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舉動,都是文化,這就是太極拳
【2017年6月11日,世界太極名家巡講之長安大講堂在西安隆重舉行。作為特邀的主講嘉賓之一,太極名家張世昌先生以「試論太極拳之中國特有的文化形態」為題,系統論述了太極拳文化的內涵和結構,結合太極拳的技術與訓練,生動講解了太極拳的生命境界,受到廣大聽眾的熱烈歡迎,本網在此全文刊登張世昌老師的講稿.】
試論太極拳之中國特有的文化形態
張世昌
尊敬的各位領導、各位嘉賓、各位專家,太極拳界的朋友們:
大家上午好!
世界太極名家巡講·長安大講堂是「三亞南山」第二屆世界太極文化節系列活動的重要內容之一,大講堂放在十三朝古都、世界歷史名城、十大歷史故都的美麗西安和人文西安,其意義不同一般。在這裡,陝西武術太極拳的蓬勃發展,始終伴隨著具有悠久歷史、厚重文化的中華文明,與世界太極文化的傳播和發展一路同行,並且有著十分密切的關係。作為一個太極拳習練者、研究者、宣傳者和工作者,能夠在這個神聖的講壇上發表對太極拳的認知,是我的幸運。藉此機會,誠摯地祝賀本次世界太極名家巡講·長安大講堂取得圓滿成功。
(張世昌先生在長安太極大講堂)
一、太極拳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什麼是傳統文化?傳統文化是歷經幾百年以上的民族文化的積澱。凡是在中華文明史歷經數代經久不衰且代表民族精神推動歷史發展的文化,就是中國的傳統文化。太極拳就是以中國古代哲學術語「太極」命名的一種拳術,是中華武術在長期發展演變過程中的一個產物,它以陰陽對立統一、生息消長互寓的哲學內涵,發展並形成了一種特殊的運動形式,是以中華文化為理論基礎,以技擊方法為基本內容,以套路、格鬥、功法為主要運動形式的傳統體育。
太極拳又是一種柔和、緩慢、輕靈的拳術,由於它具有以柔克剛的特殊性能,它又是一種運動中的防身、平衡、修身、養性、養生術,因此成為中華武術的傑出代表,它的實際誕生只有幾百年的歷史。
而太極文化早在上古時期就有了原始胚胎,出現了龍圖騰崇拜的文化形態,這是最早的中國武術形象,也是太極文化的原始胚胎。在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漫長曆程中,歷經商周《易經》、戰國《道德經》、先秦至漢《黃帝內經》,通過對易學、道學、儒學、佛學、中醫學、兵學、武學等中國傳統文化的吸收和整合,在中國傳統文化創造力的作用下,在數代人的努力下,才孕育出了這個能夠代表中國武術高級層面的太極拳術。在不斷地發展中,太極拳更深層次地涉及到古典哲學、醫學和美學等領域,成為一門內涵豐富的多學科綜合性科學,不單是限於拳法技術的小武術,而是涉及廣闊領域的大武術。
因此我們得出了這樣的結論:太極文化先於太極拳至少有兩千年之久,是太極文化孕育了太極拳,太極拳具有濃厚的中國哲學底蘊和文化特點,因此稱為哲學拳和文化拳,是我們民族的寶貴財富,是我們國家的寶貴財富。
二、太極拳的傳統文化內涵
講太極拳的文化內涵,一不能忘記起源於道家,二不能忘記儒釋道三教文化,三不能忘記太極圖,四不能忘記王宗岳,五不能忘記中醫經絡學和兵家之學。
1、道家文化是太極拳的源頭
大家知道,太極拳無論從理論上還是實踐上,主要是講陰陽、虛實、攻防的,而陰陽學說正是道學文化的有機內容。道學文化的源頭,可以追溯到我國古代商周之際的《易經》。《易經》用一種演繹著符號系統的文化圖式,揭示了隱藏在自然界中和諧發展的內在奧秘,成為諸子百家哲學思想的源泉。
《易經》又是太極文化的源頭。「太極」可延伸為「道」,《易》說「一陰一陽謂之道」。這是陰陽學說的起源。那末,陰陽學說的原理又可以追溯到戰國時期的老子《道德經》。《道德經》完整地闡述了自然無為的太極思維。道是萬物的起源和根本,動之為分,靜之為合,周而復始,陰陽互補,相濟相剋,永不停息。
道家主講煉心養命,沖和虛靜,是中國土生土長的原汁原味的傳統文化。「道可道,非常道」,指的就是宇宙的本原和普遍規律,是大道。太極文化講順其自然,無為而無不為,正是道家文化的真實體現。相傳太極拳最早的前身是道家在長時間打坐、誦經之後的輔助功法,以後經過歲月的積澱,逐漸形成為一門獨立的拳種,再以後被後人加以太極文化的滋養,最終達到武學的最高層面。
2、太極拳集道、儒、釋三教文化之大成,劃時代地開闢了太極思想、太極思維、太極精神
構成中國傳統文化的鏈條是道、儒、釋三教文化。三教文化的共同點是探索宇宙認知、尋求生命奧秘、修鍊精神潛能。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太極文化以道家陰陽學說為主體,吸取了儒家的中庸之道和佛家的心性學說。
其中,戰國文化是中國文明最輝煌的時代,老子的「道」,孔子的「中庸」、「和諧」,莊子的論手搏和論劍,「夫為劍者,示之以虛,開之以利,後之以發,先之以至」,越女的論劍,「凡手戰之道,內實精神,外示安儀,見之似好婦,奪之似懼虎」等,分別從觀念形態和技術層面上升華了太極理念。
道家文化主養生,講順其自然,清靜無為,是太極文化的高層境界。
儒家思想講中正養德,正心誠意,修身齊家,浩然之氣,行道濟世,是中國歷史的正統文化。太極拳的虛靈頂勁,中正安舒,八面支撐正是儒家思想的最好體現。
佛家學說講明心養心,心境空明。太極拳內功心法,用意不用力,以心行氣,以氣運身,體現了佛學之明心和養心。
3、太極圖是太極文化的演繹
道、儒、釋三教合流的共識是「無極而太極」,從而在我國五代時期產生了陳摶的《無極圖》,在北宋時期產生了周敦頤的太極圖及太極圖說,這是太極拳世界觀的哲源,也是太極拳內功心法最高範疇的源泉。在周敦頤太極圖及太極圖說的演繹下,宋明理學推動了中國武術在太極思維方式下的全面革命,在這個時代完成了太極勁的技術體系和運用技巧體系。
現在我們擁有的太極雙魚陰陽圖演繹了宇宙間對立統一的規律。太極總是處在一個動態平衡的運動與變化的過程中,陰陽相互對立,滲透、作用、轉化,生生不息,體現了宇宙對立統一規律最原始的古代哲理,體現了「重了悟而不重論證,既非依附科學亦非依附宗教」的中國哲學特點。
綜觀大千世界,在一定意義上,太極文化無處不在,這也是以後產生的太極拳所以能夠卓而不群、秀拔挺立,擁有大智慧、大胸懷、大健康的根本原因所在。
4、王宗岳奠定了完整的太極拳理論
清代乾隆人王宗岳(1736~1795)著《太極拳譜》(包括《太極拳論》《太極拳釋名》《打手歌》《十三勢行功歌》)和《陰符槍譜》,奠定了太極拳理論基礎,形成了完整的太極拳拳學體系。
在這裡,我想提出兩個命題。
第一個命題是理論方面。我們從王宗岳太極拳論中看到的是它的理法技術體系,但這遠遠不夠,而更重要的是應該看到它的性命雙修體系。譬如:中正安舒、過猶不及、舍已從人、隨曲就伸、棉里藏針、無為而治、順遂自然、盈虛有象、上善若水等等,無微不至地體現了我們中華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一部《太極拳論》,字字珠璣,句句翡翠,夠我們欣賞研讀一輩子。
第二個命題是實踐方面。楊式太極拳創始人楊露禪為了適應當時滿族人群的需要,把拳術中激烈的改成了柔和的,把快速的改成了緩慢的,把著力的改成了輕靈的,盡乎完美地踐行了王宗岳太極拳理論,使太極拳從閉塞的農村走向繁華的京都,創造了太極拳盛世,在中國拳術的改革中樹立了里程碑。應該重新評價楊露禪在中國武術史上的歷史地位,他首先是太極拳的改革者和先行者,而後才是楊式太極拳的創始人。
5、太極拳與中醫經絡和兵家詭道密不可分
太極文化主張宇宙是一大太極,人體是一小太極。太極拳用自己一套獨特的運動方法打通任督二脈,激活帶脈,通經活絡,疏通氣血,恰好適應了人體生理需要。這是太極拳為人類普度健康的理論依據。就太極拳而言,「氣」是指所謂「內氣」,或稱之為經絡之氣,在演練時,在動作轉換的過程中通過肢體微運動和開合呼吸使「氣」沿著經絡的走向順暢地流動,而不使其阻滯。內氣通過能量轉換,變為內勁。太極拳所謂的發放之力,乃是在意念指導下應感而發的內勁。
太極拳循兵家奇詭之道,特別講究以靜制動,「彼不動,已不動;彼微動,己先動」,「動急則急應,動緩則緩隨」,避實擊虛的戰術。以柔克剛是太極拳的技擊特點,要求在勁路上以柔為主,柔中寓剛。所謂「以柔為主」,就是經常使肌筋骨節處於極度放鬆的狀態;所謂「柔中寓剛」,就是使骨骼保持相對的穩定性,就像棉花里藏著一枚鋼針。其關鍵在於千錘百鍊後,使周身的張弛虛實全在用意,不在用力;全在精神,不在用氣。
太極拳技擊水平之高超,可達到如下境界:「未煞之先,毫不用力,猶如風吹楊柳,柔軟無力。及至煞手之時,正如天神下界一般,渾身如鐵而不可犯」(清代張孔昭述、曹煥斗注《拳經·總論入身煞手猛迅精微秘要》)。這是由於太極拳利用太極勁沾連粘隨、引進落空、借力打力、牽動四兩撥千斤的技法,創造出以小力戰勝大力,實現了由弱到強的轉化。
三、太極拳擁有龐大而豐富的生態
時至今日,太極拳的蓬勃發展產生了眾多的種類,枝繁葉茂,細究下來,當前的太極拳大致可分為以下幾個系列:一是競技太極拳,為適應武術進奧運而編排的高、精、難、美動作套路,由國家專業隊訓練並作為國內外大型賽事的武術競賽項目;二是規定太極拳,是國家武術管理部門由上個世紀50年代開始,在民間傳統太極拳基礎上推陳出新逐步形成並發展的太極拳競賽套路;三是國家武術管理部門為推廣武術段位制在2011年開始頒布施行的段位太極拳;四是太極推手和散打。它們之間既有一定的歷史文化聯繫,也表現出較大的結構內容差異。
所有上述不同類型的太極拳,產生它們的土壤、基礎和根都是傳統太極拳。
傳統太極拳主要依託於民間習武群落的傳承發展,是在農耕文明背景下形成並發展至今的,以套路、推手、功法練習為有機活動內容,以家傳或師徒傳承為主要方式,以提高技擊能力為主體價值,注重體用兼備的中華民族傳統體育活動方式。傳統太極拳在上世紀20年代左右先後形成並發展了陳式、楊式、吳式、武式、孫式、趙堡和式等六大流派,因為它們源流有序,拳理明晰,風格獨特,自成體系,都發揮了各自的特點,展示了自己的魅力。
太極拳的各種風格導致門派林立,派中有門,門中有派,派中有別,呈現出千姿百態。互為依存和有機結合,構建了太極拳的政治影響力、經濟生產力、文化傳播力、社會親和力。
我們習練太極拳,男女老少皆宜,人群呈現出身體素質、生活素質、文化素質的差異,同時,對太極拳習練的需求、目的,自身的悟性以及追求的快樂和意境形成了不同的層面。
這些不同元素的交叉和融合,互相依託又互相排斥,互相保守又互通有無,網織成一個龐大的太極生態,正像一個斑爛的海底世界,又如同萬類霜天競自由。正如一位當代武術博士所言,「龐大的中華傳統武術體系,形成了一個充滿親情、能量與正義的江湖,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敬仰與敬畏孕育了武術人之間最為深切的情意」,這是太極拳龐大的群眾基礎,也因而成為國家全民健身戰略系統的一個基本組成部分。
從「道」的意義上說,太極生態本身就是道,我們修鍊太極拳,最終目的是順應社會發展,圓融身體生命,時刻保持一種平和的心態,回歸到和而不同的世界本源。
四、太極拳擁有無限的生命力
不可否認,傳統武術在冷兵器時代,是保家衛國、克敵制勝的主要手段。同時也應該清醒地看到,在科學高度發達的當代,武術的許多拳種包括太極拳己經成為國家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由於歷史的變遷和大環境的需求改變,傳統武術的技擊功能正在發生量與質的相對變化中。正是在武術功能更迭之際,武術集「健身、防身、修身」於一體,更體現出它的文化內涵,更具有培養堅定意志、提升人格品質、振奮民族精神的功能,因此有著持久的生命力,是一項極有價值的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其中太極拳以獨枝傲放眾花開的態勢,應對武術功能與時俱進的變化和發展,佔領著大格局、大胸懷、大平台,用人類創造的優秀思想文化成果服務於當代,這才是太極拳的真正價值所在。
世上大多數人是因為身弱多病需要調理這個初衷去學習太極拳的。而在武術多個拳種中,只有習練太極拳的人數和人群最多,而且正在成倍地增長。這是一個不爭的事實。
這又是為什麼呢?我想主要有兩個原因,第一是太極拳緩慢柔和輕靈優美的套路吸引了我們。殊不知正是太極拳套路才是中國武術發展到高級階段的產物。明清之際,在冷熱兵器交替交接之際會中,直接殺敵的武術手段在不經意間順應時代進步的潮流,逐漸衍化出演練的套路,體現了武術發展過程中的一種文明狀態,是武術技擊的高度提煉和藝術再現,是全世界源於中國唯一的一種高度程式化的運動形式。我們應該看到由於太極拳套路的高度技術、高度藝術和高度文明,中國的太極拳才風靡全世界。
第二是太極拳對人類的身體康復作用使它當之無愧地成為國內外人民的健身法器。目前,全球習練太極拳人數超過1.5億,位居單項體育運動習練人數首位。習練太極拳的時尚和熱潮,正在以中國為核心,向全世界普及,為世界人民帶來了福音。德國已將太極拳納入醫療保險系統,美國將太極拳作為健康專項研究項目,並取得了巨額國家基金資助和高水平研究成果。
更為可觀的一個重要的社會現象,是很多人在學會了、習練了太極拳之後,突然發現太極拳是如此的神奇和奧妙,原來在它的背後,有著豐富而強大的太極文化,不知不覺地進入了這個系統,成就了當代一種新的生活方式。
這是太極拳對人類的貢獻,是中國武術的驕傲,不為歷史拋擲而倒退,只為循歷史腳步而前行。
五、太極拳人的武德應當與時俱進
太極拳人自太極拳誕生起,就有了自已的武術道德。武德本身就是一種修鍊文化,是對武術行為的戒律、規範和優化。太極拳是最典型最精粹最有禮儀的中華傳統文化,因此,對於太極拳習練者,除具備武德關於愛國、俠義、修身的一般準則外,還應在實際生活中著重做到:忠孝感恩;心氣和平;守道不失;真以為師;始終如一。
武德的優劣實質上是一個文化綜合素質高低的問題,是一個知行是否合一的問題。現在國家已經把太極拳作為健康系列工程列入體育惠民的首選項目,列入全民健身計劃,列入國家形象和提升文化軟實力的重要標誌。這是太極拳大發展的絕好時機,我們廣大太極拳人要抓住這個機遇,武德與武技並行不悖,才能夠為提高國民身體健康水平和生活幸福指數做出自已的貢獻。
新時期的武德要求具備大格局和大胸懷,同時更加需要恪守武林規矩。數代人傳下來的師門規戒是經過反覆過濾和實踐檢驗的維護武林生態和諧健康發展的規矩。面對當今社會的浮躁一面,面對信仰缺失的一面,努力克服虛榮心、名利心、貪慾心、嫉妒心、攀比心、是非心,以太極思想理念,以民族文化自信,提升自已的修養水平和修鍊境界,對個人對國家,這比什麼都重要。
太極拳「秀若處女,不可帶張狂氣;一片幽閑之神,儘是大雅風規」,這樣的靈性如涓涓細流注入我們的意識和軀體中,將和天地自然相融,心靈自然升華,世界觀自然改善。
六、太極拳的科學訓練和個體悟道
太極拳的內核和本質是攻防之術,技擊之術,以柔克剛之術,仍然需要體能和技能的科學訓練。由於太極拳習練人群層面的不同,太極拳的功夫也呈現出層面上的不同。訓練體系諸多因素決定和制約著太極拳的功夫。但不管怎麼說,大多數普通習練者應把內外合度作為第一要義和步驟,然後在各勢中按照掤、捋、擠、按、采、挒、肘、靠,進、退、顧、盼、定等八門五步基本技法,增加或融進攻防轉換知識與技能,只有這樣,才能夠維護太極拳的本色。也只有通過各種技法的學習和訓練,調身調心調息,努力調動生命的活力和動力。
楊式太極拳在行拳過程中,一定要嚴格遵照楊澄甫先師的《太極拳術十要》的要領去做,方能夠取得較好的健身效果。除此而外,我在多年實踐中,總結出這樣下列三點,受益匪淺。
一是「一舉動,周身俱要輕靈,尤須貫串」,起勢即調動陰陽有氣感,內固精神,外示安逸。二是太極養生的精髓在於「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每逢雙掌過渡開合時,內勞宮一定要用意念對應自然,虛虛相通,產生「和」氣。三是每逢鼓盪之勁,起手徹底放鬆,似有胳膊掉落空無之感,同時,勁斷意不斷。
七、太極拳的生命境界
當我們在高山,在海邊,在廣場,在庭院,在太極音樂的繚繞聲中,靜靜地打上幾遍太極拳,與世無爭,漸入佳境,我們是否感覺出這是一種心靈的凈化。
太極拳猶如海浪層出不窮滔滔不絕拍岸而來,卻又能夠適時退潮悄無聲息隱去,突然它又排山倒海起來,往複不斷,這是一種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中國精神。
太極拳的招式技法、進退開合、閃展騰挪,是可以傳授、觀摩、習練的。太極拳的意境、神韻,以拳入道的精微與真諦,則是只可意會了悟不可言傳的,呈現出文化的特性。
太極拳追求的是個體的生命境界,這個境界的標準是:與時俱進的思維,通透乾淨的臟腑,健康平和的心態,健全達觀的人格。太極拳為人類長壽、生命質量、無疾而終搭建了綠色的橋樑。
八、小結
太極拳是中國特有歷史積澱出的帶有綜合素質的文化形態,天人合一,師法自然,注重和諧的價值觀,是中華傳統文化中的正能量,表現為:「整形體,講道德,氣流暢,意圓融,追神明,守中庸,濟陰陽,和天下」。太極拳一直是中國人引以自豪的文化品牌,是構成身體文化的中國式表達,是構成中國傳統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廣大人民習練太極拳已經逐漸成為一種思想,一種理念,一種文化價值觀,一種生活方式。
關於「太極拳之中國特有的文化形態」,我的表述完畢。其中有不到和謬誤之處,忱望各位方家不吝指正。
謝謝大家!
推薦閱讀:
※攔擦衣(陳式太極拳)實戰講座--孫國璽
※24式太極拳右左蹬腳講解
※陳氏太極推手
※邁太極步的26點要求
※楊式太極拳習練常見毛病與糾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