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深 曝光 測光 閃光模式 對焦/數碼相機性能

景深+曝光+測光+閃光模式+對焦/數碼相機性能 [原創 2010-1-28 12:32:05]     

景深

大家都知道一般相機要對焦後才能拍攝,理論上相片中只有被準確對焦的部分(焦點)清晰,焦點前及焦點後的景物會因在焦點以外而顯得模糊。不過,基於鏡頭、拍攝距離等因素,在焦點前、後仍然會有一段距離的景物能夠被清晰顯示,不致於落入模糊地帶,這個清晰的範圍便稱為景深。

所謂的景深,就是在拍攝的場景中,被攝主體呈現出清晰的範圍。景深可能很長,也可能很短、很淺,我們可以根據需求調整攝影的模式來控制景深的長短。

一般會影響到景深長短的原因,有下面三種:

1.光圈越大、景深越淺,光圈越小、景深越長

在拍攝距離不變的拍攝情況下,使用大光圈來拍攝時,因為景深變淺,被攝體的前後景物會變得比較模糊。而使用小光圈時,被攝體前後景物清晰的距離就會變長。

2.鏡頭的焦距越長、景深越淺,鏡頭的焦距越短、景深越長

在光圈、快門都不變時,拍攝同一個場景,使用長鏡頭會讓景深變淺。而使用廣角鏡時,景深就會變長。

3.距離拍攝體越近時、景深越淺,距離拍攝體越遠時、景深越長

在光圈、快門、鏡頭焦距都不變的情況下,拍攝同一場景,離被攝體越近時,景深就會越淺。離被攝體越遠時,景深就會越長。

由上面三點我們可以發現景深的長短,主要是由光圈、鏡頭焦距及拍攝距離來控制的,因此在需要控制景深的拍攝場合中,我們就可以調整這些要素來拍出合適的照片。

在早期的鏡頭環上面都有景深的速查表,可以從上面讀出景深的範圍和長度,但是現在的自動對焦鏡頭大都捨去了這個設計,要不就是在鏡頭上附個非常簡陋的景深表,實用功能不大。

對於業餘拍攝者來說,會去讀景深表的人其實是相當少的,大多數人都用經驗法則去判斷景深長度;另一個方法是利用相機的「景深預視」功能,按下景深預視鈕後,從觀景窗判斷景深長短,這是最快也最直接的方法。不過它的缺點是當使用小光圈拍攝時,因為進光量變小,而使得按下景深預視鈕後,從觀景窗看出去會變得比較暗。

就一般的拍攝情況來說,在拍攝風景的場合,我們常利用長景深來表現整個清晰的場景,所以使用縮光圈的方式來拍攝。但因為光圈縮小進光量也跟著變小,使得快門速度變低,就需要使用腳架來穩定機身,這也是風景攝影常會用到腳架的原因之一。

當我們在拍攝人像時,會利用淺景深的方式來模糊被攝體前後的景物,藉以凸顯主題的強度,同樣的拍攝手法也可以用在其它的場合上。要凸顯主題,淺景深是一個很方便的手法,所以一般在購買器材時,會依據需求選購一兩支大光圈的鏡頭,除了能在低光度下拍攝外,能靈活運用淺景深也是一個重要原因。

 

 曝光

曝光模式

曝光英文名稱為Exposure,曝光模式即計算機採用自然光源的模式,通常分為多種,包括:快門優先、光圈優先、手動曝光、AE鎖等模式。照片的好壞與曝光量有關,也就是說應該通多少的光線使CCD能夠得到清晰的圖像。曝光量與通光時間(快門速度決定),通光面積(光圈大小決定)有關。

 

快門和光圈優先:

為了得到正確的曝光量,就需要正確的快門與光圈的組合。快門快時,光圈就要大些;快門慢時,光圈就要小些。快門優先是指由機器自動測光系統計算出曝光量的值,然後根據你選定的快門速度自動決定用多大的光圈。光圈優先是指由機器自動測光系統計算出曝光量的值,然後根據你選定的光圈大小自動決定用多少的快門。拍攝的時候,用戶應該結合實際環境把使曝光與快門兩者調節平衡,相得益彰。

光圈越大,則單位時間內通過的光線越多,反之則越少。光圈的一般表示方法為字母「F+數值」,例如F5.6、F4等等。這裡需要注意的是數值越小,表示光圈越大,比如F4就要比F5.6的光圈大,並且兩個相鄰的光圈值之間相差兩倍,也就是說F4比F5.6所通過的光線要大兩倍。相對來說快門的定義就很簡單了,也就是允許光通過光圈的時間,表示的方式就是數值,例如1/30秒、1/60秒等,同樣兩個相鄰快門之間也相差兩倍

光圈和快門的組合就形成了曝光量,在曝光量一定的情況下,這個組合不是惟一的。例如當前測出正常的曝光組合為F5.6、1/30秒,如果將光圈增大一級也就是F4,那麼此時的快門值將變為1/60,這樣的組合同樣也能達到正常的曝光量。不同的組合雖然可以達到相同的曝光量,但是所拍攝出來的圖片效果是不相同的。

快門優先是在手動定義快門的情況下通過相機測光而獲取光圈值。舉例說明,快門優先多用於拍攝運動的物體上,特別是在體育運動拍攝中最常用。很多朋友在拍攝運動物體時發現,往往拍攝出來的主體是模糊的,這多半就是因為快門的速度不夠快。在這種情況下你可以使用快門優先模式,大概確定一個快門值,然後進行拍攝。因為快門快了,進光量可能減少,色彩偏淡,這就需要增加曝光來加強圖片亮度。物體的運行一般都是有規律的,那麼快門的數值也可以大概估計,例如拍攝行人,快門速度只需要1/125秒就差不多了,而拍攝下落的水滴則需要1/1000秒。

 

手動曝光模式:

手控曝光模式每次拍攝時都需手動完成光圈和快門速度的調節,這樣的好處是方便攝影師在製造不同的圖片效果。如需要運動軌跡的圖片,可以加長曝光時間,把快門加快,曝光增大(很多朋友在拍攝運動物體時發現,往往拍攝出來的主體是模糊的,這多半就是因為快門的速度不夠快。如果快門過慢的話,那麼結果不是運動軌跡,而是模糊一片);如需要製造暗淡的效果,快門要加快,曝光要減少。雖然這樣的自主性很高,但是很不方便,對於抓拍瞬息即逝的景象,時間更不允許。

 

AE模式:

AE全稱為Auto Exposure,即自動曝光。模式大約可分為光圈優先AE式,快門速度優先AE式,程式AE式,閃光AE式和深度優先AE式。光圈優先AE式是由拍攝者人為選擇拍攝時的光圈大小,由相機根據景物亮度、CCD感光度以及人為選擇的光圈等信息自動選擇合適曝光所要求的快門時間的自動曝光模式,也即光圈手動、快門時間自動的曝光方式。這種曝光方式主要用在需優先考慮景深的拍攝場合,如拍攝風景、肖像或微距攝影等。

 

多點測光:

多點測光是通過對景物不同位置的亮度,通過閃光燈補償等辦法,達到最佳的攝影效果,特別適合拍攝別光物體。首先,用戶要對景物背景,一般為光源物體進行測光,然後進行AE鎖定;第二步是對背光景物進行測光,大部分的專業或准專業相機都會自動分析,並用閃光燈為背光物體進行補光。

 

曝光補償

曝光補償也是一種曝光控制方式,一般常見在±2-3EV左右,分為正(+)補償和負(-)補償兩種,在相機上用「+/-」符號表示。簡單來說,在逆光攝影時,用正(+)補償(或以取景器中較暗處為測游標准)能適當表現出被攝體的細節,虛化背景,獲得高調的照片;用負(-)補償(或以取景器中較亮處測游標准)則獲得剪影效果,獲得低調的照片,表現光與影的關係。如果環境光源偏暗,即可增加曝光值(如調整為+1EV、+2EV)以突顯畫面的清晰度。

數碼相機在拍攝的過程中,如果按下半截快門,液晶屏上就會顯示和最終效果圖差不多的圖片,對焦,曝光一切啟動。這個時候的曝光,正是最終圖片的曝光度。圖片如果明顯偏亮或偏暗,說明相機的自動測光準確度有較大偏差,要強制進行曝光補償,不過有的時候,拍攝時顯示的亮度與實際拍攝結果有一定出入。數碼相機可以在拍攝後立即瀏覽畫面,此時,可以更加準確地看到拍攝出來的畫面的明暗程度,不會再有出入。如果拍攝結果明顯偏亮或偏暗,則要重新拍攝,強制進行曝光補償。

拍攝環境比較昏暗,需要增加亮度,而閃光燈無法起作用時,可對曝光進行補償,適當增加曝光量。進行曝光補償的時候,如果照片過暗,要增加EV值,EV值每增加1.0,相當於攝入的光線量增加一倍,如果照片過亮,要減小EV值,EV值每減小1.0,相當於攝入的光線量減小一倍。按照不同相機的補償間隔可以以1/2(0.5)或1/3(0.3)的單位來調節。

被拍攝的白色物體在照片里看起來是灰色或不夠白的時候,要增加曝光量,簡單的說就是「越白越加」,這似乎與曝光的基本原則和習慣是背道而馳的,其實不然,這是因為相機的測光往往以中心的主體為偏重,白色的主體會讓相機誤以為很環境很明亮,因而曝光不足,這也是多數初學者易犯的通病。

白色的衣服在白色背景下,相機判斷為了不拍的過亮而決定曝光,這樣整體顯的很暗。這時,加一點補償,白色的衣服也很白,臉的亮度也準確了。

黑色的衣服在黑暗的背景下,相機判斷為黑暗場所,結果臉拍的很白。這時減點補償,黑色的衣服更黑,臉的亮度剛剛好。

由於相機的快門時間或光圈大小是有限的,因此並非總是能達到2EV的調整範圍,因此曝光補償也不是萬能的,在過於暗的環境下仍然可能曝光不足,此時要考慮配合閃光燈或增加相機的ISO感光靈敏度來提高畫面亮度。

幾乎所有的數碼相機的曝光補償範圍都是一樣的,可以在正負2EV內加、減,但是加減並不是連續的,而是以1/2EV或者1/3EV為間隔跳躍式的。早期的老式數碼相機比如柯達的DC215就是以1/2EV為間隔的,於是有-2.0、-1.5、-1、-0.5和+0.5、+1、+1.5、+2共8個檔次,而目前主流的數碼相機分檔要更細一些,是以1/3EV為間隔的,於是就有-2.0、-1.7、-1、-1.0、-0.7、-0.3和+0.3、+0.7、+1.0、+1.3、+1.7、+2.0等共12個級別的補償值。

一般的說,景物亮度對比越小,曝光越準確,反之則偏差加大。相機的檔次有高有低,檔次高的,測光就比較準確,低的則偏差也會加大。如果是傳統相機,膠捲的寬容度是比較大的,曝光的偏差在一定範圍內不會有大問題,但是數碼相機的CCD寬容度就比較小,輕微的曝光偏差都可能影響整體的效果。

總而言之,曝光補償的調節是經驗加上對顏色的敏銳度所決定的,用戶一定要多比較不同曝光補償下的圖片質量,清晰度、還原度和噪點的大小,才能拍出最好的圖片。

 

包圍式曝光

包圍式曝光(Bracketing)是相機的一種高級功能。包圍式曝光就是當你按下快門時,相機不是拍攝一張,而是以不同的曝光組合連續拍攝多張,從而保證總能有一張符合攝影者的曝光意圖。使用包圍式曝光需要先設定為包圍曝光模式,拍攝時象平常一樣拍攝就行了。包圍式曝光一般使用於靜止或慢速移動的拍攝對象,因為要連續拍攝多張,很難捕捉動體的最佳拍攝時機。

包圍式曝光的做法是先按測光值曝光一張,然後在其基礎上增加和減少曝光量各曝光一張,若仍無把握,可多變化曝光量多拍幾張,可按級差為1/3EV、0.5EV、1EV等來調節曝光量,每張照片的曝光量均不相同,這樣就能從一系列的照片中挑選出一張令人滿意的。

 

測光

所謂測光其實就是指數碼相機根據環境光線系統依靠特定的測量方式而給出的光圈/快門組合的方式。簡單的說,也就是對被攝物體的受光情況進行測量。一般來說,測光主要是測定被拍攝對象反射到鏡頭中的光亮度然後在根據這一亮度給出一定的光圈快門速度組合。而這種測光方式一般也被稱之為反射式測光。而測光方式如果按測光元件的安放位置不同則可分為外測光和內測光兩種。

 

外測光:

指測光元件與鏡頭的光路各自獨立而進行測光。這種測光方式廣泛應用各種旁軸取景式鏡頭快門照相機中,雖然它具有足夠的靈敏度和準確度,但在許多時候,卻會因為鏡頭與測光元件的位置和感光方式不同而產生偏差。目前,許多的消費級數碼相機都使用了這樣的測光系統進行測光。

 

內測光:

一般也會被稱為TTL測光,即TTL Light Measuring。這種測光方式一般都是直接通過鏡頭來測量進入鏡頭的通光量,與外測光相比這種測光方式可以更為靈活的在更換相鏡頭或攝影距離變化、加濾色鏡時進行自動的光線校正。目前幾乎所有的單反數碼相機和准專業數碼相機都採用這種測光方式。

而在內測光中,測光元件的放置主要有兩種方案:一是放置在取景光路中目鏡附近,這種測光方式稱為TTL一般測光;二是放置在攝影光路中,光線從輔助反光鏡或由膠片平面、焦平面快門的葉片表面反射到測光元件上進行測光,這種測光方式稱為TTL直接測光。一般來說,TTL一般測光系統與廣大的傳統單反相機的測光系統比較相似,具有色彩還原準確,圖像淡雅的特點,而 TTL直接測光,則多被應用於各種消費級准專業相機之中,與TTL一般測光相比,這種直接測光可以較好的中和CCD色彩寬容度差的問題,而避免圖像色彩反差過大。

而無論是使用那種測光方案,專業一點的數碼相機都很可能具有多種測光模式。而這些測光模式,假如根據測光元件對攝影範圍內所測量的區域範圍不同來分類的話則主要包括點測光、中央部分測光、中央重點平均測光、平均測光模式、多區測光等幾個大類。而無論採用那種測光模式,其目的都是希望拍攝者可以更為自由的根據實際環境來準確的確定正確的曝光量。

 

 

閃光燈模式

目前,大多數數碼相機一般都具備閃光燈來輔助拍攝。閃光燈模式一般有以下幾種,即自動閃光、防紅眼與關閉閃光燈(Auto/Red-Eye Reduction/Off)。再高級一點的產品還提供「強制閃光(fill in或ON)」,甚至「慢速閃光(SLOW)」功能。

 

自動閃光:通常傳統膠捲相機與數碼相機在不作任何設定變動的時候,閃光燈模式都預設在「自動閃光」模式下。此時,相機會自動判斷拍攝場景的光線是否充足。如果不足,就會自動在拍攝時打開閃光燈進行閃光,以彌補光線。我們大部分的拍攝情況下,「自動閃光」模式都足以應付。

 

強制閃光:不管在明亮或弱光的環境中,都開啟閃光燈進行閃光。通常用在對背對光源的人物進行拍攝,可以增強人物的亮度,但是容易造成噪點增加和曝光過度。

 

關閉閃光(強制不閃光):強迫數碼相機關閉閃光燈。不管拍攝環境的光線條件如何,都不準閃光。此功能最適宜于禁止使用閃光燈的地方進行拍攝。

 

消除紅眼:英文學名為Redeye reduction,在數碼相機上的標誌一般為一隻「眼睛」。「紅眼」現象在拍攝人像照片(尤其是比較近的距離、環境較陰暗)時常會發生。這是由於眼睛視網膜反射閃光而引起的。如果你不想讓拍攝出來的人或動物的眼睛出現「紅眼」,可以利用數碼相機的「消除紅眼」模式先讓閃光燈快速閃爍一次或數次,使人的瞳孔適應之後,再進行主要的閃光與拍攝。以下為開不開防紅眼和開防紅眼兩種模式下拍出來的不同圖片。

 

慢速同步:不管在明亮或弱光的環境中,都開啟閃光燈進行閃光。通常用在對背對光源的人物進行拍攝,可以增強人物的亮度,但是容易造成噪點增加和曝光過度。在光線昏暗的環境下拍照時,如果使用閃光燈加較高的快門速度進行拍攝,很容易造成前景主體太亮,甚至是白晃晃的一片,而背景卻依舊灰暗,無法辨別細節。而「慢速閃光同步」會延遲數碼相機的快門釋放速度,以閃光燈照明前景,配合慢速快門(如1/5秒)為弱光背景曝光。這樣,就能夠拍攝出前後景均得到和諧曝光的照片。

 

前/後簾同步閃光:在弱光的情況下,快門速度比較慢,而前/後簾同步閃光,基本上不會提高快門速度。比如正常測光,最大光圈的時候,快門速度是1秒。前簾同步閃光,在快門開啟的同時閃光1/90秒,然後繼續曝光到1秒或1/2秒。後簾同步閃光和前簾同步閃光相反,快門開啟後,直到快門關閉的最後,才開始閃光。

 

智能閃光:它的特點在於可以根據實際需要,恰當合理的調整輸出量。其根據拍攝時相機的感光度、光圈、速度設置,再根據用戶的場景模式選擇,來判斷出準確的曝光量。由於有了高感光度這個基礎條件,相機能夠以較低的閃光燈輸出即獲得準確的曝光,這樣就可以完全避免「漂白」或背景丟失的狀況了。

 

 

對焦

對焦方式

對焦的英文學名為Focus,通常數碼相機有多種對焦方式,分別是自動對焦、手動對焦和多重對焦方式。

 

自動對焦:

傳統相機,採取一種類似目測測距的方式實現自動對焦,相機發射一種紅外線(或其它射線),根據被攝體的反射確定被攝體的距離,然後根據測得的結果調整鏡頭組合,實現自動對焦。這種自動對焦方式——直接、速度快、容易實現、成本低,但有時候會出錯(相機和被攝體之間有其它東西如玻璃時就無法實現自動對焦,或者在光線不足的情況下),精度也差,如今高檔的相機一般已經不使用此種方式。因為是相機主動發射射線,故稱主動式,又因它實際只是測距,並不通過鏡頭的實際成像判斷是否正確結焦,所以又稱為非TTL式。

這種對焦方式相對於主動式自動對焦,後來發展了被動式自動對焦,也就是根據鏡頭的實際成像判斷是否正確結焦,判斷的依據一般是反差檢測式,具體原理相當複雜。因為這種方式是通過鏡頭成像實現的,故稱為TTL自動對焦。也正是由於這種自動對焦方式基於鏡頭成像實現,因此對焦精度高,出現差錯的比率低,但技術複雜,速度較慢(採用超聲波馬達的高級自動對焦鏡頭除外),成本也較高。

 

手動對焦:

手動對焦,它是通過手工轉動對焦環來調節相機鏡頭從而使拍攝出來的照片清晰的一種對焦方式,這種方式很大程度上面依賴人眼對對焦屏上的影像的判別以及拍攝者的熟練程度甚至拍攝者的視力。早期的單鏡反光相機與旁軸相機基本都是使用手動對焦來完成調焦操作的。現在的准專業及專業數碼相機,還有單反數碼相機都設有手動對焦的功能,以配合不同的拍攝需要。

 

多重對焦:

很多數碼相機都有多點對焦功能,或者區域對焦功能。當對焦中心不設置在圖片中心的時候,可以使用多點對焦,或者多重對焦。除了設置對焦點的位置,還可以設定對焦範圍,這樣,用戶可拍攝不同效果的圖片。常見的多點對焦為5點,7點和9點對焦。

 

全息自動對焦:

全息自動對焦功能(Hologram AF),是索尼數碼相機獨有的功能,也是一種嶄新自動對焦光學系統,採用先進激光全息攝影技術,利用激光點檢測拍攝主體的邊緣,就算在黑暗的環境亦能拍攝準確對焦的照片,有效拍攝距離達4.5米。

正確對焦

絕大部分的數碼相機都配備有自動調節焦距的自動對焦(AF)功能,只要將相機對著想要拍攝的物體按動快門就可以了,但是這樣簡單的操作有時就會導致對焦不準的情況出現。

 

一.焦距沒有調準主要有兩個原因:

1.相機晃動:其中之一就是相機晃動。好不容易調節好焦距,但是在按動快門的時候相機一旦發生晃動,那麼整個畫面都會變得模糊。

防止因相機晃動而引起的脫焦有:

(1) 牢牢地抓住相機。

(2) 盡量選用高速快門進行拍攝。

(3) 使用三角架等固定相機的工具。

 

2.脫焦:

第二種是脫焦,雖然對準了焦距,但是對焦的位置出現偏差的情況。對焦位置靠前或對焦位置靠後都導致這種情況的出現。

防止對焦位置靠前或對焦位置靠後所導致的脫焦有以下幾種方法。

(1) 將需要對焦的部分(被拍攝物)放在畫面的中間(畫面的四周不進行對焦)

(2) 不要拍到位於需要對焦部分部分前面的其他多於物體(可能會在對焦時將焦點集中在前面的物體上而導致對焦位置靠前的情況出現。

(3) 不要將快門一下子按到底(應先輕按快門確定焦距是否對準再按下快門進行拍攝)。

 

二.正確對焦的訣竅:

在採用自動對焦時,先將相機對準被拍攝主體,然後半按快門,這時相機就會自動尋找焦點,如果對焦完成,在相機的LCD上就會顯示一個綠色的小方框,方框所對應的區域就在焦點所在的區域,這時再完全按下快門。(這裡還有一個小技巧,就是當完全按下快門時手不要立馬鬆開,等拍攝完成時再鬆開,這是因為手持相機拍攝時,立馬鬆開手的話,相機很容易發生抖動而造成相片模糊。)如果半按快門相機找不到焦點,相機一般會發出警告,如在LCD上,對焦框會顯示紅色或者是黃色,這時就需要重新對焦。現在一般數碼相機中還帶有紅外輔助對焦系統,如果拍攝時光線條件比較差時,相機對焦就會非常困難,這時相機就會發出一束紅外線打在被攝主體上,用此來測定被攝物體與相機之間的距離,從而完成對焦。

 

 

臉部識別技術

在以往的拍攝中,如何處理人物和背景的關係一直是個麻煩的問題:如果人物不是在取景器的中間,相機就可能把焦點對在遠處的背景,導致人物模糊;當人物和背景的亮度差別很大,則會導致人臉部曝光不足或過度。為了解決這些問題,專業的數碼相機配備了「5點、9點」的對焦系統和「面測光、點測光、包圍測光」測光系統,還要加上「AE/AF鎖」。如此複雜的設置對拍攝者的經驗和手指靈活性都是巨大的考驗,而對於許多不具備這些功能的數碼相機來說,拍攝者就完全束手無策了。臉部識別技術Face Detection技術的出現,則讓這個難題不復存在。這一技術能夠讓相機自動識別畫面中是否有人的臉部,並自動將人臉作為拍攝的主體。然後,相機在對焦和曝光控制方面都將針對人臉的狀況來調整。

臉部識別技術(Face detection)的原理聽起來並不深奧,它通過識別畫面中的眼睛、嘴等特徵信息,鎖定畫面中的人臉位置,並自動將人臉作為拍攝的主體,設置準確的焦距和曝光量。當Face detection臉部識別功能開始工作的時候,相機就會自動根據畫面中人臉的位置和照度進行設置,確保人臉的清晰和曝光準確。此外,當畫面中有多個人物時,Face detection臉部識別功能也能夠準確工作,挑選最主要的對象。

  
推薦閱讀:

Orico透明套裝,看顏值還是重實用性
小新Air14/15.潮700014/15介紹
由堅果新機的設計聊起——我們是否真的應該抵制「劉海」屏?
如何選購手機
華強北出品iphoneX,真假難辨,你認出來算我輸!

TAG:相機 | 數碼相機 | 數碼 | 性能 | 曝光 | 測光 | 對焦 | 景深 | 模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