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叫「黎明現象」和「黃昏現象」

何謂「黎明現象」和「黃昏現象」?

如果把一天連續測得的糖尿病人血糖值,連接畫成圖,就會發現:糖尿病人的血糖一天有兩個高峰。

黎明現象

從凌晨4點開始,血糖逐漸上升,到早晨7、8點鐘升至高峰,這種在黎明發生血糖增高的現象,稱為「黎明現象」(DMDP)。即指糖尿病患者在夜間血糖控制尚可且平穩,即無低血糖的情況下,於黎明時分(清晨3~9時)由各種激素間不平衡分泌所引起的一種清晨高血糖狀態。

黃昏現象

血糖高峰出現在下午4、5點鐘,約是黃昏時候,有專家稱之為『黃昏現象』。有些病人『黃昏現象』出現較晚,為睡前高血糖。即通常認為,經常出現晚餐前血糖高於午餐後2小時血糖1.0-2.0mmol/l者,應考慮有「黃昏現象」;但也有的患者「黃昏現象」發生較晚,表現是睡前血糖高於晚餐後2小時血糖。診斷時需排除飲食、運動、情緒和低血糖等因素的影響。

為何出現「黎明現象」和「黃昏現象」?

生糖激素我們把能促使人體血糖升高的一些內分泌激素統稱為生糖激素,如:血清生長激素、腎上腺皮質激素、兒茶酚胺、皮質醇、胰高糖素等。生糖激素從0點分泌開始增加,至早晨4~6點到高峰;下午5~7點出現第二個分泌高峰。與「黎明現象」和「黃昏現象」發生時間大致相一致。在正常人,基礎胰島素的分泌會隨著生糖激素的增加而增加,以保證血糖的正常。可是,糖尿病人胰島素分泌不足,不能有效地抵消生糖激素引起的生糖作用。這種胰島素分泌與生糖激素的分泌不協調,是產生「黎明現象」和「黃昏現象」的基礎。大多數研究表明DMDP患者清晨血清GH水平升高為DP的主要原因,有人發現健康老年人GH分泌明顯減少,其基礎分泌僅為青年人的30%,且無明顯DP發生。

用藥因素

前一晚用藥劑量不夠,或服藥時間過早,亦容易產生「黎明現象」。

「蘇木傑反應」

指的是前一天夜裡發生低血糖,機體會自動「開啟」升糖機制,導致血糖升高。發生「黎明現象」。它往往是因用藥過量導致的。因此,出現凌晨高血糖時,患者絕不能擅自調整用藥。 如果「黎明現象」和「蘇木傑反應」不易區分,可通過每小時檢測一次夜間1—3點的血糖進行分辨。如果血糖值在6.0mmol/l左右,那就是「黎明現象」;如果血糖值低於3.9mmol/l,那就屬於『蘇木傑反應』。

黃昏現象

出現在下午四、五點左右。 下午四點左右檢測血糖,一般黃昏現象都在這個時候。通常認為,經常出現晚餐前血糖高於午餐後2小時血糖1.0~2.0mmol/L者,應考慮有「黃昏現象」;但也有的患者「黃昏現象」發生較晚,表現是睡前血糖高於晚餐後2小時血糖。也有專家認為,午餐後高血糖與患者自身的飲食、運動等情況關係密切,它可能是因飲食、運動不當等造成的,並非基礎胰島素分泌異常引起的。如果出現午餐後高血糖,大家可以通過加大運動量、控制午餐攝入總量、調整藥物劑量等方法來調整。

如何應對「黎明現象」和「黃昏現象」?應對「黎明現象」

1.如果血糖值低於3.9毫摩爾/升,那就屬於「蘇木傑反應」,如血糖一直平穩,黎明後出現血糖升高,血糖值在6.0毫摩爾/升左右,則為黎明現象。若為前者,應減少晚餐前或睡前胰島素劑量;若為後者,則適當加大胰島素劑量,且要使其作用維持到黎明前後。

2.國外學者曾試用生長抑索或生長抑素類似物防治黎明現象。我國最近報道,每天用賽庚院12~16毫克口服。亦有較好的防治作用。

應對「黃昏現象」

  1. 飲食,將午餐分兩次吃,血糖可能得到控制,避免一次用餐引起血糖過高。

  2. 午餐後2小時運動30-60分鐘,每分鐘步行100步為一個運動單元,可消耗熱量80-100卡,降低血糖1.0-2.0mmol/L。

  3. 將胰島素應用改為早餐前用短效,中午用諾和靈30R,晚飯前用短效或口服降糖葯,對控制「黃昏現象」有利。

  4. 1型糖尿病患者發生「黃昏現象」較多,最好使用胰島素泵。

  5. 早、晚餐前用磺脲類降糖葯,早餐前注射1次中效胰島素。

  6. 在常規降糖治療的基礎上,午餐前用賽庚定4-12毫克,該葯為一種抗組織胺葯,有抑制生長激素作用,3-7天見效。必舒胃(哌倉西平)是治療胃潰瘍的藥物,有抑制生長激素分泌作用,50-100毫克早餐前服用。

  7. 根據血糖情況,晚餐前的胰島素可提前1-2小時注射。

  8. 中午睡眠不好也可引起「黃昏現象」,應注意調整,或加服安定葯消除精神緊張。

註:這些知識可以指導患者了解糖尿病規律。但是精準治療一定要在專業診斷下實施治療。


推薦閱讀:

「張顯現象」之網路暴民
調解案件進入執行程序的現象值得重視
對八字中天干合地支,自合現象的理解
紀念現象學運動——現象學運動的基本意義
最近身上出現這種現象,是要發橫財的徵兆

TAG:現象 | 黎明 | 黃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