勸勉他早一點離開。像上一次在這裡找我的,他告訴我,他知道錯了,不應該害人,害得他住的這個人很痛苦、很痛苦,這是我們親眼看見的。如果這些鬼神要不離開他,我看這個年輕人很難支持到半年,他要崩潰了。所以這些眾生也很願意走,告訴我想走走不了,有的時候走出去之後沒地方住,又回來了。所以我介紹他幾個地方。我們這個地方九樓的念佛堂,他們看到很滿意,他說這個地方是個好道場,這個地方很清凈,他在這個地方有安全感,那就很好。我說我可以給你介紹幾個地方,希望他能夠快一點離開,盡量離開。

  所以這供養要以恭敬心、平等心,不能有差別,這個因才能夠圓滿,布施波羅蜜才圓滿。現在我們修布施是不是用這種心態?是不是用這種方法?所以我們的布施波羅蜜不但沒有圓滿,效果並不大,可以說多半都是修一點人天福報,於了生死出三界很難。

  第二佛教給我們必定要修戒,念佛求生凈土,祖師大德常常教導我們「持戒念佛」,要知道。古來祖師大德常常跟我們說禪是佛心,佛的心;戒是佛的行,佛的行為是戒律;經教是佛的言語,你說這個重要不重要?言語一定要落實,落實就是戒律,所以學佛無論在家出家不能不重視戒律。我們展開經本,你會看到佛在那裡叫著「善男子、善女人」,這個善是有條件的,我們是不是善男子、善女人?條件根據什麼標準?我們凈宗學會同學們都是遵守《觀經》裡面講的「凈業三福」,我們用這個做標準。

  這個標準有上中下,我們稱它為三品。下品善,「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這經上稱善男子、善女人,有你一分。這個標準說得白一點,容易懂一點,「孝養父母,奉事師長」就是儒家的《弟子規》,這《弟子規》你有沒有做到?做到了,這兩句就落實了。可是後頭還有兩句,「慈心不殺,修十善業」,這兩句落實在《十善業道經》。換句話說,《弟子規》跟《十善業道經》,我們統統落實,這個下品善具足了。現在找這個人很難找。下品善都有問題,那中品、上品更不必說。具足下品善,就是弟子規跟十善業道,具足這個條件,我們念佛求生凈土,凡聖同居土決定可以得到,就不錯了,一乘法。所以這些年來,我們全心全力勸導同學們一定要認真努力去學習,我們這一生才不至於空過。

  第二福,這中品的,中品「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中品是入了佛門,前面是世間善法,中品是二乘,聲聞、緣覺。三皈,形式上的三皈我們大家都受了,實質上呢?實質上那要問自己,別人不曉得。別人雖然不知道,佛菩薩知道、鬼神知道你是真的還是假的。皈依佛,覺而不迷;皈依法,正而不邪;皈依僧,凈而不染。皈是回歸,反邪歸正,從迷邪染回歸依覺正凈,這叫三皈,我們有沒有做到?起心動念、言語造作是不是都依覺正凈?如果我們還是依迷邪染,不知道覺正凈,這個三皈白受了,有名無實。五戒、十戒,在家戒、出家戒、菩薩戒,先要學佛的行持,要學佛的形象。

  再向上提升上品善,「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上品善是誰?在我們《華嚴經》裡面,《華嚴》是圓教,初住菩薩以上,上品善;十信位的菩薩,中品善;《弟子規》跟《十善業道》還沒有入門,下品善,下品善得人天福報,換句話說,不墮三途。下品善不墮三途,念佛生凡聖同居土,中品善念佛生方便有餘土,上品善生實報莊嚴土。善導大師說得好,「四土三輩九品,總在遇緣不同」,《華嚴》的緣無比的殊勝。

  你能懂《華嚴》,依據《華嚴》的理論跟方法去念佛。我們要問,我這一生求上品善,我這一生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實報莊嚴土,可不可能?我肯定答覆你,可能,問題就是你真干,不能不持戒。持戒是長時間的,永恆的,不是學多少年,那就錯了。成佛之後還是持戒,做樣子給沒成就的人看。沒有成佛之前是自己要成就,目標是成就,成佛之後是教化眾生。教化眾生,那佛菩薩不持戒,你叫眾生持戒,眾生做不到,佛菩薩要做出榜樣給人看。所以持戒是永恆的事情。

  第三一定要修大悲心,悲心就是長時間的忍辱,所有一切不饒益的事統統都要能忍。《金剛經》上說「一切法得成於忍」,這個一切法是世出世間一切法,你要想成就一定要有耐心,要能夠忍耐。大事要大的忍耐,小事要小的忍耐,沒有忍耐,你就不能成就。第四對於一切善要勤修,這是精進波羅蜜。我們不能很認真努力斷惡修善,精進波羅蜜不能圓滿。這四條前面都說過,我們今天在此地重複一遍。

  下面第五是禪定波羅蜜。禪定,經上教我們必須要遠離一切境緣的干擾,境是物質環境,緣是人事環境。人事環境跟物質環境的干擾,你要知道避免,你才能夠得清凈心。初學的時候,所以古時候道場寺院庵堂都建立在深山人跡罕至之處。現在交通方便,我是安徽人,我們安徽有九華山,地藏菩薩的道場,我住在江北,九華山在江南。我記得我小時候,我們家鄉人朝地藏,朝山,朝山走路走過去,而且三步一拜,大概需要六、七天才拜到九華地藏殿;現在高速公路開了,從我家鄉到九華山三個小時,從前走路一個星期,現在三個小時,距離縮短了,遊客多了。從前都是虔誠的佛弟子朝山禮佛,不是觀光旅遊,跟現在完全不一樣。那種虔誠,所以他有感應。現在這些寺院道場能不能修行?不能修行,人太多了,就是人事物質的干擾讓你得不到清凈心。

  禪定就是清凈心,必須在境緣當中去鍛煉。《華嚴》末後善財五十三參,清涼大師在註疏裡面給我們提的綱,「歷事煉心」,說得好。要在物質環境裡頭,無論是順境或者是逆境、善緣或者是惡緣,都是你修行的道場。修什麼?修禪定。順境善緣,在這裡頭把貪戀的心磨掉、磨乾淨;逆境惡緣,把瞋恚的心、報復的心,把它磨乾淨。貪瞋痴從哪裡斷?在日常生活當中,處事待人接物之處斷貪瞋痴。貪瞋痴斷了,戒定慧就成就。

  我們今天不能成就,是貪瞋痴不斷,麻煩在這裡。所以遠離,在初學身要離,為什麼?自己沒有定功,你必定會受它的干擾,這個時候怎麼?遠離。到自己有了定功,有了功夫,可以跟他們接觸,接觸怎麼?不動心。順境裡面決定不會起貪愛之心,逆境也不會起瞋恚之心,無論在什麼境界當中,你都能保持著清凈心、平等心,覺而不迷,正而不邪,凈而不染。這就是佛在經教裡面教導我們修的,可是我們自己要認真去反省我有沒有這個能力。

  順境稱心如意,這個境界裡頭是不是能夠不起貪戀?逆境裡面是不是真正能夠不起瞋恚?真功夫要在這裡煉。我自己學佛五十四年,五十四年天天干,我跟老師十年,我是個過來人,知道這裡頭的辛苦。天天要讀經,天天要講經,講經是勸別人,實際上是勸自己。境界現前怎麼辦?心會被境界轉,自己做不了主。所以你不讀經,你不親近善知識,你就保不住自己。所以我五十四年沒有離開經本,沒有離開講台,親近善知識。到什麼時候才在境界裡頭真的自己做得了主,能夠自在,不被外面境界轉?我告訴同學們,我是四十年,真正不被境界轉是最近的十幾年,前面四十年還會被境界轉,那個念頭還會起來,但是起來很容易把它伏住。如果不是這四十年天天讀經,天天在研究、在學習、在討論,這講解是修的這些功課,決定伏不住。沒有堅定的信心、願心,還要有增上緣,這個增上緣,有人提醒你,有人幫助你,要不然很容易墮落。所以我們有很深的體驗。

  世出世間聖賢的教誨,現在在這個世間大家都疏忽了,甚至於都不知道有這回事情。所以我們在社會上所接觸到的,無論在中國、在外國,大概都是不是他同一類的免不了要排斥,現在的名詞叫「歧視」,排斥你,不能和睦相處。所以《了凡四訓》裡頭有一段話,了凡先生講得很好,他是講他那個時代,他們鄉下同鄉的,善人少,不善的人多,所以善人在世俗很難自立。為什麼?你要不被他同化,他就排斥你、就歧視你;你一定要隨順他們,他們就歡迎你,你就被拖下去了。所以這是講善人在俗不容易自立。

  可是真正的善人,心直言直,我們講直爽、豪爽。這些人大致上對於自己的形象不會刻意去修飾,就是不會裝模作樣,不會討好別人,這就很吃虧。所以你是好人,你要想做好人,就有很多人毀謗你,有很多人指責你,他不會原諒你的,他希望你回過頭來跟他一樣。你要不願意去做不善的人,那你就得受排斥。所以古人講「善事常易敗,而善人常得謗」,你想做一樁好事,叫好事多磨,人家都想盡方法把你破壞,障礙你、阻止你,善人常常受人毀謗。

  了凡先生對這個事情太清楚、太明白。所以他勸人,只有仁人長者,真正有學問、有德行的人,他們看到這個事情,看到有善人、好事要極力的維護,要保護,要成全他。佛法裡面講「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用在這個地方,那是非常恰當。你怎麼樣能夠成人之美,怎樣能夠幫助善人不讓他墮落?你要幫助他,你要成全他,這就是真正的學問,真正的智慧,是大福德、是大功德。

  我們在講席裡頭也常常提到,護法的功德無比殊勝,弘法沒有什麼了不起,護法的功德大。我們今天在香港這個道場講經,我們這麼多同學在一起學習,誰的功德?道場護法的功德。就像一個學校一樣,學校辦得好,校長與全校的職員,職員是護法;弘法是什麼?弘法是教員,到講堂來上課的教員。教員要依靠職員,沒有職員,這學校辦不成,教員再好,教得再好,沒有地方可以表現。所以護法的功德是第一。這個道理我們在講席里講過不少次,你要修大功德、大福德,不一定要你會講經。你在這裡建個道場當校長,你可以聘請好的老師到這個地方教學,功德是誰的?功德是你的,不是講經那個人的。就像學校裡面,學校辦得再好,你看獎賞是校長,不是教員。這個道理不能不懂。

  在古時候寺院庵堂這些執事、這些護法,真的都是佛菩薩再來的,不是凡人!所以他們護持很如法。因為自己都是過來人,四攝六度、普賢十願,他們都做到家,做得很圓滿。所以講經說法的法師,也是跟道場修行清眾同等的地位,他是在學的位置上;護法,他是佛菩薩的地位,不一樣。今天我們這個道場佛菩薩沒有了,凡夫,凡夫來護法當然就有很多不如法的,對於修學的清眾不但沒有幫助,有時候還有障礙。這是什麼?眾生沒有福報,不能怪別人,怪別人,我們就錯了。聖賢弟子要記住聖賢的教誨,「行有不得,反求諸己」,決定不怨天尤人,決定不能怪別人,怪自己沒有福報。怎麼辦?多多的修福,斷惡修善,積功累德,福報就現前。

  修行,這一段講遠離境緣干擾,真正修禪定的不怕境緣干擾,要在境緣干擾當中去修清凈心,這是真正的禪定。你看六祖惠能在《壇經》裡面跟我們講禪定的意義,什麼叫禪?外不著相叫禪;什麼叫定?內不動心,這叫禪定。他老人家所說的這個都是從《金剛經》上來的,他是從《金剛經》開悟的。《金剛經》上世尊教須菩提,「不取於相,如如不動」,不取於相就是禪,如如不動就是定。所以我們要在境緣當中,善緣惡緣、順境逆境這裡頭去煉什麼?煉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有很多人說:這個境界不好,算了,我就不來了。我們笑笑,他沒福報。為什麼?很好磨鍊你的一個場所,你禁不起磨鍊走了,你被淘汰了。

  諸位同學知道,我這一生接受老師教誨十三年,章嘉大師教我三年,李老師教我十年。可是你要曉得有人磨鍊我,我們以前華藏圖書館的韓館長,她磨鍊我三十年,把我的稜稜角角磨光了。所以我跟同學說我四十年,就是修行四十年之後才得自在。這個自在就是所謂「得心應手,左右逢源」,不再被境界轉了。順境逆境、善緣惡緣我都能不動心,這個時候所謂平常心現前。我要是說遠離,人家磨鍊我,這個地方找我的麻煩,算了,我掉頭而去,那就錯了,那還會有什麼成就?要接受磨鍊,要歡喜接受,成就自己的忍辱波羅蜜。有忍辱才有精進,有精進才有禪定,有禪定智慧就開了。你永遠畏縮,看到一點點困難,馬上就掉頭而去,你這一生當中想得清凈心、想開智慧,那是不可能的事情,這我們不能不知道。

  所以學一乘的就不挑剔環境。可是在這裡頭我們自己也要明了,如果不是這個根機,先修清凈心,找清凈的道場是有道理的。佛教初學是這麼教的。到你學個十年、二十年,慢慢再接觸環境,在環境裡面去歷練,歷事煉心,你才真正能成就。這個理事都要懂得、都要明白。現在時間到了,我們休息十分鐘。

  諸位同學,請坐。我們接著再說說「同滿行海」裡面最後的一句,就是般若波羅蜜。佛在這個地方教我們,菩薩應當愛好佛法、歡喜佛法,如果具足這樣的心態,他一定會到處參學。善財童子五十三參就把這個樣子做出來給我們看,對於佛法無限的愛好。像經上告訴我們的,這些法身菩薩們,他們無一不是遍歷諸佛,就像《彌陀經》上所說的,極樂世界的大眾。實在講那些大眾,即使是凡聖同居土下下品往生的,我們也不能輕視,為什麼?經上明白告訴我們,凡是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皆作阿惟越致菩薩。阿惟越致可了不起,世尊這樣介紹我們,阿彌陀佛在四十八願也是這樣說的。

  阿惟越致是梵語,翻成中國的意思是圓證三不退。我們知道,經教裡面告訴我們,三不退就是位不退、行不退、念不退,這叫三不退。位不退,這是最低的,小乘須陀洹果,大乘像《華嚴》講的初信位的菩薩,你證得初信位;大乘證得初信,小乘證得須陀洹果,你就絕對不會退轉做凡夫。雖然沒有離開六道,你在六道裡面修行,絕對不墮三惡道,絕對不會退回再當凡夫,沒這個道理,這是位不退。第二個階位是行不退,那是什麼階段?塵沙煩惱斷了,不再到六道來了,行不退,修菩薩行,不再退回六道;小乘是阿羅漢,大乘是七信位的菩薩。我們現在講的這一段是第九信,由此可知,這個地位的菩薩行不退。念不退還要高,念不退要圓教初住,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這念不退。

  可是阿惟越致菩薩是圓證三不退,三不退到圓滿。三不退圓滿最低的限度,古大德跟我們講的七地菩薩,所以七地以上才圓證三不退,這地位多高!華藏會上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這四十個位次,七地超過前面三十七個位次,不可思議。所以這凈土法門講的是很特別的法門,十方諸佛世界裡頭沒有,唯獨阿彌陀佛極樂世界。所以諸佛稱讚阿彌陀佛是「光中極尊,佛中之王」,這是稱讚到極處。釋迦牟尼佛的稱讚代表一切諸佛的稱讚,我們不能不知道。

  這一生當中遇到這個法門希有難逢,遇到要不能夠把握到這一生當中決定往生,那你就空過了。怎樣才能決定往生?必須把這個世間一切放下,我們的心才清凈,「心凈則佛土凈」。這個世間擾亂、障礙的很多,都是想盡方法叫你起心動念,叫你起貪瞋痴。所以我們要有高度的警覺心,這個境界現前,我貪瞋痴念頭才一動就曉得這魔在誘惑,我們可不能上當,決不受他的誘惑。怎麼辦?趕緊念阿彌陀佛,這一句「阿彌陀佛」把這個事情擺平。善緣順境不起貪戀,惡緣逆境不起瞋恚,保持著自己的心清凈平等覺,這才能往生,這比什麼都重要。

  所以善財,我們也常常想到善財不錯,運氣很好,能遇到五十三位善知識,其實不然,五十三參是表法的,它裡頭說的是什麼意思?就是我們每個人從早到晚,早晨你起來到晚上睡覺之前,你這一天所接觸到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就是五十三參。你看你所接觸的人有善人、有惡人,有聖人、有凡人,有修行人也有惡人,男女老少各行各業統統有。五十三位善知識就代表這社會各個階層的各行各業,出家在家;五十三位善知識,出家的只有五個,其他全是在家的;在這個境界裡面是歷事煉心。所以你要會的,你跟善財一絲毫差別都沒有!善友為善財說法,我們每天接觸一切人事物也在為我說法,問題就是你會不會,你有沒有看出來。看出來之後,原來就在眼前,真是所謂「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工夫」,就在眼前。

  所以頭一條我們要認識,你要不認識,那就沒有法子。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都是我時時刻刻參學之處,菩薩學處!我在哪裡學菩薩?就在這裡學菩薩。這裡面具體來說,「聽法無厭」,我們娑婆世界眾生耳根最利,自己看,不容易看清楚;聽人家講,很容易聽明白。所以聽經、聽法是我們修行裡面最重要的一個科目,不能夠厭倦,認真努力去聽、去學。經典上比喻,「如海納百川」,我們的心像大海一樣,大地裡面所有的河流都流到大海,大海都能夠包容、都能夠接納。這是比喻智慧的增長,這樣子般若波羅蜜才能圓滿。所以般若波羅蜜圓滿的相是永無止境的學習,正是孔夫子在《論語》裡頭,頭一句話所說的「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學沒有止境。

  孔子自己說,他十五歲「有志於學」,立定志願學習;「三十而立」,三十歲有一點成就,可以自立了。這個自立用我們現在的話來說就是畢業。十五而學,那是做學生,十五到三十,十五年,十五年畢業了,而立是畢業。「四十而不惑」,在這個社會上歷事煉心,像五十三參一樣,不迷惑了,自己能做得了主,不會被外境迷惑,不容易。人家畢竟是聖人,他是二十五年,從十五歲開始到四十歲二十五年,不被外面境界誘惑了。那我比他不如,我學佛四十年才在境界上能做得了主,夫子用二十五年,我用四十年,不容易!

  現在社會這個誘惑的面愈來愈廣,誘惑人心是愈來愈深,花樣是愈來愈多,太難太難!諸位知道,我四十年沒有看報紙、沒有聽廣播,不看電視,為什麼?統統是誘惑,我全部拒絕掉的時候身心清凈。我也給同學們說,我不但不看報紙,我連信件都不看。所以我常常勸大家不要給我寫信,寫信我不看。為什麼?擾亂身心。不是必要的事情不要給我寫信,不必問候,念佛就是最好的問候,迴向就是真正的祝福。

  沒有事情也不要打電話,所以我自己雖然有個手機,手機多少號不知道,手機是經常不開的,現在大概有兩個多月都沒有開了。這是預備什麼?有緊急必要的事情跟別人聯絡方便;除了用它的時候我開它,不用它,通常都不開機,等於沒有,這樣才能夠保持身心清凈。少接觸就少干擾,不是這樣做的話就很不容易。尤其現在科學技術發達,空中的電磁波非常混亂,這個電磁波,不管你怎麼樣說,都會干擾我們的身心。如果常常聽電話,我聽說聽多的時候,那個頭半邊都麻木了,在我想有可能。科技不是好東西,我們一定要明了,要知道必要的時候,為了便利可以用它,不要常用,常用決定不好。不必要的應酬也應當要減少,愈少愈好,古人常說:多事不如少事,好事不如無事。話講得很有道理。

  這都是怎樣來成就我們自己的圓滿智慧,這樣子這菩薩行就圓滿,「同滿行海,同因」。所有一切諸佛六度萬行都圓滿。圓滿的標準是什麼,我們要知道。如果不知道,你總是會疑惑:佛怎麼可能圓滿?佛修布施,那還有許許多多苦難眾生你還沒有布施到,你怎麼能說你圓滿?這個圓滿的相要知道。

  佛法教學,沒有別的,只是幫助我們回歸自性,宗門裡頭常講「明心見性,見性成佛」。我們為什麼不能見性?就是因為有障礙。這障礙無量無邊,歸納起來也有六大類,佛就用六波羅蜜來對付。第一類是慳貪,自己有的捨不得給別人,沒有的想盡方法來貪求,貪而無厭!這是所有一切煩惱的根。用什麼東西來斷?布施供養。你就曉得布施供養的目的是斷慳貪的,我慳貪這個煩惱斷盡了,真的沒有了,布施波羅蜜就圓滿了,是這個意思。布施波羅蜜圓滿,他還要不要修布施?不叫布施,叫供養。這個供養是永無止境,盡心儘力的供養。

  持戒波羅蜜是對治惡業的。起心動念,意業,言語是口業,身體造作是身業,身語意這三大類的惡業都沒有了,持戒波羅蜜圓滿。忍辱波羅蜜是專門對瞋恚的,瞋恚斷了,忍辱圓滿。精進是對治懈怠的,懈怠沒有了、斷掉了,精進圓滿。禪定是對治散亂的,散亂沒有了,真正達到了一心,凈宗講的「一心不亂」。一心是禪定,不亂是般若,所以一心不亂是禪定、般若的圓滿。圓滿是這個意思。我們心性裡面的障礙統統去掉,這個時候自性現前,明心見性,叫大徹大悟,入這個境界了,所以叫行滿。這個行滿同因,一切諸佛沒有例外的,都是六度萬行圓滿,證得無上菩提。

  下面說「將此同因,隨所調伏種種迴向應機之果,是異因也」。由此可知,在佛來說是同因,在我們凡夫感官當中是異因,這因就不同了。你看看圓滿的性德普遍能應一切眾生之機,所以眾生有感,佛菩薩就有應。像《普門品》裡面所說的那就是個例子,觀世音菩薩三十二應,應以什麼身得度他就現什麼身,應以佛身得度現佛身,應以聲聞身得度就現聲聞身,應以長者身得度,他就現長者身。我們看到因不一樣!這個因之異,不是佛那個地方有差別,是眾生根性不相同、眾生的感不一樣,佛菩薩的應不一樣。因之同異,我們從這個地方明白了。就像日本江本博士做水實驗,水的性是一,可是我們以善心去感,它就有很美的圖案出來;我們以惡念去感,它現的圖案就很難看。不是它有異,是我們感的人有異,它應不同,就它本身上來說它沒有兩樣,這個道理要懂得,這是異因。

  「由此異因,感差別果」。這個差別果就是十法界依正莊嚴,十法界不一樣,差別太大!就是我們一個人,這不要講別的,我們一個人,你看你從小到老,一年一年不一樣,有差別。為什麼有差別?你起心動念不一樣。如果年年起心動念都一樣,你就不會老了,為什麼?果就一樣!因同果就同,因異果就異。我們要拿出自己的舊照片,過去年輕的時候,十歲的時候、二十歲的時候、三十歲的時候,你看不一樣,每隔十年都不一樣,念頭不一樣,染污不一樣;愈是年輕的時候染污愈少,年歲愈大的時候染污愈深。如果真正能保持著童心,不受外面境界的染污,雖然年齡大,還是保持童心,還是保持像童年那樣的活潑,就這麼個道理,沒有別的。這是講異因異果。

  再看下面說,「由上同因,同感真應身土等果」。六度萬行圓滿是同,因同,果感的是什麼?實報莊嚴土,我們講的一真法界。一真法界裡面,因果相應。心,一真,沒有一絲毫虛妄,用《華嚴經》的說法,妄想分別執著統統斷盡,所以那個果報是一真,心真果亦真,這果報是一真法界,真應身。真應身,我們在這個經上講報身,報身莊嚴,身有無量相,相有無量好;土是報土,法性土。法性身、法性土,因同果同,在十法界裡面,因異果異。那個因異不是佛的因異,是我們感的不同。十法界眾生感不一樣,所以佛菩薩現身說法那個應也不一樣,這要搞清楚、搞明白。

  下面再總結來給我們講「是則約佛,即同能隨異」。前面我們如果明白了,這句話就好懂,就佛來講佛是同,佛佛道同,但是對九法界眾生來講,佛的示現不一樣,同能隨異。恆順眾生,隨喜功德,《楞嚴經》裡面所說的「隨眾生心,應所知量」,隨心應量,隨眾生心,眾生心是感,隨就是應,同能隨異!恆順眾生,隨喜功德,就這個意思。

  「約機,同處而見異」。機是眾生,九法界眾生機感不一樣。同處,真的是同處,這個同處是什麼?同處是一真法界。而見異是什麼?見到九法界。我們今天這個境界是一真法界變成了人法界;畜生,是一真法界變成畜生法界,見異。一真法界在哪裡?不是說九法界之外有一個一真法界,那你錯了,你完全搞錯了。《華嚴經》上常講「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一真法界在哪裡?一真法界就在現前。

  我們為什麼見不到一真?《華嚴經.出現品》上說得好,「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佛一句話說破了。我們今天是把一真法界,就是用我們的念頭心想變成了人法界。大經上佛常講「一切法從心想生」,這個一切法是講九法界、六道,九法界六道從眾生心想生,把一真法界變成了九法界,是這麼回事情。所以能變是同處,一真法界,都從一真法界變的;見異,那就是不同處,實際上是同處。就像我們今天看電視一樣,電視的螢幕是同處,頻道是不同處,但是所有的頻道都是這個螢幕示現出來的,我們今天在這是不同的頻道,這個比喻不難懂。

  如何我們能夠跳出這個頻道,恢復到正常(正常就是一真),佛講如何恢復正常?離妄想分別執著,這經教裡頭講得很多。如果我們能夠離開一切執著,於世出世間一切法統統不執著了,六道就沒有。執著在大乘經教裡頭稱為見思煩惱,一切法都不執著,見思煩惱斷了;見思煩惱斷了,超越六道,六道就不見了,「覺後空空無大千」。所以阿羅漢稱為正覺,他雖然沒有執著,他還有分別,他還有妄想。

  如果更進一步把對世出世間一切法(包括佛法在內),都不分別了。怎麼說把佛法包括在內?佛在《金剛經》上說得好,「法尚應舍,何況非法」,那個法是佛法。佛法是方便法,不是真實法,真實法說不出來,真實法不能想像,叫「言語道斷,心行處滅」,那是真實的。凡是能說得出的,能表演出來給你看的,全是方便法,你要從方便裡面去悟入真實,那就對了;你可不能把方便當作真實,那你就錯到底。所以法尚應舍,不能執著,你捨得才幹凈,你真能放得下。

  把分別放下,不再分別,給諸位說,十法界就沒有了。分別斷盡,無明就見到了,無明是什麼?是起心動念,就是妄想,妄想就是起心動念。我們六根接觸六塵境界起心動念,起心動念,他沒有分別、沒有執著,他樣樣都清楚。不是說眼沒有見到,眼見到了,見得很清楚,耳也聽到了,沒有分別、沒有執著。在唯識裡面講就轉八識成四智。第六意識是分別,第七末那是執著,這兩個轉過來了,轉第七為平等性智,轉第六意識為妙觀察智。所以轉過來之後,那是菩薩,他看這個世間跟我們看的不一樣,我們看帶著有分別執著,他看沒有分別、沒有執著。他看也好、聽也好、嗅也好、嘗也好,他沒有分別,沒有執著,那是一真法界;有分別,沒有執著是四聖法界;執著也沒有斷,是六道的法界,六凡法界,不能不清楚。

  你清楚明白事實真相之後,你不能不放下!你放下得大自在,你放下得真快樂,世間這種樂沒有法子能比。這個東西別人幫不上忙,佛菩薩沒有法子幫助你,佛菩薩只能把這個道理、事實真相說給你聽,放不放下是你自己的事情。你放下一切執著就證阿羅漢果,在大乘裡面七信位的菩薩;放下分別,你就是十信位的菩薩;再破一品無明,就是不起心、不動念這個功夫得力了,得力就是破一品無明,一真法界,十法界沒有了。這就是同能隨異、同處而見異,這是事實真相。

  下面說「以生就佛」,這生是眾生。從眾生這一方面去看佛,看佛境界,「雖異而常同」,十法界是異相,可是佛看是同。佛怎麼是同?我們還用古人的比喻,古人對這個事情常常用金跟器做比喻,「以金作器,器器皆金」。所以我希望我們學佛的同學們,能夠有機會去參觀金器的展覽,有這種展覽會的時候可以去看看,就是樣品,像廣告樣品的展覽。我是曾經看過一次,首飾,那個品種有一萬多種,將近二萬種,不到二萬種,是一萬多種,沒有一樣是相同的。你到那裡參觀,全是黃金做的,琳琅滿目,美不勝收,這就是什麼?種種不一樣,沒有一個同樣的,這就是異。

  雖異而常同,同是什麼?都是黃金,除黃金之外沒有第二樣東西,同。你從這一萬多種品種,那是什麼東西?金一個字,佛的境界就是只看到金。有沒有看到花樣?也有看到花樣,花樣他沒有執著,他沒有分別,他完全是平等的,統統是金,平等的。凡夫就不一樣,凡夫,那麼多花樣,他挑這個喜歡的,挑那個,那個不喜歡的,他有分別,他有執著,不一樣。

  所以「以佛就生」,佛看眾生,「雖同而見異」,同是黃金,但是眾生他的愛好就不一樣,他分別執著不一樣,他在那裡面要去挑哪幾種樣品。我那一次去看的時候,是跟韓館長一起去看的,韓館長就在裡面挑了大概有七、八種。這個也好看,那個好看,她在那裡挑選,挑選了七、八種。挑選七、八種就是雖同而見異,她喜歡的不一樣。她喜歡的,別人不見得喜歡;別人喜歡的,她不見得喜歡,各人就挑各人的。九法界眾生就是這個道理。

  「以佛望佛,能異之必同,其猶錦窠」。我們換金跟器,金跟器大家好懂,我剛才舉的比喻,像金跟器一樣,「常同常異」。常同,都是一樣的,質是一樣的,都是黃金,常異是花樣不一樣;從質來說,常同,從花樣講,常異。常異常同是一,也不能說是二。這是清涼大師給我們介紹,在沒有讀賢首菩薩的解答之前,先把這個意思給我們說出來。這個意思太好了,我們也用了不少的時間把這一段講下來,講到此地,現在我們就開始可以讀經文。請看經文:

  【時賢首菩薩以頌答曰。文殊法常爾。法王唯一法。一切無礙人。一道出生死。一切諸佛身。唯是一法身。一心一智慧。力無畏亦然。】

  這兩首偈子我們在一起念,特別是第二首,古來的祖師大德講經、著作常常引用這首偈。所以這首偈,我們今天曉得出在《華嚴經》上,在「問明品」裡面的這首偈子,它才把事實真相給我們說出來。我們看清涼的《疏》,「偈中義理多含故文勢非一」。偈頌文字雖然很少,這意思太豐富了,真的是字字句句含無量義。大師為我們介紹,他說「且分為二,初二偈」,就是我們剛才念的第一、第二,這是把這十首偈分為兩個大段落,第一段是兩首,第一、第二。

  「印其立宗,明真身無二」。印是印證,我們今天講說明,說明他所立的宗旨,說明真身是一不是二。誰的真身?佛的真身。再跟你說得清楚一點,自己的真身。禪宗裡面常常講的「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就是真身。我們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是什麼?禪宗叫你參,《華嚴》給你說出來了。這個真身是什麼?真身是法身,「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也就是佛身。佛身、法身是一個身,不是兩個身。我們什麼時候契入這個境界就成佛了,就把自己本來面目找到了。這是佛門裡面的教學第一樁大事。

  學佛學什麼?就是學這個,求的就是這個;決不是求人間名聞利養、富貴功名,不求這個。現在人學佛求什麼?求升官發財,求健康長壽,求多兒多女,求這個,這是什麼?這在迷沒有覺。由此可知,他起心動念沒有離六道輪迴,這些東西求得到求不到?當然求得到,「佛氏門中,有求必應」,哪有求不到的,求什麼得什麼。很可惜,世間人求的太小、太少了,這是什麼?愚痴沒智慧。有智慧求是求大的,求究竟、求圓滿,那是什麼?法身,就是我要把本來面目找到,這究竟。大包括小,小不能包括大。

  果然把自己本來面目找到,你的受用無有窮盡,你看看讚歎佛的報身,「身有無量相,相有無量好」,誰的身?自己的報身。我們讀凈土經看極樂世界,讀《華嚴經》看毗盧遮那的報土,那是我們自己的家園,那是我們自己的財富,世間沒有法子能比。世間人把黃金看得很珍貴,黃金在極樂世界是鋪馬路的,像我們這個地方的柏油一樣。我們現在馬路是柏油馬路,西方極樂世界鋪馬路的是黃金,黃金為地。我們這個世間一點點的珍寶、珠寶,戴在首飾上好象就覺得很美了,極樂世界這些珍寶做什麼用?建築材料。他所居住的房屋宮殿樓閣都是七寶造成的,不但世間富貴沒有法子能比,天上都不能比,大梵天王比不上,摩醯首羅天王比不上。你要哪一種?

  所以你真正搞清楚、搞明白了,這個世間問你能不能放下,我相信你一定很肯定的說我放下,為什麼?原來有這麼殊勝,這世界這算什麼!不叫你放下,你自己已經就把它徹底放下。這一放下,菩提路上障礙就沒有了。菩提道上所有的障礙都產生在分別執著、起心動念放不下。所以《華嚴》真有好處,你真的學明白了、通達了,對於看破放下不是難事。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大方廣佛華嚴經(第一四三四卷)

  諸位同學,請坐。請看「菩薩問明品」,第九,一道甚深,賢首菩薩偈頌第一首看起:

  【文殊法常爾。法王唯一法。一切無礙人。一道出生死。】

  第二首:

  【一切諸佛身。唯是一法身。一心一智慧。力無畏亦然。】

  這兩首偈意思無限的深廣,我們常常讚歎大經,經有無量義,深廣無盡,這兩首偈特別給我們顯示出來。在前面我們學習過。「一道甚深」,一道就是一乘,世尊在《法華經》上說得好,「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三,除佛方便說」。所以說二乘、三乘、五乘,在中國有顯教、有密教,有宗門、有教下,這些都是佛的方便說,必須要知道。

  佛教化眾生,前面我們看過,應機說法。在佛的自分上完全是平等的,平等因果,但是應九法界眾生之感,眾生有感,佛就有應。我們說佛,包括法身菩薩,在《華嚴經》裡面,初住以上都是佛,「分證即佛」,這天台大師說的分證佛,不是相似。十法界裡面的佛是相似,不是分證;換句話說,不是真佛,這些我們都要明了。所以說諸佛如來,這法身菩薩跟究竟佛地沒有兩樣,遍法界虛空界,哪個地方有感,他們都有能力去應。

  感應,這裡頭有一樁事情不能不知道,這樁事情就是佛門裡頭常講的「佛不度無緣之人」。這句話很重要,提醒我們要跟眾生結緣。如果跟眾生沒有緣,你將來成佛了,眾生雖然有感,你也沒辦法去應,沒有緣。你應化到那裡去,那個地方的眾生不理會你,不願意接受你的教誨,無緣。所以結緣重要。佛在經典裡面教導菩薩,「菩薩所在之處,令一切眾生生歡喜心」,這是結緣。所以我們要懂得跟一切眾生結法緣,跟一切眾生結善緣,將來成佛之後,圓教初住菩薩就叫做成佛,分證即佛,他就有能力應化。與自己結過緣的這些眾生,他有感,你就應化了。應化的時候是應以什麼身得度就用什麼身分,沒有一定的身分,沒有定法可說。

  因此,真正佛弟子對待人的態度,佛門同學不管他學的是哪一個宗派、哪一個法門,要知道一家人!顯教依靠的經論是釋迦牟尼佛說的,密宗依據的經論也是釋迦牟尼佛說的,你要說我的對,他的不對,你不是批評釋迦牟尼佛了嗎?那叫謗佛、謗法,哪有這個道理?這錯了。我們修凈土的,凈土殊勝,禪不行。禪也是釋迦牟尼佛傳的,那你不就謗佛了嗎?謗佛,你怎麼能夠成得了佛?換句話說,你心裡頭依舊還是妄想分別執著,煩惱習氣沒有斷掉,凡夫一個。你那個佛法學得再好,智者大師講,你是名字位中人。名字位是什麼?有名無實,名為佛弟子,實際上不是真正佛弟子,沒有依教奉行,現在說是假的不是真的。真的佛弟子一定真誠恭敬,無論對哪個宗派、無論對哪個法門都是真誠恭敬。知道什麼?我們一個老師教的,都是正法,八萬四千法門,門門平等。

  你們讀過《金剛經》,《金剛經》不是假的,佛在《金剛經》上說「法門平等,無有高下」,它經上的文字是「諸法平等」,這個範圍就大!諸法不但包括佛法,包括世間所有的宗教,也包括一切世間法,沒有一法不平等,所以你的妄想分別執著才能放下。為什麼不平等?因為你有妄想、有分別、有執著,就變成不平等。由此可知,不平等是在你自己本身,不是諸法,諸法平等的,諸佛平等的,法身菩薩平等的,這要懂得。

  所以不但佛門我們懂得是一家人,其他宗教也是一家人,都應當尊敬。普賢菩薩教我們「禮敬諸佛」,哪些是諸佛?一切眾生是未來佛。那我們要問,基督教徒是不是未來佛?是;回教徒是不是未來佛?是,一切眾生皆是,蚊蟲螞蟻都是,怎麼可以不恭敬?這一章經講一乘法,我們要認真好好的來學習,細心去體會,自然能提升境界,那就不一樣了。

  文殊菩薩在前面為我們問了十句,現在賢首菩薩以偈頌來解答。要知道,文殊菩薩是代我們問的,他哪有不明白的道理,代我們問。他們兩個在表演,一問一答,實際上利益我們大眾。第一句話『文殊』。這是叫著文殊菩薩,叫著他的名字,意思就是你要注意聽。文殊是代表我們,叫文殊就是叫我們的名字。『法常爾』,法是一切諸法;爾,本來就是這樣子的,從來也沒有改變過。佛經裡面常講「法爾如是」,這個法常爾就是法爾如是,法爾如是裡頭說些什麼?下面所說的全是。

  我們看清涼大師的註解,「偈中義理多含,故文勢非一」。文是文字,就是我前面所說的,字字句句含無量義。十首偈頌分為兩大段,第一大段就是前面這兩首偈,說「初二偈」,就是第一、第二。「印其立宗,明真身無二」。印是印證,證明他所立的宗旨,真身無二。化身、應化身無量無邊,真身不是物質也不是精神,精神、物質都是從真身裡面變現出來的,真身叫法身。大乘教裡頭常講「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下一首偈子就念到,那是真身。前面跟諸位同學說過的,「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佛法裡頭說「常樂我凈」,那叫真我,這個身是假我,這不是真我。真我找到了,佛門的話就是你成佛了,成佛就是你把真我找到了。

  底下說「余偈」,就是從第三首到第十首。「答其疑難」。前面問了這十個難題,按照順序來解答。「辨應有異同」。辨是辨別,應是佛真身,因眾生有感,那佛就有應,感不相同,佛的應化也不相同,這個同異的道理在此地。像《普門品》裡面講觀世音菩薩三十二應,應以佛身得度就現佛身,應以菩薩身得度就現菩薩身。你明白這個道理,應以禪得度的就教他修禪,應以凈得度的就教他念佛,應以基督身得度的,他就現耶穌。你想想看,這裡面什麼叫同?什麼叫異?應以伊斯蘭得度的他就現伊斯蘭身。

  所以我在這個世間接觸許許多多的宗教,我跟他們往來都說:我們只有一個真神。他們說真神,我們佛教不講神,佛教講法身,法身就是真神,都是法身變現的!應什麼身得度就現什麼身,所以不可以毀謗。如果我毀謗你,錯了,你毀謗我也錯了,為什麼?一個真神。在佛教裡面現的是釋迦牟尼,在基督教裡面現的是耶穌基督,在伊斯蘭教現的是穆罕默德。用佛法說「共同一法身」,用他們的話說,都是一個真神變現的。我跟許許多多宗教領袖談這個問題,大家都能接受,還沒有遇到反對的。由此可知,這宗教領袖們真的有智慧,你一提他立刻就明白了。所以我在日本對我們佛門道友們講話,佛門不同宗派,我們是親兄弟,都是釋迦牟尼佛傳的,親兄弟要團結,不可以排斥,不可以不往來。我們跟基督教、天主教、伊斯蘭教、印度教,其他的宗教,咱們都是表兄弟、都是堂兄弟,全是一家人。這個理念很難得,大家都能接受。

  日本的中村康隆老和尚,他今年一百零一歲,我去年去看他,我們也見過多次面。我記得頭一次見面,他就跟我講,他說世間所有宗教的創始人統統是觀世音菩薩的化身,他跟我說這個話。他旁邊的這些弟子們隨後告訴我,他說:法師,我們老和尚講這句話從來沒講過,我們都第一次聽到的。老法師肯定。觀世音菩薩三十二應,應以什麼身得度就用什麼身,應有異同。這是後面從第三首到第十首,這八首偈答覆異同。

  現在我們再回頭來看前面這兩首,「今初」,初是第一首;「初句總印,先標文殊者,警其聽受」。這是我剛才說的,凡是叫到名字提醒你的注意力,文殊是我們的代表,就是提醒我們,對於下面這個開示要特別留意。「法常爾者,明因果無異,法爾常規」。這個法爾常規很不好懂,我們換句話說,諸位就容易懂,就是自然的法則,絕對不是人為的,本來就是這樣。像一個樹苗、花草,樹苗容易觀察,春天這個樹苗我們栽下去了,夏天它就成長,秋天它就開花結果,冬天它葉就落掉了。春夏秋冬,春生夏長,秋收冬藏,法爾常規。規就是軌則,不是人為的,自自然然的,自然就叫做道。

  中國人講道德,自然是道,決不是人發明創造,不是的,它本來就是這樣的。隨順自然就叫做德,那就是最圓滿的;如果違背自然就有災難、就有禍害。所以大聖大賢教化眾生,沒有別的,就是教給我們了解自然的道理,隨順自然,回歸自然,那你這一生的生活就非常美滿快樂。我們講幸福美滿、自在快樂,隨順自然就得到,違背自然你就錯了。

  中國,我們古聖先賢也就是我們的老祖宗,他懂得這個道理,五千年前就教化後人,教的東西很簡單,一點都不複雜,倫理道德,五倫就是道。你們想想看,夫婦、父子、兄弟、君臣、朋友,這是不是哪個人發明的?是不是哪個人來立的這種規矩?沒有,自然的法則。我們要懂得隨順自然,隨順自然就是德。「父子有親」,親是親愛,親愛是自然的,這是德;我們永遠守住這個自然,不要把自然變質,這叫德。所以我們細心觀察,你觀察嬰兒,小孩在最明顯的時候,你能覺察到他愛,三、四個月非常明顯,他愛他的父母,他也愛一切人,父母也愛他。這裡頭決定沒有條件的,完全無條件的,決定沒有夾雜妄想分別執著,這天性。這就是法爾常規。

  聖賢的教育沒有別的,這種父子親愛,如何能教他在一生當中保持不變,這個教育就成功。在我們佛門裡面講,這叫自度,永遠保持不變,自度。教育第二個目的是把這個愛發揚光大,知道什麼?知道你愛兄弟,愛家族,愛鄰里鄉黨,愛親戚朋友,愛社會,愛國家,愛一切眾生,這叫化他。自利利他,自度度他,這就圓滿了。聖賢教育的根本。所以儒家講「人之初,性本善」,那個性本善你就從嬰兒去看,幾個月大不到半歲的很容易能看出來。愈長大怎麼樣?沒有教,沒有好好的教,他就被外面環境污染,就起妄想分別執著。這個我喜歡,那個我討厭,他就起這種分別心,就起這個執著,這就錯了。如果我們一生當中能夠把這個保持,一生當中跟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接觸的時候沒有分別,沒有執著,沒有妄想,叫天真!這個人就是佛,這人就是法身大士,這不是凡人。所謂凡人是被染污了。所以從這上面去觀察,「一切眾生皆有佛性,一切眾生本來成佛」。你之所以從佛變成了眾生,就是因為你沒有受過好的教育,把自己的本性本善迷失了,才變成現在這個樣子。

  這一句清涼大師說這是「總印」,就是總說。『文殊法常爾』,你看一句三個字,一切諸法本來就是這樣的。往下「余顯一相」,往下每句說一樁事情,顯一個相。我們先把這個大意說出來,然後我們再細細的來分析。第二句『法王唯一法』,法一;『一切無礙人』,人一,我們現在是有障礙,法身菩薩以上沒障礙;『一道出生死』,因一,只有一道,一道甚深,因一。第二首偈跟這個是連起來的,『一切諸佛身』,果一,因一果又一;『唯是一法身,一心一智慧』,『力』是十力,『無畏』是四無畏,都是法爾如是。

  我們現在一句一句的來看,第一句「法王唯一法」,法一,這註解裡頭注得很清楚,「初句法一。以法常故,諸佛亦常」。諸佛跟法,在這個地方我們就能夠體會到,佛是能覺,法是所覺。佛翻作覺的意思,能覺,能覺什麼?能覺的是諸法,諸法實相。一切法的真實相通達明了,這叫諸佛。能覺所覺是一不是二,這很不好懂。佛在經上用了一個比喻,這比喻得好,佛用燈做比喻,燈是什麼?是法,燈點燃了放光,光就是佛,光還照法。燈光跟燈是一還是二?不能說是一,也不能說是二,沒有法就沒有佛,沒有燈就沒有光。沒有光?沒有光也就照不到燈了,也就不知道有燈的存在。

  所以法是講法性,法性裡頭本來具足無量智慧,那個智慧就是佛;無量的德相,這德相就是無量法界的依正莊嚴。我們看到這裡講華藏世界,《無量壽經》上講極樂世界,大乘經裡面講十法界,依正莊嚴是法,是法裡面的德相,德是德能,相是相好。這三樣東西是一而三,三而一,決定不能夠獨立,智慧、德能、相好,一而三,三而一。經上還有一個說法「法身,般若,解脫」,法身是德是相,德相,解脫也是德相。你說哪個是德,哪個是相,都可以,法身是德,行!解脫是相也可以;說解脫是德,法身是相也可以。這裡面能證法身解脫要靠智慧,智慧不是外來的,也是法身裡頭本來具足的,它是一不是二,法一。

  「一道」的大義就是經上常講的「一即一切,一切即一」,這兩句話我們不會陌生,為什麼?念了很多遍。《華嚴經》上常常看到這兩句,可是那兩句意思太深了,我們怎麼能知道一切是一,一是一切?我們沒有法子理解。不要講十法界依正莊嚴,我們只看眼前這個地球、這個世界,尤其是現代的狀況無比的混亂、無比的複雜,眾生生活在這個世間,此時此處活得很辛苦、活得很痛苦,什麼原因?都是迷失事實真相。

  今天亂世誰造成的?尤其是最近,你看天災人禍,有許多人告訴我:法師,天災人禍才開始!我點點頭,我相信。我憑什麼相信?憑大乘佛法。大乘佛法裡頭,佛常常講「一切法從心想生」。極樂世界從心想生,華藏世界從心想生,我們六道眾生也是從心想生,想的不一樣。你想善,依正莊嚴沒有一樣不善;你想惡,依正莊嚴沒有一樣不惡。所以,我們想想看,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人他想什麼?他就想阿彌陀佛,除阿彌陀佛之外,他什麼都不想,所以他到那個地方去了。由此可知,那個世界的人除了想念阿彌陀佛之外,什麼雜念都沒有,所以叫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是什麼意思?這佛在經上講得很清楚,無量光、無量壽。無量光是自性本具的智慧,無量壽是代表德相,德相裡面以壽命為第一,無量壽這個福報就太大太大!我們常講「福慧雙修」,這句名號裡頭福慧雙修,圓圓滿滿,一點缺陷都沒有。所以念佛功德不可思議,念佛果報不可思議。

  《華嚴經》到最後,《華嚴》把華藏世界給你講清楚,你能去得了嗎?去不了。去不了不是白講了嗎?白講了,那就毫無意義,變成什麼?變成釋迦牟尼佛跟我們開玩笑,吊胃口,明明知道我們做不到,你給我們講這個東西幹什麼,這講是講廢話。《華嚴》到末後十大願王導歸極樂,這個經沒有白講,你聽了這麼好的佛法,到哪裡去?西方極樂世界去。西方就是華藏,華藏就是西方,一即一切,一切即一,這妙極!我們用執持名號的辦法入華藏世界。而西方極樂世界,我常說是華藏的核心,最後一招普賢菩薩為我們開示,教我們得到《華嚴》圓滿殊勝的利益,沒有空說。所以彭際清居士有一篇文章叫《華嚴念佛三昧論》,在近代,黃念祖居士有講記,《華嚴念佛三昧論講記》,他講得好,我們在海外給它印了很多到處流通,《華嚴念佛三昧論講記》。

  所以我也曾經跟諸位同學說過,我學佛對凈土沒有信心,對凈土有誤會,原先認為凈土是佛安慰老太婆的,不是真的。我的老師苦口婆心勸我,我們做學生的不敢頂撞老師,但是怎麼樣?表面上服,心裡不服。老師也看出來,我們表面上很順從,學生是不好度,但是學生還有善根,什麼善根?對老師尊敬。

  到我自己講《華嚴經》的時候,這是我第二次講《華嚴》,第一次好象在三十多年前,我講到一半的時候,有一天突然想起來,華嚴三聖,這是毗盧遮那如來,文殊、普賢兩位大菩薩,這是我們從內心裏面起恭敬心,佩服得五體投地。那天突然想起來,他們兩位修什麼法門?在《華嚴經》上讀到,原來這兩個人都是發願求生凈土,這出乎我意料之外,普賢十大願王導歸極樂,文殊菩薩也是求生西方凈土。再看看善財童子是文殊的得意門生,文殊菩薩的入室弟子、傳人,他修什麼法門?看五十三參。第一個參訪的吉祥雲比丘,《八十華嚴》稱德雲比丘,意思是一樣的,吉祥雲比丘教他念阿彌陀佛,教他般舟三昧,念佛求生西方凈土,頭一個。我們知道頭一個老師很重要,叫先入為主;再看最後一個,最後一個是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我們對凈土的信心定了。

  你看第一位教他念佛,最後引導他往生極樂世界,當中這五十一參,那就是廣學多聞。無論是哪個法門、哪個宗派我都接觸,我都來參觀一下,參觀什麼?我都明了、都懂得,不外行。我修哪個法門?還是老實念佛求生凈土,對於念佛法門徹始徹終沒有改變。我們才曉得這個修學的方法也找到!原來《華嚴經》,文殊、普賢、善財給我們做榜樣,統統是念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極樂與華藏是一不是二,毗盧遮那跟阿彌陀佛也是一不是二,毗盧遮那法身佛,彌陀如來報身佛,再給諸位說,釋迦牟尼佛應化身佛,三身一體,一體三身,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一多不二。

  「法王唯一法」,所以「法常,諸佛亦常」。這個道理要懂,你要不懂,你就有疑惑。疑,決定對你的解門、行門都會造成障礙,所以有疑怎麼辦?要找善知識,要向他請教,請他開示,幫助我們斷疑生信。這就是真善知識,幫助我們斷疑生信,堅定我們的信心,堅定我們的願心,這樣才能成就。好,現在時間到了,我們休息十分鐘。

  諸位同學,請坐。我們再接著看清涼大師的註解,「次句人一,次句因一」。次句就是第三句,第三句是人一。

  【一切無礙人。】

  就這一句。再次句就是第四句:

  【一道出生死。】

  『一道出生死』是因一。我們現在看這兩句。『一切無礙人』,六道十法界都有障礙,無量無邊的障礙,中國諺語所謂好事多磨,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這說明什麼?障礙太多。又常講「人生在世不如意事常八九」,十之八九都不如意,障礙太多了。我們看到這一句非常羨慕,一切無礙人。這無礙人指誰?是講諸佛如來,他們無礙。諸佛如來,廣義的來講包括分證菩薩,分證菩薩就是法身大士,他們為什麼無礙?所以首先我們要把這個障礙稍稍搞清楚、搞明白。實在,佛在經論裡頭常講,講得很多,從這個地方我們能看出,諸佛菩薩真正是慈悲到極處,不厭其煩重複的來給我們開示。

  障礙就是煩惱,煩惱無量無邊。無量無邊的煩惱,我們一定要知道,不是從外面來的。如果煩惱從外面來的,一切諸佛就成不了佛,法身菩薩也沒辦法超越十法界,甚至於阿羅漢也出不了六道輪迴。他們真正懂得障礙是從自己生出來的,與外面境界相不相干?說實在話,不相干。自己的念頭、妄心能造,外面的境界是所造,在所造的那一邊解決不了問題,解決問題一定從能造這一邊。能造的它不造,所造的就沒有了,要明白這個道理。連世間聖人孔孟都說,我們在《論語》、在《孟子》裡面都看到「行有不得,反求諸己」。行不通有障礙了,這時怎麼辦?這個時候要反省,找那個障礙的原因,原因一定在自己,不在外面,這才能夠解決問題,就是化解問題。

  佛在經教裡面給我們說得太多,說得太清楚,六道怎麼來的?三途怎麼來的?十法界怎麼來的?佛說得好,這些東西本來都沒有。沒有,為什麼會變現出這種境界,我們在這裡頭受苦?佛說的比喻說得好,但是我們聽不懂。佛說「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金剛經》上講的,大家念得很熟。又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我們聽得耳熟,確實不懂。我們沒有覺得這些現象是虛妄的,我們沒有覺得我這是活在世間像作夢一樣。有,太少太少了,大多數人不知道。

  能夠覺悟到人生是一場夢,他要遇到佛法就很容易接受,為什麼?他已經達到覺悟的邊緣,遇到佛法一定就學佛。真正知道是一場夢,你還會有執著嗎?你還會有什麼放不下的嗎?夢裡面得到金銀財寶,得到榮華富貴,你還會歡喜嗎?作夢,一場夢。夢裡面受很多苦難,你會恐怖嗎?你會悲傷嗎?夢不是真的,假的,六道輪迴是夢。永嘉大師在《證道歌》上講得很好,「夢裡明明有六趣」,就是六道輪迴;「覺後空空無大千」,六道輪迴是一場夢,覺了之後沒有了,大千就是六道。

  所以佛告訴我們,六道從哪來的?從心想生,想錯了。這個想是執著、是分別、是起心動念,大乘教裡面把這個都稱之為煩惱。執著叫見思煩惱,分別叫塵沙煩惱,起心動念叫無明煩惱,你有這三種煩惱。這三種每一種真的都是無量無邊,沒有頭數的,無量無邊的煩惱變成了六道,六道是這麼來的,從心想生。六道裡面最苦的是三途,三途是怎麼回事情?三途是你在妄想分別執著裡頭又起最不善的念頭,這不善的念頭在佛法里稱為三毒,毒是病毒。你怎麼會搞成這個樣子!這三大類的病毒就是貪瞋痴、傲慢,嚴重的病毒。佛講六種根本煩惱,所有一切煩惱都是從這地方生的,這六種好象是根,煩惱的根,前面就是貪瞋痴,後面是慢、疑(疑是懷疑),最後一個惡見,就是錯誤的見解。

  我們今天看到這個世界上這麼多災難,不學佛的人他不相信;學佛的人,尤其是對佛法稍稍契入的人,他懂得,這個災難的因是什麼?就是貪瞋痴慢疑。《楞嚴經》裡面講得好,貪慾所感的,貪慾是能感,你有感它就有應。這個感應是自然的,不是佛菩薩不慈悲,佛菩薩要跟我們一樣起心動念的話,他也就是凡夫,他就不是佛菩薩,佛菩薩從來不起心、不動念,你可不能怪他。這是什麼?法性的感應。日本江本博士做水實驗,我們以愛心、歡喜心對這個水,它呈現的圖案非常之美;我們以厭惡的心、不喜歡的心對待它,它那圖案顯得很醜陋。它有心嗎?沒有心,它有分別、有執著嗎?沒有,它有起心動念嗎?也沒有,自然,這就是「法常爾」,它就是這樣的。

  所以我們以不善的心,貪心,整個大自然這個境界里變現什麼?水,貪感水,嚴重的貪就變成大水,洪水;瞋恚是火,愚痴是風,傲慢是有高下、不平,感得是地震。所以這四種叫嚴重的煩惱。這個煩惱,如果說是這個社會上大多數人都有嚴重的貪瞋痴慢,這事情麻煩了,風災、水災、火災、地震就頻繁不絕。極樂世界沒這個事情,華藏世界沒這個事情,經上沒有記載,為什麼?那個地方的人貪瞋痴慢疑邪見全都沒有。他起心動念都是三學、六度、十願,真的是儒家《大學》裡面所說「止於至善」,他們的心念純善沒有惡,所以它沒有災難,就這麼個道理。

  我們如果在這個世間,這個世間災難是共業所感,不能避免。但是佛跟我們說,共業裡頭有別業,那就是還有一些人在這個災難裡面能夠平安度過的,是哪些人?貪瞋痴慢少的人,貪瞋痴慢愈少愈容易度過。如果貪瞋痴慢都斷了,這些現象就是在前面,他看起來就像看電影一樣。電影裡面演這些災難的片子,他看到了,雖然有憐憫心,無能為力,為什麼?這是夢境,法爾如是。真的就跟此地賢首菩薩所說的話一樣,完全相同,「法常爾」。這是我們知道六道輪迴的因,三惡道的因,以及現前天災人禍的因,我們知道了。

  世出世間大聖大賢給我們講宇宙人生真相,總離不開因果。所以佛法給我們講宇宙人生真相,六個字全包括了,這六個字就是「性,相,理,事,因,果」。一切法離不開這六個字,這六個字是法爾如是。善因決定感善果,惡因一定感惡報,沒有一樁事情是例外的,沒有。連美國,這也不算是太遠,二次大戰的時候這個人還在,凱西,在美國家喻戶曉,這是一個預言家,也是一個專門治療疑難雜症的一個醫生。他說這個世界上任何一個人一生所遭遇的,沒有一樁事情是沒有前因的。前因是什麼?過去生中造的因,這一生遇到是果報。所以我們起心動念、言語造作,跟過去、跟未來統統有關係。

  給你說實在話,人沒有生死,這是跟你講實話。生死是什麼?換個身體,換個環境而已,這才有前世來生,才有。你的心善行善,愈換愈殊勝,愈換愈好;如果心行不善,愈換愈差,在六道裡頭,你往下面去了;心行善的人往上面去了,上面是天道。天也很複雜,佛經上說有二十八層天,一層比一層殊勝。這是講六道的因,妄想分別執著造成的。妄想分別執著裡面有善、有不善,善的生三善道,不善的感得三惡道,就這麼回事情,這總得搞清楚、搞明白。

  十法界,十法界除了六道之外,還有聲聞、緣覺、菩薩、佛,我們稱為四聖法界,這些人脫離六道輪迴了。雖脫離六道輪迴,沒有證得一真法界,我們稱他們為聖人;一真法界裡面的大眾,還是稱他們叫凡夫,他不是聖人。一真法界凡聖的標準就是講用心,用真心的是聖人,用妄心的是凡夫。聲聞、緣覺、菩薩、十法界裡面的佛還是用的妄心,妄心用得正,就是什麼?接近真心。所以天台大師說這個境界裡面叫相似即佛,不是真的,相似,跟佛很像,很像佛,但他不是真的佛。雖用的妄心,妄心完全用是善的,我們講純凈純善,脫離六道了。

  證得一真法界是怎麼回事情?一真法界條件,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佛把無明分為四十一等,佛法講四十一分,你破一品你就升一級,換句話說,從圓教初住這四十一品無明怎麼分配?十住菩薩,十行菩薩,十迴向菩薩,十地菩薩,這就四十品,上面還有個等覺菩薩,還有一品,四十一品。四十一品,破一品的是初住菩薩,所以初住菩薩離開十法界了,他證得一真法界。從這個之後用真心不是用妄心,法相唯識宗裡面所講的「轉識成智」,轉八識成四智,這個境界高,他是聖人,這不是凡夫。

  由此可知,十法界裡面的佛菩薩沒有能夠轉八識成四智,沒有能轉,真正是在做轉的功夫,但是沒有完全轉過來;完全轉過來了,他就脫離十法界,就離開四聖法界。也就是說於世出世間一切諸法,我們講得粗俗一點,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決定沒有執著。沒有執著,這個人就是阿羅漢,雖沒有執著,他還有分別,所以他在四聖法界。如果功夫再進一步,於一切人事物都不分別,分別這個念頭斷盡了,他就是十法界裡面的佛法界。功夫再提升一點,破一品無明他就超越了,就這麼回事情,他就入一真法界。在禪宗裡面稱這種人叫「明心見性,見性成佛」,見性用真心,那就是真的佛。雖然他見性,不圓滿,所以叫分證佛。四十一個階級都是不圓滿,四十一品無明破盡了,究竟圓滿,這究竟佛,不是容易事。

  佛法裡面常講,菩薩修行證果需要三大阿僧祇劫,這個時間太長!簡直叫天文數字,絕對不是一生一世你能夠成就的。三大阿僧祇劫怎麼演算法?從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這一天算起。以前的?以前的不算,如果以前算,加進去,那就叫無量劫。所以三大阿僧祇劫是斷四十一品無明。佛在經上告訴我們,無明也有淺深差別,愈是前面愈容易破,愈是後面愈難破。所以第一個阿僧祇劫能夠破三十品,也就是說第一個阿僧祇劫,法身菩薩可以證到十迴向,你看十住、十行、十迴向,能證到十迴向位。第二個阿僧祇劫只能證七個位次,初地到七地;第三個阿僧祇劫只能證三個位次,八地、九地、十地,十地稱之為大阿羅漢。上面還有一品等覺,那是最後一品,最後一品當然是最難斷的。等覺差不多是等於佛,等於佛還不是真正的佛,等於佛,跟佛還差一級。

  我們明白這個道理,我們從今之後,自己生活工作、處事待人接物,盡量把這個起心動念、分別執著放下。當然這不是容易事情,慢慢放,能放多少你就放多少。總而言之,你放得愈多,你的境界往上提升的就愈高,真的是煩惱輕智慧長,不能不放下。人生在世修行,修行在哪裡修?最重要的是在人事環境裡面去修,那就是要禁得起折磨,沒有人折磨,我們永遠不會有進步。來折磨我們的人不是惡人,不但不是惡人,我們要用感激的心、感恩的心來對待他,為什麼?把我們的煩惱習氣磨掉了,真修行、真功夫!沒有這些環境,你到哪裡修?你怎麼會成就?

  我們初學的時候,非常羨慕古人住山閉關,把外緣杜絕,讓自己身心清凈修行,很羨慕。有一次,我也有這個機會,初出家沒有多久,有個居士好心,他有一棟房子在山上沒人住,帶我去看。我看了很滿意,日本式的房子,是在二次大戰那個時候建築的,建築是避難,怕戰爭飛機轟炸,所以在山裡面建一棟房子。戰爭結束之後,這房子沒人住,他問我:法師,你願不願意到這邊來清修,這環境很好,你來了,我們一切都供養你。

  我看了很歡喜,回去之後向老師報告。老師笑笑,李老師笑笑,告訴我:自古以來,初學的人找到深山住山洞,住茅蓬,修了二、三十年,自己覺得很不錯,身心清凈,都市裡面去走一趟,功夫完全沒有了;跟社會上一接觸,貪瞋痴慢馬上就引發出來。老師講這些故事,叫我自己去想,我明白了。最後老師說出來,水裡面開的蓮花有什麼希奇,住山上就像水裡頭開的蓮花;火裡面開的蓮花才希奇,火是什麼?紅塵。換句話說,你那個清凈心是在紅塵裡頭磨鍊出來的,這真清凈。他那個清凈心是遠離紅塵在深山裡面修的,那不作數,下山來就是實驗,你去考驗,一考驗沒有不失敗的。所以我這個念頭就打消了,不敢去住。

  老師教我,順境、善緣在裡頭煉,煉什麼?不起貪愛;逆境、惡緣在裡頭就煉不生瞋恚,貪瞋痴是這樣子磨鍊掉的。離開一切人事,你這個貪瞋痴怎麼斷?沒法子斷。五欲六塵接近的時候,你心裡頭動不動心?在這時煉這個。功夫就是我在這裡頭煉不動心,動心怎麼辦?動心,念佛、誦經,不要去想外面境界,去想佛的教誨,用這個方法。所以諺語講得好,「三日不讀聖賢書,面目可憎」,一點都沒錯,為什麼?三天不讀聖賢書,你肯定被染污。尤其是現代的社會,處處都在誘惑你,一天不讀聖賢書,你心就會動搖。誦經、研教、念佛,決定不能間斷,用這個方法做為擋箭牌;外面的誘惑,就是人家拿弓箭來射我們,我們用這個來抵擋。誦經、研教、念佛,讓我們心裡頭只有佛法;除佛法之外,什麼都不可以放在心上,這叫什麼?這火裡面開的蓮花,管用。天天念,一天都不可以放鬆,念個十幾年、幾十年,時間長了,就變成自自然然不受干擾了。

  我跟諸位做的報告,我自己修行過程是四十年不再迷惑,四十不迷惑了,四十年。我前面跟諸位報告,我比不上孔子,孔子是四十歲而不迷惑。他是十五歲開始學,十五歲到四十歲二十五年,二十五年他就不迷惑。我用了四十年的工夫,才不受外面境界的影響。前面那個時間都是在打仗,進進退退;四十年之後,好象這個戰爭就沒有了,自己能有把握不會受外面境界動搖。所以不是容易事情。如果不天天搞,自己稍微懈怠懶散,沒有不失敗的。這樁事情佛菩薩慈悲幫不上忙,老師、善友也幫不上忙,一定要你自覺自動自發,這個是難就難在這個地方。

  「一切無礙人」,我們就曉得,無礙人是指誰?指諸佛如來,範圍再擴大一點也能夠包括法身菩薩。法身菩薩,禪宗裡面講明心見性的菩薩,為什麼?他們對於世出世間一切法不執著、不分別、不起心、不動念了,一心一道一法界,他們住一真法界;我們住六道輪迴,他住一真法界,所以很不是容易事情。於是我們這才感激阿彌陀佛為我們開啟帶業往生的法門。

  什麼是帶業往生?你煩惱雖然不起現行,是伏住的。就是我剛才講的,每天讀經、學教、念佛不中斷,一中斷怎麼樣?一中斷那煩惱就起來了。煩惱習氣確實沒斷,我們現在就是功夫伏住,石頭壓草,不是斬草除根,石頭壓草。這樣的功夫在教下不能成就,在凈土能成就,凈土是帶業往生生凡聖同居土,也就是說念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有把握。有什麼把握?這個世出世間一切人事物放得下,只要放下,這個障礙就沒有了。這第一道的障礙沒有了,後面還有很多障礙。但是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之後,後面的障礙也就沒有了,所以不往生不行。不往生,我們的功夫只能到天道。天道裡面說實在話,只能夠生欲界天跟色界天。五欲六塵、名聞利養能伏住,生色界天,伏不住生欲界天,出不了六道輪迴。

  《華嚴》,實在說幫助我們對於凈土建立信心、建立願心,確實保證我們在這一生當中成無上道。因為生到極樂世界,雖然還是凡夫,凡聖同居土,並不很高!但是極樂世界的凡聖同居土很特別,極樂世界四土在一起;凡聖土、有餘土、實報土、寂光土,它四土在一起,它不分的,真正是平等世界。我們世間人講世界大同,世界大同放在極樂世界名副其實。所以縱然是凡聖土下下品往生,生到那邊去,你看阿彌陀佛跟我們說「皆作阿惟越致菩薩」,這不可思議。

  阿惟越致菩薩是什麼樣的菩薩?《華嚴經》裡面的七地以上,至少是七地。七地、八地、九地、十地,這叫阿惟越致菩薩。查遍《大藏經》,世尊從來沒有說過這句話,唯獨在彌陀凈土裡頭說出。所以諸佛讚歎彌陀「光中極尊,佛中之王」,這個法門真的是普度眾生。我們之能夠得度,全是這一個緣分。這個緣分我們今天遇到了,遇到要不知道怎樣把它抓住,你這一生空過了。

  我們在經教裡頭時時勸、處處勸,果然我們的信心生起來,堅定信心,清凈信心,再真正能夠發願求生,沒有一個不成就的,善導大師所謂「萬修萬人去」。去不了,都是因為你沒放下;真正一切放下,哪有去不了的。為什麼放不下?不了解事實真相,不了解這個世間「一切法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這是世尊二十二年講《般若經》的總結論。中國的佛教許多宗派在早晚課誦裡面都選擇《心經》,《心經》不長,只有二百六十個字,講什麼?就是講這三句話,「一切法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天天在課誦裡頭提醒自己不要迷失了。你以為這個世間是真的,以為這個世間你可以得到的,你全想錯了,這就叫迷惑,這就叫顛倒。所以「無礙人」我們搞清楚。

  我們修凈土的人,雖然沒有證得法身菩薩,沒有能證得圓教初住。如果我們真正知道這個事情,這個訊息我們得到了,我們下定決心,從今而後心裡頭只有一句阿彌陀佛,除阿彌陀佛之外,什麼都不放在心上。恭喜你,你怎麼樣?雖然不是初住,等於初住,因為你這一生當中決定往生。你生到西方極樂世界,肯定你就是阿惟越致菩薩。這種功德利益世出世間無與倫比,沒有人能比得上你。你能下這種決心,有這樣的毅力,諸佛讚歎,一切聲聞、菩薩沒有不佩服你的,你對了,你完全正確了,為什麼?你已經是無礙人。

  「一道出生死」,這一道是因,什麼因?放下了。放下什麼?放下執著,放下分別,放下起心,放下動念,這就徹底放下了,一道。這一放下就是凈宗裡面講的一心不亂。一心一道,果就是一法界,很不可思議。這第一首偈我們就介紹到此地,現在時間到了。


大方廣佛華嚴經(第一四三五卷)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菩薩問明品」第九,一道甚深,賢首菩薩偈頌第二首看起,我們先將經文念一遍:

  【一切諸佛身。唯是一法身。一心一智慧。力無畏亦然。】

  這首偈是講果一,前面曾經講法一,人一,「無礙人」;因一,「一道出生死」,這首偈是果一。果一裡面講了五樁事情,實在講果是說不盡的。世尊在教導我們,總是把很複雜的將它歸納為簡單、明了,容易讓初學人體會。這些實在講都是我們應當要學習,這是佛法裡面所講的善巧方便。

  我們看清涼大師的註解,「後偈果一」,後偈就是第二偈,說的是果一。「略舉其五」,舉了五樁事情;「一者身一」,這是略舉五個例子,第一個是講身一,身是一。「此有二義,謂若約所證法界為身,則體同為一;若兼能證無罣礙智為身,即相似名一」。我們先把這兩句略略的解釋一下。佛在大乘經上常說「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身一。所以這經文上講『一切諸佛身,唯是一法身』。這一切諸佛,這句話是個關鍵,如果你要不了解這句話,這下面你就不容易體會到,你就很難契入。

  「一切諸佛」,包括我們自己本人在內。我們怎麼會包括在內?諸位你要細細想想,佛法裡面常講「十方三世佛」,十方是講空間,四方、四維、上下,講空間;三世是講時間,過去、現在、未來。所以十方三世就把宇宙之間所有一切法統統包括盡了。不但有情眾生是佛,有情眾生這個大家都容易懂,過去佛、現在佛、未來佛。哪些是未來佛?現在這些眾生統統是未來佛。為什麼說他是未來佛?一切眾生皆有佛性,既有佛性皆當作佛,唯是一法身。不但有情眾生是佛,無情眾生也是佛,無情說什麼?今天我們講的植物、礦物,所有一切自然現象。現在人所謂的動物、植物、礦物全都是,這話怎麼講法?《華嚴經》上說得很好,「情與無情,同圓種智」。情是有情眾生,也就是我們常講的十法界裡面正報,無情是依報,情與無情同圓種智,圓是圓滿,種智是一切種智。既然同圓,同樣圓滿一切種智,那就是無情也成佛,這話意思深!

  成佛是什麼意思?禪宗講得好,「明心見性,見性成佛」,成佛的意思就是見性。有情眾生他的本體是法性,從法性變的;無情眾生,植物、礦物,它的本體也是法性。如果我們從法相唯識裡面講就比較容易懂,有情是什麼?阿賴耶的見分;無情呢?無情是阿賴耶的相分。有情,我們現在講精神,無情的我們講物質,整個宇宙就是精神跟物質的混合體。有情佔得多,我們叫他做動物,就是見相的見分多;如果只有相分而沒有見分,我們就叫它做無情,叫它植物、礦物。植物還是生物,礦物就不是生物。

  體,體是法性,相宗四分裡面自證分,自證分是法性。所以見相同源,物質跟精神是同一個自性變現出來的。同一個自性,為什麼會有的變現出精神、有的變現成物質?這個你要曉得,自性本來有的,就是前面講的「文殊法常爾」,一切法本來就是這樣的。自性本來具足無量智慧,這佛法稱為般若智慧是自性本來具足的;自性本來具足無量的德相,自性裡頭本來有的。迷失了自性之後,自性本具般若智慧就轉變成見分,自性本具的德相就變成了相分,變成物質。可見得,全是自性本具的,離開了自性,無有一法可得。所以說法法皆如,法法皆是。這個話是誰說出來?明心見性人說的,哪一法不是!連虛空都是,都是自性變出來的,晦昧為空。

  所以清涼大師在此地就給我們說,「若約所證」,若約用現代的話來講,如果就所證來說,「法界為身」。諸位要曉得,法界就是法性,法性能現,法界所現,所現的是法界,法界是一法界,不是十法界。這個一法界在大乘教裡面稱為一真法界,一法界是真的;十法界,十法界是那個真扭曲變態了。為什麼會扭曲?為什麼會變態?那就是一切眾生的心想,所以說一切法從心想生。這「一切法從心想生」不是一真法界,一真法界不是心想生,十法界、六道三途心想生。不管心怎麼想、怎麼樣變、怎麼樣扭曲,它的本體不變。所以本體怎麼樣?本體還是一真法界。

  我們把一真法界比喻作金,十法界、六道三途比喻作器,所以「以金作器,器器皆金」。你做幾千種的樣子、幾萬種的樣子,每個樣子都不相同,沒有一個相同的,體全是黃金。那個體,黃金比喻作法界,有沒有離開一真法界?沒有。那一真法界為什麼見不到?一真法界實在就在面前,你自己迷了,你見不到。你要覺悟了,覺悟的人所謂「頭頭是道,左右逢源」,拈來即是。從這些地方我們去體會,原來三途六道、十法界跟一真法界不二!《華嚴經》上所說的「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一多不二」。佛把這些話說盡了,說得很清楚、很明白,可惜我們迷得太深,迷得太久,已經養成一個迷信的習慣,所以擺在面前不認識,一天到晚打妄想,特別是現代人,妄念太多太多了。

  你修行,我們以念佛來說,學了這麼多年,功夫成片沒得到。不要說一心不亂,功夫成片就有三輩九品,功夫成片上輩的,就是上上品、上中品、上下品,這個上三品,給諸位說,就有能力自在往生。什麼叫自在往生?想什麼時候去就什麼時候去,想在這個世間再多住幾年,行,毫無問題,這個叫什麼?生死自在,這叫了生死,得大自在。中下兩輩的差一點,上輩決定自在,想做什麼樣的示現,就可以做什麼樣的示現,一絲毫障礙都沒有。他是不是無礙人?還不是,但是他怎麼樣?他接近無礙了。無礙人,那要到一心不亂,事一心不亂就無礙,真的是聖人。理一心不亂,那是法身菩薩,事一心不亂是四聖法界的聖者。功夫成片還沒有出離六道,但是在六道裡面,他的用心、他的言行已經逐漸逐漸純正不邪;覺而不迷,凈而不染,他能把這個保持住,遠離迷邪染,心行覺正凈。所以他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得自在,他要不求西方世界,他生天,出不了六道輪迴。

  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這是十方三世一切菩薩念念所希求的,哪個不想?都想趕快成就,可是沒有緣。緣就是我們現在一般人講的機會,沒有機會。我們今天真是難得,機緣遇到了,只要你具足善根福德,你就成就了。我們今天講,我們的善根福德有問題,往生西方世界要三個條件,這是《彌陀經》上講得很清楚的,「善根,福德,因緣」。我們今天因緣有了,善根是什麼?福德是什麼?善根是信解,福德是行證。善根少,因緣雖然遇到了,不相信;或者相信,相信不真切、半信半疑,願發不起來,很容易被外面境界影響,這是不能成就的原因。我們要把原因找到,然後把這個原因消除,我們在這一生當中就會有成就,這不能不知道。無量劫來希有難逢的因緣,我們這一生遇到,怎麼可以空過。

  這兩天有同修傳給我一個訊息,中國有一個念佛的老居士,是一位女居士,念佛往生,預知時至。四個多月之前她就曉得,跟家裡人說出,果然在那一天走的,沒有生病,無疾而終。這個老婆婆不認識字,《彌陀經》也沒聽過,怎麼往生?就是一句阿彌陀佛。她什麼都不會,一天到晚就念阿彌陀佛,口裡念阿彌陀佛,心裡頭真有阿彌陀佛。處事待人接物,雖然是沒有念過書,不認識字,她跟人接觸,生活,家庭裡面的工作,待人接物,跟《弟子規》、跟十善業道是圓圓滿滿,我聽說她統統做到了。《十善業道經》她沒有學過,沒有聽過,《弟子規》她也沒有聽過,但是她統統做到了,真正是社會上標準的善人。

  這個訊息我聽了之後,真的對我們念佛人求生凈土增長了信心,我們看到這個樣子,她能做得到,我們也能做到。我們為什麼做不到?我們沒有她那樣的專心,沒有她那麼心清凈。她在年輕的時候,也是喜歡到各個道場去走,有一次在一個道場遇到一位法師告訴她,真正念佛求生凈土,你在家裡念一樣,不必老跑道場來。她從此之後就不跑道場,她就在家裡專心念。這個法師很了不起。換句話說,她這一生的成就,這個法師是個關鍵。

  我們今天不成就在哪裡?心不定,也就是沒有耐心。你看《般若經》上講的「一切法得成於忍」,我們就是沒有忍耐。沒有忍,沒有耐心,就不能精進,你的心是散亂的,你就沒有定,你就不能成就。她很難得,聽了法師的勸告之後,她心就定下來,哪都不去了,只是在家裡念佛,連家裡人都不知道,不知道她在學佛。她念佛是默念,在心裡頭念,外面,在家裡做家事情,一點都看不出。她這一句佛號方便,幹什麼事情都不妨礙。外面是為家庭,為大眾服務,做得很周到、很圓滿。一家人,鄰里鄉黨沒有一個不喜歡她的,沒有不稱讚她的,不知道她在念佛。

  內心裡頭除了阿彌陀佛之外,什麼都沒有,這就是她成功的秘訣。我們想想,我們毛病就是我們心裡頭牽腸掛肚的事情太多了,沒放下。自己的工作、為別人服務做得不周全,為什麼?顧忌太多,分別太多,執著太多。所以功德、福德實在講都很有限,比不上這位老太太。這位老太太她的功德、福德是圓滿的,為什麼?她沒有分別、沒有執著,樣樣都好,沒有一樣不好,恆順眾生,隨喜功德。所以她在這一生當中能成就這樣殊勝的果報,不生病!走得那麼自在,那麼安詳,那麼樣瀟洒。我們今天讀到這段經文,用這個來印證,我們的體會就更深了。所以這是給你講真話!

  「一切諸佛身」,這個一切諸佛身就是一切眾生,情與無情統統包括在一切諸佛身這句裡頭。「唯是一法身」,所以我們跟一切眾生真的是同一個法身。法界是身,你怎麼能離得開法界?法界是自己。所以說「則體同為一」,為什麼說身一體同,這就是佛門常講的「同體大悲,無緣大慈」,慈悲是從這生的。你沒有這種認識,沒有契入這個境界,慈悲心生不出來。所以見性,慈悲心也生出來,為什麼?見性知道整個宇宙一切眾生跟我是同體,就好象豁然覺悟了這個身是我,這身上每個細胞,每根汗毛都是我,同體,同一個體;哪個地方有痛癢都非常關心,慈悲心是自自然然流露出來。

  我們今天沒有慈悲心,什麼原因?不承認是同體。好象我身上,我是一個汗毛,你是一個細胞,我們彼此不承認,不知道是同體。所以每個人顧到自己的利益就損害別人利益,干一些損人利己。真正覺悟的人可以損己利人,他知道利人是利自己,一體;自利損人,那是害自己,害自己的法身!那就錯了,那就迷了,愈迷愈深。這個道理不能不懂。真正契入,智慧就開了,德相就現前,這是法身,法身為體。

  另外第二個意思,這身有兩個意思,第二個意思是假若說兼,這個「兼」字用得好,為什麼?不能離開法身,離開法身,那就不行。從法身的另一面,哪一面?法身本具般若智慧,從這一方面來看,那就是「兼能證無罣礙智為身」。能證無罣礙智為身,這是什麼身?這就是大乘教里講的報身,報身是智慧身。法身是本體,報身是法身裡面的智慧,法性裡面的智慧;智慧能證,法身是所證,法身就是法界,能所是一不是二。像我在前面舉的例子,我們舉燈跟光,光從哪裡發的?光從燈發的,燈是法身,光發出來之後能夠照燈,把這個燈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燈跟光是一不是二。這個比喻不是我發明的,佛在經上常講,細細從這個地方去體會,逐漸逐漸真相就明了。所以報身是智慧身。

  我們現在一講身都要講有個身體,身相,那個身是什麼?應化身。諸位要曉得,法身沒有相,法身不是精神也不是物質,是現在哲學裡面講的「宇宙萬有的本體」,本體是什麼?哲學裡頭沒講清楚,大乘教裡面講清楚,本體裡面有無量的智慧,有無量的德能,有無量的相好。這從哪裡來的?本來有的,所以叫法爾如是。我們這段經文,賢首菩薩頭一句所講的「法常爾」,這個法是諸法、一切法,就是這樣的,沒有因、沒有緣也沒有理由,它就是這樣的,本來就是這樣的。

  報身,報身是智慧,以智慧為身稱為報身。報身在什麼地方顯示出來?還是要靠個肉身。釋迦牟尼佛為我們顯示出無量的智慧,從什麼地方顯示?說法四十九年。四十九年,他所經歷的人事物無量無邊。就人事上來說,男女老少各行各業,上自帝王下至乞丐,佛跟他們接觸、遇到的時候,每個人都有問題向世尊請教。世尊聽了之後,不要用思考,不要去研究,無需要去想一想,隨問隨答,把他們的疑難雜症全都解除了,這是無礙智慧。從智慧來講,這就是報身,體是法身。諸位要曉得,三身是一而三,三而一。

  你說我們現在這個身是不是法身?不能說不是法身;能不能說這是報身?不能講它不是報身。如來果上這些智慧德能我們統統沒有了,我們現在迷了,這個身的確也是具足三身,現在是什麼?報身不現,法身也不現。為什麼不能現?迷了,迷了自性就是迷了法性,就是迷了法身,就是迷了報身、迷了智身。《華嚴》講如來有十種身,十種身是細說,說得清楚明白一點,一般大乘經上只講三身;三身跟十身無二無別,歸納起來講三身,分開來講十身。

  所以十身跟三身沒有什麼不一樣的,無二無別。但是你一定要知道說三身是說自己,說十身還是說自己。佛法對我們無比的親切,一句話都沒有說到自己以外,全是講自己。統而言之,經教就是教我們認識自己,哪一天真的認識自己了,那就是禪宗講「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你認識了,這個認識就叫做成佛。怎麼講?成就智身現前,你明白,你不迷了。明白、不迷了就叫做佛,就叫做菩薩;不明白,迷惑顛倒,這就叫做凡夫。佛菩薩跟凡夫就這麼回事情。所以能證、所證是一不是二。清涼說這叫「相似名一」,前面是體同為一,這個為什麼講相似名一?法身菩薩相似,彼此相似。從圓教初住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一直到究竟覺,總共包括究竟覺是四十二個位次,四十二個位次相似。

  下面說「下既別明心智,則正當初意,然體同義異」。這個初意就是約所證法界為身。下面講底下從第三首往下這些偈頌,這是別明心智,確實是這兩個意思相當於前面這個意思。然體同,體是法性;義異,義是相用,我們講體、相、作用,相跟作用不一樣,體完全一樣,體同相異。

  這是第二首偈前面的兩句,「一切諸佛身,唯是一法身」。我們讀這兩句,如果是真的得受用了,你常常在這個地方提起疑情,宗門的話說「小疑則小悟,大疑則大悟」。你常常想著這個問題,一切諸佛身。我們把一切諸佛改一改,為什麼?怕我們起分別執著這是一切諸佛,凡夫沒分,那就錯了。一切諸佛裡頭確實包括凡夫,包括情與無情,但是對初學來講很容易迷惑,於是我們換句話說,「一切諸眾生,唯是一法身」,這樣疑情更容易提得起來。一切諸眾生就是一切諸佛身,這前面說過。我們常常想「一切諸眾生,唯是一法身」,你只把這一句念上一千遍、念上一萬遍、念上十萬遍,你就有很深刻的體認。

  這一切諸眾生跟我是什麼關係?關係找出來了,跟我什麼關係?共同一法身。我現在在國際上常常走動,目的是希望能夠化解衝突,促進和平。我用什麼方法?我也只用一個方法,我這個方法是什麼?我們同是地球人,我們同是一家人,一家人要照顧,不能互相殘害。我們不分地區、不分種族、不分宗教、不分文化,我們統統是地球人。我這個說法產生了效果,許多人他都能肯定。我們希望我們居住的地球美好,希望地球上人人都能過著幸福、平等、美滿的生活,彼此能夠互相禮讓、互相尊敬、互相敬愛、互助合作,基於一個理念:同是地球人。

  《華嚴》更殊勝,更了不起!《華嚴》講法界、講宇宙。宇宙是一法身、是一體,那地球當然是這裡面的一部分。我們講地球,我們統統是地球人。好象我們這個指頭,大姆指是個地球,我們都是一家人。《華嚴》跟我們講,除這個之外,我們整個身體都是一家人,範圍更大,沒有邊際,肯定我們都是一家人。遍法界虛空界是一家人,只有互助合作,決不能夠互相傷害。所以互相尊重、互相敬愛、互相關懷、互相合作,這是性德!那是自然的。左臂這個地方有癢,右手一定去把它搔搔去幫助它,還要談條件嗎?為什麼?同體。我們今天就是不了解事實真相,不知道整個宇宙是一體,不知道地球是一家,在這裡面天天吵吵鬧鬧的,你爭我奪,起心動念、言語造作無不是損人利己。人人都損人利己,那就時時刻刻、在在處處全是衝突,全是鬥爭,哪來的和平?這就是違背了性德,性德不如是;違背了自然的法則,自然的法則是和諧的。

  我們講地球上面所有一切生物,生態平衡,這個生態平衡就是和睦相處,互助合作。由此可知,違背自然法則就是破壞生態平衡。我們用這些術語大家好懂,破壞了生態平衡。那地球上現在生態平衡破壞了,破壞它有反應,就像江本勝水實驗一樣,這個反應很不好,非常醜陋,反應是什麼?天災人禍。天災,水災、火災、風災、地震;人禍就更複雜了,彼此都存心損人利己,這是人禍的根,根源,不但是人禍的根源,也是自然災害的真因。

  我們確確實實,如果不是在佛法裡面,我們怎麼知道宇宙是一體,怎麼能夠從這裡想到地球是一家。地球上所有一切的生物,動物、植物、礦物,相用不同!就像我們一個人身體,人好象是個地球,有頭,有手,有足,有眼,有耳,有鼻,身體裡面有五臟六腑。這就是什麼?這就是相用不一樣,體是同的,體是法身,體是法界。相用就變成十法界、變成六道、變成三途。所以相用從心想生。諸佛菩薩、聖賢教誨沒有別的,讓我們了解事實真相,把所有一切錯誤的知見(邪知邪見)放下、一切錯誤的行為放下,立刻就回歸正法,回歸到覺正凈,覺正凈是性德。覺是自性本具的智慧,正、凈是自性本具的德相,這是我們不能不知道的。現在時間到了,我們休息十分鐘。

  諸位同學,請坐。我們接著再看第二首偈的後面兩句:

  【一心一智慧。力無畏亦然。】

  這兩句講了四樁事情,講了『心』,講了『智慧』,講了『力』,講了『無畏』;『亦然』,跟前面的道理一樣,沒有兩樣。我們看清涼大師的註解,「二、心一」,這是講心,心一,「八識心王,俱不可知故」。確實,怎麼不可知?言語道斷,心行處滅。就佛果地上,這個佛,分證佛包括在其中,也就是說圓教初住以上,初住菩薩以上轉八識成四智。四智是性德,八識從心想生;換句話說,我們只要心裡頭動念頭,這我常講的起心動念分別執著,四智就變成八識。如果我們把妄想分別執著放下,徹底放下,八識立刻就恢復變成四智。誰知道?俱不可知,為什麼?自然的現象。如果有知就迷了。

  《楞嚴經》上講得好,無明從哪裡起來的?「知見立知是無明本」,這佛把無明的根本一語道破。什麼叫無明?你覺得你自己有知,這就是無明。什麼是無明破了?俱不可知是無明破了。連知見真的放下了,這一放下之後,無所不知,無所不能。無所不知裡頭,你有沒有覺得你有知?沒有。如果覺得我無所不知,迷了,馬上四智不現又變成八識了,為什麼?你起心動念。這個東西很難懂,真不好懂,意思太深了。

  我們睜開眼睛,眼睛會看,這個看是四智菩提。所以佛在經上講,第一眼看,你是用的心,這心是一;第二眼看就不是真心,是妄心,為什麼?你起心動念,你有分別、有執著。起心動念落在阿賴耶裡頭,真心變成阿賴耶;再一分別,意識起來了;一執著,末那起來了。執著是末那,分別是意識,起心動念是阿賴耶,所以你只要能夠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八識沒有了,轉八識成四智。阿賴耶變成大圓鏡智,大圓鏡是比喻,就好象一面大鏡子,外面境界相照得清清楚楚,一樣也沒有漏,舉這個比喻,這個比喻是無所不知,有沒有起心動念?沒有。一面鏡子照外面東西,鏡子有沒有起心動念?沒有;鏡子有沒有分別執著?沒有。你就曉得聖人用心如鏡,不落印象,不是不知道;眼能見,耳能聽,鼻能嗅,舌能嘗,身能觸,意能知,六根它真起作用。作用裡面沒有分別、沒有妄想、沒有執著,法身菩薩!這我們在《華嚴》裡頭講過不少次。

  阿羅漢,聖人,這是超越六道輪迴了,他什麼功夫?他六根接觸六塵境界決定沒有執著,他還有分別,他還有妄想,所以出得了六道輪迴,出不了十法界,道理在此地。六道之外就叫四聖法界,聲聞、緣覺、菩薩、佛,這四聖法界。四聖修什麼?把分別再斷掉,一切法不分別,為什麼不分別?他懂得「唯是一法身」,中國禪宗裡面講「唯是一法性」。分別執著沒有了,但是怎麼樣?還起心動念,雖然沒有分別執著,他還起心還動念,還是出不了十法界。什麼時候功夫再進一步,於一切法裡頭不起心、不動念了,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不起心、不動念,他就超越十法界。那就恭喜他,他真的成佛了,他到一真法界。到一真法界,才真正是把自己「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找到,話是這麼說的。你要想證得這個境界,你要俱不可知,你才能證得。為什麼?你要有可知,就起心動念,不起心、不動念,哪有什麼知不知!知不知是二法,二法不是佛法,佛法是不二法。不二法就是一,講心,心一;講性,性一;講法,法一;講人,人一;講因,因一;講果,果一,一就是不二法門,佛的境界。

  所以這一章經叫「一道甚深」,一道就是前面跟諸位說,一道就是一乘,一乘在大乘之上,大乘相對有小乘。在佛經裡面,講一乘經就是講成佛之道,是一乘經,真的成佛不是假的。成佛一乘經,哪些經?一乘經古來大德們告訴我們,在一切經裡面翻譯成中文的,沒有翻譯的我不知道;已經翻成中文,現在收在《大藏經》裡面的,三部,第一部《華嚴》,第二部《法華》,第三部《梵網》,《梵網》是戒經。你看一乘雖然三部,也具足了戒定慧。三學、三慧統統具足,這三部經,一乘經。這一章是一乘基本的教義,也是一乘之基礎,一乘之綱領,就在這八句偈(這第一首、第二首八句偈),所以它的意思很深。

  這是八識心王怎麼轉識成智,這個大意跟諸位說清楚了。起心動念,一心就變成八識,不起心、不動念,八識就又回到一心;一心是自然的,法爾如是,八識是違背了自然,不如是。一真法界是隨順自然的,十法界、六道三途違背自然,這個要知道。違背裡面也有方向正確的,目標正確的,那是什麼?倫理道德,在佛法裡面講戒定慧三學。三學、六波羅蜜、十願都是在十法界裡面向著回歸一心的那個方向目標,正確的。我用這個話來講,對於初學的同學應該有一些幫助你們理解、幫助你們契入。

  所以迷得再深、迷得再久都不怕,為什麼?體是一個,體上決定沒有絲毫改變。相,相也不是真的,虛妄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所以迷得再久再深,只要一覺悟就省悟過來了。所以說「夢裡明明有六趣,覺後空空無大大千」,問題就是你要覺悟。你為什麼不覺悟?你放不下,放下就覺悟了。覺悟,這徹底放下了,你還有什麼操心的?你還有什麼牽掛的?沒有了。你的操心、你的牽掛全是錯誤的,為什麼?法性裡頭沒有,法身裡頭也沒有,法界裡頭也沒有,可見得這個牽腸掛肚、這種种放不下全是虛妄。所以佛與法身菩薩看到六道十法界的眾生,很感嘆說了一句「可憐憫者」,這句話的意思很深。

  再看下面第三樁事情,智慧,一智慧。「智慧一」,清涼大師給我們說,「四智,三智,二智,一智,皆無別故」。什麼叫四智?佛在經上有許多種講法,我們在學習過程當中最熟悉的、最常用的就是轉八識成四智。前面說過轉阿賴耶為大圓鏡智,這是一種智慧,轉末那識為平等性智,轉第六意識為妙觀察智,轉前五識為成所作智,這是我們最常見到、聽到的四智說法。其他的說得比較少的還有幾種說法,譬如有說道慧智、一切智、道種智、一切種智,這也叫四智,這說得少。

  法相宗裡面,前面因為講到八識心王,佛在相宗裡面告訴我們,相宗用功就是轉識成智,那真功夫。怎麼個轉法?八個識,「六七因上轉,五八果上轉」。這個指導很重要,指導非常好,告訴我們你要真正修轉識成智,你的功夫在第六、第七,第五、第八不要管,六七轉過來之後,五八跟著就轉了。所以五八是果上轉,它不是因上轉,只要六七轉了,五八自然跟著就轉了。怎麼個轉法?你就要曉得它的作用,第六意識分別,第七末那執著,於是我們漸漸就能體會到怎麼個轉法。對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我不再執著了,我把執著徹底放下了,轉末那成平等性智,你的心平等、平靜了,怎麼樣?得定了。

  我們今天念佛為什麼不能夠得一心不亂?你就知道,你對一切人事物、世出世間法執著,過分的執著。只要有這個念頭在,你不但是一心不亂得不到,功夫成片也沒分,往生產生障礙。你要知道得定是清凈心,往生第一個條件。大乘教裡面佛常說,「心凈則佛土凈」。這個宗叫凈土宗,你要修清凈心。清凈心的障礙,最大的障礙就是執著,只要有執著,你哪來的清凈心?我們還要不要執著?有人說:在這個世間日常生活當中,我不執著行嗎?那你就想想,不執著是生凈土,執著是繼續搞六道輪迴,你要不要執著?要執著,繼續搞六道輪迴。這一生遇到凈宗也不能成就,只能說跟凈宗結個緣而已,這一生當中不能往生。往生必須把執著放下,這是轉末那識。

  再轉第六意識為妙觀察智,妙觀察是慧,平等性是定。所以只要離開一切分別,智慧就現前,離開一切執著,清凈心就現前,禪定現前了。我們凈土宗修不修定?修不修慧?修,《彌陀經》上講「一心不亂」,一心是定,不亂是慧。怎樣得一心?放下執著得一心,放下分別就不亂。往生的條件一心不亂。「臨命終時,心不顛倒」,心不顛倒是什麼?你在臨終的時候還保持著一心不亂。如果臨終不能保持,那你的功夫就毀掉了,臨終要能保持。臨終保持是在平常的功夫,平常統統能保持,臨終才有把握,才能真正做到心不顛倒。這兩個轉了,前五識就變成成所作智,阿賴耶就變成大圓鏡智,一轉一切都轉過來,四智!轉八識成四智。

  下面講「三智」,三智也是佛法裡頭常講的,三智說法就很多了,通常我們講,一切智、自然智、無礙智,這是講三智;還有一種講法,根本智、後得智、加行智,這個我們也常常聽到。根本智是什麼?根本智是定,就是平等性智;後得智就是妙觀察智;加行智,一般來講統統屬於後得智,對根本而言的。是在日常生活當中處事待人接物,你能夠做到面面圓滿,能夠都做到恰到好處,這都是屬於加行智,是後得智。還有一種是我們常常講到的,一切智、道種智、一切種智,我們通常解釋佛,「佛」這個字裡面它有智、有覺。智講三種就是講的一切智、道種智、一切種智,通常都是這樣解釋。三覺,這是本覺、始覺、究竟覺,究竟覺也叫做圓覺,這三種覺;或者講自覺、覺他、覺行圓滿。這都是我們佛學裡頭名詞很常用的。

  我們略略的介紹一下什麼叫一切智?一切智是知一切諸法的總相,你真正明了通達,阿羅漢就證得。諸法總相是什麼?空相,萬法皆空,《金剛經》上所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這些話都是一切智。總而言之,「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都是屬於一切智。你明白這個道理之後,放下了,徹底放下了。放下了執著,阿羅漢證得九次第定,他何以能證得?他知道諸法總相,就是說他有一切智。菩薩更高一級,菩薩不但有一切智,他還有道種智,道種智是什麼?知道一切有。一切智,是知道一切法都是空的;道種智,進一步知道這一切法。這些法是幻相,這幻相怎麼來的,阿羅漢不知道。阿羅漢只知道「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但是那些虛妄相怎麼來的?什麼因緣成就的?它有什麼作用?這些阿羅漢不知道。阿羅漢只知道空不知道有,菩薩空有都知道,菩薩智慧比阿羅漢高。

  知道這一切現象、森羅萬象究竟是一回什麼事情,他就不會再分別了;知道這一切幻相都不是真實的,他不執著了。所以從前章嘉大師教我,佛法知難行易,行是什麼?不執著、不分別,這個容易,為什麼你做不到?因為你不了解諸法實相。所以佛為了要幫助眾生了解諸法實相,辛辛苦苦說法四十九年,講經三百餘會,很辛苦。人一覺悟的時候,這一念之間就成就了,超凡入聖,正是所謂「放下屠刀,立地成佛」,這個一點不假。

  今天早晨,我們香港的老同修,袁文忠居士,我想很多人都知道。他在香港回歸的時候移民到紐西蘭去了,這兩天在這邊,知道我在此地,他來看我。從前他是香港青年協會的會長,我就問他,青年協會有很久我跟他們沒有聯繫,以前是常常在一起的。他們還在,人數還不少。我就跟他說,他現在小孩長大,都能夠獨立了,所以他也很想再回來。我說好,回來好好把青年協會帶起來。

  學佛必須要知道,這經教要不通,那就不叫學佛。學佛不能不讀經,不能不研究教理,不能不念佛。我說我們認識將近三十年,我們是一九七七年認識的,到二00七年就三十年(明年就三十年,中國說法)。我說你看我在這段時間當中,你們看到我很羨慕,我怎麼成就?天天讀經,天天研教,天天念佛,天天講經,沒有一天空過。旅行的時候,我在飛機上還讀經,還不忘記念佛,我這個讀經念佛,迴向供養虛空當中的一切眾生,不空過。青年協會這些年輕的學佛同學非常難得,但是不聽經不行。現在我們在香港講經的緣很盛,青年協會的同學到這裡來聽經好象很少,我都很少見過,決定不能夠疏忽。你看《華嚴》我們已經講了將近三千個小時,愈講愈有味道,真正契入之後,欲罷不能。我們要在這個經裡面學怎麼樣得清凈心,怎麼樣開智慧,怎麼樣自行,怎麼樣利他。

  三智裡面也講到本覺、始覺、圓覺,這個意思也很深,本覺是什麼?本覺就是根本智。我們今天本覺沒有了,根本智沒有了,誰破壞呢?實在講它還是有,就是不能現前,有個東西障礙住它。什麼東西?執著。在一般經教里講見思煩惱,見思煩惱就是執著,根本智不能現前。執著放下了,徹底放下了,見思煩惱斷了,根本智現前。根本智是自性本定,就是你的清凈心現前,清凈心是根本智,為什麼?清凈心能生智慧,這是本覺,本覺本有!馬鳴菩薩在《起信論》裡頭告訴我們,「本覺本有,不覺本無」,不覺是什麼?起心動念、分別執著是不覺。換句話說,見思煩惱是不覺,塵沙煩惱是不覺,無明煩惱是不覺,不覺本無,本覺本有。換句話說,像這個地方所講的四智、三智、二智、一智本有,無論怎麼講法都是一,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

  「一心一智慧」,不是從外面來的,自己本有的。現在就是我們這個智慧被障礙障住了,並沒有失掉。像今天香港陰天,有沒有太陽?有,太陽被厚厚的雲層蓋住,我們看不到太陽,不是太陽沒有了。換句話說,不是我們的本覺沒有了,是有障礙。現在問題怎麼樣把障礙去掉,障礙去掉一分,本覺就透明一分;障礙去兩分,我們的本覺就透兩分。這個透一分、一分的,這就叫始覺,你開始覺悟了。實在講始覺就是恢複本覺,可是煩惱習氣重,要在境界裡頭去磨鍊。磨鍊第一個,佛陀教給我們的秘訣,忍耐,就是忍辱波羅蜜。你看《金剛經》上所講的,「一切法得成於忍」,你要不能忍,你就沒有始覺;你要能忍,你始覺就現前,你開始覺悟了。所以一個人真正懂得我要修忍,這個人開始覺悟。什麼都能忍,忍人之不能忍;逆境要忍,不能有瞋恚心,不能有報復的心,順境也要忍,不能有貪戀心。

  所以忍辱在哪裡修?人事環境上修,物質環境上修,處事待人接物裡頭無一不是在修忍辱波羅蜜。能真乾的,這個人就是開始覺悟了,他跟從前不一樣,從前都不行,他不能忍耐。這道場,道場裡面真正如法,裡面一些執事人員不如法,有些事方面或者態度不太好、言語不太好,得罪你了,掉頭而去,誰吃虧?自己吃虧。如果能夠忍耐,天天來聽經,天天來學教,學個幾年你成就了。我這一生的成就,你們大家都知道,我念念不忘韓館長,我非常感激她。為什麼?學佛的同學們對我都很尊敬、都很客氣,只有她對我不尊敬、不客氣,天天找麻煩。我沒有捨棄她,離開,我跟她相處三十年,我覺得什麼?她是菩薩,她天天來折磨我,我的忍辱波羅蜜這三十年修成功了。那不能忍怎麼行?這個道理要懂。

  有人來找麻煩,有人無理來捉弄你,不是壞事,是好事!這樣才能成就自己忍辱波羅蜜。如果樣樣都稱心、都如意,你的忍辱到哪裡去修?順境裡面生貪愛,逆境裡面生瞋恚,這一生當中想進步太難太難。所以學道不是容易事情。李老師以前教導我們「委曲求全」,他給我們講《禮記》的時候,禮,你看第一篇「曲禮」,曲是什麼?委曲,你能夠受得了委曲,你才能成就。受不了,你怎麼會有成就?所以中國人從小什麼人折磨他?父母。他在家庭從小就學會忍辱、就學會禮讓,無論對人、對事、對物不爭,懂得退讓,退一步海闊天空。相信因果命運,你命里有的絕對有,丟不掉的;命里沒有的,想盡方法得來了,得來立刻就失掉,命里沒有。所以懂得因果的人,他心定,他有智慧,他知道聖賢的教誨是智慧真實的經驗,你只要依教奉行決定沒有錯誤。古人絕對不會害後人,他跟你沒有利害關係,他要害你,一定有利害關係,他跟你沒有利害關係,所以教誨完全是真實的,這個要知道,他沒有一點私心。

  所以始覺天天都在開始,從我們初發心一直到等覺菩薩還是天天在覺悟,一直到究竟圓滿,那就圓覺了。覺悟圓滿了,究竟佛果。等覺菩薩還天天有悟處,有悟處就是始覺。所以這個始覺,不是說這是第一個開始,不是的,天天都在始覺,每天境界不同,月月不相同,年年不相同,不斷在提升。這是說的三智。

  「二智」也有很多種說法,我們最常說的就是根本智、後得智,二智;或者說一切智、道種智,這也常講;還有一個也是常見的,實智、權智。實是真實的,真實智慧。這個真實智慧,實在講就是一智,我們這個地方講的一智,一智是真實智;二智、三智、四智,無量無邊智慧都是屬於權智,權是什麼?善巧方便。我們在生活當中如何應付複雜的人事環境的關係,你能夠應付得恰到好處,權智,就是你的智慧起用。智慧起作用就叫權智,就叫方便。方是方法,便是便宜。便宜的意思用我們一般講法是最恰當的,這個智慧就叫做方便。所以文殊菩薩在《華嚴》裡面講十波羅蜜,般若波羅蜜是根本智,後面四個都是叫權智。你看權智頭一個是方便,第二個是願,第三個是力,第四個是智,統統是屬於權智;就是你的實智,真實智慧用在各個方面。所以實智是一,權智無量無邊,用一個字來代表權實二智。

  一智,《宗鏡錄》裡頭有一句話說,「只是一智」,就肯定只是一智,一智就是真實智慧,就是一切智,就是根本智,就是如理智;義用有殊,即真俗也。作用無量無邊,作用再多總不離開根本智,這是真實智慧。所以求智慧之道,這個不能不知道。求智慧之道是求根本智,沒有根本智,哪來的後得智?現在人學智慧顛倒了,他不學根本智,希望有後得智,結果有沒有?結果沒有。結果誤會了,把世間聰明當作智慧,世間聰明不是智慧。諸位要曉得,智慧是從根本智生,沒有根本智,那個智慧全叫做世智辯聰。世智辯聰對修道人來講,有害無利。根本智是什麼?諸位必須要記住,根本智是清凈心,根本智是甚深的禪定。換句話說,沒有清凈心就是沒有根本智。你看看《金剛經》上講得好,「信心清凈,則生實相」。信心清凈,那個清凈生實相,實相就是根本智,根本智就現前。所以根本智決定從清凈心裏面顯現出來,不是從外頭得來的;外面得來的是世智辯聰,不是智慧,這個我們不能不知道。今天時間到了,只能講到此地,明天我們再繼續講「力無畏亦然」。


大方廣佛華嚴經(第一四三六卷)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菩薩問明品」第九,一道甚深,賢首菩薩偈頌我們還是從第一首看起,先看看這兩首偈:

  【文殊法常爾。法王唯一法。一切無礙人。一道出生死。一切諸佛身。唯是一法身。一心一智慧。力無畏亦然。】

  前面我們都學習過了,現在看最後這一句,『力無畏亦然』。在前面我們看過經上所講『智慧』,講四種智慧、三種智慧、二種智慧、一種智慧;「力」也常講,有二力,佛菩薩有十力;「亦然」,跟前面是一樣。說得再多,總而言之,都是自性本具的德能。學佛同學這一點必須要知道,要認識清楚,為什麼?我們學佛的目的就在此地,恢復自性本有的智慧、本有的德相,那就是佛佛道同。

  先佛跟後佛是一不是二,怎麼知道?這前面我們讀過,『一切諸佛身,唯是一法身』,所以沒有先後。沒有先後就是沒有時間,沒有遠近就是沒有空間,這才叫事實真相,佛經裡面所說的「諸法實相」,一切法的真實相。為什麼現在我們感官上會有這麼大的差距?有遠近,有空間十方,有時間三世,有過去現在未來,過去永遠不會再回來了。在佛法里說過去可以現前,未來也可以現前,過去、未來是一法不是多法,真的是多即是一,一即是多,一多不二,這是事實真相。

  這些話佛在講經教學時並不常說,為什麼?不是一般凡夫、小乘人的知見,佛要說出來,反而引起他的疑惑、顧慮,增長他的妄想,那這就錯了。教學的目標是要教人放下妄想,遠離妄想,永除妄想,這事實真相就現前了。我們今天事實真相不能現前,經上常講這叫迷失,不是真的失掉,迷失。誰迷?自己迷了,不是別人迷,別人與我們不相干。所以佛法叫內學。這門學問在古時候稱之為內明,內是講的自性,外是講的法相,法相是所現所變,法性是能現能變。所現所變的沒有關係,不要緊,要回歸到能現能變的自性,從能現能變只是一法,一點都不錯。

  第一首偈裡面講的因一,『一道出生死』。果一裡面給我們講了五種,這五種裡面,就是清涼大師所講的,有平等因果,法身菩薩以上的境界,平等因果;有差別因果,差別因果是十法界,十法界的因果不一樣。可是差別因果是從平等因果裡面變現出來的。怎麼變的?這就是大經裡頭佛常講,「一切法從心想生」,眾生迷了自性就生起妄想,妄想裡面生分別、生執著,所以把一真的境界蓋覆住了。像雲彩把太陽遮住一樣,你見不到,並不是真的失掉,我們講迷失。

  佛菩薩教導我們的目的不是別的,回歸自性,回歸自性一定要回到一道,一道就回歸自性。所以出生死,生死是兩種生死,分段生死跟變易生死統統出離,生死就沒有了,所以是轉生死為涅盤。涅盤簡單的說就是不生不滅,沒有生滅這種現象稱之為涅盤。佛果地上的境界在哪裡?就在現前,覺了,你就證得,迷了,你所得到的就是十界、六道、三途,統統在面前。這個道理不能不曉得。

  「十力」、「無畏」,在《華嚴經》裡面多次的說到,這是顯示出佛菩薩的慈悲,一遍、二遍、十遍、百遍、千遍,我們這些凡夫業障深重,都不能得其利益,確實是無數次的重複才把我們喚醒。所以學習無論世出世間法,你要想成就,絕對不是幾遍就可以了,不可以。古人讀書,活一天讀一天,一天也不放過,他才有成就。諺語說得好,「舊書不厭百回讀,熟讀深思子自知」,每讀一遍都有一遍的悟處。這就是《大學》裡面講的「日新」,日新又新,天天有悟處,月月有悟處,年年有悟處,積小悟成大悟,積大悟就成大徹大悟。我們今天學了多少年,也讀了多少遍,為什麼不悟?這都是事實,我們不能夠開悟,是因為我們的悟門被堵塞。什麼東西堵塞?煩惱習氣堵塞了。

  我們講席常常提醒同學的,自私自利、名聞利養、五欲六塵、貪瞋痴慢,你有沒有?這十六個字只要有一個,你的悟門就堵塞,你就開不了悟。所以要想開悟,你要把這個東西放下。這個我們前面講了很多,首先要把對人、對事、對物對立的念頭放下,永遠不可以跟一切人事物對立。為什麼?對立是錯誤,對立就是無明,對立就是分別執著,你怎麼能開得了悟,一定要放下。放下之後你就明白,為什麼會明白?明白就是智慧現前,這個智慧不是從外頭學來的,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它就往外透。你去掉愈多智慧也就透得愈多,智慧愈來愈大,愈來愈殊勝,就是這麼一個道理。不在讀書多少,讀書多少不相干,在什麼?在你放下多少。煩惱習氣放下一分,智慧就露一分,放下十分,智慧就露十分,就這麼個道理。

  我們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就好象這盞燈一樣,現在這個電燈是個很好的比喻。可是現在燈不亮,不是燈不亮,燈亮了,外頭重重你用這個紙把它裹起來,你把它裹成一萬層、十萬層,一點光都沒有了;裡面是亮的,外面一點都看不出來。佛給我們講,我們裹了多少層?佛說八萬四千煩惱,一個煩惱我們比喻一張紙,我們這盞燈外面卷的紙多少層?八萬四千層。你這個燈還會亮嗎?再薄的紙,這個燈也看不到絲毫光線,這個比喻諸位好懂。八萬四千層,你把它去掉一層,沒有看到光,為什麼?它裹得太厚。如果你能夠把它去掉一萬層,八萬四千層去掉一萬層,亮了,你就看到亮了,模模糊糊看到亮了;再去一萬層,光大了;統統去掉之後,這就是如來果地。

  這才曉得智慧不是從外頭學來的,智慧是本有的。這個本有的智慧一,『一心一智慧』。力,一力一無畏,不是二力、十力,一個,自性本具的智慧德相統統現前。所以聖學的功夫,斷煩惱而已,八萬四千法門就是破八萬四千煩惱的方法,用這個方法把煩惱淘汰盡。法門雖然多,前面說過『法王唯一法』,方法再多,一法是什麼?放下,從初發心到如來地沒有別的,就是放下看破、看破放下。我們放下一切執著就證阿羅漢果,放下一切分別,我們就是十法界裡面的佛菩薩;再放下一品無明,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你就是如如佛,這叫一法。

  諸佛菩薩跟一切眾生講經說法,說無量法門都叫方便法。諸位想想我們前面所學習的,六度,這是一切法的總綱領,布施是方便法,目的是什麼?要我們放下慳貪,用這個方法幫助我們放下慳貪。持戒放下惡業,忍辱放下瞋恚,精進放下懈怠,禪定放下散亂,般若放下愚痴。放下,不就一法了嗎?這放下怎麼個放法?那就多了,這就有八萬四千法門,無量法門。

  我們說到如來果地上十力,清涼大師註解裡頭只有一句,「十力一」,這前面也說過好幾遍,我們只把名相略略的說一遍就可以了。第一種「是處非處智力」,它都是用一個智。實際上這一條,我們學佛讀這些名相不難懂,實際上我們沒有契入境界,要契入境界那還得了!是處非處是說什麼?說簡單一點就是因緣果報。種善因得善果是是處,造惡業得惡報是是處,因果完全相應。你說種善因得惡報,非處,非處就是沒這道理;造惡業會得善果,非處,沒這個道理。

  這種說法,許多眾生不相信、不承認,為什麼?我們看到有很多人,好人沒有好報,我們也看到很多無惡不作的人大富大貴。你看跟如來所講的完全相違背,幾個人能相信佛說的?這是如來果地上的十種力,如來知道,我們不知道。所以佛對這樁事情在大小乘經教裡面講得很多,開示很多。佛跟我們講三世因果,因果不是這一生的,通三世。這一生為什麼得福報、得富貴?過去生中修的善因,果報是這一生當中現前。這一生當中享福,他造惡,那是這一生造的惡因,他要受苦報在來世,不在這一世。這一世作惡,他還有享受富貴,是過去生中善因的余福,是那個果報,這個我們想想就有道理。

  但是有很多人不相信有前世,不相信有後世,這個事情就難辦。前世能不能證明?能,你只要照佛教給你的方法去學,確確實實你能回到過去世,這就是現在科學家講,要走時光隧道,你可以能回到過去。我們這個世界上不是沒有,有這種人,凡是這一類的人,現在給他一個新的名詞叫「特異功能」,他真有這個能力。他能夠看到過去,他也能夠看到未來,隨著他的功夫淺深,看的面、看的深度不一樣。有些人只能看到過去世、再過去世,看到個二世、三世、五世,這是我們常常聽說到的;能夠看到過去幾十世、幾百世,很少聽說了。

  我們在外國,聽說美國的凱西他是鬼神附身的,曾經給一個人治病,回到他好象八十多世之前,八十多世差不多將近四千年,這是他病歷裡頭很少有的一樁事情,這個不是假的。那一個人這一生當中得病,那個病因?病因是八十幾世以前造的業,病在這個時候發作。這也就是佛法裡面所說的業因果報,所謂是「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八十多世沒有發作這個病是沒有緣,這一世因跟緣聚會,果報現前。我們明白這個道理,起心動念、言語造作不能不謹慎。

  你看看中國古聖先賢教人,《弟子規》裡頭,第一個教孝,第二個教悌,第三個教謹,謹慎。真正懂得因果、明了三世真相的人,他謹慎,為什麼?因緣相遇時,果報還自受。決定不能有惡念,決定不能有惡的言語、惡的行為,起心動念、言語造作,你自己要負責任。我們不明白這個道理,不了解事實真相,迷惑顛倒,逞一時的快意,隨便說話,隨便欺負人,隨便侮辱人,不知道果報在後面。我們欺負一個人、侮辱一個人,對那個人有傷害嗎?說老實話,沒有。如果真的對那個人有傷害,因果律就推翻了。譬如,這個人是個做官的,他命裡頭那個官節節高升,我們造謠生事毀謗他,他升不上去了,這是不是我們造謠生事產生效果?不是,怎麼不是?你不造謠生事,他也升不上去,他命裡頭只到這個階段,往上去他沒有了,這麼一回事情。如果我們有力量能夠障礙他,他的命運,那個命運是因果報應,這個因果報應就推翻了,沒有這個道理。

  所以造無量無邊的罪業,你說是別人受害,我常講別人受害頂多是三分,自己受害七分,三七分帳。如果對方是個修行人,那更了不起,你造謠生事對付他、陷害他,他若無其事,他心地清凈,清凈心生智慧,他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不生瞋恚。瞋恚尚且不生,哪有報復的念頭?這成就他的功德,把他提升了,真的他節節高升,把他提升。那造謠生事傷害人的人,他就節節下降,往下墮落,他不是往上升,這兩個人的距離就愈來愈遠。

  雖然是說,自古以來就這個說法,「好事多磨」。善事常常有障礙、有挫折,善人很容易得人家的毀謗。人看不到,佛菩薩見到、鬼神見到,尤其世尊在《楞嚴經》上說得好,「發意圓成」,圓滿功德。一個人要修功德,要做一樁好事,被人破壞了,那他的功德?他功德是圓滿,沒有損壞。事情沒有做成功,是眾生沒有這個福報,對於發心的人毫無關涉。如果這個發心的人他很生氣,那就錯誤了,他就有障礙了;如果發心的人若無其事,我這個好事做成功了,社會有福,眾生有福。做不成功?做不成功自己有福,自己的福報是圓滿的,發心圓滿。為什麼做不成功?緣不足。所以必定往上升。

  發心障礙這個好事情的人,他有過失,他的過失不在障礙發心的人,不在這裡結罪,結罪是什麼?結罪在眾生結罪。因為他把你這個機緣破壞了,使你這個好事不能成就,眾生不能得利益,他從這個地方結罪。這是他這樁事情影響面有多大,影響的時間有多長,受報的輕重,從這個地方就明白了。影響的面愈大,時間愈長,那個罪就愈重;影響的面不大,時間不長,他受的罪報就輕。諸位要曉得,沒有判官,沒有人審判,上帝不管這個事,閻王也不管這個事。有沒有上帝?有沒有閻王?有,他們做得很自在,這一切罪惡自作自受。

  我過去聽朱鏡宙老居士說他老岳丈的故事,他的岳父章太炎,這是民國初年的國學大師,在世的時候曾經做東嶽大帝的判官。我上一次有機會去到泰山遊覽,特地到東嶽廟去參觀。章太炎做東嶽大帝的判官,曾經向東嶽大帝建議,他覺得地獄的刑罰炮烙太殘酷。炮烙就是銅柱燒紅,受罪的人就抱這個柱子,那一抱全身焦爛。這個刑罰太殘忍,希望能把它廢除。東嶽大帝笑笑,派兩個小鬼帶他到現場去參觀,你先去看看。結果小鬼帶到現場,告訴他到了,章太炎看不見,小鬼指著就在這裡,他看不見。這才一下省悟到佛經上講的「業力變現的」,你沒有這個業力,現不出這個境界,這境界不會現前;你自己有這個業力,業力變現的。以後他就再不提了。

  這才曉得地獄裡面的真相,不是佛菩薩設立的,不是上帝、閻羅王設立這些境界讓你受罪,不是,全是自作自受。就好象一個人惡事做多了,晚上作惡夢,那個惡夢是誰給他設計的?沒有。這種經驗我們有,人要常常存害人的心,都做惡夢;人要常常存利益眾生的心,他天天做好夢。他作夢中也是遇到人都是好人,也在修財布施、法布施、無畏布施,「日有所思,夜有所夢」,就這個道理。所以《般若經》上講得好,「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虛妄相怎麼來的?業力變現出來的,這就是大經上佛常講「一切法從心想生」。

  是處非處這個道理我們要懂,真正懂得之後,我相信對你修清凈心會有很大的幫助。從今而後灑心易行,再不敢起一個惡念,再不敢做一樁不好的事情,無論你修哪個法門對你都有很大的幫助。所以十法界業因果報是處非處,如來清楚。這個地方講如來,圓教初住菩薩就是如來,他就是真佛,佛果上的十力他們統統都具足。

  第二種「業智力」,業是講一切眾生造的因,從起心動念,為什麼你會有這個業因?業前面還有因,有因有緣。因裡頭有因緣果,緣裡頭有因緣果,果裡頭也有因緣果,重重無盡,那就深。我們常講深廣無際,佛知道,這是真實智慧。第三種「定智力」,定當中有境界,有世間禪定、有出世間禪定。世間禪定大分分為四禪八定,實在講就是八種,四禪包括在八定裡面,這世間禪定沒有出六道輪迴。而出世間禪定多!佛經上常講的「無量三昧」,三昧是梵語,翻成中國意思就是禪定,無量無邊。但是你要曉得,定只有一,哪有那麼多?說那麼多就是不同的方法修定,那方法太多!你用這個方法,他用那個方法,各人用各人的方法統統能得定。這裡頭的秘訣,就是定於一,你就得到了。

  我們凈宗修不修定?修定,你看經上講得很清楚,「一心不亂,心不顛倒」,一心不亂就是定,心不顛倒就是慧。只要是佛法,無論大乘小乘、顯教密教都離不開戒定慧。戒定慧是三世十方一切諸佛自行化他的總綱領、總原則,因戒得定,因定開慧,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共同的一條路。你要不走這個路,自己想新創一個路,那你去新創去,看看你能不能成就?我想你新創無論創的是什麼,到最後都是白費工夫。

  我們學佛第一個要老實,老實跟著前人的路去走,不要去搞新的花樣,不要創新,走老路子。一切諸佛都是這個路子走通的,我們走這個路肯定走通,你有信心、有把握。你另外開闢一條路,將來到底走到哪裡,自己都不知道。所以我們要感謝諸佛菩薩,要感謝古聖先王,他們給我開闢道路,我們後人省事,只要依教奉行,哪有不成功的。釋迦牟尼佛一生沒有創造,沒有發明,孔子、孟子一生也沒有創造,也沒有發明,統統都是述而不作,走前人的老路。釋迦牟尼佛一生自行化他,走古佛的老路子,這給我們做了最好的示範。

  今天我們修行功夫不得力,原因在哪裡?不肯走古人的舊路,一定要開闢新的道路。這個新的道路,我們細心去想一想,失敗了!學了多少年,心裡頭不清凈,沒有戒、沒有定、沒有慧。不但沒有戒定慧,天天增長什麼?增長貪瞋痴,這還得了!不能不知道。所以我們懂得定就是專,中國教童蒙《三字經》,「教之道,貴以專」,專就是定。《弟子規》裡頭也是這樣教我們,學東西只能學一門,一門沒學完,不學第二門,它有定在裡頭,容易成就,守住這個方法,那就叫持戒。

  我們今天學佛功夫不得力,所以我勸人學《弟子規》,《弟子規》是我們的根本戒,它代替佛法裡面的小乘戒。佛在經上教導我們,學佛「不先學小乘,後學大乘,非佛弟子」,那我們做佛弟子要聽佛的話。可是在中國從唐朝末葉之後,小乘教不興了,為什麼?中國人用孔孟老莊代替了。今天這個社會,孔孟老莊也不學、小乘也不學,所以大乘十善業道做不到。十善都做不到,那三皈五戒都不必提了,全是假的不是真的。為什麼古人能做到,今人做不到?古人統統有儒的底子。我們今天儒的基礎裡面選出《弟子規》這門功課,希望百分之百的落實,從這個基礎上建立十善業道,從十善業道建立三皈五戒,我們就有根。你有根是活的,你沒有根是死的,你就想這個多重要!希望大家千萬不能夠疏忽,重視戒定,「不依規矩,不成方圓」。好,現在時間到了,我們休息十分鐘。

  諸位同學,請坐。如來果地上十種智力,第四「根智力」,第五是「欲智力」,第六是「界智力」,這三種我們把它合起來說,都是觀察眾生根性。我們常講到觀機,你能夠知道一切眾生的根性,知道他的愛好,欲就是愛好,這個愛好與過去生中的習氣有關係。凡是過去生中喜歡的,這一生當中也喜歡;過去生中厭惡的,這一生中也厭惡。所以你能夠看到眾生過去宿世的根性,你幫助他,你教化他,他很容易接受。這三種有這麼多的好處。所以一切眾生遇到佛、遇到菩薩,那個緣就太殊勝。殊勝在哪裡?佛菩薩有這種能力,換句話說,知道哪一個法門對你適合。

  念佛法門很好、很殊勝,可是居然有很多人不能接受,什麼原因?過去生中沒有學過,對它比較生疏,這就難了。所以要讓他在這個法門裡生起信心,可不是容易事情,這些我們都算是過來人。我在初學佛的時候,因為從小受環境的熏習,對佛法沒好印象;學校里讀書,書本上都破除迷信,所以學習總是先入為主,這關係很重要,受了這些錯誤的影響,所以對佛法生不起信心。我跟方東美先生學哲學,方老師把佛經做為一門哲學,當課程來教導我們,佛經哲學,我們從這裡入門的。

  那個時候方先生在中年,四十多歲,我跟他的時候,他老人家四十多歲,我二十六歲。我向他請教,他告訴我佛經裡面內容非常豐富,但是也有迷信,那部分我們可以不要去理它,我們只學哲學這一部分。哪部分是哲學?他說性宗是哲學,相宗是哲學,其他的我們可以不必去理它。這個影響了我好幾年,好在我一接觸佛法之後,就接受章嘉大師的指導。章嘉大師教我三年,他老人家圓寂了,我三年還沒有把念頭轉過來。以後繼續跟李老師,李老師是苦口婆心勸導,我總算是對於其他各個宗派不排斥,特別對凈土宗不排斥了。讀過《印光大師文鈔》之後很受感動,可是還沒有發起修凈土的信心。你就說這個多難!

  怎麼樣會信了凈土?這不能不得力於《華嚴》、《法華》、《楞嚴》這三部經,最主要的還是《華嚴經》。我在三十多年前開始講《華嚴》,講到一半,有一天突然想起來,文殊、普賢學什麼法門?文殊菩薩最得意的學生,善財童子學什麼法門?細細去查一查,全是修的凈土法門。這對我感到很大的震撼,文殊、普賢是一切人最仰慕的兩位大菩薩。在佛門裡頭,文殊,世尊給我們介紹,「七佛之師」,他早就成佛了。賢劫七尊佛的老師,文殊菩薩,所以稱之為佛母,智慧第一;居然他跟普賢菩薩兩位,十波羅蜜,十大願王導歸極樂。我對於凈土信心從這個地方生起來的。

  然後再回想一下,從前學《楞嚴》,講《法華》,信心堅定了。再回頭看凈宗的典籍,領悟會心之處多了,尤其是看到彭際清居士所說的,《無量壽經》即是中本《華嚴》,《阿彌陀經》是小本《華嚴》,這三部經分量不一樣,內容沒有兩樣。所以我在這上清楚明白之後,我就把《華嚴經》放棄了,發心專講《無量壽經》,所以《無量壽經》講了十一遍,《無量壽經》就是中本《華嚴》。這一次再重新講《華嚴》,這是韓館長的啟請,她在往生的前兩天特別要求,希望我把《華嚴經》重新講一遍,留下錄相帶供給後人做參考,我答應她了。答應就要做到,所以離開台灣之後,我到新加坡在那邊開講,一直到現在沒中斷。

  不過這些年來常常參加國際上的和平活動,也耽誤不少課程,今年還有一個活動是前年答應,這個必須要參加。今年有人找我,我不答應了,聯合國有個會議在日本岡山開,邀請函寄到我這裡來,我就已經回絕了,往後我不再參加。下個月的活動是在吉隆坡,這個活動結束之後,我們的《華嚴經》還是要恢復每天四個小時,一心一意專門來學習,以此功德迴向求生凈土,這樣才能成就。如果還要參加各個地方的活動,這個經不知道要拖到哪一年?所以我想把全部時間、精力統統集中在此地。自利利他,一定要懂得根性,我自己是什麼根性,現前大眾是什麼根性,不能夠不知道;一切眾生的慾望是什麼要曉得,你才有方法對治。

  下面第七個是「至處智力」,這個至處是講你修行的果報,你修四諦,你所到達的處所是阿羅漢;你修十二因緣,你一定證辟支佛果;你修六度萬行,你一定證菩薩果位,至處;老實念佛的人,他決定到西方極樂世界,到西方極樂世界是他的至處。說實實在在的話,今天無論修哪個法門,成就很難,難在什麼地方?難在煩惱斷不掉,八萬四千法門沒有帶業成就的。你看看阿羅漢要斷見思煩惱,阿羅漢裡頭最低階的須陀洹,要斷三界八十八品見惑。這個事情我們仔細想想這一生能不能做到?做不到,做不到那還有一個方法,只有這個方法,沒有第二個方法,帶業往生。帶業往生是什麼?煩惱不要斷,只要把它控制住就行,控制容易,斷難!用什麼方法控制?一句佛號。你心裡頭只有一句阿彌陀佛,除阿彌陀佛之外,什麼都沒有,肯定你這一生往生凈土沒有一絲毫疑惑。縱然你在這一生當中,一心不亂做不到,功夫成片肯定成就,有功夫成片就行了。

  往下第八「宿命智力」,第九「天眼智力」,末後一句「漏盡智力」,漏是煩惱的代名詞,漏盡就是煩惱斷盡了。煩惱斷盡,說老實話,智慧德能相好統統圓滿。所以漏盡智力就是圓滿的智力,很難得,很不容易。清涼在這個註解裡面跟我們講「十力一」。

  「無畏一」,無畏通常講有四種,四無畏,無畏也一。這是不思議的解脫境界,得大自在。四種無畏,我們也把名相略略的說一說,第一個是「總持無畏」。總持這個意思就是說總一切義,持一切法,所以稱之為總持。古大德給我們解釋的,「聞法受持不忘」。由此可知,這一條凡夫很難做到。凡夫,年輕的人記憶還不錯,年老了記憶就衰退。方老師在晚年,他是七十九歲走的,晚年我常常看他,他就對我講:現在這幾年衰老了,記憶力不如從前。從前看過的東西,他不會忘記,現在看過的東西往往記不起來。你就曉得總持不可思議。

  這兩個字實在說,就是掌握住諸法的總綱領,這是屬於智慧。自性般若智慧現前,所以有能力教化十法界的眾生。一切眾生疑難的問題,如來沒有不能解答的,而且解答決定沒有錯誤。我們在經典裡面可以看出來,你看看《大藏經》的目錄,這叫無畏。任何場合當中沒有畏懼,要用其他宗教的話來說,這就是神、上帝、全能,佛法講「萬德萬能」,其他宗教講「無所不知,無所不能」,總持的意思就是此地這個意思,這是如來果地。說如來果地,我們一定要知道,實在就是講我們自己的自性。如果我們的自性沒有迷惑,完全顯露,那就跟經上講的一樣,一心、一身、一因、一果、一智慧、一力、一無畏。

  第二「知根無畏」,就是知道一切眾生的根性,說法契機。我們今天不要說說法,跟一般人相處,我們不知道人的根性,所以往往我們處事待人接物犯了很多過失,最明顯的把好人看作惡人,把惡人看作好人。好人看作惡人,我們對不起他;惡人看作好人,我們自己要吃虧、要上當,必定受他傷害,然後才曉得這個人我們看錯了。但是你後悔,那你已經付出很大的代價了。由此可知,知人,知根就是知人,決定不會看錯,你才有辦法教他,他的毛病你才有辦法對治它。根性是無量劫累積成的,習性。所以為什麼我們在經教里看到世尊當年在世,凡是親近他的沒有不得利益。最小的利益,不失人天福報;大的利益,開悟的、見性的、證果的,太多太多了。

  我們在經裡面常常看到的,一千二百五十五人都證阿羅漢果。小乘經上證阿羅漢,大乘經教裡頭也是大阿羅漢,大阿羅漢跟小阿羅漢那個境界完全不相同。阿羅漢是梵語,翻成中國意思叫無學,也就是他所學的東西學圓滿,就像現在我們講畢業,阿羅漢就畢業,小乘畢業是證得什麼?正覺,小乘畢業,大乘畢業正等正覺,那就不一樣了。大乘阿羅漢就是大乘教裡面常講的法雲地的菩薩,第十地,第十地菩薩叫大阿羅漢。你看我們在《無量壽經》上,《無量壽經》大家念得多,你看參與法會的一千二百五十五人,經上常講「皆是大阿羅漢」。換句話說,他不是普通人,法雲地的菩薩,你遇到這些人,哪有不得度的道理?就好象你生病,你遇到大夫,這個大夫高明極了,他一看就把你的病源看出來了,你什麼原因得的病,幾時得的病,確實藥到病除,有這個能力。

  佛滅度之後眾生福薄,雖然福薄,佛菩薩還是常常示現在人間,凡夫肉眼不認識,往往怎麼樣?當面錯過。這就不能怪別人,不能怪佛菩薩不慈悲,怪自己業障太重,為什麼佛菩薩不照顧?不肯受教。所以我們要想得到菩薩感應,所謂「佛氏門中,不舍一人」,有感必應,這話是真的不是假的。什麼感?什麼東西能感?至誠心受教,我用真誠到極處的心,願意接受佛菩薩的教誨,佛菩薩教導我,我一定能夠依教奉行,感應就現前。確實佛氏門中,不舍一人,你會遇到真善知識,你會遇到真人來教導你。如果我們輕慢心,對佛輕慢、對法輕慢、對修行人輕慢,那你就沒有辦法得到佛菩薩的加持,你這裡沒有感,那邊就沒有應。

  第三個是「決疑無畏」。眾生有疑惑來向你請教,你都能幫助他,教他覺悟,教他明了。同學們很多讀過《壇經》的,你們在《壇經》上看到六祖惠能大師,他接引的這些大眾都是修行多年還有疑問沒有法子解決,所以跟見性還是隔了一層。見了能大師之後,能大師給他一開示,恍然大悟,決疑無畏。

  所以十力、四無畏都是性德,不是學來的。惠能大師不認識字,沒有念過書,也沒有親近過善知識,一生當中唯一的一個善知識就是五祖忍和尚,他親近的時間又不長,在黃梅住了八個月,八個月跟五祖沒有見幾次面。你們在《壇經》上看到。第一次見面之後,五祖就吩咐到柴房裡面去工作,修苦行,破柴、舂米供給廚房。道場住眾多,吃飯的人多,他做廚房的工作,粗活,沒有進過禪堂,沒有聽過五祖說法,都沒有。五祖吩咐他做什麼,一心一意做這些工作。到五祖傳法,叫大家都作一首偈頌來看看,看看你們的見地如何。神秀作了一首偈,別人都不敢作,惠能大師聽到了,一聽就知道這個偈子沒有見性,還是隔一層。他也作一首,他也不會寫字,請人家幫他寫,這樣子跟五祖見了兩次面。所以在黃梅八個月沒有見幾次面,居然決疑無畏。

  「答問無畏」,第四個是答問,答問就是悉能答報,你問他沒有不能答覆的。這個智慧,無師智、自然智,統統都是性德圓滿的流露。後面清涼大師這句話講得很好,這是不能少的,「此五亦略攝諸德」,這是上面說了這五種,這五種就是經上講的果一,講的這五種果;一身(一法身)、一心、一智慧、一力、一無畏,說這五種。這五種也就把自性裡面無量的智慧德相統統包括在其中。在《鈔》裡頭,清涼大師引用「出現品」的幾句話來做總結,「出現品」裡面說「如來心意識俱不可得」,這句話意思講得很深很深。我們要問,如來有沒有心意識?如果說沒有心意識,他怎麼能夠在九法界裡頭現身說法。九法界眾生有心意識,不一樣的,九法界眾生的心意識可得,如來心意識不可得。這話怎麼講?我們要知道,如來的煩惱斷盡了,前面講漏盡智力。漏盡就是說,於一切法不起心、不動念。

  諸位想想,於一切法不起心、不動念,哪裡還有分別執著?所以不叫心意識,叫什麼?叫大圓鏡智、平等性智、妙觀察智。我們現在說這些名相,我們都有分別,都有執著,都起心動念。如來從來沒有起心動念,沒有起心動念只好說一個不可得,連不可得這個念頭都沒有了。如果你說還有不可得,你還是有,你有一個不可得,你還是不清凈,你還是被污染了。

  佛經講到極處,極處都是方便,絕對不是真實。譬如「言語道斷,心行處滅」,這講到極處了,一切諸法的實相、一切諸法的真相說不出來,不但說不出來,你想也想不到。說不出就是言語道斷,言語沒有辦法,思想達不到就是心行處滅。如果我們心裡頭還有言語道斷、還有心行處滅,問你有沒有?還是有,連「言語道斷,心行處滅」這個念頭也沒有,真正到清凈寂滅。我們說清凈寂滅,你看又落了相,又有痕迹。諸位從這個地方去體會,我們雖然達不到、做不到如來的境界、法身菩薩的境界,你能夠體會到一點,沒有入進去,體會到少分。這是實相、真相,真性顯露。

  我們今天要想成就,那你就要知道,你要不把妄想分別執著放下,怎麼樣用功,怎麼樣學習,都落在佛學裡面,不是學佛。你把三藏十二部講得頭頭是道,天花亂墜,你是個學者,於了生死出三界毫不相關,就是連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你也沒有指望。為什麼?你煩惱沒有伏住,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最低的條件,是要把煩惱控制住,控制是什麼?不讓它起作用,這樣就能往生,帶業往生。修學其他法門,一定要把煩惱習氣斷掉,斷掉難,太難!所以小乘果位我們沒指望,小乘果位都沒有指望,大乘果位就別想。

  我們看到這段經文,這是第九信位菩薩的境界,快要見性了,可以說是他在見性的邊緣上,明心見性,距離明心見性不遠了。十信心滿,這才明心見性,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圓教初住菩薩。「菩薩問明品」是十信位菩薩的解門,理明白,道理搞清楚了,要怎麼去落實?行門,這樣才能真正契入。契入有沒有入處?沒有,如果你有個入處那就錯了,為什麼沒有入處?一法,一怎麼入?二才有出入,出入是二法,二法不是佛法,佛法是不二法。出入是一個比喻,你在沒悟就叫出,悟就叫做入,入這個境界;換句話說,只有迷悟,哪有什麼出入!從初發心到如來地都是這個樣子,叫一道。

  所以章嘉大師教我那個方法妙絕了,我問他佛境界怎樣契入?他就教我六個字,「看得破,放得下」。看得破,是對事實真相明了;契入,對於一切現相能放下,不可以放在心上。不但不能夠分別執著,起心動念都錯了,不起心、不動念,這叫自性本定,《楞嚴經》裡面所說的「首楞嚴大定」。這是什麼東西?就是於一切法不起心、不動念,首楞嚴大定是每個人自性裡頭統統具足,本來具足,不在外頭,你放下就是。放下之後無量的智慧現前,這經上講的「一心一智慧」,一心就是首楞嚴大定,《華嚴經》講的是「師子奮迅三昧」,名相很多,一個意思。在我們凈土宗講「理一心不亂」,都是說一樁事情。你清楚明白了,這叫看破,看破之後放下。放下什麼?放下執著,放下妄想,放下起心動念,你就回歸到自性,回歸到法性。這個境界就是禪宗裡面所講的「明心見性」,世俗裡面所說的「見性成佛」,在《華嚴經》上法身菩薩,法身菩薩分證佛。所以這是清涼講的「如來心意識俱不可得」,這意思很深很深。

  「但以智無量故,知如來心,既雲知如來心,則非無心矣」。這個話我們能體會嗎?如來心意識就是四智菩提,大圓鏡智、平等性智、妙觀察智、成所作智,所以叫無量智慧。這就好象燈放的光,法性是一盞燈,無量智慧是燈光,燈光還照這盞燈,你細心去想這個味道,光還照這盞燈。知如來心,般若智慧還照法性,法性它現相,所以法相,一真法界是法相,十法界、六道、三途都是法相,智慧照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照了之後是什麼?就是如來心。十法界依正莊嚴是什麼?如來心而已。說如來心,你還會疑惑,再給你說清楚一點,就是你自己的真心,上從一真法界下到六道三途,遍法界虛空界無有一法不是你自己的真心。

  你真心如果不迷,就像這裡講統統照了,這個法界就是一真法界。如果迷失了自性,那就是什麼?你在境界裡頭會起心動念,還有分別執著,你就把這個境界變成了十法界,變成六道,變成三途,這就是佛經上常講「一切法從心想生」。你心想變現出來的這些境界,不管怎麼變,沒有離開一心,沒有離開一法身,沒有離開一智慧,沒有離開一力、一無畏,沒有離開;換句話說,沒有離開一道。可惜這個一道你沒有見到,你見到就了生死,「一道出生死」。這個經文裡面所說的,最重要的就是章嘉大師講的「看破」,你真的搞清楚、搞明白了。你要是不清楚、不明白,說老實話,無論修哪個法門,古人常講的「功夫不得力」,自然的,一定不得力;搞清楚、搞明白了,功夫得力。

  所以清涼在這註解裡頭,總結說得很好,「今取佛佛之心,皆不可知,故名一耳」。佛佛之心講得好,這兩個佛,兩個佛的意思就是十方三世一切佛,一切佛包括未來佛,皆不可知;換句話說,不能夠起心動念,不能夠分別執著,真的不可知。不可知是實智,《般若經》里講「般若無知」,它起作用,無所不知。無知才能夠無所不知,有知就有所不知,無知才無所不知。我們今天的麻煩就是要求知,結果呢?結果是什麼都不知道,所知的都是錯誤的,不是正確的。古大德對這些講得多,很不容易體會,怎樣才能體會?要契入才能體會,不入境界沒法子體會,要入境界真放下,放下就能體會。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大方廣佛華嚴經(第一四三七卷)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菩薩問明品」,第九,一道甚深,賢首菩薩偈頌第三首看起:

  【如本趣菩提。所有迴向心。得如是剎土。眾會及說法。一切諸佛剎。莊嚴悉圓滿。隨眾生行異。如是見不同。】

  在解答疑難之中,這又分為兩段,這兩首是第一段,清涼大師《疏》裡頭說「總明隨機見異」,後面有六首偈,「展轉釋疑」。

  在答疑難當中,清涼大師在註解裡面說,「於中前偈約佛」,第三首偈;「後偈約機」,就是第四首偈就九法界眾生來說的,前面完全是就佛果地上來講。我們還是先看清涼大師的註解,把註解念一遍,「前中即隨本異因,為物迴向,各得差別,故云如是。如是,即差別之義也,略舉十中三事耳」。前面文殊菩薩舉了十樁事,在這首偈子裡面就說了三個,『剎土』、『眾會』、『說法』,就說了這三樁事情。「即隨所化眾生而取佛土」,我們就清涼大師的開示細心來觀察、來體會。

  『如本趣菩提』,這句話非常重要,清涼給我們解釋的是隨本異因。本,一切諸佛如來在因地,因地修行是本,每位諸佛都曾經發過弘願。無論發什麼樣的願,要把一切諸佛如來因地所發的願,把它們總結歸納就是「四弘誓願」。你看看阿彌陀佛因地四十八願,觀世音菩薩因地十二願,總不出四弘誓願。所以四弘誓願是一切諸佛菩薩因地發願的集大成,總不外乎這四句。第一個眾生無邊誓願度,因為這一願,這才有『迴向心』。我們今天無論修積什麼樣的功德,即使是念一聲佛號,這聲佛號也是上求菩提,下化眾生。念念不忘眾生,這就是根本。所以四弘誓願稱之為本願。

  我們今天學佛有沒有感應、有沒有成就,願是第一,許許多多的人學佛把這個本願忘掉了。四弘誓願天天念,天天念也不行,境界現前立刻就糊塗了。你看看,貪瞋痴慢、是非人我、嫉妒障礙常常現前。《弟子規》裡面,實在講有兩句話很重要,「道人善,即是善;揚人惡,即是惡」,我們也聽、也讀,可是日常生活當中常常就喜歡批評人,心量窄小,不能包容,你跟那個願相違背。那個願是什麼?眾生無邊誓願度。這個願多大,你這個心量多大,真正是跟諸佛如來一樣,「心包太虛,量周沙界」。現在在面前怎麼樣?一個人都不能夠容納,我們這樣學佛能成就嗎?不能成就!

  剛才有位同學拿了一個問題,不是他問的,是台灣一個同學問的,他帶來。我說正好我們明天解答問題,他說不行,他明天就要離開了。問的什麼問題?問的受了菩薩戒不能持,就是做不到,還是一定要受,為什麼?說受了戒之後,生生世世就是與佛結了緣,來生來世一定能夠親近善知識,還繼續修行。我說這個我沒有聽說過,我們在受戒的時候,只知道這個戒律是盡形壽來受的,所以你每一生每一世都要重受。如果說一次受了,以後生生世世就不再受了,大概我們現在都不需要受戒,為什麼?我們肯定過去學過佛,過去受過戒,現在何必還要受三皈,還何必要受五戒、菩薩戒?不用了!這是一種錯誤的說法,不曉得是什麼人說的,佛經上沒有這個說法。

  受戒不能持戒決定墮地獄,為什麼?破壞佛教形象。你受了三皈五戒、受了菩薩戒,你還作惡,你還有貪瞋痴慢,你還有是非人我。那別人罵你,他不是罵你一個人,罵你就是罵佛、罵菩薩、罵三寶,你叫人造這種罪業,你不墮阿鼻地獄,誰墮阿鼻地獄?這個佛在《戒經》上講得很清楚。現在受戒很馬虎,從前不一樣。從前三壇大戒,出家人三壇大戒不是一次受,是分三次。受戒之前,你要學戒;換句話說,你都能做到了,這才開始登壇受戒。我還沒有做到,怎麼敢受?受了,決定要做到,做不到,決定不能受。所以在家的五戒可以分開來受的,五戒全受叫滿分戒;五戒當中有一條不能做,這一條不受,受四條,叫多分戒;或者五戒裡頭我只有一條能做到,兩條能做到,你就受一戒、受二戒,叫少分戒,這很如法。做不到不可以,做不到的也能受,佛教就全部崩潰了,這還成什麼教?這個道理不能不懂。

  你受過三皈,你是佛弟子,佛弟子人中的好人,人天的好人,天人都尊敬你。為什麼尊敬你?你的德行,你的修持,令諸天對你尊敬。你起心動念覺而不迷、正而不邪、凈而不染,這是三皈依。如果你還有迷惑顛倒,還有邪知邪見,還有染污(染污就是煩惱),鬼神瞧不起你,你是假的,你不是真的,這個道理不能不懂。所以學佛,學佛到哪裡學?經教裡頭學。你不讀經,你不學教,你到哪裡去學佛?佛不在世了,佛留下來的就是遺教,我們能夠依教奉行,這叫真學佛。只學佛教這個形式而不學經教,就是沒有內容,這是假的,這不是真的。佛教衰微,令社會大眾產生嚴重誤會,從哪來的?就是有形式而沒有實質,這樣造成的。提起佛教的衰微,諸位都知道,自己也常常感覺得很痛心,誰造的?我自己造的,我沒做到!做不到,決定不能受。

  在這個地方講的是「如本」,做不到是什麼?你沒有本。「菩提」是大覺,菩提是正覺。如本趣菩提,這句話就是把三皈依圓圓滿滿說出來。覺而不迷,我們要問我們自己起心動念是覺還是迷?我們的思想,想法、看法,我們是正還是邪?我們的行為、我們的造作是凈還是染?要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不是開玩笑的事情。所以六祖大師在《壇經》裡面教人,「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若見他人非,自非卻是左」。那個左就是往下墮落,你見到別人過失,常常把別人過失放在心上,你就往下墮落了。

  我在講席裡頭常常講,我們的清凈心,不可以把別人的垃圾放在我們清凈心裡頭,這是愚痴到極處。我們的心只容納、承受別人的善,決不把別人的惡放在心裡頭,這就對了。讓自己的心,修行最重要修心,我們的目標純凈純善,凈沒有染污,善,決定沒有惡念。那我們自己要認真去反省,我這一天當中,處事待人接物有沒有惡念?有沒有惡言?有沒有說是非長短?別人有過也不能說,說別人的過,人家知道記恨在心,他會報復你,這個罪小,罪不重。確實是有報,冤冤相報,有的時候報得也很殘酷,一句話說得不當,惹來殺身之禍,還是小事。說人過失,大事是什麼?就是你破懷佛教形象。佛菩薩的弟子怎麼會說出這種話來?讓人家對佛教產生反感,這就是破壞佛教形象,這墮阿鼻地獄,這個嚴重。所以你沒有受過三皈五戒,你批評別人、說別人過失,你只有一種罪,就是冤冤相報的罪,只有這一種。你如果受了三皈五戒,你還批評別人,說別人過失,你又加上一個破壞佛教形象的罪,破壞佛教形象決定墮阿鼻地獄。

  我跟同學們說過,我非常感激我的老師,我老師把佛法介紹給我,告訴我學佛是人生最大的享受,我得到了。我得到人生最大的享受是什麼?給諸位說,就是心地清凈善良,不記別人過失。人家怎麼樣惡意對我,我都對他感恩,我不會說他一句壞話。他做很多惡事,我不說,我也不放在心上,我只記著他的善,我只記著他的好,我只讚歎他的善、讚歎他的好,我做到這一點。沒有學佛之前,我不是這樣的,我跟凡夫一樣,天天造罪業;學佛之後,把這個改掉了。我能夠忍,我能夠讓,而且非常歡喜,沒有一點難過,這就是人生最高的享受。我沒有破壞佛教的形象,而且自己起心動念、言語造作,我知道我們是代表佛教形象的,一定要給社會大眾一個好的樣子,人家看到歡喜讚歎,讚歎我是讚歎三寶、讚歎佛法,這個重要。

  所以我們看到這個經文,「所有迴向心」。起心動念、言語造作無不是功德,這個功德完全是利益眾生,完全是利益正法。迴向偈天天都要念,但是怎麼樣?有口無心,所以迴向偈是白念。「願以此功德,莊嚴佛凈土」,我們有什麼功德?心地清凈是功德,心地善良是功德,讚歎別人的好事是功德,不說別人的惡事是功德。《弟子規》,我的眼目當中是佛門最基本的戒律,我們今天為什麼五戒十善做不到,沒有《弟子規》的基礎。如果從小學習《弟子規》,五戒十善不要教,全都做到了。

  念佛往生的人,你看倓虛法師給我們說的,諦閑老和尚那個徒弟鍋漏匠,不認識字,沒念過書,你仔細看他的行誼,五戒十善他有沒有做到?統統做到了。前幾天,我聽說有個黃居士,六十一歲往生的,四個多月前預知時至,走的時候沒有生病,果然是那一天走的。沒有念過書,不認識字,《彌陀經》都不會念,就是一句阿彌陀佛,走得那麼自在,那麼瀟洒。看她一生居家、待人接物,五戒十善、《弟子規》統統做到,一條都沒有違犯。她在哪裡學的?從小父母教,老人教的,經上常講「善男子,善女人」,他們當之無愧。所以我們常常讀經,經上「善男子,善女人」,念這兩句話的時候自己心裡想一想,我是不是善男子、善女人?如果我真的是善男子、善女人,我今天一天起心動念、言語造作真的有功德。為什麼?正法久住,利樂有情,這就是功德,我拿這個功德來莊嚴佛凈土。這個迴向偈是真的不是假的。

  具體說明「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我們有沒有做到?四重恩第一個父母之恩,「孝養父母」;老師的恩,「奉事師長」,佛菩薩的恩是屬於老師,三寶是我們老師,奉事師長,奉事師長要依教修行;國家的恩,眾生的恩,這四種。我們今天一天對這四個方面有沒有東西報答?諸佛如來在因地裡面,時時刻刻他所修積的都能夠做如是迴向,他給我們做示範。所以我們今天要憑良心去反省,我這一天有沒有空過?能不能對得起父母?能不能對得起老師?能不能對得起佛菩薩?能不能對得起國家?能不能對得起人民(眾生是人民)?四種恩。我們如果自己思想見解偏邪,言語造作不當,怎麼對得起?對父母來講不孝,對師長來講不敬,對國家來講不忠,對人民來講不義。所以我們今天所得到的剎土,我們現在居住的世界,天災人禍,社會混亂不安,這是我們今天這種心行感得的。

  「眾會」,我們今天的聚會不是像佛經上講的六和敬,我們每個人有每個人想法、有每個人看法,沒有辦法建立共識。為什麼?各人都顧自己的利害,自己的得失,堅固的執著。起心動念,尤其現代這個社會要競爭,不競爭好象就活不下去。真正修道人活不下去也不競爭,寧死都不爭,死了之後他生天,天人不爭。誰相爭?惡道相爭,地獄、餓鬼,那是爭得很厲害的,喜歡爭的人到那邊去了,不願意競爭的,上面去了,物以類聚。為什麼有的人生天,有的人墮地獄?哪一類總是歸哪一類,沒有人叫你去,自己去,所以是感應道交,就是這麼個道理。所以說我們一定要能想到,起心動念、言語造作要對得起父母,要對得起老師,對得起佛菩薩,對得起國家,對得起人。

  菩薩修行純凈純善,你看《十善業道經》最精採的一段開示,經文不長。我現在給《十善業道經》做了個節本,總共只有五百十六個字,比《弟子規》還少。《弟子規》我也把它做一個節本,它總共是講了一百一十三樁事情,我在裡面選擇了七十條,這七十條非常重要。我想明天解答問題,我們就可以印出來分送給大家,一定要做。然後我們也跟佛一樣,「所有迴向心」,我們就會得凈土;我們念佛才能得凈土,才能得極樂世界諸上善人俱會一處,才能夠聞彌陀跟一切諸佛說法,我們會得這個果報,這是真的,這不是假的。這個世間所有統統是假的,沒有一樣是真的,要知道。你要造作罪業,你在這個世間輪迴苦報永遠沒有止境。你今生雖然在佛門裡面,聽了一點佛法,跟佛結了個緣,有一點善根,李老師講過,你還不能夠避免久遠劫的輪迴,你沒有法子避免。聰明人要覺悟,要趕快回頭。

  「剎土」是我們的依報,當然說依報就也包括了正報,這是我們的生活環境、物質環境,物質環境里有人事環境,都是用這個剎土包括。「眾會」,眾會是屬於人事環境,我們聚集在一起的。現在這個社會真的是善人少,惡人多,對於真正修行人來說,未嘗不是一樁好事。你會修行的,要學善財童子歷事煉心,善人順境決定沒有貪戀,如果有貪戀的心出不了輪迴,要能放得下。

  儒家《禮記》上都給我們講「安安而能遷」。兩個安,第一個是心安,第二個是身安。我在澳洲,我們凈宗學院很多同學去參觀過,那個地方居住、學習確確實實是《禮記》裡面所講的心安身安,我都得到了。為什麼今天到香港來?香港無論是人事環境跟物質環境,那跟澳洲不能相比。為什麼到這裡來?到這邊來,是想《華嚴經》在這邊講,這邊同學能得利益。為了利樂有情,身心安穩之處也要捨棄,就這麼個道理,老師教的。所以同學們到圖文巴來邀請我的時候,我說你要知道,我在圖文巴這裡是天堂,我到香港來,我下凡了。只要對社會、對國家、對眾生有利益,我們自己身心再安穩的環境,也應當要捨棄,古聖先賢教誨要能遷,不可以留戀。

  逆境惡緣,我們看到一切都不如意的,在這裡修什麼?修斷瞋恚,修忍辱波羅蜜,修禪定波羅蜜,修持戒波羅蜜,修布施波羅蜜,六度齊修。別人不守法,我守法,持戒;別人不肯舍,我肯舍,我歡喜舍、樂意舍,給人做好樣子;別人不能忍,我能忍;別人懈怠散漫,我勇猛精進;別人心散亂,我的心專一,心專一就是禪定;別人迷,我不迷,不迷就是般若。在哪裡修?在生活裡面修,在工作裡面修,在處事待人接物當中修。所以你會修,無論什麼環境都是菩薩學處,天堂是菩薩學處,餓鬼、畜生、地獄也是菩薩學處。

  菩薩修什麼?六度四攝,這是總綱領。六度四攝就包括了八萬四千法門,就包括了無量法門,所以問題是你會不會。如果要不會,境緣就有好醜;如果要會,境緣無好醜,昆士蘭那個地方跟香港就沒有兩樣,所以問題在你會不會。那你要是真的會,你不天天讀經、學教,你怎麼會?會是什麼?過佛菩薩的生活;不會呢?不會,過凡夫的生活。實在講,凡夫還好聽一點,要說個不客氣的話,過鬼、畜生的生活。

  我相信諸位同學,你只要心地稍微冷靜一點,你就能觀察到現在人的生活。鬼的生活是什麼?貪瞋痴慢,自私自利,起心動念損人利己,這是過鬼、畜生的生活。人的生活,道德仁義;佛菩薩的生活,六度四攝。你過哪一種生活你要懂,懂,要學;不學,你怎麼會懂?真學、真干,要把自己無始劫以來的毛病習氣改掉,改掉是真功夫,是真修行。

  頭一個口業,最容易造的。所以《無量壽經》講「善護三業」,這是講修行的基本法,修行最重要的綱領就十善業。通常一般大小乘經,講十善業道的順序總是身三口四意三,身口意。《無量壽經》上排列的順序顛倒了,它講口身意,這個意思就很明顯,最容易造的口業。你修行從哪裡下手?從口業下手,不要造口業。話還沒有出口,心裡先想一想,該不該說,你說了你要負責任,因果責任。所以佛在《無量壽經》上教給我們,頭一個是「善護口業,不譏他過」,這就是跟六祖所說的一樣,「若真修道人,不見他人過」,不要說別人過失。看到別人過失,你要懂得迴光返照,別人是一面鏡子,我自己很不容易發現自己的過失,看到別人有過失,馬上回頭想一想我有沒有;看到別人說別人的壞話,我立刻想到我今天有沒有說別人壞話,有沒有批評別人的過失。這就有長進,你會學了。所以它把這個放在第一條。

  第二句才「善護身業,不失律儀」。律是戒律,儀是威儀,戒律跟威儀最根本的就是《弟子規》,《弟子規》如果真的做到了,不失律儀。從《弟子規》才能夠真正做到五戒十善,沒有《弟子規》的基礎,五戒十善你做不到,肯定犯戒,肯定造惡。這是這些年來,我們為什麼全心全力在提倡《弟子規》,道理在此地。不從根本修,沒有成就,要成就一定要從根本修,道理在此地。

  比丘戒、菩薩戒是更高的,我不要求。為什麼?古人都做不到,你要求現在人,那不太過分了嗎?那要求現在出家人,我只勸大家學《沙彌律儀》,出家人最基本的戒律。如果不學《沙彌律儀》,那就是假出家人,不是真出家人。所以你要曉得,《沙彌律儀》是建立在《弟子規》、十善業的基礎上,如果沒有前面,《沙彌律儀》做不到。出家人學三樣,在家人學兩樣,你才是真正的佛弟子,真正是作聖之徒,作聖人的徒弟。

  所以眾會,會是人事環境,人事環境有善緣、有惡緣;剎土,物質環境有順境、有逆境。會,統統都會修學,都能成就我們的道業。道業是什麼?成就我們的弟子規,成就我們的十善業,成就我們的沙彌律儀,我在生活工作處事待人接物裡頭修這個,這是功德。以這個功德迴向,那我們將來得的剎土,我們念佛求生極樂世界,我們的剎土是彌陀佛剎。我們將來到了西方極樂世界是跟那邊「諸上善人俱會一處」,所有一切接觸到的大眾純凈純善,極樂世界真的是這樣的。你要問為什麼?那是世尊為我們介紹的,彌陀在四十八願給我們講的,凡是生到極樂世界,「皆作阿惟越致菩薩」。阿惟越致圓證三不退,圓證三不退就是圓教七地以上,這還得了!諸位細細看看蕅益大師的《要解》,你就明白了。

  我們今天的緣如此的殊勝,如果自己不知道珍惜,不曉得、不懂得學習,那真叫當面錯過。你要曉得,這個世間九法界無量無邊剎土,多少羅漢、菩薩想學這個法門沒遇到。這個道理不難懂,以我們現前的例子來說,這個地球並不大,地球上的人口將近七十億,七十億人當中,你就想想幾分之幾這一生當中遇到佛法、遇到凈宗?比例太少!這麼少的比例,我們居然在其中,你就想想你多幸運,你多令人羨慕。凡是遇到這個法門,善導大師講得好,「萬修萬人去」,你不能去是什麼?不能去,你是沒修,遇到了不修,你就不能去。怎麼個修法?《無量壽經》上就是「善護三業」,你就從這裡下手,善護三業就是《弟子規》,就是十善業道。「善護意業,清凈無染」。這三句二十四個字就把《弟子規》、十善業道、三皈五戒、《沙彌律儀》統統包括在其中,到極樂世界感得諸佛說法。所以今天我們「教」學得好、學不好都沒關係,到極樂世界再學。極樂世界那是真的,真佛在那裡說經;這個世界學的,相似,不是真的。現在時間到了,休息十分鐘。

  諸位同學,請坐,我們繼續看下面第四首偈頌:

  【一切諸佛剎。莊嚴悉圓滿。隨眾生行異。如是見不同。】

  我們將清涼大師的註解念一遍,「後偈約機者,約佛則剎等皆圓,約機隨行見別,如直心為行則見不諂之國,故眾生之類,是菩薩佛土」。清涼的註解不多,可是說得很好,你看前面一首是就佛說的。佛所現的實報莊嚴土,這是佛法里常講的四土,常寂光凈土,實報莊嚴土。常寂光是理,就是法性,現的相叫法性土,就是法相,經上說的法身,前面我們讀過的法身,沒有差別。可是前面講「得如是剎土」,這個如是裡頭就有差別的意思,如是是什麼?隨心應量,「隨眾生心,應所知量」,《楞嚴經》上講的。眾生有感,佛就有應,應以什麼身得度就現什麼身,應以什麼剎土得度就現什麼樣的剎土,應以什麼法得度就說什麼法,佛能夠恆順眾生,隨喜功德。佛所說的一切差別就是無差別,這個意思就很深了,我想有些同學能體會得到,《華嚴》上所講的「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一多不二」,於此可見。

  後面這首是就眾生來說的,我們常講九法界眾生,或者說十法界眾生。十法界裡面有佛法界,這個佛法界是十法界裡面的。十法界裡面的佛,權教菩薩最高的地位,只要他這個境界是到了破無明的邊緣,還沒有破,將要破還沒有破,這個邊緣是十法界的佛。如果這一品無明破掉,他就不在十法界,他就超越十法界到一真法界去了,一真法界是真佛,不是假佛。這是不容易,你看看,要到一真法界要斷見思煩惱,佛在經上給我們說見惑,三界有八十八品;思惑,三界就是講的六道,這裡頭有八十一品,統統斷乾淨了,見思煩惱沒有了,才能夠出離六道輪迴。出離六道之後,還有塵沙煩惱、無明煩惱。四聖法界裡面主要是要斷塵沙煩惱。塵沙煩惱怎麼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你才能破得了塵沙惑。學到沒有學處了,豁然開悟了,所謂「思盡還源」。塵沙惑是分別,見思惑是執著,《華嚴經》上講妄想分別執著,好象好懂一些,實際上就是大乘講的無明煩惱、塵沙煩惱、見思煩惱,完全是一個意思。

  所以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真正修行,大經好,比小乘真的是高明太多!你說見思煩惱八十八品、八十一品,那個頭數多麼麻煩,你看大乘經上講多簡單,妄想分別執著。我們在日常生活裡面對人、對事、對物修什麼?你真的是學菩薩道,修菩薩道,頭一個不執著。人要是對世出世間一切法都不執著,他心清凈,三昧成就了。念佛的人得一心不亂,一心不亂沒得到,功夫成片決定能得到。得到功夫成片的人,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功夫成片有九品,三輩九品。上三品的人,功夫成片裡面的上上品、上中品、上下品,生西方極樂世界自在往生。什麼叫自在?想什麼時候去就什麼時候去,想在這個世間多住幾年就可以多住幾年,一點都不妨礙。

  我還有想,還有不想,這是不是執著?是的,那你還是去不了。這個想與不想是我們凡夫的話,不是修行人的境界,修行人想與不想都不執著,一切隨順自然。我們講想往生就往生,是在這個世間緣分沒有了,馬上就走,緣盡了。還要多住幾年,這個地方還有緣,什麼緣?有很多眾生跟你有緣,你不能走得很早,你要幫助這些人,這就叫緣。功夫成就之後,住在哪裡統統是個緣分,有緣就住,沒有緣就走。還有許多眾生想聽你教誨,你應該幫助他們,幫助他們建立信心、願心,念佛求生凈土,這就叫要多住幾年;沒有這個緣趕快走,這個世間沒你的事,這才叫正理。所以沒有自己想不想,還有自己想不想,分別執著妄想沒放下。

  我們現在要學的是什麼?沒有別的,章嘉大師早年教給我的「看破、放下」,看破是什麼?明了。不學教,怎麼能看破?我讀經、講經,從學佛就開始讀經,五十四年,講經也有四十七年。世尊當年住世講經說法四十九年,我還差兩年,就是他起步比我早,他三十歲開始,我是三十三歲開始。天天讀經,天天講經,天天依教修行,對於世出世間一切法逐漸逐漸明白到底是回什麼事。總而言之,一句話說盡了,《般若經》上所講的「一切法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你要是真正有這種認知,這個認識、明了,你還會有執著嗎?你還會有分別嗎?你還會起心動念嗎?沒有了。不執著,六道沒有了;不分別,十法界沒有了;不起心、不動念,一真法界也沒有了。這個總的綱領、總的原則,我們一定要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常常記住《金剛經》上所說「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這正確的,你可不能看錯!這正確的看法。真正明了了,哪有不放下的道理。放下是很自然的,沒有一絲毫勉強。

  真的放下,不再執著、不再分別,心地恢復到清凈寂滅,那就是入佛境界了。這個時候求願往生,感應無比的殊勝,往生到極樂世界,那就看你放下多少。對於世出世間一切法再不執著了,你生方便有餘土,不是在凡聖同居土;凡聖同居土上三品都自在往生,方便有餘土那就不必說了,比它高多了。如果對於世出世間一切法分別都沒有了,你生西方極樂世界實報莊嚴土,一生到那個地方「花開見佛悟無生」,就證無生法忍。什麼地位菩薩?七地以上,真正七地以上,阿惟越致菩薩。如果你生凡聖土、生方便土,這叫帶業往生,雖然沒有到七地菩薩的等級,可是你的智慧、你的神通、你的道力跟七地菩薩相等,這不可思議,這是他方世界任何一個佛剎裡頭沒有的。所以這是諸佛如來讚歎彌陀,「光中極尊,佛中之王」,就是他特別。凡聖同居土下下品往生的眾生,他的神通、道力、智慧都跟阿惟越致菩薩平等,跟七地菩薩平等,這太殊勝、太殊勝!

  這種緣到哪裡去找?你學別的法門修到這個程度是兩個阿僧祇劫。修凈土的人來說,這兩個阿僧祇劫省掉了,你佔多大便宜!所以說一切菩薩夢寐希求而不可得。我跟同學們說過很多次,三大阿僧祇劫是從證得圓初住那一天算起的,在這個之前不算的。初住菩薩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從這一天算起,他必須一個阿僧祇劫修滿三十個位次,十住、十行、十迴向;第二個阿僧祇劫七個位次,愈往上去愈難,就是從初地到七地。你看看,七地就是第二個阿僧祇劫圓滿,七地菩薩。你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雖然是下下品,一品煩惱也沒有斷,可是你有功夫伏住,這點千萬不能疏忽。煩惱習氣沒斷,我這個念佛的功夫能把它伏得住,就是雖有煩惱習氣,不會發作。

  戒律裡面所講的都能做得到,十善裡面講的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綺語、不貪、不瞋、不痴,真正做到了,念佛的功夫把它伏住,這叫帶業往生,伏煩惱而不是斷煩惱。在其他法門裡面來說,這是凡夫,頂多只能到欲界天,生欲界天。但是這個功夫,念佛的人可以往生凡聖同居土。生到凡聖同居土,他的神通、道力、智慧等於七地菩薩,這個事情太難得、太難得,太希有!擺在我們面前,我們要不要?

  如果說我們想要,那你從今天起自私自利放下,名聞利養放下,五欲六塵放下,是非人我放下,貪瞋痴慢放下,行,你這一生成就了。如果這些東西還放不下,還天天搞這個,那叫當面錯過,你這一生不能往生。就是李老師講的,這念佛人,一萬個念佛人,真正往生只有二、三個。為什麼?那二、三個人真放下,所以他往生沒障礙。只要有一條放不下,都是你往生的障礙,你出不去。不是佛不慈悲,佛是教你伏煩惱,你沒有伏得住,你煩惱還起現行,還在起作用。這些道理通達明了,叫做看破;真正照干,我真放下,這叫功夫,功夫就得力了。

  所以經文裡面講,『一切諸佛剎,莊嚴悉圓滿』。這兩句是贊佛的,確實諸佛剎統統是同樣的莊嚴,同樣的圓滿,沒有差別。但是底下講『隨眾生行異,如是見不同』。眾生起心動念、言語造作,這就是大乘教裡頭佛常講的「一切法從心想生」,這個一切法是講十法界依正莊嚴。

  諸位要記住,十法界包括地獄、餓鬼、畜生,包括三途,從心想生。這些事情佛菩薩慈悲到極處,給我們講得很清楚,餓鬼道,貪愛,貪心重墮餓鬼道,瞋恚心重墮地獄,愚痴心重墮畜生。愚痴是是非善惡、真假利害沒有能力辨別,把假的當作真的,把邪的當作正的,把惡的當作善的,這種人愚痴,墮畜生道。我們今天起心動念,《地藏經》上說得好,「閻浮提眾生,起心動念,無不是罪」,什麼罪?貪、瞋、痴、慢、疑、惡見,六種根本煩惱。起心動念不出這六種根本煩惱,你怎麼能出輪迴?不但不能出輪迴,再說個不好聽的話,你怎麼能出離三惡道?現在雖然還在人道,所造的業全是三途罪業,人身失掉就要到三途去受報了,你說多麼可怕。自己有沒有警覺?不知道,這個不知道就是愚痴!

  我們是貪瞋痴三樣統統具足。所以一般人多半,現在造作罪業的人,死了之後先墮地獄,地獄報完之後再到餓鬼道,餓鬼道的罪報完之後再到畜生道,畜生道報盡的時候,才能夠再回到人間。這個時間太長!不知道哪一生、哪一世你再得人身。所以人身易失而難得,很不容易得到。得人身的人不知道這個事實真相,不知道珍惜這一生好好的積功累德,斷惡修善,他不知道!這是佛在經上常講「可憐憫者」。

  世間的名聞利養不是好東西,不是好事,菩薩得到這些名利,他能夠利益一切眾生,為眾生造福;凡夫得到這個東西,沒有不墮惡道的。所以這些東西不要去爭,應當要遠離,應當要捨棄,釋迦牟尼佛給我們做出最好的榜樣。世間人要爭的,要爭到做總統,去競選,爭到做國王,釋迦牟尼佛都得到了,不要,捨棄了。早年到中國來傳教的安世高大師,他是安息國的王太子,父親過世之後他繼承王位,他做了半年,把王位讓給他的叔叔,他出家,不要,聰明人!捨棄王位而出家的這些法師有好幾個,在《高僧傳》裡面看到。世間人拚命爭榮華富貴,他們統統得到,你看看,全部捨棄,有更好的東西比那個殊勝太多了,就是你要能認識。所以這些人為我們做出榜樣,六道三途乃至於十法界統統都要能舍,還有什麼舍不掉的?

  學佛的人,釋迦牟尼佛是我們最好的榜樣,現身說法,王位捨棄了,富貴捨棄了,妻子捨棄了,示現的是出家、修道、證果,超越三途,超越六道,超越十法界,證究竟圓滿的佛果。在《華嚴經》上,善財童子給我們做出圓滿的示現,我們看到了、聽到了、體會到了,就應當依教奉行,應當向他學習,這叫學佛。所以我們要想批評一個人,就想到釋迦牟尼佛有沒有批評人?沒有。我們想毀謗一個人,釋迦牟尼佛有沒有毀謗人?我們說人家壞話,釋迦牟尼佛有沒有說人壞話?佛有沒有惡口?佛有沒有妄語?佛有沒有兩舌?沒有。我們要學佛的存心,無貪、無瞋、無痴;學佛的言語,沒有妄語、沒有兩舌、沒有綺語、沒有惡口;學佛的行為,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你要學習,學得要像,這叫學佛,這叫佛弟子,這個為佛教爭光,這是正法久住。

  如果我們沒有遵照世尊的教誨,起心動念是貪瞋痴慢,言語是妄語、是兩舌、是惡口、是綺語,身的行為確實幹的是殺盜淫,十惡具足,佛經上講地獄眾生。諸佛菩薩、一切修行人無不是從十善下手,上品十善生天,天道;中品十善,人道;下品十善,修羅,六道裡面的阿修羅。修善因得善果,造惡業決定有惡報。十法界裡頭,因緣果報是定律、是事實,誰都沒辦法改變,全是自作自受,絕對沒有人給你安排,這不能不知道。

  清涼在此地講得好,「約機,隨行見別」,這個行就是你的行持、行為,起心動念,意業的行為;言語,口業的行為;身體造作,身業行為。換句話說,隨行就隨你身口意造作不一樣,你見的境界不相同。這個別是說什麼?別就是十法界,十法界依正莊嚴不一樣。

  下面舉個例子如直心為行。這個行應當念去聲,念ㄏㄥˋ,當作動詞講。但是現在我們大家都習慣了,只要意思能懂,行,大家都錯了,那就對、就正了。所以講法的時候一定要懂得,這是當作行為講。你要是直心,直心是什麼?直心是菩提心,《起信論》裡面給我們講「直心,深心,大悲心」。直心是體,深心是自受用,大悲心是他受用,所以說一個直心,三心具足。我們現在為了學習方便起見,把三心改成了五心,這大家好懂。因為深心不好懂,所以我們現在講菩提心講五個心。

  真誠心就是直心,別人對我們是虛偽,我們對別人要真誠,為什麼?別人不想出六道,他用虛偽的心,就是六道的因。我們現在明白了,我們想出六道輪迴,不想再搞輪迴了,我們要用真誠心。絕對不能說他虛情假意對我,我怎麼可以用真心對他,那我不吃虧了嗎?是的,表面上吃虧了,實際上佔便宜,為什麼?你超越六道了。虛偽心是輪迴心,貪瞋痴是輪迴心,用輪迴心怎麼能了生死?用輪迴心怎麼能往生極樂世界?這你一定要知道,真誠心是體。

  自受用,經論上講深心,我們今天講三個:清凈心、平等心、正覺心,這就是深心。我把它分作這三個來講,大家容易懂。我今天心目當中處事待人接物平不平等?給諸位說,有執著就不平等,放下執著就平等;有執著就不清凈、就染污,沒有執著就清凈。有分別,你就沒有覺,正覺就沒有;沒有分別,正覺就現前,自受用。這就是《無量壽經》經題上講的「清凈平等覺」,清凈平等覺是菩提心裏面的深心。

  最後一個他受用的,大悲心,就是慈悲。對待別人要慈悲,對待自己要清凈平等覺,這就是真誠的流露。我們是不是用的這個心?在生活當中,在工作,在處事待人接物,在修行全都是用的這個心,這就是直心。能夠用菩提心,那你所行的業決定與十善業相應,決定與三皈五戒、《沙彌律儀》相應。不但與這個相應,與比丘戒、菩薩戒都相應;那《弟子規》更不必說了,全做到了!這樣的人就見到不諂之國。哪些是不諂之國?諸佛的凈土你就見到了。你能見到當然你就能往生,這肯定的。你的心裡頭沒有諂曲之相,境界就變了,你就見到佛國。如果我們自己心地還諂曲,我們所見到的是六道。如果我們的心在六道裡頭就有分別、就有執著,有分別、有執著就有善惡,善多惡少,你見三善道;惡多善少,你見的是三惡道。這是隨眾生行異,如是見不同。

  佛給我們示現的也不一樣,前面這一句,「得如是剎土」。釋迦牟尼佛在我們這個世間,如是剎土,眾生心變現的。可是你要曉得,釋迦牟尼佛自己所住的我們看不見,實實在在講實報莊嚴土,常寂光凈土,跟極樂世界無二無別,他自受用土,這很難想像,真的是不可思議的境界。他所得的報身,「身有無量相,相有無量好」,他自己住的確實是報身、是法身,應化不離法報,一而三,三而一。但是我們凡夫有業障,所以看到佛的法身,看到佛的報身,也看成我們一般人的身相,沒有什麼兩樣。所以只看到世尊三十二相八十種好,佛法里稱為劣應身。誰劣?不是佛劣,我們凡夫。

  這個事情實在講並不難懂,我們每個人確確實實是自己業習煩惱不相同,兩個人同樣看一樁事情,有人看到歡喜,有人看到討厭。譬如同樣看月亮,同樣看一個畫,看山、看水,有人喜歡,有人憂愁,它所給人的反應不相同。這個事情常有,常常發生在我們的周邊,所以法平等的,真的是佛所講的有道理,「諸法平等,無有高下」。看到不平是什麼?不平是你的心不平,甲看到歡喜,乙看到討厭,兩個人心不平,愛好不一樣。所以種種不平、種種差別是從這個地方生的,這是我們不能不知道。所以大經裡面才講「心平則地平」。我們讀凈土的經論,佛告訴我們西方世界沒有高山,「地平如掌」,西方極樂世界地是平的,沒有高下起伏,為什麼?人心平。所以佛對持地菩薩說,你要想把大地這個土把它填平,你要從你心地做起,心平則大地就平等。

  我們今天,現在世界動亂不安,每個人都希望和平,和,和睦相處,怎樣才能做到和?要平等。所以和是果,平是因,我們人與人之間要是不平,和永遠沒有,哪來的和睦!和睦是從平等心裏面生出來的。中國這個文字是有因有果的,我們中國人叫和平,日本人講平和。中國人是把果放在前面,因放在後面,佛法常常用這個方法,因為果大家都看到,你看到的時候再給你講因,容易接受。日本人翻過去的時候,日本人講平和,他不是跟我們中國人講和平,意思也很好,平等對待,和睦相處;我們中國人是講和睦相處,平等對待。和睦相處是依靠平等對待,沒有平等對待,哪有和睦相處?

  今天全世界的人都在憂慮、都在關懷,如何能將這個世界恢復過去那種和平的局面,怎麼樣能夠化解衝突。現在變成學術裡面重要的課題,很多大學裡面開和平學院。我在昆士蘭大學的榮譽教授,就是和平學院給我的。我常說要想從事於和平,首先要從自己內心裏面去做。我們心裡頭不平,許許多多的矛盾對立,對人對事對物一定要把這些對立矛盾統統化解,我們的身心就和諧了。身心和諧的果報就是健康長壽。整個身體就像一個地球一樣,眼耳鼻舌身就像不同的國家,不同的族群,五臟六腑都是一樣。在這個地球上許許多多不同的國家,不同的族群,不同的文化,不同的信仰,但是是一個整體,都能夠和睦相處,各人守住各人的本位。眼它管見,它不管聽,如果眼哪一天起了個念頭,我要干涉聽,我要干涉嗅,我要干涉嘗,它要做老大,那其他的都變成二、變成三,這個人就生病了,不和了,不和就生病,嚴重的就要死亡。所以和諧太重要。

  中國《易經》裡面講「太和」,太和是宇宙和諧;「中和」,我們人要懂得和,就是你的身心要和,從中不是從外;然後才能做到「保和」,人跟大宇宙合而為一,這是最健康的。人跟大宇宙合而為一,這就是佛菩薩境界,「心包太虛,量周沙界」、「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這些道理、這些話我們中國古聖先賢體會到,我們相信肯定他做到,他做不到,他說不出來,不是普通人能說得出來的。我們後學沒有別的,跟著古人的道路,遵守古人的教誨,一定能行得通。

  這世間全是假的,如果要貪戀世間種種享受,那你就不能夠出三界,你就不能夠證無上菩提,與這個沒分。在佛法里得一點小受用,來生能夠生到欲界天,不錯,享天福。但是你要記住,上品十善才生天,中品十善得人身,下品十善是修羅。如果違背了十善,自己去想想,起心動念、言語造作是十善的反面,那就造十惡。十惡,上品十惡,地獄;中品十惡,餓鬼;下品十惡,畜生。十善十惡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也叫做看破。放下十惡,專修十善,這聰明人!以十善為基礎再好好的學佛,那就超越了。這得有緣人,沒有緣人沒有法子。

  現在我們的確是有緣人,這一生當中遇到大乘佛法了,只要好好的依教修行。依教修行,教不能一天不學,經不能一天不讀,然後依照經典教訓去努力的奉行,把經典的教誨變成自己的思想見解、變成自己的言語行為。那就恭喜你了,你這一生是在這個輪迴裡頭最後身,因為來生你已經超越,你不再搞輪迴了。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大方廣佛華嚴經(第一四三八卷)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菩薩問明品」,賢首菩薩偈頌第五首看起:

  【佛剎與佛身。眾會及言說。如是諸佛法。眾生莫能見。】

  清涼大師在註解裡面告訴我們,「餘六偈」,就是從第五到第十,這六首偈「展轉釋疑」。前面提出疑問,菩薩在此地為我們解答。這六首偈又分為四個小段,「初一偈有疑雲,若皆圓滿,何以不見」。就是剛才我們念的第五首答這個問題,為什麼不見。「答意雲。眾生不見,豈得雲無。然有三義,一約他受用,則地前凡小眾生不見;二約自受用,則等覺眾生亦皆不見;若約即應同真,權教菩薩不見」。清涼大師給我們這樣的解釋,我們還是不好懂,如果用現代科學的發現所說的,我們反而容易懂得。科學家告訴我們,宇宙之間確實有不同維次空間存在,這是我們通常講的二度空間、三度空間,四度空間我們就不好懂,五度、六度,從理論上講,空間維次是無限的。

  科學講空間,佛法裡面講法界,法界在理論上講無量無邊。實在講,佛家講的法界就是今天科學裡面所講的空間。既然說是圓滿,為什麼會不見?圓滿應該就可以見。這個問題,不見,前面也說過很多,不是如來果地上的境界,六道十法界裡面的境界,特別是六道。六道就是六種不同維次的空間,每種不同維次空間還有很大的差別。如果嚴格的來講,我們今天在人道是不是一個共同維次空間?沒錯,是有共同的。

  《楞嚴經》上講有「同分見妄」,可是還有「別業見妄」。同分見妄,這是相同。雖然是相同,為什麼我們對於一個人、對於一樁事、對於一個現象,每個人看起來,我們的感官感受都不相同。感受不相同,說明我們這裡頭有差別空間維次。這個事實真相我們能體會,只要是細心一點,你就能體會到,很清楚的擺在我們面前。同樣眼睛看,有的人見得很真切,有的人見了歪曲;總的來說,就是佛在大經裡頭常講「一切法從心想生」。由於我們的心想不相同,同樣是一個人,每天境界也都不一樣。今天我看這個很順眼,看得很歡喜;過幾天我覺得它很討厭,這是什麼原因?那心念頭變了,心想不一樣。這心想全是妄想,不是事實真相。什麼時候你才能夠見到事實真相?佛菩薩告訴我們,只要你把妄想分別執著放下,事實真相你就見到了,那個時候才叫做大圓滿,你才看到法法平等,無有高下。自性裡頭的大慈悲心從這個地方就流露出來。

  佛說慈悲也講有四種(有四大類),凡夫境界裡面的慈悲叫「愛緣慈悲」,這凡夫。你喜歡他,你對他就慈悲,你不喜歡他就沒有慈悲心。受過聖賢教誨,有良好修養的人,他的心量擴大,就是「眾生緣慈悲」。像《弟子規》裡面所說的「凡是人,皆須愛」,這是聖賢的教誨。你自己沒有達到聖賢的境界,依照聖賢教誨做是正確的。雖然你現在的心還是妄心,還有妄想分別執著,你做得沒錯。聖賢人對於一切眾生那個愛心是真的,清凈平等的;我們凡夫學聖賢,對於一切眾生都有愛心,可是這裡頭還是有差別,還是有染污。但是,總而言之是我們很認真在學習,希望我們的境界不斷向上提升。

  真正契入到佛法,像阿羅漢、諸菩薩們,他們叫「法緣慈悲」。眾生緣慈悲還是凡夫境界,法緣慈悲就不一樣,法緣慈悲在什麼時候?阿羅漢以上,也就是超越六道。六道裡面所謂是志士仁人,有仁德的人,眾生緣慈悲。菩薩修行,見思煩惱斷了,也就是說於一切法不再有執著,分別也漸漸淡化,沒有那麼嚴重,這入法緣。四聖法界,聲聞、緣覺、菩薩、十法界裡面的佛,法緣慈悲。

  再往上面去,那就突破十法界。突破十法界,我們曉得上面是一真法界,在《華嚴》稱為華藏世界,在凈土稱為極樂世界。雖然這裡面還有品位不同,極樂世界有四土三輩九品,華藏世界裡面有四十一位法身大士,這還是不同。但是他們統統都是「無緣慈悲」。緣,用現在話講條件,無條件,對人對事對物一片真誠愛心,沒有任何條件,這是佛的境界。雖然是無緣慈悲,無緣慈悲裡面也有差別,他無明沒斷盡,十住菩薩就比不上十行菩薩,十行菩薩就比不上十迴向菩薩,十迴向就比不上十地菩薩,但是統統是無緣慈悲。所以無緣慈悲裡頭有很細的差別,我們凡夫知不知道?不知道。他自己知不知道?他自己也不知道。他自己如果知道的話,那他就有分別執著,那就不叫無緣,頂多是法緣,自己也不知道。為什麼自己不知道?不起心、不動念。這就是這裡面約自受用,等覺眾生也不能見;他受用,那是別人看的,各個不相同。

  我們再看,清涼大師很慈悲他還有小注,《鈔》裡面講的小注,「眾生不見者,即同凈名經雲,爾時舍利弗,承佛威神」,這就是佛力加持他的,「作是念,若菩薩心凈則佛土凈者」,這是我們都念得很熟,常常都會引用,「我世尊本行菩薩道時,意豈不凈,而是佛土不凈若是」。這實在講代我們問的。釋迦牟尼佛所證的圓滿,他不是分證佛,他是究竟圓滿佛。究竟圓滿佛,那他示現在我們這個世間,他住的不是凈土,這個地方娑婆世界,娑婆世界是他的世界,所以難為舍利弗尊者為我們提起這個問題。「佛知其意,即告舍利弗,日月豈不凈耶」。這是比喻日月,「而盲者不見,對曰,不也,世尊,是盲者過,非日月咎」。這很容易懂,日月沒有過失,你見到、見不到不是它的事情,是你自己的事情。眼睛好的人見到了,眼睛有毛病的人見不到,這是盲人自己的過失,不是日月的過失。佛就叫著「舍利弗,眾生罪故,不見如來佛國嚴凈,非如來咎。舍利弗,我此土凈,而汝不見,即其義也」。

  舍利弗的示現是阿羅漢,阿羅漢見不到佛的凈土,這是表演給我們看的。實際上,舍利弗是古佛再來,來協助釋迦牟尼佛教化眾生。在示現的過程當中,就是世尊說法四十九年,處處為我們提問題。說老實話,我們見了佛的時候,什麼問題都提不出來,大概興奮起來都忘掉。平常問題很多,見了佛之後問題都沒有,提不出來。所以一定要古佛、要菩薩再來,就像演戲一樣,他們來表演幫助我們覺悟。清涼註解裡頭注的這個意思,也就是我剛才所講的,那我們要相信有不是沒有。現在科學家告訴我們,當然科學家還沒有辦法證實。我們想像當中,他們一定是用數學的方式,所以數學是科學之母,用數學裡面來推斷確實有不同維次空間,而且這不同維次空間真的是無量無邊。這不同維次空間從哪裡來的?科學家就不知道了。所以科學的發現,知其當然,不知其所以然。

  實在講這六道,六道的發現,六道用現在佛法裡面說,天有二十八層,二十八層就是二十八種不同維次空間。下面還有人道、修羅、畜生、餓鬼、地獄,這裡頭空間也都不一樣!天有二十八層,人也不止二十八層。古印度真的是宗教之國,他們修行都著重於禪定。禪定真的是萬緣放下,恢復到清凈心,心地一清凈,他見的境界就愈大。所以古時候婆羅門教講六道輪迴,婆羅門教見到了,禪定裡頭見到,所以禪定裡頭有境界。除婆羅門之外,我們曉得印度有不少高級宗教,佛經裡面講的「六師外道」,這六種宗教都是高級的,他們都是修禪定,都有很深禪定的功夫,所以空間突破了。這六道裡面的狀況,他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所以六道不是佛說的。

  因為婆羅門教比我們佛教歷史長得很多,現在世界上承認印度教的歷史是八千五百年;我們佛教,世界上承認才二千五百多年,比印度教差太遠了。在新加坡九個宗教排列順序是按時間久遠,所以第一個就是印度教,印度教的前身就是婆羅門教;第二個是猶太教,猶太教有四千年歷史,比我們久;第三個就是拜火教,拜火教有三千多年歷史,佛教排名第四,都很有功夫,他們說出來。到釋迦牟尼佛出世才把其所以然的道理說出來了。

  不同空間維次,就是講六道、十法界、二十八層天從哪來的?為什麼會有這個現象?這他們沒有解釋,佛說是業力變現的。業力變出來的,就是大經上常講「唯心所現,唯識所變」,識就是妄想分別執著,妄想是阿賴耶識,執著是末那識,分別是第六意識。人迷失了自性之後,就是用心意識,心意識叫妄心,妄心變現出妄境,這境界不是真的是假的。所以《金剛經》上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十法界都是有為法,沒有一樣是真的。

  佛法講真妄,它的標準是很嚴格的。凡是真的,永恆不變,這在佛法就是真的;如果它有變化,它有生滅,這決定是妄的。你看看,從能變的心,妄想分別執著這個心就是生滅心,前念滅了,後念就生,一個念頭變一個境界,所以境界沒有相同的。我們從早到晚,剎那剎那這個境界沒相同的,你看到好象沒有什麼變化,實際上有,它變化得很微細,你沒有辦法覺察。我們細心去想一想,這個道理不難懂,譬如一棟樓房,這樓房建好了,慢慢慢慢它就變老變舊,最後這個樓也會倒掉了。如果不維修它,再堅固的大樓,一百年、二百年、三百年,到五百年、六百年、七百年,跟新建時候不一樣!它是不是突然變成那樣的?不是,是不是年年在變?不是,月月在變?不是,天天在變?不是,剎那剎那在變,這是事實真相。

  可是人的心太粗了,怎麼知道剎那在變?《仁王經》上告訴我們,一彈指有六十剎那,一剎那有九百生滅。一個生滅就是一個變化,能變,外面境界是所變,所以你不知道這個境界是假的。這個東西就像我們看電影一樣,我們看的銀幕,沒有看到放映機後面的底片張張不相同。前面一張跟後面一張很相似,裡面確實不一樣,絕對沒有說是兩張完全相同,找不到。像江本勝博士做水實驗做了十年,今年整整十年,從來沒有看到兩個結晶完全相同,這對了!因為我們每個人的心剎那生滅,所有境界是唯識所變的。

  什麼時候你能夠見到不變的東西?真心,所謂一真法界,它為什麼叫真?它不變。為什麼它不變?能現的那個心沒有妄想分別執著,所以它心是真心,真心現的境界不變。真心現的境界在哪裡?就在我們眼前,我們六根所接觸的統統都是,不是假的是真的。為什麼又說它是假的?我們的妄念把它扭曲了,明明是個真的,可是在我們心目當中說全都是虛妄的,我們見不到真相。這個毛病不在外頭境界,也不是諸佛菩薩,統統怪我們自己妄想分別執著。這就是「出現品」裡面所說的,「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完全平等,「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我們的虧就吃在這裡。

  學佛要怎麼修?把妄想分別執著放下,真相大白,那就是佛境界。可是妄想分別執著放下,這句話說得容易,做起來太難了,為什麼?妄想是無始劫的熏習,這時間太久,這個東西是毒,佛家講三毒,貪瞋痴,三毒!貪瞋痴裡頭最嚴重的愚痴。什麼叫愚痴?對於事實真相完全不了解,不了解就會在那裡猜想,愈猜愈錯,愈迷愈深。從愚痴裡面生起貪瞋、我慢、邪見,都從愚痴裡頭生的,愚痴叫無明。這一迷的時候一切都迷了,所有一切境界都扭曲、都變形了。

  境界確確實實是隨著我們念頭在轉,這個道理如果不是佛經上講得這麼清楚,我們確實不知道。真正明白這個道理,對於我們現前生活就有很大的幫助,為什麼?可以用我們的心念改變我們的環境。身體健康,需不需要用醫藥?不需要,用心念把它恢復正常。怎麼恢復正常?沒有妄念就正常了,有妄念就不正常。人為什麼會生病?佛講,你的病根就是三毒煩惱。貪瞋痴叫三毒,不但是一切病的根源,是六道輪迴的根源。這個東西不斷,六道這個幻相就好象夢,這個惡夢你醒不過來;你要把這個東西斷掉了,你就從六道裡頭醒悟過來,超越六道。永嘉大師講的「夢裡明明有六趣」,那是迷,迷夢裡頭有;「覺後空空無大千」,你一下醒悟過來了,就是你把貪瞋痴放下了,六道就沒有了。

  六道沒有,你到哪裡去?實在還在這裡,但境界變了,變成什麼?變成方便有餘土。六道是凡聖同居土,整個境界就變了。這裡面你所看到的是什麼?看到的是聲聞、緣覺、菩薩、佛,四聖法界,那怎麼會一樣?都是從心想生。我們也看到很多例子,古今中外真正修行人,不管哪個宗教,哪個宗教裡頭都有,佛教裡面占的比例多,其實哪個宗教都有。只要修定,定能夠把貪瞋痴伏住,只要把這個東西伏住;你伏的力量比較弱,能突破空間維次少。譬如最少的,就是最容易突破的,鬼道。人跟鬼真的是鄰居。

  我初學佛的時候有個同學明演法師,過去我講經也常常說到他,我跟他的關係很密切。在抗戰期間當中我們是同學,早期的時候我在福建建鷗中學,我念過半年,一年級的上半期,以後他也進了這個學校。所以我們以後遇到談起來我們同一個學校,但是時間不相同,但是我們有八年同事。我學佛了,他也跟著我學佛;以後我出家,他工作辭掉他也出家了。他看到我學經很辛苦,講經,一般人不願意聽,所以他就想如果用神通來度化眾生,那多好,我一現神通,大家就相信了。所以他就學密去,跟屈文六學密。密宗很嚴格,在修學之前先要磕十萬大頭,期間大概是半年(六個月),每天拜三千拜,要拜十萬拜,磕大頭,然後才能傳法。他是很用功,真正是依教奉行。

  學了大概有一年,他就告訴我他能看,他跟鬼接觸了,告訴我鬼道那些狀況。我說:你神通沒通,鬼通了。他跟鬼通了。那當然這個人是很誠實的人,決定沒有妄語。人鬼雜居,有人的地方就有鬼住,我們人的房間對鬼沒有障礙,牆壁什麼他好象都沒有障礙,自由走過。他有他的房子,他的那個房子他不能通過,正如同我們一樣。我們的房子,我們不能突破牆壁,那鬼的房子對我們就好象沒有障礙,不同空間維次。他說每天下午四、五點鐘,這街頭上就有鬼出現,很少,那是他們的早晨。最多的是什麼時候?晚上九、十點鐘之後,到半夜二、三點鐘,這個時候的鬼太多太多,到處都是,天快亮的時候鬼就很少。最初看到還有一點恐怖,以後天天見、常常見,習以為常也就無所謂了,跟鬼還有往來。

  我曾經把他這樁事情向李老師報告,我也介紹他認識李老師。李老師告訴我,各有因緣。他跟我同年,四十五歲往生。那往生還算不錯,修行還是有一點功夫,沒有痛苦。他自己知道自己身體不好,到急診室去掛急診,進到急診室大概半個小時他就走了。自己搭公共汽車到急診室,半個小時就在急診室走了,沒有什麼痛苦。他學密的這個階段,臉色發黑,臉上沒有光彩,灰頭土臉,好象陰氣很重。我就覺得他這個不太好,不是個好現象,沒有想到他走得那麼快。

  這就說明人跟鬼這個空間維次最容易突破,只要小小一點定功,那不是很深的,就能突破。你的功夫愈深,突破的層次就愈大。鬼道也很複雜,佛經裡面給我們講三十六種,地獄有七十多種,每個層次(維次)都不一樣,你沒有這個業力,你見不到。章太炎先生做過東嶽大帝的判官,到餓鬼道去上班,地獄道裡面炮烙的刑罰他見不到。小鬼帶他去參觀,到那個地方指給他看,他看不到。這才曉得,這覺悟到了,這個東西不是閻羅王造的,不是天地鬼神做出這種設施讓人受罪,不是的,唯心所現,是你自己業力變現出來的。所以地獄境界真相是如此。

  所以一切境界統統是心想生,這才是事實真相。心地善、善良,沒有一個人不善,沒有一樁事情不善,現前這個環境就是純凈純善的生活環境。我們心不善,我們的環境、人事一切都不善,從心想生。何以說我們在這裡還有善與不善的差別?那是業力。因為我們造的這個業不是純善,也不是純惡,善惡混雜,於是你在境界裡頭,你就看到有善、有不善。善不善都是自己業力變現的。修行人突破空間維次,那是定力,這樣子我們才知道空間維次怎麼來的,妄想分別執著裡面生的。於是我們恍然大白,為什麼空間維次有這麼多?無量無邊?我們一個人的妄想就無量無邊,何況每個人妄想都不一樣。

  這個空間維次太複雜,就像現在的電磁波一樣。你看每個人身上都有個手機,那手機發出來都是波動的現象。現在的磁場波動非常之亂,沒有從前古時候社會那麼樣的清明,磁場那麼好,被這些電磁波擾亂了。這個現象要不是學佛、不是修道,很少能夠體會到。真正修行,尤其修行沒有別的,都是修清凈心,心清凈,你的感受愈靈敏,你曉得這個空間電磁波的亂流。對我們有沒有影響?有影響。對一個沒有定功的人有影響,影響他的思惟,那思惟叫胡思亂想,哪有不受影響的道理!所以修行人最重要的是儘可能的遠離這些干擾,你才能得清凈心。清凈心生智慧,清凈心念佛求生凈土決定得生。

  我們在今天因緣無比的殊勝,就是遇到凈土法門。《華嚴經》是大本《無量壽經》,你看看這部經到最後,經的最後結論「十大願王導歸極樂」。《華嚴》最後歸哪裡?《華嚴》最後到極樂世界,文殊、普賢統統都往生極樂世界。對於西方極樂世界講得最清楚、最透徹、最明白的,大本《無量壽經》,這《華嚴》。《無量壽經》古人稱為中本《華嚴》,分量少,當然講得沒有這麼詳細,沒這麼清楚。小本的《華嚴》,那就是《佛說阿彌陀經》,這部經完全是勸修。這個法門希有難逢,果然能夠放下萬緣,一心學習,這經上講的「若一日,若七日」,這古人有例子成就的。當然那種成就的人絕對不是一生、二生的,過去生中有底子,這一生當中很少的時間他就成就。我們過去沒有這麼深厚的底子,但是一生的努力,鍥而不捨,三年五載、十年、二十年的功夫,肯定會有成就。

  所以《無量壽經》上講得好,什麼條件能去?「發菩提心,一向專念」。你看上輩、中輩、下輩都有這一句,你就曉得這句是往生凈土的真因。菩提心是什麼心?真誠、清凈、平等、正覺、慈悲,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處事待人接物就用這個心,一片真誠。別人欺騙我,不怕,不生瞋恚,不要放在心上;放在心上,你就生煩惱,不放在心上生智慧。所以修行你要會修,境界無論是善緣惡緣、逆境順境,統統是修行的好處所,菩薩學處!你看看《華嚴》五十三參就明白了。

  順境善緣,就是善人,在這個境界裡頭最容易生的貪戀,你要在這裡頭放下貪戀,就是沒有貪愛的心,沒有留戀的心,你心清凈,修這個功夫。逆境惡緣,遇到人都不是好人,都常常找麻煩的,找麻煩的人有的是有意,有的是無意,為什麼會有這個事情?是過去生中自己造的不善業感召的。所以明白通達了,他來毀謗我也好,侮辱我也好,陷害我也好,要不要放在心上?不要,逆來順受,不生瞋恚,決定沒有報復。他毀謗我,我毀不毀謗他?不毀。我毀謗他,那就錯了,這個怨結就解不開;他毀謗我,我恭敬接受,這個帳就了了、就報掉了,這要有智慧,斷瞋恚。

  咱們貪瞋痴就是在日常生活、在處事待人接物裡面去修,把貪瞋痴修掉。貪瞋痴沒有了,另外一個東西出現了,戒定慧出現。戒定慧是性德,就是佛在經上告訴我們的「如來智慧德相」,戒定是德相,慧是智慧,是你自性裡頭本有的。你把貪瞋痴磨掉,統統都是在境界裡頭修掉的,離開境界到哪裡修?所以在這個世間樣樣放得下。最重要的就是放下是非人我,《弟子規》上講得好,「道人善,即是善;揚人惡,即是惡」,揚人惡,你跟人家結怨。古聖先賢教導我們「隱惡揚善」,做人應該如此。別人有好的地方讚歎,別人有錯誤地方不提,不提是你的德行;如果不放在心上,那是你的功夫。為什麼?你心清凈,不接受任何染污。

  常常說這個不對,說那個不對,你心不清凈,口造業。你毀謗那個人,那個人有沒有受到害處?那得要看對方的功夫,如果他是個明白人,於他絲毫損失都沒有。不但他沒有損失,對他還有好處,什麼好處?成就他忍辱波羅蜜,你要曉得一個成就一切成就,六波羅蜜都成就了。但是自己呢?自己說人家那個一定要背因果責任,你造的惡業,你肯定要受報,沒有法子避免的。果報真的叫自作自受,不是別人給你受的。我們如果不學佛,不天天接受聖賢教誨,哪裡懂得這個道理?所以我從這裡學會了,這幾十年當中,別人毀謗我,我讚歎他。一個人一生當中,說是一個惡都沒有的,找不到;再惡的人,說一個善沒有的也找不到。人,六道裡面眾生都是善惡混雜,所以佛菩薩贊善隱惡,菩薩道,這個人就是菩薩,成就自己的德行。以這個真實的功德迴向求生凈土,哪有不生的道理!這是我們不能不懂的。

  我們能見佛、能見菩薩,清凈心能見;妄想分別執著是決定見不到。見到就是空間維次突破,見不到是沒有辦法突破空間維次,道理在此地。現在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諸位同學,請坐。我們接著看第六首偈:

  【其心已清凈。諸願皆具足。如是明達人。於此乃能睹。】

  這首偈非常好,前面是疑惑,「若皆圓滿,何以不見」,這首偈為我們解答,「若皆不見,何以知有」,怎麼曉得有這些事實存在?底下解釋說「有見者故」,為什麼知道有?確實有人見到,這是真的不是假的。見到的人,古今中外統統有,特別在這些年來,我們走遍世界許多國家都是時有所聞,而且有的時候報紙雜誌裡面都有刊登,科學沒有法子解釋的靈異的這些事情。為什麼有人見到?見到的人條件是什麼?我們一般人講的特異功能。在從前說是具有神通,有天眼通的人、有宿命通的人、有他心通的人能夠見到。實在這種特異功能的人,自古以來就很多,你要細心觀察,可能這些人都在你的身邊。

  這個地方給我們講它「有三義」,就是有三種狀況。第一個是「初則凈意樂地已去,由願自在力故,見他受用」。這是第一個條件,心地清凈到一定的程度,由於自己有願力,沒有願力不想見就見不到,想見就見到,他具有這個條件。一個是想見,一個是自己確實心地清凈,空間維次的障礙突破了。空間維次是我們妄想分別執著造成的,本來沒有。自性清凈心裡頭沒有這個東西,所以它叫一真法界,這個東西是妄想分別執著變現出來的。所以你妄想分別執著放下,這個障礙就沒有,全都通達了。

  所以我們在一般大乘教裡面常常讀到的,放下執著,六道的狀況統統明白了,這個空間維次突破了;放下分別,九法界的障礙突破了,突破得更大;如果能夠再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你的見量就是遍法界虛空界,十方一切諸佛剎土,你想見就在眼前。因為在那個境界裡頭,時空都等於零,這是現在科學家證明,在理論上講確實是如此。具足某一種條件,時間、空間不見了。空間沒有了,就是距離沒有了,我要看極樂世界,極樂世界在面前;我看華藏世界,華藏世界在面前,距離沒有了。時間突破了,先後沒有了,我想看五千年前我們此時此處的狀況,那境界就現前,就是說你能夠回到過去;我想看二百年之後的香港也行,你能夠跨越,就是我們現在講時光隧道,你能夠進入到將來的二百年。這是現代科學家給我們提出證明,這個證明是理論的證明,事實做不到,就是說他不知道用什麼方法來突破。

  時間、空間不是真的,這在佛法里講得很透徹,你看看《百法明門論》裡面,把時間、空間列入不相應行法,二十四個不相應裡面,有時分,就是時間;有方分,方分就是講空間,我們現在講時空。什麼叫不相應?不相應行法,它跟心法不相應,它不是心法,它也不是心所法,它也不是色法,但是它有這個事情,這個事存在。現在我們的名詞叫抽象概念,所以時空是抽象概念,你真的找不到它的邊際。這種抽象概念可以打破,只要打破時間,先後沒有了;打破空間,遠近沒有了。

  我們在凈土《往生傳》裡面看到,有人念佛臨終往生,人家問他:極樂世界在哪裡?極樂世界在堂屋。他睡在房間,在堂屋,這句話就是告訴你,空間沒有了,當下就是。時空沒有突破,佛講極樂世界距離我們這裡十萬億佛國土,突破之後,原來就在隔壁房間,這個道理我們要懂。所以說是你有這個條件,心地清凈是條件,再加上你的願力,想見什麼都見到;想見欲界天,欲界天見到,想見色界天,色界天就現前,想見阿鼻地獄,阿鼻地獄就現前。最重要一個條件,心地清凈。『其心已清凈,諸願皆具足』,想見什麼就見什麼。

  我們在《地藏經》上看到,你看光目女跟婆羅門女,知道母親在世造作很多惡業,一定生在地獄去受苦去了。兒女孝心懇切,總是希望幫助亡母,希望能超度她,緣也好,遇到一位阿羅漢就供養他。阿羅漢接受供養之後一定要問她,你有什麼求願的,她就說出來。阿羅漢入定,入定怎麼樣?時空維次打破,看到她母親在地獄受苦,出了定就告訴她,不入定就見不到。他心地清凈,再加上他願意幫助她去看她的亡母。阿羅漢什麼功夫?剛才跟諸位說過,對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不再執著了,見思煩惱斷了,就有這個能力,六道裡頭什麼他都能見到。這是屬於現量境界,這不是推理,不是理論上推想的;科學家今天還是理論上在推論,覺得從理上講有這個事實,但是不知道什麼方法能突破。

  你看看,在佛教裡頭,在古印度許許多多宗教裡面,甚至於在基督教、天主教裡頭都有,都是修什麼?清凈心。清凈心在佛法裡頭稱之為禪定。我們的心本來清凈,現在為什麼不清凈?妄想分別執著把心搞不清凈。我們今天學佛,學佛為了什麼?你為什麼學佛?自己不能不知道,我學佛是為離苦得樂。學佛學得愈學愈苦,這就錯了,大錯特錯!離苦得樂是果,要想得到這個果,佛教給我們你要修因。因是什麼?破迷開悟。我們迷了,不覺悟,所以破迷開悟是佛教總的目標,是我們學佛總的目的,這不能不知道。

  我們在這麼多年當中,早年韓館長護持不容易,三十年!她老人家往生之後,兒女沒有真學佛,所以很輕易的受別人挑撥,聽了別人一些謠言,疏離了我們,他將道場收回,我們只有離開,什麼原因?就是沒有認真去學教,會發生這個事情。我們在新加坡四年,也做了不少事情,最後我們也不得已離開新加坡,什麼原因?請我們去講經,自己沒有聽,道場常住沒有認真去學教,迷破不了。受一些人,當然人在這個世間總是免不了嫉妒障礙,古人所講「同行相忌」,有人說一些是非,他就相信,於是護持的念頭就變了,我們又不能不離開。

  護法的功德不可思議!佛法能不能常住在世間,靠誰?不是靠弘法的人,靠護法的人。這次我們回到香港來講經,啟請的人三個,何彩娟、何麗湘、張美鳳這三個人,這三個人無量功德。香港回歸我到這裡來看,總是過去在這裡講過經,對這個地方有一分情,非常歡喜看回歸大典,碰到這些老同修。她們三個人希望我再回來講經,所以這一次回來。非常難得,得到陳老太太、胡居士她們這些人出錢出力才有這麼一個道場。

  今天我看到,他們有一個公告給我看,我非常歡喜,如法。所有的這個道場的同仁、義工統統要聽經,這了不起!我弘法五十年頭一次,這叫真正如法道場,每個人都聽經,每個人都明理,正法永住世間,絕對不會有是是非非的事情,沒有了。不聽經,每個人有每個人想法,每個人有每個人看法,當然就產生矛盾,這心地不清凈就生煩惱,就有意見,就有隔閡,道場維持難,太難太難!每個人都是正知正見,若真修道人,不說他人過,你這個道場就是六和敬。六和敬的道場全世界找不到第一個,居然在你這個地方能開始這麼做,這個功德多大,不可思議!

  我自己沒有福報,我很清楚,年輕的時候人家算命就算得很準確,沒福!所以我逆來順受,我甘心情願,為什麼?過去生中沒修福,你這一生哪來的福享!我今年七十九歲,出家四十七年,一個侍者都沒有。上講堂的時候,你看看,我這個衣都是自己疊,沒有人替我疊。一般人有福報的,三、四十歲做住持,就至少有兩個侍者,我到八十歲一個都沒有,要自己照顧自己。好在這邊生活,有些居士替我料理;要不然,我會跟李老師一樣,九十五歲還要自己燒飯,還要自己補衣服。李老師是我的模範,我親眼看到的,他一生的生活自己料理,這是什麼?福報不大,不能夠折福,自己有這個能力,自己料理,好。李老師到九十七歲,他是九十七歲往生的,九十五歲才接受同學們的要求,有兩個同學來照顧他,九十五歲以前都沒有,自己照顧自己。我們看了這是我們的表率,生活非常簡單。

  我跟他老人家十年,不但學經教,學生活。所以在台中,我也是自己煮自己吃。我煮一餐飯十五分鐘,一個人生活簡單,麵食的營養好,在台中我一天吃一餐。《印光大師文鈔》裡頭講得很多,麵食的營養比大米要高,所以一天吃一餐的,選擇麵食是最好。所以我就看,麵條太容易,水煮開往裡面一放,再一滾的時候火熄掉,燜五分鐘就好了。菜就放一點到裡面去,鍋就是碗,碗就是鍋,一個,不要洗很多,生活簡單。油,我們常常用花生油、菜油,再加一點麻油,我通常什麼?統統都把它煮熱,放在一個瓶子裡頭,已經煮熟的。吃的時候,面跟菜裡頭都沒有油,挖一瓢油就可以了,再灑一點鹽就行了,多簡單。哪裡需要人照顧?不需要。所以李老師給我們做最好的榜樣。

  愈是簡單的生活愈是健康的生活。人很多疾病,源都是吃出來的,吃得不健康!所以老師臨終之前,我去看過他幾次,每次都囑咐我,不要到外麵館子吃飯,館子不幹凈,至少跟我講過五、六次,我印象很深刻。愈是簡單的生活愈健康的生活,這個我們要知道,心地清凈,生活簡單,哪有那麼多麻煩。李老師過了一輩子。他告訴我,他從三十三、四歲就開始長素,一直到老,到九十七歲。這是我一生是向他老人家學習的,我親眼看到的。老,不要人照顧,說明什麼?身體還行,還很健康,還能照顧自己,這叫真正的福報。不是說有很多人照顧你就有福,我覺得那個不是福報,那是什麼?那在享福,我們自己照顧自己是培福。福報給大眾享,給眾生享,不要自己去享,我現在感覺到自己福報已經太大!

  所以最重要的經上講的清凈,你看「其心已清凈,諸願皆具足」,這還得了!已清凈,清凈程度不一樣。從真正修行人,須陀洹的心就清凈,須陀洹跟阿羅漢比,須陀洹的心不清凈,阿羅漢心清凈;阿羅漢跟菩薩比,阿羅漢的心不清凈,菩薩清凈,清凈有程度上的不一樣。

  小乘初果,大乘就是我們《華嚴經》,我們現在講的十信位,初信位的菩薩,初信位斷煩惱跟須陀洹相等,見惑斷了,三界八十八品見惑斷了,證初果。這樣的人雖然沒有出六道,永遠不墮三途,為什麼?他心已清凈,他不造業了,他能不造三途的業,他就不會墮三途。貪瞋痴慢是三途業,須陀洹貪瞋痴慢有沒有斷?沒斷,但是他的知見正,正知見能把貪瞋痴慢伏住,就是說沒斷不會發作。就是我們剛才講的,順境善緣裡面不起貪心,逆境惡緣裡面不生瞋恚,他就不墮三途。所以我們自己想想看,我們自己將來會不會墮三途?你就用這個標準,你自己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別人讚歎你,生不生歡喜心?別人毀謗你、罵你,生不生氣?你要是真正修行人,讚歎你的人是菩薩,毀謗你的人是菩薩,為什麼?他幫我修行。讚歎我的人,我不覺得我有這一分榮耀,不覺得這是驕傲,清凈心,在這裡頭煉清凈心。毀謗我的人、侮辱我的人,不生瞋恚,瞋恚從這裡就鍛煉掉,成就忍辱波羅蜜。你沒有這個境界,到哪裡修?你瞋恚從什麼地方斷?沒有境界,說自己斷靠不住,境界現前就又亂了。

  所以什麼境界、什麼樣的人事都是菩薩學處!你真是菩薩,你才感激一切眾生,為什麼?一切眾生成就了我。這個成就,福慧增長,我這一生修行明白這個道理。實在講,也沒有什麼了不起的功夫,從經教裡頭,從老師那裡學到了一點。完全沒有福報,現在好象福報還挺大的;智慧,有一點點小智慧,小聰明智慧,現在智慧確實能應付很多複雜的問題。這四十七年講經說法當中,不知道多少人問什麼這些問題,從來沒有一個問題我還答不出來的,一個也沒有遇到,經教給我們的智慧,年年在增長。壽命我過不了四十五歲,我現在活到八十歲了,沒有求。

  我沒有求福報,也沒有求智慧,也沒有求壽命,什麼都沒有求,一切順其自然。這是章嘉大師教給我的,隨緣不攀緣,沒有這種求的念頭。只有一個念頭,求生凈土;除這個之外,沒有任何希求,所有一切都是隨緣。有緣就做,緣殊勝多做,無緣少做,不做。所以做財布施這些事情,當年我教韓館長、教簡豐文居士,那時我們辦了一個佛陀教育基金會,我們不化緣,我們不向人要錢,向人要錢、化緣是攀緣,那個生活日子過得很苦。我們隨緣,有人來供養,我們就做好事,供養多,多做;供養少,少做;沒有最好,沒有,我們不要做了,老實在家念佛,多好。

  殊不知這麼多年來,供養愈來愈多,所以我們有能力,你看看包括現在還沒有印好的《大藏經》,以及過去我們買的《大藏經》送人的,我概略估計一下,超過五千五百套。五千五百多套,古人講一藏之數,這一藏之數就是《大藏經》多少卷。古時候這《大藏經》,好象最初編的《大藏經》是五千七百卷,五千七百卷就是講一藏之數。我們贈送《大藏經》幾乎達到一藏之數,這都想不到的事情,統統是自然而然來的。所以清凈心,願具足,你看智慧、福德統統現前,壽命也是屬於福德。這些全都不是真的,立意幫助苦難眾生,不為自己;為自己只有一樁事情,往生凈土親近彌陀。這是我們自己唯一的一個願望。這個願望決定不落空,我們這一生當中決定可以做到。

  這個地方,壽命如果還有的話,好事情。《無量壽經》上說得好,在娑婆世界修行一天相當在極樂世界修行一百年,為什麼原因?極樂世界的環境平平穩穩,所以進步很慢。這個世間是大風大浪,大起大落,如果你要保持著起,快;如果你受不了,在那裡起煩惱,你就大落,起得也快,落得也快。我們走往上不要往下。往上一定是依教奉行,天天要讀經,天天要學教,天天要落實。我所學的,我要把它變成我的思想,變成見解,變成我日常生活,在處事待人上統統用得上,你過佛菩薩的生活。如果你要不認真學習,不能把所學習的落到生活上,你雖然在佛門護持佛法,你過的是六道凡夫的生活。六道凡夫生活有苦,佛菩薩的生活離苦得樂,你為什麼不幹?這個事情沒有人障礙你,障礙不到的。問題在哪裡?覺迷,關鍵在這個地方。

  這個社會不是走向承平,是走向亂世。我跟這邊同學常常說,我第一次到香港來講經,一九七七年,你看八七、九七,二00七,明年就三十年了,三十年當中,我還是常常到香港來,你看十年、十年,這三個變化太大!不但是香港這個都市變化很大,三十年前沒有這麼多的高樓,我來的時候,最高的一層樓就在香港海邊上的一棟,好象是五十二層,窗戶是圓形的,那一棟樓是全香港最高的。那個時候沒有地鐵、沒有隧道,海面上還很寬,看起來非常美;現在填土,海幾乎都沒有了,這自然環境破壞太大!以前那個生活雖然不方便,有情趣,香港到九龍要坐渡輪,很有味道。現在的時候,現在這人情味沒有了,三十年變化太大了。要像這樣發展,往後再過十年、再過二十年,人與人之間沒有恩義,都會充滿了怨恨,起心動念都是損人利己、都是自私自利,你說這怎麼得了!我常常說那就叫做世界末日。

  所以,我們要想挽救這種不斷的向下墜落,唯一的方法就是弘揚佛法,提倡中國傳統倫理道德的教學。尤其是著重《弟子規》跟《十善業道經》,這救命經,救世經。不要搞得太深、太大,太深太大做不到,那都是談玄說妙,不切合實際。最切合實際,今天就是《弟子規》跟《十善業道經》,這是凈業三福的頭一條。這兩樣東西把「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落實了。佛法重實質不重形式,一定要把它做到。出家人還要加一部《沙彌律儀》,我們統統能做到,這是出家人;做不到,假的不是真的,自己一定要清楚、要明白。我們今天《沙彌律儀》為什麼做不到?沒有十善業。十善業為什麼做不到?沒有《弟子規》。所以《弟子規》是根本的根本,無論在家出家學佛,從哪裡學起?從《弟子規》學起。

  《弟子規》裡頭只有一百一十三樁事,不多!這一百一十三樁事就是聖賢的根基從這裡建立的。我們為了便利初學起見,怕大家看一百一十三條還太多,我又把它節錄,節錄成七十條,這就是《弟子規》裡頭最重要的,我們從這裡做起。不是說其他的不要,先找最重要的。好象我們治病一樣,一身都是病,哪一個病是要命的先治,然後這個治好之後,其他的病慢慢再治。終極的目標,這一百一十三條圓滿落實,我們這個根基就紮實了。從這個再提升十善業道。十善業道不難,像蓋房子一樣,《弟子規》是打地基,地基打好了,十善業道是第一層,《沙彌律儀》是第二層,很容易就建立。如果沒有這個基礎,全都落空。這是我們今天修行,學佛功夫不得力,學了多少年還是煩惱習氣、還是造作惡業,身語意都得不到清凈,原因在此地。

  我這麼多年來能夠保持住,沒有被社會染污,沒有墮落,原因在哪裡?天天讀經。學佛五十四年,五十四年沒有一天離開經本,天天研教,天天講經,講經四十七年了,沒有中斷過。旅行當中,我讀經、念佛不間斷,就靠這個,這是我自己的經驗之談。如果你要是不念佛,不研究經教,不能夠落實經教,這個社會裡想不墮落談何容易?太難太難!內有煩惱,外有誘惑,內外交煎,你怎麼會有成就?不要說高的成就,最低的,凈土裡頭最低的,功夫成片你都得不到。這難怪李老師常講:一萬個念佛人,真正往生只有二、三個。那二、三個人是什麼人?依教奉行的人,真正能把妄想分別執著放下的人,這才能去得了。你如果說不能把煩惱習氣放下,那就是古人講的「口念彌陀心散亂,喊破喉嚨也枉然」。心散亂還要加上造惡業。

  造業最容易的口業,你看《無量壽經》講到修行第一句話,那很重要,「善護口業,不譏他過」,我們有沒有做到?凡是說是非,都是講人過失。真正有智慧的人,那就是古人講流言,就是謠言,流言止於智者,真正有智慧的人聽到,不受你干擾,不會受你動搖。可是真有智慧的人少,大多數人沒有智慧,聽了就相信,聽了心裡就起煩惱,就起分別執著。說的人造業,受的人也造業,何苦來?真正有智慧的人,他聽到之後若無其事,聽了就忘掉了,決不受干擾,絕不動搖。頂多對於人、對於事再加以細心觀察是不是他所說的,這就是智慧。

  這種智慧,我以前就看到韓館長,我們相處三十年。三十年當中謠言是非很多,韓館長厲害之處就在此地,你跟她講什麼,她都笑一笑,點頭,她不會聽你的。重要的事情她要調查,看是不是實在的,一調查不是實在的,一笑了之。這就是古人講「來說是非者,便是是非人」。這句話是真理,常常記住這句話。《弟子規》上講「道人善,即是善」,這善人;「揚人惡,即是惡」,那就是非人。是非人,我們對他敬而遠之,這個「遠」就是不聽他的,不能受他的干擾。善人的話我們也要思考,要有智慧去判斷、去抉擇。

  人都是好人,所以大經,佛經裡面講的,講了兩句話,「日日是好日,時時是好時」,我在這經文後頭續了兩句,「人人是好人,事事是好事」。你用善心、用智慧心,真的,一切人、再惡的人他也有善心,值得讚揚。你常常讚揚他的善,不說他的惡,他就會受感動,你真的度了一個人。他良心發現,你看我做的壞事,人家都不說;我做一點點好事,人家都表揚我。幫助他回頭是岸,這是功德,這是仁人君子。他做的惡事很多,處處你去責備他,你不能原諒他,好事絕不表揚,人家看到寒心;好事不表揚,惡事傳千里,好,我就作惡事,鼓勵他作惡。所以我們的言語、我們的動作會影響別人。當然自己有因果,自己這個因果自己要承當,各人因果各人負責,這都是我們佛門的話。通達教理,了解事實真相,我們的心就正;心正,言行就得其正。我們的言行有了問題,歸根究柢,心不正,就是我們的想法看法有偏差、有錯誤,導致我們造口業、造身業,這是不可以不知道的。

  人生在世,佛講得好,你到這個世間來幹什麼的?佛一句話說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人生酬業」。你到世間來幹什麼的?是酬你的業報的。你過去修的善,你來享福;你過去造的惡,你來受罪。這個話跟美國凱西所說的不謀而合。美國凱西講這世界上任何一個人,在一生當中他所遭遇的,沒有一樁事情是突發的,就是沒有前因的,沒有一樁事,都與過去的因有關係。這跟佛說的意思一樣。現在我們的起心動念、言語造作,這是造因,跟來世的果報有關係。懂得這個道理,我們在這一生當中要乾的是什麼?消舊業,這是經教上講的「隨緣消舊業,莫更造新殃」,這就對了。

  隨緣都是消業,你看看順境善緣消什麼?消貪痴;逆境惡緣消瞋痴,貪瞋痴就這麼斷掉了。一下斷當然不容易,年年減少,不能增長。月月減少,這個功夫就很顯著。你的生活會非常快樂,法喜充滿,你月月都有長進。年年長進,你的命運就轉了;月月有長進,你的業消了,福慧現前。這個學佛就有意義,真的有收穫。如果達不到這個境界,我們的學佛有問題,認真努力在學,果報不現前。這個果報,諸位要曉得,最重要就是清凈心,清凈心生智慧,智慧裡面有真正的福報,不造罪業!福慧裡面,你才能契入佛境界。

  下兩句說,『如是明達人』,明白通達。『於此乃能睹』,你就能夠見到不同維次空間,你就能夠跟諸佛菩薩感應道交。我們一般人講,你得到佛菩薩的保佑,你得到護法神的擁護,這裡頭沒有感情的。不是說我天天拜佛,我天天拿著香花、水果來供佛,佛就保佑我,沒這個道理。你心地清凈,你一支香也不燒,一杯水也不供,佛菩薩照顧你,心清凈!不在形式,在實質。這道理一定要懂、要明白,要認真努力去做,創造自己嶄新的命運。過去生中造再深重的惡業都沒有關係,統統可以消得掉,清凈心現前,罪業都消掉了。要想得心地清凈,那你心裡頭不要裝垃圾,我常講的,我們的良心為什麼放一切眾生的垃圾,大錯特錯。我們心裡頭要裝別人的善,要記別人的善,我們的口要說別人的善,這就對了,這是真正學佛,那個效果非常非常的明顯。好,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大方廣佛華嚴經(第一四三九卷)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菩薩問明品」第九,一道甚深,賢首菩薩偈頌第七首看起:

  【隨眾生心樂。及以業果力。如是見差別。此佛威神故。】

  昨天我們講了前面兩首,「展轉釋疑」,第五首解答,「若皆圓滿,何以不見」。這是說明眾生因為有障礙,總而言之,不外乎煩惱障、所知障。這兩大類的障礙,障礙了我們的自性,所以諸佛剎土、佛身、眾會我們都見不到。實實在在的,真的就在現前,這個隔不是佛那邊有障礙,是我們自己有障礙。第二首就是第六,答覆說「若皆不見」,為什麼知道它有?這裡面講有人見到,不是沒有,確實有人見到,什麼人見到?心清凈,願具足,這種人就能見到。這裡頭最重要的,第一個條件是清凈心,所以我們學佛千萬不能夠疏忽,修什麼?誰能夠答得上來?其實修什麼,佛菩薩慈悲到極處,你一入佛門就傳授給你,知道嗎?這一入佛門先受三皈依。三皈依就是把修行的綱領傳給你。

  「皈依佛」,佛是覺的意思,自性覺,覺而不迷,學什麼?學覺。六道眾生迷惑顛倒,不覺!我們學什麼?學覺,這是第一種。第二種學正知正見,「皈依法」,法是正知正見,正而不邪。我們一般凡夫,念是邪念,思是邪思,想是邪想,所以言語造作沒有一樣不邪。佛菩薩教導我們正而不邪,思想正,見解正,言行正,就修這個。第三類的是修清凈心,這就是我們這個經上所講的,叫「皈依僧」,僧是清凈的意思,六根清凈,一塵不染,這是僧。重要的是自己修,不要管別人。所以三皈依是皈依自性三寶,不是外頭。佛法叫內學,如果在外面,那就變成外道,內外是這麼分法。完全從自性裡面學習,這就是內學。所以這是自性三皈,三自皈,把佛法修學的綱領告訴你。

  這個綱領在中國十個宗派,八萬四千法門、無量法門總不離開這個原則,離開三皈就不叫佛法。至於你用什麼方法修,那是你個人的事情,八萬四千法門隨你挑,每個法門都是修覺正凈,所以說是法門不二,法門平等,殊途同歸。雖然講覺正凈講了三條,實際上是一而三、三而一。覺悟哪有不正知正見?哪有不清凈的道理?心地清凈的人,哪有不覺?哪有不正?所以是佛慈悲,這三個門,無論從哪個門進去全都得到,圓圓滿滿。好象一間房子三個門一樣,你從外面進來,那是你可以選擇哪一個門進來,進到裡面完全一樣,一而三,三而一。

  在中國十個宗,諸位就曉得十個宗派,禪宗、性宗走的是覺門,覺而不迷。走覺門的人跟我們不一樣,用佛法的術語來說「善根深厚」,用世間法來講,他特別聰明。像學校裡頭教學生,那個班是天才班,不是普通班,從覺門進去,佛法講的根利。如果沒有這樣利的根性,像我們這樣是中等根性的人,這個覺門決定行不通。我在初學佛的時候,很喜歡看禪宗的典籍跟語錄,非常有味道。方東美先生警告我,這個門不是你走的,他說這個門一步登天,登上去,當然很好,成就了;登不上去掉下來就粉身碎骨,沒命了。所以你沒有這個本事,你不能學這個法門。

  他介紹我的從正門進,他說正門中下根性的人都有分,正門就是教下,像讀書按部就班,由一年級、二年級、三年級慢慢往上提升。他跟我講,這像爬樓梯一樣,爬樓梯有依靠,登上一級,確實就上升一級;像高樓,我上一層樓,真的就得到這個利益,不是一步登天。這雖然是慢,比起覺門要慢,可是非常穩當,步步高升,他教我學這個法門。在教下,華嚴宗、法華宗、三論宗、法相宗,這天台、戒律都是屬於教下。老師介紹我法相唯識,他老人家介紹我這個。這個門路典籍很多,也就像上學一樣,課程很多,要很長的時間,但是很穩當。實在說中下根性的人學東西太多了,學不了,課程太多,壓力太大。所以,自古以來相宗的大德壽命都不長,可能是與學課程多都有關係。

  第三個門就是修清凈心,凈宗(凈土宗)、密宗。密宗也是修清凈心,但是密比凈土宗難,難在什麼地方?凈土宗的凈,這個心地清凈是遠離染污,這樣得清凈比較容易;密宗的凈是沒有分別,真的是在五欲紅塵裡面得清凈心,高!他那個成就比我們凈土高很多。但是怎麼樣?那也只有兩條路,他要不能登天,他就墮地獄,沒有中間路子好走。教我的老師,頭一個出家的老師,章嘉大師,他是密宗的大德。我跟他三年,他沒有教我學密,沒有傳密法給我,什麼原因?條件不夠。所以我對於密的常識很豐富,我知道得很多。

  密在佛法裡面,就像學校裡面它是研究所,還在大學之上。你說一個普通人去念研究所、念博士班,能行嗎?不行。所以密一定要有顯教的基礎,像藏傳的密教,他要先學顯教十年,十年顯教,最後還要參加考試,考試及格有個學位,西藏叫格西,拿到這個學位之後才可以學密,這很有道理。在我們大乘教裡面,像《華嚴經》裡面,那什麼樣的地位學密?嚴格的說,密是七地以上,你就曉得它真的是研究所。十地,從初地到六地,這大學;七地、八地、九地、十地,研究所,這是到這個地方才能夠學,真正是密宗的根機。

  所以任何一個人學佛,那都是學到菩薩的地位,到七地以上一定學密,顯密圓融,事事無礙,你才能證得究竟圓滿。那種清凈心在十法界裡面,一絲毫不染著,不是不接觸十法界,接觸,接觸而不染污,真不染污。我們凈土宗是遠離,不敢接觸,所以這樣得清凈心。我們這個清凈心跟密宗清凈心是有很大的差距。所以我們對於密教非常尊重,非常尊敬,真的,我們是不如它。至於他是真的學還是假的學,那不是我們的事情,我們要記住禪宗六祖惠能大師的話,「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為什麼?各人因果各人負責,各人境界各人知道,我怎麼會曉得?

  又何況在這個修行行列當中,所謂是龍蛇混雜,有真修行人,有假修行人。假修行人裡面,還有佛菩薩故意裝這個樣子的,那我們怎麼會認識?我們就不認識。佛菩薩為什麼要裝假修行人?教我們不要起分別心,用意在這裡。為什麼?那些不持戒的、破戒的,那你一看就瞧不起。這裡頭有佛菩薩混在裡頭裝的那個樣子,裝瘋賣傻,那我們就是真的龍蛇分不清,那怎麼辦?統統恭敬,你就沒有過失了。這個用意很深,教我們修禮敬諸佛。所以善人要恭敬他,惡人也要恭敬他。他到底是真的惡,還是裝成假的惡,我們不能辨別,恭敬就好,反正恭敬是正確的。為什麼?「一切眾生皆有佛性」,從佛性上來講,一切眾生平等,沒有差別。又何況佛給我們說得很好,「一切眾生皆是未來佛」,我要是得罪一個破戒的人,他將來是未來佛。從未來佛、從佛性,這就值得我們恭敬;他現前的行為,我們不要去管他。

  他穿的這個出家人的衣服,有這出家人的形相,對我們修行人來講就有很大的功德。什麼大功德?提醒我們,我們見到出家人,出家人是僧寶,我們皈依僧,六根清凈,一塵不染,我修,不是要他修。他那個形相常常提醒我,沒有這個形相,我們常常把它忘掉。所以看到佛像就想到覺而不迷,看到經書就要想到正而不邪,看到出家人就想到凈而不染,這個住持三寶無量功德。沒有住持三寶,你天天學,天天學天天忘掉。

 

  所以學佛的人,無論在家為什麼要供養三寶?你要供個佛像,你有經書,供菩薩、羅漢像,菩薩、羅漢都是僧寶,就是用這個時時刻刻提醒你,它不是迷信。如果有個人天天跟你說,來嘀咕你,你嫌他煩,你會討厭他。你看這種塑造的、彩畫的像是高度的藝術品,用它來時時刻刻提醒你,這是在教學方面真正做到了善巧方便。這是現在人所講的教學的藝術,我們不能不知道。我們要好好的利用它,念念能夠與覺正凈相應。

  覺正凈三個我們顧不了,我們在三個裡面選一個,我到最後選的是凈,為什麼不選正?正太多了,我們的時間、精力、智慧都沒有辦法負擔,所以我們選的是凈宗。凈宗經論最少,你們看看,只有五經一論,而且這五經分量都不大,五經裡面最長的《無量壽經》,這諸位常常讀誦的。最短的《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最短,二百四十四個字,比《般若心經》還少,《般若心經》是二百六十個字。《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只有二百四十四個字,它是完整的,所以《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是我們凈宗的心經。五經一論有能力,全部學很好;沒有能力,學個二、三部也行;再沒有能力,一部就可以。有很多很多人在歷史上,一生當中就學一部。絕大多數的人是選《佛說阿彌陀經》,一生就受持這部經,他心定的,心清凈。還有一生只受持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得清凈心,他心無雜念,念頭一起就是阿彌陀佛,這才叫做與十八願相應。

  日本有本願念佛,它那個本願念佛現在也變質了,這個變質原因是什麼?沒有去深入教理。要曉得彌陀四十八願跟《華嚴經》上講的「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一多不二」完全相應。四十八願每一願都要具足其餘四十七願,少一願,這一願不圓滿,這個我們不能不懂。十八願是十念必生,這一願裡面一定包含其他四十七願;如果其他四十七願都不要了,只要這一句,不能往生。為什麼?你去看《無量壽經》,《無量壽經》往生最重要的條件,「發菩提心,一向專念」。他只有一向專念,沒有發菩提心,功德只有一半,去不了,這個道理不能不知道。在四十八願裡面,第十九願是發菩提心,十八願那就是一向專念,十念必生。所以你要是不懂教理,你就很容易產生誤會,產生誤會,這個責任要自己負。佛經裡頭講得很清楚、很明白,你自己錯會了意思,這不能怪佛,這不能怪經典,你自己錯會意思,那你自己要負責任。祖師們又告訴我們,《華嚴》跟凈宗是通的,給我們講《華嚴》就是大本的《無量壽經》,《無量壽經》即是中本《華嚴》,《阿彌陀經》是小本《華嚴》。難怪蓮池大師,這是我們凈土宗第八代的祖師,很了不起的人,凈宗在明朝末年很衰微,他老人家把凈宗興旺起來。注《阿彌陀經疏鈔》,疏跟鈔都是他做的,《疏鈔》裡面所講全是《華嚴》,就是說用《華嚴》的教義來註解《阿彌陀經》。所以一開端我們看玄義,十門開啟,就是《大方廣佛華嚴經疏鈔》的架勢。有疏、有鈔,那分量很大。這個《疏鈔》,如果我們要是講一遍,每天講四個小時,足足要講一年,一部《阿彌陀經》,不可以小看它。在中國這兩千年來,依這部經、依這句佛號成就的人太多太多!這些人都往生,他修凈。所以一個得到,三個都得到,這是不能不知道。

  凈土成就了,入的是華嚴境界,所有一切障礙全沒有了,我們用科學家的話說,空間維次全部突破。在我們這個世間還沒有成就之前,這種障礙是存在的,這個障礙我們通常稱之為業障。哪個人沒有業障?業障一定要消。修行,消業障是最快速的。我們修了這麼多年,為什麼我們的業障沒消?說老實話,你根本就沒有修。你有信,甚至於你研究教你有解,你沒有行,行是什麼?你要把你信的、把你解的落實,你沒有落實。你沒有落實怎麼行?

  我們凈宗學會成立的時候,我們在行門選了五個科目,有一個總綱領,總綱領就是修心、發心,「真誠、清凈、平等、正覺、慈悲」,我們有沒有這個心?特別是在處事待人接物,我們有沒有真誠?我們心有沒有清凈、有沒有平等、有沒有正覺、有沒有慈悲?這是菩提心,第十九願發菩提心。我們的行,有心就要有行。行,下面十個字,「看破、放下、自在、隨緣、念佛」,我們有沒有做到?這是總綱領二十個字。

  行門具體落實在三福,你看我們這個世間人沒有一個不求福求慧,三福是福慧具足,我們有沒有去做到?「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做到了沒有?他真干。我們孝順父母,對師長呢?師長欠缺一點,不孝,為什麼?父母希望你尊師重道。父母希望兒女尊師重道,兒女沒有做到尊師重道,父母心裡難過,這就不孝。父母希望我們做一個有德行的人,那我們今天沒有做到,這也是不孝。你細細想一想,這四句哪一句做到了?老師教我們孝養父母,我們對父母不孝,對不起老師。對老師不尊重,對道業疏忽,所以沒有做,不是真的在做。真的在做,果報殊勝,果德就非常殊勝。這個果德是破迷開悟,離苦得樂,你真得到。你每天生活法喜充滿,儒家「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連儒家都有這樣的效果。那佛法呢?佛法常生歡喜心,法喜充滿,這是學佛真正有了利益,你現前得到的好處,得到的利益。我們現在有沒有法喜充滿?有沒有常生歡喜心?沒有,天天憂悲苦惱,這是什麼?沒有真做。

  三福第二條「受持三皈」。三皈我們形式受了,真的沒做到。我們起心動念有沒有跟覺正凈相應?我們言語造作有沒有跟覺正凈相應?沒有,那三皈你沒做到。十善,不要說別的,五戒全都沒有,那後面就不必說了,不是真正在干;真正在干,功德、果報不可思議。世出世間的聖學,聖人的教學著重在實踐,不是在言說,言說叫說食數寶,得不到利益。一定要行,一定要證。行,行之中一定要求證,證什麼?把你所信的、所解的,在你日常生活當中、工作之中,處事待人接物證明了,這種理論、方式、境界是正確的,是圓滿的。所以我們今天在這三個綱目裡頭,我們取清凈,凈而不染,念念不能忘我們修清凈心。

  「諸願皆具足」,那個願在底下一品就是的,「凈行品」有一百四十願,一百四十句那是願也是行。你具足這樣的願行,你真能做到,這是十信位菩薩裡頭修行的標準,修行的細則。統統能落實,你能夠見到佛的剎土,你能夠見到佛的報身,你能夠見到佛的眾會,就是說你跟佛感應道交,別人看不見,你能看得見。為什麼?清凈心把空間維次突破了。你有願力,願見佛剎,佛剎就現前;願見諸佛,諸佛就現前;願見十法界,十法界就現前。

  這樣的修行人在我們中國,當然外國也不例外,代代都有人,人數確實不多。古時候比較多,近代是愈來愈少,可能在我們這一代真的就沒有了,這個話不是我說的,黃念祖老居士講的,這一代人業障太重!業障再重不怕,如果真的有善根,什麼叫善根?我們在講席裡頭跟諸位也報告過,能信、能解這屬於善根。我對於凈土法門我能信,凈土的經教我懂得,這是善根。什麼是福德?我真正能夠奉行,真的干!

  所以凈業三福是我們的指導綱領。怎麼落實?第一條「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我們取的標準是《弟子規》,《弟子規》要做到,這兩句就落實了,孝親尊師落實了,你是世間善人。給佛法做基礎,那就是修十善業,「慈心不殺,修十善業」,《十善業道經》。有這個基礎再向上提升,《沙彌律儀》,「具足眾戒」,然後再學習大乘。大乘凈土宗的五經一論,分量不多,保證我們這一生永脫輪迴到極樂世界去作佛去。極樂世界是一生圓滿成就,不要做第二生。所以這個法門,從前李老師常常教導我們,當生成就的法門。

  我們往生極樂世界,不是人死了,那你要講死了就錯了,沒死!我們這個臭皮囊不要了,丟了,人真的走了,一生成就。到西方極樂世界得的是報身,無量壽,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無量壽,各個人都無量壽。而且各個人所得的這個身都跟阿彌陀佛一樣。你們看四十八願,凡是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的人,即使凡聖同居土下下品往生的,也是紫磨真金色身。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方便說,我們這個世間人很羨慕,實質上?實質上身有無量相,相有無量好,不是三十二。

  所以你要能信,你要真正肯發願,要真干,真干就是依教奉行。那奉行,我們天天讀經念佛,在日常生活當中,我們依什麼為標準?有,我們處眾,這是非常非常重要的、基本的,家庭。你家庭有父母、有兄弟、有親戚朋友,家庭就是個小社會,用什麼方法來處眾?六和敬,共同的戒律,修六和敬。佛跟我們說,四個人以上居住在一起修六和敬,這就叫僧團,這是一個小團體。僧團是什麼意思?僧是清凈,換句話說,清凈的團體。這種清凈團體,諸佛讚歎、龍天善神擁護,叫做和合僧團。在三皈依裡面講「皈依僧,眾中尊」,眾是團體,尊就是最值得人尊敬的團體。

  我在早年,那個時候大概四十多歲(四十齣頭),我在台北講經。有一位老居士,趙默林老居士,在我們佛教裡頭也相當有聲望,他對我非常好,很關心我。有一天請我吃飯,在台北火車站旁邊的功德林請我吃飯。我一去的時候就我們兩個人,叫了二、三個菜,他就告訴我,他說:凈空法師,你知不知道我今天為什麼要請你吃飯?我說:我不知道,沒神通。他說:我今天有一樁事情要向你請教。我說不敢當。他學佛比我久,他是在抗戰期間皈依印光大師,他跟我們李老師是師兄弟,算是我們長輩。年齡差不多也大我二十多歲,長輩,我們總是以長者看他。

  問他什麼問題?他說:現在很多學佛的人造阿鼻地獄的罪業。是嗎?造什麼這麼重的罪?阿鼻地獄罪業,殺父,殺母,殺阿羅漢,出佛身血,破和合僧,這個五逆罪墮阿鼻地獄。我說哪裡會有這些事情發生?沒聽說過。他就跟我講,破和合僧的人太多,你看很多寺院庵堂都不和,彼此互相毀謗,他說這怎麼得了!他說這個我明白了,我說:我們好好吃飯,這事情不要去理它。他眼睛就瞪著看著我,他說為什麼?我反問他一句:老居士,你學佛比我久,你的閱歷比我深,你在什麼地方看到有一個修六和敬的道場?他想了一想之後,笑起來了,沒有,現在沒有和合僧。一個小廟住兩個人都吵架,哪來的和合僧?所以犯罪是有,沒有這麼重。如果這個道場,四個人以上在裡面修行,真的是修六和敬,那你的毀謗那罪也是阿鼻地獄。所以現在沒有和合道場,雖然互相毀謗是有罪,沒有那麼重。我跟他這麼一講,他也很歡喜,也就笑起來了。

  這是說明如果有一個地方修六和敬,有六和敬的道場,不得了,不但這個地方有福,這個國家有福,世界有福,為什麼?諸佛護念、龍天善神擁護,這是真的不是假的。一個這樣道場出現,這個地球上眾生都有福報,可是怎麼樣?就是沒有,為什麼?私心放不下。人只要有自私自利,只要還有名聞利養、還有貪瞋痴慢、還有是非人我,哪來的和合!你不要看那六條,我們十樓這裡有寫著,那是茗山老和尚寫的,「見和同解,戒和同修,身和同住,口和無諍,意和同悅,利和同均」,做不到。我們希望這個道場能做到,只要這個道場做到,香港這個地區什麼災難都沒有。這是得要乾的,不是說貼在那裡,貼在那地方沒用處,真做。別人不做,我做,我不求別人做,「行有不得,反求諸己」,這就正確。真的能有四個以上志同道合真正做的話,無量無邊功德,那個功德實在講諸佛都說之不盡,不是假的。自己一定要修六波羅蜜,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更圓滿的是普賢十願。

  我們的修行科目就這五條,「凈業三福,六和敬,三學,六度,十大願王」,很好記。真的往這個目標上干,念念都不舍,這是一個修清凈心的人,這是一個修凈業的人。三福是總的指導原則,六和敬、三學、六度、十願是具體的行持。在我們《華嚴經》裡面「梵行品、凈行品」,有詳細的條目,那當然就更圓滿。如果不能這樣的落實,我們就在這幾條綱領上,就這五條綱領上做,以這個功德迴向求生凈土,沒有一個不往生。一定要真干,這是講具足跟諸佛如來相應的條件,你就能見到。好,現在時間到了,我們休息十分鐘。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我們接著看第七首偈頌:

  【隨眾生心樂。及以業果力。如是見差別。此佛威神故。】

  前面我們講了很多,對於真正想學習的同學,我相信都是有一點利益。學佛最難的是怎樣控制自己的習氣,有能力控制,這叫做功夫。修行功夫就從這個地方來說的,我確確實實可以控制自己。總的原則,正是《無量壽經》上所說的這三句話,「善護口業,不譏他過;善護身業,不失律儀;善護意業,清凈無染」。怎麼落實?《弟子規》跟十善業道落實,初步落實,然後慢慢從這個地方向上提升,這叫真修行。所以頭一個真正要做到「不見他人過」,不說別人的過失,不說別人的是非,從這個地方下手。

  看到別人有過失,如果別人有善惡,你都不知道,看不出來,那你愚痴;看出來而不說,功夫,這叫修養,這叫德行。看到人家善的地方讚揚,看到人家過失地方,絕口不提,這積德,這叫功德。我們學佛從這裡開始下手,這是什麼?最常犯的,從最常犯、最容易犯的地方下手。從今之後發願我要做一個好人,好人隱惡揚善。這個社會上每個人都知道隱惡揚善,給諸位說,世間許多災難都化解了。這個道理我們在講席裡頭講得太多了。

  外面的環境,境隨心轉,我們的心善,樣樣都善,沒有一樣不善,真的是「人人是好人,事事是好事」,所以事、人真的沒有善惡。善惡是什麼?善惡是從自己內心生的煩惱,貪心起來,你就覺得這個很好;瞋恨心起來,那個很可惡。其實外頭境界沒有善惡,平等境界,所有一切都是自己看錯了。自己看錯了,自己不承認,誰承認自己有過失?都認為自己很對,這就叫愚痴,這叫迷惑,這叫無明。所以我們不能夠不覺悟。那要覺悟,天天要學經教,三天不學經教,自己就把握不住,又會被境界轉了,在境界裡頭會起心動念。

  這首偈答前面的疑惑,「若應由物見,何名佛土」。應是應化,佛的應化,物就是指的九法界眾生,他們能夠見到,那還叫什麼佛土?他是凡人,凡人見不到佛土!凡人何以能見得到佛土?答這個問題。我們看看賢首菩薩怎麼說法,『隨眾生心樂』,我們先看經,『及以業果力』。眾生心,樂是愛好,用我們現在的話說,就是自私自利、名聞利養、貪瞋痴慢,這眾生愛好的。

  四攝法裡面是佛陀教導我們與一切眾生怎樣和睦相處,遵守的四個原則:第一個是布施,第二個是愛語,第三個是利行,第四個是同事。同事,現在我不敢講了,為什麼?古時候的人起心動念還有道德的觀念,從小受的教育不相同,曾經受過倫理道德的熏陶。雖然有煩惱習氣,它那個東西會約束他,這種倫理道德的教學產生了約束的效果,縱然有噁心、惡念還不太離譜,不至於成大惡。現在呢?現在人這倫理道德教育至少疏忽了有七、八十年。中日戰爭,這遭了大難,把社會打亂,把倫理道德,從前講的家學、家教打掉了,每個人都天天想著逃難,一家人很難團聚,都分做四方。抗戰期間,我一家四個人住四個地方,一年難得有一次聚會。所以這個家教被打散了,這個損失太大太大!無法補償的。

  所以現在人心都是貪瞋痴,那我們要同事,跟貪瞋痴同事,這相當不容易。我們感化他很難,因為他看到都是眼前的利,貪利,見利那就忘義,現在只見利,根本不知道什麼叫道義,爭名逐利,這還得了!所以我今天講到這個同事,我都不講眾生,我講我們要跟佛同事,要跟菩薩同事;在其他宗教裡頭,我們要跟神同事、跟聖人同事。這樣講才不至於產生過失,這是善巧方便。跟佛菩薩同事,天天念佛菩薩的經典,佛菩薩怎麼想的,佛菩薩怎麼看的,佛菩薩怎麼說的,佛菩薩怎麼做的,我們要學。

  我在學佛的那個階段,二、三十歲,李老師,我跟他老人家十年,常常跟我們講《梵網》、《瓔珞》的四重戒,我們聽得耳熟,遍數太多,自自然然就記住了。《梵網經》裡面教導我們,「不作國賊,不謗國主」,這兩條戒太重要了。我們學佛要學得活潑,不能學死了,學死了你就得不到利益,所謂是「舉一反三,聞一知十」,你才能得受用。賊是什麼?賊是傷害,我們居家如果有賊來了,我們的財物就受損失,被他偷走了,他不是搶你,是偷你的,我們就傷害了。佛是舉一個例子「不作國賊」,換句話說,決定不能做傷害國家社會利益的事情,這事情不能做。

  今天國家社會需要什麼?需要安定,需要和睦。我們再把它縮小,我們的團體也需要安定,需要和睦。縮小到最小的家庭,家庭人雖然不多,現在小家庭,夫妻帶一、二個小孩,要不要安定?要不要和睦?要。破壞安定、破壞和睦就叫做國賊,這不能做,這是缺德的事情。在佛教團體裡面,破壞安定,破壞和睦,叫破和合僧。我前面跟諸位說了,現在這個佛門團體沒有和合僧,你不去破壞,他自己破壞,沒有和合僧。他自己破壞,自己受果報,我不破壞他。也就是說,我不說是非,不說哪個長、哪個短,不說,我不造這個業。人人都明理,人人都懂得這個道理,人人都不破壞這個事情,和合僧團到處都是。

  家和合,團體和合,社會和合,國家和合,世界和睦,你說多重要!所以說破壞和睦這個罪很重,決定不能做。有這種緣分要勸、要化解,你的功德無量。我過去在新加坡,有一個女同修來跟我說,她說她先生不好,她很想離婚,她來跟我講。我就勸她:人哪有十全十美的,我看你先生不錯,你要離婚,你想再找一個像你現在先生這樣的人,我看你找不到了。以後就一家和睦。勸解,這是好事,這是功德,成人之美,不能成人之惡。家庭、團體、社會,我們都要常常存這個心,化解。

  「不謗國主」,這個國主是什麼?是一個團體裡頭的領導人,家庭里的家長,家長是一家的核心。你要是毀謗,毀謗什麼?讓他這一家人對他喪失信心,他家就不和。團體,團體裡面主持的領導人,你要去毀謗他,他底下的這些員工、下屬對他沒有信心,團體破壞了。造這種罪業的人罪重不重?你自己想想就知道。現在真正懂得,就是說好話的人,成全人的人,不多;有意無意說是非,破壞的人,到處都看到、都聽到,這社會亂。社會混亂有它的因素,我們在旁邊看得清清楚楚。所以各個階層、各個團體領導人,有影響的人不可以毀謗。他縱然有過失,過失在世間法裡頭,有法律制裁他;在佛法裡面講他有因果,各有各的因果,我們不可以去毀謗。

  如果你勸導他,行。勸導他的原則,兩個人面對面可以勸導,不能有第三者再聽到。為什麼?人有面子,這是你真正愛護他,真正勸導他,不可以在他背後說他的過失,那你造罪業。你當面批評他、勸導他改進,這是恩惠,這是對他的愛護。勸導只有能兩次,不可以三次。這從前李老師教導我們的,一次勸導不改,找適當的時間再勸一次,再不改,千萬不要再勸導,算了,為什麼?三次以後,恐怕結成冤讎,那就不好了,各人因果各人負責。老人經驗豐富,他教我們那是正確的。《梵網》上這兩條戒不能不落實。

  《瓔珞戒經》裡面也有兩條,「不漏國稅」,這條很不容易,很多經商的同修們也很坦白的告訴我:法師,我們不漏稅就賺不到錢!一定要偷稅、想辦法逃稅才能賺到錢。這是真的嗎?不是,因果律上講不通。這就是什麼?讀經太少,讀經不透徹。真正明白了,實實在在講,如果能把《了凡四訓》念上幾百遍,他就明白了。你命裡頭有財,丟都丟不掉;命裡頭沒有財,求也求不來,所謂是「一飲一啄,莫非前定」,那為什麼要做犯法的事情?我完全照著我營業事實納稅,你看你賺不賺錢?你命里有錢的時候還是賺,決定賺。又何況納稅是人民的義務,在佛法講,納稅也是布施,也是供養,供養社會,供養國家。「上報四重恩」,我們不漏國稅就是報恩,逃稅、漏稅,那不是報恩,那錯了。

  下面一條是「不犯國制」,國家的法律決定不能夠犯。今天我來的時候,有個同修告訴我,他到國內,從深圳那裡過海關,海關檢查他的行李,他帶的有幾本佛書被沒收了。來問我。既然國家不準帶,你就不要帶,一定要遵守國法,這就對了。犯法的事情決定不可以做。基本的戒律你都不能遵守,你不是佛弟子;雖然是好事,好事被破壞也要遵守,那是國家的法令。

  真正學佛想成就的,一句阿彌陀佛就能成就。這個例子很多,最著名的諦閑法師那個鍋漏匠的徒弟,沒有念過書,什麼也不會,人很老實,這是諦閑老和尚小時候的玩伴。長大找到他了,一定要跟他出家,老和尚被他折磨也沒辦法,就跟他談條件說:我有一個條件,你要能答應,我可以給你剃度,你不答應,那就算了。他說什麼條件?那你得聽我的話。他說:這個沒有問題,我既然認你做師父,你說什麼我都聽。老和尚說好,給他剃了,就教他一句「南無阿彌陀佛」,他說:你一天到晚就念這一句,念累了,你就休息,休息好了接著再念。他真聽話。

  老和尚給他找了一個小廟,沒人住的,因為他不能夠跟大眾住,跟大眾住早晚課都不會,人家不能包容他。找一個破廟讓他一個人住,附近有幾位居士照顧他生活。他一天到晚就念這一句,念累了就休息,休息好了再念。三年,你看人家站著往生,預知時至,沒有生病。諦老給他辦後事,對他非常讚歎,他說:今天多少名山寶剎的方丈住持,弘宗研教的大善知識比不上你!真正信心堅固,聽話,一句阿彌陀佛就好,不要帶著經書,不準帶就不帶,統統都可以不要,一句佛號在心上。這個他拿不掉的,他不能把你沒收去的,你就能成功,你就能成無上道。所以要守法,要給社會大眾做好榜樣,不要著重這些形式,要注重實質。

  所以今天「眾生心樂」,以佛門弟子,這是善根深厚,這個好,一句佛號念到底。「業果力」,他就能見佛,必定感應道交。我們在學佛過程當中,感應的事情很多,很多同修跟我說,我自己也有不思議的感應。李老師教我,給我四個字「至誠感通」;章嘉大師給我六個字,「看得破,放得下」,我一生得受用;方老師把佛教介紹給我,說「學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我都證實了,把它證明了,確確實實離苦得樂。我在沒有學佛,那個算命算我這一生的命苦!非常貧賤,要苦一輩子。我這是把苦離開真正得樂,這是學了佛,這是方東美先生指導的。所以至誠就感通,感是感應,通是沒有障礙。

  清涼大師這個註解裡面講,「佛威神故,則知生佛共成」。這共成是什麼?是講這個世界。世界、十法界依正莊嚴怎麼成就的?佛常常講「心佛眾生三無差別」。這三種因成就的。第一個是心,心現,唯心所現;佛跟生都是屬於唯識所變。佛的威神變的是凈土,眾生的業力變的是穢土。佛為什麼在十法界裡面變凈土?佛有願要度眾生。所以不論是在哪一道、不論是在哪一土,決定是三合一,一而三,三而一。誰知道?徹悟的人知道。你看宗門的大德大徹大悟的時候,老師常常問,考驗考驗他,你真的會么?隨拈一物,回答給老師,老師點點頭給他作印證。哪裡是法身?沒有一物不是法身,這前面講得很詳細,「以金作器,器器皆金」,我們把金比作法身,把器比作眾生的報身、佛的應化身,是一不是二。所以眾生是心樂,業果故,這見不到,這是『見差別』。

  這底下講,「則知生佛共成」,剛才說的是一而三,三而一,心佛眾生共成。「既攬同成異,亦稱體成益」,怎麼不能利益眾生?所以「法法平等,無有高下」,這《般若經》上講的一點都不錯。你要是用清凈心,你就見到;你心不清凈,你就見不到。所以見的差異是在眾生,不在佛,也不在心。下面清涼大師還有註解,解釋這個注子,叫鈔。《鈔》裡頭說「既攬同成異等者」,他這下面註解就是注這一句。註解末後這兩句,「既是如來將其同因以取異果」。這是講現相,確確實實是如來,如來的果德,如來的報土,就是大乘教里常講的實報莊嚴土,在哪裡?就在此地。凡夫見不到,為什麼見不到?空間維次不相同,這個不太好懂。

  我們用電視畫面來做比喻,你看現在電視,電視台播出來的頻道總有十幾個,甚至於幾十個,在外國有一百多個頻道,所有這些頻道都在一個螢光幕上。這個螢光幕能現,這就好比是我們的法性、自性,心性能現。為什麼會有這麼多頻道?頻道就是唯識所變。我們現在按鈕,按哪一個頻道,這個頻道立刻出現,另外頻道不見,隱沒了,這就好比是攬同成異。眾生跟佛共同的力量,發生了這種現象。迷的人他只看在一個畫面,他不知道還有第二個畫面。聰明人知道這個電視裡頭有很多畫面,我想看哪個畫面,按哪個頻道,畫面就換過來了。所以懂得這個道理,會按的人他就能看到許多畫面,不懂的人始終就看一個畫面。不懂的人,凡夫;懂得的人,可能也是凡夫,他是修行人,心地清凈,諸願具足,他什麼都能調,就好象這個比喻一樣。

  如來是「同因,以取異果」。取異果前面跟諸位說過,是因地上所發的願,「眾生無邊誓願度」。所以佛與大菩薩,這大菩薩我們都是講的法身菩薩。法身菩薩,什麼等級就有這種能力示現?破一品無明就有這個能力了。這個能力就是我們《華嚴經》上講的「事事無礙」。諸位要曉得,十法界裡面四聖法界是理事無礙,事事還是有障礙,他還不行。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超越十法界!超越十法界有沒有離開十法界?沒離開。十法界能離得開嗎?離不開,為什麼?它跟一真法界是一體,你怎麼離開?就像我們電視螢幕一樣,它同一個螢幕,同一個螢光幕,你怎麼能離開?離不開的。明白的人知道,這一個螢光幕裡頭有許許多多頻道,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他都能看到。迷惑的人不知道事實真相,認為只有這一個畫面,諸天在哪裡?阿羅漢在哪裡?佛菩薩在哪裡?疑惑,他見不到!原因,心不清凈。

  我們再舉個例子,有一個同學告訴我,他有個小孩還不到兩歲,會說話,很靈巧。清明帶他去上墳,祖父母過世了去上墳,帶的一些供菜,在那邊燒一點紙錢。這小孩就告訴他的父母,他看到有人在那裡吃飯,穿的什麼衣服。他說我就嚇呆了。他所講的就是他的祖父,他也沒有見過面,不認識,他說的那個樣子,小孩童心沒有染污,他看得見。所以祭祀要真誠,祭神如神在,那個神就是祖先。這就是說小孩清凈心還沒有被污染,有一些頻道對他沒有障礙,他能看得到,他能看到鬼神。如果你要是細心去觀察嬰兒,幾個月大的嬰兒,他睡在搖籃裡面,睡著了,你看他表情,一會兒在笑,一會兒又感到很恐怖,臉上很憂慮,你看他表情的變化,好象他在作夢,實際上,他許許多多的境界他看到了。夢中的境界跟我們醒過來的境界是不同維次空間,細心從這個地方去觀察、去體會,你能夠了解事實狀況,你才曉得宇宙是多麼的複雜。不管複雜到什麼程度,總不出心現識變,你看看佛的話四個字把真相全部給你托出來。

  佛的教導,給諸位說,一絲毫保留都沒有,你能夠體會多少,那是你自己的功夫。功夫就是清凈心的程度,真誠心的程度,慈悲心的程度,不一樣!在我們一個人,個人修養就有差別,我們如果很用功、很如法,境界年年往上提升,那怎麼會一樣!對於整個宇宙,對於十法界依正莊嚴,你的看法、你的體會隨著你境界不一樣,不同;對於個人生活、處事待人接物,這個境界也不相同。愈學愈像佛,愈學愈像菩薩,愈學愈像,這就是功夫得力,這就叫進步,佛法裡頭叫精進。如其不然,年年還是一樣的,甚至於一年比一年糊塗,這錯了,這是什麼?這是功夫不得力。

  功夫為什麼不得力?依照佛法的術語來說,第一個善根很薄,沒有善根,沒有福德。雖然學佛,形式上學佛,實質上,佛法的殊勝功德利益,你完全沒有得到。佛法常講因緣果,自己少善根、少福德,這是因;緣,沒有遇到真正的善知識,沒有遇到真正修學的道場,緣。因緣都不足,果報還是造業,輪迴心造輪迴業,你怎麼能出離輪迴?這是佛法的解釋,解釋得不錯。

  因能不能改變?可以改變,緣也能創造,那就是你自己的發心,那個心要轉變。這個道理也不難懂,就是大經上佛常講的「一切法從心想生」,它可以轉變,只要我們心想轉變。此地講的是「隨眾生心樂」,你看眾生心樂五欲六塵,就是輪迴心造輪迴業;眾生這念頭一轉過來愛好佛法、愛好親近聖賢,那就不一樣了,他的因緣果報統統都轉了。不是不能轉,不能轉就變成死的,佛法是活的不是死的,活活潑潑。所以你要懂得這個道理,你要能轉得過來,這個要緊!

  《楞嚴經》上說得好,「若能轉物,則同如來」。由此我們就可以知道,如來廣義的講,法身菩薩就是如來。你看江味農居士在《金剛經講義》裡頭給我們講,《金剛經》上講的「諸佛」,他老人家註解,諸佛就是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四十一個不同的佛叫諸佛。他那諸佛不是一般講很多很多三世諸佛,他不是那個說法,他這個說法很清楚。所以我們常常聽到宗門裡面所說的「明心見性,見性成佛」。江居士這個註解把見性成佛講清楚了,初住菩薩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他就成佛了,天台大師講分證即佛。分證佛有四十一個等級,四十一位法身大士是四十一位分證佛,他是真佛,他不是假佛。再往上去,那有一尊叫究竟圓滿佛,等覺菩薩還是分證佛,沒有到圓滿都叫分證。分證以下的,那就是十法界的四聖法界,四聖法界叫相似即佛,很像,像佛的樣子,不是真佛;得破一品無明,這才是真佛。

  這些重要的經教,我們不能不知道。知道之後,你就沒有疑惑了,自己曉得應當不斷的把自己向上提升。現前我們希望達到的目標是觀行即佛,六即佛裡頭觀行即。相似即我們做不到,我們現在是什麼?現在在名字位中,六即佛的名字位,有名無實。觀行位,那就是功夫得力了,他不是名字了,他真干。真干怎麼?還幹得不像。幹得像,那就是相似位,還不像。雖不像真干,正在用功,這個位次就是觀行位,在我們念佛法門裡頭叫功夫成片,功夫成片是觀行位。在其他法門裡頭,這樣的功夫出不了三界,不能了生死,還是要繼續搞輪迴。在這個位次的人多,太多!真正修行,功夫不到家出不了輪迴,生生世世都干。

  換句話說,我們過去生中,學佛真的是時劫很長!可是每一世遇到佛法修行都停在這個位次上,都是觀行即。如果到相似即,那就證阿羅漢果,就出了六道;出不了六道,功夫都在觀行即,這很麻煩!觀行即好的可以生到色界天、無色界天。可是觀行即這樣的功夫,如果是修凈土的話,那決定往生凡聖同居土。凡聖同居土也超越了十法界,不在六道裡頭,不在十法界裡頭。凈土的殊勝,十方佛的讚歎,不是讚歎別的,就是讚歎凡聖同居土。西方凡聖同居土實在是不可思議,所以萬修萬人去,為什麼不幹?

  可是這裡頭真的要往生,最重要的一個條件,萬緣放下,這最重要條件。有一樁事情放不下,就等於有一條繩子拉住你,你就去不了,佛力也沒有辦法,什麼都要放下。我講的這十六個字,這十六個字統統放下,生凡聖同居土就保證。放下自私自利,放下名聞利養,放下五欲六塵,放下貪瞋痴慢,念佛沒有一個不往生的,善導大師講「萬修萬人去」。而且這個功夫得力,就是觀行即的這個修行人,這裡頭也有三輩九品,上三品的可以自在往生,你說多殊勝!

  所以鍋漏匠那個往生,念佛三年,站著走的,預知時至,他是什麼境界?絕對不是一心不亂,決定不是,而是功夫成片裡面的上輩,上三品。這我們人人都做得到的,他為什麼做得到?他放下了,他對這個世間什麼都不想了,腦子裡除一句阿彌陀佛之外,什麼都沒有。見什麼人都阿彌陀佛,你說好話,阿彌陀佛,你罵他話,他阿彌陀佛,就這樣能往生,這是我們應該學的。所以佛這個應化,可以叫九法界眾生親自都能看到、都能體驗到,這就是佛的威神。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大方廣佛華嚴經(第一四四0卷)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菩薩問明品」,賢首菩薩偈頌第八首看起:

  【佛剎無分別。無憎無有愛。但隨眾生心。如是見有殊。】

  下面第九首:

  【以是於世界。所見各差別。非一切如來。大仙之過咎。】

  末後一首:

  【一切諸世界。所應受化者。常見人中雄。諸佛法如是。】

  這三首偈是答覆一個問題,我們在清涼註解裡面就看到了,「四有三偈」,就是第八、第九、第十。「釋疑雲」,上面有一個問題。「眾生不見凈剎,又雲佛神力令異,為剎體處別,佛有分別耶」,問這麼一個問題。所以菩薩用三首偈來答覆。這三首偈裡面,第一首前面兩句「顯實」,顯示真實,真實佛剎沒有差別,一真法界;後半偈,這就差別是在眾生不在佛。這個差別其實就是佛在經教裡頭常說的「一切法從心想生」,只要有心想就有差別。為什麼佛境界沒有差別?佛沒有心想。所以你看經上講得很清楚,『佛剎無分別』,這個佛剎是講一切諸佛剎土沒有分別。為什麼沒有分別?因為佛沒有『憎』,也沒有『愛』,憎、愛在此地是代表字,這要知道,代表什麼?代表相對,就是對立。愛跟憎是兩邊,佛沒有憎愛就是佛永遠沒有兩邊。

  諸位想想看,這前面說得很多,佛與大菩薩,這大菩薩是講法身菩薩,法身菩薩沒有執著,沒有分別,也不起心、不動念了。不起心、不動念,那個程度有淺深不同,所以《華嚴經》上講四十一個階級,就是有四十一等,說明不起心、不動念功夫淺深差別。但是諸位要曉得,最淺的已經就不起心、不動念了,這個不起心、不動念是什麼道理?定功,定功把起心動念伏住了。我們曉得這很深、很細的煩惱,斷煩惱肯定是一樣的道理,先伏。你看伏有初伏、有伏住、有完全斷滅,這個斷滅在佛法講轉變,把無明煩惱(起心動念是無明煩惱)轉變為般若智慧,轉變了。這是淺深等級有四十二個,就是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覺、妙覺,妙覺就圓滿了。

  這四十二個階級的佛菩薩們統統都沒有對立。這是我常常在講席裡頭跟同學們所說的,我們今天要學,特別是現在這個社會衝突太多,怎麼樣化解衝突?一定要從自己內心把對一切人的對立,愛憎就是對立,把對立化掉,沒有對立的念頭;把對一切物,這一切物就是九法界的眾生,這裡面所有一切對立也要化掉;再對一切事,這一切事是物質環境,物質環境裡頭也沒有愛憎、也沒有對立,這種修行的方法高明。諸位要知道,這種修行方法就是佛門裡面講的「圓頓根性」。他要不要離開這些環境?不要,什麼環境都是菩薩學處,都是佛所行處。

  我們修行用功在哪裡?就是在環境裡頭,順境、逆境,你看順境逆境就有憎愛,順境裡面沒有愛,逆境裡頭沒有憎,就平等了。平等的法界就是一真法界,佛剎,佛剎本來就是這樣,我們現在一般人稱為自然,自然就是這樣。在佛法裡面,因為還有一些人對自然也有分別執著,所以佛又立了一個名詞,「法爾如是」。法爾如是,一切法本來就是這樣的,本來就沒有起心、沒有動念、沒有分別、沒有執著,本來就是這樣的。起心動念、分別執著是迷了自性,不是隨順自性,是迷了自性。迷了自性,他的思想造作就跟自性相反,我們今天講破壞生態的環境,起心動念是破壞自性的生態環境,這個法爾如是的環境被破壞了,這一破壞就是一真佛剎就變成了十法界。佛就講「一切法從心想生」,這是講十法界,這個一切法是指十法界,十法界從心想生,六道從心想生,這個道理講得深,講得太好!

  實在講,這句話裡頭告訴我們很多的真理,你曉得一切法是心想生,那我們心想善,這法界就變成善。我們今天講的善,善與惡,這六道裡頭很粗的現象,深入一層善,四聖法界善,六道不善;再往上面去,一真法界善,四聖不善。在十法界裡面,四聖善,六道不善;在六道裡面,三善道善,下面三道不善,我們稱三惡道。這是什麼?心想!心想事成,這句話裡頭含義太深太深,心想就變境界,事就成了。我們今天想的人法界,所以我們現前這個境界,人法界。

  想什麼就現什麼,就叫做心想事成。所以諸佛如來、祖師大德勸我們常常想阿彌陀佛,有道理!想阿彌陀佛,這個世界就變成阿彌陀佛的世界,極樂世界。佛一絲毫保守都沒有,所有一切秘密都和盤托出,都供養你了,你能不能體會?真的明了了,豁然大悟!我們想什麼?一天到晚想阿彌陀佛。過去諦閑老和尚那個鍋漏匠的徒弟,就是一心一意想阿彌陀佛,想了三年他到極樂世界去了,這個不假,示現給我們看的。念佛往生凈土這種例子太多太多,他為什麼能往生?沒有別的,心想事成。我們今天想的是貪瞋痴慢、是非人我、名聞利養、五欲六塵,這還得了嗎?這是六道的輪迴心造輪迴業,想是造業。想是屬於意業,言論屬於口業,身體造作屬於身業,你身語意都沒有離開煩惱習氣,你怎麼能脫離輪迴?為什麼不能把煩惱習氣放下?不知道事實真相。佛教導我們沒有別的,就是把事實真相講清楚、講明白。

  諸佛的報土是平等的,這一點都不假。法身菩薩跟我們在一起,這前面都介紹過,應化到我們人間來,他是不是住在我們人間穢土?不是的,他住凈土。譬如說釋迦牟尼佛,三千年前應化在我們這世間,歷代祖師大德裡頭很多,在中國史書裡頭有記載的,善導大師阿彌陀佛化身來的,永明延壽大師阿彌陀佛化身來的,天台山國清寺裡面,豐乾和尚也是阿彌陀佛化身來的;距離我們最近的,大家都曉得印光大師是西方極樂世界大勢至菩薩化身來的。我們要問,他化身在我們這個世間,他住的是什麼土?告訴諸位,他住的是凈土。為什麼他住的是凈土?他心清凈,他沒有分別,分別尚且沒有,哪來的執著?他於一切法裡面不起心、不動念,沒有愛憎,他住凈土,這我們要知道。我們看到他跟我們在一起是住穢土,那是我們的境界,不是他的境界。他就是應化在餓鬼、在地獄,去度鬼眾、度地獄眾生,他還是住他的凈土。

  十法界跟一真法界不即不離,不能說它是一,也不能說它是二,這道理很深。我們在講席裡面也討論了不少次,這叫妙法,都是隨各人自己心想生,這是真正的事實真相。所以我們要想住凈土,沒有別的,「心凈則佛土凈」。所以說是十法界,『但隨眾生心,如是見有殊』,殊是差別。我們看清涼大師的註解,顯實裡面說,「剎無分別,佛無憎愛,分別即差別義」。分別是心,能分別;差別是境界,是所分別,能所不二!這個事實真相很難得,現在被日本的江本博士,他也是無意當中從水實驗當中證實了,證實水隨著眾生的意念現差別相。所現的差別相,他做了十年的實驗功夫幾十萬次,從來沒有兩個形相是完全相同,找不出,沒有相同的。沒有相同證明什麼?證明那個能分別的分別心沒有兩個相同的,有相似沒有相同。分別心就是生滅心,前念滅,後念生。

  古聖先賢依據這個自然的道理來建立教學。教學、教育從什麼時候興起的?為什麼興起的?我們在佛教裡頭有明顯的答案。古聖先賢他們契入境界,契入境界用什麼?心地清凈,真正做到是一塵不染,這叫真修。完全與法性合而為一,這樣的人就稱為佛陀,就稱為法身大士;接近法性,還沒能契入,這個境界裡面我們稱他為權教菩薩、聲聞、緣覺,這講三乘,二乘、三乘。二乘、三乘在見性的邊緣上,非常靠近,但是沒有見性。沒有見性的幫助他見性,沒有善根的幫他種善根,已經種善根的幫他增長,教育從這裡興起。教育的目的何在?目的都是把你自己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找到,這就是法性,禪宗裡面講的「明心見性,見性成佛」。這不是相似佛,這是真正的佛,這是教育功能達到圓滿。

  因此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起心動念、言語造作,都要學著跟大自然的法則相應。大自然的法則不是哪個人創造的,沒有,沒有人創造;也不是哪個人建立的,沒人建立;也不是哪個人發明的。所以佛稱這個叫法爾如是,一切法它自自然然本來就是這樣。我們迷失了自性,這個迷失自性,再把自性找回來,從哪裡找起?確實這一點的發現可不是容易,我們不能不尊敬、不能不佩服佛菩薩,他們知道。這個點就是愛,但是在佛門裡面不稱為愛,稱它作慈悲。為什麼不稱作愛?愛裡頭有情沒有智,智變成情了。

  諸位要曉得,智跟情是一樁事情。我們用個比喻來說,智好比是水,情好比是波浪,愛是波浪,慈悲是止水、是平靜的水,是一不是二。我們今天世間人這個愛很麻煩,這個愛是大風大浪,所以有高潮、有低潮,這是六道凡夫裡面的愛,不正常,大起大落。聲聞他的慈悲比較正常,為什麼?小風小浪,沒有那麼大的起伏;有起伏,沒有那麼高,所以他能夠持久,永恆的保持。「佛氏門中,不舍一人」。到菩薩的愛,那就是微風,有沒有浪?有,很小一點浪,接近於平靜。到什麼時候完全沒有浪花?到佛的境界就沒有了。我們用這個比喻,諸位你就能夠體會到。現在凡夫裡面這個愛就像什麼?就像海嘯一樣,起落都造成傷害,傷害是什麼?叫造罪業,起落都是造罪業,他哪裡懂得!可是聖人教學還是從這裡為起點,為什麼?它是性德。

  佛法、各個宗教,在中國古聖先賢他都懂得。佛教導我們「孝養父母」,在中國古聖先賢教導我們「父子有親」。那個親愛是天性,那個親愛是自然的,那個親愛裡面沒有條件,接近法爾,所以就用這個做起點。人能夠愛自己的親,做兒女能夠愛自己的父母,他也會愛別人的父母;敬自己的兄長,他也能夠敬別人的兄長,這都是屬於天性。天性在後天一定要教,不教怎麼樣?不教會被外面的物慾迷惑了。

  現代的教育跟過去不一樣,「教育」這兩個字在中國上古時候就有,什麼叫教?教的意思「上行下效」。諸位如果看中國的篆字,你看那個教字,那個教字的符號,這個字,文字是符號,裡面充滿了智慧,讓你看到這個符號你就覺悟了。這個符號就顯示上行下效,這就叫做教。育,育的意思,「救失長善」,失是過失,你有過失我要來幫忙你、要來救你,要幫忙你增長善心、善行。所以這兩個字裡頭已經把教育的宗旨說出來,教育的目的說出來。教育這個事情應該怎樣實施?上行下效,要記住,上面要做給下面看,上面是父母,下面是兒女。你怎麼樣教你兒女?你自己做出榜樣給他看。

  所以諸位同學要曉得,《弟子規》不是兒童的課本,不是他的課本,《弟子規》是什麼?《弟子規》是做父母的要這樣的落實,從日常生活當中做給兒女看。什麼時候做?小孩出生大概三、四天(這我的判斷,應該是三、四天)他就會看,他就會聽了。會看會聽,他就在學習了。你看這個時候,父母對他的照顧無微不至,這種印象就深深的印在他阿賴耶識裡面,日久天長,他對父母感恩的心,對父母的愛心油然而生,自然而然的!父母要做得正。一般嬰兒出生,父母的年歲都還不大,二十幾歲、三十歲,父母的父母都還在,就是嬰兒的祖父母。所以《弟子規》裡面講,父母呼喚你,「應勿緩」,趕快要答應。做給小孩看,小孩就學會了。父母叫你做的事情,立刻奉行,依教奉行,統統是做給下一代看的,他就這麼學會了。

  代代相傳,這是中國傳統的教育,至少傳了五千年。這個教育現在在社會上沒有了,多久沒有?給諸位說,大概就是七、八十年,我的觀察不到一百年。怎麼知道?我小時候,父母在我們面前就是這樣教的,我們就是這麼學會的。我在十歲的時候,中日戰爭爆發,這個仗打了八年,把中國整個社會打亂了,每一家天天想著什麼?逃難!於是這種家教就沒有了,一直到現在不能恢復。我是從我自己這一生的經歷,我們中國傳統這種良好的教學至少中斷了八十年。八十年的時間不算長也不算短,現在要救還行、還來得及。因為一般像我這個年齡的人都還有這個觀念,印象還很深刻;小我五歲的人就沒見到了,那在亂世當中,那都忘掉了,比較難一點;小十歲就更難一點了。可是人的天性在,好善好德的心性只要有人提起,所以說良心會發現,這是我們佛門裡面講的「善根福德」,要有因緣把善根福德引發出來,這是教學。

  所以教育是這樣興起來的,教育的興起也是自然而然,不是哪個人的發明,不是哪個人的建立,不是哪個人的創造,不是,自然而然。政府裡面正式設立官員主管教育這項工作的,我們在史書看到堯,堯舜他們做國王的時候,底下就有專門管教育的,司徒,專門管這個工作的。教什麼?教五倫、教八德,五倫八德。五倫是道,這個道就是自然的法則,這不是人為的;德,隨順自然的法則就是德,不能破壞。

  現代人喜歡標新立異,喜歡什麼?改變自然生態,他有創造,他有發明。前天有人送了一盒桃,說這是新的品種,脆桃。這個桃是怎麼培植出來的?是桃跟李混合,用壓枝的方法桃跟李混合。我們不學佛的時候不知道,學佛,我們的心思就靈敏一點,為什麼?它是桃跟李的混合,這就是破壞自然生態,決定沒有吃桃、吃李那一種的養分,為什麼?它是自然的。這兩個混合不自然,不自然的東西它對於人身體的營養決定沒有自然的好。你們諸位細心去想想。在今天這個世界,這樣的事情太多了,而社會大眾都鼓勵,認為這個很新鮮。

  破壞自然生態,你要曉得自然有報復,報復什麼?報復就是天災人禍。這個人禍什麼?就是人為破壞產生的災難。我們的飲食,一般人吃肉食的,肉食是也把動物生態自然破壞了。一隻雞、一隻鴨,通常正常的你去飼養它,大概差不多要半年它才長大,這人才會吃它。現在用化學的飼料讓它長得很快,早年我聽同學告訴我,現在養雞場裡面養雞,五個星期就長得很大了,就可以賣掉。在從前要五、六個月,現在五個星期,這就是什麼?這就是把它自然生態破壞。破壞,這一隻雞跟正常半年才長大的雞不一樣,所以吃這樣的雞吃出很多怪病。那個病是什麼?那個病就是破壞自然生態給你的報復,你懂嗎?

  現在奇奇怪怪的病很多很多!古人警告我們「禍從口出,病從口入」,你想想看有沒有道理?病從哪裡來的?吃得來的。所以李老師早年,我們常常在一起的時候,他老人家常講:現在人哪裡叫吃飯,三餐服毒!他怎麼能不生病?三餐服毒,真有道理。我們吃素的人,吃素現在也不行,蔬菜也是化肥、農藥,這都破壞了自然生態,所以吃了也會長病。人不知道自愛,不懂這些道理,你說多可怕。所以現在有一些人覺悟了,要吃有機的蔬菜,這對的,還是用老的方法培養的,沒有農藥,沒有化肥。

  那現在病害蟲很多,病害蟲也是報應,你殺它,愈殺愈多。我問過這些農夫,在從前沒有農藥、沒有化肥,你們種植有沒有這麼多病害蟲?他想想沒有,沒有這麼多。為什麼現在會變成那麼多?愈殺愈多。你不用這個東西,就沒有了。我們學佛同學做過試驗,前幾年我在馬來西亞古晉李金友居士的山莊,他那個山莊範圍很大,種的菜很多。他學佛,囑咐種菜的(負責種菜的)這些工人不用農藥、不用化肥,完全讓它自然生長。第一年,他這個菜長成了,菜園很大,百分之九十都被這些蟲吃掉了。他也很歡喜,供養這些眾生,堅持不用農藥,不用化肥。到第二年,這些小蟲們就很客氣,留一半給他。我去的時候,他告訴我是第六年,他說第二年留一半,第三年留的就更多了,大概有六、七成可以留給人吃了。我去是第六年,第六年他告訴我,現在病害蟲所吃的大概只有百分之五的樣子。換句話說,這些病害蟲也很感恩,它留下百分之九十五給你。堅持不用農藥,堅持不用化肥,堅持不殺生。

  我去之後,我給他建議,我說你們的菜園最好放佛號,現在念佛機很多,用念佛機在菜園放佛號,讓這些所有菜、花草樹木都聽佛號,會長得更好。果然有效。你想想看,這是不是一切法從心想生?所以自然生態不可以破壞。

  佛在此地講「但隨眾生心,如是見有殊」,就是見有差別,這句話裡頭有大學問在。我們的心愈清凈,世界就愈美好,為什麼?它恢復正常。我們的心不清凈,就把這個世界搞亂了;再要是行為不清凈,那肯定把大自然的生態破壞了。破壞之後就有風災、水災、火災、地震,這些東西我們現在稱為自然災害。殊不知自然災害是人心引發的,我們的意念引發的,不知道這個道理!這個道理只有佛法裡頭講得透徹。

  從前帝王(尤其在中國)信佛的多,不相信佛的很少很少。帝王讀經,帝王研究教理,他懂得,所以凡是遇到重大災害的時候,像水災、旱災、地震、颶風這樣的災害,皇帝一定減膳,膳食減一半,齋戒沐浴修懺悔法,做好事,通常在這個時候一定是大赦天下。希望什麼?希望把善良的心性向上提升,引導全國人反省,斷惡修善,自自然然它就起感應,這個災難減輕,災難少了。這裡面決定不是迷信,有道理在,從心想生。現在人不懂這個道理,以為這些事情與我們的起心動念、一切行為不相干,所以不知道懺悔,不知道改過,於是災難頻率年年上升,災害愈來愈大。我不曉得到哪一天大家才真正覺悟,回心向善。佛法裡面講回心向善是講到純凈純善,這個世界就變成極樂世界,這個世界就變成華藏世界。這些道理與事實真相,《華嚴》講得很透徹。現在時間到了,這首偈我們就講到此地。

  諸位同學,請坐。我們看偈頌第九首:

  【以是於世界。所見各差別。非一切如來。大仙之過咎。】

  註解裡面清涼大師給我們講,上半偈「明正見剎異」,下半偈「彰非佛咎」。彰是彰明,說明佛沒有過失,過失在眾生。『以是於世界』,這實在講是隨眾生心,這句是比什麼都重要,關鍵就在這句,「但隨眾生心,如是見有殊」,這句話說盡十法界依正莊嚴的差別現象。要從小處講,這也說盡我們這一生,就是自己這一生當中果報,因緣果報這一句話就講盡了。我們的心善、行善,肯定有善果;如果我們的心不善、行不善,決定有不善的果報,這一定的道理。

  所以第九首偈說的是「以是於世界」,這個世界不是指我們這一個世界,遍法界虛空界裡頭無量無邊的世界。『所見各差別』,以我們一個華藏世界來講,華藏是個大世界,釋迦牟尼佛的報土,法身如來稱為毗盧遮那,報身如來稱盧舍那,應化身佛稱釋迦牟尼,這是這個大世界,裡面真的是無量三千大千世界。在虛空法界裡面,像這樣的大世界無量無邊,這裡面有很多很多的十法界,這我們在「華藏世界品」、「世界成就品」裡面讀過。

  這些差別世界全是眾生心想變現的,它跟一真法界這個關係我們一定曉得不即不離。不即不離這個現象就像我們在前面舉現在電視的畫面一樣,無量無邊的差別就是我們今天電視裡面的頻道。我們現在電視有幾十個頻道,有一百多個頻道的,但是統統顯示在一個螢光幕的畫面上,從一個螢光幕畫面上顯示,這就不離;但是你沒有按這個頻道,這個頻道不現前。所以從電視螢光幕上看不同的頻道,不即不離。宇宙之間不同維次空間跟這個很相似,我們從這個現象可以類推,能夠了解宇宙之間的事實真相。

  如果你要是細心去觀察,佛法裡頭常常教人「微密觀照」,你對於經教里講的這些道理不難體會,不難通達。細心去觀察,觀察我們現前的境界,現前境界剎那不住,昨天過去了,永遠不會再回來了,你想想看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明天呢?明天還沒到,我們生活的空間受多麼大的局限,你就明白了。你不細心觀察,就在面前你都沒見到;細心一觀察,恍然大悟,小宇宙跟大宇宙是一不是二,一個道理,一個現象。真在妄里,妄在真中,真妄有沒有?有,但是真妄不二,真妄是一,這就不可思議。你要細心去體會,佛跟你講的話句句是真話。

  你看錯了、想錯了、做錯了,差別的因,差別的緣,差別的果報,所謂是自作自受,絕對不是『一切如來,大仙之過咎』。大仙就是佛的另外一個別號。佛教當年初傳到中國,中國人稱釋迦牟尼佛為大仙,為金仙,佛是金色身,稱他為仙人,大仙、金仙。所以大仙跟金仙都是佛的別號,這個經唐朝時候翻譯的。不是佛的過失,佛沒有過失。「一切如來」,這裡頭的含義很深,廣義講,我們通常講無量無邊世界,無量無邊諸佛如來;狹義的說,四十二個階級都叫如來,這一切就是指四十二個位次的如來。

  《華嚴》從初住算起,初住就是如來了,這前面說過,他已經不用妄想分別執著,他離開了,完全回歸到自性,完全回歸到自然。自然裡面沒有分別、沒有執著、沒有起心、沒有動念,它有感應。我們面對著一杯水,這是做實驗出來的,我們以愛心向著它,你看它的反應變成最美的結晶,我們看到生歡喜心;如果我們以惡意對它,它現的相就很醜陋,好象很悲傷。我們要問,水有沒有起心、有沒有動念?有沒有分別、有沒有執著?統統沒有。為什麼會有這種現象?感應道交。

  從這個地方你要體會到,諸佛如來在九法界示現,或者我們講在十法界都可以,九法界跟十法界是一個意思。示現種種不同的身,種種不同的相,種種不同的說法,都是自自然然的應現,決定沒有分別、沒有執著、沒有起心、沒有動念。如果起心動念、分別執著,他就不叫如來,他就不能稱之為佛。還有起心動念是十法界裡面的菩薩、佛,沒有離開十法界。一定要在一切境界裡頭不起心、不動念,才能超越十法界,證得一真法界,這我們不能夠不曉得。做不到,那是另外一樁事情,先要了解事實真相,相信佛在經上所說句句真實,世尊沒有一句話是妄語。

  世尊所說一切法,最殊勝的地方是教我們自己去求證,這是現代人所講的科學精神,我們要把世尊所說的親自證實它不是假的。所以佛法要求證,信解行證。佛不是說,我說的就是真的,你們用不著去證明,不是的。佛說我所說的,你們一定要把它證實,你才得真實受用;如果你不能夠證得,你得不到受用,你要能證得,就在我們日常生活當中。如果你真的相信了,「但隨眾生心」;換句話說,就是「一切法從心想生」。你想想這兩句話是不是一句話?但隨眾生心,一切法從心想生。你如果真的徹底明白,我們曉得人都愛美,你要不要去美容?不需要,美容有副作用,美容是破壞自然生態環境,它有嚴重的副作用。我遇到有幾位,二十年前做美容的動作,二十年後一臉都是病,苦不堪言,這是什麼?這自作自受!你自己造的不善的因,你得要受果報。

  愛美心切,可以,相隨心轉,你聽說過!不但相隨心轉,命隨心轉改造命運,境隨心轉改造風水。相、命、風水真有,怎麼生的?從心想生。我們在這個地方就明白了,怎麼改法?改心。我們心地真誠、清凈、平等、正覺、慈悲,你的相貌自然就變了,變得跟佛菩薩一樣。佛菩薩的相圓滿,為什麼?無量功德福報成就的。我們這個世間審美的標準,三十二相八十種隨形好。你看看,佛在經上所說的,每種好相都有因,因緣無量無邊。無量無邊要記起來很麻煩,如果一心求相好,也是一種執著,也是一種分別。能不能求得到?求得到,相好能求得到,福報能求得到,壽命可以求得到,出六道輪迴求不到。「佛氏門中,有求必應」,你要明白這個道理,為什麼?著相求福不能了生死,出不了三界。應該怎麼求?要隨著自然法則去求,你就會得到。自然法則裡面沒有求的念頭,自然得到的,種瓜一定得瓜,種豆一定得豆,這自然的。種瓜,你不好好的種它,你要去用什麼化學的方法改造它的品種,那就錯了,它還是能生,但是它有副作用;隨順自然,它沒有副作用。這個道理不可以不知道。

  所以人只要心善、言善、行善,你能夠這樣去做,三年不懈怠,你的相貌就變了,相隨心轉!不但相貌變,你命運也變了,你的命愈來愈好了。財施得財富,法施得聰明智慧,無畏施得健康長壽。無畏施裡頭最重要的一個方法,素食,不吃眾生肉,不傷害一切眾生。所以一切眾生見到你,不害怕了,為什麼?你不會害它,你不會殺它,你會愛護它,你會幫助它;它也感恩,它也會照顧你,它也會報答你。我們能夠與一切眾生和睦相處,共存共榮,你說這是多麼美好的事情!

  我們在澳洲,剛到那邊去買這個房子,房子附近有好幾個蟻穴,螞蟻窩,螞蟻很多。我們不傷害它,我們天天跟它交流,到這螞蟻窩裡頭看這些螞蟻,告訴它,請它搬遠一點,太近了,恐怕我們不小心會傷害它。一、二個月之後,它真的搬走了,很容易交流,不難,真的搬了。我們也知道它確實搬得比我們較遠了,大概是差不多有一百公尺的樣子,還在我們院子裡頭,但是人家搬得很遠。合作,確實能夠合作,這些不是神話,真誠心,不要小看它,要尊重它。人都喜歡人尊重,都不願意別人輕視我們,畜生不例外,所謂至誠感通。

  所以你明白這個道理,你能改變你的相貌,人家一看你,你這個人很清秀,心地清凈,你這個人很慈悲,相貌就變好了,體質也變好了。本來身上一身都是很多病,這病是什麼?業障。修清凈心、修平等心、修慈悲心,業障消了,業障消了之後,你的身體就恢復正常。小時候多病,年輕時候多病,都不怕,沒有轉不過來的,這裡頭說對於經教的理論要通達,你才會生起信心。你看看《華嚴》跟《大智度論》裡頭都說得好,「信為道元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根」,特別是念佛法門,信擺在第一,信願行三個條件,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蕅益大師在《要解》裡面,把這個「信」講得很透徹,頭一個「信自」,這太重要了。你自己沒有信心,佛力加持不上,佛力加持跟你自己的信心、願心一定成正比例。你有一分信心,佛只能加你一分;你有兩分信心,佛只能加你兩分;你有十分信心,那佛對你也是十分的加持。佛沒有分別、沒有執著,就像水實驗的那個反應一樣,所以眾生有感,佛就有應,我們深信不疑。「佛氏門中,有求必應」。不是佛菩薩有分別執著,你來求我,我趕快幫助你,不是的,自然的。自自然然在自性裡面的反應,是這麼個道理。

  所以對自己有信心,對自己沒有信心,那就一點辦法都沒有,什麼人都幫不上忙。就是我們有病看醫生,這個話大概總是在二十幾年前,我在美國,在達拉斯有一次感冒去看醫生。這醫生是個中國人,現在也過世了,年齡恐怕還沒有我大,是個很好的西醫。我在看病,他給我拿了葯,我就告訴他,我說病人看醫生,把病治好了,我說實際上也不是醫生真的把病人醫好,也不是藥物真的有效。病能夠治好,真正原因是什麼?信心。病人對於醫生有信心,醫生對病人有信心,這交互的信心治好的。再好的醫生,你對他沒有信心,你被他診斷,他開藥處方給你,你吃了沒效,什麼原因?沒信心。有信心,有堅定的信心,這醫生並不怎麼高明,他給你開的方子這個葯還真有效,信心成就的。我跟他講。這個大夫很不錯,他點頭有道理,確實有道理,這他回我的。真的是「信為道元功德母」,這個道,世出世間一切道理都從信心生,我們不能不知道。對於我們自己,要想改變我們的相貌,改變我們的體質,還是要靠信心,信心第一,有了信心才有願心。

  諸佛菩薩沒有一個為自己的,念念為眾生,這樣一來怎麼?就是我們佛門裡面講的「乘願再來」。我們一般人對這句話說,乘願再來,大概至少是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之後,再倒駕慈航回到這個世間來幫助一切苦難眾生。這個說法沒錯,但是你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你所領悟的,這是狹義的,還有廣義的。廣義怎麼說?不要到極樂世界再來,現在就利用這個身體就轉了。我念念都是為自私自利,起心動念都是為自己,這個身叫業報身,你這一生當中肯定受業力支配,你不自在。如果你念頭轉一轉,我學了佛,我明白了,我要跟佛菩薩一樣,從今以後不為自己,不再想自己,念念都為眾生,你的業報身馬上就轉變成願力身,轉變成願力身就是乘願再來。

  我的壽命只有六十歲、只有七十歲,這念頭一變,我要為一切眾生服務,你的壽命有沒有?沒有了。眾生需要你,你有這個熱誠為眾生服務,你就長住世間。什麼時候你會走?緣沒有了就走了,他不是業力主宰,願力主宰。你跟眾生緣殊勝,你也愛護這些眾生,眾生也喜歡你,緣勝!緣勝,那隻好你得長住。到什麼時候走?眾生不聽你的,跟你時間太久,覺得你很厭煩,不喜歡你了;或者是喜歡別人,緣沒有了,緣沒有就走,來去自在。走的時候還可以表演一下,念佛往生凈土,給大家做一個證明,表現一個好的樣子,讓大家增長信心,處處都是為眾生。

  你看釋迦牟尼佛八相成道,哪一個不是為眾生的,他是乘願再來的。八十歲的時候圓寂了,圓寂的原因是什麼?緣盡了。應得度的,釋迦牟尼佛統統都幫助他得度,這個得度就是證果,永遠脫離六道輪迴,這是得度的;未得度的,已經幫助他增長善根,沒有種善根的也幫助他種善根,佛的這個任務圓滿,他走了。佛滅度之後,這以後這個時期斷斷續續的,這得度因緣有沒有?有,少,不是很多。很多,他就要應身來,少怎麼樣?少,化身來。「佛氏門中,不舍一人」,真的,這不是假的。

  佛菩薩在哪裡?法身遍法界虛空界;應身,哪個地方有感,哪裡就有應。應身沒有來去,就像我們現在看電視一樣,只要我們有這麼一台機器裝上天線,無論在什麼地方都可以接收,畫面就現在眼前,不來不去。應身就是這個樣子,沒有來去,為什麼?沒有時間,沒有空間。沒有時間,沒有先後;沒有空間,沒有遠近,所以感應,這個應身就在現前,化身!幫助你,你覺悟了,豁然覺悟、明白了,這化身就沒有了。這樣的事情古今中外到處都有,就看自己的緣分,真信。

  這是從前李老師教導我,我們發心弘法利生,看到佛法的衰微,心裡很難過,希望正法能久住。雖然有這種心愿,可是自己沒有智慧、沒有能力,力不從心。想學,年歲大了,真正學很有限。我認識李老師,三十二歲的時候,那個時候我跟他學習一年三個月,出家這個緣分成熟,我出家三十三歲。一年三個月在他會下學了十三部經,一年三個月就是總共十五個月,十五個月學十三部經,都是屬於小部。所以我一出家就去教佛學院,學了十三部經。佛學院一個學期排我的課,我才能教一部經。那佛學院三年畢業,我教三年才教六部經,我學十三部,還有一半沒派上用場。

  那時候我感慨萬千,我們跟李老師那是私塾的教學法,進度很快,平均是一個月一部。學習的情緒高,法喜充滿,就是很有成就感,真的是天天生歡喜心,這夫子所說的「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法味嘗到了。教了幾年佛學院,我就有很深的感觸,這佛學院不能教,所以以後我就不教了。我教怎麼?我感覺得對不起學生,學生在那裡浪費時間,三年畢業了什麼都不會,學一點佛教常識,這個事情不能做。

  所以以後我就想了很久,真正學佛要成就,還是古人的老辦法,我們是從老辦法這裡學來的,私塾的教學法,「一門深入,長時熏修」。同時不能學兩門功課,學兩門功課你就分心,學三門功課、學四門功課更糟糕,那怎麼會有成就?心不定,心不專。學一樣東西,他心專,你一個月學一樣東西,你這一個月心是專一,就在那一門上,效果真的不一樣。我這一年三個月,換句話說,兩個學期、三個學期,如果在佛學院學就沒有這個效果,為什麼?同時他學三、四門課。早晨第一個鐘點這個課,第二個鐘點又換了,第三個鐘點又換了,天天如是,你的心、精神、意志全不集中。不如把這十三部經分作十三個月來講,每個月一樣,教你什麼?意志精神統統集中,這效果好,效果很殊勝。中國老的教學方式比現代學校裡頭這個方式好,效果大。

  早年我在新加坡辦培訓班,我們教學期間只有三個月,同學們經過三個月的學習一部經,都能上台講,都講得還很象樣子。他們寫出來的心得報告,幾乎每個人都有這個感覺,這三個月的收穫比他念四年佛學院還要殊勝。不是我們有什麼智慧、能力教出來的,不是的,就是一門深入,長時熏修,沒有別的訣竅,誰都能教。所以古人這個方法用了兩千多年,沒有改變,這方法一定有道理、有效果!現在用新式的方法,這個效果收不到了。所以佛學院還是那麼多課程,我要教我的方式不一樣,譬如十門功課,我分配在三年,我不會同時上幾門課,我就是一門一門的教,短的一個月完成,長的,二、三個月完成,真能成就,一定不可以同時學兩樣東西。中國《三字經》上講得好,「教之道,貴以專」,教如是,學亦如是,學之道是貴以專。現在很多人沒有見過古時候教學這種方式,不知道這個方式殊勝。

  我這一生的因緣殊勝,一般講運氣很好,我遇到三個老師都是個別教導,時間並不是很多,一個星期上一堂課,兩個小時。方東美先生這樣教我的,章嘉大師也是這樣教我的;李老師那邊一個星期上三堂課,兩堂是佛法,一堂是儒學,佛跟儒同時學習,時間也是一次兩個小時。但是都是「一門深入,長時熏修」,這才有一點成就。學多、學雜沒有好處,學一點常識皮毛可以;真正要想契入,要想得受用,太難了。所以我們從這經教裡面要能體會到深、體會到廣,尤其是要能把它應用在我們日常生活當中,處事待人接物,怎麼樣改善我們的命運,這統統都會學習。

  心正,容貌就端正;心善,容貌就善良;心真誠,身體就健康;心慈悲,現在講免疫系統就良好。慈悲心能解毒,真誠心不容易感染疾病,真誠心能解毒,不要靠外頭力量。我們功夫不到家的時候,有了病苦還得要找醫生,功夫不到家,醫生給我們做個助緣。大部分的力量還要靠自己的念力,善念,轉惡為善,這一定要懂得;再加上醫藥,醫藥是助緣,我們就很快能恢復。長久的保持著健康,長久的保持不容易衰老。衰老當然是肯定的,但是不會老化得那麼快,你看看有人四、五十歲就老態龍鍾,那個老的樣子就顯出來了。

  我看到有兩個人九十歲,沒有老態的樣子。一個是菲律賓的瑞今法師,我在新加坡跟他見面的時候九十歲,我看起來法師好象只有六十歲的樣子。這以後人家告訴我他九十歲,沒有老相,動作非常靈活,聲音洪亮,這有修養。另外我看到是本地的黃老居士,有很多人都認識他,今年九十歲。最近有一次我們在一起吃飯,很活潑,一點老態都沒有,他告訴我,他剛剛從印度回來,難得!一生長齋念佛,心地清凈慈悲,對佛教慈善活動非常熱心,九十歲還到處奔跑,我們不能不佩服他。他要不告訴我,我真的不知道他九十歲。他坐在我旁邊,他說:法師,我九十歲了。我很驚訝,我以為他年齡跟我差不多,結果沒有想到他大我十歲。這就是很現實的例子。

  學佛,我常常講,如果連自己這一點點的利益好處都得不到,我們的佛白學了。這個利益不要求,自然的,這就是正常。我要求相貌好、求身體好,固然也能求到,沒有自然的這麼好。我一生我也沒有求相貌,我也沒有求身體好,我也沒有求長壽,也沒有求富貴,什麼都沒求,一切都是隨順自然。老師教我們隨緣,隨緣絕不攀緣,有心求是攀緣,無心得來的是隨緣。所以隨緣自然。攀緣就是有心求不自然,我想是得的到,但是得到不自然。

  古大德教導我們「只問耕耘,不問收穫」,自然有收穫,你說那個心情多麼快樂。如果耕耘希望有收穫,天天去看,那也很累、很辛苦、很操心;不如我天天耕耘,收穫不收穫不要去理它,到時候它就現成,這個道理不難懂。整個人生我們也要明了,學佛頭一個改造自己命運,改造家庭命運,改造我家族命運;你如果是經營工商業,改造你行業的命運,統統屬於自然。你只要把佛法學通了,真的「佛氏門中,有求必應」,沒有一樁求不到的。現在時間到了,我們後頭還有一首偈,下一堂課再講。
推薦閱讀:

《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凈空法師)第一一二一卷——第一一三0卷
凈空法師《十善業道經大意》 - 佛弟子文庫
凈空法師:學習中國傳統文化的必修課
凈空法師《金剛經》講記 (十四)上
佛說十善業道經  (第七十四集) 凈空法師講解

TAG:凈空法師 | 法師 | 凈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