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老百姓為何恨袁?

明末的老百姓為什麼那麼恨袁崇煥 ?

2007-6-21 11:25提問者: xpguo9 | 瀏覽次數:7286次我來幫他解答2007-6-21 11:41滿意回答

袁崇煥(1584-1630),祖籍廣東東莞,後落籍廣西藤縣。明萬曆中進士,初授福建邵武知縣。他心系遼疆,關心國家安危,毅然投筆從戎,官至兵部尚書,薊遼督師,在任遼事期間曾多次擊敗後金軍的進攻,獲寧遠、寧錦大捷。阻遏後金軍南下。崇禎二年(1629年),皇太極親率大軍避開袁崇煥的防區,攻下遵化,直逼北京城下。袁崇煥聞訊率部星夜馳援京師,獲廣渠門、左安門大捷,力解京師之危,後皇太極未敢再犯京師。但昏庸的崇禎帝卻聽信閹黨餘孽的讒言,中了皇太極的反間計,反而將袁崇煥逮捕下獄。崇禎三年(1630),袁崇煥被碟(zhe)刑(分裂肢體)處死於西市。其部下佘義士深明大義,「夜竊督師屍」,葬於北京崇文門東花市斜街,並世代守墓至今已傳十七世佘幼芝女士。乾隆四十七年(1782)真相始大白於天下,千古奇冤得以昭雪。 袁崇煥(1584—1630)明朝名將,原為一介書生,為萬曆四十七年進士。 萬曆四十五年努爾哈赤起兵攻明,逼近山海關。天啟二年(1622年),明軍廣寧大敗,13萬大軍全軍覆沒,40多座城失守,明朝邊關岌岌可危。 就在這一年,袁崇煥挺身而出,投筆從戎。出鎮山海關。四年之後,努爾哈赤率兵十三萬,攻打孤立無援的寧遠,卻被袁崇煥的一萬守軍打得大敗而歸。努爾哈赤縱橫天下數十年,第一次嘗到了慘敗的滋味,還在戰鬥中被打傷,不久鬱郁死去。這是明清的長期交戰中,明軍取得的首次勝利。又過了一年,皇太極欲為其父報仇,「滅此朝食」,親率兩黃旗兩白旗精兵,圍攻寧遠、錦州,攻城不下,野戰不克,損兵折將,連夜潰逃。袁崇煥從此威震遼東,令清兵聞名喪膽。真英雄也! 面對如此英雄,崇禎二年(1629年),皇太極採用了漢奸高鴻中的建議,率領大軍,繞過袁崇煥駐防的遼東,直抵北京城下。袁公知後,兩晝夜急馳三百餘里,以九千士兵與皇太極10多萬大軍對陣於廣渠門外,親披甲胄,臨陣督戰,戰士無不以一當十,奮力殺敵,終於擊退清兵,保住京師。 真乃一代名將! 遍觀歷史,文人為將而立如此巨功者,無出其右。但崇禎又是如何款待救了他的小命的袁大將軍的?——立捕下獄! 這是有徵象的。先前,當袁將軍帶領五千人馬從寧遠趕到京城時,提出我軍人馬疲憊,要在城內小憩時,竟被崇禎予以拒絕。最後只得在無多少防禦措施的野外與清軍決戰。可見崇禎實在是個沒良心的糊塗皇帝。 這個糊塗皇帝這時更糊塗了,在決戰勝利第十日後,因聽信了兩個從清軍兵營里逃出來的太監的話,認定袁公是個內奸,一意孤行,把袁崇煥當場抓了起來。並在八個月後處以極刑——凌遲。 所謂凌遲就是千刀萬剮,是一刀一刀從活生生的人身上剮,是極刑中的極刑。更為可悲的是:由於京城老百姓都聽信了官方的話,都認為袁公是個內奸。於是,出現了歷史上最為悲慘的一面: 「遂於鎮撫司綁發西市,寸寸臠割之。割肉一塊,京師百姓從劊子手爭取生啖之。劊子亂撲,百姓以錢爭買其肉,頃刻立盡。開腔出其腸胃,百姓群起搶之,得其一節者,和燒酒生嚙,血流齒頰間,猶唾地罵不已。拾得其骨者,以刀斧碎磔之,骨肉俱盡,止剩一首,傳視九邊。」 ——明·張岱《石匱書後集》 悲哉,中華民族的千古英雄,不是戰死在沙場,不是死於敵人之手,卻給自己誓死保衛的漢族兒女凌剮著吃了。 這是一個怎樣的悲劇啊!冤啊,在計六奇《明季北略》記載:「(袁崇煥)皮肉已盡,而心肺之間,叫聲不絕,半日方止。」 我們的民族是這樣對待自己的英雄,可袁公至死也不曾忘懷自己的民族。袁公臨刑前,寫有一詩:「一生事業總成空,半世功名在夢中。死後不愁無勇將,忠魂依舊保遼東!」(《臨刑口占》)。 袁公生前並不是沒有料到這樣的結局。他曾對崇禎說:「以臣之力,制全遼有餘,調眾口不足。一出國門,便成萬里,忌能妒功,夫豈無人。即不以權力掣臣肘,亦能以意見亂臣謀。」崇禎當時答應了,諭之曰:「卿無疑慮,朕自有主持。」可惜,崇禎實在是不值得信任的無用之輩。 到頭來,還是把大忠臣給活剮了,由此,也導致了自己的滅亡。可笑的是,崇禎死前,還在那裡感嘆:「安得岳飛者用之。」——真混他十八代祖宗的蛋,一個崇煥先生已經殺得如此之慘,再冒出來岳飛先生,他豈不又得動歪腦筋用苦刑乎?(柏楊語——見《末路英雄——柏楊》) 袁崇煥這樣的偉大人物,在生前已贏得不少忠義之士的欽慕。 請求與袁公同死的布衣程本直這樣評價袁崇煥的為人:「舉世皆巧人,而袁公一大痴漢也。唯其痴,故舉世最愛者錢,袁公不知愛也;唯其痴,故舉世最惜者死,袁公不知惜也。於是乎舉世所不敢任之勞怨,袁公直任之而弗辭也;於是乎舉世所不得不避之嫌,袁公直不避之而獨行也。而且舉世所不能耐之饑寒,袁公直耐之以為士卒先也;而且舉世所不肯破之體貌,袁公力破之以與諸將吏推心而置腹也。」被袁崇煥的品格所感染,在袁公被殺的當夜,袁公手下的一位姓佘的義士冒著被滅族的危險把明朝打算「傳視九邊」的袁公頭顱從高高的旗杆上偷了下來,從此開始了佘家372年的守墓義舉。 佘義士自偷葬袁崇煥首級後,就辭官不做,臨終前給後世子孫留下了遺訓:一不許再回廣東老家,要世世代代為袁大將軍守墓,二不許做官,三不許不讀書。從此,佘家後人開始了對袁崇煥墓的秘密守護,直到乾隆年間,守墓才轉為公開,他們也才得到世人的敬重。 三百多年來佘家的17代輩輩單傳,但是每一代都記著忠義二字,都恪守祖訓,與袁大將軍墓朝夕相伴,沒有離開半步。(見南方周末《372年守墓史曲終人散》) 這又是怎樣的一個壯舉啊! 當年佘義士偷葬袁崇煥首級時,世人皆認為袁崇煥是個漢奸,這個時候,佘家人該是忍受著多大的心理壓力。我不知道他們是不是曾經動搖過——也許袁崇煥真的是個漢奸呢? 然而他們堅持下來了。直到乾隆年間,乾隆為清朝才公布了《清世宗實錄》,為袁崇煥正了名:袁崇煥不是通敵的漢奸,卻是個真正的大英雄。 而這時150多年已經過去了,所有明朝的遺老遺少都已化為枯骨了,而佘家人也已為冤死袁大將軍守了七個世代。 這又是一種怎樣的信仰啊!當整個民族視袁大將軍為漢奸、叛徒時,惟有佘家堅信袁崇煥是冤死的,並為他默守了一個世紀。守一時是容易的,守一個世紀就難了。然而佘家繼續堅守了下去——守了整整372年。 在這個過程中,朝代更替了,清朝滅亡了,民國興起了,民國滅亡了,中華人民共和國興起了,然而,袁大將軍——這位無論在品格還是在才能上或是在功業上都驚世傑出的民族英雄——始終得不到中華民族應有的尊敬與贖罪,他在民國初年被康有為發起修建起的一小塊墓地、祠堂在×革中又被夷平了,直到佘氏再度奔走24年,才終於換回今天的墓地重修。 壯哉!佘氏!為一將軍守墓372年,中外古今,聞所未聞!對比之下,國人的表現令人嘆息。 遙觀日本小鬼子,每年8月15必去祭拜「靖國神社」,上至首相,下至平民百姓,不忘保衛過自己國家的「英雄和戰士」。反觀我國,幾個記得保衛過自己民族的英雄?幾個記得「九一八」幾個祭拜過抗日戰爭中死去的英雄?哪裡又是抗美援朝中犧牲的亡靈安息之所?——對自己的英雄如此刻薄,如此無情而善忘,對待敵人則如此卑膝、獻媚而多情,這也許正是我族之所以如此不昌,道德衰亡而沒落之緣由。 我想起了骨頭最硬的魯迅先生說過的話:「中國自古有埋頭苦幹的人,有拚命硬幹的人,有為民請命的人,有捨身求法的人——這就是民族的脊樑。」 我想,袁大將軍與佘氏一族正是這樣的民族脊樑。正是有了這麼一批或有名或無名的脊樑在為中華民族默默耕耘,守護著中華民族的一絲浩然之氣,而終於令中華民族的生存與復興成為可能。今天,我如再去一趟北京,那個躺在水晶棺里的「偉大人物」是不必去拜訪的,那個金碧輝煌的極權中心——紫禁城是無須去參觀的,那個血肉籌就的阻隔萬里河山的長城是不值得去登臨的。 但有個地方我是一定要去祭拜的——袁墓——這裡才有著我族不死的精魂! 袁崇煥(1584年-1630年),字元素,號自如。「煥」,是火光,是明亮顯赫、光彩輝煌;「素」是直率的質樸,是自然的本性。他大火熊熊般的一生,我行我素的性格,揮灑自如的作風,的確是人如其名。這樣的性格,和他所生長的那不幸的時代構成了強烈的矛盾衝突。古希臘英雄拚命掙扎奮鬥,終於敵不過命運的力量而垮了下來。打擊袁崇煥的不是命運,而是時勢。雖然,在某種意義上說來,時勢也就是命運。像希臘史詩與悲劇中那些英雄們一樣,他轟轟烈烈的戰鬥了,但每一場戰鬥,都是在一步步走向不可避免的悲劇結局。 袁崇煥是明末傑出軍事家、愛國將領,曾任兵部尚書、右副督御史、薊遼督師等。在任遼事期間曾多次擊敗後金軍的進攻,阻止後金軍南下。崇禎二年(1629年),皇太極繞開袁崇煥在遼西的防線進攻北京。袁崇煥問訊後率部星夜馳援京師。獲廣渠門、左安門大捷,力解京師之危。但崇禎帝聽信讒言,中皇太極設下的反間計,將袁崇煥逮捕下獄。崇禎三年(1630年),袁崇煥被磔刑處死,其屍身被百姓所食。其部下佘義士夜竊其屍葬於今北京廣渠門內東花市斜街,即原廣東義園,並為其世代守墓至今已傳十七代。袁崇煥被後代史學家譽為「明朝第一將軍」。 袁崇煥將軍之死,是中國社會千年之悲劇。 袁崇煥將軍遺詩四首 邊中送別 五載離家別路悠,送君寒侵寶刀頭。 欲知肺腑同生死,何用安危任去留。 策杖只因圖雪恥,橫戈原不為封侯。 故園親侶如相問,愧我邊塵尚未收。 記 母 夢繞高堂最可哀,牽衣曾囑早歸來。 母年已老家何有,國法難容子不才。 負米當時原可樂,讀書今日反為災。 思親想及黃泉見,淚血紛紛灑不開。 寄 內 離多會少為功名,患難思量悔恨生。 室有萊妻呼負負,家無擔石累卿卿。 當時自矢風雲志,今日方深兒女情。 作婦更加供子職,死難塞責莫輕生。 憶 弟 競爽曾殤弱一人,何圖家禍備艱辛。 莫憐縲紲非其罪,自信纍囚不辱身。 上將由來無善死,合家從此好安貧。 音書欲穿言難盡,囑汝高堂有老親。 袁崇煥(1584年6月6日-1630年9月22日),字元素,號自如(或,又字自如注1),廣東東莞桑園客家人,廣西梧州府藤縣籍。明朝傑出的軍事家,政治家和文學家。 明朝萬曆四十七年中進士,任福建邵武知縣。 1622年(天啟二年),任兵部職方司主事。同年單騎出關考察關外,還京後自請守衛遼東。築古寧遠城今遼寧興城衛戍。 1626年(天啟六年)清太祖努爾哈赤攻寧遠城,受炮傷而死,袁崇煥升至遼東巡撫,終因不附魏忠賢,被其黨所劾去職。熹宗崩,思宗即位,魏忠賢見誅。朝臣紛請召袁崇煥還朝。1628年(崇禎元年)任命袁崇煥為兵部尚書兼右副都御史,督師薊、遼,兼督登、萊、天津軍務。七月,思宗召見崇煥。崇煥慷慨陳詞,計劃以五年復遼,並疏陳方略,皇帝大喜,賜崇煥尚方寶劍,在復遼前提下,可以便宜行事。 1629年(崇禎二年)崇煥與內閣輔臣錢龍錫談到平遼事宜,認為文龍「可用則用之,不可用則殺之」,主張「先從東江做起」,集中精力對付毛文龍。後崇煥於7月24日借口閱兵設計文龍,當眾宣布毛文龍十二大罪狀,以尚方寶劍斬文龍於皮島。1629年(崇禎二年)十月,發生「己巳之變」,皇太極率十萬清兵繞境蒙古,由喜峰口攻陷遵化,兵臨北京城下,北京戒嚴。袁崇煥聞訊帶兵兩日急行三百里,袁崇煥本應將來犯之敵阻擋在薊州至通州一線,在此展開決戰,以確保京城安全。但當他偵察得知敵兵已經越過薊州向西進發時,只是率兵跟躡,趕到河西務時,又不顧將領反對,率部前往北京,於次日晚抵達廣渠門外,大敗清軍。袁崇煥如此之舉,引起北京城外的戚畹中貴的極度不滿,紛紛向朝廷告狀:袁崇煥名為入援,卻聽任敵騎劫掠焚燒民舍,不敢一矢相加,城外戚畹中貴園亭庄舍被敵騎蹂躪殆盡。 世傳皇太極施反間計,捕捉兩名明宮太監,然後故意讓兩人以為聽見滿清將軍之間的耳語,謂袁崇煥與滿人有密約,皇太極再放其中一名太監回京。崇禎皇帝中計,以為袁崇煥謀反。但是一些學者傾向於相信崇禎皇帝殺袁崇煥,並非是皇太極的反間計得逞。由於袁崇煥是囚禁半年後才被處死的,不大可能是因一時激憤誤殺。事實上,擅殺毛文龍一事,就足以使崇禎皇帝決心殺之。文龍舊部大都誤認為是皇帝要殺毛文龍,於是把怨恨轉移到皇帝身上,大舉嘩變,造成日後一連串悲劇事件的發生,終於致使前線態勢一發不可收拾。 1630年(崇禎三年),袁崇煥以「通虜謀叛」、「擅主和議」、「專戮大帥」的罪名「磔」死。崇煥伏刑之慘情,令人毛骨悚然,當時北京百姓都相信袁通敵,恨之入骨,「劊子手割一塊肉,百姓付錢,取之生食。頃間肉已沽清。再開膛出五臟,截寸而沽。百姓買得,和燒酒生吞,血流齒頰」(《石匱書》)。崇煥死後,佘氏義僕為其收斂骸骨,葬於北京廣渠門內廣東義園,並從此世代為袁守墓。史載「兄弟妻子流三千里,籍其家,崇煥無子,家亦無餘貲,天下冤之。」(《明史·列傳一百四十七·袁崇煥》) 乾隆49年(1772年)(?)乾隆帝下詔為袁崇煥平反。《清高宗實錄》載:「袁崇煥督師薊遼,雖與我朝為難,但尚能忠於所事,彼時主暗政昏,不能罄其忱悃,以致身罹重辟,深可憫惻」,案情始末終於真相大白。 袁督師廟 袁督師廟在北京龍潭湖公園,有康有為題書的「袁督師廟」匾額和對聯: 其身世系中夏存亡,千秋享廟,死重泰山,當時乃蒙大難; 聞鼙鼓思東遼將帥,一夫當關,隱若敵國,何處更得先生。 袁崇煥紀念館(北京) 袁崇煥紀念館在北京崇文區花市斜街廣東義園舊址,即原來的袁崇煥祠墓,袁崇煥手跡《聽雨》以及康有為題寫的「明袁督師廟記」手書等珍貴文物將珍藏於該紀念館。原墓堂廊柱曾懸有康有為所書對聯。 自壞長城慨今古, 永留毅魄壯山河。 袁崇煥紀念園(廣東東莞) 東莞袁崇煥紀念園位於廣東省東莞市石碣鎮水南村。由該鎮村民與海外袁氏宗親捐資一點二億元人民幣,在明代袁氏故居遺址興建,佔地共十一萬平方米。包括袁故居、袁督師祠、雕像、衣冠冢、三界廟等。 後人評語 引用自梁啟超《袁督師傳》: 吾粵崎嶇嶺表,數千年來,與中原之關係甚淺薄。若夫以一身之言動、進退、生死,關係國家之安危、民族之隆替者,於古未始有之。有之,則袁督師其人也。 引用自毛澤東《毛澤東書信集》: 明末愛國領袖人物袁崇煥先生…… 這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後,官方人物對其一生的總結與評價。 ================= 詳介 袁崇煥(1584—1630年),字自如,又字元素,祖籍廣東東莞,明朝著名軍事將領。他戎馬一生,為守衛明朝東北邊疆、抵禦清軍進攻,立下了赫赫戰功。不幸遭奸佞陷害,致使崇禎帝中了皇太極的離間計,錯殺袁崇煥,造成千古奇冤。 袁崇煥的青年時代,正值明皇朝統治日趨腐朽之際。有感於國家的衰敗,袁崇煥自幼好讀兵書,學慣用兵救國之術。他中進士後授職福建邵武知縣,仍對東北邊境的戰況非常關心,常常同一些曾經衛戍遼東的退役將卒討論遼境的地理和防禦狀況,嚮往有一天自己能投筆從戎。 天啟二年(1622)正月,袁崇煥奉例入京朝覲,御史侯恂慧眼識英雄,薦袁崇煥為兵部職方主事,負責鎮守山海關。袁崇煥剛到任所,便深夜單騎出關了解地形,回來後便稱:「予我軍馬錢穀,我一人足守此。」雖是口出狂言,但這番膽識和勇氣,也著實讓人佩服。不久,他便被升為山東按察司僉事、山海監軍,成為駐防邊疆的一員勇將。 在兵部尚書孫承宗的大力支持下,袁崇煥在遼東築寧遠城,恢復錦州、右屯等軍事重鎮,使明的邊防從寧遠向前推進了二百里,基本上收復了天啟初年的失地,他又採取以遼土養遼人、以遼人守遼土的政策,鼓勵百姓恢復生產,重建家園。還注意整肅軍隊,號令嚴明,大大提高了軍隊的戰鬥力。由於治邊有方,天啟三年,袁崇煥得升為兵備副使,不久又升為右參政。 天啟六年(1626)正月,後金國主努爾哈赤率八旗健卒十三萬前來圍攻寧遠(參見寧遠之戰)。袁崇煥刺血為書,誓師全軍,表示誓與寧遠城共存亡。在他的感染下。「將士咸請死效命」,同仇敵愾,士氣高漲。袁崇煥令城外守軍全部撤進寧遠城,堅壁清野,又親自殺牛宰馬慰勞將士。他還將全部庫存的白銀置於城上,傳令,有能打退敵兵,不避艱險者,當即賞銀一錠。如臨陣退縮,立斬于軍前。為了增強火力,袁崇煥令人將城中存有的仿西洋「紅夷大炮」架上城頭,一切準備就緒,嚴陣以待。 二十四日,後金軍兵臨寧遠城下。袁崇煥胸有成竹,邀朝鮮使者同坐戰樓觀戰。突然一聲炮響,後金軍開始攻城。只見八旗兵丁四處散開,滿山蔽野而來。袁崇煥一聲令下,城樓上火炮齊鳴,弓箭齊發,後金軍死傷慘重,只好退軍。次日,後金軍重振士氣,再次來攻,他們把裹著生牛皮的戰車推到城牆根,準備鑿城穿穴,袁崇煥立即親率士兵挑石堵洞,又令城上大炮加強火力猛攻敵陣。後金軍總帥努爾哈赤在營前指揮作戰,忽被飛來的炮石擊中,受傷墜馬,血流不止。後金軍見主帥受傷,匆匆收兵退去。在歸途中,努爾哈赤病情加重,死於軍中。 寧遠一戰,是努爾哈赤自二十五歲征戰以來唯一的一次敗績。袁崇煥從此威名大振,後來清軍也不得不承認「議戰守,自崇煥始」。 寧遠之戰後,袁崇煥被升為遼東巡撫,關外防務,盡歸袁崇煥籌劃。為了休整軍隊,他一面派人假意與後金和談,一面加緊整飭軍隊,修築錦州、中左、大凌諸要塞,以防後金的突然襲擊。天啟七年五月,皇太極果然率軍來攻錦州,將錦州團團圍住(參見寧錦之戰)。錦州守軍一面堅持抵抗,一面飛報袁崇煥請援。袁崇煥識破皇太極圍錦州的目的是欲誘自己出戰,以便借襲寧遠。他認為,「寧遠不固,則山海必震,此天下安危所系」。於是堅守寧遠不動,而派精騎四千繞到清軍後面猛攻,致使清軍兩面受敵。同時又奏請朝廷調薊鎮、保定、昌平、宣府、大同各路守軍趨山海關支援。皇太極攻錦州不成,便集中兵力進攻寧遠。此時寧遠守軍已準備就緒,「紅夷大炮」整整齊齊地排在城頭,引彈待發。清軍將領見寧遠防守甚嚴,不易攻破,便勸皇太極不要攻城。皇太極怒斥道:「當初我父攻寧遠不下,而如今我攻錦州不下,像這樣的野戰,如不取勝,如何能張揚我國威!」說完便下令強攻寧遠城。城上明軍萬炮齊發,矢石如雨。清軍久攻不下,損傷慘重,最後只好退兵。皇太極終於還是像他父親一樣,敗在袁崇煥的手下,無功而歸。 「寧、錦大捷」全靠袁崇煥運籌帷幄,指揮有方。但在明廷論功行賞時,權閹魏忠賢卻貪他人之功為己有,不僅自己封賞最厚,連他的爪牙也個個有獎,唯獨對袁崇煥,不僅無封賞,反而誣他「不救錦州為暮氣」。袁崇煥一怒之下,上疏乞休歸鄉。 崇禎帝登基之後,日夜思得良將解遼境之憂。「延臣爭請召崇煥」。崇禎元年四月,任命袁崇煥為兵部尚書兼右副都御史,督師薊、遼,兼督登、萊、天津軍務。七月,袁崇煥應召入京。崇禎帝親自在平台召見他,與他商量平遼方略。崇禎帝道:「卿萬里赴召,忠勇可嘉,所有平遼方略,可具實奏來。」袁崇煥一聽今上如此信任自己,銳意平遼,一時熱血沸騰,便不假思索地答道:「所有方略,已具疏中。臣今受皇上特達之知,願假以便宜,五年而建部可平,全遼可復奏。」崇禎帝一聽五年便可復遼疆,真是喜出望外,也慷慨地答道:「五年復遼,便是方略,朕不吝封侯之賞,卿其努力以解天下倒懸之苦!卿子孫亦受其福。」 「五年復遼」,談何容易?袁崇煥不知,自他離職後的這一年,東北邊防已現出了巨大的變化。從明軍方面而言,繼任的督撫多貪贓冒贖,剋扣軍餉,多次激起士兵嘩變,軍心渙散。錦州、大凌等要塞也相繼失守,邊防一觸即潰。而皇太極即位以來,更加註意調整滿漢關係,逐漸開始封建化過程,國力大增,八旗兵的作戰能力大大提高,皇太極也在戰鬥中總結出了對明作戰的經驗。因此可以說,在東北邊境,清軍的實力大大勝於明軍。在力量對比如此懸殊的情況下,袁崇煥聲稱「五年復遼」很顯然是不切實際的。當時在場的大臣都為袁崇煥的豪言壯語捏了一把冷汗,給事中許譽卿趁崇禎帝入內室小憩之機悄悄問袁崇煥為何出此狂語,袁崇煥笑笑說:「聊慰聖心耳。」許譽卿正色道:「上莫甚,豈可浪對?異日按期責功,奈何?」袁崇煥一聽大夢方醒,甚覺失言。待崇禎帝再出,立即跪奏道:「東建四十年蓄聚,此局原不易結,但皇上留心封疆,宵旰於上,臣何敢言難?此五年之中,須事事應手,首先錢糧。」接著提出了在軍隊調度、兵需供給方面的諸多要求。崇禎帝一一答應。袁崇煥擔心自己遠離京師遭人妒陷,又奏道:「以臣之力,制全遼而有餘,調眾口而不足。一出國便成萬里,忌功妒能,夫豈無人。即凜凜於皇上法度,不以權掣臣之手,亦能以意見亂臣之方略。」崇禎帝一聽此話甚覺刺耳,但為了邊疆大事,也不便發作,沉默了一會兒,對袁崇煥說:「條對方略井井,不必謙遜,朕自有主持。」命賜尚方寶劍,准其先斬後奏。 不久,袁崇煥離京赴任。崇禎帝親自為其送行,把恢復邊疆的宏願完全寄托在袁崇煥身上。袁崇煥深知身負重命,但仍慮皇上不能信而不疑,便再次懇請皇上「任而勿貳,信而勿疑」。還一再說明「軍中可驚可疑者殊多,但當論成敗之大局,不必摘一言一行之微瑕」。崇禎帝皆「優詔答之」。 袁崇煥剛到御遼前線,即遇上了駐寧遠的士兵因長期缺餉而嘩變。他當即單騎入營,懲治了貪虐的將領以撫軍心,又將兵變為首者梟首示眾,以嚴明軍紀。為了從根本上穩定軍心,他連連上奏,要求朝廷發餉濟遠。 崇禎帝見袁崇煥到邊境未立一戰功,請餉之奏卻頻傳,心中頗為不悅。在召集眾臣討論時,崇禎帝沒好氣地說:「將兵者果能如家人父子,自不敢叛,不忍叛。不敢叛者畏其威,不忍叛者懷其德,如何有鼓噪之事?」站在一邊的禮部右侍郎周延儒聽出了崇禎帝的弦外之音,趁機挑撥,說什麼軍事嘩變實非缺餉,而是另有隱情。崇禎帝一聽,對袁崇煥的十分信任頓時減去三分,雖然勉強發去了軍餉,但心中卻開始懷疑袁崇煥恃邊逼餉以充私囊。 不久,又傳來了袁崇煥擅殺皮島守將毛文龍的消息。毛文龍原系遼東明軍將領,遼東失陷後撤到瀕臨朝鮮的皮島上,他在島上擇壯為兵,多次襲擊清軍後方,有力地牽制了清軍的南下。但毛文龍恃功跋扈,根本不聽袁崇煥的指揮,反而虛功冒餉,誣袁崇煥剋扣了他的軍餉。為了統一邊防號令,袁崇煥借督餉赴皮島之機誘捕毛文龍,先斬後奏。崇禎帝接到袁崇煥的奏疏,心中十分惱怒他竟敢不經聖裁擅殺邊將。但礙於自己曾親賜尚方寶劍,又指望袁崇煥早日恢復遼境,所以還是強忍怒氣,「優旨褒答」。還「傳諭暴文龍罪,以安崇煥心」。 崇禎二年(1629)十月,皇太極率大軍避開袁崇煥的防地,從蒙古繞道入關(參見京畿之戰)。由於薊州一線邊防鬆弛,使得清軍輕易攻破,很快便會師於遵化,直逼京師而來。 袁崇煥得知清軍入關的消息,心急如焚,立即親率精銳部隊,馬不停蹄,急赴京師救援。他們趕到北京城外,與圍攻廣渠門的清軍交鋒,一場惡戰,清軍敗退。 崇禎帝在城內得知袁崇煥援軍已到,十分驚喜,連忙發餉犒師,並命各路勤王軍統歸袁崇煥調度。袁崇煥擔心所部日夜賓士,馬卒疲怠,請求入城休整再戰。但遭到了崇禎帝的堅決拒絕,只好移師城外駐防。 皇太極見又遇勁敵袁崇煥,心中又恨又怕,決定利用崇禎帝多疑猜忌的性格,借崇禎帝之手除去心頭大患。他首先假擬了兩封所謂的「密信」,讓部下有意「丟失」在明軍經常出沒的地方,信中以自己的口氣約袁崇煥私下議和。此信一傳開,京城中人心惶惶,怨謗紛起。那些往日與袁崇煥有隙的朝臣也趁勢「誣其引敵協和,將為城下之盟」。崇禎帝正在半信半疑之際,兩名從清營中逃回來的宦官又報告說在清軍中親耳聽見將士議論,稱袁崇煥已與清主和議,不久將不戰而獻北京。崇禎帝至此深信不疑,當即傳令袁崇煥入見,趁其不備將他逮捕下獄。崇禎三年(1630)八月十六日,以「謀叛欺君罪」將袁崇煥處以磔刑。 直到後來清軍入關後,人們方知所謂的袁崇煥通敵不過是皇太極的反間計,那兩名逃回的宦官是清軍有意識讓他們聽到議論後又故意放歸的。崇禎帝輕率疑臣,自毀長城,致使袁崇煥忠心報國卻含恨九泉。

推薦閱讀:

說下沉就下沉,這個改革讓人難受
強征強建1.9畝量成1.1畝建好三年不給錢-廣西桂林全州縣政府欺壓老百姓
普定縣貓洞鄉螳螂村村支書張相明等人欺瞞侮辱老百姓!
陽光照耀的地方
終於知道畫這幅畫的是誰了

TAG:老百姓 | 百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