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淡水魚觀賞圖集(二)

 中國淡水魚觀賞圖集(二) 2008年11以24日15:58 來源:西祠衚衕  90青梢紅[魚白] 鯉科 

Erythroculter dabryi (Bleeker)

(青梢於、青餐)

頭後背部稍隆起。下頜突出於上頜的前方,口斜裂。側線鱗64~71。胸鰭未端達到或超過腹鰭起點。臀鰭條3,23~29。

棲息於靜水湖泊的中上層。肉食性,主食小蝦。生殖季節,以5月最盛,在水草叢生的湖漢或河灣中產卵,卵粘附於水草上。個體不大,最大1市斤左右。

分布於全國各主要水系。

91擬尖頭紅[魚白] 鯉科

Erythroculter oxycephaloides (Kreuenberg et Pappenhein)

(鴨嘴紅梢)

頭小,尖長,頭背面稍扁平,頭後背部顯著隆起。口向上傾斜。背鰭硬刺光滑。臀鰭條3,23~26。

多棲居於流水或大水面靜水體中。肉食,以小魚和蝦為主。5~6月產卵。個體較大,最重達6市斤以上,但數量較少。

分布於長江水系。

92短臀近紅[魚白] 鯉科

Ancherythroculter wangi (Tchang)

(麻尖)

口亞上位。眼較小,吻長大於眼徑。側線鱗60~64。背鰭起點位於吻端與尾鰭基部的中點。胸鰭未端不達腹鰭。臀鰭條3,17~22。

適應於流水環境,數量不多。分布在K江上游。

93黑尾近紅[魚白] 鯉科

Ancherythroculter nigrocauda Yih et Woo

(高尖)

日端位,下頜比上頜稍長。眼較小,吻長大於眼徑。側線鱗65~70。背鰭起點至吻端較至尾鰭基為近。胸鰭未端達到或超過腹鰭其部。臀鰭條3,23~28。

中上層包類,主食小魚。個體個大,常見者體長150~300毫米。

數最不多。分布於長江上游。

94高體近紅[魚白] 鯉科

Ancherythroculter kurematSui (Kimura)

(大眼刁、圓大眼)

口端位,下頜較上頜稍長。眼大,吻長與眼徑相等。側線鱗57~63。背鰭起點位於吻端與尾鰭基部的中點。胸鰭未端不達腹鰭基部。臀鰭條3,21~25。

個體不大,一般體長為100~2m毫米。3~4月產卵。天然數量個多。分布於長江山上游。

95四川半餐 鯉科

Hemiculterella sauvagei Warpachowsky

體較扁薄。自腹鰭基部至肛門具腹棱。口端位。下頜前端中央有丘突與上頜前端中央的凹陷相嵌合。側線鱗50~55,側線在胸鰭上方急劇向下彎折。背鰭無硬刺。臀鰭條3, 11~13。

中上層魚類。個體小,一般體長為60~130毫米,數量不多。分布於K江、珠江水系。

96黃尾鯝 鯉科

Xenocypris davidi Bleeker

(黃尾、黃片、黃姑子、黃尾刁)

口小.下位,橫裂,下頜具角質邊緣。下咽齒3行。鰓耙47~51。側線鱗63~68。腹部在肛門前方有不明顯的腹棱。

生活在江河、湖泊的底層。以下頜角質邊緣刮食底層著生藻類和高等植物碎屑。2年性成熟,4~6月產卵。生殖季節親魚群集溯游到淺灘處產卵,卵粘性。最大長400毫米,一般2年魚約200毫米。天然產量較豐富。

分布於黃河以南各水系。

97銀鯝 鯉科

Xenocypris argentea Gunther

(密鯝、銀[魚參]、刁子)

口小,下位,橫裂,下頜具角質邊緣。下咽齒3行,鰓耙38~45。側線鱗53~64。腹部在肛門前方具不明顯的腹棱。

棲息於江、湖的中下層。刮食著生藻類和高等植物碎屑。2年魚可達性成熟,4~6月在流水中產卵,卵漂流性。天然產量大,尤以江河中上游的數量更多。

分布於全國各主要水系。

98細鱗斜頜鯝 鯉科

Plagiognathops microlepis(Bleeker)

(沙姑子、黃片)

口下位,略呈弧形,下頜有較發達的角質邊緣。下咽齒3行。鰓耙39~48。側線鱗74~84。自腹鰭基部至肛門問有明顯的腹梭。

在江河、湖泊和水庫等不同環境均能生活。以著生藻類及水生高等植物碎屑為食。一般2年魚可達性成熟,繁殖力強,4~6月產卵,集群溯河至水流湍急的礫行灘產卵。卵粘性。在蛔類中個體最大,可長達6中斤。生長較快,2年能長至1市斤左有。現已成為一個新的養殖對象。

分布於全同各主要水系。

99圓吻鯝 鯉科

Distoechodon tumirostris Peters

(青片、扁魚)

體略側扁。腹部圓,無腹棱。吻鈍,向前突出。口極寬,橫裂,下頜具銳利而發達的角質邊緣。下咽齒2行。側線鱗72~82。

棲息於江、河的中下層,刮食石上著生藻類和植物碎片。是一種很好的養殖品種,在我國有二、三百年養殖歷史,與家魚混養可提高產量。

分布於長江以南各水系。

 科(十)

100逆魚 鯉科

Acanthobrama simoni B1eeker

(刺鯿、扁脖子)

口小.下位,橫裂;下頜角質邊緣不發達。眼徑與吻長相等。下咽齒l行。側線鱗41~50。自腹鰭基部至肛門有明顯的腹棱。

常見小型魚類,喜群集逆水溯游。以藻類為主要食物。5~6月產卵,卵漂流性,產於急流溪河中。個體小,繁殖快,數量較多。

分布於長江水系。

101鰱 鯉科

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Cuvier et Valendennes)

(白噬、鰱子、扁魚)

頭大,;吻鈍圓,口寬,眼位於頭側下半部,眼間距寬。鰓耙特化,彼此聯合成多孔的膜質片,有螺旋形的鰓上器。鱗細小。胸鰭未端不達腹鰭基部。腹部狹窄,自喉部至肛門有發達的腹棱。

我國著名的四大家色之一,適宜於湖泊、水庫放養,天然產量也很高。活動於水的中、上層,性活潑,遇驚後即跳躍出水。4月下旬水溫達18C以卜時,江水上漲或流速加劇時間開始產卵,產卵期持續到7月上旬。受精卵吸水膨脹,隨水漂流孵化,生長快,從2年到3年魚體重可由2市斤增長到8市斤。池塘養殖第二年即可上市。最大個體重達40~50市斤。

分布於全國各主要水系。

102鱅 鯉科

Aristichys nobilis(Ricardson)

(花鰱、胖頭魚)。

頭很大,幾乎占身體長度的1/3。吻寬,口大。眼位於頭側下半部、,鰓耙呈頁狀,但不聯合。具螺旋形的鰓上器。鱗細小。胸鰭未端超過腹鰭基部。自腹鰭至肛門有狹窄的腹棱。

活動於水的中上層,性較溫和,行動遲緩。以浮遊動物力食。在長江4年達性成熟。4~7月,當水溫在18C以上、江中漲水時產卵,卵漂流性。生長迅速,1年魚體重1~2市斤,一般3年魚可長到10多市斤。個體大,最大達70~80市斤。天然產量較高,為重要纖濟魚類,也是我國優良的養殖魚類。

分布十全國各主要水系。

103刺[魚巴] 鯉科

Barbodes (Spinibarbus) caldwelli(Nichols)

(青棍、黃娟魚、軍魚)

體稍呈圓筒形。吻較圓鈍,須之對。鱗大,側線鱗川~26。背鰭無硬刺,在背鰭起點處有「平卧向前的尖刺,埋於皮內。中下層魚類。喜生活於水流較急、礫石底質、水色清澈的江河中。雜食性,食水生昆蟲、高等植物碎屑等。在水流湍急的江段產卵。最大個體可長至12中斤。肉鮮嫩,可作為山谷水庫的馴化收養對象。

分布於長江以南各水系。

104中華仕(刺靶 鯉科

Barbodes (Spinibarbus) Sinensis(Bleeker)

(青波、烏鱗)

體略側扁。觸鬚2對,側線鱗29~34。背鰭具帶鋸齒的硬刺,其起點在腹鰭起點的前上方。在背鰭起點處向前有一平卧的倒刺,埋於皮內。

一股棲息於底質多石的流水中,冬子在深坑岩穴中越冬,寺季進入交流或上游。雜食什,以攝食著生的絲狀藻類和水(高等植物碎片為主。4~6月在水流湍急的江河底部產卵。個體較大。最人可達10多市斤。生長尚快,家養條件下,七年可長至半市斤。肉質肥嫩,在山區河流內產量均較高,是一種重要的經濟魚類。

分布於長江上游。

105鱸鯉 鯉科

Percocypris pingi pingi(Tchang)

(花魚、江[溫]、江鯉、青脖)

頭長,吻較尖。口大,斜裂,下頜向前突出。須2對。鰓孔大。背鰭硬刺後緣具細鋸齒。

生活於江河中、上層。性兇猛,吞食其他魚類。最重可達10餘市斤,常見為1~2市斤,肉質較佳。

分布於長江上游、西江及南盤江。

106帶半刺厚唇魚 鯉科

Acrossocheilius (Lissochilichthys) hemispinus cinctus (Lin)

頭前部略尖。口下位。唇厚,下唇兩側瓣互相接近,下頜角質略外露。須2對,頜須長度等於眼徑。背鰭未根不分枝鰭條粗壯,後緣只鍬齒。體側沿側線具一黑縱帶。

多生活於底層為礫石的山澗溪河。個體不入,常見體長100~200毫米。

分布於西江、湘江。

107白甲魚 鯉科

Varicorhinus (Onychostoma) simus (Sauvage et Dabry)

(瓜溜、圓頭魚)

體較高,頭短闊,吻圓鈍。口頗寬,下位,橫裂,下頜具角質邊緣。成負無須。側線鱗46~49。背鰭硬刺具鋸齒。

棲息於水流較急、底質多礫石的江段,冬季在岩穴深處或深坑中越冬。常以下頜刮取藻類為食。雌魚體重約l市斤開始性成熟。3~5月,在多砂石的急流灘上產卵。肉細嫩、富脂肪。生長較快,3年魚體重2中斤以上。個體較大,最大能長至7市斤。為地區性經濟魚類。

分布於長江中上游。

108四川白甲魚 鯉科

Varicorhinus (Onychostoma) angustistomatus Fang

(臘棕)

體形與白甲色相似,體稍低。口下位,橫裂下頜具角質邊緣。須2時。背鰭硬刺後緣具鋸齒偶鰭及尾鰭下葉呈鮮紅色。

常在底層多礫石、清澈的流水中棲息,冬季在深水多亂石的江底越冬。刮食藻類和沉積腐殖質等。存子親色成群溯游到沙灘急流處產卵。卵沉件,附著於水底砂石上孵化。中小型食用魚。

分布於長江上游。

109小口白甲魚 鯉科

varicorhinus (Onychostoma) lini Wu

(紅尾子)

體長,稍側飼。頭短,圓鈍。口較小,下位。下頜具角質邊緣。須2對。背鰭具有帶鋸齒的硬刺尾柄較細。

為江河流水生活的魚類。個體不大。分布於長江以南各水系。

 科(十一)

110稀有白甲魚 鯉科

Varicorhinus (Onychostoma) rarus Lin

(沙魚)

體側扁,略高。頭短而寬,吻圓鈍。口頗寬,下位,橫裂,下頜具角質邊緣。須2對。側線鱗42~44。背鰭硬刺後緣具鋸齒,第1根分枝鰭條短十頭長。

生活在礫石底、水流湍急的江段。食著十藻類。常見體至0.5~3市斤。

分布於長江以南各主要水系。

111瓣結魚 鯉科

Tor (Folifer) Brevifilis brefilis (Peters)

(哈司、重口、馬嘴)

體呈流線形,尾柄細。頭大。吻大而突出,口大,馬蹄形,唇厚,肉質,分3葉;中葉發達,近方形,鷹緣遊離。須2對。背鰭硬刺後緣具鋸齒。

通常棲息在清澈水體中,巡遊於水底亂石間,伸出大口吸食石隙間的底棲動物。3年性成熟,在急流中繁殖。中型魚類,常見1~2市斤,最大5~6市斤。上游地區產量較高。

分布於長江以南各主要水系。

112齊口裂腹魚 鯉和)

Schizothorax (Schizothorax)prenanti (Tchang)

(齊口、細甲魚)

吻圓鈍。口寬,下位,橫裂。下頜具角質邊緣。須2對,須與眼徑等長。鱗細小,臀鰭和肛門兩側各具列較大的臀鱗。背鰭刺弱,後緣光滑或具少數鋸齒。成熟雄魚吻部具珠星。

下層魚類。棲息于山區的河流內,常在礫石河灘上刮食著生藻類。3~4月繁殖。個體較大,常見1~2市斤,最大可長到8~10市斤。

分布於長江上游。

113重口裂腹魚 鯉科

Schizothorax(Racoma) davidi (Sauvage)

(重口、細甲魚)

頭錐形。口下位。唇肉質,肥厚,下唇發達,分三葉,中葉細小,側葉寬闊。須2對人度為頭長的1/3。鱗小,臀鰭和肛門兩側具一列較大的臀鱗。背鰭硬刺細弱,後緣具鋸齒。

屬冷水性的下層魚類。在底質為砂灘、礫石的急流中生活,尤以河道彎曲處為多。主食水生昆蟲。8~9月在水流較急的礫石堆中產卵。肉肥、富脂肪。個體較大,一般2~4市斤,最大可達到20市斤。是產區的經濟魚類。

分布於長江上游。

114華鯪鯉科

Sinilabe0 rendahfli rendahli (Kimura)

(青龍棒、青[魚甬])

體略旱棍棒狀。口下位,呈新月形。吻皮向下蓋住上唇中段的基部,邊緣具細缺刻。下唇內面布滿小乳突,下頜有角質邊緣。須2對,細小。背鰭無硬刺.外緣輪廓外凸。生殖季節雄魚吻部有珠甲。

棲息於底質多岩石、水清澈的河流及山澗溪流的下層。常在岩石上刮食藻類及有機沉積物。3~5月,在水流較急、底層多砂石的環境中產卵,卵粘著於岩石上。個體較大,常見為2~3市斤,最人10餘市斤。肉質細嫩,含脂量高。為上游地區的經濟魚類。

分布於長江上游和各支流。

115湘華鯪 鯉科

Sinilabeo decorus tungting (Nichols),

(青魚、尤狗魚)

外形似華鯪。口部構造也相似。幼魚具須2對,成魚退化。背鰭無硬刺,外緣平截。

生活習性與華鯪相似。分布於湘江水系。

116泉小魚 鯉科

Jemilabeo prochilus(Sauvage et Dabry)

(油魚)

體近圓筒形,吻圓鈍。口下位,吻皮中央有「八」形的深缺刻,吻皮接近口處和下唇頤部遍布整齊的小乳突。當吻皮和下唇外翻時呈喇叭形。須2對。背鰭無硬刺。肛門緊接臀鰭起點。

下層魚類,喜在山溪和有流水或泉源的岩洞和江河中生活。常以日在水底岩石上銼食附著藻類、有機物質等。3~4月在上游的石縫或石洞中產卵。個體不大,肉質細嫩,富含脂肪。為上游的食用魚類。

分布於長江上游。

117墨頭魚 鯉科

Garra pingi pingi (Tchang)

(墨魚、東坡魚)

體略呈圓筒形,頭寬而平扁。口大,下位。吻皮邊緣裂成流蘇狀。下唇形成寬大的橢圓形吸盤,中央為肉質墊,周緣遊離,其上有小乳突(見左下圖)。無須。背鰭無硬刺,外緣凹形。偶鰭呈水平位置。

為底棲性魚類,多棲於水清澈、底層多礫石的急流環境,以吸盤吸附於水底石塊上,食附生於石塊的藻類、植物碎屑等。3~4月在流水中產卵。常見體長200~300毫米,最大可長到667毫米。肉厚、多脂、味鮮美,為珍貴的經濟魚類。

分布於長江上游,雲南元江、瀾滄江等水系。

118岩原鯉 鯉科

procypris rabaudi (Tchang)

(岩鯉、黑鯉、墨鯉)

體略高,背部隆起。唇厚,表面乳突不明顯。須2對。背鰭、臀鰭具有粗壯的後緣帶鋸齒的硬刺。背鰭外緣平截。胸鰭未端接近或達到腹鰭起點。生殖期間雌雄魚頭部都出現珠星。

在流動的深水中生活,常在岩石縫隙間巡遊覓食。冬天潛入岩穴或深坑。2月分始向產卵場遊動,2~4月在水質清澄、底質為礫石的急灘處分批產卵。卵粘附在石塊上。以底棲動物和水生植物為食。生長緩慢。最大達20市斤。肉厚肥嫩,為上等魚,可在山谷水庫放養。

分布於長江上游。

119鯉 鯉科

Cyprinus (Cyprinus) carpio Linnaeus

(鯉拐子、[魚代]仔)

體長,略側扁。須2對。下咽齒呈臼齒形。背鰭基部較長。背鰭、臀鰭均具有粗壯的、帶鋸齒的硬刺。

多棲息於底質鬆軟、水草叢生的水體。冬季遊動遲緩,在深水底層越冬。以食底棲動物為主的雜食性魚類。一般於清明前後在河灣或湖漢水草叢生的地方繁殖,分批產卵,卵粘附於水草上發育。適應性強,能耐寒、耐鹼:耐缺氧。可在各種水域中生活。為廣布性魚類,個體大,生長較快,為淡水魚中總產最高的一種。

鯉魚養殖歷史悠久,經過長期人工選擇,業已培育出許多養殖品種,如江西、浙江的紅鯉均為優良品種。

 

120鯽 鯉科

Carassius auratus auratus (Linnaeus)

(喜頭、鯽拐子、月鯽仔)

體側扁而高。頭較小,吻鈍。無須。下咽齒側扁。背鰭基部較短。背鰭、臀鰭具粗壯的、帶鋸齒的硬刺。

為廣布、廣適性魚類,分布自亞寒帶至亞熱帶,能適應各種惡劣環境。雜食性,食浮游生物、底棲動物及水草等。繁殖力強,成熟早。3~7月,在淺水湖汊或河灣的水草叢生地帶繁分批產卵,卵粘附於水草或其它物體上。為中小型魚類,常見為半市斤左右,最大達3市斤以上。肉質細嫩、味鮮美,為廣大群眾喜食的上等魚類。廣佈於全國各水系。

鯽魚的品種很多,金鯽便是鯽魚的一個變種,經過長期培育和選擇,即成為名貴的觀賞魚——金魚,現己在世界各地飼養。

平鰭鰍科

121浙江原纓口鰍 平鰭瞅抖

Vanmanenia stenosoma chekianensis(Tchang)

頭部平扁,尾部稍側扁,尾柄長與尾柄高相等。吻很長,吻沼分成3葉。具須3對。下唇具有小乳突,中部邊緣僅有4個分葉小乳突。鰓裂下端延伸到頭部腹面。胸鰭、腹鰭平展。尾鰭近截形。體被蟲蝕形的斑紋。

小型魚類,營底棲生活。棲息于山澗溪流水底。分布於浙江各水系。

122犁頭鰍 平鰭鰍科

Lepturichthys fimbriata(Gunther)

(長尾鰍、細尾魚、鐵掃把)

頭部平扁,形似犁頭。尾柄特別細長,呈細鞭狀。匕柄高度小十眼徑。吻褶分葉,中葉寬,後緣有1對須狀突。吻須2對,口角須3對。上、下唇均具多數須狀突,頤部有1~2對小須。鰓裂擴展到頭部腹面。體鱗細小,鱗片上一般具刺狀疣突。

底棲性小型魚類。生活在江河於流急流石灘處。生殖季節在4月中到6月初,卵漂流性。

分布於長江中、上游。

123短身間吸鰍 平鰭鰍科

Hemimyzon abbreviata(Gunther)

(石爬子)

體呈扁圓筒形,尾柄圓而細長。頭平扁。須4對;吻須、口角須各2對。鰓裂擴展到頭腹面。鱗小,光滑。胸、腹鰭平展。腹鰭左右不連合。其未端離肛門甚遠。

小型魚類。常生活在水流湍急的江河中。胸、腹鰭展開,可吸附在岩石上不致被沖走。

分布於長江上游。

124 中華間吸瞅 平鰭鰍科

Hemimzon sinensis(Sauvage et Dabry de Thjersant)

(石爬子)

體平扁,尾柄圓而細長,吻須、口角須各2對,唇有1~2排乳突,下唇乳突不明顯。頤部具1~2對大乳突。鰓裂擴展到頭腹面。鱗片具有發達的棱脊。胸、腹鰭平展;腹鰭左右不連合,腹鰭未端達肛門。

底棲性小型魚類。棲息在江河急流。展開胸、腹鰭可將其扁平的身體吸附於石塊而不被急流沖走。

分布於長江上游。

125四川華吸鰍 平鰭鰍科

Sinogastromyzon szechuanensis szechuanensis Fang

體寬短,十扁。吻須、口角須各之對。鰓裂稍擴「展至頭部腹面。胸鰭基部的背面及其後緣至腹鰭基部的體側裸露。胸、腹鰭人七千展,胸鰭起點在眼的前方,未端超過腹鰭起點,腹鰭左右相連成吸盤狀,尾鰭凹形。

底棲小型魚類。體型特化,腹鰭成吸盤狀,吸附在水流湍急的山澗溪流礫石上,能匍匐跳躍前進。主食藻類。5月份,在急流石灘上產卵,卵粘附十礫石上發育。

分布十長江上游。

126峨嵋後平鰍 平鰭鰍科

Metahomaloptera omeiensis Chang

(石爬子)

體短寬,平扁。吻須、口角須各2對。鰓裂頗窄,僅限於胸鰭基部的背上方。胸、腹鰭左右平展,胸鰭起點在眼前緣的下方,未端超過腹鰭起點,左右腹鰭連成吸盤狀,尾鰭凹形。

體型特化,棲居於水流湍急的山澗溪河礫石或砂灘上,可停伏於岩石上不致被沖走,行動敏捷,能在石上匍匐跳躍前進。是小型底棲魚類,體長一般為40~70毫米。

分布於長江上游。

魚危]科

127大鰭[魚 ] [魚危]科

Hemlbagrus macropterus Bleeker

(江鼠、石扁頭、石鬍子)

體長,頭平扁。須4對,甚長,上頜須未端超過背鰭起點。體無鱗。行鰭硬刺光滑:胸鰭刺發達,前緣粗糙,後緣具鋸齒。脂鰭特別長,起點接近背鰭,未端幾與尾鰭相連。

中小型底層魚類,多在江河水流湍急、底層多礫石的環境中生活。夜間覓食,食底棲動物。6~7月繁殖,在流水灘產卵,卵粘附於石上。常見為0.5~1市斤,最大達10市斤。

分布於長江、珠江水系。

128黃顙魚 [魚危]科

PSeudobagrus fulvldraco (Richardson)

(黃臘丁、[魚央]絲)

須4對;上頜須長,末端達到或超過胸鰭基部。體無鱗。背鰭硬刺後緣具鋸齒。胸鰭刺比背鰭刺長,前、後緣均具鋸齒。脂鰭較短,臀鰭條21~25。尾鰭分叉。鼻須:一半為白色另一半為黑色。

在靜水或緩流的淺灘生活。白天潛伏於水底層,夜間活動。雜食,主食底棲無脊椎動物。成熟雄魚肛門後面有生殖突。4~5月產卵。親魚有掘坑築巢和保護後代的習性。分布較廣,產量大,肉嫩,少刺,多脂肪。最大約1.5市斤。是普通食用魚類。分布十全國各上要水系。

129岔尾黃顙魚 [魚危]科

PSeudobagrus eupogon Boulenger

吻短。須4對;上頜須長,未端超過胸鰭中部。體無鱗。背鰭硬刺後緣具鋸齒。胸鰭刺與背鰭刺等長,前、後緣均有鋸齒。脂鰭短。臀鰭條21~23。尾鰭深分叉。鼻須全為黑色。」

為江河、湖泊中常見魚類,尤以中、下游湖泊為多。營底棲生活。食昆蟲、小蝦、螺螄和小魚等。個體不大。分布於長江水系。

130江黃顙魚 [魚危]科

Pseudobagrus vachelli(Richards0n)

([魚央]絲、硬角黃臘丁、江顙)

頭頂覆蓋薄皮。須4對,上頜須未端超過胸鰭基部。體無鱗。背鰭刺比胸鰭刺長,後緣具鋸齒。胸鰭刺前緣光滑,後緣也有鋸齒。腹鰭未端達臀鰭。脂鰭基部稍短於臀鰭基部。臀鰭條21~25。

為底層魚類。江河、湖泊中均能生活,尤以江河為多。主食昆蟲幼蟲及小蝦。最大個體2市斤左右。分布於長江和珠江水系。

131光澤黃顙魚 [魚危]科

PseudObagrus nitidus Sauvage et Dabry

(尖嘴黃顙、油黃姑)

吻短、稍尖。須4對,上頜須稍短,未端不達胸鰭基部。背鰭刺較胸鰭刺為長,後緣鋸齒細弱,胸鰭刺前緣光滑,後緣帶鋸齒。腹鰭未端能達到臀鰭起點。脂鰭基部短於臀鰭基部,臀鰭條22~25。尾鰭深分叉。

江湖中、下層生活。食水生昆蟲和小蝦。4~5月在近岸淺水區產卵。生殖時,雄魚在水底掘成鍋底形圓穴,上面覆蓋水草,雌魚產卵於穴中,雄魚守候穴旁保護魚卵發育。個體不大,常見體長為80~140毫米。分布於長江水系。

132鈍吻[魚危] [魚危]鮑科

Leiocassis crassirostris Regan

頭較短,吻圓鈍。唇肥大。眼被皮膜覆蓋。須4對,上頜須未端幾達鰓膜。背鰭刺長於胸鰭刺,後緣光滑或僅留鋸齒痕。胸鰭刺前緣光滑,後緣鋸齒髮達。脂鰭長,基部超過臀鰭基部。臀鰭條17~19。尾鰭深叉。

為底層魚類。個體不大。產於長江水系。

133粗唇[魚危] [魚危]科

Leiocassis crassilabris Gunther

吻圓鈍。眼被皮膜覆蓋。須4對,上頜須超過眼後緣,接近鰓膜。背鰭刺較長,後緣有細小的鋸齒。胸鰭刺前緣光滑,後緣鋸齒髮達。脂鰭基部長等於或稍長於臀鰭基部。臀鰭條16~19。尾鰭深分叉。

多在江河、湖泊的底層生活。個體不大。分布於長江、珠江閩江等水系。

134長吻[魚危] [魚危]科

Leiocassis longirostris Gunther

(江團、肥沱、[魚回]魚)

頭較尖,吻特別肥厚,顯著突出。須短,4對。眼小,被皮膜覆蓋。背鰭刺後緣有鋸齒。胸鰭刺前緣光滑,後緣鋸齒弱。在臀鰭上方有一肥厚的脂鰭。臀鰭條14~18。尾鰭分叉。

棲息廠江河的底層,冬季在多岩石的深水處越冬。肉食性,以小魚、蝦、水生昆蟲為食。4~6月,在底質多為砂、礫石的急流中產卵。卵粘性。為同類魚中生長較快、體型最大的一種。最大達20市斤。肉鮮嫩,少細刺,被列為上等名魚。其鰾特別肥厚、干制後為名貴的魚肚,向被視為餚中珍品。分布於全國各主要水系。

135細體[魚危] [魚危]科

Lei si paratti Gunther

(溜竿黃臘丁、牛尾巴)

體細長,頭平扁。須4對,上頜須未端不達胸鰭基部。背鰭刺後緣有細弱的鋸齒,刺長與胸鰭刺相等或稍短。胸鰭刺前緣光滑,後緣鋸齒明顯。脂鰭基部稍長於臀鰭基部。臀鰭條17~20。尾鰭內凹,兩葉未端圓。

棲息於江河底層。個體不大,常見者100~200毫米。分布於長汀中、上游。

136短尾[魚危] [魚危]科

Leiocassis brevicaudatus Wu

體較租短。唇厚。須4對,細小,上頜須未端超過眼後緣。背鰭刺長度大於或等於胸鰭刺,後緣鋸齒細弱。胸鰭刺前緣光滑,後緣有發達的鋸齒。脂鰭基部長於臀鰭基部。臀鰭條17~18。尾鰭內凹。

生活於江河的底層。個體不大。分布於長江水系。

137切尾[魚危] [魚危]科

Leiocassis truncatus Regan

頭稍平扁,吻圓鈍。須4對,上頜須後伸達到眼後緣與胸鰭之間的中點,背鰭刺短,後緣光滑。胸鰭刺稍長於背鰭刺,前緣光滑,後緣鋸齒髮達。腹鰭後伸達肛門。脂鰭基部長於臀鰭基部。臀鰭條17~20。尾鰭後緣微凹,或近截形。

江河中生活的底層魚類。個體不大,最大約2m毫米。分布於長江水系。

138白邊[魚危] [魚危]科

Leiocassis albomargintus Rendhal

(別耳姑)

頭頂有厚的皮膜覆蓋。吻圓鈍。須4對,上領須稍超過限後緣。背鰭刺後緣稍粗糙。胸鰭刺比背鰭刺短,前緣光滑,後緣鋸齒明顯,脂鰭基稍長於臀鰭基。臀鰭條19~21。尾鰭圓形,邊緣鑲有朋顯的白邊。一般雄魚體細長,個體較大。雄魚粗短,個體小。

棲息在江河、湖泊的底層。分布於長江水系。

鯰 科

139鰓 鰓科

Silurus asotus Linnaeus

(土鯰)

體長,後部側扁。頭平扁。口大,口裂未端止於眼前緣的下方。下頜突出,上下頜具細齒。成魚須2對1頒須達到胸鰭未端。胸鰭刺前緣鋸齒明顯。臀鰭基部甚長,鰭條數目多。尾鰭小,微內凹,上下葉等長。

棲息於水體中、下層,尤喜在緩流和靜水中生活。性不活躍,白天隱居十水草叢或洞穴中,黃昏和夜間外出覓食,以小魚、蝦為食。雌魚體長200毫米左右達性成熟。4~6月產卵,卵粘附在水草上。在長江最大達5~6市斤,常見1~2市斤。肉鮮嫩、少刺,為群眾喜食的魚類。分布於全國各主要水系。

 

140南方大口鯰 鯰科

Silurus soldatovi meridionalis Chen

(河鯰、叉口鯰、鯰巴朗)

外形與鯰相似。口裂未端達到或超過眼中部的下方。上頜須達到胸鰭基部。胸鰭刺前緣具2~3排顆粒狀突起。尾鰭不對稱,上葉比下葉長。

多棲息於江河緩流區。性兇猛,白天隱居水底或潛伏於洞穴內,夜晚獵食魚、蝦及其他水生動物。雌魚體長達700毫米左右達性成熟。4~6月,在江河砂石底質的激流淺灘處產卵。卵沉性。幼魚喜集群。最大可長至一百市斤。經常捕獲個體力20~40市斤。是重要的大型經濟魚類。分布於長江以南的人江河中。

 

[魚央]科

141白緣[魚央] [魚央]科

Leiobagrus marginatus (Gunther)

頭平扁,頰部特別膨大。頭寬大於體寬。上、下頜幾等長,具絨毛狀細齒。眼極小。須4對(見左上圖)。背鰭位置靠近頭部;背鰭刺光滑,較胸鰭刺為短。胸鰭刺光滑,包於皮內。脂鰭長,在與尾鰭連接處具有一明顯的缺刻。尾鰭圓形。各鰭外緣呈白色。

底棲性魚類,一般生活于山澗溪流。個體小,常見個體體長100毫米以下。分布於長江中、上游。

142擬緣[魚央] [魚央]科

Leiobagrus marginatoides Wu

(魚蜂子)

外形與白緣[魚央]相似。體較長。背鰭刺一胸鰭刺長度相等。脂鰭在勺尾鰭連接處稍凹,但不形成明顯的缺刻。

生活於江河的底層。個體小,體長50毫米的個體已達性成熟。分布於長江中、上游。

[魚兆]科

143中華紋胸[魚兆] [魚兆]科

Glyptothorax sinensis Regan

(石黃姑、黃臘丁)

頭平扁。眼小。上唇具小乳突,下唇薄而光滑。須4對,上頜須有寬闊的皮褶與吻部相連,未端超過胸鰭起點。頦部和胸部均具皺褶。體無鱗。背鰭刺短,光滑。胸鰭刺前緣光滑,後緣具鋸齒。脂鰭與臀鰭相對。尾鰭分叉。

底棲小型魚類。常在急流中活動,用胸腹面發達的皺褶吸附於石上,以昆蟲幼蟲為主要食物。5~6月,在急流石灘。上產卵,卵粘附於石塊上。分布於長江中、上游。

[魚箴]科

144[魚咸] [魚咸]科

Hemirhamphus kurumeus Jordan et Starks

(針魚)

體細長,稍側扁。口上位,上頜短。呈三角形,下頜細長,形似針狀。兩頜相對部分具細齒。眼大。鱗薄。體半途明。背鰭與臀鰭相對。尾鰭分叉。

小型魚類,生活於湖泊中上層。主食浮游生物,兼食昆蟲等。分布於長江中、下游。

[魚將]科

145青[魚將] [魚將]科

Oryzias latipes (Schlegel)

(萬年[魚參]、稻花魚)

體側扁,背部平直。頭略平扁,被鱗。眼大。口上位,橫裂。無側線。背、腹鰭均小。背鰭位廠體後部,幾與臀鰭相對。尾鰭近截形。

生活於池塘、稻田及湖泊的上層。性活潑、喜集群。4~7月為生殖季節,分批產卵。卵膜具絲狀物。個體從小,最大不超過40毫米。分布於長江以南的各水體。

鱧 科

146烏鱧 鱧科

Ophicephalus argus Cantor

(黑魚、財魚、烏棒)

體略呈圓筒狀。頭尖,稍平扁。口裂斜伸至眼後。上下頜具尖齒。頭部覆蓋鱗片。背、臀鰭基部很長。胸鰭、尾鰭圓形,腹鰭小。

閃猛性魚類,常潛伏在水草叢中伺機襲捕食物,主食魚、蝦。口腔內具輔助呼吸器,常吞吸空氣,能適應缺氧環境。產卵期在5至7月。親魚將水草攪成環形的巢,產卵於其中。卵為浮性。親魚有守巢和護仔魚的習性,最大個體重十餘市斤,生長快,細刺少,是群眾喜愛的食品。

分布很廣,除西部高原地區外,幾乎遍於全國各水系。

合鰓科

147黃鱔 合鰓科

Monopterus albus (Zuiew)

(鱔魚、蟬)

體圓,細長,呈蛇形。尾尖細,唇發達,上、下頒有細齒。眼小,為皮膜覆蓋。左右鰓孔在腹面相聯。體無鱗。無偶鰭,奇鰭退化僅留下不明顯的皮褶。

棲息於河道、湖泊、溝渠、塘堰及稻田中,穴居,日間潛伏於洞穴中,夜間出穴覓食,為肉食性。能吞吸空氣,借口腔及喉腔的肉壁表皮輔助呼吸,可適應缺氧的水體,且離水不易死亡、黃鱔具性逆轉的特性,一次性成熟前均為雌性,產卵後,卵巢漸變成精巢。雌鱔達性成熟最小個體長約340毫米。產卵在洞穴中,親魚有護卵的習件。最大可達N市斤。分布廣泛,產量高,肉味鮮美,具特殊風味,深受廣大群眾歡迎。分布於全國各類水體。

刺鰍科

148刺鰍 刺鰍科

Mastacembelus aculeatus (Basilewsky)

(剛鰍、刀鰍)

體細長。吻尖而突出,具遊離皮褶。上下頜均具絨毛狀齒。體被細鱗、無側線。背鰭有33~34枚硬刺。無腹鰭。背、臀鰭基步極長,與尾鰭相連。

底棲魚類,棲息於多水草的淺水區。個體不大,一般體長在250毫米以下。分布於長江水系。

杜父魚科

149松江鱸 杜父魚科

Trachidermus fasciatus Heckel

(四鰓鱸、花鼓魚、媳婦魚)。

頭大。平扁,體上鱗,皮上遍布小突起或皮褶。背鰭2個,基部相連。胸鰭大而圓。腹鰭胸位。尾鰭後緣稍圓。每邊鰓膜上各有兩條橙黃色的斜條紋,似四片鰓葉外露,故名「四鰓鱸」。

為近海洄遊魚類,能生活在鹹淡水或純淡水中。幼魚4月溯河,在淡水中生長,肥育,12~1月降河。春季在沿海淺水地帶產卵。卵成塊附著在蚌類的空殼或礫石上以魚、蝦為食。個體不大,產量不多。但肉鮮嫩而肥美,自古聞名,為我國四大名魚之一,以上海市松江縣產者力最著。現已進行人工養殖。自渤海近岸至廈門均產此魚。

[魚旨]科

150白頭鱖 [魚旨] 科

Siniperca whitehensi (Boulenger)

頭略尖,口較大,下頜稍向前突出。鼻孔離眼前緣遠。上下頜犬齒不發達。鰓耙一般為7。幽門垂扁平不分枝,共分三葉。在同類魚中鱗片稍大。眼後緣的鰓人上有三條黑色狹條紋,後鰓蓋骨上角有一黑斑。

喜生活於流水環境。個體不大。分布於浙江、廣西及海南島等地主要河流中。

151鱖 [魚旨]科

Siniperca chuatsi (Basilewsky)

(桂魚、桂花魚、季花魚、胖鱖)

體較高、側扁,背部隆起。頭大,口裂略傾斜,下頜突出,上頜後伸至眼後緣。上下頜前部有犬齒狀小齒。前鰓蓋骨後緣呈鋸齒狀。幽門垂200左右。

棲息於靜水或緩流水域。有在湖底下陷處躺卧的習性,夜間活動覓食。兇猛性魚類,食其他魚類和蝦。生殖季節在5~7月,產浮性卵。肉質優良,少細刺,向披譽為名貴魚。產最較高。現已試行人工繁殖和飼養。

分布於全國各主要要水系。

152長體鱖 [魚旨]科

Siniperca roulei Wu

(竹筒鱖)

體較細長。頭尖長。下頜突出,犬齒成單行;上頜後伸至眼中部的上緣,其前部犬齒為多行。鰓耙退化。頰部、鰓蓋及腹鰭前的腹面均有鱗片。幽門垂約10個。

生活於江河緩流地區,湖泊中較少。個體小,常見的體長100~200毫米。數最不多。

分布於湖南、福建、廣西各水系。

153大眼鱖 [魚旨]科

Siniperca kneri Garman

(母豬殼、刺薄魚、羊眼桂魚)

體形與鱖相似。眼較大。上頜後端不達眼後緣。幽門垂68~95。

生活習性與鱖相仿。更喜棲息於江河、湖泊的流水環境。性兇猛,以魚、蝦為食。最大個體可達5市斤左右。肉味鮮美,少細刺,為名貴魚類。

分布於長江水系。

154斑鱖 [魚旨]科

Siniperca scherzeri Steindacher

(岩鱖魚)

外形似鱖。鰓耙4枚。側線鱗104~124。幽門垂45~33。頭部具暗黑色的小圓斑、體側有較多的環形斑。

江河、湖泊中都能生活,尤喜棲息於流水環境。個體不大,一般體長100~300毫米,產量不高。

分布於長江以南的各水系。

155暗鱖 [魚旨]科

Siniperca loona Wu

(銅錢鱖)

體側扁,背部呈弧形,口端位,上下頜幾等長;口較小,上頜後端達眼中部。眼大。鰓耙6~8。側線鱗64~70。幽門垂10個左右。體色深暗。

棲居山溪的緩水區。個體小,常見為60~120毫米。數量不多。

分布於卞湖南、廣西各水系。

156鱸 [魚旨]科

Lateolabrax japonicus(Cuvier et Valencinnes)

(鱸板、鱸子魚、板鱸、花鱸)

體長,側扁。口大,稍傾斜,下頜稍長於上頜,前鰓蓋骨的後緣有細鋸齒,其后角下緣具3枚大刺。鰓蓋骨後端有1刺。體被小[木節]鱗。背鰭2個;第1背鰭為12根硬刺,第2背鰭由13根軟刺組成。腹鰭胸位。尾鰭叉形。

棲息於河口鹹淡水,也能生活於淡水。性兇猛,以魚、蝦為食。個體大,最大可長至30~50市斤,一般為3~5市斤。肉味鮮美。為產區的重要經濟魚類。

分布於我同沿海及通海的淡水水體中。

[魚甾]科

157[魚甾] [魚甾]科

Mugil cephalus Linnaeus

(烏[魚甾]、白眼)

體呈圓筒狀。頭短,前部平扁。吻寬,下頜前端有一凸起與上頜的凹陷相嵌台。上下頜具絨毛狀細齒。脂眼瞼發達,伸達瞳孔。體側縱列鱗38~41。背鰭兩個,第一背鰭起點距吻端與至尾鰭基距離相等。臀鰭3,8。尾鰭叉形。

近岸生活,能適應淡水、鹹淡水或海水等不同環境。成魚以著生泥表的硅藻和其他生物為食。體型較大,體長可達800毫米。肉細嫩、富含脂肪,屬上等食用魚類。產量高,是海港養殖對象之一。分布於我國沿海。

158赤眼梭[魚甾] [魚甾]科

Liza soiuy (Basilewsky)

(赤眼[魚甾]、梭魚)

體形似鮑。眼稍帶紅色。脂眼瞼不發達,僅存在於眼的邊緣。體側縱列鱗41~47。背鰭兩個,第一背鰭起點距吻端較距尾鰭基為近。臀鰭條3,9。尾鰭凹形。

近海魚類,多棲息於沿海及江河口鹹淡水中,亦能到淡水中生活。食浮游生物。在淺海和河口鹹淡水中產卵。生殖季節為4~6月。個體較大。是上等食用魚炎,也是優良的鹹淡水養殖品種。分布於沿海和各江河口。

塘鱧科

159沙鱧 塘鱧科

Odontoburis obscura (Temminck et Schlegel)

(塘鱧、蒲魚)

體粗壯,前部渾圓。頭大,稍平扁,口上位.兩頜具細齒。頰部肌肉發達。背鰭2個,彼此分離。胸鰭人。腹鰭胸位,左右分離。生殖期間:雄魚體表光滑,雌魚體表粗糙,有明顯的生殖突。

底層魚類,喜隱居於岩石縫隙,或泥沙、雜草等隱蔽處。食蝦。4~6月產卵,以石隙、空蚌殼及破瓦罐等為產卵巢穴。雄魚有守巢護卵的習性。肉多,鮮美可口。江浙一帶以[純]菜、蒲魚(沙鱧)為名菜。分布於長江中下游及福建等地。

160黃[魚幼] 塘鱧科

Hypseleotris swinhonis(Gunther)

(黃肚魚、黃麻嫩)

體短小。口斜裂,下頜稍長於上頜。兩頜均具細齒。眼徑大於眼間距。體被[木節]鱗。背鰭2個,彼此分離。胸鰭大。腹鰭胸位,左右分離。尾鰭圓形。

棲息於水體底層,為江河、湖泊常見的小型魚類,一般體長40毫米以下。數量較多,無經濟價值。

分布於長江水系。

暇虎魚科

161[木節][暇]虎魚 [暇]虎魚科

Ctenogobius giurinus (Rutter)

(廬山石魚、春魚)

頭略扁平,吻鈍。口端位,下頜微突出。體被[木節]鱗,頭部裸露。背鰭之個,彼此分離。腹鰭胸位,左右癒合成吸盤。雄魚背鰭、臀鰭較長。

底棲性小型魚類,成魚散居於石隙中。食各類水牛無脊椎動物。4~6月產卵,卵粘附於石上。幼魚有集群溯游習性,可大批捕撈,加上成為風味特殊的食品。

分布極廣,除青藏高原外,幾乎遍於全國。

162成都[木節]暇虎魚 暇虎魚科

Ctenogobius chengtuensis (Chang)

體細長,略呈圓筒狀。頭略平扁。頭部和背鰭前的背部裸露。第2背鰭前的鱗片不規則。背鰭2個,彼此分離。腹鰭胸位,左右癒合成吸盤。體鱗邊緣呈黑色。

棲息于山澗溪流的底層。為30~50毫米長的小型魚類。無經濟價值。分布於長江上游各支流。

彈塗魚科

163 彈塗魚 彈塗魚科

Periophthalmus cantonensis(Osbeck)

(跳鯊魚)

體圓,頭大。吻短鈍。眼明顯外突,位於頭頂前方。眼間隔呈一細溝。上下頜各具齒1行。無側線。背鰭2個,彼此分離。胸鰭基部具臂狀肌柄。腹鰭胸位,左右癒合成心臟形的吸盤。尾鰭橢圓。

小型魚類,生活在海水或鹹淡水中。當退潮時,借尾部和胸鰭肌柄的力量跳躍於泥灘上覓食小動物。

分布了沿海各江河口。

攀鱸科

164圓尾鬥魚 攀鱸科

Macropodus chinensis (Bloch)

(火燒[魚旁魚皮])

體側扁,背、臀鰭基部長,幾相對。背鰭有4~5根延長的分枝鰭條。腹鰭胸位,有1~2根延長的分枝鰭條。臀鰭幾與尾鰭相連。尾鰭圓形。雄魚鰭條延長更甚,體色更艷。

小型魚類,棲息湖叉、塘堰、稻田及溝港等處的水草叢裡。能吞吸空氣,借口腔內的表皮行輔助呼吸。

分布十長江中、下游及北方各省。

165叉尾鬥魚 攀鱸科

Macropodus opercuiaris(Linnaeus)

體形與圓尾鬥魚相似。腹鰭有1根分節鰭條特別延長,雄魚鰭條延長尤甚,尾鰭叉形。

多生活于山塘、稻田及水泉等淺水地區,食無脊椎動物。繁殖期雄魚吐泡沫為巢,將卵彙集於中,雄魚有護巢的習性。個體小,因體色鮮艷,且雄魚好牛,是著名的觀賞魚。

分布於長江上游及南方各省。

[魚屯]科

166暗色東方[魚屯] [魚屯]科

Fugu obscurus (Abe)

(河[魚屯]、吹肚魚、氣泡魚)

體前部渾圓,尾部漸細。上下F頜各具齒2枚。體背、腹部各有一群小刺。背鰭、臀鰭幾相對。胸鰭近方形。無腹鰭,尾鰭截形。

洄遊性魚類,活動於水體中上層,遇敵害時腹部迅速鼓脹呈球形,體表小刺豎起,予以自衛和恫嚇。雜食。春季親魚由海人河產卵。幼魚在江河或湖泊中肥育、生長。翌年春入海。為中小型魚類,肉鮮美,富脂肪, 蛋內質含量很高。肝臟、生殖腺和血液有劇毒,食用時須特別慎重,一般以腌制後食用較安全,其毒性可提取用於醫治神經痛、痙攣等病。分布於東南沿海及江河下游。

167條紋東方[魚屯] [魚屯]科

Fugu xanthopterus (Temminck et Schlegel)

(青郎雞、艇巴)

體形似暗色東方[魚屯]。上下頷各具齒2枚。體背部和腹部各有一群小刺。體上半部具藍白兩色相問的波紋條,背鰭、臀鰭幾相對。無腹鰭。尾鰭截形或稍內凹。

洄遊性魚類。生殖季節在江河口鹹淡水區域產卵。一般體長150~300毫米。其卵巢、肝臟和血液有劇毒,須慎食。分布於沿海及江河口。

舌鰨科

168窄體舌鰨 舌鰨科

Cynoglessus graclfls Glliither

(夭鰨、鞋底魚)

體平扁,形似舌。眼小,兩眼皆位於體之左側。有眼的一側具側線3行。體被小[木節]鱗。背鰭和臀鰭皆與尾鰭相連、胸鰭。有眼側體淡褐色,無眼側體白色。

洄遊性魚炎。底棲,雜食,主食小型軟體動物和蝦。在江河口鹹淡水中常見,亦有進入淡水河流中,在長江可至安慶以上。

分布於東海、黃海及渤海等海域。

169 三線舌鰨 舌鰨科

Cynoglossus trigrammus Gunther

體形似窄體舌鰨,在有眼側身體和鰓蓋上具有數塊不規則的黑斑。生活習性與窄體舌鰨相似。在長江可進入到武漢。

分布於南海和東海。

 中國淡水魚觀賞圖集(一)   中國淡水魚觀賞圖集(三)   點擊進入更多精彩>>> 


推薦閱讀:

電影《大空頭》最後的「淡水」空頭是否真的可能發生?
在我國缺水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各種淡水魚繁殖的特點
既然淡水資源少,為什麼不用海水沖廁所,洗手等等?

TAG:中國 | 淡水 | 淡水魚 | 圖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