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方支付動了誰的乳酪?

第三方支付動了誰的乳酪?

分享到 有7884人參與討論 作者:潘鑫磊

導 語

第三方支付借互聯網金融這股旋風發展強勁,其不斷創新的形式手段或許才開始讓習慣「滯後監管」的央行緊張起來,但此時天平的兩端似乎已呈勢均力敵之勢。

潘鑫磊

近日,央行擬定中的《支付機構網路支付業務管理辦法》(下稱《管理辦法》)草案內容流出,核心內容包括:「個人支付賬戶轉賬單筆不超過1000元,年累計不能超過1萬元;個人單筆消費不得超過5000元,月累計不能超過1萬元。」有支付機構人士直呼若此意見稿最終落地,第三方支付行業基本就不用幹了。

該意見稿不只讓支付機構人士捏了一把汗,也給擁有千萬級用戶的各類「餘額寶們」和近3億規模的網購群體帶來不小壓力。因為若真按此規定實施,用戶對餘額寶等產品的累計申購將不得超過1萬元,而且轉入之後不能再提回銀行賬戶。而5000元的個人單筆消費上限顯然不能滿足對如今動輒上萬的大件家電及高端商品的消費需求。

那麼第三方支付到底動了誰的「乳酪」?是銀行的嗎?「餘額寶們」在上線之初憑藉近7%的年化收益率的確大有攪動銀行存款業務之勢,但如今收益率已跌破6%,而部分銀行理財產品收益率則更為穩定,甚至出現反超。兩者「對立」之勢似已緩和。那麼是銀聯嗎?的確目前許多第三方支付公司都是直接與銀行清算而不走銀聯通道,而即便走銀聯通道,交易費用也大幅降低。但這在時機上卻說不太通,線上第三方支付業務搶佔銀聯份額並非最近突然出現。

那麼為什麼央行偏偏在李克強總理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中首提「促進互聯網金融健康發展」之際卻對與之密切相關的第三方支付業務進行突擊監管呢?或許央行認為目前的第三方支付已承載過多超過本身作為中介支付的基礎功能,與眾多金融領域聯繫過密,因為此次《管理辦法》還提出,支付機構不得為金融機構以及從事融資、理財、擔保、貨幣兌換等金融業務的其他機構開立支付賬戶。而這將大大改變絕大部分P2P借貸網站的轉賬方式。

所以對第三方支付涉及的潛在金融風險或許是此次央行試圖出手干預的主因。但監管總是慢於市場,第三方支付已與使用「餘額寶們」、習慣網購的消費中堅群體和方興未艾的互聯網支付行業利益緊緊綁定,意見稿最終能否落地尚是未知。(潘鑫磊)


推薦閱讀:

支付類RSS訂閱源
曼德拉藝術品以1000萬美元的比特幣出售
做支付怎樣?賺錢嗎?
支付平台系統優化方法
為什麼蘋果 App Store 中國區的支付合作夥伴選擇首信易?

TAG:第三方支付 | 支付 | 乳酪 | 第三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