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列強用重禮叩開中國大門-馬可中國——漢文化重建博客-搜狐空間

西方列強用重禮叩開中國大門

 

我們的大腦里有一個頑強的記憶模塊:「西方列強用堅船利炮打開中國大門」。這話聽久了,就想問問:西方列強果真如此野蠻?來了就用大炮說話?

100多年前,大清駐英國大使郭嵩燾走出國門錢就發現,西方人並不野蠻。相反,他們一個個彬彬有禮,還頗講就依法辦事。是我們的認識不如100年前的古人,還是郭嵩燾先生搞錯了?

細讀中國近代史才發現,大清和西方的紛爭,始於大清和英國之間的矛盾。中英矛盾被激發之前,英國曾三度派使團,帶著重禮叩開了中國的大門。遺憾的是,三個使團的大清之旅,一個比一個滑稽。

第一次是1787(清朝皇帝乾隆同志在位)。

英國使團訪問清朝,其實是一種無奈之舉——被逼的。

清初一直實行閉關鎖國政策。外商必須在「規定的時間(每年五月到十月份)」和「規定的地點(廣州十三行)」,才能來做生意。那時外商處境,如同今天的「雙規」高官!外商進了中國的大門,但卻住進了大門裡邊的狗舍!

英國王室認為這樣也不利於貿易發展,就決定派使團團訪問大清王室,以求增進了解和改善關係。英國王室把使團所需費用,全部攤派給了東印度公司。那意思就是:將來賺了錢,大家利益共享;送禮的費用自然也攤進成本,大家共同分擔。

東印度公司性質如同今天的國有控股企業,乾的卻是用槍杆子做貿易的勾當。英國王室是首席大股東,貴族和資本家誰投資誰受益。東印度公司趁法國後院著火(鬧革命)擠走了印度的法國人,最終把印度給「殖」了。

不過,為了其他股東的利益,東印度公司還是要和王室討價還價的。多次磋商之後,使團的費用由約8000英鎊,壓倒了6000英鎊。

儘管東印度公司沒幹什麼好事,但對中國還算是另眼看待。當使團專使卡斯卡特要在6000英鎊的基礎上,再增加一筆4000到5000英鎊的費用,用來購買贈送中國王室和大臣的禮品,東印度公司卻「毫不猶豫」地照單支付!他們認為,這筆錢是可以讓回報最大化的,花多少都值。

卡斯卡特有了錢,什麼鐘錶啦,銀質餐具啦等等,能代表英國先進水平的東西,都置辦齊了。英王的禮單中,居然有最先進的英國大炮,堪稱今古一奇!

後來的有人評價這份禮單時說:英國人送大炮,有用炫耀武力的方式來搞恐嚇之嫌。我倒覺得這種觀點是狗屎級的。這種說法等於說:今天某國不賣給咱們先進武器不好,某國如果送給咱們尖端武器更壞!試想,如果大清王朝見了大炮就要買,怎麼辦?你大英賣還是不賣?你要是不賣,還談什麼判:要是賣了,大清還會怕你嗎?另外,如果大清王朝立即組織仿造,英國這點「高科技」,可不就報銷了?

當時蘇伊士運河還沒有開通。英國的船隻必須繞過非洲好望角,行程數萬公里。另外,英國還沒有漢語翻譯人才儲備,只好找一個懂漢語的法國人來幫忙。不過,一連串的意外事件,卻讓英國人精心策劃訪問行動徹底泡湯了。

使團出發不久,就遭遇風暴,船隻嚴重受損;沒多久,痢疾和一些傳染疾病流行,半數人員病倒。連患有肺結核的卡斯卡特也病倒了。1788年6月10日,使團航行至印尼西部海峽時,卡斯卡特因病情惡化散手人寰,使團只好掉頭返回英國。英國派往中國的第一個使團,就這麼半途而廢了。

英國人的好意,大清並不知道,可以不領情。

第二次是1793年(還是乾隆同志在位,高壽皇帝呢!)

卡斯卡特使團雖然失敗了,但英國人派使團來中國的嘗試並沒有停止。經過精心籌備,英王喬治三世國王派出的第二支訪華使團又上路了。時間是1792年 9月26日。等到了中國,就是1793年的事情了。

這次使團的首領是喬治·馬戛爾尼勛爵。鑒於上次經驗,特設副使喬治·斯當東男爵(這傢伙當年和卡斯卡特競爭失敗,第二次也只做了副手,窩囊!)。一旦馬戛爾尼勛爵發生意外,也可以確保完成使命。訪華團陣容超級強大,公務人員和水手共計800多人,古今中外,堪稱一絕!馬戛爾尼使團還在途中,英國東印度公司董事長佛蘭西斯·百靈,就給兩廣總督發了專函,請兩廣總督轉奏大清皇帝。

這樣的事兒,不上報不行;如實上報,顯然是找不自在。得了,這條重要信息傳道乾隆的嘴裡,也就這麼變味了:

有一個名叫「英吉利」的陌生國家,要來我大清天朝朝貢。去年皇上八十大壽,他們知道信兒晚了,沒趕上。他們的國王心裡很不是滋味,所以今年一定要補上。如果皇帝肯賞臉見他,他們的國王也「虔叩天地保佑天朝大人福壽綿長」。另外,這些人很懂得禮數,帶了許多貴重的禮物,打算好好孝敬吾皇陛下。

乾隆一看,龍心大悅,急派兩位欽差大臣負責全程接待。自己在避暑山莊親自接見。馬戛爾尼一行到了天津大沽港,禮品被搬上運河裡的小船。不料,所有的船上都插了一個長幡,上書大字:「英吉利貢使」。禮物的清單上,「禮品」也被改成了「貢品」。馬戛爾尼搞明白後,感到很不舒服,但又不好說什麼。

蒙在鼓裡的馬戛爾尼,直到商討覲見禮儀才知道誤會不小。你來進貢,見皇帝當然要行三跪九叩大禮。而馬戛爾尼說自己不是貢使,而是英國使節,只能行單膝下跪的英式禮節。大清官員說了,就算你是外國使節,你也得下跪。得了,雙方談不攏了。

乾隆同志知道後很不高興,很嚴肅地說:這種不開化的人,不值得優待。言下之意,英國人不受歡迎了!

馬戛爾尼聽到風聲感覺情況不妙,只好妥協:歡迎宴會上行英國禮儀, 乾隆壽宴上再按中國規矩辦(至於馬戛爾尼到底磕沒磕頭,如今已成了歷史之謎)。

乾隆見有英國人有所收斂,就表現一下中國皇帝的胸懷:他們遠道而來,不熟悉天朝的法度,有必要管制一下。既然誠心效順了,俺還是可以開恩一下的。

英國的禮品共19宗、590餘件。科學儀器有天體運行儀、地球儀、赫歇耳望遠鏡、帕克透鏡、氣壓計等;工業設備有蒸汽機、棉紡機、梳理機和織布機等;生活用品有吊燈、座鐘、機織布料、韋奇伍德瓷器、用特種鋼製作的刀劍和熱氣球等,還有一輛帶有減震裝置的馬車;軍事裝備就多了,榴彈炮、迫擊炮、卡賓槍、步槍、連發手槍等先進武器應有盡有,還有一個裝備有110門火炮的巨型戰艦「君王」號艦艇模型等等。他們甚至還帶去了一個熱氣球駕駛員,想讓中國皇帝成為東半球飛天第一人呢!想的夠浪漫的了!

卡斯特斯使團的禮品夠豐富了,馬戛爾尼使團的禮品則有過之而無不及,簡直可以稱得上是一個英國最新科技文化成果的小型博覽會了。

不料,乾隆早就看過禮單了,沒太大興趣。這些東西,有的法國人早就送給過康熙,不稀罕;文官們對那些武器,根本沒興趣,統統鎖進倉庫。倒是那個大馬車不錯。一問才知到,車上最牛的位置,居然是車夫的座位!讓車夫背對皇帝,這還了得?於是,英國大馬車,也就這麼被打入了冷宮。

乾隆表態了:那些貴重東西俺們都有(真的?),你們的誠心誠意我都知道了。禮物就讓有關部門收下吧,我們給你回贈也少不了。乾隆一出手,就賞賜英王及使臣、隨員一行絲綢絨、瓷器、玉器及各類工藝品三千多件。

如同被綁架參加了乾隆壽典的馬戛爾尼,一直以為乾隆皇帝知道自己的來意。本來去北京多盤桓些日子再談正事,沒想到被告知清朝有規定:外國使者在京逗留的時間不能超過40天,他也不能例外。直到這時,他才覺得不對勁兒。

於是,他連忙寫信給乾隆,搬出了卡斯卡特使團請求的補充版:接收英國派遣駐中國使節(其實,馬戛爾尼就是當時英國派往中國並常駐北京的首位大使);准許英國在舟山和天津進行貿易,並仿效澳門先例,在舟山附近指定一個小島,供商人居留和存放貨物;允許駐在澳門的英國商人居住廣州;英國商品在中國內河運送時,爭取免稅或減稅;最後請公開中國海關稅則,增加點透明度。

今天這幾項要求多已成為國際慣例,唯有要求指定一個小島給英國人使用貌似侵犯主權。但在過去的交通條件下,也未必是不合情理要求,至少還可以變通解決(怪就怪一時還想不出外國人居住區的點子)。乾隆同志表態了:不行!這個不行!那個也不行!那個,絕對不行!一句話,一個沒答應!

眼看著英國使團就要灰頭土臉地滾回老家去了,乾隆同志覺得有必要讓大清朝的光輝照耀那麼一下子。於是特下諭旨說:海上風大浪急,看你們怪可憐不見的,特恩准你們走走京杭大運河,免費遊覽俺大清的大好河山。1793年10月7日,英國使團從北京通州上船,開始了長達33天的英國使團「運河之旅」。

第三次是1816年(嘉慶同志在位)

最初,乾隆想煞煞英國人威風的目的,還真達到了。光大運河這個「天才工程」,就把馬戛爾尼一行唬得一愣一愣的。但外強中乾的大清,很快漏了陷兒:腐敗嚴重——乾隆特批招待英國使團的5000兩銀子,多被官員中飽私囊;科學技術極度落後,民眾看見火柴都驚訝;社會貧窮,沿途城牆失修,房舍破舊,乞丐成群;武備落後且鬆懈,士兵還在使用弓箭和長矛,民眾聽見炮聲,驚恐異常。

馬戛爾尼的結論是:「中華帝國只是一艘破敗、瘋狂的戰船。僥倖靠幾位能幹的船長還可以湊合著。一旦碰到一個無能的舵手,一切將分崩離析,朝不保夕。

英國王室對馬戛爾尼使團鎩羽而歸是何態度,至今也不是很清楚。不過,馬戛爾尼歸國不久的1802年(嘉慶七年)和1808年,英國軍隊數次進入澳門海域,進行武力探班。大清政府以終止貿易來要挾時,英軍只好乖乖地撤了。

1811年,英國王喬治三世因精神病突發(被大清皇帝氣的?),不能理政事。攝政的是他的大兒子威爾士親王(此人正是赫赫有名維多利亞的大伯父,和嘉慶同在1830年歸西,緣分?),還是堅持「要文斗,不要武鬥」,再次試圖和大清搞好關係。

1816年(嘉慶二十一年),安赫斯特勛爵為首的英國使團再次踏上中國的土地。臨行威爾士親王特別囑咐安赫斯特一行「要便宜行事」,意思就是,不就是下個跪嗎?你們看著辦吧,沒什麼了不起的!

安赫斯特使團顯然準備得更充分。雖然比馬戛爾尼規模略小一些(約600人),但漢語水平很高隨從的6人,禮品也毫不遜色。

正使安赫斯特是英王侍從官,地位顯赫。特別需要一提的是,使團的副使小斯當東,正是馬戛爾尼使團副使喬治?斯當東的兒子。這個小傢伙當年以見習侍童的身份,跟著爸爸來來了中國。不但學會了漢語,還成了有名的中國通。而他能成為使團副使,靠的則是身上英國皇家學會會員、牛津大學法學博士的耀眼光環。

此時嘉慶剛剛辦完兩件大事:搬到和珅,擺平了白蓮教。當然,還有解決了英國人在廣州滋事。聽說英國使團又來了,嘉慶的革命警惕性空前高漲。他不但嚴令沿途「好好照料」,還重點諭令中方接待大臣,一定要抓好覲見前的培訓工作,讓安赫斯特掌握好三跪九叩大禮,否則概不接見。嘉慶還強調指出,要把英使的學習情況,和學習過程中表現出來的政治態度,及時上奏。以便於大清中央政權作為決策參考。

本來有了威爾士親王的「特別囑咐」,磕不磕頭對安赫斯特等人來說已經不是個什麼大事。可偏偏這些英國大佬對這個磕頭有點「心理障礙」,一定民主一下,請大家一起來定奪。

安赫斯特模稜兩可之際,小斯當東發話堅決反對。他搬出1815年維也納締約國關於外交使節禮儀的規定,要求安赫斯特帶頭遵照執行。安赫斯特說:不磕頭,事兒豈不就辦砸了?小斯當東一聲冷笑:這幫人我還不知道,就是叩了頭,你也辦不成事!安赫斯特這個大英海外臨時黨支部會議決定:不跪了!

前來談判了大清官員說,你們馬戛爾尼都跪了,你們為什麼不跪?小斯當東說:馬戛爾尼勛爵沒有跪。大清官員說,不對呀,俺們宮廷日誌里都寫他跪了呢?小斯當東說:那是胡說,我當時就在現場,看得清清楚楚。

大清官員慌了神,此事又不好向皇上挑明了(找罐子拔?),只好跟嘉慶撒了謊:那些英國人看著一個個很生猛,其實身體都不咋地。英國正使、副使都患了急病,連動一下都不能動了,無法來覲見了!

嘉慶滿腹狐疑,索性來個順水推舟:那就叫他們回去吧!

嘉慶也像乾隆那樣,不忘給英國送點陽光。他安排御書房寫信表揚了英王喬治三世。信中寫道,你誠心向化,俺很高興;不過你的使臣無禮,所以俺就把他們趕走了。英國與中國萬里迢迢的,你們來一回也不容易。以後呢,大可不必來的這麼勤,能傾心效順就可以了!

英國人試圖和談的努力,至此徹底失敗了!

1840年,廣州禁煙運動讓英國人蒙受了巨大損失。這一年的4月7日,托馬斯·斯當東爵士(小斯當東)在英國下院如是說:「我很了解這民族的性格,如果我們想獲得某種結果,談判的同時,武力炫耀必不可少。」

兩個月後的1840年6月,40艘英國戰艦抵達南中國海,他們從廣州虎門打到天津大沽口。卡斯卡特、馬戛爾尼和安赫斯特三個使團未競的努力,終於在槍炮聲中變成了現實。

有人評價說,英國使團的失敗,主要是馬戛爾尼、安赫斯特和小斯當東這種英國憤青造成的。其實,當時英國人和清政府談判的基礎根本不存在。

因為那不是雞同鴨講的言語不通,而是文明與野蠻的風馬牛不相及。


推薦閱讀:

TAG:中國 | 文化 | 博客 | 西方 | 空間 | 漢文化 | 搜狐 | 馬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