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票註冊制引發諸多猜想·每日商報
股票註冊制引發諸多猜想 |
定價更合理 股民更專業 |
2013-11-20 |
|
「健全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推進股票發行註冊制改革」,新近發布的《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為改革新股發行制度定調。 作為中國股市發展進程中的又一個里程碑,核准制轉向註冊制也引發了市場各方的諸多猜想。 猜想之一:IPO不再有「空窗期」 《決定》公布之時,A股正經歷長達14個月的IPO「空窗期」。新股發行受阻,令大批亟須融資的擬上市企業不得已轉而謀求借殼上市,久拖不決也令IPO重啟面臨越來越大的情緒阻力。 可以預見的是,當改革加速中國股市「去行政化」的進程,當註冊製取代核准制,市場將成為新股發行的主導力量,IPO不會再有「空窗期」。 在這一過程中,作為中國證券監管體系中最高級別的機構,證監會的角色將發生重大轉換。 武漢科技大學金融證券研究所所長董登新表示,推行註冊制後,證監會將不再直接干預股市漲跌,不再干預IPO節奏,監管重心也將從IPO後移至二級市場。對於A股市場而言,這無疑具有「劃時代」的歷史意義。 猜想之二:新股發行失敗或成常態 中國股市之所以被詬病為「圈錢市」,與發行市場的「三高」密不可分。高發行價格、高市盈率、高超募額,不僅令新股發行成為「暴富遊戲」,更導演了狂熱炒新、業績變臉等諸多市場怪相。 在知名財經評論員水皮看來,新股發行制度的問題在於「三高」,其中核心是第一高,影響是第二高,本質是第三高。而恰恰是第三高,將股市的矛盾推向激化。 「一方面整體直接融資不夠,另一方面個股融資過度。資本市場沒有發揮資源配置優化的作用,反而成為浪費有限寶貴民間資本的市場,資源被劣化或者貧化分配。」水皮說。 推行註冊制,意味著監管部門對擬上市企業不作實質條件的限制,新股定價權也將真正地交還給投資者、交還給市場。 註冊制下,物有所值或物超所值的新股,將獲得投資者的熱烈追捧,質價不符的新股勢必遭到拋棄。從這個角度而言,未來中國證券市場不僅會出現發行失敗的案例,甚至可能成為一種常態。 猜想之三:懲治違法違規出拳更重 回顧過去幾年的中國股市,欺詐上市、內幕交易、市場操縱、「老鼠倉」……種種違法違規屢禁不絕。屢屢掀起的監管風暴,雖然令部分以身試法者自食其果,但仍難以實現市場的徹底凈化。 除了違法收益與成本的嚴重失衡外,有限的監管資源未能科學配置,恐怕也是主要原因之一。 註冊制推行後,證監會將從繁雜的新股審核事務中解脫出來,從而擁有更多的時間和精力用於對違法違規行為的查處。 上海證券交易所首席經濟學家胡汝銀表示,從審核制向註冊制轉變,並不意味著完全不管。在查處欺詐上市或財務造假方面,可借鑒海外市場通過三大手段予以查處:一是民事訴訟和民事賠償,包括引進集體訴訟制度;二是行政處罰;三是嚴厲的刑事處罰。 猜想之四:股民更用功更專業 值得注意的是,儘管市場普遍認同核准制已成A股市場化進程的最大障礙,「不審行不行」的疑問仍時時阻撓著註冊制的到來。 究其原因,在掌握著新股發行「生殺大權」的同時,證監會也背負起了為上市公司誠信「背書」的責任。在股市和大部分股民尚不成熟的背景下,這份責任何其沉重。 從今年以來證監會在擬上市公司中推行的IPO財務大檢查,到今年7月上海證券交易所率先啟動的「信息披露直通車」,都傳遞著明確的信號,即信息披露監管由「事前審核」為主向「事後監管」為主轉變,強化市場主體對信息披露的責任意識。 「未來的A股市場,上市公司數量可能會大幅增加。面對海量的信息,投資者們僅憑傳言和消息將難以尋找到真正具備價值的投資標的。他們必須用更多的時間來研究政策導向、行業前景和上市公司財務報告。」華鑫證券投資總監仇彥英說。 據新華社 李大霄: 中國股市迎來良好的政策環境 聲音
李大霄: 中國股市迎來良好的政策環境
《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公布,《決定》共十六項60條,其中,第三項第12條提到:完善金融市場體系。英大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李大霄在微博上就此發表了個人觀點,他連發兩條微博強調:中國股市的健康發展也形成良好的政策環境。 以下為微博全文: 健全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推進股票發行註冊制改革,多渠道推動股權融資,發展並規範債券市場,提高直接融資比重。完善保險經濟補償機制,建立巨災保險制度。發展普惠金融。鼓勵金融創新,豐富金融市場層次和產品。評:給中國的資本市場發展帶來新一輪機遇期,中國股市的健康發展也形成良好的政策環境。 全景 |
推薦閱讀:
※假設一個物體以無限大的速度運動(比光速快,快到看不見),那麼這時如何證明該物體的存在?
※新年伊始,關注滿萬
※你對死亡有哪些獨特的猜想?
※活到現在,你覺得腦洞最大的是什麼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