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五千年繪畫精品(下)

 

 調馬圖 趙嚴 絹本設色 縱29.5厘米,橫49.4厘米 上海博物館藏 畫面作一馬夫牽馬待行狀。馬夫頭戴卷檐帶幟虛帽,身穿圓領窄袖胡服,深目高鼻, 西域人形象。所牽之馬,白地黑花,高頸昂首,體態縱恣,系大宛名種。雖然由於年深月久,畫面絹色暗敝破損,但依然可以看到它當年的艷麗典雅的色彩。人物膚色用淡赭及土朱染成:白色窄袖胡服左袒處,露出青紫專花裹衫。束腰護襠系石綠作地色,上有簡化的如意紋樣;項飾亦用石綠敷染,或都代表一種類乎金屬物質的裝飾。在護襠上覆以黑色護襠上覆以黑色羽披,帽頂貫珠用淡硃染成,馬頸項,肩背及腿部黑色,腹部及踝留白。在腹部白在上暈以黑花,三,四點簇聚綴成圖案,自然生動。全圖輪廓用淡墨線描,跨線略加染暈,其運筆若鐵線,勁練而微有波磔。景物難枳簡單,但人物和駿馬神態,躍然於絹素之上。

  

  重屏會棋圖 五代 周文矩 絹本設色 縱40.2厘米,橫70.5厘米 故宮博物院藏 此圖描繪南唐中主李景與其弟景遂,景達,景過會棋情景。頭戴高帽,手持盤盒,居中觀棋者為中主李景,對弈者是齊王景達和江王景過,人物容貌寫實,個性迥異。衣紋細勁曲折,略帶頓挫抖動。四人身後屏風上畫白居易「偶眠」詩意,其間又有一扇山水小屏風。故畫名日「重屏」。 此畫〈墨緣匯觀〉,〈西清札記〉,〈石渠寶笈三編〉等畫著錄。另有數本,以〈重屏圖〉,〈觀弈圖〉等名稱見於〈寓意編〉,〈清河書畫舫〉等書。現存二本,一本藏美國佛利爾美術館,屬明代摹本;此本藏故宮博物院,藝術水平較高,或認為是接近原作的宋人摹本。 周文矩(公元十世紀),建康句容人(今南京),南唐畫院翰林待詔。善畫人物,山川,樓觀,尤精仕女。所畫閏閣婦女,繼承唐代周日方傳統,注重刻畫人物表情動態和內在精神,而不過多施朱傅粉或華美佩飾,形象更展自然秀麗。他的筆法吸取李煜畫法用筆,線條瘦硬,略帶顫動,種之為「戰筆」描,剛柔相齊,獨具一格。他在畫院深受李煜賞識,曾與顧閎中同時奉命畫〈韓熙載夜宴圖〉。

  

  江行初雪圖 五代 趙干 絹本水墨設色 縱25.9厘米,橫376.5厘米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全卷描寫長江沿岸漁村初雪情景。天色清寒,葦業樹林,江岸小橋,一片初白,寒風蕭瑟,江水微波;漁人衛寒捕魚,騎驢者縮瑟前進,表現出江南初冬漁民和旅行的生活情況,繪景畫人均積傳神。圖中樹石筆法老硬,水紋用筆尖勁流利,天空用白粉彈作小雪,表現出雪花的輕盈飛舞。 圖前題「江行初雪,畫院學生趙干狀」,應是南唐後主李煜的筆跡。有宋宣和,金明昌,元天曆,清乾隆,嘉慶諸印,以及柯九思,吳瑞 ,梁清標,安岐諸收藏印。 趙干,江寧人(今南京),南唐後主李煜時為畫院學生。善畫山水林木,長於布景,多作江南景物。畫「樓觀、舟船、水村、漁市、花竹,散為景趣,雖在朝市風埃間,一見便如江上。」(《宣和畫譜》)  

  

 

 

  高士圖 五代 衛賢 絹本淡設色 縱134.5厘米,橫52.5厘米 故宮博物院藏 此圖描寫為漢代爵士梁鴻和其妻孟光「相敬如賓,舉案齊眉」的故事。畫面高山叢樹,瓦屋竹籬, 堂上二人,梁鴻高坐孟光舉案跪進。以茂密的山石竹樹作布景,襯托出「高士」的志趣。構圖嚴謹,筆法堅實,樹石蒼厚,多用乾筆破染。 圖前隔水有宋趙佶書「衛賢高士圖梁伯鶯」七字。本幅有清高宗弘曆題記。宋周密《雲煙過眼錄》,明張丑《清河書畫舫》,清孫承澤《庚子銷夏記》,清安岐《墨緣匯觀》,清《石渠寶笈續編》,清阮元《石渠隨筆》等書著錄。 衛賢,長安(今陝西西安)人。南唐時為內供奉。擅長畫樓台,殿宇,盤車,人物等。初師尹繼昭,後學吳道子,是一位以界畫著名的畫家。

  

  丹鳳幼鹿圖 五代 絹本設色 縱118.5厘米,橫64.6厘米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畫林木茂密,丹黃掩映,群鹿樓息其間,或立或卧,或隱與林內,或立與林際。居首者為有角雄鹿,似聞驚警,群鹿亦皆側首注視一方。全畫構圖緊密,設色雅麗,但亦有別於習見沒骨山水。其樹法尤為別緻,樹冠外形鮮明,前後相互比襯,富於裝飾意趣;畫鹿則以寫實手法,得傳神之妙。本幅無名款,有元內府「奎章」「天史」印,裱邊有清初收藏家阿爾喜普等人藏印,圖內押有乾隆,嘉慶諸璽。《石渠寶笈續編》著錄。舊題五代人作,沿襲至今。

  

  層岩叢樹圖 北宋 巨然 絹本墨筆 縱144.1厘米,橫55.4 厘米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僧巨然,鍾陵(今江西南昌附近)人,確切的生卒年已難考證,主要活動期在五代末至北宋初。他先是鍾陵開元寺的僧人,後因善畫山水得名,成為南唐後主李煜的賓客。公元875年,李煜降宋,巨然隨他到了汴梁,居開寶寺中。因他在學士院玉堂畫了壁畫,蠃得朝野稱賞,遂馳名中原地區。他在繪畫史上與荊浩,關仝,董源並稱為四大家,對中國山水畫的發展有很大的貢獻。 此圖山巒起於畫幅的左下角,取側入之勢。中幅崛起一岡,直逼主峰,有驚濤突起之感。主峰嶺巒寬整,立意虛和,與隱顯在畫中幅右側的遠岫遙相呼應。散落在山間嶺上的業樹渲染出了一派渾茫的氣分,與嚴整的峰岡相映成趣,在開合中寄意深遠。林中小徑,屈曲縈帶,就實崇虛,意趣深遠。而勾皺雅滴,筆墨秀潤。 作品本幅無作者款印,僅有明董其昌的題識,種此圖為「僧巨然真跡神品」。考宋劉道醇《聖朝名畫評》和《宣和畫譜》所論巨然畫語,與此畫都有很吻合,所以史來鑒定家都認同董其昌的這一判斷。  

  

  雪景寒林圖 北宋 范寬 絹本水墨 縱193.5厘米,橫160.3厘米 天津藝術博物館藏 范寬,又名中正,字仲立,陝西華原(今陝西耀具)人,生卒年不詳。據畫史記載,他在宋仁宗天聖年間(公元1023一1031年)還健在。他學畫初期,取法於荊浩,李成,後來立志革新,移居終南,太華諸山中,朝夕對著真實景象,創意構圖,最後終於領悟到「山川造化之機「,找到了自己的表現風格。他與開仝,李成鼎立而三,領導著宋初的山水畫。 此圖畫群峰屏立,山勢高聳,深谷寒柯間,蕭寺掩映;古木結林,板橋寒泉,流水從遠方迂迴而下。真實而生動地表現出秦隴山川雪後的磅礴氣勢。筆墨濃重潤澤,皺擦多與瀉染,屑次分明而渾然一體,細密的雨點皺於蒼勁挺拔的粗筆勾勒,表現出山石和枯木銳枝的質感。此圖歷來受到廣泛重視。清代收藏家安岐稱其為「華原生平傑作」。因此在范寬有限的傳世作品中尤其難得。名款「臣范寬制」四字,隱於前景樹斡中,因年久字跡漫漶不易辨認,關於此圖是否為范寬之作,近年在繪畫史家間尚有不同看法,但說它是宋畫中代表范寬畫派的重要作品,則是大家公認的。據收傳印記,可知歷經清梁清標,安岐鑒藏,乾隆時入內府,1860年英法聯軍掠圓明圓時曾流落民間。

  

  溪山行旅圖 北宋 范寬 絹本墨筆 縱206.3厘米,橫103.3厘米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米芾對范寬的繪畫風格曾作過這樣的描述:「范寬山水叢叢如恆岱,遠山多正面,折落有勢。山頂好作密林,水際作突兀大石,溪山深虛,水若有聲。物象之幽雅,品固在李成上,本朝自無人出其右。晚年用墨太多,勢雖雄偉,然深暗如暮夜晦暝,土石不分。」我們把這段話用來與本圖勘校,就會感到很是妥貼。所以歷來鑒藏家和美術史家們均堅信此圖為范寬真跡。近年對畫幅樹下草業間「范寬」二字款 的發現更證實了這點。 此畫單從構圖方面說,應屬於平易之境,但它卻產生了非凡的力量。究其原因一是造型的峻巍,其次是筆墨的酣暢厚重。此圖經清內府收藏,《石渠實笈初編》著錄。

  

  

 

  宮樂圖 北宋

  絹本設色 縱48.5 厘米,橫70厘米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畫宮中仕女宴飲奏樂場面。四人在玩笛弄瑟,吹簫彈箏。一名侍女在一旁擊板相和。另外五人飲酒賞樂,姿態各異。色彩鮮麗,線條細整。人物略為體腴。

  此幅無款印。是北宋人臨摹唐人的作品。仕女的面貌、服飾、器用皆為唐式,但筆力稍弱,表情略拘板,想系臨摹所致。

  

  

  珊瑚筆架圖 北宋 米芾

  紙本墨筆 縱27厘米 ,橫24.8厘米

  故宮博物院藏

  米芾(公元1051一1107年),字無章,號海岳外史,任內廷 畫學博士。祖籍太原,晚年移居鎮江北固山。他的書法很有名,與蔡襄,蘇軾,黃庭堅並稱「宋四家」。

  在繪畫方面也頗有造詣,是文人畫派的創道人之一,所創「米家壇山」在山水畫中獨辟一徑。可惜今天已很難見到他的畫品。

  《珊瑚筆架圖》是米芾在行文當中信筆所及,附於「珊瑚貼」之後。此筆架的筆法純用書法筆意,畫柱用筆由上至下,露鋒緩行,畫弧則頓筆蓄意,挑筆出鋒,畫檔是由左至右,顫筆而行,中間略有補筆,以取圓潤和實抱柱之意。下邊底座發筆肆意飄灑,錯落有致。筆架的形狀被生動地勾畫出來了,而輕重緩急,頓挑飛白,裹筆澀筆,使轉縱橫,書法的意義也表露無遺。

  此貼見於《墨緣匯觀》《大觀錄》《壯陶閣書畫錄》等書著錄。卷後有米友仁,謝在子,郭天錫等人題跋。

  

  

  墨竹圖 北宋 文同

  絹本墨筆 縱131.6厘米,橫105.4厘米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文同(公元1018一1079年),字與可,自號石室先生,又號笑笑先生。四川梓潼人。曾官司封員外郎、秘閣校理。又受命守湖州,故人稱「文湖州」。傳為湖州竹派,影響深遠。

  此圖用水墨畫倒垂竹枝,竹業濃淡相間。史傳文氏之竹「濃墨為面,濃墨為背」,於此可見。筆法謹嚴有致,又現瀟洒之態。本幅無款,有「靜閑口室」、「文同與可」二印。詩塘有明人王直及陳質題詩。

  

  

  

  

 

 五馬圖 北宋 李公麟 紙本墨筆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畫宋朝元 初年天駟監中的西域名馬五馬匹 ,各有一名奚官司或 人。畫無作者款印,前四馬俊名有黃庭堅 題的馬名,產地,年歲,尺寸,卷末又有黃氏 跋,題為李公 作。因第五匹馬(滿川花)均無黃庭堅 題,有人懷疑為均人 人。所畫五代馬官,兩位是漢人,余為外族。形貌,服飾,神情各 。除局部有烘染外,都有單線白描。行筆勁細,富於變化,刻畫出馬的 背的圓勁與彈性。筆法簡潔蒼勁,是宋代人馬的 作。本書選印第一,第三兩段。  

  

  窠石平遠圖 北宋 郭熙 絹本設色 縱120.8厘米,橫167.7厘米 故宮博物院藏 郭熙,字淳夫,河南溫縣人。曾為宋御畫院藝學。師法李成,善畫山水,寒林。生卒年不祥,活動於北宋熙寧,元豐年間。著有《林泉高致》一書。 畫幅左側有款「窠石平遠」四字及「元豐戊年郭熙畫」。鈐「郭熙印章」一方。知為郭熙作於元豐元年(公元1078年)。畫深秋清曠之景,神韻獨絕。樹石畫法與郭熙《早春圖》相似。但細部描畫較簡略。有「敕賜臨濟壹宗之印」等印記十一方和半印一方。  

  

  柳鴉圖 北宋 趙佶 紙本淡設色 縱34厘米,橫223厘米 趙佶即徽宗,是北宋末年的一位皇帝。他酷愛書畫,在位二十五年,政治上昏庸無能,以至亡國被虜;但是繪畫事業欲有倡導之功。其本人詩書畫均有精湛的造詣,尤以花烏畫專長,以工細彩墨為主,有時並能寓巧與拙。此幅《柳鴉圖》是他繪畫風格的代表作之一,原為《柳鴉蘆雁圖卷》的前半幅。柳和鴉採用沒骨畫法,設色淺淡,構圖洗鍊。粗壯的柳根,細嫩的枝條,姿貌豐腴的樓鴉畫得都很精細工整。樓鴉雙雙休息喜戲,形態自在安祥。點睛用生漆,更顯得神采奕奕。畫面在黑白對比和疏密穿插上取得了很大成功。 畫鈐趙佶的「宣和中秘」朱文長方印,半鈐明內府「紀察司印」。《庚子銷夏記》,《石渠隨筆》著錄。  

  

  瑞鶴圖 北宋 趙佶 絹本設色 縱51厘米,橫138.2厘米 遼寧省博物館藏 此圖畫壯嚴聳立的汴梁宣德門,門上方彩雲繚繞,十八對神態各的丹頂鶴翱翔盤旋在上空,另兩對站立在殿脊的鴟吻之上,空中彷彿回蕩著悅耳動聽仙鶴齊嗚的聲音。畫後有趙佶瘦金書敘述一段。此圖為宋人鄧椿《畫繼》中所記《宣和睿覽》冊中的一幅。《石渠寶笈重編》及《石渠隨筆》著錄。

  

 

  採薇圖 南宋 李唐 絹本淡設色 縱27.2厘米,橫90.5厘米 此卷畫商代末伯夷,叔齊不食周粟,在首陽山採薇代食的故事。圖繪半山之腰,蒼藤、古松之陰,伯夷與叔齊採摘薇蕨期間,正在休息對話的情景。畫中正坐一人即為伯夷,他面帶優憤,目光炯炯,注視著叔齊。叔齊一手據地,一手舒掌作放歌狀。圖中人物刻畫生動傳神,森森然正氣溢於毫端。衣紋簡勁爽利,以親託人物剛直不阿的性格。樹石筆法粗簡,墨色濕潤,已開馬遠,夏圭法門。 圖中石壁上有題款兩行;「河陽李唐畫伯夷,叔齊」,大約屬李氏晚年作品。本幅有明人項元汴、清人吳榮光等收藏印多方。後幅有元人宋杞,明人俞允文、項元汴、清人永瑆、 翁方綱、蔡之定、阮元、林則徐、吳榮光、潘霄漢的題記。《清河書畫舫》,《汪氏珊瑚綱》,《佩文齊書畫譜》,《式古堂書畫匯考》等書著錄。

  

 

 

  女孝經圖 南宋 無款 絹本設色 每幅縱43.8厘米,橫68.7至73厘米 故宮博物院藏 《女孝經》為唐代侯莫陳邈(三字複姓)妻鄭氏撰,共為十八章,內容多宣揚男尊女卑的封建禮教。《女孝經圖》(上卷)畫前九章內容,此處所選為其中的第一開宗明章,二、后妃章,五、事舅姑章,九、庶人章四幅畫面。各圖後有楷書《女孝經》原文,字體學高宗趙構一派。圖上有清「曹溶秘玩」及乾隆、嘉慶、宣統內府收藏印多方。此圖書法工整,畫人物衣紋採用織線描,設色濃麗,略師唐人書法。作樹木、花石、屋宇,筆法平穩,具有一定的藝術水平。該圖經《石渠寶笈初編》著錄。   

  

  四梅圖 南宋 揚無處 紙本墨筆 縱37.2厘米,橫358.8厘米 故宮博物院藏 揚無處(公元1097一1169年),字補之,號逃禪老人,清夷長者,江西南昌人。他自稱為漢代揚雄後裔,故其姓氏縱扌不縱木。揚補之善畫水墨梅竹、松石、水仙,筆法清淡野逸;能作白描人物,師法李公麟;亦能書法,兼工詩詞,著有《逃禪詞》。 《四梅圖》寫梅花未開、欲開、盛開、將殘四種狀態。後自書「柳梢青」詞四首,分詠四梅。又自題道;「范端伯要予畫梅四枝,一未開,一欲開,一盛開,一將殘。仍各賦詞一首,畫可信筆,詞難命意,欲之不從,勉徇其請。予作有『柳梢青』十首,亦因梅所作,今再用此聲調,蓋近時喜唱此曲故也。」文中提到的「端伯」,名直筠,為范仲淹的曾孫。自題作與「乾道元年」,即公元1165年,揚氏時年六十九歲。後福有元人柯九思至元十一月和詩,清人笪重光等人題記。

  

  果熟來禽圖 南宋 林椿 絹本設色 縱26.5厘米,橫27厘米 故宮博物院藏 林椿,錢塘人,南宋孝宗淳熙年間(公元1174一1189年)畫院待詔,善寫花烏,師法趙昌。此圖原載『宋人集繪冊』,繪有林檎果一枝,枝上碩果累累。其上樓息一小烏, 尾挺胸,作欲飛的情態,形象生動可愛。系掛著沉甸甸果實的枝柯,彷彿在輕輕地顫動。果葉正反面刻畫細織,連蟲蝕的痕迹都頗為清晰。畫面雖不繁複,卻充滿生氣盎然的意趣。全圖筆法精工,設色妍美,是面宋初期花烏畫的佳作。本幅款署「林椿」二字,曾經宋牽收藏,《石渠實笈三編》著名。

  

  海棠蛺蝶圖 南宋 無款 絹本設色 縱25厘米,橫24.5厘米 故宮博物院藏 此圖不知原載何冊,亦無作者款印,工筆重彩畫海棠花蝶。畫風工整,賦色濃麗,用筆沉穩,花葉用顏色屑屑渲染,陰陽向背交代得十分清楚。本幅鈐「黔寧王子子孫孫水保之」,「丁伯川鑒賞章」等藏印四方。   

  

 

  枯樹鶌鵒圖 南宋 無款 絹本設色 縱25厘米,橫26.5厘米 故宮博物藏 此圖原載《紈扇畫冊》,經《石渠實笈初編》著錄。圖作秋樹殘葉,枯枝上樓息著一雙鶌鵒。整幅構圖疏密得體,用筆工整,刻畫入微,神形兼備,為宋代寫生花烏畫中的佳作。本幅上鈐」桂坡安國鑒賞,「大觀」半印和「宣統御覽之寶」收藏印各一方。

  

 

 

  楓鷹雉雞圖 南宋 李迪 絹本設色 縱189.4厘米,橫210厘米 故宮博物院藏 《楓鷹雉雞圖》是宋畫中罕見的巨幅作品。此圖繪坡石花竹中,一棵古楓拔地而起,枯枝上一對兇猛的蒼鷹正向下怒視著一對慌忙逃竄的雉雞。畫面上的山石樹斡用筆粗重,輔以水墨破染,其陰陽向背,都交代得十分清楚。樹上的枝葉疏密有致,層次鮮明。鷹、雉的羽毛精細,神態生動。整幅畫面給人以嚴謹結實,氣魄宏壯之感。畫面左上方款署「慶元丙辰歲李迪畫」,可知。這幅作品繪於南宋慶元二年(公元1196年)。本幅有「怡親王寶」等藏印兩方。  

  

  秋柳雙鴉圖 南宋 梁楷 絹本設色 縱24.7厘米,橫25.7厘米 故宮博物院藏 梁楷,祖籍東平(今山東省東平縣),南渡後流寓錢塘,南宋寧宗嘉泰年間為畫院待詔。他善畫人物、山水、道釋、鬼神及花烏,性情狂放不羈,喜愛飲酒。據載,他曾在畫院獨「金帶」而不受,不辭而別,人稱「梁風子」。梁楷書畫風多粗簡,擅長減筆畫。畫風於北宋初期的石格一胍相承,並將石氏粗簡的畫法創造性在運用到花烏畫之中。 《秋柳雙鴉圖》繪枯杈上一枝 柳隨風搖晃,兩對烏鴉繞樹飛嗚,一輪圓月淡淡無光。全幅構圖清疏,意境幽遂,寥寥數筆便將秋景黃昏刻畫得淋漓盡致,筆簡意賅。 此圖右下方款署「梁楷」二字。對幅有清高宗弘曆題詩。經《石渠寶笈續編》著錄。

  

 

  四景山水圖 南宋 劉松年 絹本設色 每幅縱41.3厘米,橫67.9至69.5厘米 故宮博物院藏 《四景山水圖》分四幅繪春、夏、秋、冬四景,描繪了幽居于山湖樓閣中的大夫閑逸的生活。全卷書風精巧,彩繪清潤,季節渲染十分得體,筆墨蒼逸勁健。其中界畫屋宇絲毫不爽,山石多用小斧劈破,可以看出與李唐的淵源關係,而秀潤過之,四幅畫面均無款印,但可信為劉松年真跡。後幅有明人李東陽題記。本幅分鈐《春和園鑒藏》等印二十四方。《庚子銷夏記》著錄。  

  

 

  花籃圖 南宋 李嵩 絹本設色 縱19.1厘米,橫26.5厘米 故宮博物院藏 此圖重設色,描繪盛開在精美的花籃中的鮮花。全圖畫風工整艷麗,為工筆重彩畫中的佳作。畫面左下方款署:「李嵩畫」三字,其下方押「項子京家藏」半印。  

  

 

  百子嬉春圖 宋 佚名 此圖原載《四朝選藻冊》見《石渠寶笈續編》,簽題蘇漢臣作。畫兒童百人在一處庭院中嬉戲玩耍,情景歡快熱鬧。按《圖繪寶鑒》:「蘇漢臣,開封人。宣和畫院待詔。師劉宗古,工畫釋道人物臻妙,尤善嬰兒。紹於間(公元1131一1162年)復官。孝宗隆與初(1163年)畫佛像稱旨,補承信郎。」世人凡見嬰戲圖,便題蘇漢臣作。不知何據。未足篤信,暫存疑。  

  

 

 

 

  雪窗讀書圖 南宋 無款 絹本設色 縱49.2厘米,橫31厘米 中國歷史博物館藏 此圖繪雪景。崖前坡後茅屋兩幢,旁有青竹,柴門緊閉,左側山崖高峻,崖上枝葉蒼茂。遠山如帶,朦朦朧朧。此幅左側下部的「李嵩」,「李宗成」名款均是作為後添,這幅作品布景嚴整,山石用大斧劈破,但筆法見散亂,似系南宋時期宗法李唐者所作。本幅及紙邊鈐明「張孝思賞鑒印」及清高宗弘曆的印章數方。《石渠寶笈續編》著錄。  

  

 

  雪堂客話圖 南宋 夏圭 絹本設色 縱28.2厘米,橫429.5厘米 故宮博物院藏 《雪堂客話圖》設色畫江南雪景,筆法蒼勁渾厚,山石多用小斧劈破和短線條禿筆直破,從而取得了方硬奇峭,水墨蒼潤的藝術效果。由此也可以看出夏圭雖與馬達同師李唐,但又各有所長。馬達用筆剛勁而偏於露,夏圭用筆剛勁而趨於含蓄,這一特點在此幅作品中表現得比較明顯。畫面左側款署「臣夏圭」三字。  

  

 

  臨流撫琴圖 南宋 夏圭(傳) 故宮博物院藏 此圖不知原載何冊。 據題夏圭作畫。溪旁古樹下一士人扶琴吟誦之狀。筆法勁健,墨色淋漓,觀之如聞錚錚然流水彈琴之聲。    

  

 

  春江帆包圖 南宋 無款 絹本墨筆 縱25.8厘米,橫27厘米 故宮博物院藏 此圖原載《四朝選藻冊》,繪遠岫高松,中分一水。右岸竹離茅舍,竄石叢林。岸邊二帆船停泊。遠方夕陽西下,江水如潮。二小船飽帆破浪前進,從而點出了畫面的主題。圖中遠山用淡墨勾染,濃墨點小樹,松樹,帆船用細筆勾描。全圖筆法慎密嚴謹,畫風學郭熙一派而又另立新意,不愧是南宋初期小幅山水的佳作。畫面無款。對幅有清高宗弘曆的題詩。此作曾經清內府收藏,《石渠寶笈續編》著錄。  

  

 

  梅石溪鳧圖 南宋 馬達 絹本設色 縱26.7厘米,橫28.6厘米 故宮博物院藏 此圖設色畫幽僻的崖澗,石壁上梅花盛開。一群野鴨在涓涓的溪水中或追逐嬉戲,或梳理羽毛,或振羽欲飛,其中一對幼鳧伏在母鳧的背上,十分動人,全圖兼工帶寫,構圖簡潔巧妙,所畫石壁運用虛實相間的表現手法,使咫尺畫面產生了曠闊之感。在用筆上也頗有特色,畫山石用大斧劈破,爽利峭勁;作梅樹用方折筆寫拖枝之勢,蒼勁老辣,姿態橫生,繪溪水則用細筆中鋒,從而表現出微風吹拂,清波蕩漾的意境。本幅左下方款署「馬遠」二字。另有收藏印三方。    

  

 

 

 

  松澗山禽圖 南宋 無款 絹本設色 縱25.3厘米, 橫25.3厘米 故宮博物院藏 此圖繪參天的古松下,山溪蜿蜒奔流,水花飛濺,四對山鵲姿態各異,或飛嗚,或樓止,或啄食與山澗和樹石之上,形象生動。圖中用濃墨畫松斡和松鱗,松針用墨線勾描後用石青渲染。竹葉用嚴謹的雙鉤填色法。山石則用墨線勾勒輪廓,進而用淡青色破染,使畫面富有立體感。此圖用筆蒼勁,靜中有勁,為南宋小幅花烏畫中精秀之作。這幅作品曾經明黔寧王沐琳和項元汴收藏。   

  

 

  雪江買魚圖 南宋 李東 絹本設色 縱23.6厘米,橫25.2厘米 故宮博物院藏 李東,生卒和籍貫不詳,南宋理守時(公元1225年一1264年),經常在京師御街上出售自己的繪畫作品,工畫民間風俗。 此圖繪白雪皚皚的嚴冬,一漁翁身著蓑衣,一手持槳,一手提魚出售,真實在反映了漁民生活的艱難氣分。此作用筆勁挺,構圖玲瓏別織,不愧是李東的傳世佳作。曾經清內府收藏,《虛齊名畫錄》著錄。  

  

 

  碧桃圖 南宋 無款 絹本設色 縱24,8厘米,橫27厘米 故宮博物院藏 此圖繪碧桃兩枝,枝上的碧桃花有的吐露盛開,有的含苞欲放。花瓣用細筆勾描後多屑暈染,富有屑次變化和立體感。全圖用筆精細,設色淡雅,畫雖小,意趣無窮,是南宋寫生妙品。畫面無款。畫中鈐有「於騰」、「何榮精賞」二印。  

  

 

  出水芙蓉圖 南宋 無款 絹本設色 縱23.8厘米,橫25.1厘米 故宮博物院藏 此圖繪出水荷花一朵,淡紅色暈染,花下親以綠葉,葉下荷梗三枝。作者用俯視特寫手法,描繪出荷花的雍容外貌和出污泥而不染的特質。全圖筆法精工,設色艷麗,不見墨筆勾痕,是南宋院體畫中的精品。畫面無款印,傳為吳炳作。《虛齊名畫錄》著錄。  

  

 

  瑤台步月圖 南宋 劉宗古(傳) 絹本設色 故宮博物院藏 此圖原載《四朝選澡冊》(見《石渠寶笈續編》)。題劉宗古作。《畫繼》云:「劉宗古,京師人。宣和間(公元1119一1125),以待詔官至成叫郎。亂離後,歸江左。朝廷方尋訪車輅式,而宗古進本稱旨,除提舉車輅院。其畫人物,長於成染,不背粉,水墨輕成,但筆墨織弱耳。」此畫布局疏朗,設色清麗,不失為一件精構。
推薦閱讀:

中華傳統文化的組成部分——宗教語中的漢語成語
中華茶藝概念詮釋
中華傳統文化精粹集錦(一)
中華軍情

TAG:繪畫 | 中華 | 精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