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登宣城謝朓北樓》李白唐詩鑒賞

《秋登宣城謝朓北樓》李白唐詩鑒賞

  秋登宣城謝朓北樓

  李白

  江城如畫里,

  山晚望晴空。

  兩水夾明鏡,

  雙橋落彩虹。

  人煙寒橘柚,

  秋色老梧桐。

  誰念北樓上,

  臨風懷謝公。

  李白詩鑒賞

  這首詩是詩人於天寶十三年(754年)第二次到宣城登樓時所作。謝朓北樓是南齊詩人謝朓任宣城太守時所建,又名謝公樓,唐時改名疊嶂樓,是宣城的登覽勝地。

  一個晴朗的秋天的傍晚,詩人獨自登上謝公樓。

  嵐光山影,是如此的明凈!站在樓上俯看,這「江城」

  簡直是在圖畫中似的。開頭兩句,詩人將他登覽時所見景色概括地寫了出來,統領全篇,一下子就把讀者深深吸引住,一同進入詩的意境中去了。嚴羽《滄浪詩話》說:「太白髮句,謂之開門見山。」指的就是這種表現手法。

  中間四句是具體的描寫。這四句詩里所描繪的景象,都是從上面的一個「望」字生髮出來的。從結構上看,上兩句寫「江城如畫」, 下兩句寫「山晚晴空」; 四句是一個完整的統一體,而又是有層次的。

  「兩水」指句溪和宛溪。宛溪源出嶧山,在宣城的東北與句溪相匯,繞城合流,所以說「夾」。時值秋天,溪水更加澄清,它平靜地流淌著,波面上泛出晶瑩的光。以「明鏡」來形容,是最恰當不過的。「雙橋」指橫跨溪水的上、下兩橋。上橋叫做鳳凰橋,在城的東南泰和門外;下橋叫做濟川橋,在城東陽德門外,都是隋文帝開皇年間(581—600)的建築。這兩條長長的大橋架在溪上,倒影水中,從高樓上遠遠望去,碧青的溪水,五彩的夕陽,在明滅照射之中,橋影幻化出無限奇異的璀燦色彩。這哪裡是橋呢?簡直是天上兩道彩虹,而這「彩虹」的影子落入「明鏡」之中去了。

  秋天的傍晚,原野是靜寂的,山岡一帶的叢林里升騰起一縷縷的炊煙,橘柚的深碧,梧桐的微黃,呈現出一片蒼寒景色,使人生出秋光漸老的感慨來。詩人以極端凝鍊的形象語言,在隨意點染中勾勒出一個深秋的輪廓,深深地傳達出季節和環境的氣氛。他不僅寫出秋景,而且寫出了秋意。如果我們細心體會一下,就會發現他在高度概括之中,用筆是絲絲入扣的。

  這結尾兩句,從表面看來只是和開頭二句一呼一應,點明登覽的地點是在「北樓上」;這北樓是謝朓所建的,從登臨必到懷古,值得注意是「誰念」兩個字,「懷謝公」的「懷」,是李白自指,「誰念」的「念」,是指別人。兩句的意,是慨嘆自己「臨風懷謝公」的心情沒有誰能夠理解,這就並非一般的懷古了。

  李白在長安為權貴所排斥、棄官而去之後,一直處於失意悵惘之中,過著飄蕩四方的流浪的生活。客子的抑鬱和感傷,特別當搖落秋風的時節,他那寂寞的心情,是可以想像的。宣城是他舊遊之地,現在他又重來這裡。一到宣城,他就會懷念到謝朓,這不僅因為謝朓在宣城遺留下象疊嶂樓這樣的名勝古迹,還因為謝朓對宣城有著和自己相同的情感。當李白獨自在謝朓樓上臨風眺望的時候,面對著謝朓所吟賞的山川,憑弔他平素所仰慕的這位前代詩人,雖然古今世隔,然而他們的精神卻是遙遙相接的。這種渺茫的心情,傳達了他政治上苦悶彷徨的孤獨之感;正因為政治上受到壓抑,找不到出路,所以只能寄情山水,尚友古人;他當時複雜的情懷,又有誰能夠理解呢?

 

推薦閱讀:

唐詩賞析  歸雁
繹如學詩—祖詠《終南望余雪》
全唐詩(揚州詩局本) (精校)卷一百四十
慢慢讀唐詩之詩如其人(1):小太宗
繹如學詩—裴迪《送崔九》

TAG:唐詩 | 李白 | 鑒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