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沖與包容】去宗教極端化工作思考

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宗教極端思想一日不除,暴力恐怖活動就會長期存在」。從全球範圍來看,宗教極端思想由來已久,早期的極端主義群體就以伊斯蘭教為名,使他們的造反、暗殺以及其他政治圖謀合法化。1933年11月12日,在喀什成立的「東突厥斯坦伊斯蘭共和國」就是利用「泛突厥主義」和「泛伊斯蘭主義」的極端思想來蠱惑人心,圖謀建立政教合一的分裂「政府」。近年來,隨著國內打擊暴恐活動的深入以及國際反恐合作的推進,暴恐分子生存空間不斷受到擠壓,境內外暴恐分子加劇宗教極端思想的宣傳滲透,以期招募更多的人參與到暴恐活動之中。去除宗教極端化已經成為反恐維穩鬥爭的關鍵環節,因此,必須深入分析宗教極端思想的內外成因,對症下藥,從源頭上預防和打擊。

內因外素:宗教極端思想何以生存發展

伴隨著伊斯蘭教的興起、傳播與發展,宗教與宗教、宗教與世俗以及伊斯蘭教內部因政治和權力爭鬥逐漸產生了思想分歧甚至武力鬥爭。隨著鬥爭的不斷加劇,一些個人和組織開始背離宗教原則,向極端主義甚至恐怖主義蛻變,主張用暴力和恐怖手段對付他們確定的敵人,這是宗教極端思想產生的重要歷史背景。宗教極端思想的產生,不但有其固有的歷史原因和背景,還有特殊的生存空間與土壤。

1、   文化概念上的穆斯林

「萬物非主,唯有真主,穆罕默德是真主的使者」,一個人要成為穆斯林,只需進行如上的信仰表白。同時,伊斯蘭教提倡人類都是平等的,穆罕默德說過:「就像同一把梳子上的發齒」。伊斯蘭教從興起到發展,迄今為止,擁有全球35個國家大約13億穆斯林,超越許多早期的宗教,成為世界第二大宗教。伊斯蘭教之所以發展迅速,一是因為其觀念簡潔明了,實踐上簡單易行。二是伊斯蘭教這一信仰滲透到穆斯林生活的方方面面,從生到死以及風俗、節日等等。三是《古蘭經》傳達的啟示,往往以故事的形式呈獻給大眾,使之易於傳播、接受。大多數穆斯林,不論是受過教育的還是沒有受過教育的,都諳熟那些讚美英雄和帝國、富有羅曼蒂克色彩的伊斯蘭歷史故事。但是,全球13億穆斯林中,真正理解伊斯蘭教內涵的比例有多少?據美國蓋洛普公司統計,大多數穆斯林(有些國家達到90%)認為宗教是他們日常生活中的一個重要部分。當問及他們對伊斯蘭世界最讚賞的是什麼,大多數人的回答是「人們對伊斯蘭教的虔誠」。在新疆,大多數穆斯林對「清真」的概念缺乏準確的理解,導致宗教極端分子將「清真」一詞泛化,出現了清真紙、清真磚等荒唐的名詞。對伊斯蘭教的片面認識,使大多數穆斯林成為伊斯蘭教的盲從者和文化概念上的穆斯林。正因如此,政治和權力鬥爭也往往涉及宗教問題或染有宗教色彩,這就為伊斯蘭教派的分化埋下了伏筆,同時為宗教極端思想的產生提供了土壤。

2、   誰來解釋《古蘭經》

近代以來,由於宗教解釋主體呈現多元化趨勢,而世界伊斯蘭教曆來沒有一個權威性的代表機構,因此各種不同的解釋主體(教派、學派、思潮、運動、宗教領袖、學者個體等等)實際上都有權對伊斯蘭教及《古蘭經》進行解釋,只是不能以自己的解釋取代他人的解釋。這種現象的出現,一方面有利於我們進行準確、正面的解釋,另一方面,又為極端分子歪曲利用提供了可乘之機。一些《古蘭經》的經文,被宗教極端分子有選擇地使用(或者說濫用),繼而發展出了一種「仇恨學說」和不寬容,藉此對其恐怖行為合法化。如「禁月逝去的時候,你們在哪裡發現以物配主者,就在那裡殺戮他們,俘虜他們,圍攻他們,在各個要隘偵候他們」,在這裡「以物配主」指的是「偶像崇拜」,極端分子不僅不把「偶像崇拜」者和「異教徒」這兩個不同的主體加以區分,另外,這一節經文被孤立地引用時,其完整的含義和意旨就丟失或被扭曲了,因為其後緊跟的經文對此進行了限定:「如果他們悔過自新,謹守拜功,完納天課,你們就放走他們。真主是至赦的,確是至慈的。」其他被常引用的經文:「當抵抗不信真主和末日,不尊真主及其使者的戒律,不奉真教的人,即曾受天經的人,你們要與他們戰鬥」其後的「直到他們依照他們的能力,規規矩矩地繳納丁稅」卻被漏掉。在今天的穆斯林世界,宗教是主導性意識形態,對伊斯蘭教教義和經文的曲解與濫用,是暴恐組織者利用和劫持宗教來招募成員,證明自己行動的正當性的慣用伎倆。

3、   不可忽視的家庭力量

一則著名的聖訓說明了伊斯蘭教賦予母親的尊敬:有人問先知穆罕默德,誰最值得優待?先知的回答是:「你的母親」,他又問先知「其次呢?」先知再次回答:「你的母親」,他又問了第三次,先知仍然回答:「你的母親」在問到第四次的時候,先知回答:「你的父親」。由此可見,婚姻和家庭生活是伊斯蘭教的基準,也是社團生活的核心。婦女往往被看做文化的承載者和家庭單元的中心。在19世紀的殖民統治和西方主宰之下,家庭保護了穆斯林的宗教,也成為進行政治反抗的一個場所。在現代,大部分穆斯林家庭在抵制宗教極端方面具有積極的作用,但有些家庭成為宗教極端思想誕生的溫床、存在的庇護所。以北京金水橋「10·28」暴恐案件為例,該暴恐案件中,庫完汗·熱依木既是案件的主要參與者,又是這個「家族式」暴恐團伙嫌疑人烏斯曼·艾山的母親。近年來,以家庭成員為個體構成的「家族式」暴恐案件多有發生,而這種案件因為家庭成員之間攻守同盟牢固,所以很難被提前發現,造成極大的現實危害。

4、   教育陣地的鬥爭

宗教極端思想向高校甚至中小學校的傳播滲透從來沒有間斷過。早在十幾年前,「三股勢力」就推行所謂的「未來計劃」與我爭奪教育陣地和青少年的鬥爭十分激烈。2005年,僅在疆內3所高校中就發現40餘人參加過宗教極端組織「伊扎布特」。近年來,宗教極端思想在學校的滲透又呈現出「積極滲透、重點拉攏」的特徵,重點針對學習醫學、化學以及阿拉伯語等能夠為「聖戰」提供人才供給的學科領域,尤其是內地高中班、高校存在管理漏洞和真空的區域擴散。2015年,通過一起案件的擴線偵查,發現疆內某醫科大學部分在校學生不同程度的接受過宗教極端思想的毒害;每逢寒暑假,從內地返疆的大學生中,也有數目不小的群體接收、甚至傳播過暴恐音視頻。原中央民族學院教授伊力哈木·托合提雖然已認罪伏法,但他在學生群體中產生的惡劣影響是深遠的,至今還有部分「追隨者」為他鳴冤叫屈。值得注意的是,大部分在疆內外高校接受宗教極端思想滲透的人員,家庭宗教氛圍都不濃厚,有的在學校是學習突出的好學生。

直面衝突:謊言面前不做沉默者

新疆自治區黨委曾做出工作部署,以一體多元對沖「泛突厥主義」、以國家意識對沖「神權政治」論、以法治意識對沖「宗教至上」論、以尊重包容對沖「異教徒」論、以和平理性對沖「聖戰」論、以現代文明對沖愚昧落後。我們在去極端化工作中,要抓住極端分子慣用的曲解、濫用宗教思想這一特點,直面衝突,主動發聲,揭穿他們的謊言與真實用途,同時,尊重伊斯蘭教,鼓勵大多數穆斯林以虔誠的信仰為武器,運用《古蘭經》的原則反對恐怖主義,讓恐怖主義者放下武器。「假借真主的名義而造謠的人是不會成功的」、「你應當以《古蘭經》勸誡人,以免任何人因自己的罪行而遭毀滅」,這是《古蘭經》賦予每個穆斯林的權利和責任。

 

1、「天堂」在哪裡?

在《古蘭經》里,我們找不到「天堂」這個詞。準確地講,伊斯蘭教稱人死後那個被嚮往的地方為「天園」而不是「天堂」。「天堂」是基督教的稱謂。儘管一字之差,但相比之下「天園」比「天堂」更接近生活,更能夠激發起人們的幻想。伊斯蘭教的「天園」共8層,也就是由低到高分為8個等級。分別是「榮樂園」、「和平園、「歸宿園」、「永住園」、「幸福園」、「安宅園」、「永久園」、「極樂園」。那麼,什麼樣的人才能夠進入「天園」,怎樣進入天園呢?首先,必須虔誠的信奉伊斯蘭教,即具有堅定的伊瑪尼,在行動上恪守念、禮、齋、課、朝,遵守教規;在今世要多做善功,揚善懲惡,善功不同,進入「天園」的等級不同。其次,你的信仰和善行能夠得到安拉的認可。「信道且行善者,是樂園的居民,他們將永居其中」,「凡作惡而為其罪孽所包羅者,都是火獄的居民,他們將永居其中」。這兩句話是《古蘭經》中對什麼人進天園,什麼人進火煉的精準解釋,任何脫離這兩句話的解釋都是真主的偽信者,「偽信者必墮入火獄的最下層,你絕不能為他們發現任何援助者。」至於哪些行為是善行,哪些行為是惡行,《古蘭經》裡面都有詳細的註解,但是沒有一句話證明濫殺無辜者就可以「殉教」上天堂。

2、哪裡來的「聖戰」?

何為「聖戰」?許多嚴謹的穆斯林認為,「聖戰」不是伊斯蘭教的詞語,而是產生於十字軍時期的基督教用詞。2006年9月12日,教皇本篤十六世因發表誹謗伊斯蘭教先知的演說,遭到穆斯林世界的抗議。其中,世界各地一百多位著名穆斯林學者和領袖,聯名給教皇寫了一封公開信,其中寫道:「我們想指出,『聖戰』是伊斯蘭語境中並不存在的詞語,必須強調的是,『吉哈德』意為奮鬥,尤其指為真主之道進行奮鬥。」如果有人對穆斯林學者和領袖的定論心存疑問,那麼再聽聽世界各國穆斯林的聲音。2001年蓋洛普公司調查了9個以穆斯林人口為主要國家的10004名成年人,他們對「吉哈德」的描述是「對真主的義務」、「神聖的義務」或「敬拜真主」,沒有一個詞提及戰爭。

事實上,「吉哈德」在《古蘭經》中任何一處都與「聖戰」沒什麼關聯,更不等同於「聖戰」。「吉哈德」的原意是「努力」「奮鬥」,即為主道而努力奮鬥,為正義而努力奮鬥。伊斯蘭教認為,與內心的貪慾和惡念作鬥爭才是重要的吉哈德,是大聖戰。在一則廣為人知的聖訓中,吉哈德非暴力和暴力的兩個主要含義形成了對照。這則聖訓記述道,當先知穆罕默德從戰場上歸來時對身邊的人說:「我們從小吉哈德回到了大吉哈德」。

然而,沒有一個詞像「吉哈德」這個詞一樣,被到處使用並濫用,成為以伊斯蘭教之名實施暴力和恐怖行動的普遍象徵符號。用來證明其暴恐行動的正當性、合法性,並藉此招募新人。

3、   極端思想對新疆人民禍害已久

宗教極端思想在歷史上給新疆人民帶來了巨大的傷害,引起許多以維吾爾族為代表的各族人民的強烈反對與怒斥。則勒力,本名穆罕默德·司迪克,18世紀維吾爾族著名抒情詩人。他寫的 《窮人的秘密》,表達了對依善—蘇非派欺世之說的鄙視、斥責,也表現了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與人民性:「狂傲的蘇非,不要因做過禮拜而神氣,你不要大耍兩面派詭計······」「遁世者蘇非不懂得知識桂冠的寶貴,只知道用纏頭的散籃迷惑人心」「喂,蘇菲們,不要用掉腦袋來恫嚇我,只要腳還在,我定會去尋找我愛的知音」。他的詩作,代表了18世紀維吾爾族社會中的一種新思潮,廣大勞動人民從自身的體驗當中,已經痛感到依善派首領所推行的宗教模式,給社會生活帶來的只是災難與痛苦,現實與他們所宣揚的精神天堂有著天壤之別。

另一名活躍在19世紀三四十年代的維吾爾詩人伊米爾·海珊·賽布里,在經歷了張格爾、玉素甫作亂;七霍加、倭里汗復辟以及阿古柏入侵等歷史災難後,清楚地看清了那些官員、伯克、宗教權貴們不以國事為重,只知道欺壓百姓的真實面目,在一篇名為《詛咒》的長詩里,為他們各自勾畫出了一副真實的嘴臉。伯克:「官高祿厚,生活奢侈荒淫,夢想著箱櫃中的金銀錢鈔更多、更加富有無比······」阿訇:「希望所有的人都做他忠實的信徒,任何人對他都不要有絲毫的懷疑。願所有的人都把財物敬奉給他,為他祝福,毫不吝嗇地向他布施,讓金錢全部落入他的錢袋裡」阿吉:「總是誇耀自己是朝覲歸來的聖徒,宣示自己是阿吉,以此欺世盜譽。到哪裡都像餓鷹般擠入上座,毫不客氣地把別人擠下去····」

大同之路:文化的融合與宗教的「本土化」

「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世界大同,是聖人孔子窮極一生所追求的治國方略。直到2000多年以後的1955年,周恩來總理在萬隆會議上提出「求同存異」的國與國相處並存原則,這一思想才得以完善與提升。「求同存異」這一原則,不僅是國與國之間的道德公約,也是有效解決不同的民族、宗教與文化對沖與包容的必由之路。無論歷史與現代,以農耕文化為特色的漢文化和以游牧為特色的少數民族文化,在潛移默化之中,發生了一系列的對沖與包容。事實證明,儘管每個民族都有其特有的文化形態,不同的文化之間的相互接觸並非總是從衝突開始。不同文明間和平的跨文化交往與最終的和諧融合,才是人類文明進步史的主流與文化發展的重要動力。 

1、超越宗教的文化融合

「荒哉周穆王,八駿窮萬里。朝發崑崙巔,夕飲瑤池水。」明代文人趙?的這首詩,生動地描繪了距今3000年前,周穆王賓服八荒而後馭駿西行,漫遊昆崙山,會見西王母於瑤池之上的千古佳話。周穆王的精靈在蒼冥中向世界傳遞出中華民族開放、包容、奉獻、吸納的無盡信息。作為中華文明代表的漢文化,是傳入西域最早也是最持久的文化形態,儒學與道教都在這裡產生過巨大的影響。漢唐時代,碎葉(唐代安息四鎮之一的碎葉都督府)與疏勒流行漢文化已久,直至宋代,這種影響仍舊曆久不衰。

先知穆聖說:「你們當探求知識,哪怕到遙遠的中國」一方面說明了知識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也證實了伊斯蘭教對中華文化的高度認可與借鑒。

玉素甫·哈斯·哈吉甫編纂的著名敘事長詩《福樂智慧》,可謂是維吾爾古典文學史上的豐碑。這部詩作從主旨來看,儒家思想對其影響甚深,如忠君思想(伊斯蘭教只講忠於真主)、君權神授、廣施仁政、等級許可權、禮法禮儀、以及待人處事要「知足、知恥、溫良謙恭」、「恕人之過、性情文靜」等要求,與儒家思想可說是毫無二致;甚至詩作中大量對矛盾的揭露抨擊,與國君過失的面諫直諷,更是儒家精神的直接表露。作者本人在詩作序言之一中說:「此書極為尊貴,它以秦地哲士的箴言和馬秦學者的詩篇裝飾而成。」在當時,「秦」即通用漢語的契丹遼朝,「馬秦」則指中原大宋王朝。

歷史上,通過對西域文化的淬取,使得漢文化更加博大豐盈。「胡旋女,胡旋女,心應弦,手應鼓。弦鼓一聲雙袖舉,回雪飄颻轉蓬舞。」這是唐代詩人白居易描寫長安城裡胡旋舞的詩句,西域文化對漢文化的影響不僅體現在舞蹈和文學作品上,更能夠融入到飲食、服飾日常生活上。南宋學者朱熹說:「今世之服,大抵皆胡服。」如今,在內地各城市中流行的夜市美味 「燒烤」,是受新疆飲食文化的熏陶無疑。:「君子比德於玉焉,溫潤而澤仁也。」天下第一美玉和田玉是儒家思想具體事物的承載體,新疆和田這個地方,自古以來就是中華玉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文化的交流與融合,有時會突破宗教與世俗的雙重枷鎖,一部電視劇《西遊記》,深受新疆各族人民的喜愛;而《阿凡提》的故事,在內地也是婦孺皆知。近些年來,在中央大力支持下,自治區人民政府在全疆範圍內推廣和發展「雙語」教育,這是實現文化交流融合的根本之策。這個政策在受到各民族群眾擁護的同時,也受到了境內外極端分子的惡意詆毀。這說明戳到了他們的痛處,也從反面證明了「雙語」教育的正確性,毛澤東講「凡是敵人反對的,我們就要擁護;凡是敵人擁護的,我們就要反對。」最近幾年,維吾爾文的《論語》開始在新疆出版發行。儒家經典在南疆維吾爾族中的傳播普及,會從中華文化的起源上會找到更多的大同之處。

2、伊斯蘭教「本土化」探索

世界上沒有哪個國家和民族照搬照抄外來宗教,也沒有哪個宗教不依附於當地的本土文化才能夠得以生存與發展的。佛教由印度傳入中國,經歷了依附期(主要依附於道教)、矛盾期和融入期。從一世紀到十六世紀通過一千五百年實踐,佛教經過「鳳凰涅槃、浴火重生」的淬鍊,成為中國文化一個不可分割的部分及影響中國人思維的一個文化符號。伊斯蘭教在中國的傳播,一開始也經歷了激烈的衝突期與本土化的進程,才漸漸被新疆及內地各少數民族所接受。比如,伊斯蘭教的「清真」一詞來自古代漢語,原指詩歌創作風格質樸純潔,摒棄雕琢。明太祖朱元璋寫的《御制至聖百字贊》,稱讚伊斯蘭教「清真」。到明代中葉,回回穆斯林才逐漸使用了「清真」一詞,認為清則凈,真則不雜,凈而不雜就是「清真」;回族這個民族的祖先、歷代學者們,已經在伊斯蘭教本土化這條道路上探索了很長時間。在天津清真大寺的古建築上,掛著一塊漢文匾額,寫的是「在明明德」四個大,出自儒家經典《大學》的第一句話:「大學之道,在明明德」顯然,回族的宗教學者們認為儒家修身養性的宗旨,是與伊斯蘭教的宗旨追求相一致的,可以相互參照的。

節日期間跳「薩滿舞」,是新疆原始宗教之一薩滿教的習俗,到了當代的喀什,每逢伊斯蘭「開齋節」、「古爾邦節」等宗教節日,人們在做完禮拜之後,歡聚在艾提尕爾廣場上,熱情奔放地跳起「薩滿舞」。

無論任何宗教,試圖解決的根本問題是:人從哪裡來,到哪裡去。孔子講「未知生,焉知死?」你活著該做什麼都不知道,死後做什麼哪裡會知道呢!佛教中的「六道輪迴」,指的是在你有生之年,因為一念之差,就可能由一個人變成阿修羅,或者變成惡鬼。伊斯蘭教有念、禮、齋、課、朝五大功修。由此可見,無論任何宗教思想,重視和追求的都是當下的修行。也就是說,能夠抓住宗教文化與本土文化的「大同」之處,接受和包容宗教中的「小異」,就能夠加快宗教本土化的進程。而加快伊斯蘭教本土化進程,使伊斯蘭教不斷去其糟粕、留其精華,適應新疆社會發展的需要,在本土化進程中不斷淬鍊與提升,是解決原教旨主義與世俗化的矛盾,遏制宗教極端思想產生的終極、大同之路。

明代大學者王陽明認為:「破山中賊易,破心中賊難」。在分裂與反分裂鬥爭中,我們除了堅持嚴打不放鬆,盡最大努力把具有現實與潛在危害的暴恐分子繩之於法意外,更重要的是通過文化的對沖與融合,促進新疆不同民族、不同宗教信仰之間的和諧共存,這需要更高的定力與智慧!

 (

 (作者:新疆喀什地區公安局國保支隊-李桂軍)


推薦閱讀:

怎樣評價荷蘭承認飛天麵條神教?
碰到一個基督徒,他說佛教不是信仰(Faith),只是Belief,只是一種思維方式,而信仰Faith是源頭的東西,是選擇而不是方式。你們覺得呢?
成佛以後會去哪裡?
凈空法師講《金剛經》第018集
道教可以修成仙,佛教能修成羅漢菩薩等,那麼基督教與伊斯蘭教能修鍊成什麼?

TAG:工作 | 化工 | 思考 | 宗教 | 極端 | 包容 | 對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