裸體主義:他們為什麼會裸體
裸體主義:他們為什麼會裸體
刪除┊ 列印發送 ┊
發送給可能感興趣的好友
列印 私藏該轉帖僅你自己可見
該轉帖你的好友都能看見
對於裸體主義者投身裸體主義實踐非常重要的一點是:與非裸體主義者將裸體與羞恥,至少是羞怯和羞愧聯繫起來的觀點不同,我接觸到的裸體主義者均不認為裸體會令他們感到羞怯,更不會讓他們感到羞愧或羞恥。如果在脫衣服的一瞬間覺得羞愧,哪裡還會脫光光呢?
許多心理學家和人類學家認為,對於身體暴露的羞怯很可能是穿衣服的結果,而不是其原因。對裸體的羞怯是一種社會現象,而不是生理本能。在藝術上,裸體主義是被敬重的,這個事實就證明了這個觀點。
一些心理學家的理論是人類發明發展了衣服,目的是將他們自身與動物區分開來。被迫穿上衣服不符合自然的形態,正像動物王國的其他每位成員所表達的那樣。人類是唯一的穿衣服的物種,不穿衣服就將他們貶為「動物」,所以才會羞愧。Fred Ilfeld和Roger Lauer寫道:「人類主要的目標就是取得優勢。其中的一種辦法就是通過穿衣服。穿衣服不僅是為了保護和修飾,更重要的是通過穿衣服表示一種地位,不僅僅是在人類當中,更重要的是關係到人在自然界的位置。衣服使人看起來不像是動物,而像是遮住性器官的上帝。」Lawrence Langner補充道:「現代的人是清教徒,而不是一個異教徒,並通過自己的衣服,人類能夠克服他們在公共場合或是混合公司露出性器官的羞愧感。他通過把基本的自卑轉變成優越感,把自己與他聲稱成為的無性的上帝聯繫起來。但是,脫下他的衣服,清楚地可以看到,他是半神半動物。他正扮演著兩個相互矛盾截然不同的角色,兩個對立的角色,相互矛盾,其結果是混亂的。」
我們並不是天生對裸體表示羞愧,我們是「學會」了對自己裸體感到羞愧。該不該穿衣服,穿多少衣服才不算羞恥,這些都是存在不同文化的差異的,而且會因為時間和情景的不同而不同。
北京天友小組的阿豬,曾這樣寫到:
裸體主義的對立面,是穿著衣服。二者本無所謂對立,但在我們所處的場域中,慣習使然。文化,終究要落實到個人,才算數;所謂的宿業,更是每個人自作自受、自產自銷的因果鏈,二者都是建構出來的結構,上坡與下坡是同一條路,解鈴還需系鈴人。看透了穿衣,也就看透了裸體。這種參悟,是個人的修行,別人可以借力,但終難代替。
偶對「穿衣」的看法:總體而言,這是一種刻板的文化,一種被普遍內化的自我約束、自我禁錮;每個人主動的自我禁錮,造就了整個社會的刻板氛圍——少數不滿於這種刻板生活、不願受這種變態約束的人,反而成了被大家公認的變態。
另一位裸體主義者也說到:
很顯然,服裝標準是不一致的。舉例來說,在沙灘上穿著比基尼是可以接受的甚至是讚揚的,但在其他地方比如百貨公司就是不可以的。即使在海灘上,一個昂貴的比基尼是可以接受的,而內衣儘管它遮住了同樣多的部位卻不被允許。直到20世紀20年代,例如,在西方文化中雖然男人可以穿短褲,但女人要是露出腳踝和小腿就被認為是性暴露的。日本認為婦女的脖頸是具有性色彩的,當代中東文化則要求女性必須遮住臉。1991年海灣戰爭期間,美國軍隊人員中的女性都被禁止穿暴露她們胳膊的T恤,因為這將得罪沙烏地阿拉伯盟友。婦女在酷熱的天氣下也被迫要穿著全身的軍服,但男人就不用。
服裝要求的隨意特性由不同的文化中的不同標準反映出來,也由歷史反映出來。即使在相同的文化背景下,對身體的哪部分可以露出來、哪部分不可以露出來的禁忌隨時間流逝也已發生了根本變化。
佔主導地位的想法是衣服之所以必要,原因是羞怯是一種文化。但在我看來,這是一種關於文化的臆想,這種臆想並不是所有文化共有的,也不是適用於一種文化的所有成員。很明顯,羞怯和裸體根本沒關係。但是它表明了在社會群體中出現的與眾不同。
羞恥來自於外部的道德觀念,而不是具體的行動或條件。因為在裸體環境中裸體是很尋常的。這就解釋了為什麼著裝的遊客到裸體公園會覺得他們穿著衣服很不自在。一些女性如果裙子被風掀起,她們會覺得很羞愧,但在海邊可能會穿比基尼,這遠比裙子掀起時暴露得更多,卻並不會因此羞愧。
北京天友小組裡的一位成員告訴我,他自己參加裸體主義實踐的一個深刻感受便是:不穿衣服時和穿衣服時沒有任何不同,他需要特別認真地去想,才會意識到自己沒有穿衣服。事實上,很多裸體的人經常忘記了他們是裸體的。
節選自 裸體主義者 方剛 著 金城出版社 | 2012.06
為了你的電腦安全,請只打開來源可靠的網址。
打開網址 取消
此鏈接轉自手機瀏覽器,可能無法打開。
打開網址 取消
好讀書
粉絲:91428
傳遞最新最經典的閱讀大餐,尋覓最溫馨的書店風景,一起分享愛書人心中的感動,快加我為粉絲吧!加為粉絲
分享到:推薦閱讀:
※專家:民族主義民主撕裂烏克蘭 各國心知肚明
※美國種族主義點滴
※趙皓陽:為何西方三百年都拿自由主義做指導思想?
※《21世紀資本論》節選(二):拼爹資本主義重現?(2)
※論反對黨內的宗派主義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