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典故

高祖斬白蛇

原文:「漢朝自高祖斬白蛇而起義,一統天下。」(第1回)

劉邦為亭長時,押送民夫去驪山,途中,多數民夫逃亡,他無法交差,也只得逃命。一天夜裡,他正前行,見一大蛇攔路,便揮劍將蛇殺死。後面的隨從者看到一老婦人在哭,問其故,老婦人說:「我兒是白帝之子,變成蛇躺在路上,今被赤帝之子殺了。」眾人不信,想再問,老婦人已不見蹤影。後來,劉邦逃到芒碭山,開始起兵反秦。故事載於《史記》、《漢書》等史書,以證明劉邦滅秦稱帝是天意。

高祖:指劉邦,西漢的開國皇帝,公元前206-前195在位,高祖是他死後的廟號。

光武中興

原文:「後來光武中興,傳至獻帝,遂分為三國。」(第1回)

西漢衰亡,劉秀利用農民起義,又建立了漢朝,史稱東漢。他在位時,在軍事、政治、經濟等方面採取一系列措施,使劉氏漢王朝復興,史稱「光武中興」。

光武:即光武帝劉秀,公元25-57年在位。光武是他死後的廟號。

禁錮善類

原文:「桓帝禁錮善類,崇信宦官。及桓帝崩,靈帝即位,大將軍竇武、太傅陳蕃共相輔佐。時有宦官曹節等弄權,竇武、陳蕃謀誅之,機事不密,反為所害,中涓自此愈橫。」(第1回)

指東漢後期的「黨錮」事件。東漢桓帝時,宦官集團獨攬朝政。官僚士大夫一方面由於切身利益受到損害,另一方面為東漢王朝的分崩離析擔憂,因而以李膺為代表,抨擊時政,指責宦官當政。於是,宦官使人誣告李膺等人與太學諸生結為朋黨,誹謗朝廷。桓帝通令逮捕「黨人」。李膺等二百餘人被下獄定罪;次年,將他們赦歸田裡,終身不許做官。靈帝繼位,又發生「黨錮」事件。大將軍竇武、太傅陳蕃打算起用「黨人」,消滅宦官勢力。結果,因泄密失敗,陳蕃被殺,竇武自盡,他們薦舉的官員及門生、故吏,都被免官遭禁錮。

禁錮:指終身不準做官。

善類:良善之人,指反對宦官的士大夫。

賣官鬻爵

原文:「昔黃巾造反,其原皆由十常侍賣官鬻爵,非親不用,非仇不誅,以致天下大亂。」(第2回)

東漢靈帝為搜括錢財,在西園把各級官階和爵位標出價錢,公開拍賣。如規定二千石的官職為兩千萬錢,三公為一千萬錢,九卿為五百萬錢,關內侯為五百萬錢。有錢的可以現錢交易;暫時無錢的可以賒欠,到任後加倍付給。曹操的父親曹嵩,曾出錢一萬萬,買一太尉的官位。

呂后專權

原文:「昔呂后因握重權,宗族千口皆被戮。」(第2回)

呂后是劉邦之妻,名雉,為人有謀略而性殘忍。劉邦死後,其子劉盈即位,呂后代理朝政;劉盈死後,她臨朝稱制,執掌朝政16年。她擅權用事,排斥王陵、周勃等老臣,拔擢親信,封侄子呂台、呂產、呂祿等為王。在政治上採取與民休息的政策,獎勵農耕。臨終,部署諸呂應變。結果,她死後,諸呂陰謀作亂,被周勃、陳平等翦滅。

垂簾聽政

原文:「娘娘可臨朝垂簾聽政;封皇子協為王;加國舅董重大官,掌握軍權;重用臣等:大事可圖矣。」(第2回)

皇帝年幼,皇太后或皇后臨朝執政。

垂簾:放下帘子。古代男女有別,女後不能面對臣僚,因而在殿上用帘子遮隔開。

垂簾聽政之事始於唐代高宗。其後宋、清時也出現過。

 

有窮后羿,恃其善射

原文:「昔有窮后羿,恃其善射,不思患難,以致滅亡。」(第13回)

傳說夏朝有窮氏的部落長后羿是射箭神手,有勇力。當時十日並出,他挽弓射落九個。他推翻了夏王太康的統治,自立為王。後因喜好射獵,不理民事,被臣下所殺。

晉文公納周襄王

原文:「昔晉文公納周襄王,而諸侯服從。」(第14回)

晉文公:即姬重耳,春秋時晉國國君,公元前636-前628年在位。他號召諸侯勤王,平定周室王子帶的叛亂,迎接周襄王複位,樹立起自己的政治威信。後來主盟諸侯,成為春秋五霸之一。

漢高祖為義帝發喪

原文:「漢高祖為義帝發喪,而天下歸心。」(第14回)

義帝:即熊心,戰國時楚懷王熊槐之孫,本在民間為人牧羊,秦末農民起義時,被立為王。秦亡後,項羽自立為西楚霸王,尊他為義帝。不久,項羽派人將他暗殺。劉邦聽說後,為他舉行喪禮,哭吊三天,並藉此號召各路諸侯,討伐殺害義帝的項羽。

秦晉之好

原文:「主公仰慕將軍,欲求令愛為兒婦,永結秦晉之好。」(第16回)

春秋時,秦、晉兩國國君世代相互通婚,後來就把兩姓聯姻稱為秦晉之好。

周后稷積德累功

原文:「昔周后稷積德累功,至於文王,三分天下有其二,猶以服事殷。」(第17回)

后稷:姓姬名棄,周部族的始祖。他自幼喜好培植農作物,成效顯著,曾做過堯、舜的農官,在教民耕稼中積下功德,後來被奉為我國農業之神。

成王殺召公

原文:「使成王殺召公,周公可得言不知耶?」(第20回)

成王:姓姬名誦,周朝國君,武王之子。年幼繼位,由周公輔政。

召公:即姬奭,周文王庶子,封地在召(在今陝西岐山西南),因而稱召公。他佐武王滅商,支持周公東征平亂,深受倚重,是周公得力助手。成王親政後,召公任太保,與周公分陝而治。

按:所以《三國演義》書中說,假若成王要殺召公,周公是不願意的;若召公被殺,他也脫不了罪責。

鴻門會

原文:「此非鴻門會,安用項莊、項伯乎?……取酒與二樊噲壓驚。」(第21回)

推翻秦王朝後,劉邦與項羽爭奪天下,曾相會於鴻門(在今陝西臨潼東)。宴席間,范增命項莊舞劍,欲伺機刺殺劉邦;而項伯也起身舞劍,意在保護劉邦。後來,樊噲帶劍持盾闖入,劉邦才乘機脫逃,得免於難。此後,人們常把充滿陰謀和殺機的宴會,稱作鴻門會或鴻門宴。

陽貨輕仲尼

原文:「吾乃天下名士,用為鼓吏,是猶陽貨輕仲尼,臧倉毀孟子耳。」(第23回)

陽貨:亦稱陽虎,春秋時魯國貴族季孫氏當權的家臣。

仲尼:孔子的字。

有一次,季孫氏宴請士人,孔子去參加,陽貨看不起孔子,認為他不能算士人,把他呵斥走了。

臧倉毀孟子

原文:「吾乃天下名士,用為鼓吏,是猶陽貨輕仲尼,臧倉毀孟子耳。」(第23回)

臧倉:戰國時魯平公寵幸的大臣。

魯平公要見孟子,臧倉進讒言詆毀,阻止魯平公和孟子相見。

南柯一夢

原文:「霎時覺來,乃南柯一夢,口中猶罵『操賊』不止。」(第23回)

唐代李公佐著《南柯記》說,淳于棼夢入槐安國,娶了公主,當上南柯太守,榮耀而富貴。後來率軍出征戰敗,公主死去,他遭到國王疑忌,被遣歸。到此,夢完醒來,他發現大槐安國是庭前槐樹下的蟻穴,南柯郡是槐樹南枝下的另一個小蟻穴。以後,用南柯一夢泛指一場夢,或比喻一場空歡喜。

 

 

豫讓「眾人國士」之論

原文:「豈不聞豫讓『眾人國士』之論乎?劉玄德待雲長不過恩厚耳。丞相更施厚恩以結其心,何憂雲長之不服也?」(第25回)

豫讓:戰國時晉國人,著名刺客。

眾人:指一般常人。

國士:指一國中的傑出人物。

豫讓曾有過這樣的議論:「國君若以對待眾人的態度對我,我就以眾人的態度報答他;如果他用對待國士的態度對待我,我就用國士的態度報答他。」語出自《史記·刺客列傳》。

桓、文之事

原文:「方今漢室傾危,四方紛擾;孤承父兄餘業,思為桓、文之事,君將何以教我?」(第29回)

桓:即齊桓公姜小白,春秋時齊國君主,公元前685-前643年在位。他曾「九合諸侯」,成為春秋五霸之首。

文:即晉文公姬重耳,春秋時晉國國君。他在「尊王攘夷」的旗號下,號召諸侯勤王,被周天子策命為「侯伯」,成為霸主。

書中指效法桓、文,在尊王的旗號下發展勢力。

孫臏「圍魏救趙」之計

原文:「曹軍劫糧,曹操必然親往。操既自出,寨必空虛,可縱兵先擊曹操之寨。操聞之,必速還,此孫臏『圍魏救趙』之計也。」(第30回)

孫臏:戰國時齊國人,孫武的後代,我國古代著名的兵法家。

有一次,魏國進攻趙國都城邯鄲,齊威王派田忌、孫臏率兵救趙。孫臏認為,魏國重兵攻趙,內部一定空虛,如直接圍攻魏國國都,魏軍聞訊必回救,趙國之圍將不戰而解。田忌聽取了孫臏的意見,在魏軍回救路上大敗魏軍,解除了趙國之圍。以後,人們就把類似戰法叫做「圍魏救趙」之計。

微子去殷

原文:「今二將軍肯來相投,如微子去殷,韓信歸漢也。」(第30回)

微子:商紂王的庶兄,名啟。

殷:即商朝,商王盤庚遷都到殷,此後便稱殷商。

微子看到紂王荒淫,國勢危險,民心動丅和諧丅亂,曾多次強諫。而紂王不聽,他便憤然離去。後來,周滅商,他投降,到周朝做官受封。

韓信歸漢

原文:「今二將軍肯來相投,如微子去殷,韓信歸漢也。」(第30回)

韓信:西漢初年大將,傑出的軍事家。他本追隨項羽起兵反秦,因不受重用,歸順劉邦。多次為劉邦出謀劃策,在領兵征戰中又屢建戰功。西漢建立,因功封楚王。後以叛亂罪被呂后所殺。

十面埋伏之計

原文:「程昱獻十面埋伏之計,勸操退軍於河上,伏兵十隊,誘紹追至河上,我軍無退路,必將死戰,可勝紹矣。」(第31回)

即伏兵十隊,以截擊敗退敵軍的作戰方案。源自劉邦在垓下包圍項羽的一次戰役。

鳩奪鵲巢

原文:「今袁熙、袁尚兵敗將亡,無處依棲,來此相投,是鳩奪鵲巢之意也。」(第33回)

相傳鳩自己不會做巢,往往據鵲巢為己有。語出自《詩·召南·鵲巢》:「維鵲有巢,維鳩居之。」後來,比喻強佔他人之屋或地盤。

周得呂望

原文:「此人不可屈致,使君可親往求之。若得此人,無異周得呂望、漢得張良也。」(第36回)

呂望:即呂尚,本姓姜,字子牙,俗稱姜太公。相傳他隱居於渭水之濱,周文王尋訪賢士時,遇到他。武王時,尊為師尚父。後來,輔佐周武王滅商,立下大功。

漢得張良

原文:「此人不可屈致,使君可親往求之。若得此人,無異周得呂望、漢得張良也。」(第36回)

張良:字子房,劉邦的重要謀臣。秦末,聚眾起義,歸順劉邦。多次建良策,為西漢的建立和鞏固立下大功,封留侯。

齊桓公欲見東郭野人

原文:「昔齊桓公欲見東郭野人,五反而方得一面,況吾欲見大賢耶?」(第38回)

春秋時,齊桓公去看一個小臣,接連三次去都沒見著。有人勸他不要再去了,他不聽,結果第五次去時才見到。

按:《三國演義》中所說的東郭野人,即這個故事中的小臣。

 

申生、重耳之事

原文:「公子豈不聞申生、重耳之事乎?申生在內而亡,重耳在外而安。」(第39回)

申生、重耳:是春秋時晉獻公的兩個異母兒子。

獻公寵愛驪姬,想立她生的兒子奚齊為太子,驪姬便進讒言陷害太子申生及其弟重耳。申生沒有外逃,結果被逼自縊。重耳逃亡國外19年,後返晉奪回權力為國君,即晉文公,成就了稱霸諸侯的功業。

垓下一戰

原文:「昔高皇數敗於項羽,而垓下一戰成功,此非韓信之良謀乎?」(第43回)

公元前202年,劉邦圍困項羽於垓下(在今安徽靈璧東南)。項羽兵少糧盡,夜聞四面皆楚歌,便辭別所寵美人虞姬,慷慨悲歌后突圍至烏江,自刎而死。歷時四年的楚、漢戰爭至此結束。

座間懷橘

原文:「公非袁術座間懷橘之陸郎乎?請安坐,聽吾一言。」(第43回)

陸績6歲時,在九江見袁術,袁術拿出橘子待客,他於座間藏三個於懷里,臨走時不小心掉出來。袁術問他,何故作賓客而藏橘懷中,他跪下回答說,想拿回去孝敬母親。此事一時傳為美談。

按:《三國演義》書中,諸葛亮則以此事來取笑陸績。

耕莘伊尹

原文:「且古耕莘伊尹,釣渭子牙,張良、陳平之流,鄧禹、耿弇之輩,皆有匡扶宇宙之才,未審其生賓士何經典。」(第43回)

指伊尹在莘耕田。

莘:亦稱有莘,古國名,在今山東曹縣西北。

相傳伊尹原是有莘國的奴隸,商湯娶有莘國之女時,他作為陪嫁品來到商。

釣渭子牙

原文:「且古耕莘伊尹,釣渭子牙,張良、陳平之流,鄧禹、耿弇之輩,皆有匡扶宇宙之才,未審其生賓士何經典。」(第43回)

子牙:即姜子牙,姜太公。相傳他在渭水之濱用直鉤釣魚,得遇周文王。

田橫,齊之壯士

原文:「昔田橫,齊之壯士耳,猶守義不辱。況劉豫州王室之胄,英才蓋世,眾士仰慕。事之不濟,此乃天也,又安能屈處人下乎!」(第43回)

田橫:秦末齊國人,在劉邦與項羽爭天下時自立為齊王。與劉邦作戰失敗,率部下五百餘人逃往海島。劉邦派人招降,他不願向漢朝稱臣,自殺而死。其部下也相繼自殺。所以,被稱作齊國的壯士。

范蠡獻西施之計

原文:「將軍何不去尋喬公,以千金買此二女,差人送與曹操,操得二女,稱心滿意,必班師矣。此范蠡獻西施之計,何不速為之?」(第44回)

范蠡:春秋時越國大夫。越國被吳國打敗後,他幫助越王勾踐復興越國,勸其將美女西施獻給吳王夫差。夫差得西施後,非常寵愛,沉溺女色,終於為越國所滅。

夷、齊餓死首陽山

原文:「夷、齊雖至餓死首陽山下,兄弟二人亦在一處。」(第44回)

夷、齊:即伯夷、叔齊,商代孤竹君的長子和少子。

孤竹君死,立少子叔齊為君。叔齊堅辭不受,要讓位於兄長伯夷,伯夷也不就位。弟兄推讓,相繼逃到周國投西伯,即文王。西伯死,其子武王要伐紂。伯夷、叔齊認為父喪用兵是不孝不仁,拉住武王的馬諫阻。武王不聽,滅商紂後,二人便逃到首陽山(在今山西永濟南),不食周粟,餓死。

 

 

庾公之斯追子濯孺子

原文:「大丈夫以信義為重。將軍深明《春秋》,豈不知庾公之斯追子濯孺子之事乎?」(第50回)

春秋時,衛國派大夫庾公之斯去追擊子濯孺子。他倆的射箭本領都很高超,但當時子濯孺子生病,無法拉弓射箭。庾公之斯就對他說:「我向尹公之他學射箭,尹公之他又向您學射箭,我不忍用您的射技轉過來傷害您。」於是,庾公之斯把箭頭敲掉,射出四枝沒有箭頭的箭回去了。

馬革裹屍還

原文:「大丈夫既食君祿,當死於戰場,以馬革裹屍還,幸也!」(第51回)

東漢初年大將馬援認為:「男兒要當死於邊野,馬革裹屍還葬耳,何能卧床上在兒女子手中邪?」語出自《後漢書·馬援傳》。他一生隨劉秀轉戰,屢建戰功。

馬革裹屍:用馬皮包裹屍體,指戰死沙場。

假途滅虢

原文:「此乃『假途滅虢』之計也。虛名取川,實取荊州。等主公出城勞軍,乘勢拿下,殺入城來,攻其不備,出其不意也。」(第56回)

春秋時,晉國向虞國借路,讓晉國軍隊過境去攻打虢國。虞國國君不聽臣下勸阻,同意借路。結果,晉滅虢國之後,在回師途中又乘機把虞國滅掉了。

假途:借路。

虢:古國名,故址在今山西平陸。

高祖約法三章

原文:「昔高祖約法三章,黎民皆感其德。願軍師寬刑省法,以慰民望。」(第65回)

劉邦攻克秦都咸陽,廢除秦王朝繁瑣的嚴刑苛法,與秦民約定,實行三條法律,即「殺人者死,傷人及盜抵罪」。後來,稱訂立簡明的條約,使人共同遵守,為約法三章。

澠池會

原文:「昔戰國時趙人藺相如,無縛雞之力,於澠池會上,覷秦國君臣如無物;況吾曾學萬人敵者乎!」(第66回)

戰國時,秦昭王約趙惠王會晤於澠池(在今河南澠池西)。秦王企圖恃強叫趙王鼓瑟,以此侮辱他。趙國大臣藺相如機智勇敢,針鋒相對地脅迫秦王擊缶,使趙王免受侮辱。

廉頗年八十,尚食斗米

原文:「昔廉頗年八十,尚食斗米、肉十斤,諸侯畏其勇,不敢侵犯趙界,何況黃忠未及七十乎?」(第70回)

廉頗:戰國時趙國大將,以勇猛善戰聞名於諸侯。晚年,趙王派使者去看他能否出戰。使者看到他吃了一斗米的飯,十斤肉,然後披掛上馬,威風不減當年。

  

 

韓信背水為陣

原文:「昔韓信背水為陣,所謂『致之死地而後生』也。」(第71回)

一次,韓信在與趙軍作戰時,令萬人背靠河水擺開陣勢。他以此表示無路可退,藉以激勵將士從死中求生。開戰後,漢軍由於前臨大敵,後無退路,都拚死殺敵,果然取得了大勝。

晉文之與懷嬴

原文:「論其親疏,何異晉文之與懷嬴乎?」(第77回)

春秋時,秦穆公的女兒懷嬴,先嫁給晉懷公子圉為妻,子圉自秦逃歸晉後,懷嬴又改嫁給離晉逃亡到秦的子圉的伯父晉文公重耳。

高祖還沛

原文:「鄉中父老揚塵遮道,奉觴進酒,效漢高祖還沛之事。」(第79回)

劉邦建立漢王朝,為皇帝後,曾衣錦還鄉,到故鄉沛縣(今江蘇沛縣)與父老鄉親們宴飲縱歌十餘日。

沛公受項羽之封

原文:「當日沛公受項羽之封,蓋因時也,何故卻之?」(第82回)

劉邦、項羽先後起兵反秦,滅秦後,劉邦實力比項羽弱,只得接受項羽所給的漢王封號,以退讓求得發展。

沛公:即劉邦,沛縣人,起兵於沛,因而部眾擁立他為沛縣縣令,當時縣令稱公。

酈食其說齊故事

原文:「休等此人開言下說詞,責以酈食其說齊故事,效此例烹之,看其人如何對答。」(第86回)

酈食其本是看門小吏,秦末農民戰爭爆發後,投奔劉邦,因獻計克陳留,封為廣野君。後奉劉邦之命去勸說齊王田廣歸順,齊王聽信其言,解除戰備,結果被劉邦大將韓信乘機襲擊。齊王以為被酈食其出賣,便把他烹死。

共工氏戰敗

原文:「至共工氏戰敗,頭觸不周山,天柱折,地維缺,天傾西北,地陷東南。」(第86回)

古代神話。共工氏在與顓頊的爭鬥中,怒氣發作,一頭撞向不周山,把撐天的柱子撞斷,大地的四角也被碰壞。

不周山:傳說中在西北的一座有缺口的山。

盜跖、下惠之事

原文:「方信盜跖、下惠之事,今亦有之。」(第89回)

指跖和柳下惠二人完全不同的行徑。跖和柳下惠都是春秋時代的人,相傳二人為兄弟,而跖被誣為大盜,柳下惠被視作聖人。

高祖偽游雲夢之計

原文:「如陛下心疑,可仿漢高偽游雲夢之計,御駕幸安邑,司馬懿必然來迎,觀其動靜,就車前擒之,可也。」(第91回)

漢初,有人告發楚王韓信謀反,高祖劉邦採用陳平之計,假意到雲夢澤巡遊,騙韓信出來迎接,趁機逮捕了他。

雲夢:是漢代華容縣南的一個大澤。

 

舜帝殛鯀用禹

原文:「某之死罪,實已難逃。願丞相思舜帝殛鯀用禹之義,某雖死,亦無恨於九泉。」(第96回)

相傳遠古時代,舜把治水失敗的鯀殺了,然後又用鯀的兒子禹來治水,結果,禹獲得了成功。

殛:誅戮。

楚殺得臣而文公喜

原文:「昔楚殺得臣而文公喜,今天下未定,而戮智謀之臣,豈不可惜乎?」(第96回)

春秋時,楚國大將得臣率軍與晉國作戰,失敗後回國,在楚王逼迫下自殺。敵國的晉文公聽到後,大為高興。

暗度陳倉之計

原文:「臣已算定今番諸葛亮必效韓信暗度陳倉之計。臣舉一人往陳倉道口築城守御,萬無一失。」(第96回)

劉邦被項羽封為漢王后,離咸陽去漢中。途中,把經過的棧道全部燒毀,表示無意再回關中,以消除項羽對他的猜忌。不久,他又用韓信之計,率軍繞道從故道出兵,在陳倉打敗了項羽的軍隊,回到關中。

要離斷臂,刺殺慶忌

原文:「又聞周魴截髮為誓,此乃詐也。昔要離斷臂,刺殺慶忌,未可深信。」(第96回)

春秋時,吳國人要離受吳公子光之命,去刺殺吳王僚的兒子慶忌。他故意砍斷自己的右手臂,稱是公子光所砍,騙得慶忌的信任,因此得以刺死慶忌,其後自己也自殺。

添兵減灶之法

原文:「昔孫臏擒龐涓,用添兵減灶之法而取勝。今丞相退兵,何故增灶?」(第100回)

戰國時,魏國將領龐涓攻打韓國。齊國大將田忌、軍師孫臏奉命率軍攻魏救韓。龐涓將兵十萬迎戰。孫臏主動撤退,並故意逐日減少宿營地的灶數,使魏軍誤以為齊軍天天有人逃亡,鬥志喪失。龐涓中計,驕傲輕敵,引輕兵急追,結果中計,在馬陵道被齊國伏兵打敗,飲恨自殺。

虞詡之法

原文:「孔明效虞詡之法,瞞過吾也!其謀略吾不如之!」(第100回)

即添灶之法。

虞詡:東漢大臣,有將帥之略。為武都太守時,征羌兵受阻。他兼程急行,令吏士將築灶數逐日增倍,迷惑敵人,使之不敢追擊,最後打敗羌兵。

「縮地」之法

原文:「孔明善會八門遁甲,能驅六丁六甲之神。此乃六甲天書內『縮地』之法也。」(第101回)

傳說東漢費長房有仙術,能將土地、道路縮短,一天內可與千里外的人會面,然後再將地復原。費長房的仙術,人們稱為「縮地」法。

丙吉憂牛喘

原文:「昔丙吉憂牛喘,而不問橫道死人。」(第103回)

丙吉是西漢宣帝時丞相。一年春天他出行,見路上躺著因爭鬥而死傷的人,竟過而不問。後來見牛喘,卻專門派人詢問。有人譏諷他,他說:「百姓相鬥而殺傷,有負責這方面的官吏來管。而此時天氣還不太熱,牛不應喘;我怕天時不正,會影響年成,這正是丞相應當憂慮的事。」

書中以此勸告諸葛亮,丞相只管大事,不可事無巨細皆管。

陳平不知錢穀之數

原文:「陳平不知錢穀之數,曰『自有主者』。今丞相親理細事,汗流終日,豈不勞乎?」(第103回)

陳平是西漢文帝時丞相。一次,文帝問他全國一年判決多少刑獄案件,國家財政的收入和支出是多少。他說,這些可以問有關主管官吏,丞相只管群臣,幫助天子總理事務。

書中以此比喻官吏當各司其職。

 

元、愷輔舜

原文:「元、愷輔舜,周公佐周,皆以和惠謙恭,享有多福。今君侯位尊勢重,而懷德者鮮,畏威者眾,殆非小心求福之道。」(第106回)

古代傳說。

元:即八元,遠古時代高辛氏部落的八位才子:伯奮、仲堪、叔獻、季仲、伯虎、仲熊、叔豹、季狸。

愷:即八愷,遠古時代高陽氏部落的八位才子:蒼舒、頹敳、檮戭、大臨、尨降、庭堅、仲容、叔達。

他們都受到舜的重用,輔助舜治理政事,有政績。

魯昭公不忍季氏

原文:「昔魯昭公不忍季氏,敗走失國;今重權已歸司馬氏久矣,內外公卿,不顧順逆之理,阿附奸賊,非一人也。」(第114回)

春秋時,魯國大夫季孫氏,掌握國政實權,使魯君徒有虛名。後來,魯昭公無法忍受這種狀況,便派兵攻打季氏。結果失敗,逃亡齊國。

滅虢取虞之道

原文:「今先定西蜀,乘順流之勢,水陸並進,并吞東吳,此滅虢取虞之道也。」(第115回)

即「假途滅虢」之法。參見該條。

韓信不聽蒯通之說

原文:「昔韓信不聽蒯通之說,而有未央宮之禍。」(第119回)

韓信助劉邦破趙取齊後,實力強大,重兵在手,劉邦被迫封他為齊王。此時,謀士蒯通勸韓信擁兵自立,與楚、漢三分天下,他不聽。漢朝建立後,改封他為楚王。不久,有人告他謀反,被降為淮陰侯;後趁高祖征陳豨叛軍時,他策劃反叛,被呂后誘至未央宮處死。他臨死時說:「吾悔不用蒯通之計。」

大夫種不從范蠡於五湖

原文:「大夫種不從范蠡於五湖,卒伏劍而死。」(第119回)

大夫種:即春秋時越國大夫文種。他和范蠡都是越王勾踐的大臣,助勾踐滅掉吳國。滅吳後,相傳范蠡退隱於五湖(今太湖),臨行曾寫信勸文種說,越王為人陰狠,難以共事,勸他早日離去。文種不信。不久,越王聽信讒言,賜劍令他自殺。

從赤松子游

原文:「今公大勛已就,威震其主,何不泛舟絕跡,登峨嵋之嶺,而從赤松子游乎?」(第119回)

漢朝建立後,功臣韓信、彭越等先後被誅。開國功臣張良為免遭猜忌,避禍保身,遂放棄功名富貴,跟從赤松子學道。

赤松子:古代神話傳說中的仙人,相傳為神農氏的雨師,後成為道教信奉的仙人。

樂毅濟西一戰

原文:「昔樂毅濟西一戰而並強齊;今兵威大振,如破竹之勢,數節之後,皆迎刃而解,無復有著手處也。」(第120回)

戰國時,燕國名將樂毅率領趙、楚、韓、魏、燕五國之兵大敗齊軍於濟水之西。

推薦閱讀:

文學知識:常見外國文學典故(四)
茶盤上的那些茶寵,該如何養又有哪些典故來由?
淡雲出岫刪發何日,也味爭如鄉味醇 是什麼意思?
你知道哪些像「季夏三月 腐草為螢」這樣曼妙典故?
throw back thursday其中的典故是什麼?

TAG:典故 |