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的技術理性與人文情懷

  文︱季衛東

  上海交通大學凱原法學院院長

  9月17日,在現行司法考試製度下舉行了最後一場大測驗。從此國家司法考試製度將淡出人們的視野,進入歷史。2018年開始施行的新政,是國家統一法律職業資格考試製度。根據這項頂層設計的思路,考生的行業和專業涵蓋面將會變得更寬廣,考題將更加重視案例分析,以便通過解決具體問題的不同方案來鑒別考生的判斷力、推理技巧以及綜合應用專業知識的思維方式。或許基於末班車心態,或許因為依依不捨的惜別情緒,剛結束的這次司法考試報名人數達到近65萬的空前規模。其中上海考區的報名人數比去年增加13.5%,為了確保考務安全,甚至還採取了人像識別技術。幾乎同時,蘋果公司為了紀念iphone問世十周年,發布了新的智能手機型號,特徵是採取了全面屏和人臉識別解鎖技術,引起網上一片吐槽。很多人半正經、半開玩笑地擔心,說隱私權的保障從此可能將以男生不敢睡覺、女生不敢卸妝為代價。

  這樣兩個具有時代象徵意義的消息同時傳來,互相碰撞,在輿論界激起了不斷擴散、漸次放大的漣漪。對於在座各位而言,司法考試的人像識別技術和智能手機的人臉識別解鎖技術,標誌著法學教育、法律職業資格考試以及關於權利義務關係的研究都正在突飛猛進到一個全新的時代,即大數據、雲計算以及人工智慧的時代。今年6月初,中央政法委員會組織十幾個專家學者到上海、南京以及貴陽考察司法體制改革試點的成果,各地、各機關介紹經驗的重點其實已經從司法體製革新悄然轉向司法技術革新。智慧法院、訴訟服務綜合信息系統、電子質證、案件卷宗流轉的雲櫃互聯、智能語音庭審流程、裁量權的數據鐵籠、機器人律師,諸如此類的新概念、新現象層出不窮、千姿百態、鏗鏘作響,既讓人感到振奮,也讓人顧慮相關的風險和隱患。無論如何,法院都似乎變得越來越像一座座判決工場、法官似乎都變得越來越像在流水作業線上機械作業的一個個辦案技工。實際上,在很多地方,審判儼然已經成為法官與電腦工程師共同決定的結果,判決自動生成機制也很容易導致數據演算法支配個案司法的事態。總之,審判空間正在發生非常激進的改革,雷厲風行、天翻地覆,並且勢必影響今後各種法律機制設計以及法學教育的場域。

  這就是你們在走進大學、走進研究生院時所面臨的前所未有的大變局。無論你持什麼立場或態度,都在身不由己地捲入或者滑進法律的人工智慧時代,不得不關注新型信息技術和互聯網對人與人的溝通過程以及法律秩序的影響。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大約兩年前凱原法學院成立了司法大數據研究中心,從新學年起還將開設法律與大數據以及人工智慧方面的選修課程。儘管如此,我還是要強調我們不能不從正反兩個方面來仔細觀察、深入分析、全面評估「互聯網+」和「人工智慧+」的各種波及效應,在制度和思想上採取未雨綢繆的應對舉措。這種技術大變局與五百年一遇的體制大變局相重疊,似乎醞釀著世界結構的大轉型。中國有句流傳久遠的格言:「不謀萬世者,不足謀一時;不謀全局者,不足謀一域」。這就是萬物流轉新時代對你們提出的特殊高要求。這也意味著時勢造英雄,在你們這一代人當中很有可能產生出偉大的法學家,引領中國社會開創新紀元、推動全球治理確立新軸心。

  一般而言,法律制度的主要功能是形成秩序、解決糾紛、提供明確的預期以及價值正當性根據。所謂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關鍵在於樹立法治理念,規範公權力的運行,培養政府與全體人民共同遵守法律規則的行為方式和思維方式。為此,法律體系,特別是審判制度不得不具有充分的合理性和中立性,以提高整個社會運行的效率和公平。執法者和司法者始終面對的是各種利益衝突和價值衝突,為了有效化解矛盾,法律推理和法律議論必須摒棄唯我獨尊的態度,必須善於傾聽不同的主張和論證,必須使決定具有普遍說服力,讓對立雙方都接受和認同。這樣的根本特徵決定了法學研究的立場和法學教育的宗旨。對於法律的決定過程而言,無論哪一種觀點都可以在平等而公開的程序競技場提出來,都需要經歷說服力比賽的洗禮。換言之,法治的本質是以理服人,而不是以力壓人。特別需要指出的是,司法權的中立性註定了對不同利益訴求和價值判斷採取兼容並蓄的態度。司法權的終局性註定了要通過辯論的優勝劣汰機制選擇出一個正確的最終解決方案,這個方案至少要滿足兩個要件:第一,在邏輯上完全自洽,決不能出爾反爾、自相矛盾;第二,在價值判斷上反映社會的最大公約數,具有最大限度的普遍說服力。

  根據上述分析,我們可以斷定,法學教育不能僅僅關注專業知識、職業技能的培訓,更不能沉湎於對科學技術的信賴和迷思,而應該重視人文精神的陶冶,特別是要致力於形成兼容並蓄、思想自由的話語空間和學術氛圍。這正是南洋公學特班主任教授、國立交通大學老校長蔡元培先生的教育理念。到2018年1月,我們將迎來蔡先生誕辰一百五十周年。弘揚「兼容並蓄」的辦學原則、堅守「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人文情懷,就是我們對他老人家的最好紀念。環視當下,在人工智慧全面滲透到執法和司法過程的初期階段,為了及時預防和克服法律機關的物象化和異化偏頗,尤其應該進一步加強正義理論、哲學、歷史、藝術等教養通識課程,鼓勵學生研讀經典、弘揚公共善的理念,保持和增強洞察力、判斷力、公正感、平衡感,鼓勵思想創新和制度創新。為此,上海交通大學凱原法學院一直非常重視跨學科研究和學習,支持源社等各種讀書小組的活動,並準備進一步改善人文社會科學的選修課程的設置。除此之外,我們近八年來也推動了全方位的法學教育改革和國際化。

  歡迎同學們加入上海交通大學凱原法學院這個溫馨的大家庭和卓越的學術共同體。從今以後,大家將在這座異光流彩的大樓里潛心治學、尋友問道,「奇文共欣賞、疑義相與析」。從今以後,大家將在這一方古樹掩映的校園裡探求法治中國的建設方案、切磋權力運行機制的真諦以及審判的各種技術訣竅。不久前,準確地說是今年9月12日,中國政府的代表在荷蘭簽署《選擇法院協議公約》。這意味著管轄法院將像仲裁機構一樣,可以由涉外民商事糾紛的當事人自主選擇決定。這也意味著法院之間、不同國家的制度之間的競爭將會有所促進。參加《選擇法院協議公約》,實際上就勢必在一定範圍內承認當事人享有某種主權,在司法制度中嵌入為消費者(即當事人)服務的新理念,同時也有利於判決在域外的承認和執行。這是我國制度自信的一種表現,也為我們深度參與全球治理、在比較中借鑒和學習其他國家的法治經驗提供了一個重要契機。

  記得八年前,在2009年初秋,我作為院長第一次在新生開學典禮上致辭。為了形成凱原法學院的文化和精神傳統,我提議並詮釋了本院「正誼明道」的院訓,試圖喚起對本校創辦初衷的歷史回憶,試圖在法律技術訓練之外振作一股浩然正氣,鼓舞同學們樹雄心、成大器,齊心協力承擔二十一世紀中國法治的使命。當時,我列舉了三位傑出校友作為本院全體師生的楷模,他們是南洋特班的主任蔡元培、學生黃炎培以及曾經在我校任教的法律界第一人王寵惠,分別代表「五四運動」對賽先生、德先生以及羅先生的呼喚,代表尚未完成的國家現代化工程項目的三個基本維度,即:科學、民主以及法治。我認為,這三個代表就是在上海交通大學推行法學教育的最可貴的精神資源,也是我們學院自強之路的最佳嚮導。到2012年慶祝建院十周年之際,經過黨政聯席會議決定,院訓又追加了「尚法輔德」四個字。「正誼明道,尚法輔德」,這就是上海交通大學法學教育的根本宗旨,也是本院對中國推行法治路線的前景展望,希望同學們牢記在心。

  各位老師、各位同學,在歷史的大舞台上,我們既是演員,又是觀眾。毋庸諱言,在現實的很多情況下,我們並不是在自主地生活,而是被動生活著。面對這樣的複雜情景,我們怎樣才能排除各種干擾和困難,最終完成國家治理體系現代化的宏偉工程?這是當下我們不得不面對和解決的問題。羅馬皇帝馬可·奧勒留被認為近似柏拉圖「哲學王」理想,他在《沉思錄》中曾經說過,「一方面能足夠強健地承受,另一方面又能保持清醒的品質,正是一個擁有完善的、不可戰勝的靈魂的人的標誌」。其中揭示的道理,與《史記》里的說法「反聽之謂聰,內視之謂明,自勝之謂強」、「明者遠見於未萌,智者避危於無形」,還有宋代陳思肖歌詠秋菊的詩句「花開不並百花叢,獨立疏籬趣未窮,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風中」,都有異曲同工之妙。在我看來,這些格言也正是對卓越法律人的精神品格的基本要求。

  在充滿矛盾、衝突以及糾結的目前中國,要真正落實建構法治秩序的方針,必須既任勞也任怨。與此同時,堅守原則、預測趨勢、以柔克剛的內心定力尤其是不可或缺的。馬可·奧勒留的那句精闢見解是我的座右銘之一,今天贈送給各位新生,作為法律職業生涯的共勉。

  

推薦閱讀:

同樣的家國情懷
我把家裡的塑料臉盆扔了

TAG:人文 | 技術 | 法治 | 理性 | 情懷 | 人文情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