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行為,源自揮之不去的童年

  文:白大衛(David Blanco)丨壹心理專欄作家

  那些強烈的事件、創傷,以及對童年造成重大影響的經歷,我們可以把它們稱作「刻錄」。刻錄包括正面和負面兩種。負面的刻錄就是我們常說的「創傷」。

  我先用兩個自身的例子來說明什麼是「刻錄」。先說正面的刻錄。那時候我還很小,大約三四歲的樣子。有一天,外公陪著我在他的花園裡玩,花園裡有棵檸檬樹,我們一起坐在樹下的長凳上。突然,他對我說:「來,我們進行一次男人之間的談話。」他語氣中帶著慈愛,我雖然不懂他說的話,但能體會到那種愛的振動。我感覺自己很受重視。這件事情深深地刻在了我的無意識頭腦中,讓我難以忘懷。

  我負面的刻錄是關於父母的。我六歲的時候,爸爸媽媽離婚了。媽媽離開了家,留下我、哥哥和爸爸一起住。我記得很清楚,當時媽媽告訴我們,她要離開了,不過不會搬出這個城區,所以我們還是可以經常去看她。但是,對於一個六歲的孩子來說,哪怕媽媽只是離開這個家,也是難以承受的消息。我感到震驚和恐懼,但是並沒有表現出來。和任何一個被遺棄的孩子一樣,極度的恐懼和悲哀讓我感到全身麻木,無法動彈。

  每一次經歷重大的刻錄之後,我們就會有一部分保持在那個年齡的狀態,不再長大。發生了重大的刻錄之後,當時的每一個細節都會留在無意識頭腦中。我們可能還會記得當時人們的表情、說話的聲調、帶著情緒的話語、四周的聲音,甚至還能記得某種氣味,身邊的物件、傢具,等等。刻錄發生得越早,對無意識頭腦的影響就越強。童年的我們處於打開的狀態,非常敏感,可塑性強,需要依靠。我們思考的角度有限,這會讓恐懼和傷痛更深。

  童年早期的刻錄是情緒世界的基礎

  每一種刻錄都會和某種感受相連。要療愈某種刻錄引起的創傷,就要考慮與此相關的感受是什麼。例如媽媽曾經對你大喊大叫。這種刻錄主要和聽覺有關,所以要發出聲音,將心裡卡住的聲音在治療時釋放出來。有些刻錄和視覺有關,例如目睹父母爭吵,或是在放學的路上,看到街上有人打架。在相應的治療中,我們要回憶造成創傷的場景,並想像自己不再被動,而是以積極的方式回應。

  另一些創傷和觸覺有關,例如被打、經歷事故、性侵犯,等等。對於這一類創傷,必須從身體上療愈,因為這種危險的感受不僅留在頭腦中,也留在了身體之中。人們在經歷這類創傷之後,會把許多身體接觸都當作侵犯,於是做出強烈的反應,比如退縮、抗拒、發癢、緊張、麻木等。

  在當下的生活中,有些事情會讓我們突然想起某一次刻錄。這時,我們好像一下子進入了當時的情景,再次產生相同的體驗,不論是身體還是心理的感受,都和當初一模一樣。這樣一來,我們或許會在當下的這一刻做出不當的舉動。這會讓身邊的人覺得困惑,因為我們孩子氣的行為讓他們無法理解。

  童年的刻錄,構成了現在的行為模式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行為模式,其根源就在於童年早期的經歷。經常出現的感受、習慣性的想法,都來自於我們過去經歷的刻錄。很多習慣是通過情緒養成的,而刻錄又會讓我們產生機械的反應。例如小時候缺少成人照顧的人,長大後也經常忽視自己的孩子;有的女孩被媽媽管得很嚴,長大後,自己也變成強勢的母親。這種重複過去經歷的趨向,就是弗洛伊德所說的「強迫性重複」。

  這裡的關鍵在於,我們並非有意識地養成這種習慣,而是無意識地重複過去的經歷。比如,有個女孩爸爸很專制,對她百般控制,她很不喜歡;但她長大之後,卻嫁給了一位這樣的男人,同樣的專制,同樣對她控制。這是為什麼?因為她已經習慣於爸爸的控制,只要遇到一個控制她的男人,就會被這種「熟悉的」感覺吸引。我們的選擇經常會受到刻錄的影響。有的人我們並不認識,但很有好感,而有的人我們一看就不喜歡,為什麼?因為他們引起了我們的回憶,有快樂,也有痛苦。

  重大的刻錄會留下各種念頭和情緒,而我們總是會不自覺地依戀它們。即使經歷新的情景,我們也會帶著過去的感受和念頭,從而看不到它的本來面目。小於的主要刻錄是媽媽對他過度控制。媽媽總是拿一些做不到的事情來要求他,讓他覺得壓力很大。現在,只要小於感覺受到了控制,他就會自動做出同樣的反應,和小時候面對母親時一樣。這樣的童年經歷,使他對別人的控制非常敏感,很容易就產生受人控制的感覺。每當小於的妻子要他做點什麼,他總是一言不發,並且從情緒中抽離出來,這讓他妻子也難以忍受。面對這樣的情況,小於無法自我調節,每當遇到類似的事情,過去的那種反應就會被激發出來。

  刻錄的重複還有另一種形式。由於逆反心理,我們有時會做出與自己經歷截然相反的事情。請看下面的例子:小薇的媽媽非常凶,經常對她打罵,而且凡事都要聽她的。於是,她長大以後,就特別喜歡那種靦腆害羞的男生。他們從來不叫小薇做這做那,更別說對她打罵了。然而,雖然小薇儘力不讓過去的刻錄重現,但仍會經常感到一種憂慮,其實就是對打罵的恐懼。

  有些刻錄會以補償的形式重複表現。小莉小的時候,父親就得了重病,一直坐在輪椅上。她喜歡跳舞,但每次都不能和爸爸一起跳,這讓她覺得很難過。長大後,小莉就嫁給了一位運動員。生活中有許多情景、念頭、情緒都在不斷重複。有些場景似乎在腦海中揮之不去,有些習慣好像怎麼也改不掉。我們一次次立下決心,但某些行為就是無法停止。這些重複現象的背後,就是我們童年經歷的刻錄。

  經歷了相似的事件之後,刻錄就會加深。除非我們能療愈自己的刻錄,否則,過去的感受、想法和行為就會不斷重現。如果當下發生的事情和原始刻錄中的經歷很相似,我們的感受就會異常強烈,甚至會扭曲事情的本來面目。刻錄經常會不斷重複,人也會不斷陷入同一種刻錄。這種循環造就了整個家族的行為模式,一代代傳遞下去。

  *本文摘自《你不是孤單一人:個人成長和親子關係指南》一書

  白大衛,來自西班牙的人本主義心理學家和心理治療師,畢業於聖地亞哥大學臨床心理學,著有《你不是孤單一個人:個人成長與親子關係實用指南》。多年來,他所接受的訓練包括:完形、哈科米、深度心理學、心理綜合學、荷夫曼方法、系統心理學、九型系統、生物能量學、榮格學派等。親子關係一直是白大衛老師關注的重點,對兒童心理和父母成長的雙重了解,使他的課程充滿了前瞻性,由童年延伸至成年,從父母自身朔源到孩子的需要,使父母們受益良多。
推薦閱讀:

你知道曾經黃梅戲有多火嗎?為什麼今天的黃梅戲由盛而衰了?
從今天起,為了孩子,請家長每天朗讀三遍,請轉給家長
昨天 今天 明天[哲理美文]
今天你吃蔬菜了嗎?

TAG:童年 | 行為 | 今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