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凈平等覺經講記(禮供聽法第二十六)

佛說大乘無量壽

莊嚴清凈平等覺經講記

(禮供聽法第二十六)

 

凈空法師講述

 

禮供聽法第二十六

 

從這一段經文以下,皆是介紹西方極樂世界的菩薩們日常生活、活動的狀況,也為我們顯示十方諸大菩薩往生西方,禮拜、供養阿彌陀佛,聽經、聞法等事。經文雖是世尊為我們轉述,實際等於親聞彌陀說法沒有兩樣。首先介紹他方菩薩供養阿彌陀佛。

 

複次阿難。十方世界諸菩薩眾。為欲瞻禮。極樂世界。無量壽佛。各以香華幢幡寶蓋。往詣佛所。恭敬供養。聽受經法。宣佈道化。稱讚佛土功德莊嚴。

 

佛在此告訴我們,十方世界的菩薩眾到極樂世界參禮阿彌陀佛,正是四十八願最後五願的成就。彌陀末後五願都是為十方菩薩們所發的大願。我們在此也能看到彌陀弘願確實都已兌現。十方菩薩聽不到彌陀名號功德,是機緣沒熟;當然包括聽到之後,他不相信,不能信受,等於沒有聽到。除此之外,凡是聽到彌陀名號,能生歡喜敬重之心,沒有不到西方極樂世界參拜阿彌陀佛的。所以,這些皆是機熟之大眾。

 

見佛也要帶一些禮物以表敬意,「香華幢幡寶蓋」是略舉禮品。「恭敬供養」,聽受阿彌陀佛講經說法。聽完經之後,又回到自己的國土,再輾轉流傳。

 

「宣佈道化」是他們聞經回去之後,再向大眾講解。在西方世界聽了彌陀說法之後,就到十方去宣傳,宣揚彌陀本願功德。『道』指彌陀本願功德,正是本經所說的『惠以眾生真實之利』。『化』是指眾生所獲的利益。「稱讚佛土功德莊嚴」,就是為一切眾生宣揚《無量壽經》,或者講《阿彌陀經》。《阿彌陀經》也稱為《稱讚不可思議功德經》,如同世尊在此世界為我們宣揚念佛法門。

 

爾時世尊即說頌曰。

 

經文總共有偈頌十七首半。偈頌屬五言,四句是一首。在整個偈頌里,概略可以分為四大段。前一大段是本師讚歎十方菩薩;第二段是阿彌陀佛讚歎十方菩薩。這兩段的經文較長。

 

東方諸佛剎。數如恆河沙。恆沙菩薩眾。往禮無量壽。南西北四維。上下亦復然。咸以尊重心。奉諸珍妙供。

 

這兩首偈的經文很清楚、很明白,為我們敘述十方世界無量無邊的菩薩,到達西方極樂世界參拜阿彌陀佛。前六句敘事,後兩句是講他們所修的供養。供養中,最重要的是「以尊重心」,尊師重道是弟子對佛最重要的供養。末後一句講他們所帶的禮物,及一切珍妙的供品,用來供養阿彌陀佛。這是屬於財供養。「珍妙」是屬於財寶。下文第三首是講法供養。『一切供養中,法供養為最』,最殊勝的是法供養。

 

暢發和雅音。歌嘆最勝尊。究達神通慧。游入深法門。

 

這一首總贊佛德,讚歎本師無量壽佛。「暢」是非常舒暢,意解心開無比的歡喜。「和雅音」是讚歎的音聲之美。

 

「最勝尊」。我們在這一部經上讀過,世尊告訴我們,無量壽佛乃是『光中極尊,佛中之王』,所以用『最勝尊』稱揚無量壽佛。

 

「究達神通慧」。『究』是究竟;『達』是通達。也就是究竟圓滿,通達神通智慧。這一句就是前面彌陀本願里所說的,他成佛之後要超勝諸佛。他確實做到了,他的神通、智慧,遠比諸佛如來為勝。

 

「游入深法門」。『深法門』是指真如本性。我們常講『性海法源』,唯獨彌陀窮徹根源,所以他對於一切法無有障礙,才能為一切眾生建立這樣殊勝的平等成佛法門。這個法門超勝諸佛,超勝一切法門。

 

聞佛聖德名。安隱得大利。種種供養中。勤修無懈倦。

 

此偈專頌名號功德不可思議,首句就是指六字洪名。「聞佛聖德名」就是『南無阿彌陀佛』這句名號。眾生聽到彌陀名號之後,「安隱得大利」。這一句是讚歎名號功德究竟圓滿不可思議。菩薩『三慧』,『聞』是第一。聞、思、修是一而三,三而一,絕對不是聞之後,思、修就沒有了,那不是菩薩三慧。對權小、二乘、人天,佛教我們『三學』,戒、定、慧。三學有圓融、有次第。圓融就是三學同時修學。

 

譬如讀經,是三學一次完成,屬於圓修。怎麼知道是圓修三學?戒、定、慧包括整個佛法。不僅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為我們所宣說的,不出這三大類;乃至十方一切諸佛如來為一切眾生宣說無量微妙法門,也離不開這三大類。所以,這三類稱為『三無漏學』。

 

『戒學』的精神是『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我們專心讀經的時候,心裡妄念不生,就是諸惡不作。《無量壽經》是如來澈證性海法源所流露的,善中之善,沒有比這更善。我們讀這部經就是眾善奉行,不但人天善法、二乘善法、菩薩善法,如來果地上的大圓滿善法都包括在其中。讀這部經的好處,知道的人確實不多。世出世間所有一切善法,一條都不漏,這是『戒』圓滿,讀經是圓修;專心讀經,不夾雜、不間斷,就是『定學』;念得清清楚楚,了了分明,沒有念錯、沒有念漏、也沒有念顛倒,這是『慧學』。所以,讀經真正的利益是戒、定、慧三學一次圓滿成就。你念一個小時,這一天就修一個小時;念兩個小時,一天就修兩個小時。修什麼?戒、定、慧三學圓修。

 

除此方法之外,還有次第修學的,有專門修戒,或者專門修定,或者專門修慧。也就是『三學』有圓修,有次第修,不同於三慧。『三慧』沒有次第修,只有圓修。三慧是法身大士才有,沒有證得法身,不可能有三慧。『慧』就是三學戒、定、慧的『慧』。因戒得定,因定開慧。菩薩聞、思、修就是建立在慧學的基楚上。所以,三慧只有圓修,沒有次第修。

 

聞、思、修是一體的三面。『聞』表接觸。我們耳根接觸音聲稱作聞,用這一個字作代表;眼見色,這個見也稱作聞。六根接觸六境,就用『聞』字作代表。『思』表明了,絕對不是思考。思考即落意識,我們凡夫也有,何必要法身大士。因為我們想明了一樁事,一定要思考一下。從明了這方面來講,稱為『思慧』;接觸是『聞慧』;離過就是『修慧』。六根接觸六境不迷惑,沒有過失,一接觸就明了,明了就不迷。不迷就是修慧;明了是思慧;接觸是聞慧。可見聞、思、修三慧確實是同時完成,沒有次第的。

 

我們讀經,三學、三慧、三資糧,乃至於六度、十大願王,都是一次完成。不僅如此,再說得深一點,顯密也是一次完成,因為這部經典里,包括密宗甚深的教義在其中。雖然它沒有咒語,名號經文與咒語沒有兩樣。因此,我們聽到彌陀名號,也包括這一部經典(經典就是名號的詳細解說),都能得到『安隱大利』。『安』是安全;『隱』是穩妥;『大利』是指當生成佛。利益中最大的利益是圓成佛道,這一個法門、這一部經典,確實能使一切眾生安安穩穩在這一生中,往生不退成佛。

 

「種種供養中」,決定不只是財供養。因為第二首說過財供養,此地『種種供養』決定是法供養。《普賢行願品》里列舉七種法供養,第一即是『如說修行供養』。在一切法供養之中,「勤修無懈倦」。

 

我們怎樣把種種法供養都修得圓滿,而沒有欠缺?一心稱念彌陀名號,所有法供養就都圓滿。稱名如是,讀誦《無量壽經》也是一切大圓滿法供養一次圓修。所以,念佛法門的殊勝利益確實不可思議。一心修學,實在是佛門所講的『有求必應』,所有業障能消除,一切災難能脫離,它的效果遠非其他經論法門可以相比的。

 

這些年中,我們有許多同修修學,親眼見到,親身體會到這種成效。除非自己對於這部經有懷疑,不能生尊重心,這個利益就不太容易獲得。如果真正有尊重心,信受奉行,利益之快速,確實出乎我們想像。

 

觀彼殊勝剎。微妙難思議。功德普莊嚴。諸佛國難比。因發無上心。願速成菩提。

 

前四句讚歎極樂世界依正莊嚴,讚歎國土依報莊嚴。「觀彼殊勝剎」。『剎』指西方極樂世界。「微妙難思議」,這一句是總說。細說全經處處都有詳盡的介紹,在此不必說。第三句是說西方極樂世界為什麼這樣莊嚴,真正的原因就是彌陀無量劫來積功累德的成就。

 

「功德普莊嚴」是彌陀本願功德,十方世界每一位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菩薩(凈土純是菩薩法界),都是與阿彌陀佛同心、同德、同願、同行的功德。所以,西方世界是『功德』所莊嚴。依報、正報都是功德的成就。因此,我們念佛、讀經,就是修積功德。這個功德之大,不可思議。因為直接與阿彌陀佛果地相應,所以不能跟一般修行方法相提並論,是絕對不一樣的。

 

「諸佛國難比」,此是說十方三世一切諸佛世界裡沒有的,唯獨極樂世界特殊。菩薩對於彌陀本願功德,極樂依正莊嚴,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因發無上心,願速成菩提」。看清楚、看明白,才真正生起仰慕之心。我們今天對於這部經、這個法門,歡喜心生不起來,恭敬心生不起來,信心生不起來,原因是對極樂世界究竟是怎麼回事,完全不知道。看經看不清楚,聽經也聽得很含糊,確實沒搞清楚。真正搞清楚,必定像那些菩薩們一樣。

 

『無上心』是懇切的求生極樂世界、求見阿彌陀佛的心。因為見到阿彌陀佛,生到西方極樂世界,這一生必定不退成佛。只要到達西方極樂世界跟阿彌陀佛見一次面,就得到阿彌陀佛神力加持,即使在十方世界弘法利生,也照樣不退轉,而且受用跟西方極樂世界沒有兩樣,成佛快速。一般菩薩成佛需要很長的時間,就是因為有退轉。

 

應時無量尊。微笑現金容。光明從口出。遍照十方國。回光還繞佛。三匝從頂入。菩薩見此光。即證不退位。時會一切眾。互慶生歡喜。

 

這一段經文,是釋迦牟尼佛為我們說出當時西方世界法會的狀況。只有釋迦牟尼佛見到,我們這些人是沒有能力見到的。即使阿羅漢、一般菩薩也見不到。西方世界離我們十萬億佛國土這麼遠,阿羅漢的天眼只能見一個大千世界。十萬億個大千世界,阿羅漢的天眼達不到。菩薩的天眼也沒有這麼大,通常只能見百千大千世界。十萬億大千世界之外,雖是菩薩也見不到。西方極樂世界的盛況,釋迦牟尼佛看得清清楚楚,故在此為我們宣說。

 

菩薩去拜佛,佛歡喜!這幾句文是講感應道交。「應時無量尊」。『無量尊』就是無量壽佛,即阿彌陀佛。菩薩拜見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微笑現金容」。『微笑』表示歡迎。菩薩們到西方極樂世界來,阿彌陀佛見到他們說,來得很好,來得太好!非常歡迎。

 

佛在沒有說法之前先放光,「光明從口出」,放光是加持這些菩薩。『光』表智慧。顯示大智之言,還是從口裡說出來的。「遍照十方國,回光還繞佛,三匝從頂入」,與彌陀本願相應。彌陀本願是成佛之後,他的光明遍照法界。果然沒錯,佛光確實遍照十方無量無邊諸佛剎土。當然也包括我們住的世間。

 

為什麼權小、凡夫見不到佛光?因為這些眾生本身有業障。記住,『業』就是障,就是現代人所講的『活動』。心裡的妄想、執著是心的業障。口裡的言語是口的業障。身體一切造作是身的業障。換言之,只要心不清凈,身、語都成為障礙。怎樣消除業障?修清凈心,把心裡的業障消除,身語都清凈。雖然講三業,要緊的還是意業。怎麼樣修清凈心,是我們當前非常重要的課題。心清凈就能見到佛光,所以佛與大菩薩們能見到彌陀光明遍照。

 

佛放光,也是為大眾授記。依照密法講,這也屬於灌頂,所以有灌頂授記之意。光明是從口中放出來,遍照十方之後,再回來繞佛三匝,從佛頂入。這是表法身之極頂。『頂』代表至高無上的大法,就是密宗無上灌頂之法。

 

若問能不能將佛的光明具體說明?可以的。佛光能變現一切萬法。這一本《無量壽經》就是彌陀光明的記載,光明就成了這一部經。這一部經就是佛光,是彌陀口中說出的,頂上所入的。前面我跟同修們說過,《無量壽經》從始至終念一遍,不但是彌陀為我們灌頂一次,也是十方世界一切諸佛如來同時為我們灌頂一次,這種加持的力量有多大!不信的人,懷疑的人就得不到。這是自己有障礙。要真正相信,絲毫沒有懷疑,一定會感受得到。諸佛威神加持,自己能感覺得到,確實跟一般法門不一樣。我們在一般法門修學,或者讀誦其他經典,沒有這樣深的感受。讀這一部經,感受的力量強,似乎諸佛就在我們的頭頂,就在我們的身邊,能有這樣的感受。

 

「菩薩見此光」,這句敘說大眾振奮起來,也是大眾根熟。根要是不成熟,見不到光。根熟能見到了,「即證不退位」。諸位要記住,根熟的眾生見佛光,跟見到這部經典是相同的。見到這部經典之後愛不釋手,必定發願專修專弘。光明就是《無量壽經》;《無量壽經》就是佛光。「即證不退位」是講菩薩證果,圓證三不退。三不退,到西方極樂世界必定得到。這是講不到西方極樂世界,現在能不能證得?現前就可以證得。這樣無比殊勝的利益到那裡找!以堅定清凈之心,決定相信,絲毫懷疑都沒有,依教修行,立刻就證不退位。沒有堅定清凈的信心,在講堂聽了點頭,不錯!聽完之後,離開講堂就忘了,就退轉。

 

真正有堅定清凈的信心,聽了之後確實永遠不退,今生這句佛號一天到晚不間斷。尤其是經念熟了,不必看經本,行住坐卧心裡都在默念,在背誦。不是默念經文,就是稱揚名號,這就是憶佛念佛,心開意解,即證不退位。有工作的時候就把功夫放下,專心辦事;事情辦完,佛號立刻提起,不礙事,決定沒有妄想雜念。所以,『不退位』是現前可以證得的。

 

「時會一切眾,互慶生歡喜」。十方來與會的菩薩們,個個都圓證三不退;自己非常慶幸,也彼此慶幸,生大歡喜心。

 

佛語梵雷震。八音暢妙聲。

 

世尊讚歎彌陀說法,佛佛互贊,此處特別值得我們深思。我們這個世界,俗話常說『同行是冤家』,彼此相輕,誰也瞧不起誰,每個人都以為自己很了不起。這是煩惱,是業障。見不到佛光,不能證不退位,道理就在這裡。我們看看諸佛菩薩,他們沒有這個現象。《華嚴經》五十三參,每一位菩薩都是自己謙虛,尊重別人。在此地我們看到佛佛互贊,釋迦牟尼佛讚歎阿彌陀佛。

 

「佛語梵雷震」。『佛』是指阿彌陀佛。阿彌陀佛說法的梵音如同雷震。『梵』是清凈的意思,形容彌陀說法清凈無染。不但世間法不染,出世間一切法也不染著,這才是梵音。『雷震』比喻打雷。雷的音聲很響,很遠的地方都能聽見。比喻十方世界都能聽得到彌陀說法。當然要耳根沒有障礙,彌陀在十萬億佛國土那邊講經說法;我們這邊像收音機一樣聽得很清楚,沒有障礙。

 

剛才說過,所有一切障礙都是心不清凈產生的。心若清凈,六根就沒有障礙,眼能見到西方極樂世界,耳能聽到西方世界,鼻可以聞到西方世界的寶香,確實就如同在面前。非常可惜,我們的心地染污太嚴重。現在每天還在加速的染污,這多可怕。為什麼去不掉染污?佛說因為兩種執著:我執、法執。起心動念想到自己的利益,只想到自己,是染污的大根大本。只要有『我執』,想把染污去掉,就非常困難。念佛法門的殊勝,就是染污還存在,用一句佛號把染污控制住,像石頭壓草一樣。染污的根還在,不讓它起作用,這樣就能往生,這是其他法門裡沒有的。

 

一切法門,我執不破,決定不能出三界。法執不斷,決定不能見性。念佛法門方便,不須斷妄想執著,只要把它控制住就行。用什麼方法控制?整個精神意志集中在名號上,二六時中,不是誦經就是稱名。口頭上不念沒有關係,心裡憶念決定不能中斷,因為一中斷,妄想、執著就起現行。這話說起來容易,真正做到也很難。難,還是要做;不做就不能出三界。我們要警覺,難行還是要行。怎麼行法?只要努力去行,生煩惱,不要害怕。一面念佛,一面有妄想煩惱,不要緊,只要努力用功。佛號愈念愈多,經愈念愈多,妄想就能伏住。心裡常常想著經訓,想佛的名號,就不會再想別的。在生活中,要認真鍛煉。練到妄想雜念不起作用,即是『功夫成片』。有這種能力就決定往生。

 

功夫成片也有三輩九品。大概中、上品的功夫成片,就有能力自在往生。想什麼時候走,就什麼時候走;想怎樣走,就可以怎樣走,隨心所欲。想坐著走就坐著走;想站著走就站著走,隨心所欲。中、上等的功夫成片就可以,由此可知,不須到一心不亂,功夫成片就能自在往生。念到一心不亂,功夫成熟,無須再說。一個人能自在往生,還會生病嗎?生病就是自己對於生理不能控制,主宰不了,要不然誰願意生病。一個人對於自己身體能主宰,不想生病就不生病;想生個病,可以生幾天病。這很自在,是什麼力量控制生理?心性的能力。

 

大乘法常說『一切無有心真實』,心是真實的,它主宰一切萬法。『心』主宰我們的身體,主宰環境,主宰宇宙。佛說『一切法從心想生』,由此可知清凈心多重要!整個佛法,無量的經論,無量的法門,修的都是清凈心。心地絲毫染著都沒有,就成佛。這是說業障、習氣皆消除,六根的能力恢復,即可以聽到彌陀說法,如同雷震。『雷震』有兩個意思:一是聲音很響亮;一是警覺。驚動我們的心思,使我們有高度的警覺。

 

「八音暢妙聲」,此是贊佛。通常弟子讚歎本師,此處是本師讚歎彌陀。『八音』是:

 

第一、『最好音』。世出世間所有一切音聲,都不能跟佛的音聲相比。究竟好到什麼程度,我們無法形容。音聲如果很好,好到我們聽不懂,就不算好。要很容易明了,這才真好。為什麼?不講十方世界,單講我們地球,地球現在有四十多億人口。如果佛講經說法,講得很深、很玄、很妙,有幾個人能聽懂,幾個人能開悟,效果就達不到。佛的目標是希望一切眾生,人人覺悟,人人成佛,他的本願才真正實現。因此,最殊勝的法門就是最容易明了的法門。

 

事實的確如此,《無量壽經》展現在我們面前,跟其他一切經比較一下,它真的容易懂,容易明了,能讓一切人接觸就能接受。程度深的人看得深;程度淺的就看得淺,人人都覺得很滿足,這就是最殊勝的妙法。我們必須記住,不要以為很高深的就好,我們看也看不懂,想也想不透的,大概是最殊勝的法;那個法一點用處都沒有。現代世界,要想人人都能過幸福美滿的生活,就一定要建立在和睦、互敬、互助的基礎上。和睦、互敬、互助要靠什麼方法達成?『教學』,特別是大乘佛法的教學。我們講《無量壽經》,此經的教義,可以深說,可以淺說。淺淺的說,讓從來沒有接觸過佛法的人一聽就懂,一聽就歡喜。可以用最淺顯的辭彙解釋。

 

我在美國,跟美國人解釋阿彌陀佛,就用三個辭彙,他們聽了很歡喜,很受用。這三個辭彙:第一是『長壽』。無量壽,極長的壽命,他聽了歡喜,因為他要長壽。第二是『快樂』。第三是『清凈』。他說這三樣他們都要。要,就是要阿彌陀佛。要不要阿彌陀佛?要!很喜歡,就這樣簡單的介紹。所以,像這本《無量壽經》,兩個小時或四個小時,從頭到尾就講完了。深講,一天講兩個小時,一年也講不完。經文字字句句都含無量義,可深可淺,它真正有能力度一切眾生,使一切眾生平等成佛。不要認為解得淺的,將來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大概地位就低一點;深入一點的,地位高一點。不見得,品位與理解深淺沒有關係,與心地清凈有關係。經教什麼都不懂,單單念這一句『阿彌陀佛』,把心地念清凈,也能圓成佛道。關鍵不在經義的淺深;關鍵在心地的清凈。這很要緊,所以愈是殊勝、究竟、圓滿的大法,定是非常容易明了,容易講,也容易聽,這才是最好音。

 

第二、『調和音』。經教的大用,能調和我們的性情,也就是情緒。情緒就是業障,就是煩惱,很麻煩。自古以來,中國的教育跟印度佛法的教育都著重調心、調身。用什麼方法調?佛法用『梵唄』調心,用『戒律』調身。儒家用『禮』節制身語,動作要守規矩。『禮』是調身的;用『樂』調心。中國古代聖賢用什麼方法統治國家,治理老百姓?以『禮樂』治天下。再看看今天用什麼治天下?用武力治天下,用軍隊,用警察治天下。西洋人用法律治天下,已經是次一等了。中國古聖先王是用禮樂治天下,用音樂陶冶人民的情緒,使鬱積的情緒化解。『樂』一定有詞章,像《詩經》就是古代的歌詞,譜上曲可以演唱的,能紓解心情,拋棄煩惱,增長智慧。它是屬於教育。

 

古時候的音樂是教育,而不是娛樂,跟現代不同。佛法也是以戒律、以梵唄和雅調適。『梵唄』屬於音樂。『梵』是清凈的意思。換言之,以極清凈的音樂陶冶我們的性情,用這個方法來教育,調和眾生的身心。佛經的經文都可以譜上曲子來演唱的,尤其是偈頌。『偈頌』多半都押韻,特別容易演唱,所以它有調和之意,能調心、調身。

 

第三、『柔軟音』。身心調和之音,必定柔軟。柔軟就慈悲,不會顯得剛強。剛強是煩惱。個性強的人很多。強的人不認輸,不讓人,他不曉得這是煩惱。

 

第四、『不誤音』。『誤』是錯誤。佛所說法,決定沒有錯誤。因為佛澈證性海本源,究竟明了宇宙人生的真相,怎麼會有錯誤。

 

第五、『不女音』。女音是指女子嬌滴滴的音聲。這種妖冶的音聲,一般人也不喜歡聽。佛之音聲則具足四無畏。

 

第六、『尊慧音』。謂令眾生聽了之後能生尊重欽仰之心,能啟發智慧。

 

第七、『深遠音』。佛說法的音聲使人感動很深,時間很長。世間音樂有好的,聽了之後,很多天都不能忘記,所謂餘音繞梁!有這種力量。佛說法的音聲,聽了以後,一生都不會忘記,深深受他感動。

 

第八、『不竭音』。『不竭』是無窮無盡的意思。佛說法,只一句,也有講不完的道理,所謂辯若懸河,無盡無竭。

 

這些合起來稱為『八音』。八音在古德註解里有很多種說法,我們剛才說的是最普遍、最多見的一種。其實此一句萬德洪名,乃至此經字字句句,皆具圓滿八音。

 

世尊為我們介紹的話就說至此。釋迦牟尼佛用這兩句讚歎彌陀說法音聲的妙好。以下是阿彌陀佛對十方菩薩的開示。這一部分是釋迦牟尼佛為我們轉述。世尊轉述跟阿彌陀佛親說沒有兩樣,佛佛道同。

 

十方來正士。吾悉知彼願。

 

第一句稱揚十方世界來到彌陀凈土的菩薩。「正士」是對菩薩的尊稱。『正』是正知正見;『士』就是有道德、有學問的人。現代一般稱作知識分子,古代稱讀書人。從前社會分工,沒有現在這麼精密。古時候中國分為四民:士、農、工、商。四民地位最高的是讀書人。現代的讀書人跟從前讀書人不一樣,所以現在稱為知識分子是有道理的,過去稱為士大夫階級。士大夫階級確實比現代知識分子高一等,因為士大夫最主要是品德的修養。從前讀書人如果沒有品德,在社會上則不受尊重。孔子教學四科:第一是德行,第二是言語,第三是政事。政事就是現代人所講的辦事技術。像現在許多專科學校都是傳授技能的,孔子把它列在第三。第四是文學。文學擺在最後是很有道理的,有品德、有學問,又有能力,才有餘暇可以欣賞文學。所以,文學擺在最後;最重視的是德行。德行里最重視人與人的關係:夫婦、父子、兄弟、君臣、朋友的關係—五倫十義。

 

人在社會,不能離開社會獨立生活,一定要與大眾往來。人際的關係要清楚,然後才知道什麼是我們應盡的義務,應享受的權利,社會才能祥和,才不會有爭執。這是教育的效果。不像今天,教育忽視德行、言語,只重技能。教育的效果是科技發達了,可是社會動亂,人人都沒有安全感,這是很嚴重的危機。追究其根本原因,則是教育走錯了方向,把古代教人作好人(聖賢)的教育捨棄,這才是天下大亂之根源。什麼時候世界能恢復秩序?首先要恢復人本的教育。人若不知道人與人的關係,世界永遠不會安定。『士』是世俗的讀書人,有品德、有修養、有學問。正知正見的是菩薩,不是世間一般讀書人,所以尊稱『正士』。對於大菩薩,我們稱『大士』,這是最尊敬的稱呼,像我們稱觀音大士、普賢大士。

 

同修們要知道,稱呼是佛門的常識,不能任意稱『大師』。那一位等覺菩薩稱大師?過去確實沒有。『大師』是對佛的尊稱。一般人不可以稱,一般人稱大師是太過分。因為捧人也不能把他捧成佛,這是不應該的。學生對老師也不可以這樣稱呼。這樣稱呼,實在是對老師大不敬。老師沒有成佛,偏偏稱作佛,等於挖苦他,諷刺他名實不相符。『正士』是非常恰當的稱呼。最尊敬不過稱『大士』,決定不能稱大師。中國傳統,教下稱『法師』。翻譯經典真正是了不起,修行證果的人,來主持譯經的工作,皆稱為『三藏法師』。『三藏』是指他通達三藏,是一位通達三藏的法師。禪宗稱『禪師』;律宗稱『律師』;皇帝的老師稱『國師』,沒有稱大師的。

 

後人對於古大德尊稱為大師,這已是勉強。他已經不在世了,因為表示對他真正的恭敬,稱『大師』還說得過去。人還活在世間,稱大師是講不過去的。像印光大師在世,都稱印光法師;往生之後,佛教界尊稱他為凈宗第十三代祖師。凈宗的祖師都稱大師,只有這一例外。因為『大師』是佛,一切眾生接觸到佛皆能得度,都將成佛。凈宗勸人念佛,往生不退成佛,跟諸佛教化眾生沒有兩樣。所以,凈宗祖師,後人尊稱大師,但不是在當時,都是往生以後的尊稱。譬如,有些人為對我表示尊敬,來信寫『凈空大師』,這簡直是罵人。我知道他們是好意,但不懂得佛學常識。若實通達明了,則此字樣即是有意挖苦人。

 

「十方來正士,吾悉知彼願」。『吾』是阿彌陀佛自稱。彌陀曉得他們的心愿。

 

志求嚴凈土。受記當作佛。

 

佛說,你們來到此地的目的,大概都是希望莊嚴凈土,希望在此受記成佛。彌陀見到這些菩薩,菩薩還沒有開口,佛就先把他們的心愿說出來。當然其中含的意義非常深,也非常廣。

 

「志求嚴凈土」,特別注意『嚴』字,莊嚴凈土。迴向偈也是『願以此功德,莊嚴佛凈土』,這一句所含的意義深廣無邊。若細說,這一部《無量壽經》自始至終,就是本師阿彌陀佛莊嚴西方凈土。擴大來講,諸佛的弘願是要莊嚴法界無量無邊的諸佛剎土(盡虛空遍法界無非佛凈土)。這一句含義既深又廣,可是要真正達到『莊嚴佛凈土』的目標,一定要成佛才做得到。不成佛為什麼做不到?智慧不圓滿,德能不圓滿,智能不圓滿,就很難滿願。

 

接著說「受記當作佛」。成佛才能真正圓滿莊嚴凈土。由此可知,這兩句確實是菩薩求生極樂世界,修學的主要目標。

 

覺了一切法。猶如夢幻響。滿足諸妙願。必成如是剎。

 

這一段經文是本師阿彌陀佛,對十方來到西方世界的菩薩們的開示。經文雖然不多,皆是修行重要的綱領。

 

十方大菩薩到西方極樂世界,佛為他們說修行重要綱領。我們今天在凡夫地,要想成就,無論修學那一個法門,也不能違背這個綱領,所以應當要記住。首先要覺悟,決定不能迷惑。覺什麼?「覺了一切法,猶如夢幻響」。『覺』是覺悟,不迷;『了』是明了。要覺悟,要明了。『一切法』是世出世間一切法,不但包括世間法,也包括出世間法。佛在一切經里沒有說世間法例外,或者一切法不包含出世間法,佛沒有這樣講。沒有這個講法就包括佛法。

 

佛法也是『夢幻響』。『夢』是假的,不是真的。我們都有作夢的經驗。『幻』就是現代講的變魔術。幻術、魔術也不是真的,但是看起來很像真的,事實上不是真的。我們能理解。『響』是迴音。我們在山谷中長嘯一聲就有迴音,稱作響,也不是真的。這一句話跟《金剛經》上講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是一樣的意思。『一切法』就是『一切有為法』。這就是甚深般若,般若為佛母,一切諸佛皆從般若生。沒有真智慧,就不能成就。『覺了』兩句是般若智慧。『滿足』兩句是菩薩弘願。有智、有願,應當學。

 

「滿足諸妙願」。通途說法,『諸妙願』指四弘誓願。『四弘誓願』是諸佛如來在因地所發一切大願的總綱,歸納起來不出這四大類。即使阿彌陀佛四十八願,歸納起來也離不開這四大願。因此,我們要牢牢記住這四大願。這是菩薩弘願的綱領。

 

第一、『眾生無邊誓願度』。菩薩要發度眾生之大願。度眾生的善巧方便無量無邊,但是一定要運用大智慧。運用得恰當,這個眾生就得度;用得不恰當,就變成業障。善巧變成業障,像這樣的事,我想每一位同修都能體會。運用得當就令人開悟,真正覺悟。運用得不妥當,人家不但不覺悟,反而越迷越深。迷必定造罪業,惑、業、苦,永遠不斷。所以,善巧方便一定要依真實的智慧。第二、『斷煩惱』。第三、『學法門』。第四、『成佛道』。發度眾生的心,若沒有智慧,沒有能力,是決定做不到的。發願之後,是願力在推動修學。

 

世間人平常工作也非常辛苦、勤奮,什麼力量在推動?名、利。沒有名利,誰願意做?大家都不願意做。可見世間人不能不講求名利;不講求名利,這個社會就不可能進步。『共產』是至高無上的理想,什麼人才能共產?法身大士,他不要名利。我們想想,世間有幾位法身大士。確實佛陀在世時提倡共產制度,『利和同均』。這不是普通人能做得到的,的確是高品德才能做到。真實智慧是高尚的品德所依。不能要求一般人不講求名利,否則社會不可能進步。整個社會是名利在推動。

 

菩薩,尤其是有能力到西方極樂世界的菩薩,來去自由,不是普通人。阿羅漢沒這個能力,辟支佛也沒這個能力,權教菩薩也不行。能到西方極樂世界來去自如的皆是『法身大士』。他們具足真實智慧,從前兩句看來,就是達到《金剛經》講的標準,四相破了,四見也破了。這樣的標準決定是離四相、四見,才能滿足菩薩大願,斷煩惱,成就至高無上、究竟圓滿的德行。然後『法門無量誓願學』,再學法門,成就學問。這樣的成就還覺得不夠,還要圓成佛道。佛道就是煩惱斷盡,法門學盡,圓滿畢業,這才稱為成佛。沒畢業,還是住在菩薩的地位上。

 

菩薩所修學的兩門功課:一是斷煩惱;一是學法門。一是德行;一是學問。佛法教導我們這兩門功課,畢業就是成佛。唯有成佛才能『滿足諸妙願』。彌陀要是不成佛,他的四十八願就不能圓滿,一定要成佛才能圓滿。四願成就了,依報隨著正報轉,極樂世界就現前。不必建造,也不必設計,自然就現前。

 

「必成如是剎」。『如是剎』是指西方極樂世界。這些菩薩嚮往西方極樂世界,希望將來自己居住的國土也像西方極樂世界。彌陀在此豈不是為他們授記嗎?這一句就是授記,『必成如是剎』,你們將來都做得到。

 

知土如影像。恆發弘誓心。

 

此兩句,前句是智;後句是願。菩薩確實覺了一切法,一無所有,但是菩薩並不執著空。如果執著空,什麼事都不做,還會來現身,來教化眾生嗎?他們不像阿羅漢、辟支佛執著空,進入『偏真涅槃』,與世界隔離。他們不度眾生,一切眾生的事不聞不問,毫不關心,自己享受清凈無為之樂。所以,世尊在大乘經典里責備他們,呵斥他們,說這一類人像『焦芽敗種,墮無為坑』,只有自利,不能利他。菩薩不然,雖然知道一切法空,還是一心一意求生凈土,教化眾生。

 

「恆發弘誓心」,就是誓取西方極樂世界,這是菩薩殊勝之處。菩薩住中道,不落兩邊,不著空也不著有。知道一切法空,仍一心一意求生凈土,就是兩邊都不著。說他空,他天天念佛,發願求生凈土。說他有,他又了解一切法空,心裡清凈無為,一塵不染。這就稱為『妙契中道』,這是凈宗的根本宗旨,也就是修行的基本原理、原則。

 

古德曾說,凈宗不是空宗,也不是有宗,空有兩邊都不著。這是真正認識凈土。《維摩經》上也有這樣的話,『雖知諸佛國,及與眾生空,而常修凈土,教化於群生』,這四句的意義,講得更清楚、更明白。這些都像是《華嚴經》講的。華嚴是圓教理事無礙、事事無礙的不思議解脫境界。這兩句與《華嚴經》的宗旨完全相同,我們一定要記住、要學習。

 

「知土如影像」。『影』是在光明底下,人物有影子。『像』是照鏡子,鏡子里顯的像。都不是真的。經上一再教我們,念佛人求一心不亂。一心不亂就是最極清凈心。我們的清凈心為什麼不能現前,就是處處染著,於世間法染著,於出世間法也染著。心不清凈,得不到一心。再追究其根本原因,就是不知道一切法空。雖然天天念《金剛經》,『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個個都會念,都記得,可是才念完就都忘了,還是什麼都執著,一樣也沒空,心怎麼能清凈。很難,很不容易!

 

真正會修的人是自己修行,不看別人。看別人,心裡生煩惱,就有意見。有意見,心就不平,就不清凈。到什麼時候我們六根接觸六塵境界,見如不見,聞如不聞,心就清凈了。對於一切法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雖明了,但是心裡不執著。說得通俗一點,絕對不把這些事放在心上,心裡什麼都沒有。六祖講的『本來無一物』,心是空的。到那個時候,就得到清凈心,往生才有把握。所以,菩薩『知土如影像』。『土』就是前面講的『一切法』。一切法之一就是西方凈土。往生西方凈土也是『如影像』,可是要發願求生。

 

『恆發』,求生的願念念不中斷,念念都求生凈土。有這樣的願心,決定得生。蕅益大師說得很好,『往生與否,全憑信願之有無』。有真信、真願,這個人決定得生。生到西方凈土的品位,要看念佛功夫的淺深,沒有說念佛數目多少。多少沒有關係,重要的是功夫淺深。什麼是功夫?這一句佛號能代替妄想就是功夫。如果這一句佛號不能把妄想止住,這樣念佛就沒有功夫。有人一面念佛,一面打妄想,這就是古人講的『喊破喉嚨也枉然』。念佛的時候決定沒有妄想,就是功夫。功夫淺的,是『成片』;功夫深的,就是『事一心不亂』;更深的,就是『理一心不亂』。淺的生『凡聖同居土』,深的生『方便有餘土』,更深的生『實報莊嚴土』,這是品位高下不一樣,這是念佛的真實功夫。要想功夫得力,有一個秘訣,你們願不願意知道?即是什麼閑事都不要管,這就是秘訣。你喜歡管閑事,到處打聽是非,這一生佛都白念了。如果不管閑事,則日日天下太平。

 

為什麼這個世界搞得這麼亂,就是管閑事的人太多,包括自己本人都喜歡管閑事。天天看報紙、看電視幹什麼?管閑事!世間許多不必知道的事,都要曉得,還到處打聽。閑事管得太多,愈管心就愈雜,就愈亂。古人講,『知事少時煩惱少,識人多處是非多』。知道事情多,煩惱就多;認識的人多,是非就多。所以,真正念佛人,自己關在房間里念,不跟任何人接觸,避免是非。什麼事也不願意知道,也不要打聽,少煩惱,沒是非,功夫怎麼不得力。

 

現在這個社會,妖魔鬼怪充滿每個角落。什麼是妖魔鬼怪?報紙、雜誌、電視、廣播都是妖魔鬼怪,是不是充滿世界?它的目的就是不讓人心清凈。『魔』就是折磨。讓我們身心得不到安穩,就是『魔』。再想想,誰不喜歡佛?我們每一個人都很喜歡佛,佛教我們身心清凈。口裡說喜歡佛,事實上距離佛很遠,心裡不喜歡佛,倒覺得魔很好玩。

 

我們學佛,不只這一生,生生世世學佛為什麼都學不成,原因就在此。我們把原因找到,如果能把這個原因消除,這一生即能成就。因此,這兩句話很重要。『知土如影像』,知一切法確實是夢幻泡影,都不是真的。既不是真的,執著它幹什麼,想它幹什麼?不值得!「恆發弘誓心」。我們求生凈土普度眾生的大願,念念不可間斷。

 

究竟菩薩道。具諸功德本。修勝菩提行。受記當作佛。

 

前三句是說,修行要修最殊勝的行門,要修到究竟。『究竟』就是圓滿。依照佛經講,『菩薩道』無量無邊,四弘誓願中間兩願都屬菩薩道。『斷煩惱』是菩薩道;『學法門』是菩薩道。煩惱無盡,法門無量,真正講修行,一定要抓住綱領。把行門歸納成綱領,把握住綱領就容易成就。我們在凈宗學會成立的時候,將修行的綱領約分為五科。這五科確實夠用,一直到往生凈土都沒有問題。五科是有次第的,先從『三福』學起。

 

三福第一句是『孝養父母』。從『孝親』做起,唯有孝親才會『尊師重道』,因為不敬老師就是不孝親。父母希望我們接受老師的教導,聽老師的話;而不聽老師的話,不願意接受老師的教導,父母就憂慮,給父母添煩惱,就是大不孝。整個佛法都是從『孝敬』生出來的,一個真正孝順的人,絕對不能讓父母失望,不能讓父母生煩惱,不能讓父母憂慮,這才是真正孝順。『師道』是建立在『孝道』的基礎上;再把孝敬擴大到『慈心不殺,修十善業』。這兩句還是孝道,還是師道,皆從孝道生出來的,孝道是根。

 

在中國大乘佛法里,以四大菩薩代表修學的程序。第一、地藏菩薩,他教我們『孝親尊師』。『地』表心地;『藏』表寶藏。心地含有無量的智慧、無量的才藝、無量的德能,一切無量的無量,盡屬心地寶藏。這樣圓滿的寶藏,人人皆有,而且是平等的,取之不盡,用之不竭,這是自性的寶藏。寶藏若不開發出來,就得不到受用。好像你家裡有金礦,但是沒有開採出來,沒有冶煉出來,你還是窮苦,所以你必須開採。用什麼方法開採?『孝敬』。孝敬就能開發心地寶藏,彰顯自性寶藏。

 

今天在本省修地藏法門的人很多,這是非常好的現象。如果把地藏菩薩想成一尊神明,專門度地獄眾生的,就完全錯了。地獄眾生是什麼人,誰是地獄眾生,地藏菩薩憑什麼度他?不孝親墮地獄,不敬師長墮地獄。我們想想,不提倡『孝親尊師』,豈不就墮地獄,就是這個意義。不孝親、不尊師的人,無惡不作,這種人就墮地獄。所以,佛法是教育,不是宗教,要講得讓大家聽了,覺得很有道理。世間有很多人不相信六道輪迴,若把地藏法門這樣跟他講解,他聽了點頭,覺得有道理,他也要學。這是真的,不是假的。不能孝親尊師,就不能慈心不殺,還是造十惡業,現在雖然還在人間,還像個人的樣子,其實地獄裡早已報名註冊。幾時一口氣不來,就到那兒去報到。地藏菩薩教我們要孝順父母,尊敬師長。要是能信解,依教奉行,地獄裡的名字就消除,就不必去,這就度了自己。學佛讀經一定要懂得這個道理。

 

在這個基礎上往上提升,就是『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再往上提升,就是行菩薩道,『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三福前十句是自利,只有末後一句是教化眾生。自己成就之後,要幫助別人。這是講個人的修養,要從這裡做起。

 

人不能離開人群,不能脫離社會。與大眾相處,佛教我們六條戒律,『六和敬』。與人相處要和睦,彼此要互相尊敬。佛要求我們,只敬別人,不要希望別人敬我。每一個人都聽佛的話,個個都樂意敬人,就能達到互相尊敬。佛法是處處省察自己,才能得清凈心,才能得真正的禪定。我敬他,但是他不敬我;若這樣想,心就不清凈,三昧就得不到。只問自己有沒有敬別人,別人敬不敬我,不能放在心上,心就定了,心就得清凈。所以,我告訴大家,不要管閑事,我們修行的功夫就得力。要是喜歡管別人閑事,這一生註定失敗,決定不能成功。

 

心清凈,即是成就法器,然後才真正進入佛法的修學,『三學、六度、十大願王』,那有不成功的道理!我們要真正抓到修學的大綱領。

 

「具諸功德本」。什麼是『功德』,必要認識清楚。我們看到許多寺院里,門口放一個箱子,稱為功德箱,好像捐一點錢就是功德,這完全錯誤。達摩祖師當年到中國傳法,梁武帝以他的地位、勢力護持佛法,造了四百八十多所寺院,度幾十萬人出家,頗為自負!見到達摩祖師說,『我的功德大不大?』很可惜,達摩祖師不肯打妄語,也沒有善巧方便,說了一句老實話,『並無功德!』這一盆涼水澆到梁武帝頭上,梁武帝一生氣,不護他的法。他只好到少林寺面壁,坐了九年才等到慧可。替佛教做了那麼多事還沒有功德;在木箱里捐一點錢那有功德?所以要曉得,『功』是講修行的功夫,你真有一分修行功夫,自然有一分收穫,收穫就是『德』。

 

功夫是什麼?是修行。『行』是行為。我們的思想、見解、言語、造作有了錯誤,把錯誤的行為修正過來,稱為『修行』。我們的心一天到晚胡思亂想,從今以後不再胡思亂想,修正過來,這是『功』。得到什麼?不胡思亂想,心清凈了,可見心清凈就是『德』。心清凈到一定的程度就開智慧,所以德是講『定與慧』。捐一點錢,沒有得定,沒有開智慧,與定慧毫不相干。所以戒、定、慧三學,戒是功、定是德,定是功、慧是德。功德是這樣修的。

 

『功德本』,這三個字重要。什麼是功德的根本?換言之,就是修學的關鍵。我們一定要認識清楚,此處講的功德本,就是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名號。仔細想想看,它是不是戒、定、慧三學的根本?這一句名號念好,戒、定、慧三學都具足,它是功德本。如果喜歡研經的人,這一本《無量壽經》就是功德本。千經萬論都離不開這一部經所講的原理、原則,這一部經是一切經的精華。《華嚴經》云:『一即一切,一切即一』,這一部經真正參透,一切經都通達,所以這是功德本。認清楚,才曉得這一句名號功德不可思議。

 

「修勝菩提行」。『勝』是殊勝。殊勝的菩提行就是信、願、持名。信不迷,願不邪,持名不染。不迷、不邪、不染,佛、法、僧三寶具足。『三寶』就在這一句名號之中。老實念佛人即是修最殊勝的大菩提行。

 

「受記當作佛」,阿彌陀佛為他授記。我們今天讀這部經,依照這部經典修學,就是彌陀為我們授記。一般人,像我們這種根性的,修學佛法,首先要熟讀經文,因為經文是我們修行的依據。凡夫決定有妄想、有煩惱、有執著,這些要時時刻刻檢點,時時刻刻發覺。如果不讀經,發覺就相當困難。經文念一遍,曉得自己那些地方還沒有覺悟,那些地方仍是想錯、說錯、做錯,讀經就把這些毛病全找出來;不讀經很不容易發覺。求別人告訴我們,誰願意說人家的過失?

 

世間真正肯說過失的人就是父母、老師。現在的父母也不說過失,因為兒女不孝,說了還生氣,說了成冤家,乾脆不說。老師也不說,說了怕挨揍。沒人敢說別人的過失,怎麼辦?只有讀經,所以我常常勸人讀《無量壽經》,讀《了凡四訓》,讀《感應篇》,讀這些書很容易檢點自己的過失。每一天能知道自己的過失,這就了不起,這是開悟,不再迷了。自己有過失,自己不知道,即是迷;自己有過失,知道了,即是悟。悟了以後要能改,即是『悟後起修』。修是修正,把它改過來。若不悟,怎麼修?所以經一定要熟讀。

 

經文就是自己修行的依據,一定要熟。先要念熟,然後求解。解要解得圓,因為圓解,在日常生活中我們遇到一些事,才知道怎樣應付,知道怎樣運用佛的教訓,使我們成就無量功德。如果不能圓解,死在經文里,就很糟糕,就是食古不化。念是念得不少,也記得,不會用。要會活用,活用建立在圓解的基礎上;解得圓,用得才活潑、才廣泛,這就是真正的智慧。

 

通達諸法性。一切空無我。專求凈佛土。必成如是剎。

 

阿彌陀佛的開示就說到這一首偈。此首的意義不難懂,乍看,好像與前面雷同,其實別有深義。前兩句勸我們離相。『通』是沒有障礙。有障礙就不通。『達』是明達。對於事實真相徹底明了,明了到極處就是達。前面說的『一切法』,著重在『相』上;此地講的是『性』。「通達諸法性」。『性』是體。一切諸法的本體是什麼?是『空』,是『無我』。此地說的『空』是『二空真如』,真正通達我空、法空。真正通達者,於『我、法』決定不執著,心是清凈的,心沒有染污。佛的意思在此。

 

今天下午吳老居士來看我,他給我們上了一課,也希望與大家分享,對我們有很大的利益。他今年八十多歲,一生不生病,現在也不生病,將來還是不生病。秘訣是什麼?決定不吃零食。我招待他在小客廳喝茶,拿一盤水果,他不吃。決定不吃零食,水果一定在飯後吃,這是好習慣。吃的東西少,只吃半碗飯,吃青菜、豆腐,不吃肉。他也沒有吃長素,他跟我講,他吃外國素。什麼是外國素?外國人吃素,吃魚不吃肉。他吃一點魚,其他的都吃青菜。吃的方法,你們不懂,他今天說,菜飯放到嘴裡要咬一百次,嚼得很細才咽下去。量很少,不生病,這是很好的飲食習慣。他一定是八點鐘睡覺,四點鐘起來。假如起來看到鍾是四點五分,鍾一定快了。如果是三點五十分,鍾一定慢了,決定靠不住。非常好的習慣,延年益壽!所以吃完飯,他要回家。他告訴我,八點鐘睡覺。很不容易,這是值得我們學習的。

 

我過去在新加坡講經,松年老法師教我飲水的方法,我也告訴過同修。清早起來,一杯涼開水,就用普通的杯子,玻璃杯也可以,一杯水喝三百口,不能多一口,也不能少一口,這也是延年益壽的方法。松年老和尚也是八十多歲,身體健康,童顏鶴髮。他養生的秘訣,就是每天喝一杯水,三百口。你們試試看,這也等於修定一樣。三百口要喝多久?大概要半個小時到四十分鐘,因為每一口只在嘴唇沾一點點,要記數的。慢慢的咽下去,不能快,要慢慢的。心要定,心裡什麼都不想,記數記得清清楚楚,延年益壽,沒有副作用。他跟我講,每一口都要咽下去。實在講,這是內髒的運動。你每一口喝下去,口在運動,內臟也運動。不但內臟運動,清洗內臟。心是定的,身也是清凈的,當然不會生病。看到這樣健康長壽的人,生活習慣非常好。要是想延年益壽,要好好的記住。

 

知道「一切空無我」,我、法二空,我們的心就清凈,就會把世出世間一切法放下。不但體空,相用亦空,無智亦無得,都是假的。很多人也會說『生不帶來,死不帶去』,但是仍然一天到晚爭名奪利,一樣也不肯放下。既然生不帶來,死不帶去,為什麼還拚命爭?這就是事實真相併沒有搞清楚,只是聽說而已,無濟於事。

 

雖離相,還要修善。「專求凈佛土,必成如是剎」,這就是修善。一定要專心愿求西方凈土。凈土怎麼求?從清凈心求。『心凈則土凈』,都是講心地功夫,然後才能成就西方極樂世界。迴向偈雲『莊嚴佛凈土』,佛土憑什麼莊嚴,就是這句佛號功德,以清凈心莊嚴。西方極樂世界是阿彌陀佛的清凈心,以及十方往生大眾的清凈心所莊嚴,所以它是清凈心所成的剎土。彌陀說法就到此。下面是釋迦牟尼佛說的。

 

聞法樂受行。得至清凈處。必於無量尊。受記成等覺。

 

這是佛說明菩薩聽彌陀說法所得的利益。『聞法』是指十方菩薩聽彌陀說法。聽了之後非常歡喜。『樂』字在此念去聲,念『要』;『樂』就是歡喜。歡喜接受奉行,依教奉行。「得至清凈處」。『清凈處』就是清凈心。聽佛說法,心愈來愈清凈。

 

「必於無量尊」。『必』是必定。『無量尊』就是阿彌陀佛,無量壽佛。「受記成等覺」就是阿彌陀佛必定為他們授記,必定能證等覺的果位。

 

無邊殊勝剎。其佛本願力。聞名欲往生。自致不退轉。

 

這是說菩薩們聞法得『三不退』的利益。「無邊殊勝剎」指十方諸佛剎土。「其佛本願力」指無量無邊佛剎的諸佛,正是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如來,沒有一尊佛不勸眾生求生凈土。一切佛為大眾宣講《無量壽經》,介紹念佛法門,勸大家念佛往生凈土,就是一切諸佛的『本願力』。聽聞的人,佛的弟子,「聞名欲往生」,聞到阿彌陀佛的名號,聽到《無量壽經》,就應當發願求生凈土。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就『圓證三不退』,所以是「自致不退轉」。『三不退』非常不容易得到,離開西方凈土,在十方剎土都很難得到三不退;唯獨西方世界容易成就。

 

前幾天還有人來問我,為什麼特別提倡這一部《無量壽經》,勸人念阿彌陀佛求生凈土?他自己念《金剛經》,覺得般若是第一,還舉例來難我,『經上說得清清楚楚,我們在娑婆世界修行一天,抵得上西方極樂世界修行一百年。為什麼還要到西方極樂世界去?』他引經據典的是《無量壽經》上講的。我告訴他:『你說的沒錯,經上是這麼說的,也是事實。問題就是你有沒有真修。你要不是真修,有用嗎?你在此地一天,連西方極樂世界一天都抵不上,不要說一百年。』他一聽就楞住,沒話說了。

 

什麼是『真修』?《金剛經》上講『破四相』,破了沒有?『破四見』,破了沒有?如果四相四見還沒有破,就沒有真修。還搞是非人我,還在妄想執著,怎麼能比得上西方極樂世界的人。真修為什麼就超過西方極樂世界的人?因為此地修行太難,環境太壞,居然能在此修行證果,實為希有。西方極樂世界修學的環境好,沒有障礙,容易修。此地難修,不修就比不上他們;真修就超過他們。經上講的沒錯,是他自己把意思錯會,以為每天將《金剛經》念一遍就是修行,這是誤會。《金剛經》上講『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自己有沒有把凡所有相看成虛妄?如是樣樣都解錯,還來障礙別人念佛,這個罪過太大了。所以,『不退轉』相當不容易。如果容易,一切諸佛如來又何必勸菩薩求生凈土;就是因為修證太難了,對菩薩都難,何況我們凡夫。

 

菩薩興至願。願己國無異。普念度一切。各發菩提心。舍彼輪迴身。俱令登彼岸。

 

前面是佛讚歎十方諸菩薩往西方凈土聞法所得的利益,非常殊勝。這一首半(六句),讚歎菩薩自己得到利益之後即能教化眾生,將念佛法門普遍的推薦給一切大眾,功德就更殊勝。

 

「菩薩興至願」。『至願』是到了極處。這是發利生的大願,專門弘揚這部經,專門弘揚這個法門,普遍希望大眾都能得到念佛法門的真實利益。

 

「願己國無異」。希望我們娑婆世界跟極樂世界沒有兩樣。這個『沒有兩樣』是指人心。極樂世界人心清凈,希望我們這個世界,每一個人心地也都清凈,心凈則國土清凈。

 

「普念度一切」。『普』是普遍、平等。如果我們的心有高下就不平等;有好惡也不是普念。一定要以清凈心、平等心、慈悲心看待一切眾生。將念佛殊勝、微妙的第一法門,誠誠懇懇的介紹給大眾,希望大眾都能覺悟,都能信受奉行。

 

「各發菩提心」,弘法利生目標就在此。我們到處將經本送人,最近我們又印了一萬本,是小的摺疊本。將這經本送到各地方,送去了還怕人家不懂,所以我還要到那裡去介紹,講解,讓大家明了,歡喜信受。這就是現代人講的,到處去作秀,表演。後天我要到美國去作秀,去介紹,希望彼國大眾真正覺悟,依照這個方法修行,穩當、可靠,一生決定成就。

 

「舍彼輪迴身」。決定超越六道輪迴,了生死出三界。「俱令登彼岸」。『彼岸』指西方極樂世界,一定可以達到。不依照這個法門修學,就困難,就只是想像而已,決定做不到。

 

《金剛經》好!我也讚歎,過去我講過好多遍,而我為什麼不學?依《金剛經》修行,想想自己做不到。要破四相,我四相破不了。這不能欺人,更不能欺騙自己。自欺欺人,那裡是智慧,那裡會有成就?一定要知道事實真相,特別要認識自己。人貴自知,要知道自己是什麼樣的根性、什麼程度,在一切法門裡,那一個法門能走得通,真正能成就,就選擇這個法門。很高、很妙、很殊勝的法門,我們學不到,做不到,只好捨棄。佛跟我們講得很明白、很清楚,『法門平等,無有高下』,我們心就安定。選擇自己容易修行的法門,就不會錯。

 

『彼岸』有兩個講法:一是擺脫生死輪迴;一個是明心見性,見性成佛。這是真實的彼岸,的確不容易。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二者全都得到,就入這個境界,所以這是不可思議的法門。到了西方極樂世界,好處說不盡!

 

奉事萬億佛。飛化遍諸剎。

 

這一種好處,實在是我們夢寐希求,而求不到的。我們一生當中,見一尊佛的機會都很渺茫,怎麼可能「奉事萬億佛」?『萬億佛』不是數字,是指盡虛空遍法界,無量無邊一切諸佛,我們都有能力去恭敬、讚歎、供養、聞法,而且每一天都去。怎麼去?分身去。到了西方極樂世界,就有能力化現無量無邊身。

 

我們在《高僧傳》中看到,真正修行得道的人,同時能分五百身。有一位印度高僧在中國弘法,要返國時,有很多居士、長者們為師餞行,邀請法師到家裡來供養。同一天,同一個時間,法師都去接受供養。到第二天,大家在長亭歡送法師。有人說,『法師對我不錯,昨天在我家應供。』另一人聽了,心想不對,昨天他在我家。又一個聽了說,他在我家。等到大家都講明白了,才曉得法師能分身,昨天同時到五百家應供,家家都見到他,他也都吃了。他有這種能力。無量無邊的分身,是我們神通能力真正圓滿的恢復。

 

「飛化遍諸剎」。飛行自在,速度之快,隨念即到,決不是現代講的光、電能相比。念頭一動,就到達目的地了。『化』是教化。上求佛法,下化眾生。『遍諸剎』是遍滿一切諸佛剎土。經雲,『其土眾生,常以清旦,各以衣□,盛眾妙華,供養他方十萬億佛。即以食時,還到本國』,即此處所說。

 

恭敬歡喜去。還到安養國。

 

「安養國」是西方極樂世界。供佛、聞法,又去教化眾生。事情辦完,立即就回到極樂世界,再回到阿彌陀佛的身邊。我們念了這一品後,想想善導大師的兩句話,就絲毫都不懷疑,他真是講對了,『如來所以興出世,唯說彌陀本願海』。我們用善導大師這兩句話,作為這段經文的總結,才曉得善導大師的話,講得一點都不過分。


推薦閱讀:

作為個人有沒有歧視黑人的自由?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凈平等覺經玄義(三、一經宗趣)
該怎麼理解毛左這種思想?
蕭武:指出階層固化不是要人絕望,而是為了爭取平等

TAG:平等 | 大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